A Brief Commentary on the Lotus Sūtra 法華論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刻法華論疏序[0785a05] 法華論疏者嘉祥大師之所撰也。本山實藏具大僧正甞分會本論。兼加校訂。許(余)請流通近者有人隨喜其梓行。寄來古本。據之校讎。脫字錯誤稍稍而在。因舉諸格上。傍加國語。付剞劂氏。刻版既成。印生請為之序。因記其顛末云。
[0785a11] 旹
[0785a12] 正德甲午孟冬朔
[0785a13] 台山本住沙門(咸潤)敘
法華論疏卷上
胡吉藏撰
[0785a19] 妙法蓮華經優婆提舍
[0785a20] 婆藪槃豆 (此云天親) 菩薩 造
[0785a21] 三藏法師菩提流支奉 詔譯
[0785a22] 妙法蓮華經優婆提舍。婆藪槃逗造。菩提留 支譯。婆藪云天。槃逗云親。其人本是天帝釋 之弟。釋遣其下閻浮提伏修羅。故云天親。菩
提云道。留支曰希。謂道希也。竝有別傳。今不 具敘斯論譯之甚久。而不盛傳於世者良有 二焉。一文旨簡略前後似亂。麁尋之不見
首尾故也。二昔北土江南多以五時四宗以 通斯教。竝與論違。講匠守於舊執背聖信凡。 故不傳於世也。余講斯經文疏三種。一用關
河叡朗舊宗。二依龍樹提婆通經大意。三採 此論綱領以釋法華。但昔三出經疏猶未解 論文。今具釋之。使經論煥然可領。但此論
有二本。一無前序直云經云歸命一切諸佛 菩薩。此是集經人請護之辭也。二有歸敬 此是天親自作。今具依二文開三分。一歸
敬三寶申造論意。請威靈加護為緣起分。二 牒經解釋為正體分。三重牒章門追示分齊 為餘勢分。就初有二。一天親歸敬申造論意。
二集經者歸敬申集經意。就初有二。前兩 偈歸敬三寶申造論意。次一偈半歸敬佛僧 請威靈加護。就初又二。一通歸敬一體三寶
申造論意。次別歸敬釋迦佛僧申造論意。就 初又二。前半偈歸敬一體三寶。次半偈申造 論意。就初又二。初兩字敘能敬之至誠。次八
字歎所禮之尊極。頂禮者第一句也。
[0785b18] 頂禮 禮有三種。謂下中上。今謂上品禮 也。所敬既其尊極。能禮必須最上 正覺海 下第二明所敬之尊極。問。何以知此是一體
三寶。答。既稱淨法無為僧。即知是明常住 僧。在僧既爾。法佛例然。問。何故敬一體三寶 耶。答。既是一乘究竟之經。必明究竟三寶。又
以究竟三寶顯知一乘。一乘是圓極之經。仍 用此言斥北土四宗之說江南五時之教也。
[0785b26] 正覺海淨法無為僧 言正覺海者。一法身 佛。遍一切處如海之大。故普賢觀云。毘盧舍 那一切處也。二深如海。謂七辨不能說。五
眼忘其照。故謂深也。三一味如海。平等法身 一身如味。四法身具一切功德。如海之備眾 珍。餘法僧易知 為深利智者。第二申造論 意又二。初句明教所為人。
[0785c04] 為深利智者 謂深利智者。一聞即解為利。 達至理。所以斯論不盛傳者。末世群生既 多淺鈍。故知知音者希矣 開示毘伽典者。
上明所為之緣。今明能被之教。
[0785c08] 開示毘伽典 所為之緣有利有深。能被之 論有開有示。即大開與曲示也。毘伽論者。 斯文引涅槃般若所說以歎今法華教也。稚
子但教半字之經。長成則訓滿字毘伽羅論。 昔說三乘喻同半字。今明一極謂滿字經。亦 用斯言斥五時四宗之說。以彼謂涅槃之經
獨。滿法華等教猶半教也。毘伽羅此云字 本。毘伽羅論未見翻譯。河西朗師云。是大權 菩薩之所造也 祇虔牟尼尊下。第二別敬
釋迦佛僧。所以須別敬者。三寶具有一體別 體。故須通敬別敬也。又釋迦當今教主。欲 釋所說之教。必須敬演敬之人。就文又二。初
半歸敬佛僧。後半申造論意。兩章各二。初章 二者。初祇虔兩字述能敬之至誠。次八字 歎所禮之尊極。
[0785c23] 祇虔 祇者重也。虔者敬也。前已通禮。今 復別敬。故名重也。亦可前明頂禮用震旦之 音。此稱祇虔依天竺之訓。猶未詳次。別請 問譯人。
[0785c27] 牟尼尊及菩薩聲聞 令法自利他下。明申 造論意。亦開為兩。初句申造論意。
[0785c29] 令法自利他 謂令解此妙法得自利益。謂 自成佛也。更傳授於他。使他成佛也 略出 勒伽論者。第二正明造論。
[0786a03] 略出勒伽論 從首至尾委曲釋者。謂為廣 論。今但折其樞要。震領提綱。如脫犀象之牙 甬。擿翡翠之毛羽也。勒伽論者。即摩德勒
伽。謂解阿毘曇論。此翻為境界。尋斯論旨能 生自他利解。即生解之境界也 歸命過未 世下。第二次明申敬請護。即開為兩。半行致
敬。一偈請護各兩。初二者歸命兩字明能歸 之至誠。
[0786a11] 歸命 次之敘所敬之尊極。
[0786a12] 過未世現在佛菩薩弘慈降神力願施我無畏 弘慈降神力。使我所說合理稱機。無違理 傷機之過 次半請大悲加護使離彼四魔得 三菩提增長。
[0786a16] 大悲止四魔護菩提增長 初句請所應離 者皆離。次明所應得者皆得也 經曰歸命 一切諸佛菩薩者。此第二集經者請護之辭。
[0786a19] 經曰歸命一切諸佛菩薩 前歸敬申造論意 請威靈加護。此歸敬集經者欲出佛經。亦請 威靈加護。一切眾經皆並有於此辭。但隨
寄一文示存略故也 經曰如是我聞。此是 第二正明論體。但論略難明。今引二門敘其 體例。一辨二經同異。二敘斯論製作之方。二
經同異者。即羅什所譯經及留支所出帶論 之經。其文不同。凡有五種。一者舊經略論 經廣。如舊經歎羅漢德唯有五句。論經有十
六句。或可梵本廣略不同。或可聲聞常眾無 會不集處處歎之。故羅什略歎其德也。天親 欲示解一經歎德。令譏眾經歎德之意。故廣
說也。二舊經廣而論經略。如方便品。舊經為 十句。謂如是相如是性等。論經唯有五門。 當是天親以略攝廣故也。三二經同無廣略。
如歎菩薩德。四品次前後。舊經屬累在藥王 之前。論經在普賢之後。羅什依於義意。是故 在前。天親同經常法。所以在後。五名義不同。
舊經稱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論經稱六十 二億恒河沙佛。羅什依經文譯之。故云菩薩。 論取義意歎釋其福正等。顯初地菩薩得真
如法身故即是佛。以觀音與六十二億法身 不二。故言福平等。所以稱佛。次明論製作不 同者。如龍樹釋經。不預開章門。至後追詺
於前。天親釋此經凡有二意。一者預開起盡。 如初品七分。二至後方陳。如論末云方便品 凡有五門。蓋是聖人適時而用也。天親大開
此經凡有三十二章。所言三十二者。即序品 七分方便品五門謂十二也。從譬喻品竟 寶塔品。破十種病利益十人即十段也。從 藥草竟一經明十無上。又有十章。故合成
三十二也。問。初從火宅竟於寶塔所破十病。 云何更從藥草竟一經明十無上耶。答。付法 藏經云。婆藪槃陀善解一切修多羅義。修
多羅者凡有五義。一者顯示。謂顯示諸義故。 如序品七段方便五門即顯示十二種義也。二 涌泉。謂義味無盡故。如解譬喻竟於寶塔更
從藥草竟於一經。釋於後竟而追解於前示義 味無盡。即涌泉義也。三出生。諸義出生故。如 解第十無上勝功德力。歎經廣生功德無盡。
即出生義也。四者繩墨。裁諸邪顯正故。破十 病名曰裁邪。顯十種義所謂顯正。五者結鬘 貫穿諸佛法。則三十二章同為顯一道唯教
一人。如結華鬘令身首嚴飾也。又釋後竟而 更追解前者。聖人內有無礙之智。外有無方 之辨。故能自在而譯。又從前譯向後示鳥
目疾轉。從後向前如師子返擲。又前譯經竟 有疑者重問之。故後更釋之。如今人義深後 章別有料簡重也。蓋是外國聖人制論之大
體也。就釋初品大開為二。一者牒經。二者論 譯。牒經但牒二章。謂序分經眾分經。牒序 分經始從如是終竟崛山。即牒經序分也。
[0786c13] 序品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 山中 與大比丘下。第二牒眾成就分也。什 譯經有三。一聲聞。二菩薩。三人天眾。今但
牒前二。以二眾有歎德。今欲釋之。故牒以 人天眾無歎德。又易解兼餘經已釋。故不 牒之。就牒二眾即二。牒聲聞眾中舊經有比
丘比丘尼。今但牒比丘。比丘眾中有二。一顯 名。二密行。今但牒顯名不牒密行。竝為易解 兼不歎德故也。比丘中有六。一標通號。二唱
數。三明位。四歎德。五列名。六總結。今但列 初四。不列後二。而論釋中不釋初一通號及 第五列名。
[0786c25]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 盡無復煩惱心得自在善得心解脫善得慧解 脫心善調伏人中大龍應作者作所作已 辦 離
諸重擔逮得已利盡諸有結善得正智心解脫 一切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 菩薩中亦六門。 一通號。二唱數。三明位。四歎德。五列名。
六總結。而後論釋中不釋初一及以後二。至 文當顯。
[0787a04]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大辯財樂說轉不退 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種諸
善根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大慈悲而修身心 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 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論曰下。第二論
釋就文為二。第一通釋一品。凡為七門。第 二別列七門。
[0787a12] 論曰此經法門中初第一品示現七種功 德成就 就初又二句。此法門者一部之通 號也。初第一品者一章之別稱也。七種皆稱
功德者。此之七種皆能顯道利物故竝云功 德。一一章中明義具足無餘。不可破壞故云 成就 何等為七下。第二別列七門。就文又 二。初列次釋文。
[0787a19] 何等為七一者序分成就二者眾成就三者如 來欲說法時至成就四者依所說法威儀隨 順住成就五者依上說因成就六者大眾欲
聞法現前成就七者文殊師利答成就 序 分成就者下。第二釋七章門。即成七分。初分 有五。一如是。二我聞。三一時。四教主。五住
處。今但釋第五。初分四餘經已明。兼復易解 故不釋也。論曰序分成就者。此牒序分成就 義也。
[0787a28] 又序分成就者 此法門中。示現二種勝義成 就應知者。第二釋序分成就。就文為二。一正 釋。二舉經示釋處。就初又四。一標二種勝義
勸知。何等為二下。第二別出二種勝義。如王 舍城下。第三正舉城山示二種勝義。顯此法 門最勝義故下。第四正明勝義。
[0787b05] 此法門中示現二種勝義成就應知何等為二 一者示現諸法門中最勝義成就故二者示 現自在功德義成就故如王舍城勝於諸餘一
切城舍耆闍崛山勝餘諸山故 問。王舍城 云何勝一切城。答。別傳云。五天竺國十六大 國五百中國十千小國有六大城。而王舍城
最大。龍樹云。佛滅度後阿闍世王人民減小 故更別立一小城。猶勝一切城。何況本王舍 城。譬此經於一切經中勝者。凡乘有四種。一
是人天即世間乘。二小乘。三大乘。四一乘。 此經正明一佛乘故眾中經勝。又說盡理之 法暢眾聖之心滿諸佛之願。華嚴等法華前
教雖盡理之法未明五乘眾生皆成佛。未 暢諸佛之心。是故斯經最勝。結束一化始 終。是故最勝。如神力品云。如來所有一切諸
法。一切自在神力。一切祕要之藏甚深之事。 皆於此經宣示顯說。餘經但當教明義未暢 諸佛之心。是故此經最勝。又如論下品云。此
經有十七種名顯示十七種甚深功德。是故 最勝。問。大乘一乘此有何異。答。有同有異。 所言同者即一而包故一乘稱大。即大無二
故大乘名一。故下文云。為諸聲聞說大乘經 名妙法蓮華。亦如勝鬘攝受正法名摩訶衍。 故知一大無二。所言異者。攝論已稱小乘大
乘一乘。金剛般若云。為大乘者說。最上乘 者說。故知大與一異。所言異者大乘未廢 二。一乘已廢二。大乘密廢二。一乘顯廢二。大
乘但是因。一乘即是果。如智度論云。是乘從 三界出至薩婆若中住。至佛乘反名一切 種智。不復名乘。故知大乘但因。法華明三車
一城皆是果位。故知一乘但果。又大乘通因 果。如十二門論。諸佛所乘故名為大。大士 所乘故名為大。一乘但果如法華說。又法華
論云。一乘者謂無上菩提果究竟故。此一徒 判。更有餘義。涅槃經云。佛性謂一乘波若首 楞嚴師子吼。若如此文即一乘亦因與大無
二。問。何故一乘偏屬果。答。昔明三果究竟。 至此經即二果非究竟唯佛果是究竟。是故 一乘偏屬佛果。鷲山勝一切山者。摩伽陀國
有五山。於五山中鷲山最勝也。問。如十地等 經明十寶山。云何及取鷲山勝一切耶。答。 鷲山是三世諸佛常所住處。餘山不爾故偏
言勝。問。云何是自在義耶。答。既明佛乘。佛 即自在。又餘經當教明義。此經結束融會一 化始終出生收入。故言自在。問。章門中明一
勝義二自在義。今辨城山竝是勝義。云何是 自在耶。答。即此二勝故是自在。又王城取自 在。山取其勝也。
[0787c24] 顯此法門最勝義故 如經如是我聞一時佛 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故 眾成就下。七分 中第二眾成就分文為二。初標次釋。
[0787c27] 眾成就者有四種義成就應知 釋中初列 四種章門。次釋四種章門。
[0787c29] 何等為四一者數成就二者行成就三者攝功 德成就四者威儀如法成就 初四章總釋。 大小乘有此四事也 一數成就下。第二別
釋四章門。即成四別也。
[0788a04] 一數成就者謂大眾無數故 數成就總明大 小二眾之數。如聲聞一萬二千菩薩八萬之 流也。所言無數者。示存略故總云不可說 耳
二行成就下釋第二章也。就文又二。初 總釋大小二眾。凡有四行。次別釋行體。
[0788a09] 二行成就者有四種。一者諸聲聞修小乘行。二 者謂諸菩薩以修大乘行。三者謂諸菩薩 神通自在力隨時示現能修行眾行如颰
陀婆羅菩薩等十六賢士具足菩薩不可思 議事而常示現種種形相。謂優婆塞優婆夷比 丘比丘尼等故。四者出家聲聞人威儀一定不 同菩薩故
四行凡有二。一對大小。二定不 定。大小者聲聞定修小行。菩薩定修大行。次 明定不定者。菩薩雖大行方能示無定無方 之行。如十六賢士能示為小乘四眾。即大包
小故。大示小行也。次比丘出家聲聞定行者。 畢定住出家威儀也。問。論何故舉十六大士。 答。十六是在家菩薩。以對小乘出家明道俗 明定不定也
皆是阿羅漢下。此第二別釋 小乘大乘二種行事。又二。初總列大小二功 德數次別釋二也。
[0788a25] 皆是阿羅漢等者有十六句示現聲聞功德成 就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等 者有十三句示現菩薩功德成就故 小乘十
六句功德者。論經廣故有十六也。菩薩十三 句者。羅什經與天親論經同也 阿羅漢功 德成就者。釋上章門也。今前釋羅漢章門。又
開為二。初列三章門。次釋三章門。
[0788b03] 阿羅漢功德成就者彼十六句示現三種門攝 義應知何等三種門一者上上起門二者總別 相門三者攝取事門 即用此三門以釋上十 六句經文也
上上起門者第二釋也。
[0788b07] 上上起門者。謂諸漏已盡故名為阿羅漢。以心 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