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ine of the Viṁśatikāvṛtti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 (本)大慈恩寺翻經沙門基撰
[0607a05] 第一卷
[0607a05] 今解論文略作五門分別。
[0607a06] ┌一敘古┬一敘說
[0607a07] ┌一明時┤ └二斥非
[0607a08] │ └二述今┬一述文
[0607a09] 一明時益┤ └二示教
[0607a10] │ ┌一敘文┬一敘別
[0607a11] └二明益──┤ └二會文
[0607a12] └二屬教┬一立宗
[0607a13] └二屬教
[0607a14] ┌二異宗┬一外道
[0607a15] ┌一辨宗──┤ └二小乘
[0607a16] │ └二同宗┬一邊宗
[0607a17] 二辨宗體┤ └二中道
[0607a18] │ ┌一異體┬一外道
[0607a19] └二辨體──┤ └二小乘
[0607a20] └二同體┬一邊體
[0607a21] └二中體
[0607a22] ┌一敘名┬一敘古
[0607a23] ┌一歸名──┤ └二敘今
[0607a24] │ └二歸名┬一名歸
[0607a25] 三歸名乘┤ └二意歸
[0607a26] │ ┌一敘乘┬一敘異
[0607a27] └二歸乘──┤ └二會同
[0607a28] └二歸乘┬一辨義
[0607a29] └二正歸
[0607a30] ┌一敘藏┬一異計
[0607a31] ┌一攝藏──┤ └二自宗
[0607a32] │ └二攝藏┬一義辨
[0607a33] 四攝藏分┤ └二正歸
[0607a34] │ ┌一敘分┬一敘相
[0607a35] └二攝分──┤ └二純雜
[0607a36] └二攝分┬一義辦
[0607a37] └二攝分
[0607b01] ┌一敘因┬一敘時
[0607b02] 五敘因釋┤ └二敘生
[0607b03] └二正釋┬一正料
[0607b04] └二正釋
[0607b05] 又解論文初以三門分別
[0607b06] ┌──一輪益┬──先異計
[0607b07] ┌一教益有殊┤ └──後大乘
[0607b08] │ └──二義益┬──先異計
[0607b09] │ └──後大乘
[0607b10] │ ┌──一敘古┬──初敘說
[0607b11] ├二時利差別┤ └──後斥非
[0607b12] │ └──二述今┬──初述文
[0607b13] 一彰論同異┤ └──後示教
[0607b14] │ ┌一異宗┬──初外道
[0607b15] ├三詮宗各略┤ └──後小乘
[0607b16] │ └一同宗┬初邊宗
[0607b17] │ └後中宗
[0607b18] │ ┌──一異體┬──初外道
[0607b19] └四體性不同┤ └──後小乘
[0607b20] └──二同體┬──初邊體
[0607b21] └──後中體
[0607b22] ┌────一敘名┬──先古名
[0607b23] ┌一歸名┤ └──後今名
[0607b24] │ └────二歸名┬──先歸大
[0607b25] │ └──後歸末
[0607b26] │ ┌────一敘藏┬──初敘異
[0607b27] ├二歸藏┤ └──後大乘
[0607b28] │ └────二歸藏┬──初義解
[0607b29] 二歸教所在┤ └──後正歸
[0607b30] │ ┌────一敘分┬──先敘相
[0607b31] ├三歸分┤ └──後純相
[0607b32] │ └────二歸分┬──初義辨
[0607b33] │ └──後正歸
[0607b34] │ ┌────一敘乘┬──初敘異
[0607b35] └四歸乘┤ └──後同會
[0607b36] └────二歸乘┬──初義辨
[0607b37] └──後正歸
[0607c01] ┌一敘因緣┬───一敘本因
[0607c02] │ └───二敘末因
[0607c03] ├二敘年主┬───一敘年
[0607c04] 三敘釋所因┤ └───二敘主
[0607c05] ├三釋分段┬───一本分
[0607c06] │ └───二末分
[0607c07] └四釋論文┬───一釋本
[0607c08] └───二釋末
[0607c10] 然初五門.十義仍以三門總勒。一彰論同. 異。二教歸所在。三敘釋題.文 彰同.異中 略復開三。一為對異宗顯自宗別。二為
對異教顯自教體。三為被機感廣說時機 教歸在中復開為三。一十二分教。何分 所攝。二二.三藏等。何藏所攝。三一.二乘等。 何乘所攝
釋題文中又開為三。一敘論 年.主。二釋論題目。三解論本文 又解此 論三門辨釋。一敘論所因。二解論題目。三 判釋本文 敘論所因者。瑜伽論釋略作
是言。諸有情類無始時來。於法實相無知 僻執。起惑發業輪迴五趣。如來出世隨宜 為說處中妙理。令諸有情了達諸法非空 非有。遠離疑執起處中行隨應滅障。各
自修滿得三菩提證寂滅樂。佛涅槃後。因 彼大天部執競興多著有見。龍猛菩薩證 極喜地。採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 暢真要除彼有見。聖提婆等諸大論師。造
百論等弘闡大義。由是眾生復著空見。 無著菩薩亦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通 事大慈尊請說此論。理無不窮。事無不 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詮。疑無不遣。執無
不破。行無不修。果無不證。正為菩薩令 於諸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 證大菩提。廣為有情常無倒說。兼為餘乘 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證。所以中宗
五分盛行於四主。相應十丈傳流於五印 時有筏蘇畔徒菩薩。唐言世親。無著菩 薩同母弟也。位居明得道隣極喜。亦博綜 於三乘。乃遍遊於諸部。知小教而非極。遂
迴趣於大乘。因聞誦華嚴十地品.阿毘達 磨攝大乘品。悔謝前非流泣先見。持刀截 舌用表深衷。其兄處遠三由旬。遙舒一手 止其自割說以利害。汝雖以舌謗法。豈
截舌而罪除。早應讚釋大乘以悔先犯。 菩薩敬從兄諾。因歸妙理。兄乃囑以十地 經。制以攝大乘本。令其造釋。故此二論菩 薩創歸大乘之作。既而文蘊玄宗情恢奧
旨。更為宏論用暢深極。採撮幽機提控 精邃。遂著唯識三十頌。以申大乘之妙趣 也。萬象含於一字。千訓備於一言。道超群 典譽光眾聖。略頌既畢廣釋方陳。機感未
符杳從冥往 後有護法等菩薩。賞翫頌 文各為義釋。雖分峯崐岫疏幹瓊枝。而獨 擅光輝穎標芳馥者。其惟護法一人乎。 菩薩果成先劫位剋今賢。撫物潛資隨機
利見。春秋二十有九。知息化之有期。厭無 常以禪習。誓不離於菩提樹。以終三載之 年。禪禮之暇注裁斯釋。文邁旨遠智曠名
高。執破畢於一言。紛解窮於半頌。文殊水 火則會符膠漆。義等江湖則疏成清濁。平 郊弭弭聳層峯而接漢。堆埠峨峨夷穹 [山/(隆-一)]
以坦蕩。俯鑽邃而無底。仰尋高而無際。疎 文淺義派演不窮。浩句宏宗陶甄有極。功 逾千聖道合百王 時有玄鑒居士。識鳳 鷄之歛羽。委麟龍之潛迹。每磬所資恒
為供養。深誠固志物竭積年。菩薩誘掖多 端。答遺茲釋。而試之曰。我滅之後凡有來 觀即取金一兩。脫逢神穎當可傳通。終期
既漸奄絕玄導。菩薩名振此洲。論釋聲超 彼土。有靈之類誰不懷欽。朝聞夕殞豈悋金 壁。若市趨賢如岳疊貨。五天鶴望未輒 流行 大師叡發天資識假修謁。無神迹
而不瞻禮。何聖教而不披諷。聞斯妙理。慇 俯諦求。居士記先聖之遺言。必今賢之是屬。 乃奉茲草本並五蘊論釋。大師賞翫猶覩
聖容。每置掌中不殊真說。自西霏玉牒 東馳素馬雖復廣演微筌。賞之以為祕 決。及乎神栖別舘景阻炎輝。清耳目以 淵思。蕩心靈而繹妙。乃曰。今者方怡我
心耳。宣尼言。我有美玉蘊櫃藏之。誰為 善估。我今沽諸 基夙運單舛。九歲丁艱。 自爾志託煙霞。加每庶幾緇服。浮俗塵 賞幼絕情分。至年十七遂預緇林。別奉
明詔得為門侍。自參預三千即欣規七 十。必諧善願後承函丈。不以散材之質。遂 得隨伍譯僚。事即操觚飡受此論。初功之
際十釋別翻。昉.尚.光.基四人同受。潤飾.執 筆.撿文.纂義。既為令範務各有司。數朝 之後基求退迹。大師固問。基慇請曰。自夕
夢金容晨趨白馬。英髦間出。靈智肩隨。 聞五分以心祈。攬八蘊而遐望。雖得法門 之糟粕。然失玄源之淳粹。今東出策賚。並
目擊玄宗。幸復獨秀萬方穎超千古。不立 功於參糅。可謂失時者也。況群聖製作。各 馳譽於五天。雖文具傳於貝葉。而義不備
於一本。情見各異稟者無依。況時漸人澆。 命促惠舛。討支離而頗究。攬初旨而難 宣。請錯綜群言以為一本。揩定真謬權 衡盛則。久而遂許。故得此論行焉。大師
理遣三賢獨授庸拙 此論也。括眾經之 祕。苞群聖之旨。何滯不融。無幽不燭。仰 之不極。俯之不測。遠之無智。近之有識。 其有隱括五明披揚八藏。幽關每權。玄
路未通。囑猶豪毳岳盈投之以炎爍。霜 氷澗積沃之以煨景。信巨夜之銀煇。昏旦 之金鏡矣。雖復本出五天。然彼無茲糅釋。 直爾十師之別作鳩集猶難。況更摭此幽
文誠為未有。斯乃此論之因起也。
[0608c23] 釋題目者。梵云毘若底 (丁爾反識也) 摩咀刺多 (唯也) 悉提 (成也) 奢薩呾羅 (論也) 應云識唯成論。順此
唐言成唯識論。梵音成唯識於女聲內以 呼之。或毘若底摩呾剌多毘輸度迦 (淨也) 奢 薩呾羅。應言識唯淨論。今云淨唯識論。此
論第十卷末解云此論三分成立唯識。故此 論名成唯識論。則本名唯識。釋論名成。然 依世親三十論本。於題目下別注之。云此 論亦名成唯識論。以三十論教成立唯識
也。如說無垢稱經佛告名云說無垢稱不可 思議解脫法門經。然經題云說無垢稱經。題 下別注云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此亦如是。
別亦名成。且如天親所造二十唯識下末頌。 云我已隨自能略成唯識義亦名成唯識。 然今護法所造之釋。多與本論立名不同。 二十唯識釋名唯識道論。此論名成釋論之
稱。故論末云此本論名三十唯識 又云 此論三分成立唯識。故知唯識本論之名。今 釋名成。成非本稱。但取本論正名。不取別
注名也。或有唯本非釋名。如辨中邊。或有 唯釋非本名如唯識道論。或有本.釋二名。 如雜集論。今唯釋名。或是通名。
[0609a16] 其成唯識。唯識之成。蘇漫多聲中第六屬主 者。則八轉聲。其此聲論辨此聲中。蘇字居 後。漫多是後義。則是蘇字居後聲也。底彥
多聲有十八囀。辨此聲中。底字居後。彥多. 是後義。則是底字居後聲也。為簡此聲言 蘇漫多。殺三磨娑釋中依主釋也。殺者六也。
三磨娑合也。則六合釋。初離後合故 因論 生論。一字既無詮表。如何殺言可是六也。 今依梵本有沙吒多三字。合之方成殺言。 故非一字有詮表也。
[0609a26] 成乃能成之稱。以成立為功。唯識所成之 名。以簡了為義者。安教立理名之曰成。 識謂能了。詮五法故 唯有三義。識詮五
有。唯簡二空。唯謂簡持。有心空境是唯義 也。簡去境持取心故說簡持是唯義也。亦 決定義。及顯勝義 了謂了別。詮辨作用是 識義也。了別於境是識用故
此言唯者。 安惠一分唯。難陀二分唯。陳那三分唯。於中 有實有假二說。護法四分唯。論多依三分。 教.理有四分。
[0609b07] 釋唯識名。如章中解。合有十義釋成唯識 一經言唯識。論解名成 二本論名唯識。 釋論名成 三經及本論俱稱唯識。今釋名 成
四宗稱唯識。因.喻曰成。論本略舉所 立名宗。今義廣成故名因.喻。具述所以 引同異法以成所立。二十論云。安立大乘
三界唯識。陳那釋云。因.喻成宗名為安立。 此中名成義亦同也 五體名唯識。義釋名 成。本論略標其體未識差別。今廣明義具 顯差別故名為成 六略名唯識未解深
義。廣曰能成具陳指實。此後二解依瑜伽 論攝釋分解。凡釋經法。初體後義。初略後 廣故 七以教成教 八以教成理 九以 理成教 十以理成理 問此後四釋依
何得知 答論末頌云已依聖教及正理。 又云此論三分成立唯識。故知能成通教及 理。論初頌云我今釋彼說。說則本論所立之
教。或所說之理。二義皆通。論末又云以三 十頌顯唯識理極明淨故。頌云分別唯識 性相義。義則是理。故知所成亦通教.理。
[0609b27] 論者俱舍云。教誡學徒故稱為論。瑜伽釋 云。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故稱為論 初解 依悲。利眾生故。後解依智。辨諸法故。成
唯識則論。成唯識之論。准義應知。
[0609c02] 何故此論名成唯識不名成餘。亦成餘 義故 欲令證得唯識理智而成立之。如 瑜伽論。此通教.理。從多唯識為名 或復
今者無倒成立唯識妙理。如成實論。亦通 教.理從所詮為名 或破執實心外有 境。不能信學唯識妙理而成立之。如成 假論。亦通教.理。成是立義 或復此論依
於唯識甚深理智而成立之。如水陸華。對 法論等依彼起故 或恐唯識妙理散滅。今 者略攝廣散義故成立之。如攝大乘 又 一切法中心最為勝。如華嚴云心如工畫
師。畫種種五蘊。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 等。所以成立。
[0609c15] 問准下正宗。或分為二。一因二果。或分為 三。如疏中解 或分為四。初一頌半總標 綱要分。第二十四頌半廣陳能變分。第三有
九頌結釋外難分。第四有五頌依修獲益分 或分為五。前第三分中開一頌為重陳 變義分。如是諸釋則是成立隨所應義 何 故但名成唯識論 答從初所明為名。彼
依識所變故。如瑜伽論。又從初二段為名。 中分亦有唯識言故。謂是諸識轉變等也 或從初中後所明為名。第三段云乃至未 起識求住唯識性等故。或後二段意欲解
釋初略標故。或雖所明通一切法無非唯 識。故不名餘。又本欲成立唯識義故。此上 立成唯識名之意歸也。
[0609c29] 釋題目中。有五唯識為所觀。三惠為能觀。 又境.教.理.行.果五種唯識。如章中解。境唯 識中處處經中就機種種異說。或依所執。或
就雜染。或隨所執及有為。或但隨有為。或 隨指事。或隨空有一切諸法以明唯識。各 有誠文。義如章說 依境.教.理.行.果五
唯識中。此論有義但明境唯識。捨離外取 境。一切境不離心故。如文具顯 有義但 說教唯識。成論本教釋彼說故 有義但 取理唯識。成立本教所說之理。分別唯識
性相義故 有義但取行唯識。明五位修 唯識行故 有義但取果唯識。求大果 故。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身故 今依 正義五種皆是。雖依第三分。云已依聖教
及正理。分別唯識性相義。及云我今釋彼 說唯取教.理。說依教.理成彼性相。性相 則攝一切盡故。一切皆取於理為勝 問 何故四依勸依智不依識。此論名唯識。不
名唯智耶。問餘三依亦如是 如唯識 章釋名中釋 又釋論名法。如宗輪述記 說。
[0610a21] 所被機中有三。初述異。次會同。後被機。
[0610a22] 初述異者。法華經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 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以教准 機唯有一機。涅槃亦言。師子吼者是決定說。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眾生亦爾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諸眾生唯有佛性 准天親攝論云。上
乘.下乘有差別故。菩薩.聲聞各有三藏。不 論獨覺.不定.無性。有別廣教則分為二。 獨覺.無性皆無別藏。十力等中根上下智力。
亦唯有二。准善戒經.持地論文立為二。一 有性。二無性 無始法爾六處殊勝有性也 唯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無性也 准 法華經亦可說有三。求三乘者授以三
乘。故彼論云。四種聲聞不為趣寂增上慢 者而受記故。有果乘故但說有三 依涅 槃經亦有三。如病人有三。一若遇不遇 良醫決定可差菩薩也。二遇則差。不遇不
差二乘也。三遇與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