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A Commentary on the Treati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起信論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起信論海東刊行

[0202a05] 大乘起信論振古法藏慧遠元曉本論就中機緣時宜未合所謂清涼淮南法藏海東起信疏高出往往引用未見所以研覈始末同門不能無遺近來流行入手點頭便捧讀雖然覃思達人為政

[0202a18] 元祿九龍丙子秋日

智積

起信論疏
元曉

[0202a25] 三門題名 第三者第一大乘 空寂玄之又玄
猶在百家五眼不能四辯 不能
有餘一如 獲之萬物不知何以 大乘杜口大士目擊丈夫
大乘深信 馬鳴菩薩無緣大悲無明動心 本覺真性
同體智力如來深經奧義使學者三藏 一心
而言二門一心總括摩羅百八示性十五幽致 一味無二金鼓同性
華嚴瓔珞大品 之至玄門 一以貫之
下文如來廣大深法無邊 如是無量 無邊二門一心
之內無邊同一 是以開合自在無礙無得馬鳴
起信以此意趣深邃 從來不能所以論主
折枝論文經本消息題名
大乘 運載雖然中分 二門虛空
藏經大乘無量無邊普遍 虛空廣大容受一切眾生 辟支佛名為大乘復次
四攝法善淨十善業 資糧堅固專意成就解脫四無量調
善知識非時發動 空無驅策七覺 [*] 五眼索帶大悲 四正勤
() 四念處平直四神足五力八聖 一切眾生無障礙
無住波羅迴向般若無礙四諦 到彼岸大乘上來二十 下文諸佛
辟支佛一切菩薩釋梵護世 敬禮一切眾生應供養一切智 讚歎一切世間歸趣一切不能
一切外道不能測量一切世間不能上來大乘 大義下文
二種一者對法論大性 大乘何等一境大性菩薩道 無量廣大教法境界
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廣大三智 大性了知廣大補特伽羅法無我精進 大性三大阿僧祇方便勤修無量
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涅槃 證得大性如來諸力無畏不共 無量無數大功德業大生死
示現一切成菩提建立廣大諸佛事故 () 二者顯揚大乘 七大性共相大乘云何
一法大性十二分教菩薩藏 便廣大發心大性無上 覺心勝解大性說法大性
信解意樂大性超過勝解 意樂資糧大性成就福智二種 資糧無上菩提六時大性
三大阿僧企耶無上菩提 成滿大性無上菩提自體成滿 菩提自體成滿自體尚無何況
瑜伽瑜伽論 大性乃至大性如是皆是 大性大性大性
如是二種大性建立建立可知大乘起信 論文眾生起信決定
所謂理實修得 有無信實體大一切 不可得信實平等法
相大功德眾生 有無功德信用 不為入佛
功德魔境無上道 元功增長一切善根除滅一切 示現開發無上道超出魔境示現
無上解脫道一切功德壞種出生無上 有如無量功德發心 起信言論建立文言
甚深法相道理而言 大乘起信體用 標題大乘起信論第三
三分初三歸敬 正立最後總結迴向初三 三寶其後
造論歸敬中有歸命二字 盡十方相者順義 歸義歸義命根
一身為主 無二無上信心 歸命復歸命者還源所以眾生
一心六塵 六情一心歸命 一心即是三寶盡十方
三寶文中 佛法僧之內第三舉人
盡十方最勝業者 八相化眾生盡十方界三世 諸佛盡十方最勝
對法論業大生死際示現一切 菩提建立廣大諸佛事故三世 十方遍智所以
十方周遍遍智攝論猶如虛空一切生住滅變異如來一切所知
變異無礙自在 如來色身萬行不思議
熏習妙色無障礙 無限無礙華嚴經 毛孔崖限佛德如是
如來知見有方 示現得名無礙自在 五根十身
五根涅槃經自在中說十身 作者華嚴經十地品救世 大悲者第三舉人猶大長者
眾生三界火宅焚燒 救世救世正是大悲無緣 大悲佛地所有
之中如來用大 增一阿含凡聖 小兒有所
女人瞋恚瞋恚然後沙門 婆羅門然後自陳 憍慢以此自陳阿羅漢
專精自陳諸佛世尊大悲 眾生諸佛大悲 人名大悲者上來三句歎佛
法寶身體相者 即是報佛正用法界以為自體
法寶法性所謂涅槃本性法性智度論法名涅槃戲論本分黃石如是
一切法中有涅槃法性真如 如下真如無有 一切法悉皆無可一切
如故一切法不可說不可 名為真如 一者甚深二者廣大無窮
四者真如大海 萬物無德不備法性真如海華嚴經譬如
珍寶不可顯現眾生 因緣功德無盡清淨法身 法寶僧寶
無量功德地上菩薩 一行萬行集成其一一行法界無有 所得無量功德如是功德
菩薩名為如實 正體 實行後得智名為遍行如實
正體後得智依法 總括萬行始終如實 修行不放逸如實修行
菩提願不放逸滿足菩提願復次如實 修行修行布施不放逸 淨戒成就不退忍辱得無生忍
一切善根疲倦一切修禪 不住禪定滿足智慧戲論諸法其次 如實修行不放逸乃至廣說如實
修行菩提願乃至滿足智慧 不放逸即是滿足菩提願乃至 諸法歸敬三寶在前
大意造論大意不出二種上半 眾生下半佛道所以眾生 涅槃疑惑邪執
下化眾生除疑邪執疑惑大乘 發心二者修行
大乘法體如是 無異無異無諸眾生菩薩 弘誓願若是非一非一
各別如何同體大悲由是疑惑不能 發心如來所立教門眾多 修行不可一二
由是不能修行 二種一心二種一心大乘唯有一心一心之外
有無自一心波浪流轉 六道六道不出一心 一心動作六道六道不出
一心同體大悲如是發大心 二種第二教門 修行不出二門真如門
生滅門觀行止觀萬行 二門如是修行 邪執所謂人執法執
下文下化眾生在於 佛道二邊決定信解大乘一心大乘正信
二執分別得無分別智生如來家 佛種不斷論說佛法 智慧
歸敬第二正立 一者二者
可見初中有法一心廣大信根 信根信根如題信根
佛道入佛得無如是大利 是故在於 以下第二五分
云何以下因緣分所以 造論智者所為應須立義分 立正不知宗要
立宗開釋義理 難解修行信心起信必應進修無行不合勸修利益
修行信心法門善根不肯 必應勸修利益第三 即為五分初中
因緣因緣問答一者二者 可見中有 總結第二因緣初一
其二一者 諸菩薩有所眾生離苦得樂非獨 在此造論因緣二者
分文立義分解釋分 一切苦分段變易一切苦究竟
無上菩提大涅槃世間 後世人天名利恭敬現在 為此
因故作別緣故第二解釋 分內因緣顯示 對治邪執顯示正義之中一心
二種二種一切諸法即是如來一切法根本 一心二門之內一法
解釋如來根本之義第二 邪執即令眾生捨離人法二種 令眾生正解第三
分內第三因緣分別發趣 利根決定發心進趣大道 不退善根乃至不退
第四修行信心四種信心 四修因緣修習信心 第五第四修行復次
信心從先惡業 五行因緣 方便消惡業障乃至第六
云何修行止觀以下乃至止觀 菩提因緣 止觀乃至第七修行
復次眾生以下 因緣專念方便 第八第五勸修
分文因緣利益勸修有如因緣所以造論第三總結 因緣在於
具有 立義分所立法義乃至勸修 利益如是諸法
離苦得樂而今 名利何須 中有第三
多羅 不等 不同
不須不須 必須造論如是中有在世如來滅後
參差初中如來在世眾生利根 色心勝者 成說
不須勝義圓音即是一音一音圓音云何師說不同 師說諸佛第一義無形
無聲隨機無量色聲猶如無聲 然則佛言非一一音圓音一時
一會根性一音 不錯奇特一音 隨機圓音
遍滿 佛言實有 圓滿
無異名為一音無不 圓音由是圓音增上緣差別 眾多猶如滿月唯一圓形差別
中道 演說眾生隨類各得解 實有眾多音聲一切眾生所有莫非
如來法輪佛音無礙 一切即一一切即一一音一切圓音華嚴經一切眾生語言
演說無餘菩薩 初發心佛音不可思議不但一音 一切諸法無不略舉
一者等於一切眾生 二者等於十方三世 等於一切應身如來一切化身諸佛四者
等於一切法虛空界五者等於無礙 無量出生等於一切 寂靜涅槃界華嚴經無礙中說
隨一一聲音韻雜亂 有所 非音
由是道理圓音非心 思量以是法身自在一音 如是且止本文第二
佛滅參差根性初二 初中 自力者者
不須自力第二 自力者者未必經文經意不須自力
自心佛經不能 無力瑜伽佛經 意趣廣論第四
廣論雖是利根不忍 文約佛經 總持多義
所為所為第四 是以第三如是以下第四必應造論
唯一一切經 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第四 總持悟道
第二立義分文中 摩訶以下第二正說大乘法體大乘
名義立法法體立義復次真如自體相以下 立法一者
釋文二者 真如以下釋文初中 自體大乘中一諸法
一心自體眾生 一切大乘小乘 由是諸法諸法自體一心
不同小乘一切諸法自體一心 大乘何以內含 其二心法
大乘大乘何以心法二門真如門中有大乘生滅門中有體相用
一心大乘 心真如真如門即是一法 下文相者真如復次真如
言說分別二種以下 生滅門如來藏生滅 以下因緣生滅因緣復次
生滅因緣以下相者生滅相 復次生滅以下摩訶衍 即是生滅門本覺生滅
是故在於生滅門真如門 大乘生滅門自體所以含有二義
一者如來藏無量功德即是 大義如來藏不思議業即是用大 二者真如染相名相真如
如下文言真如淨法 熏習有染無明染法真如熏習立法
在於第二立義 大義 大義體大真如門
在生滅門生滅門自體 如來藏具足無量 功德二種不空如來藏二種
如來藏功德用大 分別中有一切諸佛 一切菩薩
如來地 一者二者中有一者二者
顯示正義 立義分所立對治邪執發趣相者 就正之中
顯示正義釋義 入門之中 釋義初中一者
初中言依一心二種 經本寂滅名為一心一心 如來藏心真如門寂滅
名為一心心生滅門釋經中一 如來藏所以然一切法本來寂靜一心如是名為心真如門
寂滅名為一心一心本覺 無明動作生滅如來 如來藏如來藏
善因一切譬如變現 如是在生滅門一心 如來藏一心生滅門如下文言
生滅如來藏生滅乃至 二種一者二者不覺非但 生滅為生滅門生滅自體生滅
在生滅門二門如是何為 染淨諸法無二真妄二門不得 名為無二諸法不同
名為無有 一無所有如是道理 不知何以一心二種
攝一切法 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明心攝一切法 其二以是二門
相離二門真如門 染淨之外染淨 染淨諸法生滅門染淨染淨
不該一切諸法 二門相離釋義心真如 以下二門即為二分真如
真如 初文不可說 文明不絕理實而言
不絕不絕正體 論文後段
論文虛設虛空金銀 不絕以是 且止
本文初文一者二者 第三者往復除疑即是一法 真如門一心即是一法
一法二門而今 法門 三無性真如
名為入涅槃名為一法 生滅門如是真如門 中有一者
二者真如初中一者當真 實性真如二者分別真如 依他性真如初中
真如門心性心性平等遠離 心性不生不滅第二中有 一切諸法妄念差別
離心一切境界 相者無相猶如 眼病唯有空性
中道第三中有三句 他性 平等真如平等所以初中是故
一切法緣生離言說相音聲離名字相名句 離心相者名言分別不能
虛空鳥迹差別顯現顯現實有差別可見相差 熏習差別顯現
可言差別可言差別即是 真如道理畢竟平等乃至真如第二真如平等一切其所
所以真如平等言說假名實性不得不言說妄念 真智不可由是道理
乃至不可得釋名 所謂猶如 釋名真如無有
一切法悉皆依他性一切諸法言說 差別即是平等平等
一切如故以下第三 真如在於問曰以下往復疑問 云何隨順方便
正觀次第初中雖說 明法空見無有 非有執著
中道隨順第二 分別觀智復次 第二真如一者
二者 空中三句略明第三 初中一切染法相應能所分別
相應一切法差別相者 虛妄心念 空也之中四句四句
有無一異以此四句 妄執真空廣百論復次 世間諸法真實外道
不同非有非一配屬智者一切世間 句義言說心慧所知不同
非有俱許 邪執非一雙非數論外道 諸法所以
根性根性
一切一一一切一切 有性有性 諸法非一非有
所以者何 所行一切法有性兔角乃至廣破無慚外道
諸法 所以者何有性 數論一異二種
性相相違而言不成一應非一 乃至 廣破邪命外道有性諸法非一
非有非非有所以 非一雙非
互相戲論乃至 廣破如是世間非有雙非如次增益相違戲論是故世間
文中非有 相者第二非有無相 四句非有第三前後
有道理一異四句 乃至以下第三總結從此 乃至以下
不空三句空門謂言 法體空無不空即是真心乃至 不空無有以下第三不空
無二差別不空無有是故不空 分別所緣境無分別 相應第二生滅門中有
復次熏習以下言重 中有一者立義分心生滅二者 復次生滅因緣以下生滅因緣
生滅相以下生滅相初中一者 二者初中三句一者 二者初中言依如來藏
生滅自性清淨心名為如來藏 動作生滅生滅如來藏 如來藏無始惡習名為
剎那名為所謂以下第二不生不滅如來藏不生心動 捨離和合如下文言大海
風波水相捨離乃至廣說 中水水相水相
如是不生生滅相生滅莫非生滅離心如是 相離和合不生生滅
和合生滅不生和合非一 不生生滅 不生生滅非一若是
一者生滅識相滅盡心神 若是無明靜心隨緣常邊二邊
非一譬如微塵 不異莊嚴具如是微塵 是故不異
微塵差別如是轉識藏識真相 藏識不異轉識藏識 真相不滅是故真相
業相論主非一 業識無明不覺心動 動心轉識
如來藏 七識故知真相自相本覺
真相不一 無明生滅 不異得名真相不異義門
第三名為 阿梨耶識不生生滅和合非一名為阿梨耶識釋義楞伽
中說在於第二 中有略明功能 三明同異初中
二種攝一切法一切法 廣說二門一切 含有二義故此一識一切二義
一切以此二義在生滅門 二義不能攝一切法二門 真如門無能
生滅門中有云何 本覺染法本覺不覺 淨法二義一切
二義一切法熏習 下文一心二門 在生滅門二義一門故知
釋義第二中有 云何二者發起 不覺數列以下第三
不覺中有 明本 明本本覺初中心體離念
離妄念無不等虛空界非唯 光明遍照法界平等無二如下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何以
第二釋義始覺本覺明本始覺中有對本不覺 不覺始覺大意始覺
不覺不覺本覺本覺始覺 互相無自性無自性非有非有 覺者互相相待
名為非有自性名為略明 在於第二 始覺本覺初中一者滿不滿
二者始覺差別不異本覺覺心究竟覺在於佛地不覺究竟覺金剛
四相四相然後四相同時前後何所 同時論說四相時差前後
四相時而薩婆多 四相四體同時前後前後 差別同時時而
成實前後四相而言時而本覺 四相四相前後差別時而 自立大乘祕密四相
前後淺深四相時而 心性本來生滅相有無自心 違心寂靜生起動念四相
四相無明和合心體生住異滅 小乘論之中未來生滅 業力四相心法生住異滅大乘
相當即此法身煩惱 往來生死名為眾生下文 自性清淨心無明
中分四相之內差別生相業相 無明不覺起滅見相猶如
來生將至正用二者動念 未來正用現相境相未來現在
三相和合一心隨轉猶如 小乘未來生相現在大乘 如來藏如是皆是
阿梨耶識所有差別下文甚深生相住相四者由此無明 和合所生無我我所生起
住相所謂我癡我見我愛我慢如是 生相心體 住相第七識無明
住相和合不覺我我所由是 所謂貪瞋癡新論 自性唯有無明
和合住心外向攀緣 在於生起無明 相和不覺違順由此發起
所謂七支惡業如是惡業 異心惡趣猶如小乘現在過去大乘相當
四相生起一心流轉一切皆因根本 無明無明住地 無明一切染法
無明 差別名為數法 根本無明平等性其所
心王 一心諸法 差別心法長行
名為心法瑜伽論 以是外道多於心王 作者受者不能無自性隨緣流轉
四相名為一念一念四相 位階明本無明不覺 相等種種長眠
流轉六趣本覺不思議 本源息滅乃至生相大悟自心本來平等
一如廣說 如是四相 之中
覺分凡夫 十信覺知前念起惡十信之前七支惡業
七支不善覺知前念起惡 不覺七支惡念
即是不覺覺分 不善 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
以上三賢菩薩十解初心發心 初發意菩薩
分別內外我我所三乘 了知無我 心體無明煩惱而今
智慧相應無異 相者利益 無異
執著名相覺者覺分分別 分別執著如是 執著得無分別相似覺
第三位中法菩薩初地以上十地 菩薩念住住相之中 不能人法法身
菩薩通達二空心體 住相無分別智相應 覺悟念住
無住相者住相利益 分別相者人我名分 分別法我執名為
後生微細得無 分別生相隨分覺 覺分第四菩薩無垢
二道滿足方便 方便一念相應無間道對法 究竟道者金剛喻定二種
便道無間道覺心 無明生相心體動念本覺無不
動念靜心覺心 西西即是 相者利益不覺
有所動念未盡 無住相等究竟動念唯一
遠離以下覺分覺分是故以下 業相動念微細
遠離遠離正在 前來至心生相未盡 至此無明歸一
心性常住 至心未盡 到彼岸而今心性夢想覺知自心
流轉自一心一如 心性常住如是始覺不異本覺由是道理究竟覺覺分
無念向佛智 離念無念道理 佛地以是佛地無念
證果因果金鼓起事心滅依法根本心滅根本道者三十
起事心滅分別執著即是道者法身 本心中說分別即是
道者金剛喻定根本 中說遠離微細生相上來 始覺差別以下第三始覺
不異本覺中有一者究竟覺 不異本覺初中一者究竟 二者滿
初中者者覺心 無有可知 覺心相者西如是
覺心本來是故 無念是故以下 無念是故不得金剛心
一切眾生無始無明 不得四相差別 無明無異不覺仁王經
伏忍頂三昧第一義諦名為 所謂見者薩婆若得以 至心無念遍知一切眾生
一心四相差別知心相生 無念成上中有 疑云得無眾生有無云何
如是眾生 本來無念得無平等無念 既得平等無念遍知四相
第二無異得無四相本來何不始覺 無始四相有為
一心別自時而 自立自立本來平等同一本覺復次以下本覺中有隨染本覺
顯性本覺初中一者二者 初中二種相者如是二種 本覺
捨離第二智淨相 隨染本覺不思議業相 本覺第三相中
中有中有 初中法力熏習真如修習資糧地上如實修行
無垢滿足方便由是能破和合生滅 不生不滅和合識相 顯現法身此時相續心中業相
隨染本覺淨智 相續相續識 和合生滅顯現說破
應身淨智相續識 相續相續 大慧自相自相業相
不異外道斷見戲論外道 境界相續識相續識 相續識無始乃至
廣說云何以下重顯不滅一切心識皆是無明業識轉識 識相無明皆是不覺
無明如是不覺隨染本覺 無明本覺 非一非一
無明變為 非一不可壞無明滅 文中非一相續
自性自性
無明滅無明滅相續 業識 本覺名為
不思議業相 始覺智力 化身無量功德現相無始
相續不絕金鼓應身 無始生死相續不斷一切諸佛不共 攝持眾生不盡不盡
何者成就自身利益解脫遠離煩惱障智障得無障礙清淨法身 成就自身利益何者成就利益既得
自身利益無始自然二種 示現世間自在力行成就利益自利利他云何利他
如來一念三世無始 無始猶如一念無邊 無邊無邊無邊
得無非心思量 是故名為不思議業復次以下 本覺中有一者二者
初中虛空等猶如 離垢第一第三離垢 第二第四
之中在於其後二種在於果地二種 涅槃經佛性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
智慧智者不空不見 乃至廣說初中遠離一切心境 相者第一義空無法
不見不空第二 世間境界智慧 不空一切生死
大涅槃現生境界 不出 本覺等虛空界三世無念
滅盡常住 上來一切 熏習義第三出於二礙
因熏習鏡法身第四 言依出離遍照眾生心本覺 顯現示現
示現不思議業 應身始覺本覺法身 二義雖然中分
始覺隨緣利益 隨染本覺從來相關親疎本覺 本來性
本覺一切親疎 不覺中有根本不覺枝末 不覺第三總結本末不覺初中
本覺本覺不覺初中初中如實知如法根本無明猶如不覺
業相動念正東西自相本覺 明本不覺中有
不覺妄想心無明妄想分別 妄想知名有言說說真覺 真覺妄想不覺真覺
自相真覺不覺 相待自相自相自相 諸法無所得如下文言
一切染法淨法相待無有自相 智度論世諦毫釐第一 應有枝末
中有明細初中 初中不覺相應本末相依相應相應
相應染無明業相 無明名為業相起動 心動名為不動
始覺動念不覺 寂靜即是極樂 業相無明如是因果
時而因故業相 動念而是能所無明 無想
不可分別一體無異若爾云何事故一切煩惱 果報譬如無明無明分別
可分無明不可分別非有而是有無 故此業相
能見相即是業相能緣動能無能 不動如是
能緣未能所緣境外向攝論意識三世三世 可知所緣境不可
可知無可十二因緣 可知如是第三 相者即是現相境界
境界大慧 廣說八相何等真識現識分別事識譬如明鏡諸色現識亦復
如是下文譬如藏識分別自心 安立受用境界下文現識所謂一切境界猶如明鏡
一切時任常在如是 現相如是現相 何況業相七識中說
下次 境界現識 釋經境界七識
之一第七識四相在生相者所生 智相第七識
分別智相如夫人 六識心法七法剎那不住 法智善道分別可愛
我我所惡道分別我我所言依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 而言緣於以為
我所而今境界 境界現識猶如影像第七識內向我我所
云何得知 末那非但六塵比量聖言比量意根
意識立宗不共不共眼根 隨同不同不共
如次意根遠離如是 故知意根六塵 意識意根意根自體
自證相應心無能 心所法自體是故 同一不通五識
不通色塵聖言 金鼓眼根耳根分別 至意分別一切諸法大乘意根即是末那
故知一切法對法論分別 第一相分所居處所受用 其次諸色根器世界境界
第二顯現分別六識 顯現五識 五塵意識器世界
設使末那根器世界 六識而言故知 本文第二相續相生起
分別諸法長相 過去不斷 果報相續相續相不同
相續智者智相所生唯一捨受苦樂 生起苦樂智相不計
相續識內外覺觀 覺悟覺心起念起念 法執分別識蘊相應
相應不斷第三執取相即是 識蘊分別違順領納苦樂言依 相續乃至苦樂第四計名字相
想蘊受蘊分別違順名言 妄執乃至名言第五起業相 行蘊想蘊取名造作
善惡言依名字乃至種種 業繫苦相前行 六趣苦果言依業受不自在
以下第三總結 現相無明如是 是故無明住地
一切染法根本染相 諸法實相不覺無明一切 染法皆是不覺第二三分
第一略明功能第二如是二分 在於第三同異中有 次第之中
中有一者二者引證第二 無漏本覺始覺無明本末不覺 顯現
第三本來常住涅槃菩提 大品經以是智慧一切結使無餘 世俗第一義何以空中無有
使諸法畢竟即是涅槃 菩提空義菩提 實際菩提復次諸法實相
不異菩提菩提本來清淨涅槃諸眾生本來 相者可作相者畢竟
無得無能無得無得 以下經文。但是 相續是故相從而已相中
差別無漏法差別無明何者本末無明 平等性是故自有差別無漏法順平
差別染法差別 無漏差別業識染法 本覺恒沙對治諸法差別
始覺差別如是染淨皆是相待顯現是故通名差別 立義分心生滅在於
第二因緣中有生滅因緣 因緣初中初中因緣心體變作諸法
根本無明動心生滅 住地根本諸生六塵 境界七識波浪生滅生滅
因緣生滅相聚集眾生心體言依即是 自相眾生意識
意識云何以下中有 意識初中 即是生滅有無
即是生滅因緣 阿梨耶識有無 是故言依
所有無明不覺 中有一者略明二者 結成初中
識相不覺心體無明 起動即是業識見者心體 轉識心體
即是現識境界取現 智識起念相續 相續識次第
生意以為以下 廣明中有無明 不覺心動起動
轉識言依動心能見相 業識轉識 無明見者
境界見者七識 現識一切境界轉識上文
境界現識轉識 見用即是是故前言五塵
一切一切時任常在 第六七識有時斷滅以是 之內第四
第七識智相 愛果染淨分別 分別染淨第五相續識
意識相中相續相相應不斷 法執相應長相自體不斷 相續住持以下功能相續
煩惱過去無明 住持乃至 煩惱使業果
不絕成就如是三世因果 不絕在意以是相續識 已經未來分別
不同智識微細分別在意 同上相續是故以下第三 中有是故
以是三界 諸法唯心十地佛子三界 心作云何以下
諸法不無諸法 初中一切法 諸法不無顯現一切分別
分別自心不見無相 非有資生住持 夢中應有二種無二
自指其事如是 如夢所見諸事如是所見實有所見二相夢中無二
如此離心之外無可分別 一切分別分別自心自心不能不見可見
所見無故能所二相 無所得無相 分別以下
非有不無知世間乃至無體 唯心虛妄非有 以下無明不覺心動
一切種種無明心滅境界分別滅盡心滅種種法滅剎那生滅
意識意識即是相續識法執分別相應義門 起見煩惱從前意識
意識即此相續乃至分別六塵名為意識其一意識五識 意識分別六塵名分六根
六塵末那不依名分 分別去來內外種種事相名分 事識見愛煩惱增長分別
見修煩惱增長分別 受想行蘊相從意識 上來廣明生滅因緣第二
重顯因緣中有一者略明 甚深二者因緣差別初中 甚深初中無明熏習
阿梨耶識有無不覺 甚深何以 深義來自清淨無明
染心明淨有染 不變由是道理甚深 難測如夫人自性清淨心了知
煩惱了知楞伽經 如來藏清淨客塵煩惱不淨 勝鬘夫人菩薩如來藏
七識大慧如來藏 境界諸菩薩甚深智者分別二種聲聞辟支佛
執著名字不能了知如是二法是故 知者第三甚深所謂以下 第二因緣差別中有一明心性
無明三明染心諸緣 差別無明相應相應 智礙煩惱初中心性無念
名為不變有染不變 本來寂靜心性無念 第二相應無明極微
未有能所差別相應 染法前者以是 忽然本業經四住地前無法
無始無明住地無始忽然 相依忽然
時節忽然無明二障 分別自性清淨有無 染心中有
之中六染意識 因而起義 次第
第一執相應染即是意識見愛煩惱 分別相應二乘羅漢 見修煩惱究竟菩薩十解以上
遠離相應十解信根 成就無有退失相應仁王經伏忍 聖胎三十十信堅心
十行十信 得人見修煩惱不得現行名為 上下第二
相應染意中相續識法執相應 相續生起不斷即是相續異名十解 唯識尋思方便乃至初地三無性法執
分別不得現行淨心究竟第三分別智相應染意中第四智識二智不得現行
任運現行以上 長時故此末那永不現行無相 便究竟第七無相有加
功用無相方便第四相應 意中第三現識明鏡現色不相應染自在第八
此地淨土自在穢土不能 能見心不相應染五意 第二轉識動心心自在地
第九此地四無礙智能緣 第六根本業不相應染 五意第一業識無明不覺心動
菩薩第十無垢此地 第十地中微細現相隨地如下文言業識
菩薩究竟心所見者名為報身 見相業識未盡 未盡不了以下第四無明
無明住地二種住地 以上住地 菩提所能不分
通名無明淨心隨分乃至 如來地究竟第五明相 相應
相應相應心念心法 迦旃延名為心所念法 染淨差別分別染淨諸法等差
相同相同相同相同 三等相應心念 煩惱一體第二
相同相同三義時而名相瑜伽論心心同一不同一行
一時一一而轉中說如是相違云何和會二義 何者我見見性我愛
如是不同一行見愛 如是相同是故相違 相應不覺別異
無體離心數法差別無體離心同知 不同
論說阿梨耶識相應二種 現色不相應染何故中說相應煩惱差別轉義名相
現識之中煩惱 新論遍行相應由是 相違第六二礙
名為二障隱密名為二礙 二障文中隱密中有 二礙以下其所初中染心
染心根本智 寂靜煩惱無明根本無明 智者後得智無明昏迷分別
世間分別如是名為智礙 所以染心妄取 境界略舉轉識現識智識平等性
根本智能所平等煩惱一切 法常無有相者無明法性 不覺無明法性
不能乃至知者世間智 上來第二生滅因緣

起信論疏 ()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4 No. 1844 起信論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