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Commentary on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瑜伽論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論記卷第一 (之上) (第一)
遁倫

[0311a06] 卷第一

[0311a07] 分別所為 宗要解題六釋本文第一 所為所為何等釋論
有情 隱沒重開隱沒興盛 中有種姓出生種姓惡趣
成熟菩薩 大教文義便 俱利二乘無性 文義
惡趣執著邪教不信大乘及於 種種意趣迷亂信解 攝益言論立正論及
三性有無世間道理證得 勝義四法隨轉真實二種 三藏法教不違因緣唯識無相
真如觀行差別 諸法相位三乘 方便根本差別如是所為諸緣
經論種種異說皆是所為第二 釋論涅槃魔事龍猛菩薩
大乘無相中論 聖提婆大論百論 由是眾生空見九百出家
阿僧無著中印度 (本生 北印度犍馱羅國) 國王西五百 數百無著為人初地證法
光定得大神通大慈慈氏 菩薩無著知足天 瑜伽論二分
名分瑜伽論三大莊嚴論五金 般若于時門人光明不見相好 教授見相好不教法見聞世代
玄遠湮滅唯有無著天人知感慈氏 無不無不 無不釋義無不無不無不 不備無不唱和
法師還源玉門金沙殉道 印度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大三尸羅
陀羅論文領會 研究法 既而上京奉詔弘福寺貞觀
二十一五月十五二十二 五月十五絕筆梵本 三十二一百佛法流年
十七地論不知十七 但是菩薩一地決定藏論 決擇分 (善戒經求那跋摩地持論
曇無讖傳聞梁武帝真諦太清年歲庚午十月春令二十十七地論) 。部分具足文義蕩蕩
宇內可謂 關乎虛室第三 釋論十七地一切文義
四分解釋十七地要文瑜伽由是十七地 宗要第四釋論通明
問答決擇諸法性相 菩薩一切善巧成佛利樂無窮 故此菩薩藏阿毘達磨菩薩得勝
第五解題瑜伽師地論本地 五識相應第一瑜伽師地論 一部印度
正名 瑜伽如是名曰相應釋論出體一切所有
瑜伽一切方便善巧相應中意三乘所有瑜伽 與果方便善巧相應
方便善巧十度後得智 自體善巧別境 體性善巧下文作意二法
作意 相違釋論 中有總有一切
顛倒相違隨順究竟正理教行果相瑜伽如次四境 教行果相不違心所
心所 有為無為 相違我法有無顛倒性情
如是不順正理相應不違隨順可知 即是四重二諦四境教行共相
五教六境 道理瑜伽一切正道 二十四相應中一瑜伽
果相決擇分處處廣說 無性瑜伽最為大梵 真如瑜伽最勝一切
相應楞伽經一法百法 瑜伽法門大義 緣起瑜伽一切
廣義初三 圓成如次六境顛倒 瑜伽
一切正理正教 瑜伽別有十七瑜伽 瑜伽一切相應
三十七菩提分法瑜伽 一切最為三大分別六處止觀平等運道瑜伽四海
三摩地瑜伽住心發行 顯揚方便精進四法瑜伽 一切出世
瑜伽會理 修習對治瑜伽
瑜伽九有方便善巧 便瑜伽作意發行最初 十功德實性諸緣瑜伽
出生最為十一正行正見 八支聖道瑜伽涅槃十二 毘奈耶經瑜伽戒定慧
十三大義一切出世分位 差別瑜伽正行階位相符 三乘通行十四到彼岸
作意瑜伽發起大行最勝十五 瑜伽大乘殊勝 無分別定名瑜伽
一切功德十七菩薩 平等瑜伽無住大涅槃 一切
正理正教正因瑜伽 一分無畏不共佛法 瑜伽殊勝
無住涅槃瑜伽未來際三大佛地無分別智大悲瑜伽自利利他無盡瑜伽
功德瑜伽法界五分 三乘功德三乘果德瑜伽 相應讚佛論說三身三德皆是
一切果德相離論說果位 有為無為功德聚皆是瑜伽等至究竟 和合名為瑜伽
釋論如是聖教瑜伽 正理正行正果可解理入 三乘觀行
數數進修合理順行得勝聖教 瑜伽瑜伽瑜伽瑜伽 上下合為
前來 一境三行四果利生 相應前後
相應教理二行 空有不二不會理則齟齬 不符修造
調 美稱釋論三乘行者
等次如是瑜伽隨分滿足展轉調 有情瑜伽諸如來瑜伽滿其所瑜伽調一切聖弟子
次第修正瑜伽 生成住持五識無餘凡聖 因果無不生成住持
故云釋論境界所行 瑜伽所行境界名為龍馬 不出瑜伽此處
增長名為稼穡瑜伽 現行增長名為 寶地瑜伽在此受用名為
牛王諸如來瑜伽平等 一切戲論無住涅槃瑜伽 名為十七地一切瑜伽
國王是故瑜伽 唯一二種 釋論
決擇諸法性相名為俱舍論教誡 學徒故稱然則瑜伽瑜伽 瑜伽依主釋瑜伽
能詮瑜伽依主釋合為瑜伽師地論釋論 既有五分何故瑜伽
無有一切法皆是瑜伽 瑜伽一切法緣故
且說十七十七地一切文義四分十七地要文 瑜伽不知
瑜伽 由此瑜伽 瑜伽瑜伽
法令修學 本地別稱
五分五分是故 本地
五識 第一 毘若南了別五識
三義一眼不共 利鈍同時 如意對法唯識
三義聚義決擇分五識有形由此名身若爾何不名身獨身
身為名身若爾 何不名身有色中心 身根名身
身故猶如身受 名身六識身等 通名
三義五識建立此地名相 中說相應相應五識 名相此地心心
即時處事名相 此地中說五識自性 作業名相
十七故稱 第六本文唯有正宗總有五分初五本地
分別十七地三十決擇分 決擇十七地要義 異門
所有諸法名義差別十六 三藏要事中有十四 十七地三地
有心無心第一 識身相應第一第二第三 意地三地
三摩呬多次第十三中一 三摩呬多次第十三中一 無心次第十三及第十四十五
第二十第三十 合十聲聞地次第三十四
後半獨覺第三十第五 合十菩薩地次第五十 有餘次後無餘

[0313c07] 五識相應地中問答十七 地名解釋初文十七地 五識中有
五結中有長行 釋論分為問答二更總結
瑜伽未了為此 解說發問 不解疑惑試驗
利樂有情第五十七第三何等十七云集
集合法施學者受持 三摩地未盡 五蘊三摩地
一定不能顯得五蘊 等引五蘊不以 三界何故三摩呬多
三摩地非有等持等引 但是等引五蘊功德等持 五蘊三摩地五蘊
等持一定等引不同長行等持 等引長短不同等引乃是上二界五蘊等持
三界五蘊雖然 如是二義前行 如是三乘
如是上來 三乘如是通有無餘 十七出體釋文五識
意地三義六根中意六識中意 如次六識得名 猶如心受名為
聚義可身心受 相應由此心地 三義第二中間
靜慮離欲欲界不淨觀折伏 六行釋論第四地名 第三引文說上
無心下地無心可知無心 三義一等三等
依正唯有無心等引 一切有無心定位所有功德 相應相應三義前已
三義有無心地 實義如是五識 應有無漏有漏無漏五蘊
論文無為 五識意地一切有 無為諸法第六意識緣故
三地有為通有無漏上下 所有諸法上下三地 無為三地 無為三摩呬多上二界有心無心
無漏五蘊功德以為體性三摩地 相應釋論如是 一切有無心定位所有功德三摩
上二界唯有有為 釋論本論有漏作意皆是此地不清
不定世間隨眠心心上二界欲界一切有漏以為自性 無心實義無心
無為無餘涅槃有心有為 諸法有餘涅槃無心二乘無心
通有菩提猶在無有無心 四門釋義二乘其所 有漏無漏五蘊釋論如是
三慧心心所得以為自性無為二乘慧觀所得 菩薩
無漏十地經以上一切 所聞諸法堪能能持天親 三慧如次無漏相續修慧
無漏修慧 不得成果 第十法師已去
修慧唯有修慧 名聞內思修證相似 聞慧唯有
有漏云何淨土 聽法無記不善二心得法 未曾有加加行
西方 法師 無漏相續菩薩利根修慧
三慧如下喜樂二受各別 初二即便同體真俗二智 各別應許同體二乘三慧
唯有 二乘聲聞獨覺菩薩三地其所 現行有漏無漏有為無為隨順
善法不定種性成法過失聲聞波羅蜜 聲聞法華經佛道一切即為
有餘二乘無學所有有漏無漏諸法 無餘依二乘真如 佛身有餘前後無餘正義
佛身有為功德有餘無為功德無餘依 釋論五識 最初一說第二五識
分別合一 最初意地一說第二 五識色境
無色不定自性 先後五識現量 最初不定非量
一說第二何故五識 相應意識相應并不心地釋論何故心所眾多尋伺
有無分位作用不以 無癡等分作用差別答理 上下
地位細別等引等引上下 增強釋論 且說十七不得瑜伽
一切法緣故何故 而言三摩呬多 三摩呬多等引通有無心
不須不定心所不通 有言五蘊釋論中等對等 四句第三等持等引
靜慮無色有心定位心心三摩 三摩地唯一別境定數尋伺 推度推度三學無勝利益
有言分位勝利 不須尋伺 殊勝利益有言
差別有心無心何故 心地有心無心三乘所行多種何故三慧
為首一切 出世何故五乘 人天三乘勝乘
無性何故涅槃 菩提三乘無住 大乘自性
涅槃菩提 自性清淨涅槃
何等一者 定性隨緣起行二者發心種姓不能 發心不能
差別通體五者 無住不共相應 體性十七
九地三乘三乘 三乘起行證果初二一切三地
境相境相 有無 前後三品前後欲界
不定上二界三摩地 名為不定 在前在後九次第定
有心無心後說 地中初三通行三乘三慧 以為前後隨機修法
大方便根本以為前後 二乘二門以為 前後佛身菩提涅槃分以為
前後云何五識第二解釋 自性分別五識約根 作意分別等心分別
以為 五識一一分別可解 五識即為顯眼即為
自性了別且說不共 識相自性別有
三體唯識增上緣無間 因緣四緣 種子大勢唯識第四
次第次第前後不同四解五識 第三第二第三正義
八識分別染淨根本 八識
護法決定為主 心所 中說故云無間
第三五識 小乘過去 大乘現在中有
名次過去 新譯攝論種子 五識無異第七
轉識根本 文中 賴耶種子種子
現行第八識 異熟變異異熟阿賴耶 第二第八識二種
增上緣上根 本能種子 現行現行
第八種子種子現行 相違第三阿賴耶識 雜染種子
二法四緣 唯識如次增上緣等無間緣 所以緣緣即是第三
三體有對 有別有所種子戲論
言說分別戲論現行 所生種子異熟名言熏習種子所生現行異熟種子依依
取現緣中 有對顯形分別 復次色相
差別第四明顯色有好惡有對經論可見梵本依正理論 二義一者
俱起伴侶二者 示現在此有所
彼此有對 障礙有對對法論 十五青黃長短方圓
高下不正光影雲煙塵霧 顯色諸色顯揚光影之外
影像所以二者 日光後影 眼識所見影像色處
法處意識 對法何故對法色處影像 三藏集論本影
顯揚開本影像何故 三十一不明顯色 對法中空顯色
不同所以然雖是 上空顯色 名為觀見蘇迷盧山
虛空顯色 對法顯色所見顯色 相傳三藏自有四句
唯有三句十三 無表色 瑜伽說中兩句
不明故此 顯色十三形色表色 即是形色色有
小乘顯性一處 顯色如此顯色積集假說 形色假實云何
真諦俱舍 顯現可見須彌不可
俱舍星月火藥 電光後日出氣 起名長短高下長短四邊
處中名下 團圓 齊整不正不須
長短西方眼識 色處眼識長短 雖是假有現量若爾何故理門論
現量不依三藏名句 文身同異互相 即非現量能緣名句
所有現量是故五識長短現量表色 相中生滅相不同正量部日出
變異剎那 不同量等滅後先生不生無間補闕
相續名為無間善惡無間業相中途 後方此處變異 [*]
威儀不移本處差別 表色轉差 由此有形轉差 名表論文
以此以此為未知所行 遊歷境界行相 好惡明顯補闕
青黃成壞分別 如此不論 可知顯現補闕
顯色猶如幻化 顯現對法了別 變色
心所五十三顯揚 五十一勝解五識五十 三十六法相遍行別境
十一唯識輕安煩惱 貪瞋癡隨煩惱十二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
勝解因位無漏二十 遍行別境十一同一不同 一行相者眼識心所同類
賴耶變相本質同一 心所各各影像不同不同一行 見分相分名為
行相依主釋第八如何 同一第八諸相本質影像分為
非一不同正智 如何正智 同一
領納了別行解各別不同一行 據實心所 作業因位
自相自相現在 剎那相續等流隨意 不善
隨轉愛果不同 大眾部五唯無記大義西方大發
一聲內外各別 理實 一聲化人
雖是執受大種而是 決擇化人無妨似因執受 大種論及對法響聲
顯揚依託崖谷響聲 法師體聲假有 差別平等四諦
正量部平等平等 長養大名損害平等三假
五十四可意分位差別 處所捨受 可意異名
如次薩婆多 十一皆是實法成實論 三十五四塵四大四大緣成
法入二十六 五十四四大實有 顯揚二十六光澤
不光堅實堅實 乖違和順俱生和合 變異補闕三藏二十
自下約根作意分別 明見眼根 不依相續解脫經定力
明相由此光明暗中天眼 肉眼不假光明蝙蝠 光明作意西方
識相應作五識不生 無意識作意五識不生五識 作意五識不生第六卷云
作意依止所生補闕 作意眼識不生眼識同時作意眼識
相應作意有人而立睡覺即此有人 不識白象何必作意眼識
等心分別次第 不同成實受想四心 第四三性六識在意
明了四心隨行四大六識上座部心論 有分識引發三觀尋求貫徹
安立還是有分識 六識五心次第不論 染相西方
眼識唯一剎那相續唯識論 五心

意地第二

[0317c23] 八識意根略去識身 實義八識 六識八識第六
猶如心受相應 有心意識心法意處識蘊
皆是思量意根第八 第六普遍了別境界是故心地相應
文中解釋 分別第三 十門解釋初文
云心意識二門決擇分中分 八識通名心意識中論別有 道理如此
諸法諸法思量末那 思量現前了別 了別真諦
決定藏論九識九識決定 即此第二九識 無相阿摩羅識九識無相
即是顯揚無性摩羅楞伽經九識第九摩羅 無垢無相同性
第九真一 第八識以為第九染淨各別 功德莊嚴如來無垢識無漏界
解脫一切智相無垢識 第九阿末羅識故知第八 染淨以為地婆訶羅西方
第六識別名為摩羅斷惑 新羅法師自性清淨心名為 第八賴耶同義善順
依止依附依止 三藏因相賴耶果相賴耶依止自相賴耶
種子賴耶依附自相依附果相賴耶 依止識相名為見分 依止隨即見分依附言說
一切種子依止 即是起種依附 諸法二義得名
第八現識有漏 依止有漏 種子依附依止依止
無漏不等依附有漏 隨逐有漏無記 種子功能非唯
依附各別種子 現行依止依止現識 現行依止種子
依止互相 依止依附依止體能執受意謂
識身無間通明過去六識非唯第七一切依止據實 第七唯識攝大乘論釋心意識種別
五識地中所以五識 各別同時意地同時 是故六識同時次第
意根末那人執二法 云何有無末那如下第六十三 末那一切思量性相
世尊出世末那云何建立施設 不必乃至廣說八識有無何故六識無間
釋論五百八百 釋論八識心意識意地 別名六識意根
五識五識無間意地 三藏意識六識六識 意識唯識第四
正義第六意識互相無間第三正義八識 開導此處
無不論文 未知種子 前引唯識第四
種子現行第八 相依緣中一切法如其所應唯識第二第八識
執受種子器世間 論說五色根四塵一分五十五五色根一分理實對法論
且說相續唯識 第三正義自身持用便變為 一切受用
受用應知人天所見 身處受用有漏
前來且說業力 差別威力 不決第七
第四正義第八識見分六識可知不共不共 何故三不識蘊
自性五識自證 識蘊緣中處中 既有意處心所因位
第八遍行第七識第五 十八遍行五四煩惱隨煩惱 別境意識一切五識無漏心意
二十一心所極少 俱起遍行極少 俱起別境不定隨一
俱起無明隨煩惱 輕安十善五見諂誑 二十一十五輕安無慚十六
忿恨十七對法 五十五 十三不定可知善心
極少十八俱起遍行 定慧遠離相應一一而轉行相
行解唯有無為無分別 無相二行影像 本質行解見分相分
解行相分通義名為行相 無為無妨不同一行行相文約行解行相有所
問曰同一緣何同異 增上緣同一 有所
作業中文五識 共業初文共相意識 緣法自相若是知法共相正體
智證自相若爾三法印何故二空 諸法共相真如別有 不同真如名為自相
真如萬品還是共相三世四斷 轉發異熟前方便中作意 五識染淨三性意識同類
等流第六 第七八識異熟五分初一三通五識不共中間
意識第七文中分為故云 八識通有第二三七意識 七識第四六識通有八分
第五意識五識 六識通有細分 可解意識不共業
不共離欲退 善根受生命終大乘十五 論說分別緣中有相分別
對法三分自性隨念五識 無自性自性分別任運分別 五識自性分別即是任運
有相隨念 不同或是對法 自性隨念分別等流有相分別
住所不如威儀路工巧處威儀表色四塵四塵威儀路威儀四塵
工巧 但是五塵四塵威儀多於 道路施設工巧多於處所施設
分別尋伺五七 任運分別五七八識唯有 無漏唯識第七對法論任運
五識如何不共業 三藏據實對法分別 任運分別不共五識
性分無性攝論云何 意根意識 意根一切決擇隨念分別唯有
性分五識三藏五識 自性分別論主大乘 審慮
四倒如下第八法住智 三界法住智世俗智出世間智即是二智法住智
如量智出世間智如理智教法 故云法住智後得智 四緣惛沈掉舉放逸妄念散亂
心心所為義通五識俱舍 十五不平等大種便失念故知
妄念心心所為欲界 北洲五趣北洲諸天 大乘不然十地
死節有言六十四二十作意思惟 不了名為思惟
瞑目思惟黑闇色相 何為婆沙 心心所為大乘
相應心心所法婆沙第三十 卷云睡夢中善法加行為生 有餘師說
加行文義簡擇大乘 加行十住斷結經上方佛土 睡眠諸眾生
神識說法其所應得四果乃至 獨覺夢中結跏趺坐般涅槃菩薩 乃至成佛夢中云云由此故知
加行三緣不勝 多時不勝睡覺有所 作者時期五更
心心所為四緣通有 心心所為心心所為四緣初三
審慮決定發動小乘 見修煩惱第三大乘 總報業見修第三見道煩惱
三思煩惱不共 見道由此不共 對法勝義
不動業世俗非福業 別報業第三修道煩惱隨順功用 剎那起發隨順第三
引發廣百論 不動 心所提婆
不動尋伺引起離欲 四緣通有無漏離欲退新修男女形狀
不正思惟退退 善根多少 差別利根意樂
惡友邪見五行無畏眾生 哀愍利根邪見猛利 不生慈愍便善根
即是惡友惡意善根善根具有利根 鈍根惡意不能
對法第一欲界上品邪見善根 苦集邪見滅道四諦 邪見通行相者無慚
慈悲善根阿顛底迦畢竟 有種對法論善根善根
一種現行勢力 種子欲生加行加行前方便九品非一
剎那無間四緣 利根二見親友修福因果 前緣猶豫決定善根
因果爾時耳識同時 猶豫尋求 煩惱決定決定心
正見善根染淨正見 中方善根現行 種子先有不可說猶豫
使使無間正見決定善根煩惱五心若是決定心 不得染淨云何決定
後方疑心不同 正見善根 自利思惟猶豫
決定善根利根 善友聽聞正法猶豫決定故而 第二薩婆多取捨
猶豫種子決定 現行正法 尋求決定未決定
染淨疑心然後正見 善根猶豫決定 薩婆多
方便勝法正斷 內外由此不定正法 殊勝外緣善根方便思惟
修福方便 方便所以 後續欲界上二界
未必俱舍第十七現身 人定地獄
將死受生 受生中有後果便善根善根地獄
善根地獄力強意樂 斷善根者現在 後方善根
自下死生 分成死生第二 如是展轉有情以下觀空
死後中文一總 二次行善不善 雜說初文壽量故而便致死
非時但是捨命壽量 初三不明 明了心識將死
死者命終 非時衣食枉死 不平等別稱
非時梵行遠行時而 非量梵行過度
北洲未盡衣食 緣故三業三時業
不依過去無業 外緣不平等對法 過現不同俱舍
不盡四句可知對法 四句 大乘中一多生如初一生
未盡二業 百年百年滿緣故延壽延壽不盡第三可知第四不盡
死者 有福死者凍死 有餘福壽死者衣食
一時不盡死者 他殺三性別有不善 無記初中
相差死心末後剎那唯識第八識 論說剎那中有剎那
無記二次第六我愛 對法命終唯有無記三次 即此三性現行
無記我愛第六 末後不能善惡第三 雜說中文分為一明三性
死因三明善惡四明生相五明 差別上下第二文中名言種子
人次捨命第三文中 不善中有日後下品
惡業相如中品 日後下品日後 上品將命
惡業所見果相差別所以 下品不善業者惡相且不說 四解生相二時
將命業受中有中有 受生二時 第五自體俱生無記
自體既是隱沒即非業煩惱 對法俱生惡行業者不善 俱生中有九品三品不善
隱沒無記不能 中有爾時心細 愛父母有緣中有倒見
交會求生對法離欲聖者對治 力強不行隨眠生相 五十九不同生相
隨眠異生隨眠 那含 何故不同三藏異生
聖者隨眠那含 現行智力不同異生 愛力隨眠
瑜伽中有隨眠雜集 現行相違 種子中有有時聖道
現行不還者初禪未盡天生我愛論文 欲生上界上來
五十九卷云一切煩惱 三藏將命中有 二時
故此將命 乃至長時我愛現行 第五相續命終自體
三界無色界生相攝論 修道無明十地經 種子名色由此
建立中有 持業釋中有相違釋第五 支節那落迦善業地獄
支節何須作善業者 支節惡業作善惡業輕微 第八上下相中唯心
至於即時 遍滿 上下至於相傳
頭面惡業 畜生 地獄世親
作善向上惡業 向下善趣 惡道從頭
未見人情據實阿賴耶 受生最初 名為故此最初
如是此處最初 此處最後自下中文一明中有方便爾時父母貪愛
根本第二 長時明本增長唯識從中衰變
中有二十二一明中有因緣 我愛無間將死我愛 死心
無始戲論熏習即是名言 中有因緣不淨業因熏習 有分熏習中有增上緣顯揚
無始熏習善惡中有賴耶同時二種 增上我愛不淨增上
種子於是處中異熟無間 名言熏習種子處中 色界處中
無色界生下 從何處中 無色無色無量無色
生下中有最初下界死生 無色處中現前 欲界得色界定業力後報業得無
為生無色界受生生色 中方爾時欲界二十 前身處中現前色界難解
解理 不然無色無處 入定處中現前
便 婆沙處中現前大乘 未見可取小乘故此
若爾無色生下處中 往來中有中有 求生中有
婆沙中有往來 中有業力必應死生同時六處四相
淨天眼大菩薩聲聞天眼 天眼輪王不見中有阿耨 不同將死我愛境界
生境 天眼神通不見 同類世界中有
眼見三千界 其中中有十一行相惡業 三惡趣
俱舍 地獄地獄 向下相似
十二時分頹敗乃至七七日必得眾生 輪王輪王中有豈不
世界 十三轉生未合 父母和合禽獸非時獨生
解脫生地 十四異名四有相望 中有中有
中間得名 中間中有健達縛 食香
化樂欲界 色界 鼻識十五
有無無色界無形 必定人為 中有涅槃經說欲色界
中有說欲中有不解若一 何故不解 身入地獄此等無故
涅槃經二十 一對諍論中陰中陰下文 中陰中陰不解所以
色界無色界非一有無 不成身入地獄婆沙七十 毘奈耶使魔羅身陷無間
此等中有中有 覺知故作初一剎那 中有一剎那中有
廣說人為此等 轉而婆沙施設論 初時身形
第三身形如是 轉變死生乃至答應死生如何人趣傍生人趣
身形前後中有傍生有餘師說死生如是說死生說中
死生忘本本事死生故知 一切中有中陰經無色中陰如來大眾部
正理論第二十有餘 中有大眾部上座部化地部 中有
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同義 中有十六見地同類 喜樂處境即便十七中有
化生十八地獄 決擇分一分受眾
地獄此處略舉十九現前二十三障二門
有形不順 穢惡津液渾濁不堪
大宗業者自有大宗父母 父母二十一父母 二十二薄福聞見聲聞自下
分為識支最初依託第二 種子中有一總依託 云何之中一明
依託此次 次第圓滿安危 從此濃厚
合成父母合成 煩惱名為顛倒中有顛倒 非情中有即此
種子微細大種 有情不淨和合 中有大種
次於相離 初生地大 處所相離六處
互相燈光處所不異 相離一地 有身地大第二未有
故此相離無相地大 種類假名後說 大種大種
大種大種 別有相依唯有 大種欲界一切四大種
問曰大種俱生 直言即是 四大即是四塵 故云

瑜伽論記卷第一 (之上)

瑜伽論記卷第一 (之下) (第二第三)

遁倫

[0323c24] 卷第二

[0323c25] 自下第二種子 五姓般涅槃 說不定三界自體
隨逐種姓楞伽經無有有情不成菩薩 闡提不成決定
不成道理 廣明法爾種子自下 明本增長分為增長
後生漸次 相差 增長中有名色不同
凡聖差別種子 時報有染隨眠種子 第五種子
無始種子 名為難陀 無始不能自得異熟果
淨業招集名為護法 名言業種法爾名言 法爾無有不能
合用與其 種子有種 現行不淨
名言功能無盡 受盡業種子勢力一生二三 四生受盡第六三時
二種業種異熟 名言等流果有餘異熟
名言 無量 生壽
自體種子與果 不定種子報時三時
受業定時不定種子現在 顯揚論說受生
分為不定不定 不定二業 受者多時不受多劫
腐敗大乘業種子一生乃至 多生現生三時業由此 多時且不說
譬喻師說三時不定 不定不定 可知第四三時總分
薩婆多無間業不可 善業非想最勝聖道 大乘譬喻
王五懺悔不受即是 不定決擇決定受業未解 人相中說解脫無有決定受業
二業未見正文 第七有染現生 隨一賴耶中有離欲一切
時報前後一行相續 一界中有 三義
無記三性有漏 有漏善法種子二義 決擇自性對法有漏
第三是故一切自體 異熟五蘊煩惱依附 起名所生異熟無記名
自性第九種子略舉十一 種姓類別自性 薩迦虛偽破壞戲論
分別分別阿賴耶 逼迫薩迦耶見我慢 我見我慢第十捨得
無記種子煩惱入涅 不得自在不能隨意滅度 自在自下增長中分
時節三分變異男女住相七出胎相時節三十八 二百七十出生
滿足九月九月 即是三十八即是 十月滿足五王經
三七日五七成熟入胎 六情開張之下 之上乃至十月 (云云)
和合最初眾苦 俱舍 名為息肉凝結
堅厚十二 初一識支名色支 剎那乃至五位
名色支六處變異中分 解釋自下 分文漸次事業
有情無始四緣中文世事 家室受用境界乃至
五趣入涅槃出生名為 四緣有情如是有情所生
所生乃至生父 後生自下空觀如是句義甚為漏盡句義易解
所以者何無我 三藏無我我所 瓔珞我所資具非唯我所
無有 莊嚴僮僕資生 無我
自體莊嚴僮僕 生事明知無我五蘊無我 我所見非唯自身三義
我所三世時分 我所自身上來
死生 解釋中有 第二云何火災成壞
成壞眾生二明三災壞處 二十一大劫梵世 壽量有情成壞
尋伺諂誑火災水災風災欲界不善二業 上界世界
論說尋伺火災 成壞
生死死別 所以者何非情
相續身識任運成器 一劫不增不減一切
眾生共業不然種種壽命 各別業感便任運處所 三災壞處二明壞處名為
四劫二十一大劫二十 住劫二十成壞 住劫壽量即是
梵輔天大梵王饒益 日月歲數法華晝夜日月以此為 菩薩地二種是日歲數
阿僧祇增減即是小三 名為中劫二十一劫梵眾天壽量四十一劫壽量六十
一劫大梵天壽量八十一劫大災七七大為一劫水災 一劫風災三大阿僧祇劫
第二十阿僧祇二十 一百二十阿僧祇依舊攝論三十三 僧祇第二小一二十一第三
中一大一 不知何以無數俱舍論解脫 六十唯有五十二第五十二
阿僧祇不同華嚴以上 萬萬大小各別 不同瓔珞經樓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