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Cheng Weishi Lun Liaoyi Deng 成唯識論了義燈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二 ()
沙門惠沼

[0681b05] 數論我等 樞要樞要第一 有法差別相違因有法
相違因我有虛空非我    對敵我有
同喻方便 有法自相相違 第三中樞隨身
不成同喻不共不定同喻隨身造業 同異非有 不共
難解共許虛空不可 以為 不識 樞要虛空 樞要不可同喻難為
如何 能立不成以此為 不曾 不知劬勞 虛空
同喻以為隨身異品 非有相違 數論隨處受苦不得作業
受苦論師 造業受苦如何 非有 樞要有法差別雖是
稍異有法 自相意許相通法名 差別一法不通有法 且如護法難陀意許第八
第七識第七 便阿賴耶識俱生猶如六識有法差別差別
不受猶如 第八有法差別 有緣有法差別 有緣差別非有
差別非有有緣差別非有有緣唯有有緣 差別差別相違  非有有緣差別
差別一法他用唯一 非法差別 數論 名為自相不受意中
有法差別差別 不通有法差別現在不得數論不得
所以所立 立法有法 意即諸法 差別所立有法
有法諸法差別名為六識 自相賴耶  大乘小乘意許
第七識第七識方便極成意識俱生增上極成六識 猶如五識差別相違相違
極成意識不用第七有別 六識隨一五識不以第七 第八差別 因明
不成第七識 五根第七識不用 七識有別無有 相違熟思

[0682a09] 虛空 身受苦樂隨一 成佛不許佛法自比量
隨一不成 虛空無體俱不成虛空無為

[0682a15] 西明自問 豈不 體用
是故二義論主他比量 虛空 不然
體用何須定於  釋論
 應有 俱不成不動
非常體用 故知非常 非有如何
猶如 隨身太虛 以此文中比量
文言如何 如何二字之上文言便 所以不得本意
因明論文極成 極成能別差別所成立 名為法師論文 差別體性
爾前差別顯宗 何須名為文言元本 差別其二何以差別
自下 有法名為差別 互相
師宗陳那菩薩 極成有法極成 差別有法 名為

[0682b23]  說理
相符不許所立比量 西明無有過失
人我  二法方名  非理論文  相似 非理一體不可說
道理  何者云天
相符所立不成
有法 比量
且如 應作 不解比量 等於作業有法便
如何有法不解 有法作業 亦作標舉作業 應作
應作破僧 亦作破僧同喻所立 作業應作

[0682c26] 外人相離不定 我所 大乘相離
一有有法自相相違因相離非我 同法即是
同喻有法差別相違因有法正是即是意許 差別大乘相離即是
無實同喻 如同相離 三藏
相離瑜伽論經部 轉門大乘正義大乘正義 離心不同
實有 三藏 不定第二
不定第三同一不定 同類增減無不同類
增減增減  云天二我隨一 無不  論文
豈不 二我隨一  同喻所立 比量相違決定
瑜伽六十四 第三 若爾何故 論說分別在此 如何 
我執自性 法執 若爾如何下生  文總文總斯文 樞要

[0683b05] 西明第一外道 一切諸法 以為婆沙
二十薩迦耶見 解理 句身五蘊 云何二十
有別即為 以為 大乘 第二
 即是 不立五蘊五蘊 婆沙

[0683b18] 西明之中何故亦即 即非即是亦即如何第三
第四顯揚婆沙第三四句 第三第四同體 異體應知
未必四句邊見斷常不立四句非思量 皆然何故四句 據有第三四句

[0683b29] 西明四句展轉第三 所以者何 故此
便瑜伽一切不過 第三一類瑜伽以為第三
何所樞要

[0683c09] 瑜伽分別第三 任運我執不計二見 不通二執
二執瑜伽 第三如何 俱生無分別三藏
犢子犢子外道如何 外道分別小乘俱生犢子 聖時如何不計異生 分別由此第三分別俱生
 分別 第五不可說俱生 不得犢子部
等同正量部外道 俱舍二十九為難犢子部 說起我見惡見外道乃至廣說非量
若爾無學如何我執  唯有凡作如是

[0684a01] 非我 相符同喻 不得非我
大乘真如 不可說 非我相符同喻龜毛 非我同喻有為
無為非我 無為一法何須 無為 不得 非我不可說不可說
非我 不可說 非我不得不可 聚義何以有為無為 不得有為無為不可
有為無為不可說不得 非我如何不可說非我 不可說有無以為同喻 不可說非我
不可說作為無為作為無為 非我無常 無為故云非我為例 不可說
不得非我 非我 聚義不可說 非我不得不可
有為無為不可說不是不可說不可說 作為無為非我不可說以為 無為不可說作為
無為以為 不得非我聚義 不得無為不可說 有法法名
故此

[0684b08] 西明樞要非量非量 不可說有為無為 
西明不可說自我 不可說有為無為猶如 非我不可說言說
自我不可說不可說 無為不可說有為法不可說 無為不可說  自我一切
若爾何者外道數論 三藏 自我三藏 論文不可說有為
不可說非我 云何不可說 非我

[0684b26] 般若三世有為 有為無為不可說  有別可知

[0684b29] 我見我等廣百論 我見決定男女 雜糅身等雜糅
我見有所緣故 我見緣故猶如 身等由此故知一切我見無實以為
境界虛妄身等妄想 顛倒  我見我見
我見 緣故無相

[0684c12] 其實本質俱生故此 五取蘊影像相分 本質無有無相
自心本質

[0684c17] 修道數數修習方能 大乘煩惱 第六俱生我執非見總有
樞要次第 差別亦作 非想 第九若爾  非想第九九品
不斷  第二  各各九品若爾 斷惑 第九
次第聲聞 小乘 不同大乘聲聞 通利見道修惑
入見道三界見道煩惱預流 見道中斷所有我見三心 前後樞要從此見道十六心修道次第其三九地八十一
斷惑如其所應三果名次理事

[0685a10] 一品九品 之中第九第九 九品二分俱生任運
見修上下 名為中聲緣覺二乘  聲聞之中次第超越 次第
超越 初果初二二果  初果聲聞利根凡夫 六行世道欲界
俱生 聲聞七方便以為加行 一剎那第二 見道
入見道一時 可解 初二第三者 聲聞利根凡夫六行
修惑九品乃至無所有九品入見道見惑合一數數可知  何故 不解
修理不違不能 何不有頂  無上不為六行不能 初二依正
不正不能 有言相見 正理瑜伽出世 不可說 不得相見道後對法
論說超前二果次第第十六 聖果瑜伽五十七 知根證得第二第三
已知根乃至 金剛喻定無學沙門果 故第 心得初三 五十七
第二 一來果不還果十一 未知知根
決定次第一來 超越如初次第已知根隨一不定故云
未知隨一不定 不定  不還果 十一
超越如初次第已知根 故云十一 喜樂靜慮初禪及第
即是初二根本第三三受 隨一故云十一三受 三受 命根隨一十一
三受十一  未知更加十一  不正五十七初果 非道故此不還果
道理應知 根本次第三禪 阿羅漢果  已知根十一未知知根
廣破  二果第四聲聞 利根修惑七方便 見惑入見道其三見道
初果意樂堪能根本三界六識 修惑九地之中九品乃至 合為一品第六
之中九品第七識 煩惱一品第九 阿羅漢數數可知  九品修惑何不
二果九品何不第三  上二界不息 不得第二九品有頂 第四 
初果斷惑  對法論指端 聖旨 堪能即非此類無勝

[0686a01] 獨覺類別三千界 獨一利根六行 所有百劫練根入見道
見惑同時見道 無間解脫非想九品煩惱 不滿百劫聲聞 未定此等已去辟支
不待自悟獨覺 第十 不定百劫練根辟支

[0686a12] 何以得知身見二見  楞伽經第二身見二種俱生 妄想乃至二身妄想
經文。二身妄想 不生分明身見初果 妄想身見不斷俱生

[0686a18] 頗有非想然後  有如二果第四 其事 斯陀含
欲界迴心緣覺不可緣覺緣覺 三十四成菩提次第四果二果更兼合為三十四
三十四作者第二 此後無間解脫道 欲界三品無所有處煩惱 世道
無間解脫非想非非想 不同 一品 非想 地上上品一時
第四無色下地 未見正文 小乘 三十四心得成菩提大乘云何 
五十四十六心無間 解脫道五十三心見道唯有二心上下不斷智障 無間一解脫 五十二三心
見道上下二心二乘安立  聲聞見諦第十六建立 何故緣覺不立 不住  大談不見
相見何故修道之中 解脫 無間解脫大乘 加行 大談小乘 見道何不修道 見道
加行長時 所以有相見道修道之中 長時行相九地 不重所以有相修道
如何 既有得無不決  初果第十六始建云何解脫 
第十六心事究竟修道 不須解脫道得究竟  聲聞得無緣覺練根何等 
人趣緣覺無間解脫 無間解脫無間緣事 空觀行解心作
解脫道數數思惟五根 不斷  生空無間無妨智明 無學
得無 不得  云何三乘 解脫 不同解脫 不生解脫無為 
不得云何雜集論下劣  大乘二乘 不斷煩惱解脫 第十疏解 聲聞
利根理觀  理觀練根 得無大乘 練根法空所知障
法執   若爾何故第九三心見道之中
諸法法執不斷 據實加行 不違  之中不斷
修道之中不斷 可知  見道前後二障無學金剛二心 見道二障前後 金剛道力二障
二乘人生空觀不如  所知障生空生空 生空法空生空
法執法執所知障所知障何以生理我執
不帶  不正煩惱 隨煩惱第六
俱起同一緣故 俱起煩惱障 擇滅下劣二乘不斷
所知障二乘 非擇滅不得擇滅不可生空 法空

[0687a18] 分別我執初見除滅大乘既有三心見道二乘  大乘二障
三心第二下品分別法執 二乘二心我執 二障上下下品二心 道力下品二心
合一

[0687a26] 俱生八不間斷我見 取蘊 第八不須 六通 
無漏云何五取蘊 相分 取蘊

[0687b02] 集論 欲取見取我語取 乃至貪著
繫縛在家以為 貪著諸見繫縛出家以為 唯識論  唯識煩惱
名為 瑜伽八十九一切有
所為如是一切何所 我語欲貪 何所受用
增上 煩惱相從 所為
並不相違不同 其所所生所為得名取蘊

[0687b21] 何故法執 法執 無為有為不得我執緣於法執非一
  論說故知 三科佛法外道

[0687b28] 初見除滅四解一見 真相 無間解脫無間初見

[0687c02] 世間沙門婆羅門剎帝利 四姓 (不共) () 旃荼羅 ( )
() (女家酒家) (斷獄) 。

[0687c05] 無實云何西明 婆沙第十一 不然外道
差別可作

[0687c09] 熏習後方異熟無記 不能不要後方 何以善惡
不能 不能 無漏一切有 故知不由
方能現行 便異熟善惡 三性相善惡異熟異熟 如何 不能亦復非一
 有種 樞要 西明法師  二種一者第六相應
唯識二十論相應意識過去 無體境界 種子二義
即由 分力 未能 何者異熟不能 宿住
八識第六不盡

[0688a03] 其二一佛自在 自在自在二種中有 自體勢力相應第六
意識心心前心 自證差別自在過去分別意識
第六相應心所總能種子異熟 第六相應心  自在
據有無漏生空第六  依法第七識   五識過去
現在 佛果八識熏習各各

[0688a20] 作業大乘八識有無 第七無記作業染污 第八異熟異熟不能作業
無記犢子本經密林 五識不能作業第六 六識作業薩婆多
五識作業第六 (傳聞未見正教) 。

[0688a27] 數論風大風大不得若爾  風大
不得 平等不必

[0688b03] 數論劫比羅 門徒分成十八部外道一部 金七十論別人何以
天親菩薩傳說佛滅一千一百餘年 外道頻闍訶婆娑婆娑 以此外道山中即為 毘梨沙伽那之中
僧佉論此外 仙人外道就學 是非求覓論議造論
夜叉名曰稠林 死後身為永不毀壞神女 捨命之後變為其先 龍王破滅數論龍王
使法滅龍王 身為是以數論 至今陳那菩薩比量 流汗出聲不能因此陳那
因明盛行

[0688b23] 金七十論身為 一百 外道七十天親外道已滅
天親千年何以真諦 九百外道九百年前 如何 涅槃經上古
造論 觀察廣明二十五諦觀察即是 數論即是本論
迦毘羅仙

[0688c04] 二十四 一體 三體非一
三體 第五一總相應二三 四體非一 相違如次次第

[0688c11] 既有三相一者大乘能所 同一云何 一境多生應見云何 
不同自體同業

[0688c16] 一切三德 佛法五根四大何不 一切 各自四大 三德

[0688c20] 此地 應知

[0688c23] 神我九法和合因緣和合智相和合 神我實義 不和
因緣不是意根 意根不和因緣  和合 因緣不和因緣不是


[0689a02] 名色一極地大即為名為五根 即是五大極微
名色

[0689a06] 微量父母 之上微量以為父母根境

[0689a09] 即非

[0689a11]

[0689a13] 和合和合和合

[0689a15] 上下在地

[0689a16] 何不外道

[0689a18] 分別分別五一 多人多數 一切共有

[0689a22] 無常 本論因果

[0689a24] 通常無常若爾如何現量父母 無妨 無常如何
無常

[0689a28] 實有之中 假如論說實有同喻

[0689b02]  總分 現量 故作

[0689b05] 地水火風非有句義 身根地水火風 父母極微現量現量
順世極微聚集根境 故知現量 和合現量 得以實有許和
現量實有由此父母 現量 所生 現量論說所生
現量現量未必乃至 順世極微
根境由此 根境父母根境 根境現量

[0689b22] 至理何者 合時有了相生 名為現量合時有了相生名為
現量明知上方 名為現量順世 分合極微 根境根境
現量妄說彼此 極成父母 合時
有了相生名為現量神我現量父母極微現量 不違

[0689c07] 如實樞要 自相相違因有性 有別自性無故
不定有餘可知作法自相 有性別自 無故猶如 之中不定
共許不定 不定 樞要但是比量相違過 之外別自
不定 相違有性 別自無故猶如 相違樞要 如何相違不定 
相違因明論法自相 猶如虛空 聲是無常譬如
同喻 因明如何相違 不善因明

[0689c28] 等至畢竟樞要 法自相相違過 無法 決定相違即如論說

[0690a02] 有法有別無性樞要第三 比量相違 第十無法之外
大有之外有無二法互相如實不定因大有  別有有無 隨一如實
有無隨一畢竟 不知得失  不定如實三句
有性大有別有  無性非有無上不立 有法何須有性有法無不自有無法
無法之外 (相望) 。 法體有性無法非有無故 無性反對相反無法
無性相對有法有性如何非要 能破且如不能
何者無法非有無故無性 應有法體自有無有性有法自有有性無法無故無性
之中相對有法有性無有 相違無法無性不離過

[0690a27] 有法自相 等同異生
不是同異

[0690b02] 實智能緣 能緣
能緣 不定實現 和合實智
同異實智  何者和合 中正無不 緣緣和合
無不 不定

[0690b16] 眼識 無不  等智 
四大外人 比量世間現量 不得
緣於 識蘊 諸法等智 相符等智
現量一分相符違失即非

[0690b28] 非常 因故無餘 同喻 如何無常 
助緣 若爾云何 緣生二種 因明 應分
西明唯一諸法 因論無常 諸法論師不妨中軍
因故 方能 因論有餘無常 如何但是
共許以為同喻  諸法不假方能 名為論主
一切處諸法 自在方能論主 若爾 因論

[0690c19] 順世有方 心所唯有四大 心所同喻
無礙 有心心所數論 有心心所同喻

[0690c25] 極微 極微第三量等 不是極微

[0690c28] 小乘障礙 有對境界有對有對 障礙 五根五塵相對 境界
十二法界十二 五根法界功能 境相 境界有對 有對
心法有所緣故 有對  境界  體能中分明了
心所法 境界有對 能緣行相便俱起 功能
功能為此 境界俱舍論  境界障礙同時 
障礙有對不得境界有對  法處色中有障礙有對 所以 無表色極微四大
且如現在作法受戒四大未來 極微非有

[0691a24] 薩婆多極微差別  薩婆多極微 近似一相據實各各
薩婆多極微相近 各各大相不以相似合相 極微 極微
輕重 輕重不可稱之謂 名為經部
有對  極微 相去能所五識 若一意識五識經部
五識有部  二部何處 意境合法 色處經部
色處 四大極微 四微二十八何故 四大四十  論理二十八意境五識
五識 說假部極微  極微假實四句分別
經部大乘極微法處 假想薩婆多 一說 四句
一說部實有出世清辨勝義諦 俱舍 無聲有身
有餘有身隨一俱舍便便
一分 大種一分 若爾大種各別 四大種 應知
四大種

[0691c05] 作用薩婆多婆沙過去未來 過去 過去未來未來無盡
相似去來云何三世 其一作用現在作用過去作用未來 俱舍應有三世
作用現在光明 法忍未來有用等無間緣過去 有用現在有作用 
現在作用過未功能安惠 菩薩俱舍作用功能

[0691c17] 上下四方差別有方上下六方婆沙尊者大德
極微現在相近 極微未來世相離 現世相近無間世友菩薩
極微一剎那便 過去現在相近名為 剎那現世 相近世友極微同在
無間 中天中間 四句分別經部極微有方
極微三大極微有方 所以假色無極 故云至極 有方一方
不是瑜伽 有方細分 有方不可故云 解故第四

[0692a10] 五識二十五  五識 緣於意識 
色處假色法處  法處 色處 五識
既是 不為身識 色相是以 不為眼識分位所以
假色所得五識所以  若爾經部  五識
假色五境 解經 執心不為緣故大乘 大乘色長
還是五識  若爾云何五識自相  一處自相十二處各各不同二事
自相一處各別三自自相青色至極自相 相違 若爾如何五識自性 隨心 自性 
何故耳識 法處 眼識 若非眼識法處
意識不在法處 即是雖是假色眼識 問名
何故  屈曲假聲之上 不同
中說即是能詮 言語能詮

[0692b18] 非見四句分別一識非見 一說說出五色根不能 薩婆多見識不見大乘
不見胎藏

[0692b23] 五根分別出體釋名問答差別  如法小乘
大眾四塵五根 無漏佛果 論說如來一切無漏薩婆
四大四塵有別清淨色塵 無記經部四大 成實四塵四大
大成五根大成色塵但是四大 各別五根成實論 師子師子數論出家
本義正說經部 出世部通假世間 出世
無漏假如一說部一切諸法 假實無漏 大乘出體不同難陀
種子名為五根四解安惠相分五根能所虛妄十八界種子各別
第四護法種子各別 如法 釋名問答中立差別如法
他心智凡夫六識 所得二乘凡夫定心  五根識身  眼識根緣之中假實不同如次
眼識五境五境 耳根何故二根身根
三根何故一界何故 離合 問答

[0692c28] 之中 有漏名為 無漏上界
思惟欲界 有漏無漏無漏有漏何以第八第六
相分不得無漏 有漏 無漏 佛身相分薩婆多 師大無記唯有觸處四大
法處之中有餘唯有 不是極微三性大乘假名無記大種
體大無記無記無漏 無漏觸處法處 以定四大
通假出體 四大五塵法處色自在所生 受所引色即非
圓成體性 正義 無常有為無常
無常有漏 圓成無漏周遍  五法分別分別
正智無漏不通如如 如如 三性分別凡夫無記佛果二乘菩薩
無記律儀語業隨轉門 不善據實大種無記律儀 語業有漏無記
而立初地無漏 無記薩婆多大種無記  大種色有不同一者
二十唯識上色功能 五根功能種子五根 二者四大種 種子大種大種
方能挾帶增上 名為二種  不同第二何以瑜伽論第三
大種功能所以 五者為生起因大種 大種 大種同安大種
大種 瑜伽論相離 長養大種增長
大種為生 起因 大生大種起因 表色為生 
五識  所生大種為生所生心法為生
 第二大種假說 佛身 日輪
日光佛身無表色  第二
兩界使 無色如何 五事是故四大諸色妙色無依 
色界定大種為生 大種無生  界定假說假造無色假色假說假造
第三 同安安立無色 本質如何安立  無妨第四
第五四大 四大長養飲食得名長養  大種是故四大飲食 是故長養 若爾
何故梵行等持 長養 長養內外 長養自養但是
三義一異長養三等等流中有一異長養三變 等流三門乃至
二等諸法皆然一切法有為 無為常住有為法中有 相應相應
之中明心三門 心法異熟異熟一總第八心所即是
六識異熟有別起名長養之中無處 等流之中變異等流心法分別
二明色法色法五根色 內五五塵五根色 長養等流之中初二 第四等流第三衰變
變異之中變異自性 等流長養異熟增上異熟 長養法處色有相
瑜伽異熟等流之中 及第無表色有相增長 業果異熟等流之中
異熟等流變異等流大乘觀心 長養異熟等流 表色小乘外道異熟
異熟三等  四句 一切有部四大
師子四大數論五大第四

[0694a24] 法處色西明大乘法處 法處色皆是無色界 殿皆是法處大地
如何變色 其二一者有對二者法處色 變為即是有對 未詳
起色五塵五識即此 名為有對何故中有 起色取名境相
無礙何者大論中說等心諸天 萬億 同一
不同相離相隨 大小同許五根 大小同許有對根境如何不同
世界共業如何 由此起色  若爾法處 五識緣法  論說
境相五識五塵 相識  故作他力不決故第 不決 法處
   既定  以定自在不同名為所生
五根所生  法處色無礙假色

[0694b26] 所緣緣非有 十八除根本部 一說部無實一說出世
出世部世間出世 如何本意古人十八據實二十 若爾一說云何  所緣緣一說豈知


[0694c05] 第二五識瞿波 唯識意識五識 無有五識有法同喻
無有所立和合有法 五識中有所立 經部不許第二 和合五識有法
五識有法第二第六 不是所立不成 瞿波五識
第二護法不許說中瞿波 現量非量  現量非量聖者
凡聖非量正理 護法

[0694c22] 經部所緣緣 假色假相 起行見分大乘相分
行相見分十九 經部假相若爾假相 五識云何云和合相 假相
 所緣緣即如據實和合即為所以 經部 大乘且如眼識同時心所
相分成本後生現行 一起一起熏習同時勢力 不生道理 各各心王心所不同共生
 不同不以和合 共生緣於 一識所生一體密合 和合
大乘不定所以 無體五識無體

[0695a15] 薩婆多極微共和 五識無極 本末婆沙俱舍正理論自有
第二未見一一各 不異 何者 論文薩婆多展轉 故知極微
五識 極微 明知不由本末
第二未見即此論說 慈恩西明 一一各不異  共和五識
薩婆多 更正展轉相生五識 何謂

[0695b03] 薩婆多極微 相識差別五識若非五識云何五根中說五識
不許五識云何 極微以為實有 西明意識若爾
極微無異意識解故  大乘   何故五境意境法處 
大乘宗長色處 實有五識
故知形色 無常
虛實瞿波論師五識意生 第二 有人 緣於
西明 意識故云一緣 三緣故云 薩婆多不可 五識
何故五境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二 ()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二 ()

[0695c04] 相識 即是微細 相違
緣故所立不成 細心不成  不依
相違緣故 有法色境 色境非法有法心緣 相違
相違緣故比量

[0695c17] 西明 雜亂不許 相應五境
一識一切 相者等心 十八界  過失由此 
不得 相違相違 相違識得 因有三相

[0695c28] 所緣緣瑜伽七十二有餘二相一本 影像云何本性分別所生所生云何影像
勝解本性  增上緣見分相分 種子異熟心心不能分別
七十 相者非唯色相名為 七識本性第六 分別所生有種所生
共生本質本質 現行現見 不可增上分別
所生所生增上分別 所生各別

[0696a14] 瑜伽依士釋瑜伽  依主非有分別  境相云心
名相 三性散心隨心 自在名相 分析
得名瑜伽不違境界 自性名相無極極微如何相應法相觀心所緣境觀心觀心種種
行解青黃極微相得自在是故 心境相應境相隨心名為  心作 我等
心境相應故知相應知名相應相符 順義聖教假想 無我無我名教相應
瑜伽顯揚二十瑜伽

[0696b06] 色相漸次極微何不 本質 若爾名言熏習過境 
過境 非有不能極微   極微何不 
色相我等不成  非執何以為例 非執 不為西明法師

[0696b17] 正量部有為法不待因故  何以得知大乘不待 莊嚴 至極不生
合水無體無為 有法有法 有法所依不成過
 無為有為  不須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