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ine Summary of the Treati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三靈峰蕅益沙門智旭述
[0436c09] 二釋不覺義二。初總明不覺依覺故無實。 二別示不覺虛妄相。今初。
[0436c11] 不覺義者。謂從無始來。不如實知真法一故。 不覺心起而有妄念。然彼妄念。自無實相。不 離 (真如) 本覺
此心前際決不可得。故云從無始 來。真如但有性德隨緣之能。未有修德照性 之智。故云不如實知。雖有八識。及諸心所。體
及相見。四分差別。但如幻事體即真如。故云 真法一故。只此不如實。知便是無始已來從 未悟故。名為根本不覺。亦名無始住地無明
種子。此種雖在第八識中。不與第八現行相 應。所以下文。名為不相應無明也。由此無明 種子。令前七識心。非起似起。由八識心起現
行故。便有遍行別境等諸心所法相應俱起。 故云有妄念也。然此心王心所若種若現。並 是無始法爾成就。並攬真如全體為體。別無
自體。故云自無實相。不離本覺。此本覺字。即 指真如。不指賴耶識中無漏種子。蓋真如雖 遍為迷悟依。非覺非不覺。而不覺違於真如。
故但得云無實。覺則順於真如。真如本無不 覺。故或有時。即呼本覺為真如。或復有時。即 呼真如為本覺也。問。即謂妄念不離無漏種
子。亦何不可。答。約真如門。理實無礙約生 滅門。則無漏種。不生有漏現行故也。況無漏 種。亦非真如之外。別有實法。但此真如理性。
雖無始來從未曾悟。法爾有此應正了知之 理。即目此法爾應正了知道理。名為無漏種 子。今無明但是不了真如而起。非謂應正了 知道理之上。反能生於不正了知也。
[0437a09] 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迷無自相。不離於方 東西定方。以喻真如。如其定方而正了知。以 喻覺義。迷東為西。以喻不覺妄念。方非迷悟。
為迷悟依。悟方之時。方外別無悟相可得。以 喻如外無智。迷方之時。方外別無迷相可得。 以喻真如之外。別無妄念。是故妄念自無實
相也。問。若言東西有定方者。何故大智度論 破云。若以日出處為東。則俱盧洲日。於此處 沒。復名為西。勝神洲日。於此處午。復名為
南。牛貨洲日。於此處成半夜。復名為北。今言 定方。如何可通。答。大凡譬喻。皆就目前人所 共知。以易例難。以淺況深而已。如滿月喻面。
豈可求其眉鼻。雪山喻象。豈可責其尾牙。然 即汝所引。益顯妙義。若就此洲。則東西有 定。定方之外。無別知相。可喻如外無智。若約
四洲。則東西無定。各隨眾生所知立名。所知 之外。無別實方。可喻智外無如。若互奪則兩 亡。故云。都無所得。離二取相。若雙照則宛
爾。故云。唯有如如。及如如智也。問。譬如迷 方。須人指示。眾生無始已來。從未曾悟。則最 先一佛。仗誰指示。答。約真如門。尚無成佛與
不成佛。何有先後。約生滅門。則譬如曠野迷 方。無人可問。但當諦觀日影去來之相。便識 東西。眾生亦爾。若能諦觀生老病死之相。便
能覺悟。故紫柏大師云。最先一佛。以苦諦為 師也。
[0437b06] 眾生亦爾。依於 (真如) 覺 (性) 故。而有不覺。妄念迷 生。然彼不覺。自無實相。不離 (真如) 本覺。復待不
覺。以說真覺。不覺既無。真覺亦遣 此以法 合喻也。覺及本覺。即合方字。仍指真如言之。 復待不覺以說真覺。謂猶迷方而說悟方。此
真覺字。即指究竟始覺言之。始覺合本。無復 本始之異。本覺即真。無復理智之分。故云真 覺亦遣也。初總明不覺依覺故無實竟。
[0437b14] 二別示不覺虛妄相
[0437b15] 復次依放逸故而有不覺。生三種相。不相捨 離。一無明業相。以依不覺。心動為業。覺則不 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能見相。以依心
動。能見境界。不動則無見。三境界相。以依能 見。妄境相現。離見則無境 釋此為二。一約 無始無明釋。二約現前觀照釋。一約無始釋
者。眾生無始已來。法爾有八種識。即法爾有 諸心所與之相應。此心心所。並是真如不變 隨緣所成。以真如從無始來盡未來際。決無
不隨緣時。設不隨染淨緣造十法界。何以顯 其不變之德但無始來。從未悟故。未有淨緣。 秖隨染緣。名為放逸。此放逸者。即是八種大
隨煩惱之一。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 增惡損善所依為業。故云依放逸故而有不 覺也。不覺。即六七兩識相應之俱住法癡。由
其不能如實了知真法一故。遂使真故相無 別之心王心所。幻成俗故相有別之各各四 分。以內二分體。名為業相。以外二分用。名能
見相及境界相。心王心所不起則已。起則法 爾有此四分。同時俱起。不可分析別異。故云 不相捨離也。一無明業相者。果報心心所體。
依無明不覺而動。動即名業也。蓋第八識體。 純是異熟無記報法。第七雖名有覆無記。與 前六識一分無記報法。及彼相應報得心所。
皆名為異熟生。此報法體。皆名為心。以依無 明不覺而動。名之為業。心即證自證分。業即 自證分也。覺則契會真如。故不動。不覺而動。
則當體便是果報苦法。由動為因。顯心苦果。 故唯識論以第三自證分為能量。第四證自 證分為量果。如鏡面鏡背。兩不相離。故云果
不離因也。二能見相。即心王心所現行起時。 必有見分。能見於境。唯不動則無見耳。動即 有見。非先動而後見也。三境界相。即心王心
所現行起時。必有相分為所緣境。唯離見則 無境耳。見即有境。非先見而後境也。夫唯不 覺。故舉真如全體。而為心心所之各各三相。
若能覺知三相無相。唯一真如。則一切心心 所之業相。即真如體。一切能見。即真如相。一 切境界。即真如用。故前文云。若有眾生。能觀
一切妄念無相。則為證得如來智慧也。二約 現前觀照釋者。若觀一切妄念無相。則一念 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即名為不
放逸。即名為覺。所謂具縛凡夫。能知如來 祕密之藏。雖是肉眼。即名佛眼。並無三相六 相。可以當情。苟一念放逸。失於觀照。便有不
覺。便令三相及下六相。紛然頓現也。除却現 前一念無明所現九相。豈別有無始無明所 生九相哉。
[0438a05] 以有虛妄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 境界唯 是自心心所相分。故名虛妄。所謂依他起性。 如幻事也。以此為所緣緣及增上緣。復生六
相。能生既是虛妄。則所生相。豈有實哉。然 前三相。通於八識及諸心所。以心心所。定各 有四分故。此下六相。則有局有通也。
[0438a11] 一智相。謂緣境界。生愛非愛心 智相。即別 境中之慧心所也。此相唯與前七相應。第七 但緣第八見分。計為實我實法。生於愛心。愛
即根本煩惱中之貪也。第六遍緣三界一切 境界。遍起愛非愛心。愛即是貪。非愛即瞋。前 五各緣現在一塵境界。各起愛非愛心。然此
智相。亦全攬真如為體。與前覺義。毫無差別。 若能了達智無智。相即為證得如來智慧矣。
[0438a19] 二相續相。謂依於智。苦樂覺念相應不斷 相續有二義。一約心所。即受與念定。苦樂覺。 是受。由念故不忘。由定故專注也。二約心王。
即等無間意根。由智及念。助彼心王相續而 起。假立前念已滅心王。名為意根。然第八第 七。從無始來。法爾相續。不依於智。前六相
續。並依智起。故云相應不斷也。只此相續。實 無體性。譬如一星之火。旋之成輪。火念念滅。 不從此方轉至餘方。由其相似相續。妄覩為
輪。心性亦爾念念寂滅。無相續義。迷情以為 似常似一。名相續相。若能諦觀相續無相。即 為證得如來智慧也。
[0438b02] 三執著相謂依苦樂覺念相續。而生執著 執著。即別境中勝解心所。及貪瞋慢等任運 諸煩惱也。大凡一剎那心。生已即滅。無執著
義。由其前後相似相續。乃有執著功能。此相 唯是第六識有。以七八兩識及前五識。唯緣 現在一剎那境。無執著故。然如實觀之。能執
著者。即第六識見分。所執著者即第六識相 分。見分剎那不住。何能執著。相分亦復剎那 不住。何可執著。若能了知執著無相。即為證 得如來智慧也。
[0438b12] 四執名等相。謂依執著分別名等諸安立相 此即四不定中尋伺心所。及根本中五見等 煩惱也。亦唯在第六識。然能執者。亦即見分。
剎那生滅。無能執義。所執者。即若名若義自 性差別。名中無義。義中無名。名義自性。了不 可得。名義差別。了不可得。隨心生滅。何可執
著。若能了知執名等。相即是無相。即為證得 如來智慧也。
[0438b20] 五起業相。謂依執名等。起於種種諸差別業 能起業者。即第六識相應之思。所起之業。 通前五識。言差別者。或起惡業。或起善業。或
禪定業。即是三界諸有漏業。乃至出世無漏 業。菩薩利他業。皆名起業相也。然此業性。即 是身表語表及與無表。且身表者。既非形量。
亦非動作。亦非動因。但是假名。非實有體。次 語表者。一剎那聲。無詮表義。多念相續。似有 詮表。便無實體。表業既無實性。無表又豈有
實。若能了知業相無相。即為證得如來智慧 也。
[0438c02] 六業繫苦相。謂依業受苦。不得自在 既造 三界有漏諸業。則為三界業之所繫。引業所 招異熟總報。滿業所招增上別報。通名果報
五蘊。樂是壞苦。苦是苦苦。不苦不樂是行苦。 無常無我。所以皆不自在。乃至無漏及利他 業。所感變易生死。亦名為苦。亦不自在也。
然此果報五蘊。色無自性。受想行識亦無自 性。既無自性。體即真如。既即真如。便具無邊 德相業用。是則只此業繫苦相。便是不可思
議大乘。若能觀此苦相無相。即為證得如來 智慧也。奈何無明不覺。復依此身心而幻成 業相等三相及與六相。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也哉。
[0438c15] 是故當知一切染法。悉無有相。皆因無明 而生起故 此正結明三相六相。皆無實也。 依於覺故而有無明。無明已自無實相矣。況
依無明所生染法。豈有實哉。言染相者。智等 四相是染惑。五起業相。是染業。此二並是染 因。業繫苦相。并苦果上所起三相。即是界內
界外依正。為染果也。若因若果。皆因無明生 起。譬如一瞖在目。空華亂舞。瞖病若除。華元 非有。無明不起。則苦即法身。惑即般若。業即
解脫。何一非大乘耶。二依義各釋竟。
[0438c25] 三總辨同異二。初標二釋。今初。
[0438c26] 復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一同相。二異相 前明阿賴耶識有二種義。所謂覺與不覺。今 故約此辨同異也。真如不變隨緣。既舉體而
為阿賴耶識。即舉體而為覺與不覺。覺與不 覺隨緣不變。既舉體依於阿賴耶識。即舉體 便是真如。今約隨緣不變。生滅即真如故。名
為同相。約不變隨緣。真如即生滅故。名為異 相。故上文云。二門展轉不相離也。
[0439a05] 二釋二。初釋同相。二釋異相。今初。
[0439a06] 言同相者。如種種瓦器。皆同土相。如是無漏 無明種種幻用。皆同真相 無漏。即指覺義。 無明。即不覺義。種種幻用。雙指依無漏智所
起不思議用。及依無明所起三相六相也。皆 同真相者。並是真如下變隨緣所成。是故隨 緣不變。一一無非全體真如。如土作瓦器。無 一器而非全體是土也。
[0439a13] 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無始已來。常入涅槃。菩 提非可修相。非可生相。畢竟無得。無有色相 而可得見。見色相者。當知皆是隨染幻用。非
是智色不空之相。以智相不可得故。廣如彼 說 此引經以證真如同相也。無始已來常 入涅槃者。即唯識論所謂自性清淨涅槃。一
切有情平等共有也。菩提非可修相非可生 相者。即大佛頂經所謂此見及緣。元是菩提 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也。無有色相
而可得見者。即前文所謂亦無不空相。以非 妄念心所行故。唯離念者之所證故也。見色 相者以下。釋疑難也。難曰。若約同相。定無色
相可見者。如何見有色相可見。亦見如來種 種色相釋曰。當知皆約生滅門中。隨染幻用。 見有差別色相。非謂真如門中智色不空之
相。亦可見也。以智相同於真如。雖實不空。亦 無不空相可得故。廣如彼契經中佛所說也。 初釋同相竟。
[0439b02] 二釋異相
[0439b03] 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此亦如是。 無漏無明種種幻用。相差別故 不唯無漏 覺相。與有漏無明。其相各別。即就無漏法中。
四智菩提。三身。四土。乃至十力。無畏。十八 不共法等。種種幻用。相各差別。又就有漏法 中。心王。心所。相見自證。現行種子。及諸分
段變易因果種種幻用。相各差別。然此幻用 差別無性。常異而同。即此無性真如無差別 故。遍攝一切差別之法皆入一法。即此一法
所攝一切差別之法。隨拈一法。亦復還攝一 切諸法。故得重重無盡。無盡重重。並由此同 異二相而顯示也。初正釋心生滅竟。
[0439b15] 二明生滅因緣二。初明迷染因緣。二明悟 淨因緣初中二。初總明依心故轉。二別釋意 及意識。今初。
[0439b18] 復次生滅因緣者。謂諸眾生。依心。意意。識 轉 生滅雖無自性。全體真如。而真如不變 隨緣。舉體成生滅時。於生滅中。須論因緣。方
免邪因及無因過。此則第八與前七識。互為 因果。唯識理成也。眾生者。五蘊和合之假名 也。心者。第八識也。意者。第七識也。意識者。
第六識并前五識也。第八為根本依。第七方 轉。第七為染淨依。第六方轉。第六為分別依。 前五方轉。故云依心意及意識轉也。
[0439b27] 二別釋意及意識二。初釋意。二釋意識。今初。
[0439b28] 此義云何。以依阿賴耶識。有無明不覺起。能 見。能現。能取境界。分別相續。說名為意 謂 阿賴耶識中。法爾有第七識種子。及有根本
無明種子。由無始來。第七與第八識恒俱轉 故。第七識與恒行不共無明。定相應故。於一 真如無相體上。令心心所。分體分用。分見分
相。起諸取著。相似相續。皆以第七識為染污 依故說此第七識名為意也。意者。依義。依第 七識。方令第八受賴耶名及異熟名。方令前
六成有漏義。故名染依。若第七識之人我執 斷。則第八識捨賴耶名。第六生空智果恒得 現前。前五不起諸有漏業。若第七識之法我
執斷。則第八識捨異熟名。轉為大圓鏡智相 應心品。自亦平等性智恒共相應。第六法空 智果恒得現前。前五轉為成事智品。故又名
淨依也。如釋摩訶衍論。引顯了契經云。種種 心識。雖有無量。唯末那轉。無有餘法。所以 者何。是末那識。具足十一義。無所不作故。 此之謂也。
[0439c18] 此意復有五種異名。一名業識謂無明力。不 覺心動 由第七識。恒與法癡相應。不如實 知真法一故。令自與第八。無始恒轉。令前六
識。依之得轉。心實無動。由不覺故。謂之為 動。動即是現行轉。現行之體。即自證分。名為 業相。是則一切心王心所業相皆依第七無
明而起。名為依他起性。故直名此第七為業 識也。若觀動心即不生滅。即得入真如門。
[0439c26] 二名轉識。謂依動心。能見境相 由第七識 恒行不共無明。不如實知真法一故。令諸心 王心所。法爾各有能見境相。名為見分。故直
名此第七為轉識也。若觀一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