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記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記卷第十二沙門釋光述
分別世品第三之五
[0192b12] 如是已約至三極少量者。此下大文第三明 三分齊。一明三極少。二明前二量 此下 第一明三極少如是已約踰繕那等辨器世
間.身.量差別。此約色明量 約年等辨壽量 有殊。此約時明量 色.時二量差別不同。 未說應說。此二建立差別不同。無不依名。
前二量及名未詳極少。今應先辨三極少 量。結前問起 又解二量不同未說應說。此 總生下 此二建立下。別起頌文。
[0192b20] 頌曰 至色名時極少者。頌答。
[0192b21] 論曰至為色極 少者。明色極少。如是分析至為名時極 少者。總釋名.時極少析名至一字為名 極少。析時至一剎那為時極少。
[0192b25] 一字名者如說瞿名者。此別釋名極少。約字 以顯。名有多種。有一字生名。有二字生名。 有多字生名 一字生名者如說瞿名。
[0192b28] 何等名為一剎那量者。此下別釋時極少。 此即問也。
[0192b29] 眾緣和合至一剎那量者。現 緣和合法得自體頃。即便落謝更不經停 名一剎那。或有動法行度一極微名一剎
那。諸法實無行動。相續道中假說動故。對 法師說如文可知。廣釋剎那量如婆沙一 百三十六。
[0192c06] 已知三極少前二量云何者。此下第二明前 二量結前問起。
[0192c07] 今且辨前至此八踰繕 那者。就答中。一明色量。二明時量。此下明 色量 踰繕那等。等取俱盧舍等。
[0192c09] 論曰 至為一踰繕那者。此微即極名曰極微。若依 正理三十二云。然許極微略有二種。一實。 二假。其相云何。實謂極成色等自相。於和集
位現量所得。假由分析比量所知。謂聚色 中以慧漸析至最極位。然後於中辨色.聲 等極微差別。此析所至名假極微。令慧尋
思極生喜故。此微即極故名極微。極謂色中 析至究竟。微謂唯是慧眼所行。故極微言顯 微極義 准彼論文。有二種微積七極微
為一微量。微顯細聚。梵云阿菟此名微。眼 見色中最微細也。應知但為天眼.輪王眼. 後有菩薩眼所見。積微至七為一金塵。金.
銀.銅.鐵總名為金雜心云銅塵。舊俱舍云 鐵塵。皆局一偏。塵於金中往來不障故名 金塵 又解積微至七方於金上住故名 金塵。水塵兩釋亦爾兔毛塵量等兔毛端名
兔毛塵 又解積水至七方於兔毛端上住 名兔毛塵。羊.牛毛塵兩釋亦爾又婆沙有 一說。七微成一水塵。七水塵成一銅塵。七銅 塵成一兔毫塵
此師意說水塵細。銅塵麁 隙遊塵等文顯可知 若依此間計一踰繕 那成里數者。謂一肘有一尺六寸。四肘為 一弓。一弓有六尺四寸。五百弓為一俱盧
舍。計五百弓有三千二百尺。八俱盧舍為 一踰繕那。計八俱盧舍有二萬五千六百 尺。以五尺為一步計有五千一百二十步。 以三百六十步為一里計有一十四里餘
八十步為一踰繕那 言阿練若者。阿之言 無。練若名喧雜。
[0193a10] 如是已說至智者知夜減者。此下第二明時 量就中。一明其年量。二明諸劫量 此即 明其年量。從夏至至冬至夜增晝減。從
冬至至夏至晝增夜減 又解時長名增。時 短名減。若作此解從秋分至春分夜增晝 減從春分至秋分晝增夜減。春分秋分晝 夜停等 牟呼 㗚
多此云須臾一年之中總 減六夜此言減夜。影晝亦六減。顯一年中 六月小也。分一年為三際。謂寒.熱.雨各有 四月。於此寒.熱.雨際十二月中。一月更半
月已度於餘半月應知減夜如是。乃至第 六度一月更半月已度於餘半月復減一夜。 以此頌證故減六夜。由此減夜擬作潤月。 論主所以不廣明諸曆數者。恐人耽著邪
命自活。
[0193a25] 如是已辨至今次當辨者。此下第二明諸劫 量。就中.一明劫大小。二明劫中人。三明劫 中災 此下第一明劫大小結前問起。
[0193a28] 頌曰至大劫三無數者。初一句舉四劫數。第 二句列四劫名。次兩句釋壞劫。次兩句釋 成劫。次六句別釋中劫。次兩句類釋餘三。
次一句釋大劫。後一句便釋無數劫。問何 故四劫之中不說空.住 解云以壞攝空。 約中辨住故不別說 又解約中辨住。空 無別體頌中類顯 又解以壞攝空以成攝
住。故婆沙一百三十五云。劫有三種。一中間 劫。二成壞劫。三大劫。中間劫復有三種。一減 劫。二增劫。三增減劫。減者從人壽無量歲
減至十歲。增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 增減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復從八 萬歲減至十歲。此中一減.一增.十八增減。
有二十中間劫。經二十中劫世間成。二十 中劫成已住。此合名成劫。經二十中劫世 間壞。二十中劫壞已空。此合名壞劫。總八 十中劫合名大劫。
[0193b15] 論曰至總名壞劫者。 此釋壞劫。文顯可知。正理論云。由此準知 傍生.鬼趣。時人身內無有諸蟲。與佛身同。
傍生壞故。有說二趣於人益者壞與人俱。 餘者先壞。如是二說前說為善 正理評取 前家。此論非以正理為量。同彼後說亦 無有失 又正理云。北洲命盡生欲界天。
由彼鈍根無離欲故。生欲天已靜慮現前 轉得勝依方能離欲。
[0193b23] 所言成劫至應知 已滿者。此明成劫可知。又正理三十二云。 諸大梵王必異生攝。以無聖者還生下故。 上二界無入見道故。
[0193b26] 此後復有至成已 住劫者。此明中劫并顯住劫。准此論文壽 漸減時方名住劫。壽未減時是成劫攝 問 初劫唯減。後劫唯增。如何時等中間十八
解云二十住劫前後相望。前有情福勝。後有 情福劣。住中初劫福最勝故。應合受用上妙 境界故下時極遲。從第二劫已去其福漸
薄上稍遲下漸疾。以上時境勝由薄福故。 不合受用故上時遲。以下時境劣由薄福 故應合受用。故下時疾。如是乃至第十九劫
福漸漸薄。上時極遲下時極疾。至第二十劫 福最薄故上時極遲。故初.後劫等中十八 又解壽未減時是成劫攝。從無量歲初減 已去方名住劫。第二十劫上至八萬多時經
停。故初.後劫等中十八。
[0193c11] 所餘成壞至 二十中劫者。因明住劫復顯成.壞.空三時 皆准住劫。
[0193c13] 成中初劫至有情漸捨者。 明成.壞劫二種不同。共業易故一劫成.壞別 業難故十九成.壞準此論文梵王但受五十
八劫。謂成十九。住二十。壞十九。故大智度 論云。梵王壽命五十八劫。前言梵王六十劫 者據大數而言 又解初成劫時梵王即住。
言十九劫成有情者從多為論。據器成已 後壞劫時梵王亦住。火從下壞臨至梵王 方生上天。數滿六十非要具受 問若 依立世經十劫成器世間。十劫成有情世
間。十劫壞有情世間。十劫壞器世間。如何 會釋 解云立世經說。梵王十小劫獨住。然 後梵輔等生。彼經意說以大梵王獨一少
故攝入器中。故說十劫成器世間。據梵輔 已下從多分說故言十劫成有情世間。此 論多.少通論。故說十九劫成有情世間一 劫成器世間 又立世經說。初從壞地獄
乃至壞梵輔。經十小劫眾生世界壞。然梵 王未上生也。彼經意說以大梵王獨一少 故攝入器中。又據漸壞故言十劫壞器世 間。據梵輔已下從多分說故言十劫壞有
情世間。此論多.少通論。故言十九劫壞有 情世間一劫壞器世間。前有情世間中引婆 沙評家義。梵王二十中劫獨一而住者。通
初.後說。初十劫獨一而住。梵眾生已未敢 共居。復經十劫然始共居。故知有二十劫。
[0194a10] 如是所說至成大劫量者。此明大劫。
[0194a11] 劫性是何者。問。
[0194a11] 謂唯五蘊者。答。
[0194a12] 劫謂時分。時無別體。約法以明。故以五 蘊為體。故婆沙一百三十五云。劫體是何。有 說是色。引證 (云云) 。如是說者晝夜等位無不
皆是五蘊生滅。以此成劫。劫體亦然。然劫既 通三界時分。故用五蘊四蘊為性。
[0194a16] 經 說三劫至三無數者。依經起問。阿之言無。 僧企耶名數。
[0194a18] 累前大劫至三無數者。 答。累前八十大劫為十百千至三劫無數。
[0194a20] 既稱無數何復言三者。難。
[0194a20] 非無數言 至是其一數者。解。引經證。
[0194a21] 云何六十者。 問。
[0194a22] 如彼經言至三劫無數者。引經答 阿僧企耶第五十二。於此六十數中其一。至 論主出世現有前五十二。諸傳誦者忘失
後八。若數大劫至此六十數中第五十二阿 僧企耶名劫無數。此劫無數復積至三經中 說為三劫無數。非諸算計不能數知。故得 說為三劫無數。婆沙一百七十七云。總有
七說。此論當第三說。廣如彼釋。
[0194a29] 何緣菩 薩至方期佛果者。問。
[0194b01] 如何不許至發長 時願者。答 波羅此云彼岸。蜜多此云到。
[0194b03] 若餘方便至久修多苦行者。難。若餘 二乘修少方便亦得涅槃。何用為菩提久 修多苦行。
[0194b05] 為欲利樂至求無上菩提者。 答。為益有情長時修願。故捨二乘涅槃小 道。迴求無上正等菩提。
[0194b07] 濟他有情於 己何益者。問。
[0194b08] 菩薩濟物至即為己益者。 答。
[0194b09] 誰信菩薩有如是事者。難。誰信菩薩 專欲利他不自益己。
[0194b10] 有懷潤己至以他 為己故者。答。二乘之人有懷潤己無大慈 悲。於此有情稱為濟他即為益己。此事實 難信 菩薩行人無心潤己有大慈悲。於
此有情稱為濟他即為益己。此事非難信 又引三證。一引無哀愍有慈悲證。二引 執我愛無我愛證。三引有情修種性異證。 依諸有情種姓差別故 有頌言者。初兩句
明異生。下士勤求自身人.天等樂。次兩句 明二乘。中士求滅三苦。非求有漏樂。以 此樂是當苦依故 又解此樂行苦依故 又 解此樂壞時苦故名為苦依。後一頌明菩
薩。上士恒時勤求自荷受眾苦令他有情 近得人.天善趣安樂。遠令他苦永滅盡故 得涅槃樂。所以者何。由姓不同以他苦樂 而為己苦.樂故。
[0194b26] 如是已辨至麟角喻百劫者。此下第二明劫 中人。就中。一明佛.獨覺。二明四輪王。三 明小王出興 此即第一明佛.獨覺。上兩
句明佛。下兩句明獨覺。
[0194b29] 論曰至諸佛 出現者。於八十劫中二十成劫.二十壞劫. 二十空劫無佛出世。唯於二十住劫中有 佛出世。然於二十住劫中十九增位無佛出
世。十九減位有佛出世。就劫減位始從八 萬乃至百年。於此中間有佛出世。故賢劫 經第十說。 [牛*句] 留孫佛人壽四萬歲時出世。 [牛*句]
那含牟尼佛人壽三萬歲時出世。迦葉佛人 壽二萬歲時出世。釋迦牟尼佛人壽百歲時 出世。若依西域記第六 [牛*句] 留孫佛人壽六萬 歲時出世。
[牛*句] 那含牟尼佛人壽四萬歲時出 世。迦葉波佛人壽二萬歲時出世。釋迦牟尼 佛人壽百歲時出世。此應部別不同 問此 二十住劫中釋迦牟尼佛於何劫中出世
解云於第九住劫出世故。立世阿毘曇第九 說住劫中云。是二十少劫中世界起成已住 者。幾多已過幾多未過。八少劫已過。十一
少劫未來。第九一劫現在未盡。准立世文 故知釋迦牟尼佛當第九劫出世。彌勒佛即 當第十劫出世 又泰法師云。若依立世 經此二十住劫中後十住劫無佛出世。前時
住劫有佛出世。就前十住劫中。前五住劫 無佛出世。後五住劫有佛出世。第六住劫 減至四萬歲時。 [牛*句] 留孫佛出世。第七住劫減
至三萬歲時。拘那含牟尼佛出世。第八住 劫減至二萬歲時。迦葉波佛出世。第九住 劫減至百歲時。釋迦牟尼佛出世。第十住 劫初減八萬歲時。彌勒佛出世
撿立世文。 但言今時當住劫中第九劫。更無餘說。又 撿起世經亦無此說。不知泰法師何處得 此文來 此論餘文可知。
[0195a01] 何緣增位無 佛出耶者。問。
[0195a02] 有情樂增難教厭故者。答。
[0195a03] 何緣減百無佛出耶者。問。
[0195a03] 五濁極 增至及無病故者。答。義便明五濁 壽濁。 以命為體 言劫濁者。劫謂時。時無別體 約法以明。以五蘊為體。又解若泛出劫體
以五蘊為體。此中劫濁以色為體。故論 云資具衰損煩惱濁。以五鈍惑為體 見 濁以五見為體 有情濁者。有情離法無 有別性以五蘊為體。又解以惡業為體
劫減將末壽等鄙下如滓穢故說名為濁 由前壽濁起故壽命極被衰損。乃至十歲 由前劫濁起故衣食等資具極被衰損。以 此故知劫濁以色為體 由次煩惱濁.見濁
起故善品衰損。以煩惱濁耽欲樂故起貪 損善。以見濁自苦行故。起戒取損善。或 煩惱濁損在家善。見濁損出家善 由後 有情濁起。衰損自身身量短小。色白令黑。
力強令劣。正念正智令邪念邪智勤勇 令懈怠。無病令有病。以此故知有情濁 以五蘊為體 問如婆沙一百一十三云。有 情衰損者謂劫初時此贍部洲。廣博嚴淨多
諸淳善福德有情。城邑次比人民充滿。至 劫末時唯餘萬人 准彼婆沙損諸有情 令其漸少。何故此論說損自身 解云婆 沙據損多令少。此論據損自身。以實而言
皆通兩種。俱有情故。
[0195a27] 獨覺出現至二麟 角喻者。明獨覺出世并顯二種。
[0195a28] 部行 獨覺至轉名獨勝者。釋部行獨覺。由眾部相 隨名為部行。離教自悟名為獨覺。部行獨 覺先是聲聞前三果人。後得第四勝果之
時。離教獨證勝果轉名獨勝 又解先是 聲聞初果。後得後三勝果時。離教獨悟勝 果轉名獨勝。前解為勝。
[0195b05] 有餘說彼至不 應修苦行者敘異說。若先是聖人不應起 戒取。而修苦行。以此故知先是異生。餘文 可知。
[0195b08] 麟角喻者謂必獨居者。釋麟角喻。 如麟一角無二竝生。獨居悟道故喻麟角。 故婆沙三十云。麟角喻者根極勝故。樂獨出
故。當知如佛必無有二竝出世間。如舍 利子尚無竝出。況麟角喻勝彼多倍。又婆 沙九十九云。問佛得緣佛他心智不。有說 不得。所以者何。無二如來俱出世故。復有
說者得。此說能緣不說現起 問獨覺得 緣獨覺他心智不 答麟角喻者准佛應知 又一說云。有作是說。麟角喻獨覺。亦定 得緣麟角喻獨覺他心智。亦說能緣亦說
現起。餘世界中有麟角喻獨覺出世無理 遮故 雖有二說然無評家。前既不言有 說且以前說為正。又同婆沙前文。
[0195b22] 二獨覺中至麟角喻獨覺者。明麟角喻修行 時節。
[0195b23] 言獨覺者至不調他故者。釋名。
[0195b24] 何緣獨覺至對治道故者。外難。何緣獨覺 言不調他。非彼無能演說正法。以彼亦 得四無礙解故 論主若謂雖能說法而不
能投機說法故不說者。又彼獨覺得宿命 智而能憶念過去所聞佛說教理。何故不 能投機說法 論主若謂能雖說法.亦知 根機。而無慈悲故不說者。又不可說彼獨
覺無慈悲。為攝有情現神通故 論主若 謂雖能說法.及知根機。亦有慈悲。以無 受法機故不調他者。又不可說無受法 機。爾時有情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