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Treati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起信論疏筆削記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六長水沙門子 璿 錄
[0325b10] ◎二立義分。二寄問中疏文二。初釋法。大乘 法體者。大乘之體。即是於心。名心為法也。此 中且說法為大乘體。次下一文方說心為法
體。此乃展轉釋出其體也。今言出大乘法體 者。恐多法字。有智詳焉。謂自下以三義釋名 法之由。夫言法者。有其二義。一任持自體義。
二軌生物解義。今初一句。即初義也。謂本有 自體真實不變。非同依他。從緣假立無有自 性。以從無始來任持不失故。故下論云。如實
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後二即 軌生物解義。又法者。對智得名。以此一心是 法界理。能軌於智令成無漏。無分別也。斯則
以無相境相無緣智故。云對智。下論云。唯證 相應故。復能顯於三大之義。未有一義不從 法顯。故下文云。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義
理既彰物則生解故。此二句皆後義也。宗本 法者。謂一論所宗染淨根本故。或可宗即是 本。謂約義所依曰宗。能立萬法曰本。故下疏
云。依宗所顯差別義理。又淨名云。依無住本 立一切法也。又起論云。為欲解釋如來根本 之義。即斯法也。大位在因者。謂此論中所明
法體。大都所判屬於因位。以文云所言法者。 謂眾生心。既標眾生之言。故知大概合當因 位。不同佛性圓覺究竟覺不思議解脫等。大
位在果。今約因中性德所標故。云眾生心也。 通染淨者。若隨名取義則位在於因。若克論 體性則通於因果。因果即染淨也。斯則心實
通於因果。以帶眾生之言故。判在因也。然亦 有在果名心在因名覺之處。如圓覺經云。是 諸眾生清淨覺地。又云。一切如來妙圓覺心
故。云通染淨也。所以下文云。是心則攝一切 世間出世間法。攝世間法是通染。攝出世間 法是通淨也。
[0325c14] 疏義者下二釋義文三。初釋文也。大乘名義 者。謂大乘是名。名約義立故。須辨義。未有無 義而有名者。何故等者。雙徵名義。謂約於何
義得名大乘。未審大乘有於何義。以雙徵故。 不言何故名。而言何故是。是之一字雙含兩 勢。蓋文之巧也。謂此下釋三大可知。二運者。
有兩意。一則自運運他。二則已運當運。今此 論中正唯後意。故下文云。一切諸佛本所乘 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於此二
中皆具自運運他也。以約此義名為大乘。
[0325c24] 是故下。二結意也。如文云。所言法者。謂眾生 心是先顯法體。次云所言義者。則有三種等。 是後顯義理。大乘之中唯茲法義。今既法義
並陳無所遺矣。故云義足。
[0325c28] 疏依宗下三彰位所依之法。染淨雖通。所顯 之義唯局於淨。體相用三各不相。是故名差 別離障。所顯翻染得名故。云唯淨。故下相大。
文云。心性無動則有過河沙等諸淨功德相 義示現。用大云。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 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據此所說正唯屬乘。
而言大位者。以體大通染淨故。今約多分判 在果也。又體大雖通於染。以彼之名亦從顯 得。若在因時則無體大之名。至相用顯時。方
對此二以彰體名。由是三義皆屬淨也。
[0326a09] 起下法體等者。即起下顯正義中總之一段。 文云。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乃至 以是二門不相離故。論眾生心者。眾生即能
依心即所依。所依之體從能依以彰名。前劣 後勝。眾生之心依士釋也。故下文云。眾生依 心意。意識轉故。
[0326a15] 疏三。初正釋。出法體者。前出大乘體。名之為 法。此出法體名之為心。從寬之狹。此為至也。 如來藏心者。謂在纏自性清淨心。具足含攝
如來功德。名如來藏。如下自釋。具和合下明 心之行相也。和合即生滅門。以彼隨緣成染 淨故。不和合即真如門。以約體絕相顯不變
故。以其下釋所以。此心具上二種義者。以在 眾生位中辨故。是故論云眾生心也。
[0326a23] 若在下二反顯。謂此心隨染之時。則云與生 滅和合。今在佛位純淨無垢。唯不生滅故。無 和合義也。以始下出所以。顯無生滅之相。故
云唯是真如。既無彼相但是一真約何說合。 故中論云。一法云何合。下文顯佛地云。破和 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純淨故。所
顯義者。三大之義自此方彰。生滅相無則唯 局淨。故無和合。
[0326b02] 今就下順結却成前義。眾生即染相。以真體 隨緣起。為眾生相不離體故。名和合。雖全體 起相。而體未嘗改變。故名不和合。由是在纏
具二門也。
[0326b06] 論出世間法下疏文二。初總敘意。初一句標 指。餘皆正敘。體即真如門。相即生滅門。二門 相攝不相捨離故。云無礙。染淨同依者。二門
之中各攝染淨。真如門是染淨通相。生滅門 別顯染淨。通別雖殊不出一心。故云同依。隨 流謂不覺迷真。乃至造業受報。反流謂始覺
翻染。暨乎菩提涅槃。迷悟雖殊。唯此心轉故。 經云。無始時來性一切法依止。由此有諸趣 及證涅槃果。是故萬法唯心。心即是主故。其 迷悟皆心所為。
[0326b16] 疏是故下二別釋相二。今初約生滅門釋。不 覺攝世間法者。以不覺是世間法根本。一切 染法皆此所成。由是所成之染。皆不覺攝。則
三細六麁五意六染等。是所攝之法也。故下 文云。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 皆是不覺相故。攝出世法者以本始二覺是
出世法本。一切淨法皆覺所成。由是所成之 淨。皆屬覺之所攝也。本覺所攝。即大智慧光 明義。遍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等。始覺所攝。
即三明八解力無畏等。然此且就相用有異。 分其二殊。若約體同所攝無別。此猶下結示 可知。
[0326b28] 疏若約下二約真如門釋也。鎔融含攝者。謂 消和包納。令彼染淨差別之相。無有障礙也。 染淨不殊者。出鎔融之相也。謂以一真如理
融之。使染即非染。淨即非淨。即染即淨渾為 一味。故云不殊。故下文云。一切諸法唯依妄 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
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斯則生滅門中。名 為該攝。真如門中名為融攝。該攝則染淨俱 存。融攝則染淨俱泯。俱泯故一味不分。俱存
故歷然差別。是故二門雖皆言攝。而攝義不 同也。下文顯者。相次即辨。
[0326c10] 釋其法名者。標指此文也。法即是名。今此文 中正釋此心。得名法之所以也。謂依下於前 三義中。約第三顯義故。名為法也。其餘二義
論各有文。已如前引。
[0326c14] 責總立難。疏二意中。初意云。心既通染不合 顯得唯淨之義。其猶雜鑛之金。豈能鑄得純 金之像。二意云。心既是一一則體狹。大乘義
多。多故成廣。豈能以狹而示於廣。
[0326c18] 開別中疏二。初總敘釋意。大乘雖淨者。牒縱 所問也。相用下分別正答。對染者。謂相大則 翻染成淨。如云心性不動。即有大智慧光明
義等。用大則隨緣而起。如云隨諸眾生見聞 得益故。說為用等。此上二義皆對染成。故下 文云。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也。今生滅下
正明能顯。既有覺不覺二義。故云具含染淨。 以有染故方能顯淨。淨既不自淨。待染以成 淨。何怪通染之心。能顯唯淨之義耶。此即結
答也。以廢下出對染所以或問曰。何故須對 於染方立淨耶。故此釋也。故下文云。若離不 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又真如門中無
染。亦不立淨。又云。若離業識則無見相。以諸 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遞相見故。心法雖一 者。牒縱所問也。而有下分別正答。示大乘體
者。真如是泯相顯實門故。以泯相而相不存 故。唯示體也。具示三大者。生滅是攬理成事 門故。以攬理而理不失故。具三也。大乘義下
結成具示。謂此三大義中。具攝如來真應二 身過河沙數德相妙用。以要言之。一切所有 無漏功德。盡不出於三大之義。三大之體唯 此一心。是故一心能顯多義也。
[0327a11] 總舉等者。盡此一門之義也。一法界等者。具 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 謂心性不生不滅。乃至若離於念名為得入。
共有一十三行論文。是此所起也。真如相者。 相即義相。如下文云。復次真如者。依言說分 別。有二種義。義即相也。不同生滅可狀之相。
復次下乃至終於此門。共有一十二行論文。 是此所起也。據此所配。若言真如門。則通言 心真如真如相則別也。
[0327a20] 論是心下疏二。初釋前二句二。初別釋當文 也。隨熏變動者。謂隨染淨因緣所熏。令心變 改動轉。成生滅故。總舉等者。撮下一門之義。
在此生滅二字之中故。云總舉。依如來藏等 者。具云。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乃至性染幻差
別故。都有七十五行論文。是此所起也。緣由 者。所以義。起下等者。具云。復次生滅因緣 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此義云何。以
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乃至不能得隨順世 間一切境界。種種知故。共有四十九行論文。 是此所起也。狀謂形狀。妄識所知境也。揀異
真如相。是義相相即性也。非識境界唯智所 證故。起下等者。具云。復次分別生滅相者。有 二種。云何為二。一者麁與心相應故。二者細
與心不相應故。乃至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 心智滅。共有一十四行。是此起也。然此立 義分中所立義本。即有八字。謂真如相生滅
因緣相。下解釋分中度有一百六十三行。逐 段而釋。如前所配。從四熏習下即通。明染淨 生滅起之由致也。若更束八字。不出心之一
字。更展一百六十三行論文。以成百餘部大 乘經。此顯論主證悟心中自在之用。
[0327b14] 何故下。二通前料揀。先牃外難。何故兩門一 能一即耶。故牒云者。以真下釋不起者。以真 如有二義。一不變義。二隨緣義。今此門中但
約不變。以顯其體。不約隨緣。故云不起。所顯 謂體大能顯即此門。能顯為詮所顯為旨。真 如與體蓋是一義。故云即也。以是下因顯唯
示體大也。起動者。即隨緣義。以隨緣故成生 滅門。染淨即生滅相也。即此染淨為能示 之詮。三大是所示之旨。二義各別。故云又分
也。能所下揀異前門也。若喻顯者。一心如水。 真如如濕。生滅如波。是水濕相。即示。水體。 是水波相能示水之自體 (濕體) 相 (八功德相) 用
(鑒像潤物) 故。
[0327b26] 疏體謂下。二釋後一句文二。初釋本文二。初 別解當文。本覺者。即是前之真如。至此門中 轉名本覺。以對治故名本。對不覺故名覺也。
即此本覺是生滅家之自體也。此顯生滅別 無其體。全攬本覺為自體故。生滅因者。或問。 若此本覺是生滅體者。本覺即是真如。何故
說為生滅自體耶。故此釋之。謂生滅之相。起 時實賴真如為因。以真如不守自性。為無明 熏。成諸染相雖成染相其體不變。以不變故。
熏彼無明。令厭生死樂求涅槃。漸起始覺成 其淨法也。如是染淨皆由真如。是故真如是 生滅體。故下文云。依如來藏有生滅心。又云。
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乃至名得 涅槃。成自然業。亦辨體者。謂前真如門當體 是體。此生滅門以真如為體。若無真如之體。
生滅終不能成故。此門中須辨體也。翻染下 明示相用也。淨相即相大。謂大智慧光明義 等。業用即用大。謂報化二身等。是以下指文
結示也。以生滅門中文科兩段。初釋能示生 滅心法。即生滅因緣相等。後辨所示三大之 義。即體相用等。下文具顯。
[0327c18] 疏何故下。二通前料揀牃外難可見。以所下 釋也。前云。能示顯詮旨不一。今云。自體顯詮 旨不異。此門雖即能所有殊。非謂所詮在能
詮外。今顯非外故。云自體等。斯則生滅是真 如家相。真如是生滅家體。體相雖異而不相 離也。其猶波水。雖異豈得水在波外耶。故知 其水是波之自體也。
[0327c25] 疏問真下二釋妨難也。問意以兩門敵對。而 難詳之可了。答中真如下二句牒門立理。不 必由起者。真如本自立。不藉於生滅也。自性
本常。豈因他有。由無下正釋。謂有起必有相 用。無起但唯存體故。前門中但只言一也。生 滅下二句牒前立理。起必賴不起者。異於前
門也。若無不起之真如。何有起動之生滅。如 無其水。豈有於波。故須藉之。起含不起下正 釋。真如舉體成生滅故。今生滅含於真體也。
猶水起成波。波含於水。由是此門不唯示於 相用。亦示體也。故云具示。
[0328a07] 疏起下等者。如論云。復次真如自體相者。一 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乃至 真如自在用義。故即有六十四行論文。正是
此所起也。體大疏言真性者。真謂揀非偽妄 獨顯圓成。性謂自體常住不變不異。即揀諸 法空性也。深謂竪窮三際無去無來。廣謂橫
遍十方非中非外。凡即六趣差別。聖即三乘 不同。染即穢土極於三界。淨即淨土盡於十 方。然凡聖染淨各通二報。今約別論故。凡聖
屬正染淨對依也。以諸法雖廣不出依正二 報。正中不出凡夫聖人。依中不出淨土穢土 故。舉此四以攝一切無不盡也。皆以為依者。
上之四法並用真如之體為所依故。故華嚴 云。未曾有一法得離於法性。下文云。如是無 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楞嚴云。一
切世界因果微塵因心成體。既為一切所依。 體大之名由此而立。論真如平等者。謂真性 於一切法中。為平等體故。如像中鏡。非同諸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