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ine of the Viṁśatikāvṛtti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下 (本上)大慈恩寺翻經沙門基撰
[0633c10] 第三卷
[0633c11] 五十一云乃至未斷。斷則終無餘斷。非離 縛斷。
[0633c13] 解觸中有三。一略標。二廣辨。三破斥 廣 辨中有二。初廣前。瑜伽論說。與受.想.思 等者。下會違 廣前中有二。初廣體。後廣
業。既似順起心下是 廣體中有二。初廣 三和分別變異。後廣令心心所觸境為性。和 合一切以下是 初中又二。初散釋三和.分 別.變異。後會集論。根變異力等是
初中復 三。一釋三和。二釋變異。三釋分別。由三 和.變異俱非己能。故前別說。後方釋分別 此中由想起言說。何因不說為語言因 者。故果例現想疎故
思令心者。取正因 等 何因說信等。則自性善 此中三和合。 皆有生心所功能說名變異。無為無變異。 如何有生心所功能。今解。此據有為緣三
變異。若無為緣心二變異。無為無變異功能 故 又解依無為有隱有顯分位變異。不 同有為體有變異故。無為有位異故說名 功能。體無功能也 如第七識以第八為
根復為境依。說觸為二和。
[0634a03] 釋業中。初釋總文。起盡經說下。引經證成。 會違中有二。初會瑜伽。後會集論。
[0634a05] 解相應中。而時.依同。所緣.事等。若約本 質。或無本質法一切名等。同緣一境故。 與事等不同。若影像相相似名等。何事一
種。無分別智緣如無影不可相似。不同一。 故知有本質者。影像名相似。本質名同一。 若無本質者。有為緣相似名同一。無為緣 境一名同一。此據實緣故不相違。
[0634a12] 蔽心者有二。一法性心。二依他心。
[0634a13] 心所例中。第一師不例異熟等者應思。一 一不例所以。以義不同故 何故觸.作意. 思三皆言於心等受.想不爾 勝義不善。 謂生死流轉
何故與無漏為依。而言善. 染違應不與二俱作依。
[0634a18] 心所例中。第三師云。以六義例。今觀第四 師難意。不例了別及與受俱。則例六門。 雖有難言觸與觸俱。許五法俱為例同
故。三釋皆以後阿羅漢所不捨藏。唯心王 捨藏。為非心所捨藏名。非心所捨藏名 所以。前例如是。不爾何故中路例也。此 則依初二解為正。並第四釋 難中有十。
一總非。二却詰。三難令不受熏。四縱難受 熏。五他救。六復詰。七彼釋。八正難。九轉問。 十申宗 第四縱難受熏中有五。一一成
六體過。二多因一果過。三五種無用過。四 勢等非次過。五頓生六果過。又彼所說。轉 問也。由此等。申宗也。
[0634b02] 三喻恒轉中。一沈浮兩趣間喻。二逢緣波 浪起喻。三飄流內外物喻。非佛何能止。
[0634b04] 有四薩婆多。此中有四種。類.相.位.待異。第 三依作用。立世最為善。如俱舍第二十卷。
[0634b06] 破上座師等因果等義中有二。一敘宗。二 正破 敘宗中有三。一總標。二別顯。三總 結。如是因果等下是 別顯中有三。一舉
極速以明時。二舉一體而成二。三舉二 體而彰俱有 正破中有七。初總非而起 徵。二顯相違而破世。三定有無而興問。 四縱滅有而返詰。五序相違而體一。六逐
一異而理乖。七總結申難意。
[0634b14] 般若毀菩薩不令入滅定。瑜伽說四人不 成賴耶不退亦入。豈不相違。順此三說中。 八地不入。第一師以此為證。故不許取直
往八地。佛所訶故。故迂會者名不退也。
[0634b18] 第二明直往者名不退。即有二義。一云瑜 伽為正。佛訶耽翫。無勝利故。非彼不入 又解經正。瑜伽依不退者成熟而說。初已
曾入後訶故不入。由自在故亦說不退入 定。其實不入。
[0634b23] 勘菩薩地少大廣行等名。解深密第三當瑜 伽第七十八云。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是 諸菩薩於諸地中所生煩惱。當知何相何
失何德。善男子無染污相。何以故。是諸菩薩 於初地中。實於一切諸法法界已善通達。 由此因緣菩薩要知方起煩惱。非為不知。
是故說名無染污相。於自身中不能生苦 故無過失。菩薩生起如是煩惱。於有情界 能斷苦因。是故彼有無量功德甚奇。世尊 無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令諸菩薩
生起煩惱。尚勝一切有情聲聞.獨覺善根。 何況其餘無量功德 何故心通諸位。則言 隨義應說。異熟亦通諸位不言隨義 已 別說捨。何須更說。
[0634c08] 依無相論同性經。無垢識是自性識心。則真 如理。故知無垢通二種也。
[0634c10] 然本識有十八名 頌曰。
無沒.本.宅.藏 種.無垢.持.緣
顯.現.轉.心.依 異.識.本.生.有
[0634c13]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 涅槃證得 無性攝論云無始時來者。顯此 識性初際無故。界者因也。則種子識。是誰因
種。謂一切法。等所依者。能任持故。非因性 故。能任持義是所依義。非因性義。所依.能 依性各異故。若不爾者。界聲已了。何假餘
言。此二句意。無始時來者。顯此識性無初 際通句也。一切法之界。謂與有漏法為因 緣。與無漏法等為所依。由一切法界故有
諸趣。由等為所依故。有涅槃證得。與唯識 第二復次少分相似。然稍差別。如文可知。
[0634c24] 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中有三解。一云此 中但舉能藏名阿賴耶。非是藏義具。以對 勝性明能藏故 二云此中三藏一切皆具。
舉能攝藏顯所藏性。雜染種子互為緣故。 由此持能內執為我則執藏義故具三藏。 此上二解論長行中有此文說 第三義云。 據實賴耶但以執藏。今據能藏。有大自在
似常一故。別似於我。顯為我愛之所執 藏義意正以所執藏故名阿賴耶。若以能 藏解阿賴耶。佛果應名。若以能藏.所藏義 解。二乘無學.八地以去應得此名。故唯執
藏名阿賴耶。闕則非也。今舉能藏彰雜染 藏。佛唯一能藏。二乘無學.八地以去有二 能.所藏。以外有三藏。故以執藏名阿賴 耶。
[0635a10] 論勝者我開示中。論文唯據究竟證果而說 故立正名。正名亦通地前等故。不定性者 理在其中。地上地前隨應攝故。決定二乘
生無色界信有第八得入滅定。明亦為 說。然非正故。究竟不能得大果故。此中簡 之。
[0635a16] 我於凡愚不開演者。無性解云。懷我見者 不為開示。恐彼分別計執為我 何容彼 類分別計執。窮生死際行相一類無改轉
故。為顯二乘定性凡夫。俱生之見未除不 得為說。恐增分別見故。非得聖者不為 說也 今難若以凡夫有俱生見不為說。 二乘已斷者亦應為說。若為不愚法者說。
凡夫定性亦有不愚。何故不說。故知不為 凡夫正說。無性雖言懷我見者不為開示。 非盡理言。又此論言障生聖道。凡決定性 可爾。與無性同。非聖者身更障聖道故。
又雖二乘聖者不為說。多分不愚法故。非 同異生。此意不為正說。非不兼說。
[0635a29] 成大乘是佛語中。論有十量。前四對中。更 加樂大乘許字。簡隨一不成。以至教攝為 宗故成四因。七因證中。先不記中又有三
量。一云若大乘是住自法內為廣壞正法 說。佛應先記。無功用智佛恒有故。如滅法 事。又恒正勤守正法故。又知未來智無 著礙故。又有一量云。有法如前。法云佛
應先分別記別。後時壞正法者所等起 故。如正法滅事。並驢披師子皮教。有七比 量。顯揚第二十。以十因說大乘言教是佛 所說。一先不起。即此初因。二今不可知。
則此第二。三多有所作。四極重障故。此中 所無。五非尋伺境故。則此第三因。六證大 覺故。則第五因中若有大乘因也。七無第三
乘過失故。八此若無有應無一切智故。即 此第五中無有大乘因也。九有對治故。即 此第六因。十不應如言取意故。即此第七 因也。此七因中。一一更應思作比量。
[0635b18] 上座部師立九心輪。一有分.二能引發.三 見.四等尋求.五等貫徹.六安立.七勢用.八 返緣.九有分。然實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
總說有九。故成九心輪 且如初受生時未 能分別。心但任運緣於境轉名有分心。
[0635b23] 若有境至心欲緣時便生警覺。名能引發 其心既於此境上轉見照矚彼 既見 彼已便等尋求察其善.惡 既察彼已遂
等貫徹識其善惡。而安立心起語分別說其 善惡 隨其善惡便有動作勢用心生 動作既興將欲休廢遂復返緣前所作事 既返緣已遂歸有分任運緣境。名為九心。
方成輪義 其中見心通於六識餘唯意識 有分心通死.生。返緣心唯得死。若離欲 者死唯有分心。既無我愛無所返緣不生 顧戀。未離欲者以返緣心而死。有變愛故。
若有境至則心可生。若無異境恒作有分 任運相續。然見與尋求前後不定。無性攝 論第二卷云。五識於法無所了知。先說見 心也。復言見唯照矚却結前心。
[0635c09] 五欲非著處者。生上二界亦起我識。
[0635c10] 第一證中集起心者。又解所集種。處起生 法。因故名為心。
[0635c12] 破色不相應及心所中。亦應有非染淨種 所集起心。略無之也。
[0635c14] 許類是假不能持內法實種 前第一卷。 如堤塘等假遮實水。此何不爾 暫息滅 遮假定可爾。畢竟永持於理未可 若爾佛
身別解脫戒等亦畢竟遮。何義不同 遮是 息義。可假遮實。持是任義。故假不持。
[0635c19] 破清辨似比量。宗有一分所別不成。如論 中道勝義。亦有一分違宗之失。不成如疏中 解。同喻如幻者。依俗諦如幻有二徵。如幻
實事。非緣生故能立不成。如幻似事。此宗 非空所立不成。依勝義諦。彼此二宗一切法 皆不可言。非空非不空。非緣生非不緣生。
何得以空華等為喻。同喻亦有俱不成失。 名似比量。
[0635c27] 第二證中身器離心非有。則八證中第五業 果證。
[0635c29] 趣生中言五趣者。佛地論說。以阿素洛 多諂詐故說為非天。有諸經中開為六趣。 實則天趣。故五趣也。餘經亦說通鬼趣攝。
隨順理故。或佛地論約多分義。實通二趣。 如法華第一抄。
[0636a05] 起無雜者。界地可爾。如欲界五趣四生。何 者。煩惱.業.果定屬此趣生。而言起雜。如轉 重令輕。亦有惡趣果人六天中受。人天亦
起分別煩惱等。亦有惡趣受別報善業果。 如天人中龍象馬等.福德鬼等。皆無定屬。 今言起餘可名雜亂 今解不然。彼無定 屬。唯第八識趣生一定不可轉受。轉受唯
是別報等故。故餘名雜。不知何趣何生類 故。故若起之便名為雜。第八不爾故名無 雜。
[0636a15] 生得善及意識業果起無雜者。如生得善。 雖此欲界亦有定屬。趣生名無雜不爾。唯 意業果無雜。此相從名。非實無雜。此解為
正。通五趣得果故。意異熟者。此師不許 諸趣轉受。唯本處歟。或多分故。亦有實異 熟依異熟轉受故。意中業果是護法文。生 得善者餘師義。合之一處。然非准的。
[0636a22] 實准異熟及彼心所名正趣生者。問趣生 之體為一為多。若是一者。依六別實心及 心所以立總一。如瓶.盆等趣生應假。若許
假者違上文故。若實一者。云何依多實法 而立體一實耶。若是多者。應如一人六箇 人趣六生所攝。故為大過 此義應思。趣 生是假。經部師難。依六根立命根。命根
應是趣生。總一假故 要依實法方可建 立故。不違上。所依實故。後解為正 或唯 心王是趣生體。心所相從實非趣生。故唯是 一
或同在一聚俱言無失。是實非假。應 勘瑜伽假實 正實趣生者。正者本識義。 趣生本故。餘別報五蘊依此相從名趣生。 不爾應雜亂。一趣起他趣故。此中唯取正
感後業所招識等。為趣生體。
[0636b08] 必住散心非無心及定者。大小共同。摩訶摩 耶經。佛入滅定方入涅槃。與八十瑜伽同。 此中文或分六。一破經部。如睡無夢。轉識
無故。餘部不爾。次破薩婆多等。三顯真異 熟。餘三文自顯。
[0636b13] 受生命終中。六種轉識行相所緣有必可知 者。薩婆多等說有意識行相可知。故今難 之云。如可知者。應如餘位分明可知。既不
分別。明非意識。
[0636b17] 名色互為緣。如心經贊。
[0636b18] 頞部曇。此云皰。漸稠如皰 閉尸。云凝結。 彼呼熟血亦言閉尸 健南。此云厚。漸凝 厚也。同五王經 鉢羅奢佉。云具根。即五 七日也。
[0636b22] 第四卷
[0636b23] 四食證末。云說為有情依食住者。皆依示 現。中觀論破如來品云。如來者亦名眾生。又 智度論第三十卷云。於二足四足等眾生等
最為尊勝等。說為有情皆是示現。又言於 眾生中尊。佛身何必則是眾生。入城乞食 等皆名依食住。亦示現也。對法第五云。一
不淨依止住食。謂欲界異生。由具縛故。二 淨不淨依止住食。謂有學.及色.無色界異生。 有餘縛故。三清淨依止住食。謂阿羅漢等。
解脫一切縛故。四示現依止住食。謂諸佛. 及已證得大威德菩薩。由唯示現食力住 故。攝論第十亦同。唯示現食但說唯佛。世尊
實不受食亦不假食。彼約四食作論故不 說菩薩。異熟識食彼非示現。故對法據三 食作論。恒無漏俱。實無三食。故稱示現。實
不相違。又此論據八地以去菩薩實是有情 非是示現。雖現三食亦不說之。佛示有 情。故不為例。或偏依段食。八地已往實不 待資 問何故四食一入長養餘三非。四
種長養三非食耶。瑜伽自釋後難。前難如 何。
[0636c16] 滅定中。成業論云。心有二種。一集起心。無 量種子集起處故。二種種心。所緣.行相差別 轉故。滅定等位闕第二心。故名無心。如一
足馬闕一足故亦名無足。
[0636c20] 謂眼等識行相麁動起必勞慮等者。從三乘 通義。據實八地已往菩薩無有漏心。何必勞 慮。
[0636c23] 破薩婆多滅定識不離身中有二。初敘計 後正破。破中有五。一如想起滅難。二壽不 離身難。三應非有情難。四根.壽無持難。
五經言無屬難。薩婆多言。受.想前偏厭。心 行說言無。識體非心行。滅定故言有。若爾 難言。識體非心行。滅定實無而言有。壽等
非心行。定內實無而言有。故論云。壽.煖 諸根應亦如識。便成大過。
[0637a02] 破經部本計中有二。初由四難。後總結 之。四難者。一無因果不生。二無體非因 義。三餘非受熏等。四以量成有識 第二 由斯理趣下結也。
[0637a06] 七段破有心所中。第四段破救中有八。 一以語同心行。二審定遍非遍行法以起 後難。此中有三。一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