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Treati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起信論疏筆削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一[0297a04] 此文之作本乎石壁。石壁慈甚蔓於章句。凡伸一義。皆 先問發。次舉疏答。後方委釋。雖不忘本母之體。而有
太過。大不及焉。講者用之。未至穩暢。今就其文取 要當者筆而存之。其繁緩者削以去之。仍加添改。取其 得中。俾後學者不虛勞神智照無昧也。故曰。筆則筆。
削則削。因以筆削命題云爾。
長水沙門子 璿 錄
[0297a11] 中印度境有噳羅尾儞者。此方翻為馬鳴。於 佛滅後六百年內破邪見幢。樹正法寶。宗諸 實教。造茲一論。名曰大乘起信。說有五分。大
判為三。初因緣分。即序分也。明論發起由八 因緣。非同率爾無利益故。後之一分勸修利 益。即流通也。勸於論生信思惟修習。得大利
樂流至後代益眾生故。中間三分。即是正宗。 謂立義一分。略標綱要。立一心法列二。種門。 舉三大義。因果俱運。略為下文而張本故。解
釋一分。由前略標義理未暢。是宜廣釋令義 昭然。以生解故。信心一分。說四種信五種修 行。令諸眾生信根成熟入不退故。此上三分
是前因緣所起。是後一分所勸。由是俱號正 宗。已知論文三分大節。應知能解疏文。若何 以疏前有序。為序分。開章已下為正宗分。後
文既無批。述迴向。乃闕流通。既而三分不具。 即分為二。
[0297a28] 初論疏題目二。初標題目者。以題是一部大 綱。不得不預知悉故。須略解題中五字。可對 天台五重玄義。天台凡解經題。皆約五義。今
言大者體也。乘者宗也。起信用也。論者教也。 一論所詮唯體宗用五字合故。是即名也。大 謂體者。此有總別。總以一心為體。論之主質
無出於斯。謂信所緣故。解所了故。行所趣 故。證所入故。因所感故。果所顯故。故論初標 以為法體。文云。摩訶衍者。一法二義。所言
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 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等。此是直目其 法。名之為大。謂竪窮橫遍無礙圓融。當體受
名不因待小。故涅槃云。不因小空名為大空。 涅槃亦爾。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別者約義所 論。即有三種。謂體相用。即開前一心以為三
義。即大涅槃三德是也。如下文云。所言義者。 則有三種。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 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
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 果故。故大之一字通於三也。乘謂宗者。即從 因至果以取體故。乘者就喻彰名。運載為義。
如世舟車可以運重致遠也。即喻菩薩乘。此 大法越生死野。度煩惱河。到菩提鄉。登涅槃 岸。故下文云。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
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此中能乘是始覺。所 乘是本覺。能所冥符始本不二。名究竟覺。即 是所至之處。一相一味究竟平等。更無三異。
於一體中義分能所爾。亦名一乘。亦名無上 乘也。起信謂用者。以此論中能破疑執生正 信故。起即顯發。信謂忍樂。謂於前大乘一心
三義境上。顯發忍樂之心。名為起信。故論云。 為欲令眾生除疑捨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 不斷故。此信起時。必內由本覺為因。外由師
教為緣。因緣和合內外相資。故能顯發。下論 云。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諸 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
涅槃修習善根等。然信之一法為眾善之源 萬行之始。解行修證皆悉由之。證極之處名 得涅槃。苟非其信焉辦斯事。故華嚴云。信為
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 愛河。開示涅槃無上道。然此論中不唯起信。 亦兼解行。謂五分。論文二三是解。四五是行。
既含多義普協輿情。欲令自淺之深。是故但 標起信。論謂教者。即聖人被下之言。教愚成 智教凡為聖故。論者。議論也。謂假立賓主自
問自答。循環研覈。究暢真宗。商議論量。如上 法義。教誡學徒也。然論有宗釋之異。此宗論 也。謂馬鳴大士宗法華涅槃楞伽思益等百
餘部。實教大乘之所造故。實謂義豐文約。無 法不收。故下文云。如是此論為欲總攝如來 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此論。又云。如是摩
訶衍諸佛祕藏。我已總說。又云。諸佛甚深廣 大義。我今隨順總持說等。然此論文是證真 大士。後得智中宗經所造。後人不思綆短。却
謂泉枯。往往謗之言非圓實。下文勸信非不 殷勤。聞思修益備彰功利。不信毀謗受苦彌 劫。豈不勉哉。如上五字。即法喻因果。解行理
智能化所化。能詮所詮無不具足。括盡一論 以立此名也。疏者。疎也。決也。謂疎理法義旨 趣。決擇文言章句。令悉通暢也。然上大等六
字。約六釋分別。總成五對。一能乘所乘對。謂 人為能乘。大為所乘。所乘即大。能乘之大大 之乘故。持業依士依主三釋兼通。二能起所
起對。謂大乘為能起。信為所起。即大乘之起 信。依主釋。三能信所信對。謂信為能信。大乘 為所信。所信即大乘。大乘之能信。持業依主
二釋。四所詮能詮對。謂大乘起信為所詮。論 為能詮。五能釋所釋對。謂疏為能釋。上五為 所釋。二皆依主。并者。兼共及也。序者。敘也。
謂敘述一論之大意故。又訓緒也。此文即製 疏入作之端緒故。
[0298a12] 二述注人名。西太原寺者。即長安崇福寺也。 以天下有五寺。俱名太原。為揀餘四故言西 也。東即揚州。南即荊南府。西即長安。北即太 原
(亦名崇福) 中即東都 (今之福先) 俱稱太原者。以則天生 于太原。此既皆彼捨宅所置。為敬生處故以 為名。沙門者。釋眾之通號。此云勤息。謂勤修
戒定慧。息滅惑業苦故受斯稱。法藏者。俗姓 康氏。華嚴第三祖。勅 諡 賢首大師。德業恢隆 廣如傳錄。述者。明非造作也。如仲尼云。述而
不作。信而好古。明己勞謙故云述也。草堂寺 名。在終南山。宗密者。姓何氏。 諡 為定慧禪 師。是乃學窮內外道映古今。盛德大業備所
聞見。先以論疏二本別行。致其學者不能周 覽。既成互闕功進難前。今列疏文以就於論。 既論下有疏論上有科。文義昭然章段備矣。 學者披釋。得不荷其優賜乎。
[0298a28] 序文二。初總敘宗旨二。初序論之大意。文四 段。所以列此四者。蓋敘一論之意。論之大意。 莫越於斯。從始至末攝無不盡。今初四句明
一心法立義。文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 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 訶衍義。解釋文云。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
二種門。乃至二門不相捨離等。今此敘之也。 言夫者。發語之詞也。如云夫孝德之本教之 所由生。又云。夫易廣矣。大矣。或句中句下皆
語詞也。真心二字正指法體。真謂真實揀非 偽妄。心謂靈鑒要妙中實。凡言於心。然有其 四。一者梵語訖利馱耶。此云肉團心。則人之
心藏也。其色赤形如蓮華。上有七葉。色法所 攝。二者質多此云集起。即第八阿賴耶識。以 能集諸種子起現行故。三者緣慮心。此通八
識心王。以各能緣慮自分境故。四者乾栗馱 此云堅實心。謂如來藏自性清淨不生不滅 心也。今所明者。正是此爾。所言真者。揀餘心
故。若稱實言之。但是一心貫於真妄。以論標 立為大乘法體。即總相心也。於一心中方開 二門。今雖云真。乃是以別顯總。此心若在
初門但名真如。若在後門但名本覺。應知真 心是總。真如是別。寥謂空寂。廓謂曠大。空即 中無妄染。寂乃其性湛然。曠謂德用無邊。大
則體周法界。故下文云。從本已來一切染法 不相應故。此心之空義也。又經云。妙覺湛然 周遍法界。斯寂義也。又經云。覺性遍滿圓無
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乃至八萬四千陀 羅尼門。遍滿法界。斯曠義也。又下論云。是一 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等則大義也。既而清淨
本然周遍法界。湛然常住妙德無邊。由是乃 云。真心寥廓故。華嚴疏云。寂寥虛曠冲深包 博。總該萬有。即是一心也。問太虛空界亦空
寂亦曠大。與心何異。答太虛則以無為體故 云空。一向凝然故云寂。闕其德用曠義不成。 為心所包大義無準。豈同真心彌滿清淨。中
不容他。德用無邊性起為相。冲虛妙粹炳煥 靈明。越彼太虛方之海印也。此上則顯心之 德相也。絕言下明心之離過。絕謂斷絕於辭
也。言謂語言。即聞慧境。象謂似像屬於義也。 即思慧境故。繫辭云。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 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筌是捕
魚之器。罤即網兔之具。此二即言象喻也。今 顯真心不可思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云 絕也。謂心體離言非可以言語取。心體離念
不可以識情求。口談詞喪心緣慮亡。故下文 云。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又云。非色 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等。
皆明心離過也。筌罤喻言象者。罤能網兔。喻 言能取象。筌能捕魚。喻象能取意。今法喻雙 舉者。為成文故。然筌罤之語。是周易略例正
文故。彼文云。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 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 著。故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猶罤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罤。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然則言者。象之罤也。象者。意之筌也。存言者 非得象。存象者非得意。象生於意而存象焉。
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 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易中舉此明尋言 得象。尋象得意。得意須忘象。得象須忘言。
苟不能忘皆非得旨。此乃約人以明勸人捨 筌。今文但約本性。直就法體說離言象。非約 勸修。雖借彼文不同彼意。苟欲強說於字來
由。恐乖文旨。冲漠下別約橫竪。以顯心之德 相。冲謂深也。此明心之體性。竪窮三際而洞 然無底。故經云。甚深法性諸佛行處。又云。幽
邃深遠等。漠謂沙漠。此顯心之德相。橫遍十 方而曠然無邊。故經云。覺遍十方界本性圓 滿故。此乃窮三際而三際不遷。遍十方而十
方無外。又冲謂剛柔得所。漠謂名目難及。以 此心性雖體離相。而隨緣成事。雖隨緣起而 本性不變。此隨緣不變之體。不可以智知識
識名言名目。故云漠也。經云。不染而染難可 了知。染而不染難可了知。希謂無聲。夷謂無 色。老子云。聽之不聞曰希。視之不見曰夷。此
乃重顯深廣之相。深故聽之不聞。廣故視之 不見。謂此心體唯證相應。非是見聞之所及。 故忘境等者。此亦顯心離過。忘謂於法不記。
斯亦絕無之義。境謂所證之理。智謂能證之 心。凡言境智能所者。蓋約反迷從悟。對染說 淨。皆屬生滅。今此顯示非染淨之一心。絕迷
悟之極致。尚不可立真妄之名。豈存乎能所 境智。故楞伽云。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遠 離覺所覺。又圓覺云。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以一心之體絕凡聖亡因果。離性離相不有 不無。焉可更言境智能所。故云忘也。楞嚴云。 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斯 之謂歟。
[0299a29] 非生滅下二顯真如門。前門但約絕待亡詮 旨離性相故。云寥廓冲漠等。今門約對生滅 顯不生滅。待妄立真故云真如門。即下立義
文云。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解釋文 云。心真如者。即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 心性不生不滅。乃至云。以離念境界唯證相
應故。今疏敘彼故云。非生滅等。非無也。不 也。然生滅與不生滅。須約三性分別。且約三 性自相說者。謂遍計妄法一向生滅。圓成實
性一向不生滅。依他假法相同遍計似生似 滅。性是圓成不生不滅。若稱實言之。則三性 皆無生滅。雖然且無義不同。何則謂遍計即
無法可生無法可滅。如繩上蛇。依他乃即生 無生即滅無滅。如麻上繩。圓成即中。無前二 生滅之法。如麻上無繩無蛇。唯識頌云。初即
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 性圓成實性。即是真如。故云非。生滅也。然此 但明圓成當體不生不滅。亦不和會泯於生
滅之法。故圓覺云。如來寂滅性未曾有始終。 故下文云。所謂心性不生不滅。又云。非前際 生非後際滅。畢竟恒常等。此即顯真心不變
也。四相等者。四相有三種。一微細四相。謂一 剎那有九百生滅。但是有為皆為所遷。即生 住異滅也。二果報四相。即生老病死。涅槃經
中名為四山。如彼經云。有四大山從四方來。 欲害人民。當有何計而能免彼。波斯匿言。設 有此來無逃避處。唯當專念持戒布施。佛讚
善哉。我說四山。即是眾生生老病死。常來 切人等。三一期四相。謂始從迷真終至造業。 八相生滅通束為四。謂生相有一。住相有四。
異相有二。滅相有一。若反迷斷時。始從初信 止滅相。終至十地斷生相。如下具明。今言不 遷者。即微細四相兼於餘二。以四相但遷有
為之法。心是無為非所作性故。不能遷。文中 略舉初後以攝中間。故云非生滅也。無去來 者。謂此真心不向前際去。不從後際來。亦不
現在住。現在住者。即是諸有為法故。成唯識 云。住表此法暫有用。今不同彼。故云無也。三 際等者。際時限也。莫無也。易謂變改三際。雖
是能易之法。但能遷變有為。令其改易心非 有為故。不能易。淨名云。但以文字數故說有 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0299c12] 但以下三敘生滅門。即下立義。文云。是心生 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解釋文 云。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有生滅心。所謂不生
不滅與生滅和合乃至此非心識分別能知。 以真如自在用義故。今敘之也。文有四句。於 中上句標生滅。所以餘句釋生滅相。初句言
但者。詞也。以由也。此性雖寂寥虛曠冲深包 博。非生非滅不垢不淨。然不住此一向寂滅。 非染淨中而隨彼能熏成一切法。隨染即九相
生滅。隨淨即三乘聖道。皆由真如。以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