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ine of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瑜伽師地論略纂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七 (論本第十六七八九二十)基撰
[0096a10] 思謂思慮。即遍行思。唯意識俱。因思生慧。 名為思慧。今取因思慧所成諸法。體通五蘊。 為此地體。文分為二。初標列三門。後隨別釋。
[0096a13] 自性清淨者。明思慧體。簡生得善故名清淨 思擇所知者。思擇一切所應知法 思擇 諸法者。思擇佛經長行。及頌諸要法義 遠
離一切不思議處者。謂置記境及非己分諸 地證境 能善 了 知黑說大說者。外道邪說 及諸惡說名黑說。內道正說。及諸善說名大 說
於法少分唯生信解等者。謂非己分少 所知解處。名法少分。但名信解。不應謗故。若 於己分少所知法。應慧觀察。
[0096a22] 第二段。思擇所知中。文分為三。初總問答 體。次別略問答體。後隨別釋。分為三。初釋 有法。次釋無法。後雙辨二。有法有二。初標五
門。後隨別釋。
[0096a26] 自相有法。文分為三。初標列。次別釋。後結 成 勝義相有。謂即真如。根本智得非安立 相 相狀相有。即依他性 現在相有。唯現
在世。非於去來 現在有中。要具四義。方是 自相有法。謂諸假法略有三種。一聚集假。如 瓶盆等。二相續假。謂於三世立一有情。于今
不斷義。即是彼。三分位假。謂不相應等。今 非此三故自相有 一於是處名可得者。謂 依他性。後得智證。雖離名言。以名詮之。立
名相順。非知真如不順於名。故名可得。簡 圓成實性 事可得者。簡所執性。雖有其名 無體事故 此名於此事非不決定者。簡分
位假。此名唯目於此事。故如所見青等名定 目彼。非如熱病見青。謂黃熱病患時。其名不 定。迷亂故。然名不決定。亦如瞋等名常決定。
非如忿等後轉變時。便失彼名。由彼無常。不 決定故。名不決定。初不決定心分位假。後不 決定。境分位假。又二不定。翻顯於定。非分位 假
此名於此事無礙隨轉者。謂色等名。若 聚若散。名常隨轉。非如瓶等於聚集處。其名 隨轉。於離散處。名即退還。返顯名於無礙隨 轉。簡聚集假
現在相有者。簡相續假。若現 已生。為未來因。為過去果。方是自相有法。
[0096b20] 共相中。文亦有三。謂標釋結 種類共相者。 五蘊種類。雖體各別。積聚義同。總名為蘊。蘊 為共相 成所作共相者。謂三業六識思體
雖殊。善有漏同皆感愛果。名成所作共相。如 是等類。
[0096b25] 釋假相有法中。文分為四。初總略問答標。二 問答列名。三隨別釋。四總結成 以此顯此 者。以此物還周備。顯於此物 以彼顯彼者。
以餘物別顯於餘物 遠離此彼者。謂非前 二 如宅之門 以此顯此中。地之堅乃至 風之動。皆於實相處轉。燬之焰等皆於假相 處轉。燬者假火之別名。
[火*(离-禸+貝)] 熾名燬故。以彼顯 彼中。佛授等。有情假。飲食等。是法假。遠離 此彼中。宅之門等。宅大。門少。非周備。以此
顯此自性。亦非離宅而別有門。亦非以彼更 顯於彼。故是俱非 百之十十之三等。且據 此數。非定唯爾。言百之五十之一等。其類皆 然
眾共施說言論有六種者。此中舉識及 五遍行。各別相狀。意顯共相假法不離實法。 此亦各別所取自相。是實有法。六種所取共
相假法。增益自相。可起言說。相狀自性名共。 施設言論如瓶盆等。故唯識言。假謂增益非 實有相。於六所變。各附己體真實自相。而增
益故。雖別境等所取相狀。亦共可立假言。然 此六種定遍境故。不說餘境。眾人共施設。所 起言論。必依此六相狀。非說此六相狀定是
假有。然唯識說。作意能了事之總相。及餘心 所所取別相。此中即說通二境也。或此但舉 能取總境故。說作意所取能起於識。不爾便
違顯揚等論。說總取境名心。亦別名心所故。 然六十五說一種假。謂若有法。待依所餘。施 設自相。名為假有。如待依蘊施設有我。待依
色等相事。假立色等。待色香等立舍宅等。待 蘊相事立生老等。乃至待諸色不轉。假立虛 空。如是等。對法等說二假。謂待名言想境。或
待此餘相境。大品經說三假。謂名假。受假。法 假。唯識亦說三假。謂聚集。相續。分位。成實 論說有四假。謂因生假。相待假。相續假。緣生
假。此論第一百說有六假。謂聚集假。因假。果 假。所行假。分位假。觀待假。此中及顯揚十 八。復說有六假。皆如對法第二疏解。
[0097a03] 流轉因中 由此種子者。業種也 由此熏 習者。名言種也 由此助伴者。無明愛取也 彼法流轉者。生老死起。
[0097a06] 還滅因中 諸行還滅者。有漏三性行滅滅界 也 雜染還滅者。見修煩惱斷斷界也 所有 一切能寂靜道者。謂能寂靜前二還滅。諸無 漏道
此無漏道。能般涅槃能趣菩提及彼 資糧。即資糧道 并其方便。即加行道 能 生者。謂彼道能生種 能辨者。謂能辨涅槃
現行無漏道。故對法第九說。若資糧道。若加 行道。見道。修道。及無學道。皆名道諦。此說 還因唯攝前四 又釋。此中資糧方便。皆無
漏道。是無間道。前遠近加行故。不同對法。前 能寂靜道。是無間道故 若廣分別如思因果 中應知其相者。決擇思慧地。說因果思議者。
如有尋伺地已說。此即指前本地分。及決擇 分兩處。有尋有伺地。其明染淨因果故。
[0097a20] 所觀無法中。由所餘相若遠離性者。此性遠 也 若非有性者。是相違 不和合性者。處 時二遠也 或若遠離性者。人中無此性也。
若非有性者。於人中。此人蘊性。無彼人蘊性 也。不和合性者。於此人中。三性諸漏無漏法。 非一剎那和合也 勝義無者。諸世俗言所 說自性。依勝義諦皆非有故。
[0097a27] 第三合釋五種有無性中分二。初總標。後別 釋 第四是不二相等者。生老等相。名差別 相。與所依法無別體故。名不二相。雖分位假
六相有故 事相等者。即前六種言論中。眾 共施設言論也 如來滅後若有若無等不可 宣說者。諸外道計。此解脫神我名曰如來。有
三身別。若有若無。即不可說事。又前依體 無。此依體妙。故名甚深 五種無性。飜五 有性。如應當知。
[0097b07] 第三大段。思擇諸法。文分為二。初標。後釋 思擇素怛攬義者。素怛攬藏。依此論說十 二分中。多分攝七分。除緣起自性故。譬喻。本
事。本生。眷屬故。此四毘奈耶藏攝。又除論 議。阿毘達磨藏攝故。依七分中。除單伽陀諷 誦經餘六分教。是所思擇素怛攬義 單誦
伽陀是所思擇伽陀之義。此有三種 勝義 伽陀者。明無我理 意趣伽陀者。釋伽陀意。 如四意趣等 體義伽陀者。明伽陀中體性 義理。
[0097b17] 就釋勝義伽陀中。文分為二。初舉經頌。後隨 別釋。頌有四十四中。分為十二段。初有九頌。 明無有情我。及作用體義諸法。二有兩頌。明
在家出家雜染自性無明貪愛。三有五頌。明 雜染品依因時分。四有四頌。明自共相及二 諦觀。五有兩頌。明三種三法無和合義。六有
一頌。明同性心所相應非異性等。七有兩頌。 依二諦理明人法有無。八有一頌。明作者受 者一異不可說。九有五頌。釋通疑難。十有五
頌。明集生苦諦解脫等。十一有一頌。明阿賴 耶識。譬如池派流。十二後七頌。顯示解了解 脫遍知及縛遍知。初九頌中。文分為三。初之
五頌。正明無我及作用。次三頌半。重明法無 作用。後有半頌。顯法從緣生自然而滅。
[0097c02] 長行釋中。文分為二。初總釋頌意。後別牒釋 之 對治增益邊執者。執有我用名為增益。 撥法性無名為損減。此依三乘通境界說。不
說法增及真如減。
[0097c06] 別牒釋中。若隨義科。成十二段。第一段中 如是半頌遮遣別義所分別我者。破離蘊 我 諸法亦無用者。破即蘊我。諸蘊我用亦 都無故
此顯不取微細多我便能對治等 者。說諸蘊等多微細法。便能對治宰主等執。 不依一身執有微細多實我故。成唯識云。我 應如蘊非常一故。
[0097c13] 此若無者云何建立內外成就等者 次下有 六云何。乘前起後問。此意問言。我若無者。 云何立內外。第二問云。若一切空。云何得有
能觀聖者所觀空境。第三問言。能所觀皆空。 云何得聖凡差別。第四問言。凡聖若無。云何 得有能教所化。彼此差別。第五問言。若無能
教所化。云何得有染者淨者。此中初答法假 非真。次答人法非實。後三唯答我無。第六問 答法之實用 如其次第宰主作者俱無所有 者。謂無任持。無主宰也
無驅役者。無作者 也。
[0097c24] 第三段中。差別所依因及時分者。對法論說。 謂於因時。有能引所引。於果時。有能生所 生。引因位名因。熟變位名果。此二名時分
故。此說言有因諸法有因眾苦。前七俱為有 因故。名有因諸法。後二為眾苦。然愛取有為 有因故。名有因眾苦。
[0098a01] 非內亦非外等頌中至能生雜染者。此中意 顯。五頌明雜染品依同時分中。初二頌。明煩 惱業生雜染。下之三頌。明依過現諸行能生
雜染。不依未來而生雜染。初七句意。明未來 不生雜染。後五句。依過現能生雜染。謂不依 未來內根外塵。而生雜染。行未生故。於過現
世。可得生行故。云有時而可得也。返顯未來 無時可得 又釋未來在未來。生染不可得。 未來至現在。生染有時得 設行已生即由
此相無有分別者。此釋頌言設諸行已生由 此故無得。謂設於過現已生行中。作前不在 內外。中間不生之觀。由此觀故。尚無分別。不 得生於三種雜染
未來無相故無分別者。 釋頌未來無有相。謂說未來相都無有。都無 分別而生雜染 如此如是當來決定不可知 故者。此結未來定難知故。不生雜染 若不
如是分別異類或時可得者。若不如是分別 未來異過現類。或時有疑。未來有引生諸雜 染可得 若於過去即可分別如此如是曾有
相貌可分別故。此釋頌中過去可分別能生 雜染 非唯曾更而可分別。乃至生諸雜染 者。此釋頌中分別曾所更非曾亦分別。此言
意顯。非唯過去曾所更境。而可分別生諸雜 染。現在諸境。未曾更者。未曾更故。雖不分 明。取其相貌然隨過去曾得種類。此現新境。 亦可分別生諸雜染。結文可知
行雖無始 然始可得者。無始時來常隨逐起。是故無始 新新生起。故始非無。
[0098a29] 第四段中。有四頌。初一頌半。明自相觀 日 親者。佛也。喬答摩此云日炙。故呼佛為日親。 次半頌明共相觀。後兩頌明二諦觀。初三句
勝義諦觀。後五句世俗諦觀。法無實用故。無 有實癡。無實有情故。無有實癡者。故上三句。 癡非能癡癡及癡者。亦無癡者能有其癡。名
勝義諦觀也。世俗諦中。愚癡非無。非不愚者 起。可說有癡及有癡者。
[0098b08] 第五段。有兩頌。釋中。說業為所隨識為能隨。 果隨因故。勝義中無。又三世三業說不和合。 非於一世。又一世三業無實相應。非無假法
若彼與此更互相應如福等行無和合者。 更互相應說和合義。福等行三世三業決定 無相應義。
[0098b14] 第六段。一頌釋中。心相應亦爾。無實相應隨 轉之性。非無假法 又相應者。謂同性。不相 應者。謂別性。非同性者。或不相應。非異性
者。或非不相應。由此故知。無實隨轉性。釋上 初二句 又非一切心或相應或不相應者。 釋下二句。於相應中。又非一切定與一切相
應。若此時不相應。亦非一切定不相應。於勝 義諦中。無實相應不相應義故。
[0098b22] 第七段。有兩頌。依二諦理。明人法有無中。初 一頌依世俗諦。明心隨轉因緣。次半頌依勝 義諦。明我體無。後半頌明依世俗諦。有作受 果
流謂相似。相似果續故 無斷。謂不相 似相似果生故。此顯等流果。及餘三有為 果。
[0098b28] 第八段。有一頌。明人物一異性不可得。唯有 因果差別生故。
[0098c01] 第九段。有五頌。釋通疑難中 又此因道無 有斷絕頌中四句如其次第釋此四難者。一 者難言。若無有我。後有應斷。初句答言因道
不斷故。二有難言。果應頓俱生。答此難言。和 合作用轉。非頓非俱。作用合故。三有難言。若 無實我。應從一切一切得生故。次答言。從自
因而生。自無他因。有不生故。四有難言。既無 有我。誰攝受所作生死等作用。故此答言及 攝受所作。由因不斷果生立假者。能攝受所
作實我故成無。由此名為四句如次 經說 色相為尋思故難說示他故不可見者。所證 色自相。性離言說。以尋思境不稱自相。名為 尋思難為示他。
[0098c14] 第十段。有五頌。明集生苦中 顯彼我見由 集次第發生苦者。貪愛正是集自體故。即內 貪境名貪愛緣。能生苦故。皆名為集。我見及
苦。俱名當苦因緣。我見體亦是苦。
[0098c18] 第十一段。一頌。明阿賴耶識譬如池派流。此 顯不一義。楞伽經說。如海遇風緣。境等風所 擊等頌。顯不異義。故彼此文義無乖返。又
此據本末義。彼據體用義。二義皆成不一異 義。
[0098c23] 第十二段。有七頌。顯示解了解脫遍知及縛 遍知中。文分為二 初又法行者。總釋七頌 解了縛遍知者。二別釋七頌 別釋中有
二。初一頌。明解了縛遍知。餘六頌。明解了 解脫邊知 染污意恒時頌。唯識說第四句 非曾非當有。彼依諸部頌。現在斷故。非於
未來。亦非過去。薩婆多等。不許貪慢見相 應故。今依大乘正頌及大眾部等說。非先亦 非後。許諸煩惱俱時生故。又釋染污意。諸部 不同。如唯識第四卷疏解
後六頌中。初一 頌。明所解脫體。次兩頌。顯解脫性。先染污無 名為解脫。非意後淨得解脫名。二乘之意。唯 染污無。所淨無故。能淨意亦無。不要意淨名
為解脫 次一頌。釋有餘涅槃。次一頌。顯無 餘涅槃。後一頌。明無實數取趣生死涅槃。
[0099a09] 第二大段。釋意趣伽陀中。文分為三。初標請 者。次舉伽陀。後隨別釋。五十一頌中。文分為 二。初一頌。梵王請。後五十頌。世尊答。請問
有二。上半讚。下半請。請有三。一問學體。二 問學教。三問法。如次配請 頌中學及所學 并修學文。就五十頌答中有二釋。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