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ine of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瑜伽師地論略纂
Scroll 1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六 (論本六十一二三四五六)基撰
[0219c21] 出愛王者即舊言優填王也。正本音言嗢陀 演始 (此云出) 伐蹉 (此云愛) 褐剌闍 (此云王) 優填訛也。
[0219c23] 論云不相似子者。謂是下賤人。生與王不相 似故也。相似子者。是王真子。與王相似。以 形儀等與父相似。人皆愛之。無詈容言也。
[0219c26] 論云云何眾苦所隨故苦謂生那落迦及一向 苦餓鬼趣中。乃至名眾苦所隨故苦者。謂此 中應言傍生一分受苦。亦是上來。數有此文。
而此中據多分受苦者語。傍生受苦。少於鬼 故。此生老病死苦。勘前本地第十。及緣起經 廣辨。
[0220a03] 論云何五取蘊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謂生苦 器故依生苦器故者。謂依此故生苦得生。是 生苦之器故。言生苦器。故依生餘六苦。謂老
苦等。總名生苦依器故。依此器而生苦。言依 生苦器。或此是生苦之器。餘六苦依生苦器 而生。名生苦器。餘六依生苦而有。此即生苦
為器。合而言之。名生苦器故。或初是生苦。第 二是生一切苦器。合而並名依生苦器故。
[0220a11] 論云受具足支謂性戒支受隨法諸學處支謂 受戒時末後說四依等隨護他心支謂威儀遮 戒此三是受戒隨護如先所受諸學處支者。
謂隨戒即受隨二戒也。此備師云。如前五十 三解。說律儀中。有此四支。即苾芻四支戒。六 支為四支。與此別也。前解應非。
[0220a17] 十種有情眾於十種法愛樂喜悅者。次第配 之可知。義顯易解。發業有三。一相應發。剎那 等起也。二親生發。近因等起也。三增上發。謂
遠因等起。更引餘煩惱。而發業也。或前已攝 盡。第四增上更多起煩惱方發。以上四卷。從 五十八已來。是尋伺等三地。
[0220a23] 第六十二卷
[0220a24] 三摩呬多等地
[0220a25] 此中名隨煩惱者。隨惱於心名隨煩惱。亦隨 煩惱而生。名隨煩惱。此中兩釋。若染污心所。 隨他煩惱而生。如俱舍隨眠品。說行蘊心所。
並是此中准前。如雜事中。一切皆是。然據勝 者。此論唯言二十二等。此中二十二外所有。 不出二十二體。以相收攝。尋之可知。如憍以
諂誑為體下。言此中諂誑增上力故下。此言 所由增上體 趣向前行。謂受利養他請等 時。若在前而行也 云何離善軛謂遠離邊
際臥具及離眾惡所習近似寂靜室遠棄捨之 不生欲樂者。謂邊際臥具。即極惡臥具惡之 邊際。依此能遠離。名遠離邊際臥具也。又解
邊際臥具。即第一最勝臥具。能遠離此。愛惡 臥具。名遠離邊際臥具。遠離似寂靜室者。具 足空閑靜處似寂靜室。謂練苦處等。即室遠
離之處。而棄捨之名離善軛。又解此是作婬 欲處。眾惡所習近。名似寂靜室。應遠離之而 不生欲樂。棄捨之意名遠離善軛。
[0220b14] 論云修十遍處能為五事等者。備師云。五事 謂由前八遍處故。能引發三事。謂化事一。變 事二。諸聖神通三。此有神通也。空一切處故
引發往還無礙諸聖神通四。識一切處故引 發無諍等諸勝功德。為第五。以下文是。解第 五識一切處功能。若准此理文勢。言前八引
發中。言諸聖神通。即別為一者。空引發中。 言往還無礙諸聖神通。諸聖神通之言。應別 有體為一也。今解云。前八引發一事。化事變
事。但是一物本無本有為異。空一切處引發 往還無礙神通。為第二。識處引發中有三故。 五謂無礙解等功德是一。成辦無所有解脫
非相解脫滅盡解脫。為是二。無邊無量遍滿 行轉為三 問曰何故滅盡解脫。別有又字。 合無所有等為一。答文勢如此故。唯識處有
三。上下皆言。由此識無邊處故。言此滅盡解 脫中即無。但言由此成滿因故。即是由此。成 滿無所有等因。故知合為一。以是解脫類故。
大義曰。識處有三。一引發無諍智等。二無所 有非想地解脫。三滅盡解脫 言無邊無量 遍滿行轉者。此總結前識處成辦故。得諸功
德以下。並大義。此諸功德。顯揚第二十說 問曰何以成前八遍處故。引發化事變事耶。 答以前遍處。於境色中得自在故。故能引發
化事變事。此處有礙神通。未得空處定俱。依 第四禪得故。豈不得化事變事耶。約勝用語。 諸凡夫不得前八遍處 問曰何為得空遍處
故。引發往還無礙神通。答以空無色故。故能 引往還無礙。故對法第十三言。以得無色定 伏除色相。無無能除色故。若得往還無礙。
未得空處亦得。然障未盡。今約定障盡處語。 要得空處斷除之障 問曰何故修習識遍處 故。引發無諍願智等諸勝功德。答諸功德法。
皆心識功德。皆是心法故。由識處得自在故。 即如識為境得自在。後依第四靜慮。引發此 無諍智等。前往還無礙神通。亦依四禪。要依
空處。除礙色障故。却入四靜慮。往還無礙。雖 有不得空遍處等。而得往還無礙。非是增勝 者語。以定色礙障未盡故。有處有礙。今據勝 者一切處無礙
又無量遍滿行轉者。行此識 處。作無量無邊觀故。無邊行此處究竟故更 不立遍處勝處 遍處是諸解脫能清淨道者。 謂以解脫為果。以勝遍處為前方便也。對法
第十三末云。依解脫故造修勝處。故起加行。 遍處故成滿。成滿故即於解脫究竟。同薩婆 多。解脫唯因初修。要先依解脫一分取斷障。
遍處唯果。末後修故。勝處通因果。在解脫 後。遍處前修故。即如對法文。此中以解脫為 果。勝處遍處為因。同成實論。彼云彼遍處為
因。解脫為果。勝處通因果後修。若已如是次 第故同此論。又對法云。解脫究竟道。薩婆多 約初時。謂初修初習。修時以解脫為初。故對
法言依解脫故造修。依解脫斷障故。成實論 約後。謂究竟時要成勝處遍處故。解脫方滿。 以解脫為果故。此言勝遍處為解脫能清淨
道。對法亦言。若遍處成滿。解脫即究竟。此中 據究竟時語。此中如是和會。大當道理。拾文 亦盡。
[0221a14] 論云又諸解脫由所知障解脫所顯由此聲聞 獨覺等於所知障心得解脫等者。此是變易 不變易。異熟生受。即是白淨無記法。障所知
故。是所知障類。又通染受。但障所知故。得 所知障名。二乘斷此。名斷所知障。
[0221a19] 論云略由相修等至者。愛等至。一者得定出 已方愛過去等至。二者或未證得未來愛味。 愛味未來定。或已得近分。愛味未來根本。或
已得下品。愛味上品者。由愛味增上力。追求 未來定等。而生愛味。三者已得近分及根本 等隨一。與定心相入出。似定心不住散亂位。
而起愛味。下釋妨言。從定出可生愛味。正在 定即無愛味。愛味是染。定是善故。
[0221a27] 論云若生下地於上起愛未得離欲不定心者 當知此愛是欲界繫者。謂前三相愛味中。第 一未得定愛味。即欲界貪。緣上界生貪。為他
界緣。或不同小乘緣求上定。皆名善法欲。以 彼心中染不染故。如文相狀。即同前五十九。 上地下緣下等互得相緣。此亦云我當得時。
如是愛味。即是緣上。名自心之相分 未得 退者。未得法不能起得故名退 已得退者。 即已得法退已起煩惱 習行退者。現所得 法不起名退
問曰後二退若為差別。解云 聖人已斷惑種。退起現前。失諸功德。名已得 退。若諸聖人所有功德。不得並生。名習行退 已。唯不起煩惱故。不同已得退也。
[0221b11] 論云若勝進道當知彼是遍滿所緣或無漏緣 等者。謂依四禪近分方便無間解脫三道。觀 下六地為過失。觀上諸地為寂靜。唯第四勝
進道。或作一切法無我遍滿所緣。是有漏。或 作諦現觀無漏。緣於上地者。此遊觀無漏。若 欲斷或觀。隨是何地。無漏皆為之。
[0221b17] 論七作意攝四道中如對法第九所引相勘。
[0221b18] 論云若順決擇分所攝受空無願無相解脫門 所顯靜慮當知第四者。即是出世間定也。決 擇分是有漏。空等解脫門是見道無漏。由決
擇分故得有空等故。言所攝受。決擇分中。雖 有空等。不名解脫門。何以知者。如顯揚第二 云。言解脫門唯是無漏之修故。如舉擇分能
引發。取所攝受無漏者也。即為依彼緣得故。 修決擇分也。依者志求依。即為求彼。以所求 為依也。乃至第一為得近分故修等。又即決
擇分中空等。作出世間解脫行故。言第四出 世間定。從果行解為名故。言解脫門。此中初 是大義。後為汎解。
[0221c01] 滅盡定遠地菩薩能入者。大義一解云。遠行 是第七地。作無相行故。方能入。六地以前。 猶起煩惱。不伏定障。入七地菩薩。三界煩惱
皆伏。而得彼定。從勝處為語。其實如佛地論。 直往初地亦入。瑜伽第八卷。雖地能七地。能 念念入。彼解大擇。又解此言遠地。即初地也。
以加行行故名遠地。非是遠行地故。論言非 異生能入。即是菩薩能入。入地即是菩薩故。 如遠地。是初地也。菩薩雖起出世善法。令此
定現前。由方便利生善巧故。不捨煩惱。起心 不斷。舊云留惑故也。此是虛言。此中據直往 者語。迂會者地前亦得故。又大義曰。遠地者。
即入十解心人。亦得滅定。滅定是相似無漏。 體是有漏。今言非異生及有漏者。非一切異 生。及汎爾有漏也。或是入位異生。作涅槃想
方得故。若菩薩得伏定障亦得。或是有漏。亦 是無漏。二乘一向無漏。不能伏定障得故。設 斷四禪以上定障得者無妨。此是非所行故。
假名非學無學。在學道滿故。無學道滿得故。 亦應言學無學。
[0221c21] 六種作意者。即上正知等四作意中。第二為 三作意如文。以上所斷。尋之可知。
[0221c23] 依三處者。謂增上心。一聞思慧。二修治業地。 三三緣不共外道慧。謂次下三故處法是。
[0221c25] 四果清淨者。謂次下四處不生煩惱。是五果 清淨。四禪寂靜解脫。得無色定入滅定。滅定 是寂靜解脫 九果者。即四沙門果中。初三
及六神通。不取第四果者。即漏盡通故。下結 文有五故字 不定地清淨者。即斷前四不 定地清淨。謂毀戒等。地清淨者。如是作意。謂
有下證喜樂。乃至了無常等。攝清淨者。謂依 三處增上心等。攝一切菩提分法故。下二可 知。
[0222a05] 摩訶俱瑟恥羅者。即舊云摩訶俱絺羅也。摩 訶云大。俱瑟恥此云肚。羅此云持。即大肚持 也。即是舍利弗舅。長爪梵志也。肚中即三藏
義。持三藏義故名大肚持。
[0222a09] 慧解脫心解脫。各通漏無漏。此一經文。此 中名世間及慧。先來明有漏慧心解脫。次明 無漏慧心解脫。
[0222a12] 從此中依慧解脫下。乃至即慧解脫增上力 故。以上來明有漏慧心解脫。
[0222a14] 從出世間慧之所行者下。明無漏慧心解脫。 就初明有漏。此中依慧解脫已下。又依心解 脫以上明慧。又依心解脫下。明心。就明慧
中。初明慧境。彼體性下。明慧體可解。就明 心解脫中。亦爾。初明所染淨心。次明心解脫 果。謂又依心解脫下。至能取了別。明所染
淨心。即是色等境界。能取之心。彼世間慧。
[0222a21] 心解脫果者下。至即慧解脫增上力故。明心 解脫果。謂由前世間慧力故。其心於相應縛。 及緣縛中出。謂相應者。相應縛也。相雜者緣
縛也。又相應者。俱時起惑。相雜前後雜生。 此是世間心解脫果。能不染相應及間生。非 離緣縛等。若離者。即是無漏心解脫果也。無
漏慧心解脫。亦二治境。及果相。
[0222a28] 論云又出世間正見果相當知即是前後常故 等下。明無為是正見果。故言為常。若法所治 下。簡有為非常。一解云。若法者。即一切通
名法也。
[0222b03] 所治若有生已無滅者。謂所治之惑。若有無 間道。生已與惑俱不滅也。
[0222b05] 所治若無滅已有生者。謂所治之惑若無。無 間道與惑俱滅已。有解脫道生。此所治能治。 有滅有生故。當知有所對故非常。又解若法
者。道諦法也。所治若有者。謂金剛心前。乃至 見道已來。惑猶有故。名所治有。金剛心已前 道等。名生已無滅。數數起故。現能起故。後金
剛心時。一切惑無名所治。若無前所得道滅 已後。圓滿果道生故。言滅已有生。此道諦有 生滅故名非常。無為非此故。常此唯簡道諦。
若不作金剛心以前等解。大乘。或得不俱。如 何所治有生已。無滅道惑俱也。於諸受中及 因緣中者。觸是愛因緣。緣之起愛取等。故後 有生。
[0222b18] 論云又彼相雜而相應故彼能依止心法清淨 當知即是非現在緣之所染污領受彼故者。 此解正見。果無別義。
[0222b21] 論云六寂靜故者。即是下遠離出心三時。親 近出心寂靜三時 由清淨識沒平等故。非 由彼所依平等故等者。此解滅定中勝用。謂
滅定俱。無漏清淨識沒平等。不由前方便有 心定。與滅定所依身平等故。名滅定也 三 行不行者。若出定。先起心行。次起身行。後起
語行。今定無。汝不得有心定中有身行等法。
[0222b28] 因緣經中。解了所治者。謂解了愛染故。後有 不欣。解了見染故不能證。
[0222c01] 對治三種雜染故建立三蘊者。初是戒蘊。次 是定蘊。後是慧蘊。即以此三蘊。攝八正道 也。
[0222c04] 解了所依此復有四者。第一可解。第二相者。 即定體相。相者性也。三所緣者。即定境也。 成辦因緣者。即得定因緣。亦言定是成辦諸
功德因緣解了功德謂滅定乃至此有五種 者。謂滅事故。即是定體用不相應。厭心種子 功能。為滅事體寂靜相似影像故者。即知
定是假有。非有實體。但是相似影像故。又解 此定欲入緣涅槃。涅槃真寂靜法。定與涅槃 相似。寂靜之影像。此即滅定。雖是有為。似涅 槃故名影像也
八種相觀。即如本地第八 末。亦如五十三末說。此中言相對者。即對 苦受言樂受。非樂受非是苦。此有三相對。如 五十六說。相對勘之。
[0222c17] 眠纏謂明因眠入定故曰眠纏。五種對治相 者。遠離闇相一。至加行道理二。害諸見三。 諸見功用四。諸見所依功用五也。第一是離
闇相修光明。第二緣淨境界除惛沈。第三損 諸見不起見取等見。第四見功用。謂能生惡 行。能生六十二見等。今治之也。第五見依功 用。即是見之功德也。
[0222c24] 五種任持定法者。一者遠離也。是定遠離煩 惱也。二者是遠離處。謂修定處所。及順定 言教。三順無染心資具。即邊際臥具。四從
有智者下。五於諸世間下 又解諸遠離遠 離處所為第一。順無染心下二。從有苦下三。 於諸等持下四。前第五中分為二。無漏行為 第五故。
[0223a02] 下出離界。謂三人各修一行相。如下三文字 時人法合說。故有六也。此出離界。即是涅槃。 即六隨順涅槃法。名為六修 又解三人行
六行。六行為六出離。謂初人修四行。餘二各 一行。謂於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