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ine of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瑜伽師地論略纂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一 (論本第三十七八九四十四十一二三四)基撰
[0138b16] 次明威力品者。前明真實智證之境。既有所 證。不可虛然。謂乃成熟有情。現大神變。令 生信心。令得聖果。若諸菩薩。自利利他。現大
神通。修行正行。求當證果。若諸牟尼。證自佛 事。起大悲心。運拔有情。現斯威力故名威力 品。故真實義品後明也。又遠師云。何故次明
者。由依實義。妙用自在。故次明矣 五品七 法中。前三已竟。次辨第四故云威力品。地持 但云力品。
[0138b25] 論云三者俱生威力者。諸佛唯成熟方便善。 不成熟生得善。生得善唯有漏故。菩薩通有 二種。今言俱生威力者。即方便善。先世曾習。
今與身俱生故。名俱生威力。非號生得善名 俱生威力。
[0138c01] 論言開威力品類五種差別中。舊論云即前 三威力八種分別有五種。此非也。是前品類。 何故名八種分別。其六通義如常分別。
[0138c04] 論云何能變神境智通者。此神境智通。是所 化境。云何此中。言能變神境智通。以能變化 作此境故。境從見說名為能變。又雖舉所變。
意顯神通。故名能變。能變屬智也。舉所變意。 能變之用也。
[0138c09] 論解十八變。第五轉變中。若於其地起水勝 解即令成水如實非餘等者。如諸佛雖有神 通。不可轉五塵根等。令成真根能見色等。似
彼五根非實五根。其地水等。雖是外處。體各 有異。如何變水成火。只可水質滅火質別生。 於中堪為變用。其以佛威力故。令火中亦有
濕性。而以濕性即為火體。若改性成性者。轉 無情成有性。即眾生界有增失故。不可轉性 也。此中又轉得五塵。
[0138c18] 論云色香味觸當知亦然者。故知通變五塵 為其實用。下至決擇別當自解。
[0138c20] 論云梵先益天者。以在大梵天先故。名梵先 天。云何名益。
[0138c22] 論解制他神通中。究竟菩薩一生所繫或最 後有所有神通者。謂住覩史多天。唯有此彼 彼生。盡此一生名一生補處或最後身者。
謂已生欲界。即此身成道。此身為生死身最 後有故。名最後身。又因即解坐道場菩薩。 謂坐菩提樹下。未得成道以來。名坐道場。故 前三。
[0138c29] 論云能化為身或化境等者。唯能變釋。
[0139a01] 論云又所化身若自若他或似不似唯能化作 與根相似根所依處而非實根者。以根用不 可化作故。眾生界有增過故。不可似用其根
所依處。即四五塵內外界故。可化得似。
[0139a05] 論云若所化身與菩薩身極相似者名所化身 與自相似若不爾者名所化身非自相似者。 以菩薩自起化故。故佛化作菩薩極相似者。
名自相似。不爾非相似 或有諸佛菩薩雖 滅度後由住持力而故隨轉者。如釋迦佛。雖 復滅度。由住持力。令法至今隨轉 或有暫
時作利益已化事便息者。如須扇多。成道七 日。即般涅槃。法亦隨滅。無住持力。後不流 布。故化事息。
[0139a14] 論云解化語中。如頻迦音乃至無依無盡者。
[0139a15] 論云又能隨念無間剎那次第所作無間斷故 者。作佛菩薩。能憶前剎那。前剎那之法。盡 無始來。一切能了。於一剎那頃。能如是知。
其小乘云。佛以初住智不能知前二剎那。若 緣剎那時。剎那無量。故未緣得。五六十日 已至老死。無有緣剎那義。今大乘佛菩薩皆 得。
[0139a22] 論云解天耳通聞聲中。有作意不作意者。此 據八地以還菩薩。若佛及八地以上。不作意 位。緣無量世界事。
[0139a25] 論云達羅弭荼明呪者。謂僧伽羅國。即師子 國。有呪號達羅弭荼。即呪中之大呪明有神 驗。今初舉之。天眼所見色中。復有作意不作
意者。如聲解。
[0139a29] 論解漏盡智通中。了知漏盡得。即無漏得。得 漏盡之得也。了知漏盡方便。即道諦也。
[0139b02] 論解六度四相忍度第四相中云。無多怨敵。 謂怨憎會。無多離隔。謂愛別離。無多憂苦。謂 因怨會親離所生憂苦。舊論云既無別離亦
無憂苦者。唯於愛離生故。為二怨會親離。今 分為三。
[0139b07] 定四相。第一相中。云能斷煩惱語言尋伺喜 樂色想。即初禪斷欲煩惱。第二離尋伺語言。 三四及四無色。如其次第離喜樂等。
[0139b10] 論解六度相中。初施云。能以布施攝事。攝益 有情。第六通以四攝事行中。四度中俱以同 事。利益有情。即六度攝四攝也。何故布施中。
不言勸有情行。施自己同之。名為同事。亦名 利行。今且約隨增故。說唯有此。非約實義。其 實義者。何妨一一中得有利行等。
[0139b16] 論解俱生威力中。明八相成道。舊八相者。一 住覩史多天。二下入母胎。三住母腹。四出母 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轉法輪。八般涅槃。若
依舊地持。無出家涅槃入相。今此論依舊解。 無出家一相。有餘七相。依文自取。又若解。 以神變為一。即無出家。此中亦具八相也。若
以別說八相者。住天非典。下身生不取。一處 中有即下生是。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 出家。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今此無出
家相也。不取處欲已為八相中故。
[0139b26] 論解第一菩薩住天中。有三種事。映彼天者。 一天壽量。謂彼天壽不依數量。有中夭故。今 明菩薩盡天壽量。壽四千歲故。次上論言盡
覩史多天壽量而住 有云。生彼諸天皆盡 壽量四千歲者。不然。一文妨。二理妨。言文妨 者。論言三事映彼天。第一天壽量者。彼天皆
盡壽。菩薩即不映奪彼天壽量。此文相違故 為文妨。言義妨者。經云菩薩下生。彼天皆 隨下生贍部。有今眾生方生彼者。菩薩下
時未滿四千歲。應不隨生。若不隨生。彼佛經 相違。若言相隨下生便是中夭。此乃第二理 妨。故義不成。又何緣彼天而不中夭。二天色
者。謂天身量及光明色。菩薩為勝也。三者名 稱者。菩薩名聞遍十方界。故名稱勝。
[0139c11] 論解轉法輪中。明證菩提已於六年中魔求 其便竟不能得常俱行念每現在前。乃至無 不覺了。謂世尊常觀己身受想尋思。今無異
念。常觀無常生住異等。與此念俱故。魔不得 其便。如舊地持云。觀諸眾生生住異等。今云 觀自身。觀自身故魔不得便。豈以觀他而不 得便
又或可。此中亦是觀諸眾生。起愍念 故。運心廣故。魔不得便。
[0139c19] 論云先舉右足方移左足者。斯有何意。
[0139c20] 論云食所食時有粒皆碎無口不殫。言佛食 時飯粒皆碎。無口不盡。殫由盡也。又攝論說。 佛食時諸天得請。餘處利益眾生。今此中言。
碎者據有得碎義。其實化身示身。以佛事為 正。
[0139c25] 又論云三種神變一者神境神變等者。此即 六通。言此亦攝。餘三通具如對法抄 又以 明等神變為四句。亦如彼論抄。
[0139c28] 成熟品
[0139c29] 即五品中第四品。七法中第五第六法。即成 熟有情成熟自佛法法也。何故次明者現。證 真實。現有威力。威力者何。謂六通等。既現
六通。欲何所作。不過二意。一成熟有情。利他 意也。成熟佛法。自利之意。佛雖自他利德具。 觀眾生界無盡故。須此二意故。威力品後明 成熟品。
[0140a07] 論解成熟自性中。云安住於此若遇大師不 遇大師皆有堪任有大勢力無間能證煩惱障 斷所知障斷者。謂此在決擇分中。菩薩何以 得知。
[0140a11] 論言無間能證二障斷。故知此位。若在以前。 即不能如此。又譬喻中。譬如癰座熟至究竟 無間可破。故知地前位已至熟位者。在決擇
分位也。若已入地解者。何故次前處。獲得能 順二障斷淨增上身心。乃至正加行滿。既有 能順二障斷。及有加行之言。故知在地前非
地上也。又若地上。亦得正加行。即地上加 行智。能順二障者。謂如初地。能順二地障 斷。淨增上身心。何故不得。故知亦得在地上。 取前解無妨。
[0140a21] 論解第三成熟差別中。諸根成熟者。謂壽量 具足形色具足。乃至人性具足。如前卷解。
[0140a23] 論解第四成熟方便中。初發處者。謂初發心 人。於彼發心人處。而成熟之。名成熟方便。
[0140a25] 論云降伏者謂深防護自身離染。乃至便自 防護不起毀犯者。此中意。深防自過。方能見 他下中上犯戒時。起諫誨。起呵罰。起驅擯。
如其次第。當知見下中二品犯戒。起諫誨訶 罰時者。所被諫誨等人。及彼餘時類同學法 人。得利益安樂。以止彼過故是利益。以還攝 受故是安樂
若驅擯一種。現逐却已還復 攝。令彼及餘人皆利益安樂。以止惡攝受故。 若逐却已不重攝受。但令餘人見彼造過被 逐。復自防護。不起犯戒。而得利益安樂。若所
擯者。不得利益及與安樂。是此中意。上品中 有可攝受者。義非一切上品犯皆可攝受。如 造五逆等不可攝受。又者所以菩薩為前一 切皆攝。
[0140b10] 論云能成熟補特伽羅謂略有六種菩薩住菩 薩六地能成熟有情一者勝解行菩薩住勝解 行地等。乃至第六者到究竟菩薩住到究竟
地者。此中勝解行。如攝論。即第一僧祇菩薩。 以於四真諦理。起決定勝解故。以此文證決 擇分善是第一僧祇。是勝解行位故 二者
淨勝意樂者。即攝論云。增上意樂地。今謂初 地初得無漏意樂故名淨。不同於前勝解行 地 三者行正行菩薩地。攝論云。第二地名
增上戒。第三地名增上心。第四地已下名增 上慧。今謂七地以前二地以去。非初得無漏。 不同初地。非得未得不退故。不同八地已去。
已得無漏六度意樂。名行正行地 四者墮 決定菩薩地者。以攝論第四地以去。名增上 慧地。八地以上名不退轉位。今此第八地菩
薩。初得不退故。不同前後位故。名墮決定。 決定不退也 五者決定行正行者。此謂即 第九地。非初不退故。非已得究竟故。前地已
得不退。今行此行。無漏觀相續住行不退。名 墮決定行正行地。即攝論并十地。總云不退 轉菩薩也。亦名增上慧分 六者到究竟菩
薩地者。謂第十地。隣側如來故。此之六種各 隨一增上初得立名。非後無前 或非前無 後義。不同攝論。彼約三學退不退。總分別此。
餘論或同。如前二種。或別。如中餘種不言。略 明因也。又准下配下中品中。淨勝意樂。謂第 二僧祇。未必唯在初地。即如攝論增上意樂。
通一切地上并不退轉。此論墮決定至究竟。 即第三僧祇。餘位遂如增上戒等。於中別出。
[0140c10] 論解聲聞三品。若時安住下品成熟爾時便 有下品欲樂下品等。乃至第三即於現法得 般涅槃者。此中下品。准猶墮惡趣。即中下忍
以前。中品即於現身得果。證不隨惡趣。即增 上忍以去人。若以前人無惡趣業。不墮惡趣。 即於現見身得果者。亦是此中收。此中且約
七生人。得為論故。云非於現法得般涅槃。若 約增上。四生乃至六十劫。為修習者。即於現 身。亦入涅槃。不作此論。若異此者。第三人皆
為有餘人。應准知此。初人若准下品菩薩。即 合見道以前皆是。今准文義皆不然故別說。 其獨覺中。必取阿那含果。或已百劫修習滿
訖。起三十六心趣獨覺果等。如對法抄。
[0140c23] 論解菩薩下品中。若時菩薩住下成熟爾時 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者。此菩薩 其實已離惡趣業。不受惡趣生。然為利益有
情。時故往彼生。因即起染。受彼報趣故。初劫 時有生惡趣。如金翅鳥入海食龍。食龍既訖 上飛空。 [宋-木+鬼] 因取龍故。脚下有泥。其實無意。本
在取龍。取龍之時因遂泥污。菩薩亦然。因利 有情。遂被染繫。故初劫時亦生惡趣 若爾 如所引經。若有成世間增上品正見。頌云何
通。義曰彼約不以正見為緣生惡趣。何妨地 前有起惡趣業而生惡趣。
[0141a05] 第三十八卷 菩提品第七
[0141a06] 言菩提品。即所學處五品中第五品。七法中 第七法也。言菩提者。即三身菩提。菩提者覺 也。既證真實。現大神通。成熟自他。須有果
證。故成熟品後明菩提品。
[0141a10] 論云百四十不共佛法。謂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出苦道等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 三念住。三不護。以上計取。得一百三十六不
共佛法。益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一切 種智四種故。成一百四十不共佛法也。如文 自烈。
[0141a16] 論云於此三位中如來多住四最勝住謂於聖 住中多住空住滅盡定住於天住中多住無動 第四靜慮者。以第四定不可動故。無苦樂故。
無三災故。名為無動。下三不然。故如來多住。 有情苦多。多諸行苦故住苦住。多住悲心。拔 生苦故。如龍樹大智度論說。前三住上。加一
佛住為四。佛住者。謂首楞嚴無量三昧。及佛 十力四無畏不共法等。皆是佛住。或分十六。 天住有八。謂色四無色四。梵住有四。即四無
量。聖住有四。無願等滅定。故有十六。廣則無 量。如彼論說。
[0141a27] 十號名隨念功德名。隨眾生念而得功德故。 名隨念功德。言佛世尊體唯是一。有十名號。 且如法師。判十中後一總號。前九別號。就別
號中。初三通二利。中三唯自利。後三唯利他。 若爾如初及第三。但明言無虛妄覺法勝義。 何處明利益為言。言無虛妄。理不孤言。須有
受人。故如來中亦有利他等。准知下准純利 他中。亦有自利者。准解可知。若如舊遠法師。 於九別號。前五自德之名。次四利他之號。應 義利他。如何言自德
又前五中。分為二對。 初彰道圓。後顯滅極。前三時初止觀。二因 圓。後一果極。今依義言。應者但有應利之義。 非是他利。故亦自利。如景師說。言如來者。言
無虛妄故名如來。如智度成實云。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故云如來。涅槃說云。我六波羅蜜 十一空來故曰如來。今言言無虛妄者。
[0141b14] 解明行圓滿中。云明謂三明行如經說止觀 二品。六度萬行等。如舊論云。三明如經說行 謂止觀二品。今論翻彼。
[0141b17] 論云或有多劫無有一佛出現於世或有一劫 有眾多佛出現於世者。此如俱舍論。佛既三 僧祇修已。更百劫中修相好業。為七日七夜
說偈。越超餘佛九劫。於九十一劫。修相好 業。遂得成佛。往昔值定光如來須扇多佛。是 第三十二劫。自此以後。更無佛出世。後於今
劫有五佛出世。謂拘留孫佛。乃至釋迦佛。後 及彌勒。名為五佛。遂經此大劫。無佛出現。故 知賢劫。以多劫為一劫。即彼論說。往昔值須
扇多佛。三千發願。一千一千為一會發心故。 前劫中千佛已出世。是初一千人。第二賢劫 千佛出世。是第二千人。後星宿劫千佛。名第
三千也。又如大智度論。劫欲成時。大海中有 千葉蓮花。極善清淨。表此劫中千佛出世。豈 葉有多少。隨佛多少 以前相傳。今住劫中
第九劫也。二十住劫中前五無佛。後十無佛。 第六劫佛方出世故。已有四佛。釋迦當第九 劫也。今說不然。賢劫者。即二十住劫合為賢
劫。非經成壞多時由名賢劫。即住劫中。今當 第一。住劫已有四佛。餘劫餘佛出世。此西方 傳釋。
[0141c09] 論云於如是分者。法師云。分云處所。今此會 處。今說不然。即前半後半白月黑月。為分也。 故曰後說分。分後說月。
[0141c12] 論云又於十方現有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佛土 無二菩薩同時修集菩提資糧俱時圓滿於一 佛土並出於世一時成佛況有無量無數菩薩
於一世界一時成佛者。今此意。明有修菩提 資糧。一時圓滿眾多菩薩。若不於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