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疏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疏卷第十二沙門法寶撰
分別世品第三之五
[0620a06] 論。如是已約至三極少量。自此已下。大文第 三明三分齊。一明三極少。二明極少積成 多量。此下半頌明三極少。三極少中。二是所
詮。一是能詮。所詮之中。一是色量。二是時 量。
[0620a10] 論。曰至為色極少。述色極少。大乘 無實。但是覺慧分析。以為極微。此是識心 所變非積小成 小乘中說有實極微以
成大色。析其大色。至不可析名一極微。
[0620a14] 論。如是分析至如說瞿名。述名及時。極 少量也。從三十二字名。析至一字名。是名 極少。准此。析多名至一名。以為極少。即
合二字名已上。或無別體。或有別體。義亦 無違。如微.金.水.兔.羊.牛等塵。離其體微 無別體也。
[0620a19] 論。何等名為一剎那量。通 難重釋。先問後答。是此問也。
[0620a20] 論。眾緣和 合至度一極微。答中有二。一述經部答。二 述有部答。此是初也 經部答中有二。一法 先無體是未來。得體已滅是過去。得體未
滅名為現在。即此得體未滅之頃名一剎 那。二或有動法。度一極微名一剎那。極微 處量促。剎那時量促。若度二已上極微名 一剎那。剎那即有前後非時極少。若度一
極微經二剎那。即極微量有分。極微非極 少。由此故說度一極微。名一剎那 問曰。 若諸法得自體頃名一剎那。得自體頃即 是一念。因何仁王般若。云一念有九十剎
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 答生滅微細唯佛 能知。小乘心麁見生滅麁。諸佛心細見生滅 細。由此不同。今詳。經部釋如有動法度
一極微。未知此動為取極速。為取小遲。若 取小遲。對速還有前後作極少也。若取 極速。且如四天下。徑有十二億三千四百半 踰繕那。日輪周四天下略有三百萬踰繕
那。一踰繕那約有十八里缺八十步。三百 萬踰繕那。約有五千萬里餘。以里計步已 多日夜。日夜剎那剎那唯有六百四十八
萬。步已過此。況尺.寸等。及餘速物。未詳論 師何意如此。
[0620b14] 論。對法諸師至一剎那量。 述有部計也。毘婆沙中更有多喻況。恐煩 不述。雖與經部有少不同。然亦未能述
剎那量。有一師云。實剎那量。世尊不說。正 理論云。剎那難知假喻以顯。然未盡理。雖 有此釋。與日剎那數亦非合。亦不能顯
剎那極少無前後分。如一彈指頃六十五剎 那。其頃非唯度六十五極微也。若度多極 微即非無前後。若一極微名一剎那。即非 唯六十五也
今略為二釋。一。日夜剎那。 與此剎那不同。日夜剎那唯是算數之法。 如此秤.尺等量極少之名。無佛法時此數 常定。此生滅剎那。即是諸法生滅之量。經部
云。是諸法得自體頃。有部即是取果之頃 也。二釋。時之極少名一剎那。是數量時之 名。即是極少名一剎那。極多名劫等。剎那
非不更有細分。劫非更無有多時。應更 思之。
[0620c03] 論。已知三極少至踰繕那等。已下大文第二 明積色也。
[0620c04] 論曰至為指節。已上十一位 皆七成也。兔毛細滑塵。小羊毛。牛毛潤膩 塵。大羊毛也 言七成者。六方并心以為 七也。
[0620c07] 論。三節為一指至不別分別。釋 頌不說三節以成一指意。以三指節為一 指者。是竪三節。如今人指。
[0620c09] 論。二十四 指至中間道量。明後四量。古時一弓有八 尺者。即是古尋。今時有六尺已下。即六尺 步法。今時多用五尺步法 俱盧舍。是人.
牛聲不及處所。無聲喧雜處 梵名阿練 若。阿是言無。練若名喧雜。若以八尺為尋 計之。五百弓量即是四千尺。若以六尺計 之。即有三千尺也。若以一肘一尺六寸計
一弓量。即有六尺四寸。昔時造論。故應八 尺計之。
[0620c18] 論。說八俱盧舍為一踰繕那。即 是四八三十二。三萬二千尺也。若以五尺步 法計之。即有六千四百步。以三百六十步
里法計之。即有一十八里。缺八十步。
[0620c22] 論。如是已說踰繕那等。第二明時量也 就 中有二。一從剎那至年量。二明劫量。此 下兩行頌。先明剎那至年量。
[0620c24] 論曰剎 那百二十為一怛剎那。第一節。此有一百二 十剎那也。
[0620c26] 論。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第 二節。此有七千二百剎那。
[0620c27] 論。三十臘 縛為一牟呼栗多。第三節。二十一萬六千剎 那。
[0620c29] 論。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第四節。 六百四十八萬剎那。
[0621a01] 論。此晝夜至知夜 減 有時增者。晝夜總三十牟呼栗多。此云 須臾。夜增時十八晝有十二。即是此方冬至 也。晝增此方夏至也
有時等。當春.秋分 也 六月減夜者。言夜兼晝。十二月中六月 減夜。即是此方六月小盡也。引頌證 寒熱 雨際中者。牒三際也 一月半已度者。謂雨
月減一日。至第二月半已度。是第二月後 半末缺一日。即是此方雨月減一日 於所 餘半月。即是第二月後半月。此方亦有併小. 併大.及潤月等。略而不論。
[0621a12] 論。如是已辯至今已當辯。已下第二有四 行頌。明劫量 就中有三。一明大.小。第 二明人。第三明災。此下第一明劫大.小。頌 文可知。
[0621a15] 論曰至外器都盡。明壞劫也。 頌中初明四劫。有壞劫。有成劫。有中劫。 有大劫。此先釋壞劫。壞劫謂地獄有情不
復生。至外器都盡。皆是壞劫。
[0621a18] 論。壞有 二種至二外器壞者。復兩重二種。一壞有情 中分二。二有情與器分二。總為四門。
[0621a21] 論。謂此世間至壞劫便至。明住劫後有壞 劫也。住劫二十中劫者。謂刀.兵等中二十 也。壞劫言等住者。於壞劫無刀.兵等劫。
但住劫時等名等住劫。此即住.壞.空.成各 二十劫。合八十中劫為一大劫。
[0621a25] 論。若 時地獄至地獄已壞。已下釋趣壞也。就趣 壞中。先釋地獄。二釋畜.鬼。三釋人趣。四 釋天趣。此釋地獄。應生不生。名為壞劫。有
情都盡名已壞也。
[0621a29] 論。諸有地獄至他方 獄中。此世界中若不定者災後時受。或全不 受。諸有定者。他方受也。今詳。地獄壞時不 越中劫。
[0621b03] 論。由此准知至與人天同壞。 此明第二畜.鬼壞。鬼本住處。即此洲下五百 踰繕那。傍生在大海 言各先壞本處者。 先壞畜生。後壞鬼趣。
[0621b06] 論。若時人趣至 人趣已壞。此第三明人趣壞。壞劫之時三洲 人。由法爾力等生於梵世。北俱盧人生欲 天已後生梵世。定生欲天故。不能離染
故。
[0621b10] 論。若時天趣至例同此說。第四明天 趣壞。彼彼天中皆得離染。直生梵世不轉 生也。
[0621b12] 論。乃至欲界至有情已壞。此下第 二明界壞也。
[0621b13] 論。若時梵世至有情世 間。第三有情世間壞。
[0621b14] 論。唯器世間至無 遺灰燼。第四明世間壞。
[0621b15] 論。自地火焰 至如應當知。明自地災。唯壞自地不壞他 地。
[0621b17] 論。如是始從至總名壞劫。總結壞 劫。
[0621b18] 論。所言成劫至成劫便至。大文第二 明成劫也。從空劫後方有成劫。空.成二劫 皆等住劫二十劫也 明成劫中復分有
四。一明成次第。二明將成相。三明成外 器。四明成有情。此下第一明次第也。
[0621b23] 論。一切有情至將成前相。此下第二明成相 也。
[0621b24] 論。風漸增盛至外器世間。此下第三 明成器也。
[0621b25] 論。初一有情至應知已滿。 此第四明有情成也。
[0621b26] 論。此後復有至壽 方漸減。大文第三明住劫 就中有五。一 明成次第。二明初唯減。三明中下上。四
明後唯增。五總結前。此即初也。從成有情 世間十九中劫。人壽無量歲。漸下一有情至 阿毘地獄名成劫已。自此已後人命漸減。
[0621c03] 論。此後十八至例皆如是。此第三明 中間十八有增.減也。
[0621c04] 論。於十八後至 名第二十劫。第四明後一劫唯增。此後一劫 雖同十八。增至八萬。以增遲故同前上 下。
[0621c07] 論。一切劫增至成已住劫。此即第 五總結前也。
[0621c08] 論。所餘成壞至二十中劫。 此明准住二十時量成.壞.空劫量同也。空 之一劫更無別相。故不別釋。
[0621c10] 論。成中 初劫至有情漸捨。明成.壞劫器。及有情時量 別也 立世經說器及有情成.壞各十劫與 此不同者。彼說。梵王先生十劫住後梵輔等
次第生。故知梵輔已下十劫成也。若兼梵王 十九劫成。梵王入成器中故十劫也。故知 梵王劫壞後十劫獨住。
[0621c16] 論。如是所說至 成大劫量。總八十成一大劫。
[0621c17] 論。劫性 是何。問劫體也。
[0621c18] 論。謂唯五蘊。答劫體 明無別法。即以彼時五蘊為體。不同外 道別有時.方。婆沙一百四十五云。劫體是
何。有說是色。如是說者晝夜等位無不皆是 五蘊生滅。以此成劫。劫體亦然。劫既通三 界時分。故用四蘊五蘊為性 若無色以
四蘊為性。空劫即以二蘊為性。婆沙論云。 何故名劫。劫是何義。答分別時分故分為 劫。謂分別剎那.臘縛.牟呼栗多時分以成
晝夜。分別晝夜時分以成半月.月.年。分別 半月等時分以成於劫。以是分別時分中 極故得總名聲。聲論師者言。分別位故說
名為劫。所以者何。是分別有為法行中究竟 位故。
[0622a02] 論。經說三劫至三劫無數。問。
[0622a03] 論累前大劫至三劫無數。答也。
[0622a03] 論。既 稱無數何復言三。難也。
[0622a04] 論。非無數言至 是其一數。答 阿僧企耶。此云無數。非無 數言顯不可數。此是解脫經六十數中一數 名也。
[0622a07] 論。云何六十。問。
[0622a07] 論。如彼經 言至三劫無數。總結答也。
[0622a08] 論。何緣菩薩 至方期佛果。問。菩薩何為而不速取二乘涅 槃。而願長時以取菩提。
[0622a10] 論。如何不許 至發長時願。答。無上菩提甚難得故。彼若不 能發長時願修多苦行等不得菩提。是 故定須發長時願。
[0622a13] 論。若餘方便至久 修多苦行。此重問。若以無上大菩提果甚難 得故。發長時願修多苦行。既有六十劫或
三生方便。亦得涅槃出離於苦。何用為菩 提久修多苦行。
[0622a17] 論。為欲利樂至求無 上菩提。答。為利有情故。捨涅槃道以取 菩提。
[0622a19] 論。濟他有情於己何益。問。濟他 何益於己。苦行若斯。
[0622a20] 論。菩薩濟物至 即為己益。答。菩薩悲心懷益物。既得成佛 濟度眾生。遂己悲心即為己益。
[0622a22] 論。誰 信菩薩有如是事。難。此事難信誰能信此。
[0622a24] 論。有懷潤己至此事非難信。答。汝懷潤 己無大慈悲。於此事中實為難信。以己 方人故不得信也。若無潤己有大慈悲。此
事非難信。以他方己故。
[0622a27] 論。如有久習 至如何不信。舉喻顯。如文可解。
[0622a28] 論。又 如有情至如何不信復舉喻也。已上兩喻由 數習故。
[0622b01] 論。又由種姓至別有自益。明 種姓如是起悲願也。
[0622b02] 論。依如是義至 他為己故。引頌證。就此頌中。前兩句下士 者是異生。次兩句中士者是二乘。後四句上 士是菩薩。
[0622b06] 論。如是已辯至為成劫位。自此已下。大文第 二明人。第一明獨覺。第二明四輪王。第三 明小王興。此之一頌第一明佛.獨覺。
[0622b09] 論曰至諸佛出現。明佛出時。八萬歲漸咸 不剋定時即上八萬歲減半年等皆容出 世。下至百年。百年已下無容佛出。准賢劫
經第十云。拘留孫佛人壽四萬歲時出世。拘 那含牟尼佛人壽三萬歲時出世。迦葉佛人 壽二萬歲時出世。釋迦牟尼佛人壽百歲時
出世。准西域記第六卷云。六萬.四萬.二萬. 百歲。佛出世也。又准立世經第九云。二十 小劫世界起成已住者幾多已過。幾多未過。
八小劫已過。十一小劫未來。第九一劫現在 未盡 准此經文。即今正當第九劫。即賢 劫中四佛出世。以俱在此第九劫漸減位。
應更詳檢。准此文。即前八劫中無佛出世。 彌勒佛即當第十劫出。又准彌勒經八云。 劫是刀兵劫。經云。於刀兵劫中。乃至今生
此。又准此文。後唯有十一劫。更有九百九 十六佛出。時恐太促。詳其賢劫。似是風劫。 於六十四劫中此為第一劫。總六十四劫
為一賢劫。於中千佛理且可然。應更詳 檢。
[0622b28] 論。何緣增位無佛出耶。問。增位從 下自上。增時總無出。
[0622b29] 論。有情樂增難 教厭故。答。佛出本意令厭生死。樂漸漸減 易起厭心。樂漸漸增難教厭故。
[0622c02] 論。何 緣減百無佛出耶。問。減位百年已下。其苦轉 增。何緣不教令厭也。
[0622c04] 論。五濁極增難 可化故。答。減其百歲煩惱等增。慧念等減。 極難化故。
[0622c06] 論。五濁者至五有情濁。乘 便明五濁先列章門。後牒章釋。
[0622c07] 論。劫 減將末至說名為濁。總釋濁名即是顯惡。 居下澤穢。故名為濁。如濁水等。
[0622c09] 論。 由前二濁至極被衰損。明前二濁為過速。 由壽濁故衰損壽命。由劫濁故衰損資具。 即劫末時資具衰損。
[0622c12] 論。由次二濁至出 家善故。明次二濁為過患。由煩惱濁耽其 欲樂損在家善。由其見濁妄為苦行損出 家善。
[0622c15] 論。由後一濁至及無病故。明眾 生濁。故令智慧念等悉被衰損。婆沙一百十 三云。有情衰損者。謂劫初時。此贍部州。廣博
嚴淨。多諸淳善福德有情。城邑次比。人民充 滿。至劫末時唯餘萬人。
[0622c19] 准婆沙。衰 損有情有二。一令劣惡。二令數少。惡是濁 義。數少非濁義。如濁水.濁酒不以少故名 濁。但以居下滓穢名濁。此論明有情濁
故略不論少。
[0622c23] 論。獨覺出現通劫增減。 第二明獨覺出時也。
[0622c24] 論。然諸獨覺至轉 名獨勝。此下明二種獨覺。麟角喻。謂出無 佛世獨一而出 部行獨覺。先是預流果聲
聞。彼後無佛時進得勝果。故名獨覺。此是 一釋。
[0622c28] 論。有餘說彼至得獨勝名。第二釋。 先修聲聞順決擇分。後無佛時入於見道 名獨覺也。
[0623a01] 論。由本事中至不應修苦 行。引此文證是凡夫。聖人改斷戒取。 不應修苦行。既修苦行證是異生。
[0623a04] 論。麟角喻者至 麟 角喻獨覺。此第二釋麟喻 獨覺異部行。
[0623a05] 論。言獨覺者至不調他 故。釋獨覺名有二義。一取至果時不稟至 教。二已得果。復不覺於他。具此二義名為 獨覺非因位不因教也。
[0623a08] 論。何緣獨覺 言不調他。問。下有四難。
[0623a09] 論。非彼無能 至無礙解故。第一難也。
[0623a10] 論。有能憶念 至聖教理故。第二難也。
[0623a11] 論。有不可說至 理神通故。第三難也。
[0623a12] 論。又不可說至 對治道故。第四難也。
[0623a13] 論。雖有此理至無 說希望故。下有三種理答。此第一理也。
[0623a15] 論。有知有情至難令逆流故。第二理也。
[0623a16] 論。又避攝眾生悕諠雜故。第三理也。
[0623a17] 論。輪王出世至何威何想。已下兩行頌第二 明輪王 就中有五。一問何時。二問幾 種種。三問幾俱。四問何威。五問何相。
[0623a20] 論曰至故無輪王。答出時也。
[0623a20] 論。此 王由輪至名轉輪王。釋輪王得名。
[0623a21] 論。 施設足中至王四州界。引施設足答幾種 也。
[0623a23] 論。契經就勝至應知亦爾。通經。唯 說金輪。理實餘輪王亦爾。
[0623a24] 論。輪王如佛 至輪王亦爾。答上幾俱。
[0623a25] 論。應審思擇 至為約一切界。問。乘茲便明有十方佛。此 即問也。
[0623a27] 論。有說餘界至餘亦應爾。述有 部等計。一佛普於一切十方皆能教化。故唯 一佛無二三等。若於一處有情難化佛不
能化。餘佛於中亦不能化。故無多佛。
[0623b02] 論。又世尊告至唯一如來。此則復引聖教 證也。
[0623b03] 論。若爾何緣至得自在轉。大眾部 等引經難。若謂一佛普於一切十方世界 皆得自在。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