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urse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頌疏論本
Scroll 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五[0900a16] 從此大文第五。明得三律儀別。就中一明 得處時同異。二明有情支因。三明得惡處 中。此下第一明得處時同異。論云。此別解
脫。靜慮無漏。三種律儀。從彼得一。亦得餘 二不。不爾云何。頌曰。
從一切二現 得欲界律儀
從根本恒時 得靜慮無漏
[0900a23] 釋曰。上兩句。明得別解脫戒。下兩句。明得 定道戒。從一切二現得欲界律儀者。一從一 切。得欲律儀。二從二得欲界律儀。三從現
得欲律儀。從一切者。謂根本業道。加行後 起。此發罪處。名為一切。謂別解脫。離根本 罪及加行後起罪故。於一切發惡處。得別
解脫戒。二從二得者。二謂二類。一有情類。性 罪遮罪。性謂殺生等。遮謂女人同宿等。二 非情類。性罪遮罪。性謂盜外財。遮謂堀
地等。今受善戒。能離性罪及與遮罪。故 從二類發罪處。得別解脫戒。三從現得者。 論云。謂從現世蘊處界得。非從去來。謂此 律儀。有情處轉。去來非是有情處故
(解云。有情處 者。一有情。二有情處。處有二種。一所依處。二所止處所。以離邪婬。於守護有情邊發戒。若離殺生。於
有情所依處發戒。若不堀地。於有情所止處發戒也) 從根本恒時得靜慮 無漏者。一從根本得靜慮無漏戒。二從恒 時得靜慮無漏戒。從根本者。謂從根本業
道處。得定道律儀。此二律儀。於定位中。唯 有根本。定前定後。無此戒故。故無加行後 起位也。由定道戒唯根本故。故得戒時。唯
於根本起惡處。得。別解脫戒。加行後起。皆 容有故。故於三處。皆發得戒。論云。若得靜 慮無漏律儀。應知但從根本業道。尚不從 彼加行後起。況從遮罪
(已上論文) 第二從恒時得 者 (恒謂三世也) 。謂從三世。發定道戒。由定道戒。 與心俱轉。謂戒俱心能緣三世。故心俱戒亦
防三世。由上差別。應作四句論云 第一 句者。謂從現世加行後起及諸遮罪 (以現世故。得 別解脫戒。加行等故。不得定道戒也) 第二句者。謂從去來根
本業道 (由根本故。得定道戒。由去來故。不得別解脫戒也) 第三句者 謂從現世根本業道 (以現世故。得別解脫戒。是根本故。得定道戒也)
第四句者。謂從去來加行後起 (由去來故。無別解脫戒。加 行等故。無定道戒也) 又論云。非於正得善律儀時。 可定有現世惡業道等。是故應言從現處
得。理實應言防護未來。定不應言防護 過現 (解云。此文是論主。彈前第三。第一句。謂正得善戒。豈有現世。惡業道等。等取第一
句。中。加行後起及遮罪也。彈已正言。是故應言從現處得。此意者。第一第三句。應加處字。義即無
妨。謂現在雖無業道等體。而有發業等處。故於業道等處。發戒義無妨也 若論發戒。有通三世。論其防 罪理應未來。遮不起故。過去已滅。現在已生。不可防也) 。
[0900c05] 從此第二。明有情支因者。論云。諸有獲得 律儀不律儀。從一切有情支因。有異不。此 定有異。異相云何。頌曰。
律從諸有情 支因說不定
不律從一切 有情支非因
[0900c10] 釋曰。律從諸有情者。從一切有情。發律儀 故。以於一切有情住善意樂。方發律儀。異 則不然。以惡意樂不全息故。支因說不定
者。支謂七支。因謂受戒心 支不定者。有 從一切支得謂苾芻戒 有從四支得。謂 勤策等戒 因不定者。謂下中上心不俱起 故 或有住戒非一切因。謂或下心。或中
或上。受近住近事勤策戒。或有住戒由一 切因。謂以下心受近事戒復起中心。受 勤策戒。後起上心。受苾芻戒。具此三心。名
一切因。論云。若人不作五種定限。方可受 得別解脫戒。謂有情支處時緣定有情定者。 念我唯於某類有情。當離殺等。言支定
者。念我唯於某律儀支。能持不犯。言處定 者。念我唯於其類方域。當離殺等。言時 定者。念我唯於某日月等時。能離殺等。言
緣定者。念我唯除鬪戰等緣。能離殺等。若 作五種定限受者。不得律儀。但得律儀相 似妙行。不律從一切有情支非因者。謂不
律儀。從一切有情得。心擬遍殺諸有情故。 從一切支得。謂不律儀。具一切支。身三口 四。皆造惡故。非因者。非一切因。下品等心。
不俱起故。問如屠羊等。不律儀人。於一生 中。不與不取。於已妻妾。住知足心。瘂不 能言。無語四過。如何於彼具一切支。答彼 遍損善阿世耶故
(阿世耶。此云意樂也) 雖瘂不言。以 手指揮 而身表語所欲說義。故得具支。 若不要期盡壽。及不具支。兼不遍有情 者。但得處中惡。不名不律儀
依經部宗。 隨所期限。支具不具。於諸有情。遍與不遍。 皆得不律儀。近事戒亦然。隨受多少。皆得 戒也。唯除八戒。以時促故。要須具支。及
遍有情。方發戒也。不律儀者。謂諸屠羊.屠 雞.屠猪.捕鳥.捕魚.獵獸.劫盜.魁膾.典獄.縛 龍.煮狗.罝弶.惡王.典刑.罰人.聽察.斷罪等
人。言縛龍者。謂以呪術。繫縛龍蛇。戲樂求 物。以自存活。煮狗者。西國惡旃陀羅人。呼 為煮狗。或可煮狗以充所食。聽察者。謂御 史等。斷罪者。謂大理等。
[0901a22] 從此第三。明得惡處中。論云。已說從彼 得不律儀。得不律儀及餘無表。云何方便。 未說當說 (餘無表者。謂處中也) 。頌曰。
諸得不律儀 由作及誓受
得所餘無表 由田受重行
[0901a27] 釋曰。上兩句。得惡戒方便。下兩句。得處中 方便。得不律儀。由二種因。一者由作。二者 由誓受。由作者。謂彼生在不律儀家。初作
殺等。起加行時。便發惡戒。謂生屠家。少小 見殺。起誓心輕。不發惡戒。要作殺等。得 不律儀。二由誓者。謂生餘家。為活命故。
懷殺害心。便發誓言。我從今日。乃至命終。 謂我當作如是事業養活自身。起誓心 時。便發惡戒。謂生餘家。少小已來。未曾
見殺。誓心必重。故發惡戒。得所餘無表者。 餘謂餘處中無表也。由田受重行者。得處中 因也。一者。由田。謂於如是諸福田。所施園
林等。彼施無表。初施便生。二者。由受。謂自 誓言。若未禮佛。不先食等。於其齋日。誓 常施食。但起誓心。便發無表。三者。由作。謂
起如是慇重作意。行善行惡。便發無表。 由此三因。得餘無表。
[0901b15] 此下大文第四。明捨差別。就中一捨別解 脫。二捨定道戒。三捨不律儀。四捨處中。五 捨諸非色。此下第一。明捨別解脫。論云。如
是已說得律儀等。捨律儀等。未說當說。 且初云何。捨別解脫戒。頌曰。
捨別解調伏 由故捨命終
及二形俱生 斷善根夜盡
有說由犯重 餘說由法滅
迦濕彌羅說 犯二如負財
[0901b24] 釋曰。前四句。有宗。第五句。經部。第六句。法 密宗。後兩句。有宗通難。言調伏者。意顯律 儀。由此能令根調伏故。除近住戒。所餘律
儀。由四緣捨。一由故捨者。須具三緣。一 由意樂厭戒心故。二對有解人相領解故。 三發有表業謂陳捨辭違受表故。三緣有 闕。捨戒不成 非唯起心。謂在夢中。捨
不成故 非唯起表。癡狂心等。不成捨故。 非唯此二。對傍生等。捨不成故。故具此三。 方成故捨。二由命終者。戒依身得。所依捨 時。戒隨捨故
三由二形俱生者。謂男女根 生。由所依變。心隨變故。又二形人。非戒依 故。四由斷善根者。戒依心發。善心既斷。戒 亦隨捨。五由夜盡者。戒期限過故。捨近住
戒由上五緣。所餘律儀。唯由四緣。捨謂除 夜盡。總論別解脫。由五緣捨有說由犯重 者。經部師。云於四重禁。若隨犯一。亦捨勤
策及苾芻戒。餘說由法滅者。法密部宗。正法 滅時。捨別解脫。戒以法滅時一切學處結界 羯磨皆止息故。犯二如負財者。薩婆多宗。
釋犯重不捨戒也。所以然者。非犯一邊 一切律儀應遍捨故。如犯僧殘等。亦不捨 戒也。然有二名。謂持犯戒。如有財者。負他
債時名為富人及負債者。犯戒亦爾。若於 所犯發露悔除。名具尸羅。不名犯戒。如 還債者但名富人。今略敘兩宗。經部宗所 以言犯重捨戒者。以世尊言若犯重者非
釋迦子。害沙門性。破苾芻體。壞滅墮落立 他勝名 (波羅陀夷。此云他勝。惡法名他。他來勝己也) 。世尊既言非 釋迦子等。明知捨戒也。有宗通云。此經中
言非苾芻者。謂非勝義苾芻。勝義苾芻是 諸聖人。由犯重故。不成聖果故。言非苾 芻。又經部引律明四苾芻。一名相似苾芻 (謂俗人假名苾芻也) 。二自稱苾芻
(謂犯重自稱苾芻也) 。三乞丐苾芻 (謂出家人。以乞自活) 。四破惑苾芻 (謂聖人也) 。律文既說犯重。 非是苾芻。名自稱苾芻。故知捨戒也。又有
宗引經。證不捨戒。如世尊說。純陀當知。 沙門有四。更無第五。所言四者。一勝道沙 門 (謂佛獨覺。自然覺故) 。二示道沙門
(謂舍利弗。說法示道故也) 。三命 道沙門 (阿難以戒定慧。為命故也) 。四污道沙門 (犯重比丘也。律云 摩訶羅。謂老比丘喜盜他物也)
。此經既說犯重。名污道。仍 號沙門。明知有戒 經部通云。相似沙門。 名為沙門。非有戒體名沙門也。詳論主 意。經部為正。故論主調有宗言。若如是人。
猶有苾芻性。應自歸敬禮如是類苾芻。前 法密宗論主破云。正法滅時。雖無一切結界 羯磨及毘奈耶。未得律儀。無新得理。而先 得者。亦無捨義。
[0902a14] 從此第二。明捨定道戒。論云。靜慮無漏。二 律儀等。云何當捨。頌曰。
捨定生善法 由易地退等
捨聖由得果 練根及退失
[0902a18] 釋曰。捨定生善法者。標也。由易地退等者。 明二緣捨。一易地捨。謂從下地。生上地時。 捨下地法也。或上地沒。生下地時。捨上地
法也。二由得退。謂獲勝定。還退失時。頌言 等者。等取捨眾同分。亦捨少分殊勝善根。 少分殊勝善根者。唯煖等四。名殊勝善。若異 生捨。命終時捨
或生當地。或生上地。皆 捨煖等。既當地捨。故非易地。以易地捨唯 上下故。明捨定戒。由上三緣。如色界定由 易地退捨。捨無色定亦如此也。唯無律儀。
與色界異。捨聖由得果練根及退失者。明 三緣捨聖也。一由得果。若得後果。捨前果 道。及向道故。二由練根。謂轉根時捨鈍根
道故。三由退失。退失果道勝果道故。向道 名勝果道。趣勝果故。此文總明捨無漏 法。戒隨法故。故捨無漏戒。亦同上三緣。
[0902b05] 從此第三。捨不律儀。論云。如是已說捨諸 律儀。不律儀。云何捨。頌曰。
捨惡戒由死 得戒二形生
[0902b08] 釋曰。捨不律儀。有三種緣。一者由死捨所 依故。二由得戒。謂得別解脫戒。或得靜慮 律儀。惡戒便捨。三由二形生。所依變故。論
云。住惡戒者。雖或有時起不作思。捨刀 劍等。若不受得諸善律儀。諸不律儀。無 容棄捨。譬如雖避發病因緣。不服良藥。 病終難愈。
[0902b15] 從此第四。捨處中無表。論云。處中無表。捨 復云何。頌曰。
捨中由受勢 作事壽根斷
[0902b18] 釋曰。處中無表。捨由六緣。上句由字下句 斷字。六度言之。一由受斷。謂捨所受。作是 念言。我從今時。棄先所受。二由勢斷。謂
由淨信煩惱勢力。所引無表。彼二限勢。若 斷壞時。無表便捨。三由作業斷。謂如所受 後更不作。如先禮佛今不作也。四由事物
斷壞故。捨謂以所施寺舍敷具。制多園林。及 所施為。罝網等事壞。無表便捨。五由壽命 斷。命斷壞時。無表便捨。六由根斷。根謂善
根。本因善根。發處中無表。今起加行。斷善 根時。便捨善根所引無表。頌文根字。理應 通不善根。謂起加行。斷不善根。便捨不善
根所引處中無表。論文唯言斷善根者。影 取不善根也 (言加行者。處中劣故。但加行時。捨也) 。
[0902c03] 從此第五。捨非色善染。論云。欲非色善。及 餘一切非色染法。捨復云何。頌曰。
捨欲非色善 由根斷上生
由對治道生 捨諸非色染
[0902c07] 釋曰。捨欲非色善者。此有二緣。謂心等善。 名非色善。一由根斷。謂斷善根。二由上生。 謂生上界。捨諸非色染者。諸謂三界。三界非
色染者。心等法也。由一緣捨。謂由對治道 生。若此品類。對治道生。當捨此中所有煩 惱及彼助伴 (助伴者。相應俱有能得也) 。
[0902c13] 從此大文第五。約處成善惡。論云。善惡律 儀。何有情有。頌曰。
惡戒人除北 二黃門二形
律儀亦在天 唯人具三種
生欲天色界 有靜慮律儀
無漏并無色 除中定無想
[0902c19] 釋曰。惡戒人除北二黃門二形者。明惡戒處。 於人趣中。唯三洲有。除北俱盧。彼無極重 無慚愧故。故無惡戒。於三洲中。除黃門等。
亦無惡戒。扇搋半擇。名二黃門。律儀亦在 天者。人天兩趣。容有律儀。於人趣中。除北 俱盧。彼無受戒。無別解脫戒 不入定 故。無定道戒
二形等人。亦無善戒。於一 身中。起男女欲俱增上故。又無志操。於正 思擇。無堪能故。無有極重慚愧心故。扇搋 等身。如鹵鹹田。不生嘉苗惡草。故無善
戒惡戒也。唯人具三種者。謂具別解脫。靜 慮無漏。三種律儀。別解脫戒。天趣無也。生欲 天色界有靜慮律儀者。此二界中。俱能入定。
有靜慮戒。於無想天。唯得成就。無色界無。 謂無色故。無漏并無色者。謂無漏戒。欲色 界有。並在無色。於無色界。雖不現行。而
得成就。聖人生在無色界中。成就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