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疏
Scroll 1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疏卷第十六沙門法寶撰
分別業品第四之四
[0662a11] 論。又經中說至其相云何。自此已下有四頌 半。第八明經中黑黑等四業 文中有三。 一明業體。二明斷異。三述異說 此一頌
半。明四業體。先問。後答。此即問也。
[0662a14] 論 曰至說黑黑等四。此釋建立四業意也 業 果性不同者。謂黑黑等三業 所治能治殊 者。有漏業為所治。無漏為能治 性是體
性。類是種類。性.類不同分為四業。
[0662a18] 論。 諸不善業至不可意故。釋黑黑業。因染污故 名黑。果不可意名黑。
[0662a20] 論。色界善業至 是可意故。因離惡故名白。果可意故名白。
[0662a22] 論。何故不言至則說非餘。釋無色善雖 因.果俱白不說所以也。
[0662a23] 論。然契經中 至非愛果雜故。釋黑白業也。因以惡所雜 故。果以非愛雜故。
[0662a25] 論。此黑白名至互 相違故。釋雜名也 言黑白者。就相續 立。非一業亦黑。亦白。非異熟亦可意.亦不
可意。善.惡可意.不可意互相違故。然由相 續與黑雜故。即欲界業名為黑白。
[0662b01] 論。豈不惡業果至名為白黑。難也。善為惡 業雜善名為黑白。惡為善業雜惡應名白 黑。
[0662b03] 論。不善業果至惡勝善故。答也。於 地獄中不善業果。不為善業果之所雜也。 欲界善果。定為不善業果所雜。六欲天中
有不善果故。以欲界散地惡勝善故。惡必 雜善。善不雜惡 正理論云。此難非理。以 欲界中不善數行力能伏善。故彼苦果雜樂
異熟。欲界善劣無有功能陵伏不善。故彼 樂果亦無功能雜苦異熟。故惡業果得純黑 名。
[0662b11] 論。諸無漏業至白異熟故。釋第四 業。如文可了。
[0662b12] 論。此非白言至性相違 故。釋疑難也。非黑言是了義說。非白言是 密意說。以不能招白異熟故。經密意說名
非白業。准經及本論。是純白法也。
[0662b16] 論。諸無漏業至不爾云何。自下兩頌第二明 斷異也。
[0662b17] 論曰至唯盡純黑。釋斷黑黑 業也。四法智忍斷欲四諦所斷不善業故。 斷欲修斷前八品思唯斷不善業故。此上 十二皆自性斷非所緣斷也。
[0662b20] 論。離欲界 染至不善業故。此一品思斷二業也。斷黑 一分斷雜業全斷黑是自性及所緣斷。斷 白唯所緣斷。自性斷品品斷。所緣斷第九品
斷。
[0662b24] 論。離四靜慮至純白業盡。釋斷白 白業也。此唯所緣斷故唯於自地第九品 斷。斷雖通相應.俱有此中辨業故故說思 也。
[0662b27] 論。何緣諸地至能斷非餘。問也。
[0662b28] 論。以諸善法至未離繫故。答也 自性斷者。 謂結法及結一果法并得。斷彼得時名之為 斷。斷已不復能起現前 所緣斷者。斷能
緣盡名之為斷。斷已容得起現在前 由 斯黑黑業品品別斷。雜.白二業第九品斷。唯 所緣斷。
[0662c05] 頌曰。已下有一行頌。第三述異說也。
[0662c06] 論曰至名黑白業。此師意。以地獄唯不善感 故。順彼受業名為純黑 欲界餘趣通二 異熟故。順彼善.惡諸業名雜業也 此二
業以因從果名黑.雜也。
[0662c09] 論。有餘師 說至故名俱業。此師意。以欲見道所斷無善 雜故名純黑業。欲修所斷善不善雜總名 雜業 婆沙一百一十四云。如是說者一切
不善業皆名黑黑異熟業。由欲界中不善強 盛。不為善法之所陵雜。以不善法能伏 能斷自地善故。善業羸劣而為不善之所 陵雜。以欲界善不能斷不善故 正理破
前師云。如是所說前已遮遣。謂善無能雜 不善故。破後師云。此亦非理。二所斷中俱 有業不能感異熟果故 (見道中身.邊見相應思。修道中無記業。不能感
異熟果) 。
[0662c21] 論。又經中說有三牟尼。已下一頌。第九明三 牟尼.三清淨也。論曰至二業比知。釋立三 牟尼所以也 牟尼。此云寂默。無學身.語
二業名身.語牟尼。意牟尼。是無學意非意 業也。以真實牟尼唯是意故。身.語二業比 知心故。能比.所比總名牟尼 正理論云。
由身.語業離眾惡故可以比知。意業於中 無能比用。唯能所比合立牟尼。
[0662c28] 論。又 身語業至故名牟尼。第二釋也。身.語二業有 無表故名為遠離。意業非遠離故不名牟 尼。
[0663a02] 論。何故牟尼唯在無學。問也。
[0663a03] 論。以阿羅漢至永寂靜故答也。煩惱言。無學 總無。非有學故。
[0663a04] 論。諸身.語意至名為 清淨。此釋第二三清淨也。即三妙行。若無 漏者。永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若有漏者。
暫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 婆沙 一百一十七云。問妙行.清淨.寂默有何差別 復有說者。義亦差別。謂善巧作義是妙行
義。體潔白義是清淨義。離癡亂義是寂默義 復有說者。能感愛果故名妙行。不雜煩 惱故名清淨。究竟靜息故名寂默 正理 第二釋云。或此力能引起無漏勝義清淨故
立淨名。若謂此亦能引煩惱垢故。謂作煩 惱等無間緣。是即不應名清淨者。此亦非 理。善心起時非為染心起加行故。染心無
間無漏不生。有漏善心能引無漏。故有漏善 得清淨名。順無漏心能除穢故。
[0663a18] 論。說 此二者至耶清淨故。述教意也。
[0663a20] 論。又經中說有三惡行。已下一頌。第十明三 惡行.三妙行也。
[0663a21] 論曰至別有體故。釋 三惡行體也 一切不善身.語意業者。即是 通取飲酒等業。及前.後近分故言一切 身語意業者。簡諸非業
復有三種非意 業貪.瞋.邪見者。顯非業中唯取貪.瞋.邪見 也。
[0663a26] 論。譬喻者言至為意業故。述異說 也。彼師引故思經證貪.瞋.邪見是意業也。
[0663a28] 論。若爾則應至合成一體。有部難也。貪. 瞋.邪見兩宗共許是煩惱故。此若是業業 與煩惱合成一體。無明應即行。愛.取即有。
業障應即是煩惱障。
[0663b02] 論。許有煩惱至 斯有何失。譬喻反問有部師也。
[0663b03] 論。毘 婆沙師說至成大過失。引婆沙師出過失 也 正理論云。正理者何。謂若煩惱即是業 者。十二緣起.及三障等差別應無。由此證
知貪等非業。
[0663b07] 論。然契經說至為門轉故。 通故思經。文易可了 正理通云。是業資糧 故亦名業。如漏資糧亦名漏等。
[0663b09] 論。由 此能感至故名惡行。此釋名也。此持業釋。
[0663b11] 論。三妙行者至無瞋正見。釋三妙行。翻 三惡行為三妙行 即 一切善業者。謂不 飲酒等.及禮讚等離前.後近分.及根本業
婆沙一百一十七云。問為三妙行攝三寂 默。三寂默攝三妙行耶。答應作四句 有 妙行非寂默。謂除無學身.語妙行。餘身.語 妙行及一切意妙行
有寂默非妙行。謂無 學心 有妙行亦寂默。謂無學身.語妙行 有非妙行非寂默。謂除前相 為三妙行 攝三清淨。三清淨攝三妙行耶。答隨其 事展轉相攝
為三清淨攝三寂默。三寂默 攝三清淨耶。答應作四句 有清淨非 寂默。謂除無學身.語清淨餘身.語清淨。及 一切意清淨。此復云何。謂學.非學非無學身.
語清淨。及三種意清淨。以意寂默唯無學心 故 有寂默非清淨。謂無學心非業性故 有清淨亦寂默。謂無學身.語清淨 有非清 淨非寂默。除前相。
[0663b28] 論。正見耶見至 如何成善惡問也。
[0663b29] 論。能與損益為根本 故。答也。由正見故後益眾生。由邪見故後 損眾生。
[0663c03] 論。又經中說有十業道。已下一頌。第十一明 十業道也 一明業體。二釋業名。三義便 明斷善。四明業道俱轉。五就處成業。六明 業道三果
就明業體中。一正明業道體。 二明業道差別。此一頌明業道體也。
[0663c08] 論曰至攝前惡行。此出十業道體 麁易知 者。謂根本業道也。
[0663c09] 論。不攝何等惡妙行 耶。此即問也。
[0663c10] 論。且不善中至令遠離故。 說不攝身業也。
[0663c11] 論。語惡業道至後起 及輕。說不攝語業也 輕者。輪王。北洲。染 心歌等。於無人處麁惡語等。及闕緣不成 等。
[0663c14] 論。意惡業道至及輕貪等。釋意業 道。思是其業非思道故 輕貪等者。謂輪王 時。及北洲人貪等。非麁顯故不名業道。
[0663c17] 論。善業道中至施供養等。明十善業道 體。身善業道中於身妙行不攝一分。謂加 行.後起。及餘善身業即離飲酒。斷生草等. 施供養等。
[0663c20] 論。語善業道至謂愛語等。 釋語業也。
[0663c21] 論。意善業道至謂諸善思。 釋意業道。婆沙一百一十二。引集異門及施 設論 問。為身三惡行攝一切身惡行。為
一切身惡行攝身三惡行耶。答一切攝三。 非三攝一切。不攝者何。謂非斷命。以手杖 等捶擊有情。及非耶行於所應行作不淨
行。起飲酒等諸放逸業。由不正知.失念受 用諸飲食等。及不能避諸犯戒者。諸如是 等所起身業非三所攝。問諸犯戒者無量。云
何能避。雖復捨此還近彼故。答所在皆有。 欲離實難。能不隨染是為真避。故有說言。 身雖在遠而隨彼習即名親近。身雖在近 不隨彼習即名遠離。問為語四惡行攝一
切語惡行。為一切攝四。答一切攝四。非四 攝一切。謂如有一獨處空閑作如是說。 無有惠施。無有親愛。無有祠祀。如是等
語惡行。世間有情不生領解。非四所攝。問 為意三惡行攝一切意惡行。為一切意惡行 攝意三惡行耶 乃至 不攝者何。謂貪欲.
瞋恚.邪見俱生受.想.行識非三所攝。彼論 中意惡行攝四蘊自性。如是施設五蘊自性 為諸惡行 問何故名惡行。惡行有何義。
答可厭毀故名惡。遊履依處故名行。可厭 毀故名惡者。如有說言惡妻子。惡衣食等 遊履依處故名行者。謂如斷生命麁惡 語瞋恚行有情處等意善業道於意妙行
不攝一分謂諸善思。即無彰無貪等。應更 檢文 有人三解未有一當。
[0664a20] 論。十業道中前七業道。下第二明業道差別 於中有五。一就表.無表明。二就三根 明。三明業道依處。四問答分別。五明業道 相
就初有二。前一頌明根本有表.無表。 後三句明加行.後起有表.無表。此一行頌 即初文也。
[0664a25] 論曰至自表無故。明六惡業 道也。若遣他作唯有無表。
[0664a26] 論。若有自 作至彼便死等。明自作定有表.無表也。
[0664a28] 論。後方死等至唯無表故。明後死唯無表。 以加行是方便故。
[0664a29] 論唯欲耶行至如 自生喜。明欲邪行必具二也。
[0664b01] 論。七善 業道至必依表故。明善業中若從受生定有 表.無表也 言。受生者。簡非受生及道.定 色。受生有二。一者處中。謂別受遠離定有
表及無表。二受律儀。即容平發。然定依自 身表業而發。自身定有表及無表。
[0664b06] 論。 靜慮無漏至而得生故。明定.道生唯無表 也。
[0664b09] 論。加行後起如根本耶。自下三句明加行. 後起表.無表也。
[0664b10] 論曰至異此即無。釋 加行中重心即有無表。異此則無無表 其表定有。若無表業非加行故。
[0664b12] 論。後 起翻前至異此便無。釋後起中定有無表。 以根本業道無簡輕.重發無表故 表業 不定。若起隨前屠割等事即有表業。若不
起者表業即無。
[0664b16] 論。於此義中至後起位 耶。因其義便問加行.後起位也。
[0664b17] 論。且 不善中至殺生加行。明殺加行位也。
[0664b19] 論。隨此表業至二由果滿。明根本業道 言。彼正命終此剎那頃表無表業是謂殺生 根本業道者。一由加行。謂運手足等。二由
果滿。謂所殺命斷。
[0664b22] 論。此剎那後至殺生 後起。明後起也。
[0664b23] 論。餘六業道至准例 應說。類釋餘六。准例可知。
[0664b24] 論。貪.瞋.邪 見至後起差別。明意三業道無加行.後起 正理論云。有餘師說貪.瞋.邪見若現在前即
名業道。故無加行.後起差別。如是說者亦 具三分。有不善思於貪.瞋等能為前.後 助伴事故。
[0664b29] 論。此中應說至為死後耶。進 退問也。
[0664c01] 論。若爾何失。反徵問也。若死有 成。若死後成。進退何失。
[0664c02] 論。二俱有過。 兩關出過也。
[0664c03] 論。若所殺生至彼業道成。 出住死有成業道過。何為此時不成業道。 以所殺者住死有時命猶在故。
[0664c05] 論。若 所殺生至根本業道。此出後成業道過也 於中有二。一違前說過。二違婆沙釋。此 即第一過也。正理通云。決定死後業道方成。
而前所言正命終者。於已往事却說現聲。 如有大王自遠已至。而問今者從何所 來 或此於因假說為果。謂所殺者正命終 時。能殺有情加行表業於殺有用非業道
表。此業道表續加行生。彼所引故名加行 果。然因於殺有勝功能。是故於因假說為 果。實非業道說業道聲 豈不此時表業 有用。即應立此為業道耶 非要有能
方成業道。勿無表業失業道名。此於殺 中有何功用。如無表業。表亦應然。又理不 應立加行表即為業道。所殺有情於命終 位命猶有故。要加行表與所殺生命俱時
滅。彼死有後無同類命。一剎那中表.無表 業可成業道。此後念表於殺無能尚非殺 生。何況是罪。但應無表得業道名。雖無殺 能是殺果故 豈不後表理亦應然 殺表
為因所引起故。謂由加行果圓滿時。此二 俱成根本業道。雖於他命斷此二無能。而 有取當來非愛果用。暢殺思故名殺業 道。
[0664c28] 論。又應違害至根本未息故。第二過 也 若命終以後能殺生者業道方成。即違 婆沙釋本論也。婆沙既言於後起以加行
聲說。故知前時已成根本。若謂前時未成 根本。即於此位成根本者。婆沙應言於 根本以加行聲說。
[0665a04] 論。如無有過至說 加行聲。論主正婆沙。釋文可知 正理論 云。如本論說。頗有已害生殺生未滅耶。曰
有。如已斷生命彼加行未息。此言何義。此 中義者。以殺生時起殺加行總有三種。一 唯由內。謂拳擊等。二唯由外。謂擲石等。三
俱由二。謂揮刀等。於此三種殺加行中。有 所殺生命雖已斷。而能殺者生想未除。故 於殺生不捨加行。由此本論作如是言。 如已斷生命彼加行未息。於殺加行說
殺生聲。故得說為殺生未滅 此亦業道 後。如何名加行 毘婆沙師作如是釋。此 於後起說加行聲。所以者何。以能殺者殺 加行想猶未息故。於所殺生已命終想猶未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