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ine Summary of the Treati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六靈峯蕅益沙門智旭述
[0457a22] 四修信分二。初正明修習信心。二更示勝 異方便。初中二。初徵。二釋。今初。
[0457a24] 云何修習信分。此依未入正定眾生說。何者 為信心。云何而修習 前文分別修行正道 相中。明發心已入正定聚。雖亦略示不定位
中所修之行。然未詳明。故今特為初機更示 之也。
[0457a29] 二釋二。初釋信心。二釋修習。今初。
[0457b01] 信有四種。一信根本。謂樂念真如法故。二信 佛具足無邊功德。謂常樂頂禮恭敬供養。聽 聞正法。如法修行。迴向一切智故。三信法有
大利益。謂常樂修行諸波羅蜜故。四信正行 僧。謂常供養諸菩薩眾。正修自利利他行故 信根本者。真如即是一切三寶根本。謂我
現前介爾心性。離虛妄相。平等平等。即真如 體大。名為法寶。雖復覓之了不可得。而性自 神解。靈明不昧。即真如相大。名為佛寶。一切
色心依正。十方虛空。千如百法。並此介爾心 中所現之影。與能現心無是非是。不可分離 剖析。即真如用大。名為僧寶。究竟說此一心
三寶。名之為佛。所以具足無邊功德。必應頂 禮恭敬供養。聽聞所說正法。如法修行。迴向 一切智也。詮此一心三寶。名為教法。修此一
心三寶。名為行法。證此一心三寶。名為果法。 所以有大利益。必應依教起修。依修作證。常 樂修行諸波羅蜜也。隨分證此一心三寶。名
之為正行僧。故於他菩薩眾。必常供養。自亦 正修二利之行。入於僧數中也。言供養菩薩 眾者。此有二意。一約權漸初機。誡令遠二乘
眾。恐染法執。墮其地故。二約圓頓初機。已知 二乘定當作佛。總名為菩薩故。
[0457b24] 二釋修習二。初總標。二別釋。今初。
[0457b25] 修五門行。能成此信。所謂施門。戒門。忍門。 精進門。止觀門 此即六波羅蜜。從初即是 隨順真如之行。而作五門說者。若至信成就
後。則一一皆到彼岸。無有不智之禪。無有不 禪之智。故不妨說六。今為未入正定聚人。倘 以止觀分二門。無由契會真如性故。所以合
為一也。當知前四門是助行。止觀門是正行。 正助合行。以成福德智慧二種莊嚴。顯發真 如也。
[0457c05] 二別釋五。初釋施門。 (至) 五釋止觀門。今初。
[0457c06] 云何修施門。謂若見眾生。來從乞求。以已資 財。隨力施與。捨自慳著。令其歡喜。若見眾 生。危難逼迫。方便救濟。令無怖畏。若有眾
生。而來求法。以已所解。隨宜為說。修行如 是三種施時。不為名聞。不求利養。亦不貪著 世間果報。但念自他利益安樂。迴向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
隨力施與者。未入正定聚 人。未可責以竭盡施等。但得捨自慳著以破 惡。令他歡喜以生善。即名為財施也。方便救 濟。即無畏施。以已所解。隨宜為說。即是法
施。言已所解。則決非強不知以為知。言隨宜 說。則決能隨順四悉檀意。若說法不當機。則 所說為非量矣。不為名聞利養。是斷現在有
漏。不著世間果報。是斷未來有漏。此二即是 迴事向理。但念自他利益安樂。即是迴自向 他。迴向阿耨菩提。即是迴因向果。隨修一一
行時。皆悉具此三種迴向。方得成就波羅蜜 義。故特首於施門示之。當知五門無不皆爾。
[0457c24] 二釋戒門
[0457c25] 云何修戒門。所謂在家菩薩。當離殺生。偷盜。 邪婬。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慳貪。瞋嫉。諂誑
邪見。若出家者。為欲折伏諸煩惱故。應離憒 鬧。常依寂靜。修習止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 心生大怖。慚愧悔責。護持如來所制禁戒。不
令見者有所譏嫌。能使眾生捨惡修善 在 家戒品。十善收盡。離殺生。則慈護有情。蜎飛 無損。離偷盜。則一針一草。不與不取。離邪
婬。則於己妻妾。作知足想。離妄言。則所言誠 實。一切不欺。離兩舌。則隱惡揚善。不傳彼 此。離惡口。則永無粗獷。令他喜樂。離綺語。
則言皆有義。不生放逸。離慳貪。則常思惠捨。 無所希求。離瞋嫉。則不為損惱。隨喜他榮。離 諂誑邪見。則忠良正直。深信因果。是以惡無
不止。善無不行。生無不攝。即為三聚淨戒也。 出家戒品。即是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 等。並入大乘菩薩戒攝。若不護持佛所制戒。
既非白衣。又非沙門。無所目也。既非小乘。又 非大乘。無所歸也。常依寂靜者。謂住阿蘭若 處也。止足頭陀等行者。頭陀。亦云杜多。此翻
抖擻。有十二知足勝行。一者住阿蘭若處。二 者常行乞食。三者次第乞食。四者受一食法。 五者節量食。六者中後不飲果漿蜜漿等。七
者著糞掃衣。八者但三衣。九者塚間住。十者 樹下止。十一者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臥。此 十二行。名為端嚴微妙之行。西土初祖摩訶
迦葉。終身行此勝行。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讚 云。正法久住。全賴此人。所以分半座而令坐。 付法眼以傳心也。乃至小罪心生大怖者。譬
如渡海浮囊。設損一微塵許。亦有沈溺之患。 故須慚愧責。補過遷善也。慚則尊重已靈。本 與如來無二無別。如何肯使放逸為非。愧則
念我瑕疵。佛菩薩等悉如悉見。如何覆藏而 不改革。是以自悔自責。止惡行善。能令眾生 不生譏嫌。即便使其捨惡修善。故知十戒及
具戒等。一一皆是三聚淨戒。一一皆是摩訶 衍也。
[0458b04] 三釋忍門
[0458b05] 云何修忍門。所謂見惡不嫌。遭苦不動。常樂 觀察甚深句義 見惡不嫌。生忍也。亦名耐 怨害忍。遭苦不動。法忍也。亦名安受苦忍。常
樂觀察甚深句義。第一義忍也。亦名諦察法 忍。
[0458b10] 四釋精進門二。初總明精進意。二別示精 進法。今初。
[0458b12] 云何修精進門。所謂修諸善行。心不懈退。當 念過去無數劫來。為求世間貪欲境界。虛受 一切身心大苦。畢竟無有少分滋味。為令未
來遠離此苦。應勤精進。不生懈怠。大悲利益 一切眾生 修諸善行者。通則六度四攝。別 則四種三昧。所謂常行三昧。如般舟等。常坐
三昧。如一行等。半行半坐三昧。如法華等。非 行非坐三昧。如覺意等也。心不懈退者。總明 三種精進也。當念過去等者。被甲精進也。為
令未來等者。攝善精進也。大悲利益等者。利 樂精進也。
[0458b23] 二別示精進法
[0458b24] 其初學菩薩。雖修行信心。以先世來。多有重 罪惡業障故。或為魔邪所惱。或為世務所纏。 或為種種病緣之所逼迫。如是等事。為難非
一。令其行人。廢修善品。是故宜應勇猛精進 晝夜六時禮拜諸佛。供養。讚歎。懺悔。勸請。 隨喜。迴向無上菩提。發大誓願。無有休息。令 惡障消滅。善根增長
此即普賢十大願王。 亦即占察經中地藏大士所示懺法。亦即法 華方等諸三昧中十科行道法也。言十願者。 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
悔業障。五隨喜功德。次第小異。並皆可知。六 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即今勸請所攝。八常 隨佛學。九恒順眾生。即今發願所攝。十普皆
迴向。即今迴向無上菩提也。言十科者。一嚴 道場。二淨三業。乃至十坐禪等。諸三昧儀。開 合不同。詳略有異。此未暇述。唯供養讚歎禮
拜。必具有之。而懺悔已下五事。合為一科。總 名五悔。謂懺悔能滅業障。勸請能滅魔障。隨 喜滅嫉妬障。迴向能滅著二邊障。發願能滅
多退忘障。故名五悔也。既云六時行道。必須 理事並資。方克有濟。慎勿師心苟簡。尤勿借 此邀利邀名。庶令惡業障消。善根增長耳。問。
若人已被魔邪所惱。世務所纏。病緣所逼。如 何得修此勝行耶。答。此中文意。原是勸使及 時精進。勿令魔邪世務病緣得其便耳。然設
被魔邪所惱。若能依法精進。則魔事必除。設 被世務所纏。即須撥遣世務。修此精進。設被 病緣所遇。亦須不惜身命。修此精進。如慈雲
大師。忍苦修行請觀音懺。不唯除病。兼獲勝 辯。芳軌具存。誠可依用。又設大病伏枕。不能 起坐。亦有覺意三昧。良可進修。或復即於臥
時。運想修行此供養等。晝夜六時。存心不懈。 如念佛直指所示涉事兼修之法。病中亦可 准用。必能滅障。增長善根。又或依下文專念
阿彌陀佛。亦得解脫也。四釋精進門竟。
[0459a01] 五釋止觀門三。初總標。二各釋。三結益。今初。
[0459a02] 云何修止。觀門。謂息滅一切戲論境界。是止 義。明見因果生滅之相。是觀義。初各別修。漸 次增長。至於成就。任運雙行 息滅一切戲
論境界者。謂息滅見思戲論。塵沙戲論。無明 戲論。見思戲論息。則一切有境界滅。塵沙戲 論息。則一切空境界滅。無明戲論息。則一切
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境界滅。隨順一心真如 門也。明見因果生滅之相者。謂明見無明因 生。則十界果生。無明因滅。則十界果滅。塵沙
因生。則二乘果生。塵沙因滅。則二乘果滅。見 思因生。則六凡果生。見思因滅。則六凡果滅。 隨順一心生滅門也。一心二門。本不相離。一
心止觀。亦無先後。但約初機之人。久隨生滅。 未達真如。故須先修即觀之止。名為奢摩他 觀。令觀生滅即是真如。對治生死涅槃執著。
次修即止之觀。名為毘鉢舍那。令觀真如舉 體生滅。增長善根及與大悲。如此展轉互修。 漸令增長。若至發心住中。真實止觀成就。自 然任運雙行也。
[0459a21] 二各釋三。初釋止。二釋觀。三釋雙行。初中 三。初明修相。二明證相。三勸修。初又三。初 方便。二正修。三揀成不成。今初。
[0459a24] 其修止者。住寂靜處。結跏趺坐。端身正意 此文雖略。已含二十五前方便。住寂靜處。即 是阿蘭若處。即攝具五緣也。結跏趺坐。必調
五事。端身正意。即訶五欲棄五蓋行五法也。 具加大小止觀。須者尋之。
[0459a29] 二正修
[0459b01] 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不依地水火 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 此先揀所觀之境 也。不依氣息者。謂一切氣息。來無所從。去無
所至。當體不可得故。故不依此以修阿那般 那三昧。以阿那般那不可得故。即是摩訶衍 也。不依形色者。謂一切形色。分析乃至微塵。
皆無所有。故不依此以修九想十想八背捨 等諸定。以九想乃至八背捨皆不可得故。皆 即摩訶衍也。不依虛空者。謂對色。名空色。尚
非有云何有空。故不依此以修空一切處三 昧。以空三昧不可得故。即是摩訶衍也。不依 地水火風者。謂推析地無堅性。水無濕性。火
無熱性。風無動性。當體不可得故。故不依此 以修勝處一切處等三昧。以勝處一切處等 不可得故。即是摩訶衍也。乃至不依見聞覺
知者。謂由色聲香味觸法境界。說有見聞覺 知。今推所見所聞等並非實有。則能見能聞 等安得有實。故不依此以修識一切處三昧。
以識三昧不可得故。即是摩訶衍也。
[0459b20] 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 此次揀能 觀之心也。前云不依氣息乃至不依見聞覺 知。即是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也。然所謂不依
氣息等者。直是了達氣息乃至見聞覺知本 不可得。除此分別氣息乃至覺知之想念耳。 非謂果有氣息乃至覺知。而作意蠲除之也。
若有蠲除之想。即是不達諸法本空。或墮外 道無想定中。或墮二乘滅盡定中。非是大乘 奢摩他觀。故云亦遣除想。
[0459b29] 以一切法不生不滅。皆無相故 此結明不 依諸法。亦無除想之所以也。一切法者。即指 氣息乃至見聞覺知也。氣息本來不生不滅。
本來無相。故無可依。亦無可除。乃至見聞覺 知本來不生不滅。本來無相。故無可依。亦無 可除也。
[0459c06] 前心依境。次捨於境 此結明不依氣息一 段文義也。
[0459c08] 後念依心。復捨於心 此結明一切分別一 段文義也。
[0459c10] 以心馳外境。攝住內心 此申明前一段文 意也。
[0459c12] 後復起心。不取心相 此申明後一段文意 也。
[0459c14] 以離真如。不可得故 此結成修止門者應 觀一切妄念無相。體即真如。設離真如。則無 氣息乃至見聞覺知可得。所以不依氣息。乃
至見聞覺知。設離真如。亦無除想可得。所以 亦遣除想也。原此奢摩他觀。初段即攝境歸 心。明氣息形色等。唯是分別想念所見。本非
實有。故無可依。次段即觀心無相。明此所除 分別想念。亦本非有。故名為遣。是則所觀能 觀。二皆無性。故前文云。若知動心即不生滅。
即得入於真如門也。此為上根直示觀不思 議境界之法。若能於此悟入。則一法中自具 十乘。以其能覺悟故。即菩提心。以其離沈掉
故。即妙止觀。以其無法當情。即破法遍。以其 了知能觀所觀皆即真如。即識通塞。以其順 三脫門。即成道品。下云。行住坐臥。一切時
修。即成對治。漸次得入真如三昧。即知次位。 究竟折伏一切煩惱。即能安忍。信心增長。速 成不退。即離法愛也。二正修竟。
[0460a03] 三揀成不成
[0460a04] 行住坐臥。於一切時如是修行。恒不斷絕。漸 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煩惱。信心 增長。速成不退 此明依前所說而勤修之。
必得成就也。
[0460a08] 若心懷疑惑。誹謗不信。業障所纏。我慢。懈 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一疑惑。二誹謗不 信。三業障所纏。四我慢。五懈怠。有一於此。
即不能入。可不戒哉。初明修相竟。
[0460a12] 二明證相二。初正明證相。二辨析魔事。 今初。
[0460a14] 復次依此三昧證法界相。知一切如來法身。 與一切眾生身。平等無二。皆是一相。是故說 名一相三昧。若修習此三昧。能生無量三昧。
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處故 法界相。即 真如體。無相不相之實相也。心佛眾生。三無 差別。故名一相三昧。梁本名一行三昧。約所
證名一相。約能證名一行。當知一行即一相 也。文殊般若所示一行三昧。正與此同亦即 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亦即法華實相三昧。
此是三昧中王。故能生無量三昧也。
[0460a24] 二辨析魔事二。初示魔事相。二示對治法。 初中三。初明致魔之由。二明魔事之相。三明 魔亂之失。今初。
[0460a27] 或有眾生。善根微少。為諸魔外道鬼神惑亂 不種善根。則此三昧名字不可得聞。況能 修習。能修習此。當知是人必有善根。但善根
深厚。則彼魔事無由得發。如日輪當空。必無 魑魅。由善根微少乃致魔亂。所以前文勗令 修行五悔也。
[0460b04] 二明魔事之相二。初辨形聲。二辨起過。今 初。
[0460b06] 或現惡形以怖其心。或示美色以迷其意。或 現天形。或菩薩形。乃至佛形。相好莊嚴 此 先辨魔所現形也。若行人恐怖習重。多現惡
形以怖之。若行人貪愛習重。多現美色以迷 之。若行人智慧力弱。多現諸天菩薩佛形以 誑之。皆所謂主人若迷。客得其便也。問。修三
昧人。得見佛菩薩形。安知不是善根開發。感 應道交。乃概名之為魔事耶。答。圓覺經云。非 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良以行人修三
昧時。所見境界。若與三昧相應。乃名善相。 只此善相。仍不可作聖解。苟不與三昧相 應。定屬魔事。今修根本真如三昧。既非念
佛禮懺求感應時。更不可作感應道交妄解。 坐受其惑也。
[0460b20] 或說總持。或說諸度。或復演說諸解脫門。無 怨無親。無因無果。一切諸法。畢竟空寂。本性 涅槃 此隨辨假佛菩薩等所說魔聲也。正
修三昧之人。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乃至亦遣 除想。當知亦并不依總持。不依諸度。不依諸 解脫門。乃至不依本性涅槃。才依本性涅槃。
必將撥棄因果。妄計空劫已前。威音那畔。一 段烏有先生境界。喚作真如三昧。豈所謂若 知動心即不生滅。即得入於真如者耶。初辨 形聲竟。
[0460c01] 二辨起過
[0460c02] 或復令知過去未來。及他心事。辯才演說。無 滯無斷。使其貪著名譽利養 此下皆明見 魔形。聞魔聲。所起一切過失相也。今先明似
善根相。然此修行止者。唯為息滅無始無明。 證無漏智。不應希求五通四辯。今未得無漏。 先獲宿命他心及辯才等。則必墮在名利坑
中。如提婆達修得五通。遂造三逆。可為殷鑒 矣。
[0460c10] 或數瞋數喜。或多悲多愛。或恒樂昏寐。或久 不睡眠。或身嬰疹疾。或性不勤策。或卒起精 進。即便休廢。或情多疑惑。不生信受。或捨本
勝行。更修雜業。愛著世事。溺情從好 此明 雜染不定諸魔相也。或改其所習。令以為奇。 或順其所習令不能捨。廣如佛頂受想二陰 中說。
[0460c17]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