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Madhyāntavibhaṅgabhāṣya 辯中邊論述記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辯中邊論述記卷中翻經沙門基撰
辯真實品第三
[0015b28] 不妄名真。非虛稱實。體即十種。若有若無稱 彼法而論故名真實。此品廣釋名辯真實品。 雖辯相品已辯三性。前依境說。今說於境起
行。而說以三性為依顯餘九真實故。
[0015c03] 論曰。已辯其障當說真實。
[0015c03] 述曰。此品有三。 初結前起後以發論端。二頌曰下當宗正辯。 三真實總義略有二種下。攝上所明。總結合 解體無增減說十所由。
[0015c07] 論頌曰。真實唯有十至皆為除我見。
[0015c07] 述曰。 此即第二當宗正辯。合於此中有二十三頌。 總分為二。初之二頌烈十實名。餘二十一頌 別解十實。於中次有一頌辯根本真實。次有
一頌半明第二。次有二頌半辯第三。次有二 頌明第四。次有二頌辯第五。次有半頌明第 六。次有半頌辯第七。次有一頌明第八。次有
一頌明第九。次有九頌辯第十真實。此即初 也。於中第一句標名舉數。次七句烈十名。然 第八句是第十。至下當知。
[0015c17] 論曰。應知真實唯有十種。
[0015c17] 述曰。釋第一句 頌。唯者決定義。如前已釋。
[0015c19] 論曰。一根本真實至十善巧真實。
[0015c19] 述曰。釋 次六句。顯烈真實之名。
[0015c21] 論曰。此復十種至十我見故。
[0015c21] 述曰。此釋第 八句頌。說十善巧所由。
[0015c23] 論曰。十善巧者至無為法善巧。
[0015c23] 述曰。烈善 巧名。舊言勝智。若言善巧。是緣彼智。若言善 巧真實。是此智所緣之理。故二別也。謂蘊之
善巧。乃至無為法之善巧。依士釋名。善巧之 真實亦同此解。根本之真實是事或根本即 真實二釋。可知。
[0015c29] 論曰。此中云何根本真實。
[0015c29] 述曰。此中別解 十實。此即解初。於中先為問答三根本名。於 此所說下釋根本體。此即問也。
[0016a03] 論曰。謂三自性至三圓成實性。
[0016a03] 述曰。此即 答也。
[0016a05] 論曰。依此建立餘真實故。
[0016a05] 述曰。此釋根本 義。依此立餘故。然未釋真實之義。乃釋於此。 故次論云。
[0016a08] 論曰。於此所說至為真實。
[0016a08] 述曰。此問真實 之義。生下頌文。然本頌中唯解真實之義。所 以今問。不解根本之義。所以長行先釋。以真
實義外人有疑。根本之義非外所諍。故不論 也。
[0016a13] 論頌曰。許於三自性至一有無真實。
[0016a13] 述曰。 上一句簡不極成。故初言許總標三性。下之 三句一一別屬。如文可知。
[0016a16] 論曰。即於如是至相常非有。
[0016a16] 述曰。三性是 總。初性是別。第五轉攝。故論言中。此一許字 貫通三性。此即第一先陳性無。以一切時相 恒無故。即出體也。
[0016a20] 論曰。唯常非有至無顛倒故。
[0016a20] 述曰。此釋真 實。謂有問言。此性既言。妄所分別說為真實。 豈非妄假。故今論言。由此所執唯常非有。以
說為非有。即許為真實。無顛倒故。若說此有 不稱於無。可言顛倒。既稱於無。故名真實。
[0016a25] 論曰。依他起相有而非真。
[0016a25] 述曰。此出體也。 體雖非無。仍非真有。言有簡初性。非真簡圓 成。初體無故。後真有故。
[0016a28] 論曰。唯有非真至有亂性故。
[0016a28] 述曰。此釋真 實。以依他起有亂識性。非是全無。亦非真有。 說稱實故亦名真實。
[0016b02] 論曰。圓成實相亦有非有。
[0016b02] 述曰。此出體也。 有無我故名有。我無故名無。故論說亦有亦 無。
[0016b05] 論曰。唯有非有至有空性故。
[0016b05] 述曰。釋真實。 以有性故即有無我。以空故即無有我。故總 說言有空性故。能如是知稱實理故亦名真 實。釋頌下三句次第配應知。
[0016b09] 論曰。云何相真實。
[0016b09] 述曰。此問第二真實。生 下頌文。
[0016b11] 論頌曰。於法數取趣至是名真實相。
[0016b11] 述曰。 六句頌中。初之三句別配三性。後三句通上 三性。謂於法數取趣有增益損減見。知此故
不轉。是名真實相。乃至廣說。言數取趣。五道 循環無休息義。烈名之中。相即是別。真實是 總。先言於相。後言真實。頌中欲出其相。所以 先言真實。後言於相。
[0016b18] 論曰。於一切法至及損減見。
[0016b18] 述曰。補特伽 羅即數取趣。不言人者。屬餘趣故。執二體 有。名增益見。撥二名無或假亦無。名損減見。
如攝大乘等。亦有此義。此即正出於此妄 生。
[0016b23] 論曰。若知此故至自性真實相。
[0016b23] 述曰。若知 於此我法體無。彼增減見便不轉起。此所知 無即是遍計所執實相。
[0016b26] 論曰。於諸所取至及損減見。
[0016b26] 述曰。護法等 云。二取之體依他性攝。即於此上起增減見。 安慧等云。二取之體遍計所執。此二所依識
自證分是依他起。於此自證起增減見。今言 二取。取此所依執體為實名增撥。妄體無名 減。此即正出於此妄生。
[0016c03] 論曰。若知此故至自性真實相。
[0016c03] 述曰。知此 妄幻依他之相。彼增減見便不轉起。此所知 妄法是依他起真實之相。
[0016c06] 論曰。於有非有至及損減見。
[0016c06] 述曰。有非有 義。即圓成實已如前解。此性之體亦有亦無 非無。如相品說。若言定有名增。若言定無名 減。此即正出於此妄生。
[0016c10] 論曰。若知此故至自體真實相。
[0016c10] 述曰。知有 非有圓成之性。彼增減見便不轉起。此所知 有無名圓成實自性之相。問前根本實體即
三性。此相真實三性為體。有何差別。為答此 問。
[0016c15] 論曰。此於根本至名相真實。
[0016c15] 述曰。總論有 無名根本實。別離增減二種過失名真實相。 故二別也。
[0016c18] 論曰。無顛倒真實者至常等四倒。
[0016c18] 述曰。將 解第三無倒真實。此於其體即常等四。問何 故苦諦別名無顛倒真實。餘之三諦合名因
果。為答此問故。今論云。由此治彼常等四倒。 餘則不然。不可同准。此約別行。唯苦諦為此 之四行。如別抄說。
[0016c24] 論曰。云何應知至真實立耶。
[0016c24] 述曰。此問生 起。
[0016c26] 論頌曰。無性與生滅至依根本真實。
[0016c26] 述曰。 此二行半頌中。初之八句別明四行各三行 相。第七八句配屬三性。然空三種第二句中。 云無異自性。即是三性。一無。二異性。三自
性。餘如論釋。文易可知。
[0017a02] 論曰。無常三者至位轉變故。
[0017a02] 述曰。然今無 常通緣三性。故說能緣行有計所執等。實非 行通初後性。成唯識說。假通三性。實非通
故。又以理准。無常緣三諦。初性非諦收。言緣 彼者。通一切心緣無常語。假說為無常行。實 非此行收。又以彼性假名無常。下諸行相唯 此應悉。
[0017a09] 論曰。苦三種者至相合故。
[0017a09] 述曰。我法二執 是能計心。計心所執亦名為苦。心心所取故。 以依他起者。染分者三苦相故。餘假實如前 說。
[0017a13] 論曰。空有三者至為自性故。
[0017a13] 述曰。遍計所 執非有名空。依他起性與計所執體相異。故 亦說為空。性雖非全無。與彼所執異。無如彼
所執。故亦說即空。圓成實性空理攝故。然依 他起上如所執無。即圓成實空理。說為依他 空。亦假說故。
[0017a19] 論曰。無我三者至即以自相說為無我。
[0017a19] 述曰。 此無我三者。如空三說。然顯揚論具有此等 三。不能繁引。如成唯識論第九卷疏。
[0017a22] 論曰。如是所說至如前應知。
[0017a22] 述曰。四行至 依三性各有三種。各有三種。如上所說。然舊 論又更繁。覆牒一一出前無常及苦。為頌餘。
但長行如其次第配屬三性。即四三中。初皆 所執。次皆依他。後皆成實。
[0017a27] 論曰。因果依他起。
[0017a27] 安慧釋云。二取即是遍 計所執二取所依識自體分是依他起。二取 所依識自體分斷得不生。不生是滅。假名依
他起。今言二取意。取所依識之自體圓成實 性。謂垢寂二。即擇滅及真如。安慧云。垢寂有 二種。一染垢寂。即煩惱障斷謂擇滅。二不染
垢寂。即所知障斷謂真如滅。總解云。由垢寂 故總得二。謂擇滅及真如或垢寂故得擇滅。 或性寂故即真如。總含二種故言垢寂二。然
成唯識說。二取滅即是擇滅。今者擇滅本性 滅收。二論說別。此中約所依所得。二各別故。 所依依他。假名為二取滅。所得屬本性。彼論
不約所依。但辯所得。假名依他。故分擇滅入 二取滅。亦不相違。
[0017b12] 論曰。道諦三者至建立道諦。
[0017b12] 述曰。初唯非 有故但遍知。次唯說染故應知斷。後既為無 故須知證。然上所說皆略不言無攝依他。非 體無也。
[0017b16] 論曰。麁細真實至根本真實。
[0017b16] 述曰。將釋第 五出體生文。二皆依士持業。釋名各有四重。 如唯識說。然約因果別說四諦。約麁細門說
此二諦。俗麁真細故。此中但約無漏法名勝 義。漏無漏有為無為安立門辯。世俗以圓成 實非世俗世俗類故。假名世俗。據實二論。有
漏是世俗。無漏是勝義。虛空擇滅義歸二諦 如入三性。
[0017b24] 論頌曰。應知世俗諦至無倒二圓實。
[0017b24] 述曰。 此之二頌初辯世俗。後辯勝義。辯勝義中。第 一句辯數。第二句列名。下二句辯此勝義依
一根本。即圓成實性。圓成實性中有二。一有 為二無為。二皆依之。三性中依一性。二實內 兩皆依。
[0017c01] 論曰。世俗諦有三至真實建立。
[0017c01] 述曰。初性 無體唯有假名。名假世俗。第二有為遷流義 勝。名行世俗。第三之俗由第二俗所顯了故。 亦名世俗而體實非。
[0017c05] 論曰。勝義諦亦三至名勝義故。
[0017c05] 述曰。無漏 觀心名為勝智。如是彼境名為勝義。義是境 故。為簡後二勝義名義。勝義第七轉故依士
釋名。舊論言真諦。或言第一義諦。即無此 解。
[0017c10] 論曰。二得勝義至亦義利故。
[0017c10] 述曰。今言義 者。即是義利。能順益故。謂此涅槃體是勝果 立以勝名。又是義利。故亦名義。亦勝亦義即 持業釋。至得所得名得勝義。
[0017c14] 論曰。三正行義至為義故。
[0017c14] 述曰。智是有為 故名為行。異有漏善復立正名。以勝法為義 名為勝義。即有財釋。言正行者。為簡前二。唯
識但言行勝義無正字。若但言義勝義等。不 除上義字等。解此三皆持業。皆除上字。解三 釋如前。會蘊等名勝義。如唯識第一抄。
[0017c20] 論曰。此三勝義至圓成實立。
[0017c20] 述曰。釋頌第 七句中依本一三字。
[0017c22] 論曰。此圓成實至有差別故。
[0017c22] 述曰。釋頌第 八句中二圓實三字。
[0017c24] 論曰。無為總攝至亦名圓成實。
[0017c24] 述曰。釋頌 第七句下二字第八句上二字。於有為中但 言聖道。道為主故。無漏位中智勝餘故。如言 唯識。
[0017c28] 論曰。極成實至實立耶。
[0017c28] 述曰。梵云悉陀。 即是極成義舊曰悉檀。即此名是。然此二真 實與後二障所行。如瑜伽三十八等真實義
品。共一處明。今以極成等名別故。分二處釋 也。為欲解第六真實。出體徵起。
[0018a04] 論頌曰。世極成依一理極成依三。
[0018a04] 述曰。二 句各一如文易知。
[0018a06] 論曰。若事世間至極成真實。
[0018a06] 述曰。若事者指 法也。世間者簡聖者也。解世間名。共所安立 者。宗所施設也。解極成義。串習者。從無始來
數數習也。隨入者。□之言解由串習故。隨彼 彼事作彼解也。覺慧所取者。謂共所安立事 也。一切世間同執此事者。解真實義。此中意
說。謂如一地大。一切世間共所施設。名之為 地。此地是無始來串習隨解覺慧所取故。一 切世間同執此事。是地非火。乃至廣說餘一
切法。今此且舉能造中地所造中色。等餘一 切法。皆如理知。此解頌中第一句世極成三 字。
[0018a18] 論曰。此根本於至所執而立。
[0018a18] 述曰。此偈頌 中。第一句依一二字。然世間中亦有善心或 無記心等。說地非火。非有執者。今此中真道
理極成真實所攝。然此理論亦依他起攝。即 通二性。此論據一所執分。瑜伽據依他一分 故。成唯識會而取之。
[0018a24] 論曰。若有理義至極成真實。
[0018a24] 述曰。若有理 義。即有道理之義。此解道理二字。諸外道等 名聰叡者。諸內法等名賢善者。一切異生名
尋思者。瑜伽真實義品。雖有多人此三攝盡。 此等皆極成義。依於三量四種道理中證成 道理。施設此理。建立此理。名為道理極成真
實。依三量等解真實義。總解頌中第二句上 三字。
[0018b03] 論曰。此依根本三真實立。
[0018b03] 述曰。此解頌中 第二句下二字。若心所變唯依他起。若真如 等即淨所行收。若執心緣即世間攝。瑜伽依
此說唯依他。此中所成可通三性。故三性攝。 由此唯識作此會言。理通執無執雜染清淨 故。此二體性。如瑜伽等。不能繁引。
[0018b09] 論曰。淨所行至真實而立。
[0018b09] 述曰。將釋第七 出體問起。煩惱障之淨智之所行皆依士釋。 所行即真實是持業釋。所知障等准此應知。
初即人觀。後為法觀。所行即二無我。
[0018b13] 論頌曰。淨所行有二依一圓成實。
[0018b13] 述曰。二 無我理故。
[0018b15] 論曰。煩惱所知至淨智境故。
[0018b15] 述曰。此據無 間初解脫道無分別智不緣餘性故。唯一圓 成實。若後得智等。何妨亦緣許通三性。雖無 許亦無文遮。此與瑜伽唯識等同。
[0018b19] 論曰。云何應知至三真實耶。
[0018b19] 述曰。將釋第 八列名徵起。
[0018b21] 論頌曰。名遍計所執至圓成實所攝。
[0018b21] 述曰。 上二句是二性。下二句是一性。
[0018b23] 論曰。相等五事至三種真實。
[0018b23] 述曰。非次第 攝故言隨應。
[0018b25] 論曰。謂名攝在至真如正智。
[0018b25] 述曰。此中攝 義及餘論四處各異。如成唯識第八大和 會。
[0018b28] 論曰。差別真實至真實立耶。
[0018b28] 述曰。將釋第 九列名徵文。舊名分破。此不應然。逕庭故。將 此七名體性。亦會解深密瑜伽顯揚佛地論 等。如唯識疏。
[0018c03] 論頌曰。流轉與安立至正行依後一。
[0018c03] 述曰。 雖有七如。略為二例。三依二性。四依一性頌 二三句如應知。
[0018c06] 論曰。流轉等七至三種真實。
[0018c06] 述曰。以非次 第。亦言隨應。其義何者。
[0018c08] 論曰。謂彼流轉至圓成實立。
[0018c08] 述曰。此釋頌 文為二例。三隨相相攝。流轉妄執緣起生死 法故。餘二雜染故。餘四實義唯圓成實。舊論
云說。聖智所顯故。梵本無此言。譯者添之。 此等與唯識相違。彼論自會。
[0018c13] 論曰。善巧真實至說有十種。
[0018c13] 述曰。自下釋 第十善巧真實。即牒品初頌中第七八句。十 善巧真實皆為除我見。此立宗已方生下頌。
[0018c16] 論曰。云何於蘊等起十我見耶。
[0018c16] 述曰。將釋 善巧。先明所治。於中初問後舉頌答。
[0018c18] 論頌曰。於蘊等我見至觀縛解者性。
[0018c18] 述曰。 明善巧中總有九頌。合為三段。初一頌半明 十善巧所治我見。次有半頌明善巧實依根 本立。後有七頌明十善巧。此即初也言於蘊
等我見。此總舉宗。執一因下方出十見。
[0018c23] 論曰。於蘊等十法起十種我見。
[0018c23] 述曰。此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