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ine Summary of the Treati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一靈峰蕅益沙門智旭述
[0422b18] 佛祖之道。以心傳心。菩薩造論通經。亦唯此 一大事。故云。十方諦求。更無餘乘。縱令曲為 群機。循循善誘。從實施權。說種種道。譬如三
草二木。受潤不同。而能潤之雨。原只一味。故 云。如食石蜜。中邊皆甜。又云。粗言及細語。皆 歸第一義。豈應封文失旨。橫執名相。剖判虛
空也哉。且如彌勒世尊。迹居補處。本必難思。 無著。天親。既是龍華輔弼。則與文殊普賢何 異。至於馬鳴龍樹。並屬金口授記。傳佛心宗。
其所著述。決定不當互相乖異。乃後世講師。 輒妄判曰。天親識論。是立相始教。龍樹中論。 是破相始教。馬鳴起信。是終教兼頓。並未是
圓。嗚呼。其亦不思甚矣。夫天親宗瑜伽而立 唯識。先以唯識破我法二執。次明識亦如幻。 非真實有。故亦名為破色心論。今乃目之為
立相教。可乎。龍樹依甚深般若。遍蕩四性情 執以顯法性。故曰。欲具足一切佛法者。當學 般若。又曰。若以無此空。一切無所作。以有空
義故。一切皆得成。今乃目之為破相教。可乎。 馬鳴以一心真如門。顯甚深般若隨智說。以 一心生滅門。顯瑜伽八識隨情說。真如。即一
真法界。統事理而泯絕事理者也。生滅。即全 理所成之事。全事無性之理也。二門不離一 心。則無一生滅而非全體真如。無一真如而
不全具生滅。即事事無礙法界也。今乃謂其 不同唯識中論。仍非圓極一乘。可乎。況經論 中。並謂真如與一切法。如水與波。不一不異。
誠證具在。何容偏執。蓋若言定一。則真如不 生滅。應一切法亦不生滅。或一切法生滅。應真 如亦生滅。固為不可。若言定異。則真如非即
一切法之實性。應在一切法外。別有方隅。不 常不遍。尤為不可。故起信謂真如受熏者。譬 如觸波之時。即觸於水。所以破定異之執。初
未嘗言真如隨熏轉變也。唯識謂真如不受 熏者。譬如波動之時。濕性不動。所以破定一之 執。初未嘗言別有凝然真如也 (唯識論云。不同餘宗。離色心等有實
常法。名曰真如。又云。真如即是唯識實性。明文彰灼若此。後人乃以凝然真如誣謗唯識。罪何如哉) 。然則 唯識所謂真故相無別。即起信一心真如門
也。唯識所謂俗故相有別。即起信一心生滅 門也。楞伽經云。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 相。真相。宗鏡釋云。起心名轉。八俱起故。皆
有生滅。故名轉相。動則是業。八識皆動。盡名 業相。八之真性。盡名真相。由此觀之。起信唯 識。皆宗楞伽明矣。宗本既同。則諸名義。自不
相違。乃註疏家不能以義定名。漫爾依名 定義。致令二論乖同水火。可不哀哉。此大乘 起信論。藏有二本。一是梁真諦譯。一是唐實
叉難陀譯。二譯對閱。唐本更為文顯義順。但 舊既流通梁本。私心弗敢自專。敬以鬮決於 佛。拈得宜解唐本。遂殫一隙微明。剖盡兩宗
迷執。名之為裂網疏云。癸巳十月十有八日 下筆故敘。
[0423a12] 釋此為二。初釋題。二釋文。今初。
[0423a13]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譯) 題目五字。 四別。一通。略而言之。三重能所。大乘起信。
猶云起大乘信。即是別題。論之一字。即是通 題。言三重者。一。論為能起。大乘信為所起。 二。信為能信。大乘為所信。三。大為能揀。乘
為所揀也。釋此為三。初釋大乘。二釋起信。三 釋論字。初釋大乘為二。初分釋。次合釋。分釋 復二。初釋大。次釋乘。初釋大者。絕待無外。
強名曰大。即是直指眾生現前介爾心性。法 爾具足體大相大用大三種義故。謂只此現 前介爾之心。隨緣不變。全體真如。名為體大。
只此全妄即真體中。本具恒沙稱性功德。在 凡不減。在聖不增。名為相大。只此心性體相。 不變隨緣。出生十界染淨因果。達此緣生無
性。便能翻染成淨。名為用大。言體。則體外別 無相用。如濕外別無水波。故體絕待。言相。則 相外別無體用。如水外別無濕波。故相絕待。
言用。則用外別無體相。如波外別無濕水。故 用絕待。如此三大。不一不異。不可思議。唯是 一心。故言大也。次釋乘者。約喻為名。運載為
義。即是直指眾生現前介爾心性。法爾運載 至於佛地。自利利他。無休息故。名為乘也。心 性體大。即是理乘。亘古亘今。恒不變故。心性
相大。即是隨乘。不離不脫。恒相應故。心性用 大。即是得乘。如輪王七寶。自在成就故。性具 三大。總名理乘。無三體故。照性成修。修時三
大。總名隨乘。順法性故。從因剋果。果時三 大。總名得乘。極自在故。性修不二。因果不 二。故目此現前介爾心性以為乘也。初分釋
竟。次合釋者。雖復眾生現前介爾心性。即是 不可思議大乘。而迷悟因緣染淨熏習。遂有 十法界異。謂若迷此一心而起見思十惡。則
運載眾生入三惡道。名為跛驢壞車。若知畏 三塗苦。修行十善。及諸色無色定。則運載眾 生到三善道。更能畏三界苦。修行出世戒定
慧學。永脫苦輪。則運載眾生。入涅槃城。名為 羊車。若知十二因緣。本自無性。體其本空。永 息惑業苦輪。則亦運載眾生入涅槃城。雖乏
大悲。猶作眾生增上福田。名為鹿車。若念自 他同在苦輪。志願兼濟。具足大悲。發起弘誓。 普能運載眾生。漸趣無上大涅槃城。名為牛
車。若了達此現前介爾心性。即是不可思議 大乘。深觀動心即不生滅。即得入於真如之 門。始從名字。運至觀行。乃至究竟。自運功
畢。運他不休。名為大白牛車。今言大乘。正指 大白牛車。揀非門外三車故也。復次一切眾 生。雖復迷此心性。舉體為壞驢車及三車等。
然此心性。隨緣不變。未嘗不即究竟大乘。譬 如真金。雖復用作種種穢器。及諸雜器。而金 性不改。貴重如故。苟知穢器體即真金。即於
穢器得真金用。是故光照阿鼻。不難十地頓 超。放下屠刀。便是千佛一數。鸚鵡念佛而焚 得舍利。白鴿聞經而轉身作祖。故直指此一
切眾生迷妄心性為大乘也。前以大揀小。約 對待說。亦即生滅門義。後即小成大。約絕待 說。亦即真如門義。一切眾生現前介爾之心。
法爾具此二門。不相離故。故名為大乘也。初 釋大乘竟。二釋起信亦二。初分釋。次合釋。分 釋復二。初釋起。次釋信。初釋起者。問。一切
諸法。無生無起。云何乃言起耶。答。法性無 起。亦無不起。若但言起。即失真如門義。若但 言不起。即失生滅門義。若言亦起亦不起。即
互相違。若言非起非不起。即成戲論。當知四 句皆不可說。若不墮情執。順四悉檀。則有因 緣故。亦可得說。今言起者。乃非起非不起而
論起耳。何者。一心絕待。本無能信所信之殊。 而迷此一心。則起無量疑惑。如水成氷。翻此 迷惑。遂起圓常正信。如氷還成水。迷悟雖分。
一性不動。故非起。性無增減。迷悟宛然。故非 不起。是則起即不起。不起而起。約此論起。妙 在其中。蓋雖熾然起信。仍唯一心。仍無能信
所信之異。無能無所。而能而所。能所皆即 一心法界。如燈有照。還照於燈。故云。自心 起信。還信自心。是為無上性起法門。次釋信
者。據唯識論。於諸善心所中。最為上首。謂於 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 為業。釋云。然信差別。略有三種。一信實有。
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謂 於二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三信有能。謂於 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樂果。能成聖
道。起希望故。由斯對治不信彼心。愛樂證修 世出世善。 (文) 今論中云。信有四種。一信根本。 謂樂念真如法故。二信佛具無邊德。謂常樂
禮敬供養。聞法修行。迴向一切智故。三信法 有大利益。謂常樂修行諸波羅蜜故。四信正 行僧。謂常供養諸菩薩眾。正修自利利他行 故。 (文)
應知識論一信實有。即同今論一信根 本。識論二信有德。三信有能。即合今論第二 三四信也。又識論云。此信心所。自性澄清。亦
能淨餘心心所等。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又諸 染法。各有別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 濁餘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翻彼。 故淨為相。 (文)
良以如來藏性。不變隨緣。舉體 而為一切心王心所。而此一切心王心所隨 緣不變。一一無非全體如來藏性。故此信之 一字。雖約俗諦分別。不過止是諸善心所之
一。而實即是藏性全體。非是藏性少分。又雖 一切諸染心所。皆亦並是藏性全體。由逆性 故。多諸過咎。譬如金作穢器。不堪把玩。唯此
信心。能順性故。多諸功德。譬如金作轉輪王 冠。愈顯尊貴。所以一有信心。則一切善法。無 不共相應也。初分釋竟。次合釋者。夫性起法
門。雖復不可思議。而生滅因緣。則非一概。或 信邪倒見。起惑造業。則於正法。名為不信。或 於世間因果起信。則成人天十善色無色定。
名有漏善。或於四諦十二因緣起信。則成二 乘出世法門。名無漏善。或於六度四攝大菩 提果無上涅槃起信。則成菩薩自利利他法
門。名中道善。或於現前介爾心性不可思議 絕待大乘起信。則成無上圓頓法門。名一乘 善。今正起此一乘不思議信。故云起信紹佛
種也。復次教中每云信解行證。今但言起信。 不言起解行證者。信為法界。一切法趣信。離 信無別解行證故。謂一切眾生。雖復不信自
心大乘妙理。起惑造業。而信心之性。未曾稍 減。如水成氷。濕性不改。是謂理即起信。若聞 此論。能知現前介爾心性。即是大乘。是謂起
名字信。若能念念觀此心性。知其念即無念。 不起無明諸顛倒惑。是謂起觀行信。若任運 消除粗染。淨於六根。是謂起相似信。若入正
位。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是謂起分證 信。若超過菩薩地。微細分別。究竟永盡。心根 本性。常住現前。是謂起究竟信。是故但云起 信也。二釋起信竟。
[0424b20] 三釋論者。同辯徵析。剖 斷開示。令得決定之謂。若藉語言文字。顯示 實義。對治邪執。分別修行正道之相。勸令修
習。是教決定。能起聞思修等觀行相似之信。 若觀察推求色等五蘊。及一切法。皆不成就。 知妄動心。即不生滅。是行決定。能起淨心地
等分證之信。若得入於真如之門。永斷相應 不相應染。以一念相應慧。頓拔無明根。是理 決定。能起一切種智究竟之信。故名大乘起
信論也。此論是佛滅後六百年中。西天第十 二祖馬鳴大師菩薩所造。乃性相之總持。言 略義廣。誠了義大乘。佛祖心印也。若作五重
玄義。說者。法喻為名。一心真如為體。觀察一 切妄念無相為宗。除疑去執。發起大乘淨信 為用。大乘方等為教相也。初釋題竟。
[0424c06] 釋文為三。初歸敬述意。二正說五分。三結 施迴向。初中二。初偈頌。二長文。初又二。初 歸憑三寶。二述造論意。今初。
[0424c09] 歸命盡十方。普作大饒益。智無限自在。救護 世間尊。及彼體相海。無我句義法。無邊德藏 僧。勤求正覺者 造論弘法。必先歸憑三寶
者。略有四義。一順古先聖賢儀式故。二令眾 生增長福德善根故。三不同外道議論無宗 本故。四顯示能歸所歸性空寂。感應道交難
思議故。文中歸命二字。即攝能歸之三業。盡 十方以下。即示所歸之三寶也。歸命。猶言身 命歸依。歸者。投向義。返還義。生死海中。唯
三寶功德可作恃怙。故應投向。三寶體性。即 眾生現前介爾心性。由無始來背覺合塵。甘 自逃背。今背塵合覺。復本心源。故名返還也。
命者。依於色心連持不斷之所假立。即是本 識種上功能。名為不相應行。非有實法。但為 一切眾生迷情之所寶重。故隨順世間語言。舉
此總攝三業也。將此最重之命。投向住持三 寶。則為增上勝緣。研此假立之命。返還一體 三寶。則顯大乘正體。故首稱歸命也。盡十方
者。總顯無窮無盡三寶境也。以眾生現前介 爾心性。本自竪無初後。橫絕邊涯。十方虛空。 並不出於介爾心之分際。究竟證此心性者。
名之為佛。秖此心性。即名為法。詮此心性者。 亦名為法。信解修證此心性者。名之為僧。所 以三寶。同於心性。盡十方也。又復現前介爾
之心。體大即法寶。相大即佛寶。用大即僧寶。 又介爾心。圓具三大理性。總名法寶。覺此三 大之智。名佛寶。理智不二。名僧寶。是為一體
三寶。證此一體三寶。名十方佛。說此一體三寶。 能詮所詮。皆名為十方法。修此一體三寶。名 十方僧。是為大乘住持三寶。若無一體三寶。
則無以建立住持三寶。若非住持三寶。則無 以顯發一體三寶。如無一心真如。則無以為 生滅所依。如無生滅門中熏習淨法。則無以
顯一心真如。當知一體三寶。即真如門大乘 體也。住持三寶。即生滅門大乘體相用也。二 門不相離故。不得偏論歸也。普作大饒益三
句。是別示佛寶。及彼體相海二句。是別示法 寶。無邊德藏僧二句。是別示僧寶。皆約住持 三寶示者。一體之外。無住持故。不歸住持三
寶。相非歸一體故。普作大饒益者。徹證平等 體性。能以同體法力熏眾生也。智無限自在 者。圓滿四智菩提。照理量境悉無餘也。救護
世間尊者。究竟大慈大悲救惡護善無與等 也。法身冥益十界眾生。報身顯益地上菩薩。 化身顯益三乘六凡。故云普作大饒益。而三
身益物。並依平等法性之力。束之以為法身 佛寶。圓鏡智品。能顯法身。平等智品。能示報 身。成事智品。能現化身。觀察智品。應機說
法。故云智無限自在。而四智心品。並是曠劫 真修之所剋證。束之以為自受用身佛寶。法 身平等救護一切世間。報身救護菩薩世間。
化身救護三乘六凡世間。故云救護世間尊。 而慈悲與拔。並是果上任運不思議用。束之 以為勝劣隨類三種化身佛寶。此三佛寶。即
是一切眾生現前介爾心性本具之體。相用。 但迷情日用不知。名理即佛。諸佛圓滿證得。 名究竟眾生。眾生無上者佛是。故名為世尊
也。及彼體相海者。彼。即指上佛寶。體相。謂 真如之體。性德之相。既言體相。即攝於用。以 是三法不相離故。此體相用。深廣莫測。名之
為海。雖體相海。即是眾生現前心性。不單屬 佛。而唯佛究竟證得。故舉此以顯所詮法寶 也。及者。顯佛法本不二義。蓋佛是假名。法是
實法。攬法成人。因人辨法。是故佛性法性。唯 是一性。所謂智外無如。如外無智。雖辨住持 三寶。亦非條然各別。不同愚法聲聞。偏指黃
卷赤牘以為法寶。然黃卷赤牘。亦是如來藏 舉體所成。亦即體相海矣。無我句義法者。指 能詮法寶也。無我。即二無我。句。謂名句文身。
舉句。即兼得名。名句所依。即是文身故也。 義。謂句之所示。即指二無我觀。法。謂義之所 顯。即指一心真如。佛所說法。句義乃多。今獨
舉無我句義者。唯有此二空觀。能從心生滅 門。即入真如門故。無我句。即教經。義。即行 經。法。即理經。三經不即不離。以為能詮。並
不出體相海。還即詮顯體相海也。無邊德藏 僧者。稱性起修。性海無邊。故所修功德。亦復 無邊。一一功德。並能含攝無邊功德。故名為
藏具如後文所明隨順法性修行施等。一一 皆成波羅蜜也。言勤求正覺者。顯菩薩僧所 修功德。不向三有。不向二乘。唯正趣向無上
菩提故也。問。何以不歸二乘僧耶。答。此有二 義。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