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Commentary on the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中觀論疏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中觀論疏卷第五 ()
吉藏

品第

[0069c06] 所以來者虛妄眾生種種異說五陰我見無我
取著 二者方等經歷法開道五陰 即是實相法身
諸法生死 二分一者有分二者因緣五陰 有分之一
非有不無非有即是中道 煩惱四者諸法 三解脫門百論空無有若
空門今次 無相空門悟入不須無相 即便今次無相悟入
發生正觀所以虛空 相者在於一切法 外相自性空自相空
外相一切法性相空寂所以 性相空寂大小乘二空同異小乘 性相生滅為生大乘自性
自相空無生無生 大乘即令小乘 性相本來空寂法華經
愛見無相毒蟲 惡鬼無相一切無相 愛見便得出三界壞相
無相分段無相得出三界內外 火宅無不無不五者 在其中假名為人四大
大為眾生一品 一周四緣
萬法諸法因果 便乃是虛空龍樹 比丘涅槃勸發菩提心婆羅
云何令人虛空便虛空 是故虛空去來 五陰有為法品次無為法
無為畢竟十八空有為空無為空 畢竟空也五陰外人 問答外人便是故品次
大乘經虛空大品 虛空涅槃佛性虛空金光明法身 虛空不識虛空
虛空申正虛空 佛身法身猶如虛空 虛空即是外道虛空虛空佛法 即是外道法身毘曇虛空有法
佛法便是毘曇法身虛空 即是成實法身便 一切大乘經虛空申正
一切大乘經論法大事 五陰云何同異五陰 離心合心毘曇五陰
無漏但是有漏成實五陰 成人成人四微四大 大成五根五根成色色陰眾生四大
五陰數論云何同異 四大二種一者實法四大 假名四大形相毘曇但是
無漏毘曇虛空一者 有為虛空眾生 無為虛空不及虛空
無法但是無為云何 是故虛空非有如是非有即是實相發生正觀
煩惱不復故云生死現法 法身法身相應應身既得
眾生如實演說即是化身文殊 禮經諸佛虛空虛空無相 因果敬禮故知非有
即是法身法身相應發生正觀名為應身即是化身中觀三字即是三身即是法身相應發生正觀即是應身
觀照化身 相次明法 相者不可火熱不可
既有有法 因緣五陰
論主 破相無相解脫門次第 初七破相無相
一偈呵責理實 虛空一偈 虛空初五虛空
半偈第一虛空 半偈虛空中有 初一一偈
第三一偈相待第四 結束初一半偈 上半下半
不待便無相進退上半 前言相者若爾虛空 虛空何者
二種 二者 二相
若爾有空未有 有空無常 上半明相相待
若是相待 無相無體下半破法未有有空無相
虛空無何 未有無相有空未有相者無相空也
無體無相無體長行下半無相 上半無法第二
無法上半問曰下生第二 半偈無相有空外人 何故便無相有空
而言常法無常 未有有空空無而言 有色虛空
無相有空是故 相違答曰無相有空一切處 無非無體
二法攝一切法有為法 無為法有為法生住滅無為法 生住滅是故有法
虛空無相非有無為無有故云一切處無有何者虛空無為中一有為無為毘曇有為空無為
非有無為無有故云一切處 無有下半第二一偈 半偈何所
一偈二門重責半偈一者 上半畢竟無相得無 無相是故
有法無相 不著如常真諦無名 第二無相無有
無有何所無色無色 何所長行無相下半
第三無相第二 下半上半有無二門不可得 相中不住二義一者
二者相者 便二圓一空便兩相若一二圓
既有二相第三如是 無相不住二義一者 將相不著二者無色
無色 有為無為二法 一切眾生有為無為
則是煩惱便 煩惱無為不可得 一切便解脫長行
上半無相不住相中 不住無相不住第四 不住無相二義
外人無相 相中不住水火
眾生眾生復次 無相不住因次 無法相者無相
無能無能 是故第四無有
第四相待上半相待 無故下半相待無故 明體相待無故
二者相待 一偈三明 一偈一偈
能所何故明相無故無故 第三
破相下半上半 破相是故無相第五上半 下半是故無相第四下半
無有第四上半相生 下半上來破相攝一切法一切法不出
一切法 因緣本末有人因相 因緣本相
互相因故本末因緣 所以本末始終一品 畢竟不可得亦復相者
白日語者二種 攝一切法問曰無有應當有無
第二 一者毘曇外道 虛空成實虛空
無法無法 不得小乘虛空 大乘虛空二者因論第五
無相無可相離無有 外人即是空也相等
立義外人論主以為 論主 煩惱罪重不能涅槃經眾生
無生 眾生一切法有無虛空一法 有無有無中道諸見
何者虛空佛性法身一乘虛空既成常則佛性法身皆是 道本非道是非
四者 虛空二諦虛空世諦名為 論主真諦是故有無
答曰二種一者有無 無有無有二者有無一體 有無無有有無既已
虛空第二次成人 四大在其中假名為人 空義不可得四大四大
依附名為 無法無生無人 無生無生得無生忍二者境智
上半所知下半無能 有無緣觀涅槃 無有無有無有
無數無有無心 無數無心彼此寂滅浩然涅槃所以知者虛空非有
有無知者使虛空義寂是故 虛空第二三句虛空 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