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Treati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起信論疏筆削記
Scroll 1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十六長水沙門子 璿 錄
[0381c20] ◎對治邪執者。乖真曰邪。取著名執。相形曰 對。攻擊名治。則前正義是能治。今邪執是所 治。正義既顯邪執自亡。今則敘釋其相也。論
一切下正標。若離下反顯。我是根本起復由 之故。云依我而有離我而無。
[0381c25] 二徵列。疏總相等者。不能分別五蘊差別。但 總相執取為主宰也。然其我相有於四種。一 眾生相。是過去眾緣和合之所生故。二壽者
相。是現在一期住壽不斷緣故。三人相。是 未來數於餘趣而受生故。四我相。是三世之 總主故。故今云。我為總相主宰也。此是下揀
濫。此約學大乘。初心凡夫聞大乘教。不解佛 旨。隨自妄心曲裁聖典。習以性成。故作此見。 非是外道者。彼有三宗。所計不同。如前已說。
今非此類。計一切等者。計色等法各自有實 體性故。攝論云。若執法體是有。名法我執等。 以二乘人依二麁事識。修行但。了法中無我。
不知法體全空。如前云。見從外來取色分齊 等。於染淨境執有自性。故名法執。其猶翳目 既存空華豈滅。
[0382a11] 論云何下疏二。初約義通辨。此五何別者。牒 外所問。約果者。於如來法身之上。起於執故 通因果者。皆依如來藏之所執故。如來藏性
通於因果。又於五中。初二多是習頓教空教。 及南宗禪學失意者所執。次二多是習大乘 法相。及北宗禪學失意者所執。後一唯是外
道邪見所執。如科文者。如下可見。
[0382a18] 問此下。二問答釋名。問意云。真如是法。於此 生執合是法執。云何反名人我執耶。此一向 約所執以成難。一云下約能執者以通。此則
約有人我者作此執故。非約所執得名。二云 下約所執法以通。本覺是人者。以所執法 中有一分覺照義。屬智故名為人。執此為我
故。名人我也。理實者。約寂體說。即當所觀屬 於法也。執事空為法體者。此即世間頑虛之 空。是識所孌由色所顯。非是三乘所證理法。
故云事空。執此事空為真法體故。
[0382a28] 一執緣論法身如空者。金鼓經云。佛真法身 猶若虛空。華嚴云。普賢身相如虛空。淨名云。 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達諸法
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又經云。虛空無 中邊。諸佛身亦然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 此文至多。不能具引。
[0382b05] 二執相。疏礙相等者。謂眾生定執佛有三十 二相等色。見有去來。取色分齊質礙等相。迷 意等者。佛意以空有無相無礙之義。喻同法
身體。不言虛空便是法身。斯迷喻為法也。法 喻不分最為淺近。
[0382b10] 一立論空相者。以虛豁無礙為相也。是妄法 者。妄識所變故。是色所對故生大覺中如一 漚。故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殞誠
為妄法。疏情有者妄情見有。理合是妄。論體 無不實者。有二意。一明真體之中無此不實 之妄空故。二明空體自無本不實故。疏云。理 無正當。初義兼於後義。
[0382b17] 二釋論對色故。有者與色法相對待故。離色 所顯。故名為空。若無色顯空不得有。可見相 者。以是空一顯色故。有色處則見無空。無色
處則見有空。有時無時亦爾。令心生滅者。有 時則見有。心生見無心滅。無時則見無心生。 見有心滅。既能引心生滅。豈若法身。若是法
身不合令心生滅。疏相待者。釋前對色故有 也。妄念緣者。釋前是可見相。非法身者。法身 異此。無有無處無有無時。亦無一相可得。尚
不可以智知。豈容妄念所緣。今既妄念所及。 故非法身。論若無色下正顯體無也。以能顯 之色尚不可得。所顯之空理應是虛。楞嚴亦
云。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又云。色相既無誰明 空質。疏文可知。
[0382c02] 三結疏結情有者。亦是釋無色之所以。即前 依轉相有現相義。然此且是正釋。論一切境 界者。即色空俱攝也。疏結理無者。亦是轉釋。
或名反釋。即前心無起故。境界隨滅。乃至得 涅槃等。是知虛空但是真性之中一分妄相。 故楞嚴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辨法同
喻等者。即因便取喻。非論正意。若據論意。但 約為遮情執之有。故以為喻。非謂表於真如 體遍。故前云。寂莫如空。次云。廣大性智非如 虛空等。有智請詳。
[0382c12] 二真非妄。疏豈同等者。有兩義。一究竟不究 竟故。二覺知不覺知故。故圓覺疏云。方之海 印越彼太虛。華嚴云。解如來身非如虛空。無
量功德妙法所圓滿故。問上云。正義為能治。 邪執為所治前既已顯正義。此文只應但明 邪執。何故復有能治之文。豈不重耶。答前文
正義雖是能治。以未能約執對顯。今此文中 逐段別舉執相。將前正義別別對破。斯則由 此邪執。顯得前義正真。亦由前義明得此執
偽妄。故須別舉治文也。只如此段對治之文。 即當前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又 云。非有相非無相。又云。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又智淨相法出離鏡。又以法身為智身等。並 是此能治之文也。
[0382c26] 一執緣論涅槃空者。圓覺云。生死涅槃猶如 昨夢。真如空者。楞嚴云。言妄顯諸真。妄真同 二妄。又云。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等。疏大
品等者。具云。時五百天子默然憶念。云何說 涅槃等亦如夢耶。善現知諸天子作如是念。 而告之言。若當有法過涅槃者。我亦說為如
幻如夢。何以故。從本已來本自空故。
[0383a04] 二執相。疏不知等者。本為破於有取之心。故 說為空。空者意明離名離相之義。不無圓成 實體具性功德。不了佛意謂同遍計之法舉
體全空。斯則傷之太甚。
[0383a08] 三治論自體不空者。即前如實不空。以有自 體義及前體大不增減等。具功德者。即前所 示相大大智慧光明義等是此對治文也。
[0383a11] 一執緣論體備等者。圓覺云。無上法王有大 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 提涅槃及波羅蜜等。圓覺即如來藏之異名
也。更有諸經不能具引。
[0383a15] 二執相。論不解者。此是表詮令生信解。不同 前二遮詮遣執。故言不解。不言為破著也。下 皆如此。
[0383a18] 三治論依真如義說者。此約真性顯功德也。 真體本一義說有差。既於一體之上。說功德 義。即差別而無差別也。疏二之不二者。上論
云。雖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 一味唯一真如。以無分別離分別相等。論因 生滅等者。此對妄法顯功德也。既對妄顯此
亦差即無差也。疏不二之二者。如前文云。若 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 法界義等。如上等者。即能治之文。
[0383a27] 一執緣。論諸法不離真如者。圓覺云。一切眾 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華嚴云。三 界所有唯是一心。又云。 未 曾有一法得離於
法性。
[0383b02] 二執相。疏隨緣等者。此明真如隨無明緣。成 世間法。以不敏故。謂真體中本有此染。
[0383b04] 一奪。疏淨德妙有者。即不空如來藏也。大抵 同前第二中能治之文。廣如相大中辨。妄染 理無者。有二意。一真理中無此妄染。即空如
來藏也。二據妄自性道理亦無。上文云。以一 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又云。一切法如鏡 中像無體可得等。妄不入真者。即不相應也。
上文云。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以妄 體本空。將何入真與真相應。
[0383b12] 二縱破論無有是處者。妄若實有。證時不合除 滅證者。既能除滅。當知妄本不有。以真體證 時畢竟不無故。近有人聞性具義。不能深究
理趣。便謂本性具有十界色心漏無漏法。起 用之時。各於本法自體上。起名全體之用。宛 如第八識中含種無異 (此同前段執性德同色心) 又說真性除
無明有差別義 (即同此段執法性本有染) 往往形於簡牘。疑誤 後生反謗圓文。却謂方便。菩薩懸知今日。垂 此對治。善哉大士悲救何甚。儻無悛意。確乎
迷情。豈唯邪見之門不扃。抑亦阿鼻之路尤 近也。悲夫。廣有破斥。已見別章。
[0383b23] 一執緣。疏各二法者。謂執緣執相對治之文。 皆雙顯生死涅槃二法。在文可見。論有生死 涅槃者。此是勝鬘經文。已如前引。又經云。無
始時來性為諸法依止。由此有諸趣及證涅 槃果。
[0383b28] 二執相。論不解等者。佛意言。如來藏是迷悟 所依之根本。迷則生死悟則涅槃。然則生死 無初涅槃無盡。不達此理遂成始終之見。下
文具顯。亦同圓覺剛藏三問中第三問也。文 云。若諸眾生本來成佛後起無明。一切如來 何時復生一切煩惱。亦如楞嚴第四所明。斯
則生死涅槃悉有始終也。疏外道等者。謂數 論師。以彼依非想定發世俗通。應於邪道。知 過去八萬劫事。過此即不知以生死智通。知
未來八萬劫死此生彼之事。後亦不知也。彼 之所計冥性是常。從此生於世間諸法。冥寞 難知。故云冥性。云何而生。謂從冥初生覺從
覺生我心。從我心生五唯量。謂色聲香味觸。 從五唯量生五大。謂地水火風空。從五大生 十一根。謂五知根眼耳鼻舌身。五作業根
手脚口大小便根及心平等根。爾時名生死成。 執一神我為受用主。我思勝境。冥性變生為 我受用。我受用故。為境纏縛不得解脫。我
若不思冥性不變。神我解脫名為涅槃。此有 二十五諦。冥性為初。能變起故。
[0383c19] 一生死無初。論無明無始者。即前依如來藏 有生滅心等。又云。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 本來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皆是能治之
文。疏仁王等者。彼經第一云。善男子。一切眾 生煩惱不出三界。諸佛應化法身亦不出三 界。三界無眾生。佛何所化。是故我言三界
外別有一眾生界者。是外道大有經中說。非 七佛之所說也。大有經者。彼勝論師說有六 句。一實。二德。三業。四大有。五同異。六和合。
此六句中彼有大性。能有一切法離一切法 別有體故。
[0384a01] 二中論涅槃無後際者。即前云。所謂心性不 生不滅。又云。非前際生非後際滅。又云。法身 顯現起用無斷等。皆是能治之文。
[0384a04] 一執緣論人無我者。小乘藏中所說以根非 利故。但為分別蘊中無人。令證人空也。
[0384a06] 二執相。論說不究竟者。未說法空教名半字。 然有多義名不究竟。一行但行自利未能利 他。二智但得生空智不得法空智。三斷但斷
煩惱不斷所知。四證但證生空理不證法空 理。五得但得有餘無餘涅槃。不得無住處涅 槃。見五陰者。雖於蘊中不見人相。而見蘊
等是其實法。既執陰法實有。故見三界不安 猶如火宅。希求出離如救頭然。望到寂滅安 樂之處。
[0384a15] 三治論五陰自性不生等者。即前真如門云。 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名字心緣等相。畢 竟平等。又云。一切法即真實性等。又同相。文
云。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下文復云。 以信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會相入實 文中皆是能治也。
[0384a21] 二究竟離者。前且據其病狀隨病設藥。故對 空說有。對有說空。未能究竟。今則具約真理 一切皆遣。言說道斷心行處滅。平等一味。方
名究竟。是則對治符於依言真如。究竟符於 離言真如也。一總顯。論染淨無自相者。所以 得名染者。以待淨立。當知染相非自相也。淨
相亦爾。餘本末有空生佛。乃至世出世等。倣 此而知。故淨名云。若見垢實性。即無淨相。順 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疏因待者。若染法
因待淨成。即淨法還為染待。如是展轉墮無 窮過。無因待等者。若本無染為因為待。則何 有淨為所成法。相待無相待下。或問曰。此諸
染淨應可在迷之時。未得離於相待。悟後方 得相待即無相待耶。故此釋云。法體本爾。非 謂由悟始得如是。以染淨法本離言說分別。
畢竟平等。何須待悟方始無耶。如下自釋。
[0384b08] 二類求疏顯上非心者。此顯非智等一句。上 則總標非色非心。今此非智等重示非心義 也。顯上非色者如前可見。亦可此句重覆前
非色等義。謂非色心智識等。即以攝盡世出 世間一切相待諸法皆無也。今恐聞此無。故 便作無解墮於斷見。今則覆疎有無俱絕也。
又是覆前對治離中能治所治空有之法。俱 不立也。前則以藥治病。此則藥病俱遣。究竟 離義於斯顯矣。論畢竟不可說相者結也。此
有兩意。一約時。謂明色心等相。非唯暫時不 可說。盡於未來畢竟亦不可說。二約法。非謂 法體不可作色心等相。說餘一異凡聖因果
生死涅槃一切相。畢竟不可說故。前真如門 云。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等。 今則相盡歸如。合於本體。入真如門也。
[0384b23] 一正會伏疑者。和會佛意。以釋疑難。此疑不 顯但有釋文。伏而不現。故云伏疑。疏離性者。 本性無故。本性既無。何相之有。如前所離之
文。故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種種言說者。 即前顯示正義之文也。假言等者。如假筏渡 河意不在筏。以此土眾生皆以聞思修入三
摩地故。須以音聲為佛事也。故經云。此方真 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又經云。總持無文字。佛以文字說。
[0384c03] 二辨意。論離念歸如等者。意令離前邪執有 無等念。歸於真如故。智論云。念想觀已除言 語法皆滅。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
[0384c06] 三釋成論令心生滅者。心通真妄。但依主持 業之異詳之。實智即本覺能入即始覺。十地 已還不得入者。蓋緣有念也。故前文云。一切
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已來念念生滅未曾 離念故。
[0384c11] 分別發趣道相者。前雖正義已顯。邪執又亡 直論見解。苟無偏僻。然於發心趣求修證階 降殊。未諳悉。若止而不進。則前解何為。有解
無行如風中燈照物不了。亦如有目無足。豈 到前所。苟或進之則知復何往。故此分別。令 知知已令進。則免其叨濫上流。及自輕退屈
爾。自此已下則釋立義分中所立乘義也。一 標意釋名者。文中但有標章釋名。而無標意 之語。恐章字誤為意字。智者詳之。疏覺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