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Commentary on the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中觀論疏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中觀論疏卷第七 ()
吉藏

品第十二

[0102b11] 無生本際生死 涅槃既有生死生死 始終中間二者如來初生三界
故知佛教既有 生死無生死者佛說 論主所以
生苦眾生拔苦 眾生即是生死 眾生生死四者大乘甚深
大品非常無常 淨名五受陰洞達空無菩薩是故真諦
五者眾生眾生 不可離苦方能 離苦云何釋迦三門
三苦八苦 初生即行一手一手 說偈言天上天下三界
可樂云何三界苦受皆是苦苦三界苦受三界
一行行苦一切 名為法華三界猶如火宅常有生老病死憂患三界名為
阿毘曇欲界苦苦色界 無色界行苦三界三苦故云 何故毘曇欲界
苦受故云苦苦色界苦受樂受 樂受生苦名為壞苦無色界形質 無常故云行苦
三苦二種三苦僧佉 百論疏涅槃經苦受 苦苦二受壞苦行苦穿鑿
紛紜未有俱舍論三藏 苦受苦滅苦受 二時苦苦樂受
果報是故樂受名為壞苦捨受三時無常 是故捨受稱為行苦論師隨地
三塗苦受苦苦人天三禪 壞苦四禪非非想捨受 一一三苦上二界三苦
下界智度論上界死苦 人間故知上界苦受不同數人上界 苦受親緣樂受怨憎苦受
親生捨受三緣三受 苦受中間捨受 三受八苦十月處於
備受初生地獄 名為生苦法華經 枯竭不久名為老苦調
四大四百稱為病苦死者 天下名為 西愛別離苦
聚會怨憎會苦不遂 求不得苦五陰眾苦熾盛 五陰眾苦五盛陰苦
八苦云何三苦涅槃 三苦老病三苦 愛別離壞苦怨憎苦苦
不得善法不得壞苦 苦苦俱舍論三苦 可知八苦苦受
八苦三苦數論不同 色心三聚所以然一切有為 欲樂無常是故
唯心 數人 有漏無常無漏
無常涅槃 無漏外道 苦受生死
生死橫生 莊嚴生死無實 行苦無常
善感二師 異同生死俱舍論生死 故云迦旃延
婆沙四十二中有 何故云何佛說三受答應 中有
不以 無有苦諦 三受
畜生二師莊嚴莊嚴有無實有 莫過於九十
六術五百 苦因定性苦果 苦因因緣無有定性
苦果苦因故云 初一第二 第三一偈諸法上半
下半二種 四者外道還是 大自在天造作六道
名為先有 女生一切眾生即是自然 二者世俗
受苦他人名為 名為不覺無端
四者有言五陰自體自體自體生火有言五陰從前 五陰有言從前五陰
自體無明 下半不然作為因果 即是法華經貪欲
緣生無自性便實相貪欲 不生苦果不然 不然二義一者四句不識
故云不然二者論主正因緣生因緣生 寂滅 初七一偈不共
不無明法 第三人法明法明法
因緣下半 五陰從前五陰云何 自生第二從前五陰後五
作者不然五陰後五因果 問曰作者
破法數論 不計外道
大意無人 有人他人 無人可言
為人 不須 他人他人
無人受苦第二 無人復次不成
上半相待下半 不成不成即是復次
明法上半下半 舉例 下半自體即是
自體可言自體問曰第二一偈 易見復次非但品第
數人數人 有漏五陰有漏 有漏唯心
成實 二心未有二心 第三二師
但是外道苦受樂受是故

品第十三

[0104a20] 三義一者 眾生三行三界 三途福行人天不動
生色無色界以是故知二者 有為所以流動 生滅是故既有生滅行當
因緣實有人法 虛妄人法實法 虛妄人法不無對生虛妄
出世真實人法但是 具有二義流動念念不停 一切有為因果
故經云諸行無常生滅二者善惡 常行生死名為 五陰行為果行五陰
具有二義一者五陰從業所生名為二者即此五陰生滅名為十二 因緣五陰內行十二
但是五陰行陰具有二義 行陰作善名為二者 以外一切有為法在行名為
有為法一行觀行 業品業品通觀 是故出入息
身行覺觀言行 修習萬行善法造作 善惡三性無常
三聚三性四行但是 階級次第三階
作業有為法因緣 生滅 名為通觀一切不可得故云
外人虛妄人法第二 外人有空第三空有非空非有
立義上半下半立義虛誑 妄取虛誑妄取所見 不實名為虛誑十八部二部一說
生死涅槃假名不實一說 大眾部出世世間法虛妄 是故不實出世間法不從虛妄名為
真實即時四諦論苦集 因果虛妄 虛妄無為三諦有為
滅諦無為虛妄舊地論師七識 虛妄八識真實大乘八識 九識真實八識二義
有果起信論 無生合作楞伽經 如來藏如來藏
一品正是數論數論 不明有為人法皆是所有下半立義 答曰第二論主
上半第二下半 實有人法無有 虛妄無實不在
云何無實存有 道理云何虛妄名為 可取可取
真實即時 大乘 論主佛說虛妄一者
人法病故生死無有人法 但是二者十地妄作 無有人法虛妄人法論主
虛誑何所佛說 佛說虛誑四者非但空有 非空一切得令實相
妄作妄言不解佛說 三不空有四一 無依長行略釋總結
五陰第二 第一二諦得益觀行
虛誑無實 不實 無住無物
自體自體 何以故第五陰即為 色陰總結
無常一異無常 無常改變 故知念念不住第二無常
所以無常無常入空 明論無常 無常無有有無不空
論主無常無有即是無物所以 可言不住是故空也嬰兒即是第二一異
四重 第二 何以第三是故
第四總結之中 老少一則老少 常則無有
父子世俗何故無常 一異二義一者外人 二種無常有色是故一異
不得無色二者無常大小乘小乘無常無常不空是故一異不得無常
一異無常外道無常小乘 般若非常無常如是
一異僧佉義 一門轉變大眾部異門上座部問曰不定
第二外人二義一念 生滅二者相續念念無有一色 老少始終相續名為一色無有
父子世俗成實相續 接續接續 不滅作假
名為莊嚴 想起
故云續假光宅 莊嚴善燈光宅 續假三家
後生不一相續不異答曰第三 大意 無能不滅不生
有所無能無能不滅 須後不滅 成實不受
當前 自轉
不滅 不滅不滅起來一念一體
一體只是一體有想 轉去自轉若爾
便一法 不滅相續不滅
若爾常在不滅問曰第四不滅不滅 不住非常非一相似相續
無上不滅生相答曰第五 更生
父子 豈非父子二者千萬 一色一色豈不千萬而今
更生不住相似 不住現在 過去現在豈非更生
相似千萬以前 則是更生相似千萬既有千萬
千萬千萬名相始終一色 如是一切處第二總結 一法芭蕉第二
智者第三 四重譬喻是故定性 總結世俗言說釋疑疑云
無色何故是故隨俗實有何為世俗言說 虛誑妄取世俗作色
若爾世諦唯有俗人有名 聖人無有隨俗如是 第二次無常一異
破相三受在身 凡夫有所覺知違順緣生三受 名相生下第三觀想
一法第二 第三無自性 色陰無常名相善惡
醜相耳聞無性第四識陰 無自性一異是故
第三總結 一異
始終一識 今日明日便不識 昨日斷滅
比丘六道往還一識僧佉一識薩婆多滅後 則是成實一異實法則是
相續轉變名為一識實法念念 相續不識前人 假實假實不成
實法 成實無實 一切不立如是第五
觀行五陰次第第四 廣破第五第一 三行二種第二明淨不淨
第三增減行陰 善惡名為
名為有病第二 增減如是第三 增減不定是故空也世諦
第一義諦五陰 空義二諦第二利益佛說 五陰五陰即是
解脫五陰而今 第一義不生云何煩惱五陰 五上愛見
一時前後互相五上 煩惱受苦 佛教苦因如此不及學問田舍
真俗 二門三結二門世諦世諦第一義真諦所謂無明
行者十二相生即是 所以十二因緣世諦十二 相生根本十二因緣即是
汲井老死無明無明 實相所謂甚深甚深起名 無明無明漸次乃至老死
枯竭憂悲苦惱無住一切法聖人 十二故云
世諦第一義十二云何 十二言教十二十二云何世諦第一義大小乘
所得十二十二不識 十二十二十二十二 十二十二第一義第一義諦
第二第一義十二因緣相生 名為世諦十二因緣即是第一義諦 第一義空十二因緣便不見第一義空
則是無明無明便起行乃至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明見思惟可通大小乘小乘見思不同一者
五心見道第十六修道成實第十六見諦有人第十六 大乘見道即是初地
已去名為修道十使煩惱毘曇 五見但是緣理煩惱但是 緣事煩惱無明二分五見相應
無明則是緣理煩惱使相應 緣事煩惱十使大開一者 見諦四惑二分
見疑後生見道六塵思惟 大乘見思經論不同地持論 處斷初地十地斷惑初地
約見初地二障 見諦二障思惟 大小乘有所得人
若爾皆是罪過大品 先有諸佛菩薩有罪二門 煩惱自體即是本來
不可煩惱自體煩惱何所而今煩惱 是故空義第三總結復次
第一經意下生第二 上半下半 無性諸法變異故知無性
妄取故知無相無相無常故知 無性有性有性即是 應變下半無性
有無尚無有性有無上半外道僧佉二十五諦 常有即是下半
上半毘曇下半成實上半 有所大乘三性下半三無性 無性以此破相
無相有無乃至 涅槃妄說不立一中生死涅槃
了悟 鈍根觸處外道 無常三修比丘無常
常樂常樂 無常 應有
攝論三無性云何 一往無性學人 三無性二者無性無有
有無學人無有性有無 不解無性世諦虛假無性 不解一者無性無有無有
無有性實有二者 無性對治究竟人執 究竟無有性有無
不依一句問曰第三外人一偈 論主變異外人 論主無性應有既有
應有外人所以 一者不異二者體性無不 體性答曰第四
大意虛妄 虛妄以後 無異無性
一偈有性無性 一異無異有性無性 無性諸法
不可有性 不從不假 不可變異無性無法何為
第二一異無有 無異 二門無異第二
上半二門下半二門何故 無異即是 無異異法無異
無異所以 是故不得三相 於是於是異時
異時於是於是 異時異時因緣 自生四句不從 生起第二二門
眼見少年日月 便變異豈非
變異答曰上半無異下半 無異乳應即是酪 即是下半離乳
即是離乳唯有可言 離乳外語使老者
之外只有可言年少 便何故 即是
便 虛空故作 不滅
問曰下品第二 所以二義一者論主 佛經虛妄外人若爾
有空第二外人實法無有人法但是顛倒虛妄虛妄人法無人若爾
可言虛無實則 異名異法 法則無異異法無異
名為人法即是虛妄人法 故知應有空也答曰不空 一偈相待不空
不空無何有空內空 有空
無故猶言有無 不無論主佛說 一往一往
相違 無我無有二我無我 三性三無性問曰第三
一切 若爾第二外人 二門無有空名
空空空名無有空空 乃是大空無二邪見 無相應有
實有不許我執 有對第二 有對空也
相待無故第二 無有無相可取答曰第二論主 外人
應有論主 空也問曰不空二種俱空則是 空也十八空
空義外人十八空論主十八 十八不空十八空十八不空云何十八空外人何以
智度論十八空相待不待 外人無相故知 上半佛說佛說
諸見 空見佛說十八空 相待空見下半
不可以著重 不可以十八空不可以十八 不可以故云
云何愛見眾生有人 愛見諸佛人法愛見 云何愛見
愛見乃至四句愛見 來者因緣至於 一者外人人法
無從二者觀行虛妄 論主不可得第三意外無實無虛即是便應有論主
無有云何有空第四意外無有乃是大空是故大聖 諸見如此不能
無常空門 相待空空空空不可 不可化外論主
何故絕非非獨 非空非有聞說絕非非獨更生
菩薩二諦眾生說為著 為著何故 外人本著
虛妄人法不可以 不可以長行上半 是故諸見愛見
內外大小下半 譬如第二第三 佛教

中觀論疏卷第七 ()

中觀論疏卷第七 ()

吉藏

品第十四

[0108c23] 所以來者一者論主 諸法外人有待 不得實相
空有實相 大品菩薩 不見不合不見
相應攝論應身佛法身相應 亦作二者上來 心作所以破著是故
身心人我不可得 五陰五陰 五陰空義未盡行門
六情六情六情不可得 未盡根塵和合無從 四者無性五陰根塵
上來其實假有何故 六根六塵顛倒眾生根塵 三毒煩惱煩惱故業
苦果根塵煩惱 無業五者上行異義但是 未盡廣破一切諸法異義
無異 不得解脫一切法異義無從
煩惱 一世間人六根六塵外道 毘曇別有
和會根塵論義 無從 長行發起
來意稱說交言料簡六情正是外人故稱上品
虛實外人不能心下 論主外心提起故云 第二
無異第三一偈無異 明見三法第二一切法 三法眼色見者
為人人法云何其外 其內內外問世外道 大乘小乘眼色根塵相會
不合正是 二義一者根塵無相 不到
不到不得 假人不得真諦 不得攝論應身無常法身
不得長行在內 在外佛法學人在身樹神 別處復次第二所以
三事外人不受 三事無異三事 重開
總結 水漬數論
何必因明大士眼根 正受三昧離合持法 三根何必方知
不可不可數論六識六塵六根一識 六根六識問曰第三
外人 果證答曰第四 六情三法
不能不能不能 不生故云 四法因果云何果證
無見者可見 第二
第四無故第五總結如是 諸法長行第五 第二萬法是故上半
三法所以眼見 貪心眼見尚無從何眼色五根
意根下半 煩惱復次異法第二無有
是故今次無異異生 無異何所例如上品上品 以後
是以 初二無異第二 三法無異對上三法
第二一切法無異對上一切法 何故萬法無異世間 外道小乘大乘眼見
三毒不得三毒不生 問曰何故無異下生第二 無異
使 一偈 別異
不出別無一切因果 攝一切法
外道內外一切 因緣無非因緣 成實假人
無實五陰四微假實一切初二第一即是 第二
不出異義 即是五指
所以然 無異
離異五指無異 不異上半因果 下半不異
所以然 五陰四微
三法無異三法 二義成實四大 毘曇四大
假實既是因果 二者異生
不異所見 無能能所有無不得所見無能
能不眼色本來未曾云何
眼色云何 異生不生異生 不異眼色
云何不異有別無有 不以
不以色有無體云何 無窮無窮無體
法塵云何不見 別有自有
何所 不一不一
生火 何不 故知
不異生死涅槃 涅槃生死 涅槃無生真妄問曰
定異第二不異 不由定異
上半之下五指 下半 五指
如是五陰成人四微長行 一切法指事問曰第二次五指
條目其所 其所不從緣生 因緣生
不異 因緣生無有外人 不從因緣生應當定異
無上分別第二其所 相者相者五指長短異法 分別五指長短別異
長短五指則是長短 長短長短長短指名 有別相從異法
云何不從因緣生答曰 外人五指 緣生不由
猶存故知不從 相成故知相成故知 不從因緣生成實假實大同
壞人不從 四微五陰上半 無異下半無異上半
長短長短異法 長短長短相者長短 長短不異
短指何須 相者有無 長短不異相者不然
無二何所 不異法令不異不異 相異相成不異
不異何須 不異云何如火 何須
無不云何下半 長短異法無異云何異法長行第一
外人立義初文一者 第二分別相從云何不從
有色然後然後東西 何須
總則相離異法不可得 因緣相從
因緣長短長短 是故即是因緣一切皆是因緣若是因緣異法無異
第二易見不異 不異不許不異 不異無不異法尚無不異
云何不異中有復次下品第三無異 而今
上半一異下半 自有三義若是無能能所無有
異法不合不須復合假使 不然一方不合不合 合為不合

有無品第十五

[0111b11] 上來處處 有無使無有云何有無乃至 不空法應有空如是
上來廣破所以有無諸見 道本諸見有無斷常斷常
六十二見有無諸見有無 有無中道 一切因果皆是中道佛性
中道迦葉說中佛性何故失意中道佛法如是 實相皆是中道有無斷常故障
如來二諦說法二諦因緣 外人自性 自性二諦二諦
二智不生便三世諸佛菩薩 來者有人 諸法歸真
不然有無何所 不得何所不得故云有無故作
從眾緣生假名有無決定 故知外人所見所見乃至 故知有無二諦不得
所見有無起因假名 有無真俗二諦大小乘學人 道本諸見便有無二見
有無本不生何所 有無應得不得云何有無一切行道坐禪學問有道
皆是無有非道乃至 即是未曾有 有無還是非有無道即是
有無是以論主處處 有無眾緣和合諸法便便
有無上品無有外人無異有法既有有無云何無異 無異既有有無
論主無異無二既有二諦 有無云何有無有無 因果僧佉中有
勒沙婆有果 佛法薩婆多三世 曇無德二世無名
天親小乘現在未來現在未來未來迦葉便過去
過去人法 有無外道有人 見外無人迦羅
起見答言 佛法三部犢子有人 有法方廣無人無法
薩婆多無人有法 有無大乘方廣 無識無義無識唯識
眾生因緣有無智度論一切 眾生唯有愛見如法毒虫惡鬼
邪見如此 有無大乘人精菩薩微細 有心名為無心
如此有無故云有無 有無有無離合 四者第一自有第三
第四一切眾生 四句之中 長行有性無性
不得上半 自性不假 便有性
下半 則是作法體性自體 不假自體問曰下生第二
論主從眾以外 有為四緣既是有為 作答上半下半釋出外人
因緣假人 所生造作本來 緣生緣生則是
二世無義問曰下生第二他性 自性即是二世他性即是二世無義 無有自性然後自性
緣於即是上半自況下半自性他性他性 他性長行即是自性
無自性他性長行二義自性 相待二義 他性四微
無自性成空 自體 自體是故短空自有
不由無故 既是自有無有無故無故不由
無故自有不由無故既是 無故稱為既是假相相對問曰下生
諸法不可應有世諦萬法不許定性應有 上半有法
他攝一切法自有有法 無法他者二義 五陰中人體性五陰二者
中人一切諸法皆是是故他攝法義天下無非
一切法相望無非 一切 一切皆是問曰第四
無有一者世諦 真諦二者論主有無便論主是故
上半下半有無一體 俱不成若一有無有無 無有既是
二義 無有何所人見有無第二 有無
呵責第二佛說有無第三 無有第四有無 有無所以長行見者
有無中有乃是諸法有所 有無第二有無 論主有無何必可信是故
小乘經大乘經 小乘經所以小乘經小乘 有無何況大乘就著有無
大乘小乘小乘經大品經先尼小乘 法空大乘法實有性第三
有無實有有無 以求無從 有性第二
何故內外 變異有法有法有無變異無從無有有法無法
有為 變為無為變異 有無第二上半
無異外道毘曇下半成實 流言因緣無性 第四有無有無
諸佛菩薩有無有無 諸見正觀是故有無 外人有無有無諸佛菩薩
以是大過有無 斷常有無斷常上半有無 下半斷常十四六十二
愛見具足既有煩惱便六趣 大過下半長行三世
薩婆多先有僧佉斷滅無相 無後
何所僧佉 二世後果第二有無
所以論斷二種一法斷常 斷常名為 斷常三世有部名為法常二世
無義即是論斷云何 斷常自體有人自體不假斷滅
因果相續名為 不斷即是大乘無所得有心
無念便何等有無斷常宗要正是 有道名為常見無道
名為斷見成壞有所受法 斷常

品第十六

[0113b11] 一品遠近小乘大乘 外道外道一者眾生自然無有因緣一切眾生
萬劫生死便解脫 不須修道 修道斷惑解脫僧佉
十五解脫不知離生毘曇 有子二縛果報子縛煩惱煩惱一者二相
四句一緣無漏使 使二縛相應煩惱心法 俱起是故既是同時不得
相應共有 有漏使 實義無有二縛同時心數無相
煩惱無緣數人 貪心應有 煩惱境障眾生稱之為
大乘二種生死名為煩惱 子縛大乘二障 四住煩惱煩惱障二乘
無明住地名為智障菩薩毘曇人見得道斷惑成實 成聖斷惑大乘斷惑
毘曇何故凡夫斷惑成實 凡夫不斷毘曇得道外道是故斷惑成實得道
不斷如此內外 何故外人解義並不求之不得
名為無從名為 內外大小乘不為 論主二縛
內外大小乘 即是不二 大乘經甚深
大品莊嚴涅槃毘婆舍那煩惱如此 云何莊嚴
不端諸見 有無斷常名為醜陋莊嚴
無有凡夫 聖人云何無有 有無有無中道正觀
稱之為有無 第一根本 根本破解
眾生五陰為生繫縛眾生 五陰稱為大品生死 虛空眾生虛空無生
往來解脫即是菩薩 憶念大宗 有身無身問曰生死
根本立正眾生 五陰上來 有人往來有人人法
往來無人何故人法 楞伽眾生妄想所見不出人法 人法無我初地乃至成佛
大小乘生死往來欲求解脫 往來不得往來往來往來 往來答曰第二無常
五陰眾生 何故往來 以往即是往來
不出人法斷常常則 天人不變往來無常 一世往來比丘一識
往來生死餘數論及大乘無常 外道眾生往來無常 是故往來內外第二
眾生根本眾生尚無眾生往來五陰 眾生無有取捨
是故眾生長行生死陰界即是 生死陰界故云 眾生之一能破不可
不得 有身無身所以 眾生往來外人眾生
一身一身輪轉六道云何眾生往來 眾生有身無身上半 人身往來便無身
西往來下半 無有無生往來無身 往來五陰眾生
眾生眾生往來 令眾生往來五指往來 上半有身往來異義下半
無身往來五陰 眾生二義五陰眾生 佛法人身
為人故作不滅 有人無身往來不滅 人身猶在云何不受
人身實法不得 名相 法滅相續不滅作者人形
猶在不在不在 人身猶在云何我人 身後
何須人身人形人身 問曰涅槃下生第二破解
涅槃人法有人 無人往來生死眾生不生
無有 不生涅槃華嚴生死 雜亂涅槃寂靜眾生
無可生滅若爾第二 總結根本
不可得外人生死涅槃無生涅槃便根本根本
實有解故知根不無上半 破法下半上半 五陰一念
便如是若一 非有下半眾生畢竟 復次第二即為
破解 不出 明法無有無有
人法 因果名為 五陰繫縛有身
第二有身不得 一者若是 若是無能四者
便五陰無身 無能外人 第二所以有身
無身無有有身 一者五陰眾生二者 行陰煩惱五陰
二身上半之前 眾生 五陰五陰眾生眾生之前
五陰云何五陰眾生所以 正言五陰和合眾生未有眾生不得 五陰云何五陰眾生眾生
五陰眾生五陰 涅槃經名色眾生眾生名色 眾生即是名色眾生眾生名色
眾生名色智度論名色眾生 眾生名色眾生即此眾生 結繩無異不得別有名色
不得別有眾生名色 破法五陰不得
二身是故 能所是故五陰 之前無人五陰五陰
煩惱云何煩惱五陰長行 五陰別有眾生外道犢子假有 煩惱五陰毘曇
無我不出毘曇 煩惱五陰云何五陰 同時
清淨五陰無記五陰 無有煩惱不須 無垢煩惱即是
無垢云何 復次無有第二次破解 分為第一有為第二無為
有為即是道諦第二 滅諦有為解脫無為 解脫解脫不出涅槃解脫
涅槃解脫解脫不必涅槃 有為解脫無為解脫解脫涅槃 但是無為大小乘有為解脫 即是破解三時一者
論斷何所 云何 我見無我二者
未來云何 一時不得我見無我 我見無有無我有無
無我見惑云何一時三句一者 二者三縛 無有
無礙道解惑一時解脫道 三句三門問曰第二 無為解脫數論大乘
涅槃涅槃淨方便 皆是外人何以 解脫有人修道入涅槃
無餘涅槃答曰無為 涅槃有為 無為有為二師南方十地
皆是有為有為攝論 若是正體無為涅槃 常法要是如來云何智度論
云何正體 十地云何無為實相三德中波若是
外人下半 取著無餘 二受不受諸法不受
名為 云心有所有所 如是
生死涅槃真妄復次離生第三 一偈總結生死涅槃 生死不解雙結三句
佛經一句呵責外人 解除生死涅槃二見 是故明體生死即是涅槃
不了涅槃生死故經云菩提菩提 生死菩提生死成菩提云何 即是涅槃體悟生死本來即是
涅槃生死迷悟聖人生死本來生死涅槃凡夫 不絕涅槃生死

中觀論疏卷第七 ()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2 No. 1824 中觀論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