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瑜伽論記
Scroll 2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論記卷第二十一 (之上) (論本第七十八至七十九)釋遁倫集撰
[0783b26] 論本七十八
[0783b27] 自下第六。觀自在菩薩請問諸地之義。於中 先標宗指經。次正引其文。前中言復次依乘 假立分別解說如實大乘等者。依大乘中約
修行位假立十地等。就正引經文中。先問答 正辨諸地之義。後請立經名及時眾得益。前 中有二。一長行二重頌。長行有四。一辨地
義。二辨地中所應學法。三辨地中所有煩惱。 四辨說一乘意。初辨地中有六。初辨攝義。二 釋地名。三辨地中所對除法。四辨諸地清淨
通德。五明四緣故菩薩生勝。六辨菩薩行諸 大願。初中先問後答。問中觀自在菩薩者。舊 云觀世音。此譯家錯。又舊翻藥師經中名為
觀世音自在。但乘世音字。今準梵語翻名觀 自在。其問有二。一問清淨。二問分攝。答中 先總答。後徵問別解。於中初釋四種清淨可
知。次釋十一分攝。謂十一地名十一分。一一 地中。初明自分滿。二明勝進分未圓滿。先於 勝解行地依十法行極善修習等者。景云。十
法行則是書持供養自讀施他等。亦可雖在 地前仰學十地之行。名十法行極善修等。泰 云。先於地前依書持等十種行修勝解忍故。
入初地分。又解。十度名十法。三地菩薩心未 能捨諸等至愛及學法愛者。障於四地。未得 名已圓滿。地論名解法障。乃至此分圓滿者。
四地圓滿。而未能於諸諦道理如實觀察者。 未得五地諦觀。又未能捨背趣之心未能修 方便等者。五地通達生死苦而能恒入。通達
涅槃樂。而不速求。是二方便四地未得。為令 已下。五地圓滿。而未能於生死流轉如實觀 察者。六地能觀緣起流轉。五地不得。又由於
彼多生厭故未能多住無相作意者。七地長 入真如無相作意。六地雖不長入而能多住 無相作意。五地菩薩於生死苦多生厭故。不
能多住無相作意也。而不能令無相作意無 缺無間多修習住者。未得七地長入真觀。而 未能於無相住中捨離功用者。七地未得八
地無相無功用。又未能得於相自在者。八地 菩薩於俗諦相雖有功用。而隨分自在七地 未得也。未能於異名眾相訓詞差別下。明未
得九地無礙解德。異名者法無礙。眾相者義 無礙。訓詞差別者無礙一切品類宣說法中 得大自在者。樂說無礙。八地未得。名為未能
也。而未能得圓滿法身現前證受者。十地菩 薩離麁惱盡法身圓滿。九地未得也。未能得 遍於一切所知境界無著無礙妙智妙見者。
未得佛果。佛果離煩惱障。故名無著妙智。離 所知障。故名無礙妙見。十地未得。為令已下。 明得佛滿。問。準本業經第十一地名等覺地。
此中何故說如來地名第十一地耶。解云。自 有二義。一者別論因果。唯有妙覺名妙來 地。如此中說。二者攝因屬果。妙覺等覺并名
佛地。如彼經說。既有二義。故無相違。第二 釋地名義。成就大義者。即是成就自利利他。 名成大義。得未曾得出世間心者。初得無分
別智生歡喜也。世親取此中意釋初地云。成 就無上自利利他。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 歡喜地。從義得名。遠離一切微細犯戒名離
垢地者。故犯名麁。誤犯名細。初離故犯。二 地離誤。故云遠離微細犯戒。地論亦取此意。 彼處釋云。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清淨戒
具足。故名離垢也。亦從義得名。由彼所乃至 發光地者。三地得定及聞持。聞持還是定中 差別。依此諸定能發智光。名發光地。發是因
義。光是果義。因果為名。地論云。隨聞思修 等照法顯現名明地者。三慧照明故名明地。 此直從彼所發慧果為名。由彼所得菩提分
法至名焰慧地者。煩惱如薪。智如火焰。四地 道火燒煩惱薪。法喻雙標。名為焰慧地。論亦 取此意直名焰地。由即於彼至名極難勝地
者。第五地中真俗勝智相違不遂。由多艱難 方得并起。名難勝地。從義得名。地論釋云。 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名難勝地。
現前觀察諸行流轉者。後智現前觀於緣起。 又於無相多修作意方現在前者。無分別智 多修功用方現在前。二智現前。是故第六名
現前地。從義得名。地論釋云。般若波羅蜜行 有間大智現前。名現前地。無分別智不恒相 續。名般若有間。作意方起。故名大智現前。能
遠證入至名遠行地者。始從初地訖至第七。 經一僧祇修無相行。方得無間證入無相。與 彼第八清淨地隣。名遠行地。八地離功用過
名清淨地。地論釋云。善修無相行功用究竟。 能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故名遠行。前之六 地亦修無相行不能相續。不得名善。七地無
間。故名善修。前之七地所起眾行。并有功用。 今第七地於功用行最在後邊。是故名為功 用究竟。前之三地修施戒定。相同世間。四地
道品。五地諦觀。六地緣起。相同二乘出世間 道。今得七地能過前二。故云能過世間二乘 出世間道。故名遠行地。此亦從義為名。由於
無相至名不動地者。真智得無功用所動。俗 智雖有功用而不為現行煩惱所動。名為不 動亦從義用為名。地論釋云。地行能純熟無
相無間故名不動者。直就真智以釋不動。於 一切種至名善慧地者。於一切種機說法自 在。解善。獲得無罪廣大智慧。解慧。慧是體
善是義。體義得名。地論釋名。無礙力說法。成 就利他行。名善慧地。直釋善義。不解慧義。麁 重之義至名法雲地者。無邊煩惱所知障體
所有隨眠不調柔性。名麁重身。譬彼虛空。十 地所證法身圓滿。譬如大雲。皆能遍覆如空 麁重。故名法雲。法目法身。法身譬雲。法喻雙
舉。故名法雲。舊世親釋。法目於智。以雲譬 智。亦是法喻雙舉。故名法雲。地論釋云。謂大 法身具足自在。名法雲地。永斷已下。解佛地
可知。第三辨地中所對除法。則二十二愚癡 十一麁重麁重。是二十二愚癡隨眠麁重不 調柔性。真諦三藏譯攝論云。二十二無明麁
重報四種生死。大乘攝論不明四種無明。但 從南地所得無上依經中辨四生死。今三藏 勘於梵本無報字及四生死。故云二十二愚
癡十一麁重也。二十二愚。前卷於十障中相 對料簡。今略釋相。文有四段。初問次答三結 四領。答中初地二愚。一執補特伽羅及法愚。
即是人法二執。二惡趣雜染愚者。即滅惡趣 煩惱業生三種雜染。二地有二。一微細犯。是 失念誤犯。二種種業趣。謂見三業三行差別。
三地二愚者。一者欲貪障。則障等持。二圓滿 聞持陀羅尼愚者。三地已得聞持等德。二地 未得。從所障為名。四地有二。一等持愛。則三
地中起愛禪定心障於四地。二者法愛。三地 菩薩以愛法故求法行忍。如經廣說。五地二 者。一者一向作意棄背生死。二者一向作意
趣於涅槃。并四地中起障於五。六地二者。一 現前觀察諸行流轉者。六地現前觀十二緣 諸行流轉。五地未得障於六地。從所障為名。
二相多現行者。五地菩薩雖俱厭樂。而厭生 死相多現前行。障於六地。七地有二。一者微 細相現行愚者。七地長入無相真觀。六地雖
觀無相未能無間。時時猶見細相現行。此生 能障名愚。二一向無相作意方便愚者。七地 作意方便一向無相真觀相續。六地猶見細
相現前。障於七地作意方便一向無相。此就 所障功德復立一愚。八地有二。一於無相作 意功用愚者。當體為名。七地真觀雖復相續
而有功用。障於八地無相無功用。二於相行 自在愚者。八地菩薩於俗相行中利他有功 用未得自在。自利無功用已得自在。七地未
能。從所障為名。名於相行自在。九地有二。 一於無量說法者是義無礙。無量法句文字 等者是法無礙。二辨才自在愚者。謂詞無礙
及樂說無礙。九地已得。八地未得。并從所障 為名。十地有二。一大神通愚。二悟入微細祕 密愚者。大神通則是五分法身。微細祕密則
是真如法身。九地不得圓滿此二法身。如來 地有二。一於一切所智境極微細著者。則是 悲想最下下品煩惱隨眠。二者最極微細礙
者。則是悲想最下下品所知障體。第四辨諸 地清淨通德。初明八種清淨。舊名八果。廣如 住品說。此中一意樂清淨者。則是作意為體。
二心清淨者。即以定為體。餘六可解。諸攝報 果。名生清淨。故佛地無也。次明有上無上。 第五明四緣故菩薩生勝。第六辨菩薩行諸
大願。言廣大妙勝願者。此有兩釋。一釋廣化 諸有情故。名廣大願。修一切善故。名妙願。斷 一切惡故。名勝願。一釋廣大願者。即廣大心。
妙願即是第一心。勝願即無顛倒心也。四因 緣故者。能善了知涅槃樂住。堪能速證證為 第一。而復棄捨速證樂住為第二。無緣無待
發大願心為第三。為欲利他處長時苦為第 四。雖有六段。總是第一辨地義竟。自下第二 辨彼地中所應學法。有二十三句。攝論因果
殊勝從此起也。一舉六度為所學事。二以三 學攝六度。當知初三是增上二學者。施忍是 戒眷屬助成於戒。亦名為戒。三以三種資糧
攝六度。增四辨五相修於施等。十種法行。 則書持等。五釋成六數。六明立後四度意。於 菩薩藏不能聞緣善修習者。聞是聽聞。緣是
緣慮。七辨次第。八辨品類。九釋到彼岸義。十 明所治六弊。十一明得果。十二明與施等間 雜染法。十三辨非方便。十四解釋總別清淨。
上五相者。即無染著等五相。通六度故。依此 辨清淨戒有七。一了知制立。二了知出離。三 具常尸羅者。常守尸羅也。四堅固尸羅者。堅
守尸羅也。五常住尸羅者。一云作戒。二云受 戒。六常轉尸羅者。一云無作戒。一云隨戒也。 七受學一切。忍淨土者。一釋一深信因果
乃至不弄。二不反加害。三不懷怨結。四諫時 不恚。五不待來諫。六不由恐怖染心而行忍 辱。七不以作意而便放捨。二釋一信業果。
二於不饒益不生瞋弄。三不反報。四不怨結。 五諫時不恚亦不待諫。六不由恐染行心。七 不以作思放捨。精進七者。一通達平等不
自舉陵他。二具大勢力即是被甲精進也。三 具大精進者則有勢也。四有所堪能者。是有 力也。五堅固。六勇猛。此二即是有勤也。七於
諸善法終不捨軛者即不捨軛也。一釋一達 處中行。二不自舉。三陵他。四具大勢。五具 大勤。六有堪能。七不捨軛。今解。一達平等
性。二不自舉陵他。三具大勢力。四具大精 進。五有所堪能。六堅固勇猛。七不捨軛。靜 慮七者。有善通達相者。一云通達真如也。一
云通達三相也。二圓滿者住分定也。三俱分 者雙運道也。四運轉者後後勝進分也。五無 所依者空慧相應定也。六善修治者斷惑證
滅也。七於菩薩藏聞緣修習無量者。依大乘 教修不可量諸三摩地故。又解修四無量故。 慧淨七者。一釋一遠離。二邊知三解脫。二知
二自性。三知三無性。四知世俗五明外明內 明聲明因明醫方明也。五知勝義。六無分別 多所住。七無量總法乃至法隨法行。泰云。又
無分已下有二。前是止慧。後是觀慧。加行五 慧名七種慧者。即同此判。一釋若諸菩薩至 是名為慧者。是總釋慧名。自下釋七相。下判
亦同。今依前釋。十五釋前五緣總有五業。十 六約五義分別施等。前五相中。三名最廣大。 二名無染污。修六度時思釋為先。故最明
盛。八地已上名不可動。圓滿及果名最清淨。 十七辨因果無盡。十八明深愛樂施等。不 深樂彼果。十九明施等威德。六度名有四種
威德。初治六障。後三如文。第二十明因果義 利。二十一明菩薩具財眾生貪意。二十二明 般若能取諸法無性。有二問答。初一問答。明
般若取真如時無橫執性。名取諸法無性。第 二問意。真如離有離無。取真如時名取無性。 能取何故不許取真如時名所有性。答意。言
無性者是遮詮非表。謂彼真如無橫執說名無 性。我終不說般若作無性解取彼無性。以內 證法不知以何名即假名無性。二十三明三
祇中所修施等三名差別。初僧祇中修行施 等煩惱猶行未能制伏。然為彼伏者然為煩 惱伏弊施等謂於勝解行地等者。出其位地。
煖中勝解轉時是名波羅蜜多者。地前所修 未成上品。但是煖品中品。但名波羅蜜多。復 於無量時乃至謂從初地已上者。出其位地。
是名近波羅蜜多者。去菩提近故名也。復於 乃至八地已上者。出其位地。是名大波羅蜜 多者。八地已上無功用修。一一行中起無量
行。故得大名。真諦三藏云。此之三名屬於地 前。一者黑白相雜。名波羅蜜多。以十解中煩 惱間雜故。二者一向白法。名近波羅蜜多。以
十行中一向白法煩惱不現行故。三者非黑 白有報。名大波羅蜜多。以十迴向中越前三 位故。雖有此說。而違此文。自下第三辨地中
所有煩惱。於中有四。一明頭數。略有三種隨 眠等者。景云。一害伴隨眠。謂見斷現行不俱 生惑。是彼修斷俱生惑伴。由見惑伴修惑熾
然。是故但說不俱生惑是俱生助伴。前五地 中所有俱生修惑。已離見惑不俱生伴。故名 害伴。今舉前五地中害伴修惑。亦取所熏種。
名害伴隨眠。此最為麁。二者羸劣隨眠謂六 七地中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者。前 害伴修惑。若在六七二地中起。但是微細現
行及種。通名羸劣隨眠。問。如攝論說七地長 入真觀不起煩惱。云何今說起細惑耶。七地 有三。謂入住出。出心地滿。真觀相續。不起
煩惱。故攝論云不起惑。入住心中有時起惑 故。故此中說微細現行。故佛地論第二卷云。 有說四地第七識中俱生煩惱一切遠離。有
說四地第六識中俱生我見一切遠離非第七 識。以七地來猶有微細煩惱。若無第七應無 染淨依。應不似五。第七識惑若已遠離。五六
七地六識麁惑應不現行。即違瑜伽解深密 說者。即違此中所說六七二地有羸劣隨眠 微細現行。三者微細隨眠八地已上從此已 上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知障為依止故
者。即前二種隨眠流至八地已上。雖復未斷 為聖道察伏。功能微細。名微細隨眠。八地已 上。意識或時唯觀法空或雙證二空所顯真
如。末那識中平等智起。意識或唯入人空觀。 末那即起法執。故云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 有所知障為所依止。泰云見道煩惱分別作
意生。非生便任運起。名不俱生現行煩惱。修 道煩惱任運而起。如生得善。是俱生煩惱。是 則釋名。義同景師。六地得無相觀。般若起故。
漸微細故。轉名羸劣隨眠所起。若修道所伏 方不現行。八地已上。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即 有第七法執所知障為所依止。六識法執現
行。唯為法執微細隨眠所起。又解。見道斷煩 惱。初地中盡。意識中俱生見惑。第四地伏。 餘俱生惑。及以末那俱生我見。八地中伏。故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