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Commentary on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瑜伽論記

Scroll 2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論記卷第二十 (之上) (第七十四七十五)
遁倫

[0760c26] 第七十四

[0760c27] 三性中有其三第二第一無性 第二第三密意等第所行第五
通達第六第七差別第八依止第九次第問答辨正 所以景云自性五法
第二自性四法第三自性真如佛性論第二第一五法并不無體第二四法第三如如
三無性論第一第一無有不出若爾 楞伽第一分別第二
如如第三第一 分別第三真如正智 云何異義相違
所以者何楞伽經第一名相 定性名相畢竟無體第一無體 因緣名相離心
分別故云分別依他性 因緣法攝依他性無體第一正智一種論及佛性論
以是有為因緣變異圓成 楞伽如如正智第三顛倒圓成
圓成實性向來世人 瑜伽論正智一種 無體新譯無性世親
攝論如如正智圓成邪見 新譯經論正智一向他者虛妄
五法第一五法不盡 不然但是畢竟無法為此五法云何如此五法
不盡是故 深妙誹謗問答辨正 所以西方二師第一
相分依他性 自性第二不盡有漏善心 第二無性三性
三無性相無性 生無性勝義無性依他性 自性所以非自然無生
因緣生自然 無生清淨顯性無勝 外道人天等身勝義涅槃常樂
苦集染法無勝證智 緣故勝義無性勝義 無性圓成實性無自性二義
圓成離言說相定性 初學者勝義圓成實性 圓成勝義勝義無性
二者圓成勝義無相無性 勝義無性何以義門 何故圓成三無性後門
勝義無性無相無性 無性三無性無分別智 圓成有無據此故云圓成
無性第三攝論知者 自性有無一切學者 若爾何故所行
聖智所行無相 無有不成緣緣 非凡聖智所行體性
推求是故遍知不實圓成第四解密 標舉不了義經三性
二門無生 不了義經三自 不了義經三自性
初地無退第五所行 戒賢中意有法體性 所行既是無法四緣
所行無相無法 一切攝論分別 凡夫境界真實性聖人境界依他起性
境界所行論及攝論 三性知者無故名為 凡聖二智所行正智圓成
正智真如相分 他性賴耶緣緣第六 通達世智思惟有空相當
不能真如有相出世間智 通達真如無相 第七解悟入門悟入本來無有
圓成圓成他者 解差問答初中景云依他性 因緣生非情遍滿十方過於數量
有人數量 圓成圓成 圓成執著不當圓成實時有相
圓成為此 數量圓成 覺心一者
二者習習隨眠 種子有人言說覺知 法名自性牛羊過去
無始為人名言覺分熏習 種子習習隨眠牛羊不覺 知名覺知名言諸法不異
二種有所西方 自性能緣一向 是故文中
地前名言有情故云不能 眾生現行名言 習氣差別
景云品類差別五法品類 二種一者八分 熏習三事二者
熏習雜染 二義執心相分執見若非相分無明三性
二義可解圓成一味 第九依止三法有人 法定分別
虛妄攝論 何者何者 意識
由此能所遍計所執性依止 言依三法何故 緣何名相分別
分別 心境分別
二法依止三法 等流 言依自性依止
定性人法執心執心 名言種子現行 等流言依
定性種子 是故自性 圓成實性無為常住無依
即是無住無義 畢竟不實加行 無自性因緣
虛妄加行推求審察了知因此悟入圓成圓成 不實第三十一無有
第一作業第二微細等第無體第四 第五等第了知第七分別十一長行解釋二門
依他起性無名 名言
生死染法無名 不可雜染清淨無後 第二作業景云
相見二分 言說三生人執四生法執攝受
習氣重者二執習氣 可知 一遍所緣緣執心
有所執心 四緣人法二我二我 言說二我言說二我第三第四
覺分第三第四 隨眠便隨眠二執隨眠二執 攝受二種
習氣五者第一略明 雜染二種可解清淨 第二依依遍計所執性
自性 成實自性世俗勝義諦遍計所執性第三第四人法
依他性所緣緣二執 第五賴耶二執 五者人法分別
言說不可說而言 人法 二執二種種子
有漏第五 自有二門隨轉理門心王五根 能持通明一切有漏
諸法真實但是賴耶能持種子圓成 對治所緣緣第三 微細悟入微細
八識現前圓成 故云極微色心諸法 無體第四無體
無體無體 無體不成緣緣云何無體 無體
相分有法緣緣 見分十八界法執有時 相分見分所緣緣相分
無體相分文中無體 轉依
因緣緣緣體能有無 性能人法 圓成戲論第五
不生本來無生不生 故云生生依他起性生法 本來不生
何故言依所生無體 名為圓成實性止息 不論前門重來
據有無體相生不生 相生生滅轉變
生起第六 景云一覺已去名言覺悟了知
隨眠即是嬰兒 不解名言隨眠有所 大人隨眠我執
分別我見外道 覺悟俱生我見不由言教習氣任運隨眠中有
凡夫學人俱生我執習氣種子 隨眠羅漢乃至習氣 染污俱生我執隨眠種子
種子我執習氣由此習氣 無記心計有人 拔除習氣初二
約分俱生地前有分名為初地 無分別地前
乃至十地俱生二執金剛 二執隨分 初地有無
景云自性覺悟 法塵第二第二
境界有所有相 明證無相名為 時下後得智
約法依他性 二種名言覺悟分別 執法名言覺悟分別
成法自性小乘言教執法有性文中舉人覺悟 法執覺悟人執覺悟
種子種子 相中有所第二隨眠法執二種 可解三藏
差別依他性言說作用 執著名為初二約分 別無
二執即是二執五蘊有神名人不了 法執有分
不了依他性 增上慢即是
依他性真如執著 相分第七了知 問答明了十一
有名無相無生無染 本來涅槃大德解釋 分別即是畢竟無故即是
本來寂靜 無生三世三界 三受一味十一
虛空無體 明了名字一切有為約法五十八
善巧二業生事四生 諸法相生名產生事諸法 名色根塵父母
種種二十八天六入方便 見修二乘聖果滅定十到彼岸景云六度
三十七品十二靜慮十三四無量四無色定十五十想十六隨念 念住六隨念十七
功德十八無畏功德 其三攝論 涅槃經尿
有人在地有人惡心尿 尿 聞已恒河六月
以西國人尿何況 是非 言陳他人
朋友無水 即便尿 尿假子世間養子
親生親善家財 一空自然遠離
無能虛偽無實 磨滅第三明了圓成 真如實際
無體圓成 白淨第九虛空
善法圓成 無盡寶藏證得利益無窮 寶藏實性不同
楞伽如來藏具足一切恒沙 功德自有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趺坐無量
顯現涅槃經大般涅槃自有 一切恒沙功德華嚴經佛子一切 佛如來功德地持論
種姓六入殊勝展轉相續無始法爾 經論本來功德 本來一切功德便外道斷見過失
一切功德不從 自有全同僧伽自體何以得知 功德楞伽經大慧白佛如來藏
功德何故世尊一切諸法 無生無滅大慧斷見眾生 本來功德即將一切經
法師論證圓成 伏藏真如具足 三乘無漏法種子而是有為
真如不同有無 法師具足德文 真如恒生一切德性
真如無明名為智慧散亂 名為不然如是無情諸法 無明應有有為
功德不然如是 應名第十分別中有三性 有所無分別智
他者依依故而 因緣因緣果圓成一切煩惱眾苦雜染
顛倒名為真實即由不變 異名真實後段攝論無分別 文中
一者作意 如理作意相應而言作意 道理作意無分別智
二者超過尋伺分別 無分別智二禪心心法應 分別智若是三界心法皆是
分別無所有云何不成 非心四者由是愚鈍云何 不成五者由於
微細加行便加行會通 景云所緣境加行 尋求加行無分別所緣境
分別無分別明智 分別等持相應妙慧 妙慧
無分別初文地前 相分見分初地唯有自體 所緣境有無相者
相分分別見分等持 慧能地前見相 初地 唯有自體見相二障
真如攝論無相第一 無生無相相分見分 無生是故初地唯有自體
西國猶如第二唯有打破西 正體緣於真如無有相分
自內證無有心緣不分 是故真如亦作影像唯識 上來決擇瑜伽十二
自下第五決擇威力 實義因緣威德不可 思議不定一向不同
一向地心無不定心下次第六決擇 成就十法行者經法供養
聽聞領受 廣說獨處思量如是 第九加行道第十
道者第九方名加行可謂第七決擇菩提次第解釋菩提
第一自性自性轉依 轉依數列解釋
一切一切有為無漏出世間道起名 便相續流轉真如有為 依止自受用身相續
出世道生依止 出世不以轉依佛果不得 轉依佛果應當初生
遠離轉依 出世間道在於因位轉依應有佛果道生因位轉依
不生金剛 修道正使一切煩惱初地斷見 起名相續擇滅
擇滅解脫身真如不生 解脫身不以法身轉依 不得轉依一切煩惱習氣
有種煩惱習氣不生不可得善觀所知果相 究竟真智得所
真如故云善觀所知果相取蘊過患可觀 有所有漏
真如擇滅轉依觀察自體 觀察有所法界清淨相中分別不可思議中有
拔除一切種子一切不復現前究竟法界 清淨真如相者
非常思議諸相第三可知分別不思議無二不思議 不思議標舉
次第法門 障礙 現法樂住可解第二功能
本地對法第三解方便第四中有二種戒賢論師權時 有情乃至十地未解諸佛
地前化身地上菩薩受用青黃相似受用身隨機變化 起滅權時畢竟
受用身欲界善業 次第增長乃至色究竟身長 由旬佛果諸色法界
數量畢竟名實受用身究竟圓滿 遍滿法界一一法界光明 是故光明何故名利他者
身等第五二種一者 入滅二者實行第八種姓 中文讚歎如來大福
讚嘆饒益猶如 世間功成如來不由 有所便自利何以
極少 不喜讚嘆如來二種 自利自利佛心供養
攝受如來二事布施 不可修善便二明佛德數列
如來成就三界 可解三明因緣次第形相中分
歸依 怖畏天神形像怖畏 文中前天列舉
自性先天第三 作業第四法爾意謂世間吉祥 敬事未名用功
第五因果開徵 第三三門供養無用供養
汝等不決 外道中說供養 所思決定論主
諸天供養攝受信解 不決有為攝受擁護 攝受擁護攝受不決信解不決
諸天不生信解 不決證驗證驗供養 生天不定不決怨敵
不決不決 梵本說死 他人供養不定不遂故云供養
信解不定不從 信解不決不信 信解不決眾生
不能 不能 不能從沒四明四清
可解五明三性假實云何實物 云何 實物
名言乃至勝義名義 復生名義諸法後緣實有但是實物勝義是故
假有名言熏習建立 其所實物 勝義圓成共相可言
自相名言圓成言說下次中道言論成立菩薩地 知者言論本地名言熏習
建立 乃至自性 畢竟無法但是
滅法真如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何以 有所假名勝義不了
名言定性名言諸法 凡夫所生邪執緣已生已滅 名言所有諸法即是
乃至清淨 染法即是苦集遍知便 生死滅道清淨
多聞四法 菩提願任持多聞善友多聞 聞慧思慧多聞
空閑多聞即是修慧菩薩 意樂七法景云自下決擇意樂不依次第七法中分
初三意樂四明慧智差別中意 地前菩薩信解真如 修證信佛有無功德
有為無為功德皆可攝論次第信實 有無功德四句經文可知
思惟過患究竟思惟思惟苦行 涅槃不能究竟涅槃思惟 思惟我有無邊
名為顛倒思惟無常不淨 思惟常樂顛倒思惟自下第九 二障決擇
種姓復次廣說乃是 決擇分之 決擇決擇
施物 相中應時 樂施隨求愛樂
第三飢渴施食 漿飢渴第七 樂施隨求樂施
其所後方施與 如法無罪相應希求三時 第二可知第三
全無有果行慧施者邪見心中相似行慧施者道理 好色相似
好色相似 顛倒財物 窮苦顛倒八不殺害伴侶
行慧施者有為伴侶 不見 觀見神足所有吉祥
第四心淨第五可解第六 次第相者即是三業 五蘊善根
現法善根分別 前生善根善根 現法神通神力
所致財物施者前生 名為積集所有 財物施者積集財物
所以勸導他者 貧乏 即是貧乏下品二門
景云三寶善事 由此二門無量佛法 合為一門第二自行
名為二門行慧施者 菩薩語言時報如此 我語
菩薩自生自在可觀 行慧剎利行慧 過患
慧遠法師 增語增語喜樂 增語增語喜事
多言名為增語菩薩五欲 增語過患五欲急行 阿含
可知過患色聲 過患患者即是 過患第十八所謂 無常 () 。虛偽
() 。空無 () 。敗壞 () 。 猶如愚夫 () 。 () 。過患 ()
相似猶如大火譬如毒蛇 所見莊嚴具十四
善惡六方阿含善生經第四十四第七財物所得貧乏
僕從菩薩 僕從 僕從貧苦來者遠離
居處床座 園林意樂定能無著
中心觀察於是 財施 於是乞求
乞求 四者有無貧苦 行惡名為可行於是
修行善行亦復施與田中乞求極大 施主歸依
有所歸依有所 不得中方便乃至 神力中方便不顧
身命有情真實義方便無上 菩提勝解教導強力逼迫菩提勝解 自心行慧方便
神力既有勢能 報恩方便剎利婆羅門 之中神力財寶行慧
方便行慧用具無上 勝解教導他人行慧強力逼人 神力 方便

[0767c03] 第七十五

[0767c04] 上來戒品毘奈耶 調伏調伏三業 第三因緣第四
初中分別三聚即為律儀 景云菩薩律儀戒即是聲聞七眾 出家菩薩聲聞
菩薩五戒多同故云七眾 理實時節非心戒體聲聞七眾菩薩戒
菩薩戒七眾 善觀相如三心 生起忍受有罪第四有罪
不定可解第五纏身不得自在 忍受無罪第六隨行世俗 中觀義利忍受無罪有罪
如是一向有罪第五一向無罪第四 生忍有罪無罪不定 六處
五法六法可解 受者不得三學乃至不得聽聞 不得思惟修證不得修證
三慧三學三慧名為 相違法盛菩薩經營財物眾生自失三慧
三學法盛 說法法盛自失三學乃至諸菩薩
三學營事財物自足 亦即法盛菩薩 法盛法盛
菩薩法盛可解第二 修學
假實防護因故 隨順實修 得勝名實第三不捨
如是律儀乃至菩提因緣乃至棄捨菩薩律儀 三藏本地菩薩
一者退菩提心增上 何故四緣開合 總是退菩提心中有其三
退菩提心所謂佛果眾生難度長時 苦行無力能行已往不復能行菩提 不待發言即便捨戒
一緣所謂決定發起相違 退屈復發學處爾時便第二
丈夫棄捨總是增上 中有根本四重 隨順四重前後方便
勝者四重破戒勝法受戒發起相違受戒 不同分心即便捨戒一心未決
識別發言捨戒捨戒 四重一二四起 增上四重煩惱四重而已
勝法 隨順勝法清淨 受者不同聲聞不可第四
相中中有 正法嬰兒慧眾生來愚癡眾生
經卷施者有罪 無罪中人約出依止可知上來
決擇自下 廣說中有 五德六度清淨六度
無著因果 無罪遠離六度隨惑無分別三輪迴向菩提
如是菩薩由此五德乃至艱難 本地六度 自性一切一切一切
二世樂清文言菩薩 一切第三廣說一切
第二六度清淨 次第自性唯一第二一切 中有第三難行乃至第九
清淨中有戒品 第九清淨初一意樂 加行清淨本地四十二云何
清淨一者初善 沙門三菩提二者 違犯遠離微薄
遠離懈怠心戒睡眠晝夜勤修 四者放逸攝受修習
不放逸五者遠離利養 不願生天自要梵行 軌則具足攝受正命具足攝受
苦樂二邊出離遠離一切外道損失 無缺初善
三菩提命者意樂清淨 清淨加行清淨第二 第三懈怠無間加行第四
遠離放逸攝受或是第二修治加行 第三迴向加行第六軌則具足第七正命第八遠離二邊第九出離總是
第四加行第十無缺 第五守護加行第三 清淨第十修習
十二菩薩清淨饒益 不意現前饒益先後無異非一
他生 增上猛利慚愧大師成上愛敬 有情增上哀愍十一不忍
九思第十修習一種二種 清淨一種遠離清淨
第一饒益第二 清淨清淨二種第二 第三饒益
第三無罪清淨第四先後無異第五第六他生 然後第四遠離清淨第七 慚愧第八大師成上愛敬第九有情
哀愍以前清淨清淨 清淨第十 清淨修習清淨
攝受不忍因緣 第四精進清淨安處本地 名相純熟
四方便不虛應時 修習艱辛通達七出 不退攝受不捨
平等無盡迴向大菩提第五靜慮清淨清淨本地 清淨無漏清淨出世清淨三根
方便加行證得根本自在方便根本自在 入住出自引發神通自在
靜慮證入自在八成有情 神通變現自在降伏外道 自在一切無上
二障第六清淨本地 四十二云何菩薩清淨慧 真實義二種所有有性
真實義第一通達諸相流轉 二種正因第二 緣起執受二種顛倒
如實第三通達 便一切應作如實了知第四通達究竟二種
雜染如實知雜染清淨如實知清淨 第五通達證得十慧清淨 門外不及自下第十
菩提分法中分三十七品 十四解脫 初中次第
四念住如量智身受心法如理智通觀身等真如四正斷 菩薩未生惡不善不生
四正勤一一斷行 廣說真如四正勤 真如一切乃至廣說
二縛不生斷行 正勤次第景云不論 行相念住最初所緣境
十信次於心安勤修正斷十解十行十迴向 五力第一七覺初地
見道八正已去修道四念 解脫分四正斷煖法四如意足 五根五力第一七覺初地
見道八正已去修道唯識論 七覺初地入心八正初地住心已去 十四景云
瑜伽上文末那我相不解六識煩惱六識煩惱解脫顯揚
相分名為不厭執見 即是煩惱隨眠習氣
斷惑習氣調柔性身語意 有失如此 六根煩惱
不能名為如此 煩惱調柔性在身 安穩違順
二義不能捨離 繫縛有情展轉 女色男色
相愛建立建立者五根 從業五塵五根增上勢力 五塵建立所知
不了所知名為 悟能名為 無有
繫縛九執不平等 自在我等正因 不平等諸法自然有無因緣
邪教執著不平等 正因證得增上慢增上 十一執著自性
一切自性十二 數取趣自性執心十三 伽羅遍知增上慢遍知數取趣
遍知增上慢十四遍知增上慢 遍知諸法遍知增上慢十四
解脫中有 解脫解脫十一景云自身身受心法
身受心法取著 二縛身受心法內外第三 眾生解脫第四
解脫身等第五 第六 道品所得勝利
解脫十一循環 十一念住 轉轉故云身等
四諦染淨第一義 苦集雜染第一義 第二滅道清淨第一義
第三滅諦第四苦集 造作流轉第五滅諦道中變異 第六流轉第七生滅
自相變異第八滅諦 苦集第一義染污清淨一切法 第九染淨無我無染
第十小乘染淨諦法無我 染淨大乘二種無我 六法染淨菩薩地有為無為
無我我所非有便法想云何 經教如此 名為染淨諸法無自性相想
第十一諸法決定性 名為諸菩薩乃至解脫 修習自下第一決擇功德
乃至殊勝決擇 菩提分法深密經決擇功德親承三藏
中分深密經 中有大乘 成立大乘起因第三共相
佛法第四殊勝初中 邪執景云大乘乃至 初學者如是圓成
世俗一切勝義諦一切 無生圓成無性論主 乃至外人答言
無自性勝義諦無性假名建立 言說教示名為世俗論主 世俗自性所得名言世俗
色心世俗 自性名言世俗 自下名言世俗
不應理要是有法 世俗因而即是有法而言非有 佛說因緣所生我說即是空
生空 生空龜毛兔角應從無故即是有法云何經意
緣生法即是決定 生性故云我說即是空名言世俗名言世俗道理世俗
不從因果因果施設 名言世俗故云名言世俗 長老無自性
得法無性 顛倒事故外人答曰得以顛倒 無自性顛倒有為
一切法勝義 無自性道理顛倒苦集因果法性而言諸法勝義
無自性道理顛倒事故 無自性道理顛倒畢竟 不可得猶如兔角而言
道理清辨慈氏 釋文第七十三記述 清辨論師如是依他起性世俗
勝義中道 圓成有無百論 護法菩薩百論
護法瑜伽 成立大乘起因景云西 小乘不信大乘大乘
名為真如本來不生不滅外道不生不滅 大乘教門何處為何
佛說廣說所立大乘 不可外道如此 大乘大乘經起因
恭敬第一 中說世尊 眾生第二 苾芻眾二百五菩薩三萬
正法尊重第三 中說解脫說經聞法 不生為生尊重
敘事第四為時 宣說真實義 第五廣說一者
如是我聞二者梵王 發起四者正宗分中略 宣說真實分別
時眾得益奉行第三 十二處二觀顛倒所有 不共佛法自相共相一者
隨眠唯有名言顯眼 自性不可言說二者了知 虛妄自相了知 轉生四者了知自然
了知清淨乃至二業一生 清淨寂滅清淨了知 名言自相共相
了知無常無我了知 所行了知但是出世 所行了知聖道涅槃第四
殊勝住地 自下第二深密經即為 如理請問菩薩勝義第二
心意識第三德本菩薩三性第四勝義菩薩請問三無性第五慈氏 菩薩請問奢摩他毘鉢舍那第六觀自在
菩薩第七曼殊室利菩薩請問 勝義諦相中第二 解釋二門
解深密經一流深密解脫經 跋陀羅名相解脫真諦
節經玄奘解深密經梵本一音 三義相續骨節相連深密 歷代三藏譯名不同
經文長行長行中有 問答問答最勝子最勝 菩薩最勝最勝子佛子
眾生假說有為無為有為 無為真實法體無二答言一切法一者有為二者無為二門中有
非有無為無為無為非有 第二問答有為乃是施設 諸法名言眾生假說有為
施設梵王諸法名為 後說何故深密解說如來 外道如來無有
解說大師若是施設即是 言辭眾生 施設
乃至不成有為無為 言辭眾生無為言辭 無為有為無為
有所犢子部第五 不可說不可說有為無為 言說施設上來
有所因緣 法緣無為 乃至犢子部不可 法藏有名有所
法性假說無為第三 問答如何聖者 有為無為
明智不復凡愚聖智不定邪定
即是不定邪定聚執著第二 尋思所行相中 菩薩請問如來菩薩
殑伽河恒河沙種種意解 非一別異意解不得 水乳變異意解取捨向背前後變異
長行長行中法 中有復次中有如次 五法總合不能尋思
現量不能比量不能 不能種種意解 尋思別異意解不能變異意解
不能信解三句五法一句第三超過諸法一異 相中清淨慧
菩薩第二菩薩 解行同一地前菩薩作意分別觀行名勝菩薩
長行中法中有三復 如是通達
一定觀行通達何以 勝義諦行一一切異生現見 勝義見諦得無上方便安穩
乃至菩提勝義諦真如 見諦行相 勝義一向所以者何即行勝義
勝義 乃至 菩提由於第二
勝義雜染 共相第三復次勝義一者 勝義無有差別若爾即為
勝義勝義不異若一 無我勝義 相成雜染清淨相者勝義
超然勝義 十四教示歸本
微細極微 不能故云微細二乘不能故云 甚深無不通達故云通達
通達世間聞思修如次言行有為差別 可解第四第五一切一味
長行 長行中文善現 善現其所二明
無量三明無量三明 四明通達初中 止觀止觀十二部經
一一隨順真如止觀十二部經思惟隨順真如 一一
全部乃至十二部 如次聞思修 隨順迴向
世第一法無量 一部教法真如 分齊十二部經十二部
眾多即如法華經一種十二部 後說一種十二部華嚴經 十二部故云無量如來法教
真如無量止觀第三 止觀真如 止觀緣故知名
十地所得五果以為 真如無著菩薩此處 中說何等云何五果
功用四修熾盛 如此不異一念 一切簡要修習真如
瑣事世尊三佛 善現須菩提 善現世尊
觀行 即是生滅觀行作證
治道諦觀 修習觀行
相者 種種十八 一一中有眾多差別
滅道念住總得念住念住 觀念念住
積聚分段苦諦集諦 滅道可知
餘善相者四諦十六行 相等四句如次四諦 相者種族性別
念住乘時 作意可解 中法
三復復次勝義諦即是緣生三十七品一味真如別異 第二復次通達真如勝義無我
尋求乃至八聖道支勝義 第三復次乃至展轉 一切法勝義相者勝義
因緣所生可知虛空 諸色真如諸法可解

瑜伽論記卷第二十 (之上)

瑜伽論記卷第二十 (之下) (第七十六七十七)

遁倫

[0773a11] 第七十六

[0773a12] 自下第二菩薩請問心意識佛說心意識 善巧菩薩心意識中善菩薩
如來心意識祕密善巧 第二地前菩薩 地上菩薩心意識自有別名心意
賴耶三界生死色心 六識同時六識六識六境分別通名心意
八識中一起名了別長行第二重頌長行
解釋中有賴耶心意識 三明建立六識菩薩 心意識不巧初中六趣生死
最初一切種子成熟種子成熟 。 [-+] 展轉和合增長 二執賴耶二執
賴耶執受 景云 執持執持賴耶
執受隱藏同安名為 何以由此色聲香味觸積集滋長 二義滋長
欲心積集滋長六塵六根 法塵六塵六趣 安危總有
下方不解三明建立六識 長行 依止轉識
在於意義 中有乃至有分意識
眼識同分眼根故云 中略差別 古德心真如門
滅門法師西方明了本義 菩薩心意識不巧法住智
法住智三界 大乘經教了知心意識故云 法住智世俗因果道理知心意識
法住智如量智知心意識 在地諸如來施設善巧地上菩薩善巧諸菩薩
如實不見不見不見 不見真如 諸法名勝菩薩如來建立
俱生我見不依 現行俱生便分別如常無著論主攝大乘論世親長行
自下第三明德 菩薩請問三性諸法善巧 長行重頌長行
正解 復次諸法相者一遍 圓成乃至言說
眾生愚癡即是 生法圓成即是諸法真如 菩薩精進通達地中漸漸
證見滿一番第二復次 景云過患因緣云何
妄見 故云過患人見 正是
欲取因此 淨眼人見本性 智證圓成過患
有性 眼識變為因緣生無有定性 他性以此證見第二眼識
相似因緣眼識論據 定性第二無體不能緣緣小乘小乘
二月無體眼識不得過患 人法二執第二 即是依他性是故對法論
影像何故 名為 見面自有一本識相
眼識變作意識 意識四面本質第二 第三本質之一
本質故云 其中相分 眼識一見二相本質及第
二月不然應名現量智論五識不可本月起眼但是 識心二月第三復次
三藏此處 水精 影像惑亂有情
末尼寶因陀羅帝釋 帝釋摩尼珠西方帝釋青色摩訶
即是紺青末尼梵語 末羅景云此間無名景云
清淨所有染色相應 舊習 清淨所有
邪執故此 清淨
本身依他性清淨乃至 圓成可知 可知
圓成 無性圓成 可知何以不合影像因緣
道理賴耶相分本質影像六識相分即是 相分影像細分
第四復次名相 可知
無為圓成可知顯揚自有 名相執著 執著初二三性第三
第四第五圓成論主第三了知第五復次明知 三性勝利了知圓成一切清淨
圓成第六復次勝利了知無相 如是德本三復
三復末後難解三藏懈怠散亂無有 憐愍
無上法名法名 散亂正法名為可憐
無住 懈怠為此可憐景云真實性不生不滅
懈怠故云無有即真實性空理 有法三性
可憐懈怠 無有可憐第四勝義 菩薩請問三無性文中問答
無性第二領解讚嘆第三優劣 功德第四時眾得益中有菩薩發問第二世尊處處
種種諸法生滅染淨 一切諸法無自性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前後豈不相違
然後長行重頌長行 無自性無生建立三種無性
因緣三無性祕密一乘 五明有情有了不了初中 無自性無生
三種無自性性密意一切諸法 申說無自性下列三無性問答解釋說中
相無性可解無自性勝義無自性依他性真如勝義 名勝無自性
圓成實義故云勝義無性即是 勝義道理但是假有 非有自性故云勝義無性
無勝圓成實義名勝無自性 不及圓成勝義無自性何以 一切諸法無我名為勝義景云
無我即為圓成實體圓成實體乃是真如無我入門無我名為 真如諸法勝義諦無相
勝義名為無性真如 法無我名勝種種 無性無自性可知
無生 圓成景泰計都無有無有無性
無生本來寂靜寂靜 相似名為涅槃滅諦涅槃 對治真實涅槃故云本性涅槃
即是涅槃真實涅槃 圓成無生體性無故 生滅圓成無生因緣
生滅是故不得無生 分別三性無性道理 無相無性如次下文
迷執他生 無自性勝義無自性圓成勝義無自性 二明三無性因緣有情
三無性景云道理三無性 無自性計度 圓成生無性勝義無性
生無性勝義無性 一遍無自性 圓成實性無自性勝義
無自性無自性一二合數 故此三性三無性 有情依他性圓成執著
無性增益 即是無相無生性 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
無相圓成無性 依他性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 無性自體無性圓成
無性言說 覺者即是了別名言眾生 隨眠即是嬰兒牛羊不了名言
眾生不了名言分別言說種子 隨眠計度三無性四十三無性四善根
地上有情乃至由此 因緣勝解積集二種資糧景云種善根乃至集資說法緣生
非自然起名生無性聞說隨分 無常乃至積集資糧十信 善根四十第一
解脫分善根第二位 第三位十解成熟第四 十行勝解第五十迴向
積集資糧四善根三無性 如是乃至能不執著 善根乃至積集二種資糧 隨分緣生無自性未能
了知無自性二種勝義無自性 一切未能加行道離欲 無間道正解解脫道解脫
雜染如來說法聞法正信簡擇思惟 如實通達如實智
第一地上三無性 熏習執著名言無名 熏習言說
分別言說隨眠智者斷言 隨眠執著相等祕密 一乘一乘根性差別
三乘無性 證得涅槃二乘人執 有為法因緣自然生無性
勝義自性二乘 人空真如無性勝義 菩薩即由二執相無性乃至
二空真如無性勝義無自性故云一切聲獨覺菩薩清淨 第二密意唯有一乘
差別一切有情無有 種種上根三乘差別有情 種差若一乃至不能
道場證得無上菩提解節經 人文不許定性吉藏聲聞 無餘佛說迴向發大心無有
故云不能三藏不同 由來引證如常解釋 迴向菩提聲聞種姓補特伽羅異門
菩薩舍利弗五明有情 密教了義中有一總 如是乃至
教法四諦般若深密般若無相善男子乃至自性 涅槃景云道理一切法圓成
大乘諸菩薩 密意一切諸法無自性無生 不了義經密教三無性
不若言說般若真實無性一切不分 三無性道理是故深密
密意三無自性般若 無相何以得知一切諸法 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教相
無自性密意故知相無性 景云第一 有情上品善根如是法如
乃至等正覺第二有情 上品善根乃至未能積集上品資糧性質 無力不安住見取乃至
微細詳審明智所知第三有情乃至未能積集上品資糧 質直有力廢立見取
聽聞如是甚深密意言說 信解執著一切法決定 無性不生不滅由此獲得無相
無相圓成實相 施設無二 三論學者空見
我法法想無性 教法 不空不空
空想乃至福德增長執著退失智慧 弟子其一同師第二弟子
教法不信諸法無自性 生滅便恐怖佛語 誹謗毀罵第四諸眾
種善根乃至質直見取 不生信解非法想起乃至 虛偽信解
邪執 善根四十無人 此後十信景云中有
根性三慧究竟淨信 性質不安見者 質直見者聞法得法
退失善根聞法 便恐怖誹謗無利輪轉生死 誹謗重頌
景云復次諸法 無生第二三復第二 因緣第三三無性第五密教
第四一乘 密意智人信佛諸法 無生等等密意雖說諸法無性
諸法無性圓成無性 難思無漏界解脫等等無相 非凡名為難思無漏界三乘
故云解脫差別一切 圓成一切義成二種異說常樂
圓成即是有餘無餘二種涅槃 離苦常樂異說 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 第五上來問答三無性 第二領解讚嘆菩薩領解如來讚嘆
世尊然後領解領解 領解世尊三無性 歷法色蘊三無性
苦諦三無性三諦乃至 八正道第八正定三種無性中有一切仙藥
安處調和一切 一味如是世尊乃至安處大乘菩薩諸法無自性
圓成不了義領解 無餘了義有無了義 道理解釋不了義經佛說無自性
即非一切諸法故云一切不了 安處此間 梵語功能
彩色由此 事業相貌分明諸法 不空了義言教不了義經諸法
無性可解虛空三性不空帶有 了義一切不了義經空處分別
解釋一切中道作業遍滿一切 一切作別讚嘆第三 優劣持經功德三時教體優劣
福利景云一時婆羅 [-+] 仙人舊名仙人住處 五百空中
墮落仙人二乘四諦 安立安立隱密 圓成空見不為
遍計所執性不了義第二 大乘諸菩薩般若諸法 即是隱密自性
圓成未了第三菩薩解深密經 有無
即是發趣二乘 即是發趣大乘三性 空有菩薩轉正法輪
發趣一切了義聲聞四諦法輪第二發趣 性空大乘諸法無自性
三無性分別隱密一切 圓成大品第三發趣一切大乘普明
三性三無性轉正法輪無有華嚴 因緣圓成 第二不明三乘成佛
第三不定性三乘成佛一切 大乘福利波尼 極處第四時眾得益
三藏三乘 釋論一音演說隨類 維摩經所見所聞
大小三乘佛地所見所聞如是聲聞解人空理菩薩二空
三百聲聞遠塵離垢在於

[0777b13] 第七十七

[0777b14] 上來自下第五 菩薩請問止觀 中法教法教法施設
十二部經分別解說止觀相應 止觀菩提即是因果相應 分別解說瑜伽奢摩他毘鉢舍那
經文問答止觀 得益中有長行二重長行 之中問答勸學分為
二十六止觀何為何等止觀不捨 菩提願第二景云一有分別
所緣境地前觀智 影像相分觀心推求 分別有分影像法義有分影像
無分別影像地前 心所法義無分別無分別 心所影像無分別影像三事邊際
即是十地中止真如真如 遍滿一切邊際法物 諸法通名真如邊際
所緣境佛地佛地一切是故佛地止觀第四 轉依有為無為功德故云景云
一切無分別 分別止觀邊際滿足 所緣境邊際
無分別 有分影像不以 二種影像所緣境西國如此
分別智真如無分別影像 分別智真如無相 第三止觀景云道理
四境故云 善於諸菩薩安立十二部經 聞慧所思獨處空閑
思慧思慧教法方便 自心變相思惟 相續見分如是正行安住
起身輕安輕安奢摩他方便 如是獲得身心輕安 捨離相者獲得三摩
地觀影像相續見分捨離如是三摩地影像 心所正思
毘鉢舍那 舍那文中聲聞地異名初地捨離
影像境界第四止觀方便門問答 方便相續見分爾時 相應作意問答方便
慧思諸法影像隨順修慧第五一異 止觀一異明見一異
問答本質 止觀相分見分本質 隨心影像止觀
影像緣分止觀無有 即為緣故 分別影像相分止境
不同無異明見一異影像無異無法 不見猶自影像影像
自心眼識本質 意識計度影像自心 本質相應心影像
相分潤滑澄清相分 相應心本質 影像如是同時餘數展轉相望
本質影像散心云何答曰散心 作法可知世尊有情自性 愚夫散心影像無有
顛倒有別無有 大乘道諸法作用心觀 不知無法即此
有如影像顯現 假說理實無有 本質
別有所知影像 攝論無有 如此顯現由此能緣無餘
境外無餘大乘 見相諸法作用能緣 清淨一切諸相
無有小法有作用何況 相得有作用是故諸法但是唯識 作用由此道理不同理實
本質無有 實體所見故作第六景云 相續作意思惟相分
一向相續作意思惟 見分止觀和合正思 心一境性止觀通達影像
思惟向下次第 可知相分眾多見分唯一毘鉢舍那觀察思惟相分
可知唯識相見 定慧和合定慧同行思惟 心一境性第七一者有相
思惟分別影像二者尋求 一切法故作意思惟一 諸法諸法證得
故作意思如是三觀增長 即由無間三觀如次第八隨信法行依法
止觀不依止觀云何 教法思量止觀依法利根不依 經法禪師教授止觀不依
隨信鈍根薩婆多聲聞見道 十五法行信行菩薩一向 獨覺法行跋摩信行
法行見道已去無相 二乘法行對法 不違菩薩位迴向以下
四善根法行初地無相地前 有利差別登地以上一等第九 中有無相
出離真法差別修習 通有功用功用 功用功用不定熾盛
熾盛所得便最後 五果即是思惟剎那剎那一切
念念斷除 即是阿賴耶識二者 樂法無相法佛
相想法界喜悅名為法樂攝論 中說得法十方差別 功用證得功用
十方世界差別 法光四者成滿相應無分別 現在前者熾盛當來佛果名為
滿相應熾盛無分別 現在五者法身成滿攝受 勝妙第十地名
滿名為勝妙 招集攝受勝妙第四通達地名通達第三發光地
止觀 初地已去名為通達三地 第三已去名為菩薩
懈怠地前菩薩真如 三無性未可勤修 三地門復次止觀
尋伺法相二種 法相作意領受觀察真如無分別尋伺
地前欲界初禪 尋思如實知第二 無分別智第三
復次分別三界 復次分別本地第十一 三相景云掉舉相者
掉舉作意思惟相續作意思惟 沈沒相者沈沒
沈沒作意思惟 相續一向 相者若一一向運道
煩惱有無功用 任運所有作意名為 定名無間無不樂觀
掉舉第十二知法義門 知法景云 自相自性諸法無常
等差差別 依止各別 作意起名總合作意
二種教法名為 染淨名句能詮故云 建立即是俗語俗字
名句 所有染淨邊際
所有諸法真如 中邊分別論 真如正真能詮
苦諦苦諦名為真如真如真如皆是真如 法安理趣
當道真如一流 先後流轉無始無終故云 先後此道理即真如二相
人法二種無我真如名相真如了知真如補特伽羅 無我相等畢竟了別
了別了別諸法 了別真如安立苦諦不可真如三諦四諦
安立安立三更別號 中流安立邪行眾生無我唯識諸法
清淨三乘三乘斷惑 擇滅真如三乘正行真如止觀 顯示平等建立
建立一切有情 受眾名為建立眾生界建立中意建立村田
村田可知遍知 諸法遍知差別緣故 世故三世遍知即是
菩提分法四念住 神足覺道取得菩提 三十七品
無上菩提二乘菩提故云 遍知貪恚癡毘奈耶 調伏沙門果擇滅
斷德聲聞如來不共出世 有為道諦中道品名十力不共 滅道作證解脫
自覺開示名為 景云一心執受自心 如下領納三受
知了知識了別 四念住如次三義文義 二義真實相者
諸法真如四諦六即真實相等 差別相者一一各有品類差別屬相
屬相遍知障礙法相四諦 隨順法相隨順四諦 遍知遍知三界
器世界 有情法界即是說法 調伏滅諦涅槃調伏方便
即是道諦調伏聖道調伏方便 見道前方便此後涅槃入法界 第十三三慧景云
意趣現證 現量比量隨順涅槃解脫 解脫義利
善意現證聞慧名為 聞慧解脫義利 不依不如據有
修慧後得智緣理影像現前 善意所知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三慧解脫領受解脫義利
不同毘曇聞慧思慧 一向一者二者 一向離岸俱舍
不異聞慧不異修慧聞慧 不能簡擇 文中三慧能緣修慧
第十四差別緣理妙慧緣事妙慧隨事推求 第十五中有作意
真如無相通經 止觀菩薩作意第一 作意止觀何等第二
何等云何第三觀行真如作意 真如作意止觀
相者第二何等 止觀法相相分 不變影像真如
第三云何觀行 諸相地前尋思如實種種推求 入見道真如境智平等
不得名性不得唯識 自性 所得相如
知法知名 一切乃至
如是上文知法三義三義文義
即是器世界地前菩薩 故云乃至 自性無所得相如
辨證無相無分別 真如真如 有如有所有所
真如中都無有無所得何所證智無有相分相分無故 無相了知
所能取法取法 諸相所能
通經世尊乃至何等觀察 真如 三慧觀察了別真如如是
清水 修心真如 了別真如唯識一切境界皆是
唯識了別故云 了別真如如是說第十六 中有空觀空性
中有十七 空觀道理初中 中有第一
第二善男子相者 第二須知觀空一者決定
一切法空執法一切法 一切法空二者四諦安立 安立中舉安立
二執生滅異性二執有相隨轉先後先後了知
顧戀執著內空 我有我慢無所得 云何四者可知
安樂內空外空 男女承事資具相應本性空 性空了知
建立有情即便十方無量 以為解脫有為空無我畢竟唯識
無性勝義無性 性空圓成勝義 空性
觀空空性 所得何等從何解脫觀空
空觀心中 影像空心從此空觀證智 影像相分相分一切雜染
種子解脫解脫遠離 空觀道理一一空觀皆除 相等
相當對治不一一切 可知自下空性 答問景云圓成
圓成執法 空性而言十七總而言之圓成實性相中畢竟
遠離無所得大乘 一切二利正行增上慢十七
第十八因果止觀尸羅 正見以為止觀種子 正因止觀佛地善淨心慧以為
無學聲聞所有出世善法皆是 止觀第十九作業解脫 煩惱見分種子
即是煩惱相分種子相見 二縛第二十止觀 顧戀顧戀聖法
止觀第一不能第二加行不到究竟
第二十二圓滿清 惛沈睡眠惛沈睡眠 滿
圓滿乃至所有掉舉惡作 滿滿 二十三止觀現前動心
作意諸菩薩大乘二乘 作意五欲所有尋思隨煩惱 尋思及於外境心流
心王內心離欲惛沈 至於四相 內定影像作意思惟內定
色相名相喜樂 以為我所身為第二十初地惡趣煩惱
七十八二十三愚癡人法 惡趣雜染煩惱 凡夫我相當初第二
微細現行愚癡 二種愚癡三業 差別初一邪行
身等第二三地欲貪三地 愚癡欲貪二圓滿聞持陀羅尼 愚癡初一欲貪
聞思修第二 三地求法火坑有法 當下二種
等持二者法愛解法不當 得勝解法行法教法解脫
治生涅槃一向 合一我慢 道品生死
涅槃大同現行 中斷背心 現行現行
現前觀察流轉愚癡 現觀緣起二相現行愚癡 現行第二
煩惱習二種現行微細 生滅現行
微細現行無相功用愚癡無相功用 地中無相功用
當初無相 及於有相不得自在 無相功用相中利他
自利不同地中 無相功用自在開合 無相當初
一切善巧言詞不得自在 九地愚癡無量說法無量法句文字 陀羅尼自在自在
開合不能利益眾生 十地不得圓滿法身證得 愚癡大神通愚癡二悟入微
愚癡開合 諸法不得自在如來地 微細極微煩惱所知障
是非下品二障 所知障文明如是 究竟證得無著無礙一切知見
如來地愚癡一切所知 微細愚癡是非煩惱下品極微 愚癡是非所知下品開合
第十一第十 諸法不得自在微細微細 第十
還是金剛心 攝論初地餘地 本業經第十等覺
中學等覺佛地 十一 二十四修證菩提門諸菩薩止觀
真如乃至正思惟地前加行位 觀察真如善思安立 真如正思惟思惟一切
棄捨影像相分 棄捨隨心諸相圓成 真如皆是
而言苦諦真如苦諦能詮得名 執受領納了別染淨相者四念住 變異變異相者苦苦壞苦領有變異
行苦變異變異變異 無實有為相者色心 相者無常等同一切一切
一切相者一切法既是一切一切 如是修治真如 各別通達名為見道
由於各別自證方便 諸如通達名為見道初地 菩薩正性離生如來
受用此地 止觀二種 有分影像無分別影像
二種影像地前止觀 見道證得邊際 明見修證第三且說見道
真如真如諦法 邊際證智不變影像 真如影像即是無分別影像云何
影像地前見道云何 邊際一切地中進修修道 如是作意思惟修道
緣事邊際緣變二種影像修道 作意思惟自下 漸漸
乃至證得阿耨菩提證得無上 得所成滿在於 佛地成滿成滿
緣何如來所有 邊際如來所有止觀 止觀成滿
第二十引發威德菩薩六處便 引發廣大威德知心如實知 無漏心生起差別一者不可覺知
賴耶行相住相器識 能變能緣器世界執持執持諸法種子二者種種
行相一切境界分別 即是第六意識一種行解 種種行相內外
受者內外 一念定見佛土如來分別 大地菩薩定見
證智名分大相 界內 心緣四無色無相出世
無漏無相 無漏心無相無相 五心
三受三心染淨無記 可解第二十涅槃無餘 二受一者受者六根
有漏煩惱調 隨逐二者 境界受者內五勢力
即是是故境界 境界道理二受未必 約根二受中有
一有五識無色意識 即是身心二受成滿 現在四者未成滿未來即是
業煩惱未來名為境界 一者依持器世界依持依持二者資具可知
受用二受受用器世界以資 四顧顧戀財物有餘 涅槃界景云有餘
涅槃界未成滿一切已滅業煩惱 金剛心斷除有餘對治 受者領受無生智相應
領受共有領受共有器世界 資具受用顧戀 相應成滿受者成滿
通有無學有無 領有 無學第二二種
一切已滅境界除斷領受漏盡 所生無餘依涅槃
般涅槃有餘 所有無餘 有餘未來不受未來
聖人無色界不成眼根種子無學將命不成十八界種子 無漏六受
故云共有無學領受共有 惡業無學故云 文中西方第一滅定
不滅無餘滅定命終滅定六識第二 共有其一無學
唯有釋名無漏 一向有漏故云一切已滅故云一種無餘而言
有無受者入定方便不論 二十六問答自下世尊 可知中有初一違順
得失第二無相自利第三 無相利他第四染心 說法唐捐第五戲論修學
時眾獲益聲聞 一音中人無我 解脫

瑜伽論記卷第二十 (之下)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2 No. 1828 瑜伽論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