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ine of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瑜伽師地論略纂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八 (論本自第二十一至第三十)基撰
[0109b14] 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種姓地第一者。十 七地中。聲聞地第十三。此即簡前生後。初瑜 伽處等。簡餘二乘。三乘皆有初瑜伽處故。瑜
伽有四不同。此為最先故言初。瑜伽是觀行。 種姓是觀行種子。種子能為現行觀行。作所 依處。故言初瑜伽處種姓地。此初瑜伽中。有
四地故。次頌文云姓等是一。世間出世間。種 姓地名。先姓等者。姓中有四種。謂自性。安 立。諸相。數取趣。此種姓有四種不同。故言姓 等。
[0109b24] 論云此地略有三謂種姓趣入及出離想地。 此地總是三。言想者。以想能起言說。言說即 名。從因為名。故言想。此中義者。此地略有三
種。一名種姓。二名趣入。三名出離。今順結頌 法故。想字在下。又想即是名 上來既列三 地名竟。下結言此名三地。
[0109c01] 論解種姓中。云有種子法由現有故者。種子 法。即涅槃證之種子 由現有故。簡當有義。 現簡於當。有簡於無 若爾勝軍當有此如
何通。解曰。由現有煩惱等障可斷故。亦名現 有。此三家義。任應敘之。
[0109c06] 論次下。言便有堪任便有勢力者。有說。堪任 謂姓種姓。勢力者習種姓也。今思不是。所以 者何。姓種姓本有。何勞言遇緣。故云非也。今
意者。堪任。謂有種姓習種姓。勢力。道種姓也 能得。謂得有餘 能證。無餘涅槃也。能生 現行故名種子。梵本云馱都。此云界。是因義
也。梵云涅縛婆轉。此云姓。是體性義也。據 義各別。此解種子。明三家義如先敘。
[0109c14] 論答種子在一相續中文。云若法異相俱有 而轉見彼各別種種相續種種流轉如是種子 非於六處有別異相等者。此中意。初翻解。後
正解。謂若法下至種種流轉。此翻解。此中意。 若種子與六處所依各別。相可種種相續種 種流轉。如十色處八識處。如是種子。非於六
處有別異相。故知在一相續。如攝論中解。此 中不如菩薩。故不言六處殊勝。但言六處也。
[0109c22] 論云達須蔑戾車。此云樂垢穢正至即四 果。可謂正行正至也。
[0109c24] 論解勝處淨信中。云前行增上諸清淨信者。 謂信是見道入相之前行。
[0109c26] 論解法教久住中。云當知說彼勝義正法作 證道理等者。此意。明正法五百內。由有正法 作證。
[0109c29] 論解意律儀中。防護乃至所有貪憂。此憂非 五根起。以憂代苦。其意說苦也。
[0110a02] 論食知量。云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 者。為斷故上受。新上受。更不生。又為斷故苦 受。新苦受。更不生。
[0110a05] 論若往若還等至二十四等當廣解。
[0110a06] 論樂遠離中。無倒修治初業地已者。謂修治 初發心業。即出家等是 邊際臥具者。極惡 臥具名邊際也。
[0110a09] 論云如水所生雜穢 [虫*耑] 牛螺音狗行。述曰。佛 法如水。破戒比丘。如水上眾多雜穢 [虫*耑] 牛。又
如狗高叫。似吹螺。明然有狗行。破戒亦爾。喻 之。
[0110a13] 論曰若生無暇若有縱逸者。生難處者。是依 梵本。云生無暇處是。謂在此處無暇能入道。 如世言無暇作此事。
[0110a16] 第二十二卷抄
[0110a17] 論。解出世間離欲中云。自能離繫自能解脫 者。得無漏智等。離有漏繫。即無間道。斷彼煩 惱得無為時。起勝解數。自得解脫。即解脫道
也。
[0110a21] 論解戒律儀中。今此義中唯依苾芻律儀說 善能防護等者。何故不說苾芻尼等也。以不 能入聖道故。多分成熟具戒法者。苾芻有故。
餘則不然。是以不說。
[0110a25] 論云於所應行於如所行者。謂所應行事。簡 諸惡有者不應行事 於如所行者。即如餘 善丈夫所行。如是而行也。
[0110a28] 論曰若於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轉與欲 者。此即為法事時。如理白眾。應住慈心受彼 人欲。
[0110b02] 第二十四卷抄
[0110b03] 論謂夜四分中過初一分是夜初分等者。彼 土世俗。晝夜各立四分。佛法晝夜各立三時。 以三時攝四分。從初向後過初一分。名初時。
從後向前過後一分。名後時。中間二半分。名 夜中時。其晝亦爾。此中順世俗。
[0110b08] 論云言經行處者謂於廣長稱其度量乃至 相應身.業西方食多蘇乳。其食難消。為一處 所。量無大小。或露或隱。於中往來擬行消食
處所。於此中來去。所有如法之身業也。
[0110b12] 論解宴座中。結跏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 加趺。容貌敦肅。簡異空坐不能跏趺。如下 三十云。有五復次。釋身生輕安等 端身。
解身疲勞。表意正念。由端直故。不為惛沈 睡眠之所纏擾。不為外境散動故 正願異 耶願。心無異惡 安住背念。心得涅槃。念求
出世違背生死。故言背念。所背生死之心。安 住無漏涅槃之念。故能斷金剛般若云。住對 面念。此對面念。即背生死念欣涅槃。如第三
十自當廣說。有二復次解。一如前解。二謂住 定故背不定。故涅槃念心無異念。則不起過。 常以正念為對面。而安住之 解順障法中。
云謂淨妙想。謂順貪蓋。瞋恚相順彼瞋蓋。黑 闇相順惛沈睡眠蓋。親屬國土不死。尋思順 掉舉蓋。追憶昔時咲戲等。順惡作。及以三世 等。順疑。
[0110b28] 論答於經行時從幾障法修其心中。云以有 明俱心及有光俱心者。謂水火。星月。藥草。珠 寶。是明緣。此明之心名明俱心。唯日一種。是
光緣。此光心名光俱心。以日能發光隱蔽處 而令見。餘月等不爾。
[0110c04] 論。答於宴坐時修心中云。謂或觀其骨。或觀 其鎖。或觀骨瑣間。
[0110c06] 論又曰賢善定相者。謂斷此四蓋之定相。名 賢善定。
[0110c08] 論。解疑蓋差別中云。於過去世為曾有為曾 無者。此中所為。初言不如理思。則三世皆舉 下。疑三世有及有因緣。三世皆舉。唯疑有
無中。唯於過去不言現未。有何意也。述曰。 如廣論有略影顯之。前後皆舉三世。此中唯 舉過去。影解現在未來。論略故不說 又現
在現有。不可疑有無。未來法不定。有無難 推。又今謂得正見。未來果斷故。不須疑未來 有無。過去不同現未。故偏疑有無。其實通三 世。
[0110c18] 論我於過去為曾何有云何曾有。此中二思。 一思過去曾有何法。二思過去之法從何而 來。即初問法體。後問法用。過去既然。二世准 此。
[0110c22] 論又為護持諸臥具故順世威儀等者。此中 意。於初夜分。由盡經行故。後夜分不令經 行。初夜經行。不令遠去。或至書經行處。恐
賊盜失臥具。所以進臥具令經行。又雖是夜 中。威儀須正。故順世儀初夜經行。又世俗初 夜經行。合僧初夜經行。此順世儀故同初夜。
經行有二因緣。一護持臥具。所以不遠。順世 儀故。書分經行。
[0111a01] 論解思惟起想巧便而臥中云。如林野鹿者。 野鹿恐人傷殺。眠不安隱。有巧便宿。人當今 臥時亦爾。
[0111a04] 論云後夜者謂四分中過後一分名夜後分。 夜中但有四分。而過後一分。即令至明。如何 是夜。此中言。過後一分者。謂四分中入後一
分名過。非後一分已無名過故。過有二種。一 纔入名過。即此論文是。二事了訖名過。如明 過夜。此中入故名過。若堪三時攝四分。此後
分即後時。夜四分中。向前取過一分名過。後 一分向前過。非向後過也。故中夜文。云於夜 中分夜四分中過於一分。此乃中時。過初時
一分。復次中時中時既攝分。成亦過一分。即 取第二分之多。第三分之多以成中分時也。
[0111a15] 論解往還正知而住中。有四句義。一自往還 正知。二所應往還正知。三往還知時。四如是 如是應往還。此中。第二所應往還。及第四如
是如是應往還。何別。即下重釋中。云如其色 類動止軌則禮式威儀應往還此。即與前別。 第二但彼家屬等。可應往還。五種家不可往
還。後第四。設應往還家。自有軌則禮式。可往 還。無即不可往還。以此為異 其下覩瞻等 門。皆有四。准此作法。第二句皆同。彼家可爾
不可爾。第四句。能顯第二句可爾中出離。
[0111a25] 論僧伽胝者。此云上衣。即上着之衣。如外垣 墻。此衣亦爾。最在外着。最向上着。名為上衣。
[0111a27] 論。或六十牒下至九牒者。此中諸部無此衣。 此論據合。上極六十牒。九牒諸部共許或且 作是說。言六十牒。或更得多極一百五十牒。 問。
[0111b02] 論各有中衣若有下衣者。述曰。中衣即殟呾 羅僧伽。先云欝多羅僧伽也。亦云七條。今云 中衣。在大衣下五牒上。名中衣。亦名中擁。能
擁身而處中故。下衣即五牒也。最在此下故。 重辨三衣之法。又衣有中下。故名中下衣。若 爾何故無上衣。明知此中三衣為論。上衣即 僧伽胝也。
[0111b09] 論噉甞中。何故餅等為噉。乳等為甞。可咀嚼 名甞。不可咀嚼名噉。以餅等實食。可 [嗹-車+庚] 嗍名 噉。不可 [嗹-車+庚]
嗍名甞。或且汎爾言噉甞無異。須 世俗情而建立故。
[0111b13] 論釋次第中。不應往處復有家一向誹謗不 可迴轉。謂決定無親情。或善根未熟人。
[0111b15] 論解如何應往中。云不墮山峯。山之與峯。云 何名墮。此中墮者。謂墮住。非墮落。不令墮山 峯也。
[0111b18] 論應隨月喻者。謂月能清涼益人。入施主家。 身有清涼。益於施主。亦如月也。
[0111b20] 論自持心中。云非不慧捨廣說乃至要當速 疾而非遲緩者。此中意。各往施主家。何必要 望施。非不慧施。而即往也。不應如此不慧
施。謂慳不施。若不施不往。不應作此事。非 不慧施而即不往。若往時乃至速疾不得遲 緩。
[0111b26] 論曰不應開紐者。謂不應不繫紐。法師云。衣 下有紐。不應開應繫之。亦應不應 不軒不 磲。衣不 [石*禁] 烈。
[0111b29] 論。不如象鼻者。謂不垂袈裟角如象鼻。應搭 膊上 如多羅樹房穗。樹開出房穗。衣角亦 爾。皆不應龍首。謂雖搭膊上。不得角頭高如
龍首。不得煩兔。袈裟置曲肘中。如豆團相似。 問。
[0111c05] 論不應囓斷而食其食者。謂令手搩食。
[0111c06] 論解往還等次第中。始從謂如有一依止如 是邨邑等下。至如是乞已出還本處。解往還 二法。應自已知往還等。各有四作法。今且作
往還。往等次第法。下至覩等即不具作。准往 還等可知。准覩中少分亦作。餘尋讀配 又 於如是下至不可迴轉。解不應往處。次下至 或商主家。解可應往處
次下至若忿競時 亦不應往。解時應往 次下乃至堅執緬羞 而受用之。解應如所往。
[0111c15] 上來已解往還訖。次下復於已往或正往時 等。乃至能攝梵行能令諸惡尋思現行以來。 明覩瞻二法。於中有二。一明應覩。二明不應
覩。明應者。謂復於已往以下。至不應觀視以 來。類說明是不應覩。以下是應覩。
[0111c20] 又不應搖身搖臂搖頭等下。至端嚴而坐以 來。總明屈申二法。此中但判不應。不明應事。 准上作之。
[0111c23] 又不應開紐不軒不磔下。至若坑澗處若崖 處以來。明持衣持鉢二法。於中有二。初明持 衣。次明持鉢 不應開紐下。至而被法服以
來。明衣。以下明持鉢。
[0111c27] 又應次第受用飲食下。至不應囓斷而食其 食以來。明食飲噉甞四法。此中總明非別明。 任文思之。
[0112a01] 又從施主家還歸住處於晝夜分以下。至時 時停住而習經行以下。明行住二法。
[0112a03] 又如是於自所居住處自院自房下。至如法 寢息以下。初明坐臥二法。於中有二。一明 坐宿臥 從如是於自以下。至而宴坐以來。
明坐。以下明臥。
[0112a07] 又於晝日分及夜初分以下。至或為修斷閑 居宴默以來。略明語默二法。於中有二。一語。 二默。准文可知。
[0112a10] 思惟法時。乃至無間修習殷重修習以來。廣 明語默。文亦有二。准上可知。
[0112a12] 次又於極熱分時下。至皆悉除遣以來。解於 勞修。
[0112a14] 論又於善品先未趣入以下。乃至如是名為 正念而住以來。此中意明未成熟但名正知。 成辨以去名正知而住。准文思之。此乃師未 作。
[0112a18] 又當知此中若往等下。明行住二法。攝前諸 門。此能攝之法。非前行住。謂住行事名行。 非住行名行。住處名住。非前云住。故得攝法
也無妨。
[0112a22] 論若臥若默若住時意業者。此中臥應在身 業中。以臥時思先明相故名意業。非臥者是 意。
[0112a25] 論依行住時有四業。正念為一。不放逸為一。 應作而作為一。於現後無罪為一。為得未得 集資糧為一。今如文而配也。
[0112a28] 第二十五卷
[0112a29] 此二十種想。如雜集抄及大智度論。
[0112b01] 論又能證得三果不言第四果者。以漏盡通 即第四果中成故。合說而此不論。
[0112b03] 論三神變。一神力神變。即身通。二記說。即他 心通。知他心而記別故。三教道。即漏盡通。可 謂三業也。如雜集第一卷抄。
[0112b06] 論解教授教誡。與多餘處別。謂四教授業。此 中總明。餘更別論。四教授等無違。如明四教 授等義。說勘。
[0112b09] 論宣說相應助伴隨順清高等者 相應。謂 與理相應。即緣如是智也 助伴。同時心心 所法也 隨順。即有漏加行智。隨順正智故
清高。簡濁亂語也 有用者謂得涅槃相 稱不相違語也 應順名句等。所有語言。
[0112b14] 論由彼成熟如是八支者。謂即又此言論應 時而發以下是。或前初解若能諫舉中八者 是問。
[0112b17] 論曰當知由此因緣故者。即次前四又字是 也。
[0112b19] 論曰正士者。謂四向。正至。謂四果 云何 名為聞思正法者。謂聞慧。次下廣解思慧。於 下別解契經。謂長行者是。如對法論第十二
抄廣解。此中十二分教。并藏收所以等 未 了義者。法師云。非經未了。謂聽者未了。此未 之所聞也。
[0112b25] 論曰由三量故如實觀察謂由至教量故者。 先云聖言。今言至教者。即至極之教。以理至 極無問內外。皆名至教。先云聖言者。即不如
此。三十二種言中。聖言有十六。何必要是佛 語名聖言。以先相言聖者。即佛菩薩等。今言 至教者即無所簡相。
[0112c02] 論由彼諸法本性應爾。謂無始來 自性應 爾。不待眾緣 法性應爾。法相道理。
[0112c04] 論或即如是或異如是或非如是者 或即如 是。謂火等以煖為相。火自性 或異如是。能 燒是火之用也 或非如是。謂用炎赫等。是
取之相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