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Commentary on Mahāyānaśatadharmaprakāśamukhaśāstra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
大慈恩寺沙門大乘

[0052c28] 三門分別第一造論 題目第三文解釋

[0052c29] 第一造論三界有情五趣循環不息輪迴 莫不斷常空有所以菩薩
降生利物空有空有 百法人法二空所以世諦所以
成病 成藥非空非有
第一 造論

[0053a10] 第二題目大乘百法明門論 中略名數得名乘以 大乘
小乘名曰 自性問答往還稱之為本事分
百法明門論本事分。〈本事分中文 浩博論文 諸法
百法明門論本事分中略名數 題目

[0053a20] 第三文解釋就此文中 不同分為第一第二 第三

[0053a23] :「世尊:『一切法無我』」

[0053a23] :「 第一明法無我佛世尊一切法中都無有以為 。」

[0053a27] :「何等一切法云何無我

[0053a27] :「 第二聖言諸法無我』,未知 何者一切法云何無我?」

[0053b01] :「一切法

[0053b01] :「自下第三 文中第二無我 以下一切法
中有第一 第二廢立五法前後次第第三 第一 。」

[0053b08]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

[0053b09] 第二 五法

[0053b11] :「一切最勝

[0053b11] :「自下第二廢立 五法前後次第

[0053b12] 「:『何故第一心法?』

[0053b12] 「一切 心法最勝是故:『心淨眾生眾生。』由此生死
是故第一心法。」

[0053b16] :「相應

[0053b16] :「何故第二 心所有法心法心王 同時小乘同行大乘心法
不同所以者何心法 各各不同青色心王心法是故不同心法與其心王
相應左右 心數相應亦復如是。」

[0053b24] :「

[0053b24] :「何故第三 色法色法不能 二法是故第三 。」

[0053b28] :「差別

[0053b28] :「何故第四明心 相應相應別有總是 色心心所有法三法之上分位差別
設有是故第四明心相應。」

[0053c03] :「顯示

[0053c03] :「何故第五 無為無為了知約法 顯示心所有法相應
之上顯示無為是故第五無為法。」

[0053c07] :「第一心法

[0053c07] :「自下第三 中有第一心法第二心所有法第三色法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第五
無為法第一心法中有 第一。」

[0053c12] :「

[0053c12]

[0053c13]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0053c14] :「自下 第三眼識眼根了別 眼根了別色塵名為眼識
既然意識 末那梵音思量 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西國
梵音名為攝持諸法 無遺上來 第一略釋料簡八識
分別第二四緣分別第三四界分別第四分別第五三性分別

[0053c24] 「第一 中有因位果位 因位五識所緣境西方
第一:『五識緣於所以者何五識 名言不待根境長短假色
名言根境是故 。』」

[0054a02] 問曰:「五塵之中何者何者?」

[0054a02] : 「色塵之中白四 之中執受大種執受大種
執受執受大種 之中平等 味塵之中
假有觸塵之中 假有。」

[0054a09] 問曰:「五識何故 色塵之中假色乃至觸塵之中 ?」

[0054a11] :「所以色塵之中假色 觸塵之中 是故據實。」

[0054a13] 問曰:「 遠望樹林見長不見青黃云何 眼識?」

[0054a15] :「青黃 遠望非分明了是故緣於。」

[0054a17] :「假色眼識假色?」 答曰:「假色法處之中遍計所起色 。」

[0054a20] 問曰:「忿法處何故假色色處?」

[0054a21] :「忿是故法處眼見 色處色塵分別乃至觸塵分別

[0054a24] 「:『五識假實 緣於其實緣於所以 實有不依
緣於。』非法處中假色色處 乃至觸塵之中觸處第六
一切法如其所應

[0054a30] 「第七末那 西方:『末那 賴耶識見分為阿賴耶識相分 。』」

[0054b03] 問曰:「一心阿賴耶識見分 阿賴耶識相分我所?」

[0054b04] :「且如眼識 時尚種種諸色一心我所 ?」

[0054b06] 問曰:「:『末那阿賴耶識我所』,相分何故 以為我所?」

[0054b08] :「所以 阿賴耶識我所

[0054b10] 「:『末那阿賴耶識我所。』」

[0054b10] 問曰: 「阿賴耶識云何我所?」

[0054b11] : 「末那阿賴耶識 我家所有我所。」

[0054b13] 問曰:「 阿賴耶識相分我所?」

[0054b14] :「 阿賴耶識我所 我所末那阿賴耶識我所
相分以為我所不可 第八阿賴耶識緣於種子五根五塵。」

[0054b19] 問曰:「何故?」

[0054b19] :「阿賴耶識 任運任運是故。」

[0054b20] 問曰: 「何故第六識得?」

[0054b21] :「第六分別 是故第八識分別是故 第一因位

[0054b23] 「第二果位 果位諸法

[0054b24] 「第二四緣分別阿賴耶識三緣 四緣三緣種子
因緣心滅後心等無間緣障礙增上緣阿賴耶識前後 緣故所緣緣有所緣緣
一心四分所謂相分見分自證 自證四分中有前後 所緣緣

[0054c03] 「阿賴耶識末那阿賴耶 現行末那因緣障礙 增上緣不由阿賴耶識末那
等無間緣阿賴耶識不能末那

[0054c07] 「阿賴耶識第六識得阿賴耶識 現行六識因緣障礙 增上緣不由阿賴耶識故第六識
等無間緣阿賴耶識不能六識所緣緣

[0054c11] 「阿賴耶識五識阿賴耶 現行五識因緣障礙 增上緣不由阿賴耶識五識
等無間緣阿賴耶識不能五識

[0054c15] 「第七末那三緣 次第緣障礙增上緣
三緣更加所緣緣一心中有四分前後緣故有所緣緣四分

[0054c20] 「末那 賴耶識得三緣末那阿賴耶識 因緣末那阿賴耶識有所緣緣 障礙增上緣不由末那阿賴耶
等無間緣

[0054c24] 「末那第六識得 障礙增上緣不由末那 故第六識等無間緣末那第六
因緣末那不能六識 緣緣

[0054c28] 「末那五識一緣障礙 增上緣末那五識因緣不由 五識等無間緣末那不能
所緣緣

[0055a02] 「第六意識 三緣前後緣故有所緣緣 等無間緣障礙增上緣
阿賴耶識種子因緣

[0055a05] 「第六 賴耶識得三緣阿賴耶識因緣 阿賴耶識有所緣緣障礙
增上緣不由第六阿賴耶識等無間緣

[0055a09] 「第六末那 末那有所緣緣障礙 增上緣末那因緣不由第六
末那等無間緣

[0055a12] 「第六五識 三緣五識有所緣緣 開闢等無間緣障礙 不能五識因緣

[0055a15] 「五識一緣 一緣五識前後障礙
增上緣五識阿賴耶識種子 五識起意間斷相望 等無間緣五識前後緣故所緣緣
有所緣緣五識 四分前後緣故有所緣緣五識 阿賴耶識五識阿賴耶識
因緣障礙增上緣不由五識 阿賴耶識等無間緣五識不能 阿賴耶識所緣緣五識末那
一緣障礙增上緣五識 因緣不由五識末那 無間五識不能末那所緣緣

[0055b01] 「五識第六五識第六 開闢等無間緣障礙 增上緣第六因緣不能
六識所緣緣

[0055b04] 「第三四界分別 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漏界

[0055b05] 「問曰:『 四界三界唯一?』

[0055b07] 「答曰:『三通四界意識末那阿賴耶識 三界眼識耳識身識三界欲界
無漏界二識二識鼻識舌識欲界無漏界八識無有 唯一。』

[0055b11] 「第四分別五識 末那其三種子現行第二 第六意識第三第六意識三重
種子現行第二前後 三重阿賴耶識四重種子現行 第二第六意識第三末那 第四

[0055b17] 「第五三性分別三性不善 六識三性第七末那無記因位無記
第八阿賴耶識 異熟無記因位 異熟無記果位即是上來料簡 八識。」

[0055b24] :「第二心所有法略為

[0055b24] 自下第二 心所有法就中第一第二第三第一
心所有法心王 諸法所有心所有法 心所有法位數

[0055c01] :「遍行別境十一煩惱隨煩惱二十不定

[0055c02] 第二

[0055c04] :「遍行五者作意

[0055c05] 第三就中第一 第二別境第三十一第四
煩惱第五隨煩惱二十第六不定第一遍行遍行一切 相續八識名曰遍行作意
心數外緣名為作意 心王領納 如是境界
像貌方圓名為造作無記如是稱之為第一

[0055c16] :「別境五者勝解三摩地

[0055c17] 第二別境別境 名為別境何者且如希望 希望無有希望
希望二種乃至第五 簡擇諸法簡擇名為簡擇簡擇二種

[0055c22] 希望願求 所緣境決定名為
過去境界 一境三摩地三摩地等持異名
數法等至名為等持簡擇是非分別善惡決定上來第二 別境

[0056a02] :「十一精進 無癡輕安不放逸十一
不害

[0056a04] 第三十一 三寶四諦不生 不退精勤策勵善法名為
精進 :「 人名。」榮利財色名曰
無貪有情損害慈愍名曰 善法迷惑如實了知名曰無癡身心調遠離安樂名為輕安
五欲名為放逸遠離不放逸處於中庸平等 稱之為哀愍名為不害上來第三 十一

[0056a17] :「煩惱無明不正見

[0056a18] 第四煩惱煩惱惱亂身心名為煩惱有情 愛樂有情
不安稱之為財色貢高真實 真實號曰無明心懷猶豫
名為正見 不正見上來第四煩惱

[0056a26] :「隨煩惱二十忿十一無慚十二無愧
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

[0056a29] 第五隨煩惱二十隨煩惱惱亂 煩勞行者名為煩惱忿
隨煩惱:「忿隨順 解脫隨煩惱。」忿 忿忿結怨暴怒稱之為
惑亂 恭順自舉悅豫 憂慼
名曰無慚名曰無愧不清名為不信 退名為懈怠名為放逸
名曰惛沈寂靜貪欲名為 堪能名為失念諸法名為正知不正知
外緣散亂流轉不息名為上來 第五隨煩惱二十

[0056b17] :「不定四者睡眠惡作

[0056b18] 第六不定不定四法 三界不定一處色界中有 不定相隨不定睡眠
不自在名曰睡眠 作善不善心懷追悔名為惡作 推求細察
法數推求心細名為上來 二明心所有法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4 No. 1837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Kitty Kwong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