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中觀論疏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中觀論疏卷第十 (本)釋吉藏撰
四諦品第二十四
[0148b24] 所以有此品來者有所得心必有依著。前二 十一品立世間人法。論主求之無從。仍舉出 世如來證有世間。次求出世如來不得。便舉
世間顛倒證有出世。上品求世間顛倒不得。 外云。若爾應都無世出世。今實有四諦。則應 有世與出世。故苦集二諦則是世間。滅道二
諦名出世間。是故不應無世出世。今觀四諦 不可得。則成前非世出世義。既非世出世即 是中道。故因中發觀戲論此滅。二者外云。
顛倒是如來所離。四諦是如來所證。亦是如 來所說。如來一期出世初後不同同明四諦。 故初教轉四諦法輪。乃至涅槃明心喜之說。
所以初後皆明四諦者。四諦是迷悟之本。迷 之則六道紛然。悟之則有三乘賢聖。是故始 終皆明四諦。若爾不應無世出世。三近從顛
倒品生者。顛倒是能迷之惑。四諦是所迷之 境。以見四諦則破四倒。故前求能障無從。今 責所迷不得。故有此品。但四諦有二種。一
有量。二無量。三界苦果名苦諦。感三界苦業 煩惱名集諦。無為涅槃名滅諦。治此煩惱名 道諦。此有量也。釋有量四諦諸小乘論師不
同。毘婆沙云。毘曇者說五盛陰苦名苦諦。有 漏因是集諦。數滅是滅諦。學無學是道諦。譬 喻部云。名色是苦諦。結業是集諦。結業滅是
滅諦。止及觀是道諦。鞞婆闍婆提云。八苦是 苦是苦諦。餘苦雖苦非苦諦。感當來愛是集 諦。餘愛及餘有漏法雖是集非集諦。當來有
愛盡是滅是滅諦。餘愛及餘有漏法盡非盡 諦。八正是道是道諦。餘學法及一切無學法 非道諦。問四諦攝法盡不。答虛空及非數滅
此非四諦攝。欣厭立四諦。彼非厭故非苦集。 非可欣故非滅道。又此二無漏故非苦集。是 無記故非滅道。又因果立四諦。彼非因果
故非諦。問云何名諦。答二義。一者實是苦。 二生不顛倒解故名諦。問云何名聖諦。答聖 人所解。故名聖諦。又昔有凡夫與聖人諍
諦。凡夫云。有常樂我淨。聖人云。無共至佛所 決之。佛云。如聖人所知。以聖人諍得此諦故 云聖諦。數論但解有量。而義不同。數明苦通
三聚。成論但是心。論苦通漏無漏。數但有漏 也。數集通三聚。成論但取業煩惱。數因集有 緣酬前是果。生後為因。但能生義屬集。所生
是苦。成論即此能生亦是苦報。毒蛇之瞋即 是報法名苦諦也。數但取煩惱滅為滅諦。無 漏法滅非滅諦。成論明無漏滅亦是滅諦也。
數明方便道中永伏諸結是非數滅。成論明 五方便中滅亦是滅諦也。數明一切無漏行 是道諦。不取相似。成論明真似皆道諦也。數
明無被導法義。成論明有被導之心。次無量 四諦者二生死為苦。五住為集。滅二死五住 為滅。治此五住惑真解為道諦也。而量無量
復名作無作者。有量之後猶有所作。如分段 苦後更有變易苦可觀。名為有作。變易苦後 無復餘苦可觀。故名無作。餘三亦爾。今言破
四諦者。一破學大乘人謂四諦是無。二者破 小乘人謂四諦是性有。此大小攝一切迷盡。 今破此二人所解。故云破四諦。所以然者。大
乘人撥無四諦。是壞佛四諦義。小乘人計性 有亦壞四諦。又有二人壞四諦義。一者謂。論 主執空故壞四諦。二者自執性有故壞四諦。
此二並是小乘人。而謂有他破之與自立。故 成二種。今破此二事。故云破四諦也又顯此 二人並不解佛大小義。小乘人不解佛因緣
有成性有。大乘人不解佛大乘空成邪空。既 迷大小俱惑二諦。論主明慧內充慈風外扇。 救濟此大小乘人。故破彼兩迷明無如此空
有。故云非空非有即是中實。中實者實無如 此有無也。即申佛因緣有無。方是假名。假名 故有中道。如下云。亦是假名。亦是中道。又
破此大小。明無如此大小。是中實方是因緣 假名大小。即是假名因此大小令識道未曾 大小也。又觀論始末意從因緣品至四諦之
前。外人執有難論主。此品初外人執空難論 主。初執有難顯外人不識空。今執空難明外 人不識有。即迷二諦也。亦是初執小乘難論
主。今執大乘難論主。顯外人不識大小。又初 已來執性有難論主。顯外人不識因緣有今 執邪空難論主。顯外人不識正空。論主憐愍
如此迷倒。是故破此空有明畢竟無如此空 有。後申因緣二諦空有也。又顯外人上來執 有難論主。不依空難難不成難。今執空難論
主取空相。難難亦不成難。執定性空有難不 成難。執定性空有答不成答。問何故就此品 顯外人空有俱破四諦。答自論初以來。單破
世間或單破出世。但四諦既總攝世間出世 間。為佛法大宗。故就此品顯外人空有俱破 四諦。問論主有四諦不耶。答論主不曾有四。
亦不曾無四亦四不四非四非不四。故法品 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也。問論主既不 曾有四不四。何故佛經說有四諦。答雖非四
不四為眾生方便說四不四。故下偈云。諸佛 依二諦為眾生說法。大品云。二諦中眾生雖 不可得。菩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論釋云。
為著有者說空。為著空者說有。今亦爾。為著 有四者說無有四。為著無四者明有四諦。至 論諸法未曾四不四也。品開為二。第一外人
過論主執空為共。第二論主破外人執有為 共。蓋是寄外人以破空見。息執教者之斷 心。就論主破有除謂情之常見。四諦既是佛
法之大宗。具攝世出世法。故就此品破斷常 見。顯示中道令因中發觀也。就外人過論主 中又開為二。一長行二偈。長行可有二義。
一者生起從顛倒品。次有四諦品所由。二者 將欲過論主空。故前立有四諦義。就偈為二。 第一過論主無四諦三寶無出世法。第二過
論主無因果罪福無世間法。初又二。前半行 牒論主執空。如是則無有下。第二為論主生 過。又開二別。初明無四諦。次明無三寶。以
無生故則無苦集。以苦是所生集為能生故 也。以無滅故則無滅道。道諦能滅。滅至滅 諦。既其無滅。何有滅道。以無四諦故下第二
明無三寶。又開二別。初別明無三寶。次半 行總結無三。別明無三即為三別。就無僧寶 中又開為二。初兩偈別明無僧。次半偈總結
無僧。兩偈為二。初偈明無四行。次偈辨無 向果。文並易見。又初一偈無四諦境。次一偈 無四諦智。第三偈去明無僧寶。此解好宜依
之。後論主還外人過。亦作此別之。空法壞因 果下。第二過論主執空失因果罪福。問前已 明無四諦。三寶總破世出世因果。今何故復
說。答凡有三義。一者上來明執空之人。無 佛趣鹿園所說四諦三寶。訖至雙林之教。今 明無佛初成道。為提謂等說人天因果罪福。
故執空之人備破五乘教也。二者上明無內 法因果罪福。今明無外法因果罪福。謂世間 仁義禮智等。三者上來明無罪福境。今明無
有罪福三寶。四諦是罪福之境。信之則生福。 謗之則招罪也。答中三十四偈。大開為三。 第一十三行明外人迷空。汝上所說空法有
過者下第二破外人著有。若無有空下第三 二行誡勸。誡令捨定性空勸學於因緣。就初 又二。第一明外人迷空橫生邪難。汝謂我著
空下第二明論主悟空是故無失。二章各四。 初章四者第一明外人不解三法橫生疑難。 第二明外人不識二法故橫生邪難。第三敘
外人不解一法故橫生邪難。第四以不解上 三門。封執定性一法。障佛不得早說大乘。 問何故敘外人不知三法。答凡欲答外問必
須識是問非問。今敘外人不解三法。橫生疑 問則不成問。即是答問也。初明不知三法者。 一不知空。小乘人雖得人空。執諸法是有不
知本性空也。二空因緣者。謂說空之意佛為 治有病。是故說空。若復著空佛所不化。三 空義者外人不解安處此空。佛說第一義為
空。不言世諦亦空。汝不應聞空謂失因果罪 福。故因緣品云。若都畢竟空云何有罪福報 應等。如是則無二諦。又空義者說空為明不
空。故下云。空亦復空。汝封執取空相故不知 空義。諸佛依二諦下。第二明外人不解二法。 故興邪難也。以不知有宛然而無所有。故不
知第一義。不知雖無所有宛然而有。故不識 世諦。是以興上邪難也。問外人何時失二諦 耶。答從論初至四諦之前。執諸法有實性不
信畢竟空。故不知第一義。從四諦品執畢竟 空。謂無三寶四諦。不識世諦又敘說二諦。來 還釋成上三法。上云不知空者。不知第一義
本性空也。空因緣者。諸佛住二諦中。為眾 生說法。為著有者說空。為著空者說有。空 義者正是第一義諦空。非世諦空也。又敘二
諦來者外人著空失於世諦。既失世諦亦失 第一義。如因緣品中敘之。今對外人無二 諦。故明有二諦。所以今文述二諦也。又敘說
二諦即是論主自免過。我有二諦義。第一義 則空無三寶。世諦則有三寶。汝若就第一義 難則成我義。若就世諦難我世諦有三寶。復
何得作無三寶難耶。又敘說二諦意。上來明 空者無汝所見因果等法。故言無耳。非無佛 法因緣二諦也。又此品明四諦。二諦是諦之
流類。故明二諦也。三偈即開為三別。初偈 明論主識佛依二諦說法。故無上過。第二偈 明外人不識二諦。故於空有中並皆有失。
第三偈明釋疑難。初上半正明依二諦說法。 下半列出二諦名。問何故云佛依二諦說法。 答依世諦說法。則三寶四諦宛然不失。故無
上過。即顯外人不知世諦故橫生過。以依第 一義說法故。我上來明一切空。即顯外人執 法有性失第一義。問云何稱依二諦義耶。答
於凡聖所解空有皆實故稱二諦。依此二實 而說故所說皆實。故云依二諦說也。問云何 是二於諦。云何是教諦。答所依即是二於諦。
以於凡聖皆是實故秤二於諦。亦是於二諦 謂色未曾空有。於二解是實。故云二於諦。 百論引棗 㮈 望苽皆不虛。智度論引無名指
形有名指皆實也。能依即是教諦。佛依此二 諦為物說法。皆是誠諦之言。故稱為實也。 問能依有異不。答依第一義說此是真實說。
依俗說者此是方便隨宜說也。問說人天及 二乘是方便說。今說大乘人法等。云何依俗 說法皆是方便。答實相不可說方是真實。凡
一切言說皆是方便也。問二於諦為是失為 是得。答一往二於俱是得。於凡是實故於凡 為得。於聖是實故於聖稱得。若以凡聖相望
則凡失聖得也。問叵有凡聖皆失不。答若言 一色未曾空有空有自出二情。則凡聖俱失。 今文是總判凡聖。故以凡為失。以聖為得。
又三句。一但失非得。謂凡於也。二但得非 失。謂佛於也。如涅槃云。一切世諦若於如來 即是第一義諦。三亦得亦失。即二乘之聖形
凡為得。望大士為失也。講此文多有異說。 慎勿信也。宜以長行為正也。下半明二諦名。 而世俗稱諦者。此於世俗人是實故稱世俗
諦。亦勿信人語也。第一義則有二實。一者體 是諸法實相。故名為實。二於聖人了達有於 實解。復是真實。世俗體非真實。但有於凡
是實。故二諦實義異也。問俗但有於情為實。 亦有法體實耶。答就俗之中亦有因果。不可 差異。故名為實。但望第一義皆是妄謂皆是
不實。亦第二偈顯得失者。外人不識空有 二諦故失三利。謂自利他利共利。論主識二 諦故具三利。以解第一義故生波若。了世俗
故生方便。有波若方便則生三世諸佛。故淨 名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 無不由是生也。自悟二諦名為自利。令他解
謂他利。俱解即共利。又解第一義生實慧為 自利。解世俗生方便為他利。具了為共利。 問長行釋世諦何故舉本性空。答欲釋成於
義。明理實性空但於凡謂有故名為諦也。又 欲辨由空故有。所以釋有而舉空也。下釋第 一義亦舉有釋空。賢聖了六道顛倒本性空。
故於聖為實是諦。若謂一切法不生下。第三 明二諦相資。若望百論釋疑故來。外人云。 第一義有二實。一道理是實相故名實。二於
聖人得如實解故名實。具此二實可得是諦。 又佛可依之說法。以三世十方佛皆欲令人 得實利故也。俗有二義故非實。一非實境。二
非實解。云何名諦。佛復何故依之說法耶。 問第一義二實文出何處耶。答前文云。於聖 是實。此是解實。今文云。一切法本不生是第
一義。此是境實。第一義既二實。世俗二不實 可知也。偈上半正答問。世俗雖是二不實。但 要因世俗為方便得顯第一義耳。如理雖無
三要因三為方便得悟一。問云何世俗為方 便耶。答一切言皆是世俗。因世俗言得無言。 故以無言言為世俗。言無言為第一義也。問
有幾種言耶。答有二種言。一者說世俗中言 如瓶衣等。亦表第一義無言之道。故涅槃云。 欲令眾生深識第一義故宣說世諦耳。二者
以言言於無言。即為第一義立名名為第一 義。因此言欲顯無言。若不言於無言。眾生何 由識理無言耶。問二言之中今用何言。答後
意為正。若依百論答者俗雖具二不實。但於 凡是實故稱諦也。若依今文生起此偈來者。 我已知俗是凡諦。但應立聖諦。何須立凡俗
諦耶。問此與舊何異。答舊是龍樹義。云何 乃問與舊何異。問他亦作此釋。云何異耶。答 須知。世諦雖說而未嘗言。真雖無言而教彌
法界。下半云。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者。 亦異釋云云。今明。以見第一義生波若。滅諸 煩惱故得有餘涅槃。滅報身得無餘涅槃。問
涅槃與第一義何異。答不敢信人慢語。涅槃 品云。亦名如法性實際涅槃。則知。涅槃是第 一義異名耳。但對世故名第一義。對生死故
名涅槃也。不能正觀空下。第三明有所得人 不解一法。橫為生過。一法者謂一實相空也。 由不善達空故自墮無三寶四諦。故為空見
所害非是空義。破三寶四諦也。故失在於外 人。過非是龍樹。故經云。寧起身見不惡取 空。不以身見墮惡道中。世尊知是法下。第四
偈明有所得人不善達前三門故。障如來初 成道。不得早說大乘無所得法。上來敘外人 障菩薩。不得說無所得法。今敘外人障佛。不
得說無所得法。又接上文生者。上明呪術難 作不如不為。今法相難說不如不說。上半正 明空義甚深。如法華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
第一。大品亦云。我初成佛常樂默然不樂說 法。下半明眾生鈍根障佛。不得早說大乘。 亦如法華云。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
之等類云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