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sheng Yi Zhang 大乘義章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義章卷第一 (草書草書)
法師

[0465a06] 五聚 (一者 二者  四者  五者) 。

[0465a08] 之中別有三門 (眾經 二三  十二部經) 。

眾經三門分別 (異說 是非 顯正)

[0465a11] 異說異說非一武都隱士劉虬 如來華嚴 頓教名為中有五時五時
一佛成道五戒十善人天 教門成道十二年中宣說三乘差別 教門聲聞四諦緣覺
因緣大乘六度制戒 三佛成道三十年中宣說大品空宗 維摩思益三乘一乘三歸
宣說眾生佛性四佛成道四十 中說法華經辨明一乘三歸眾生佛性如來恒沙
倍數不明不了五佛滅度 大涅槃諸眾生佛性法身 常住了義五時第二 三乘
(一說) 佛教頓教不可五時不了 ()
菩提流支宣說如來 一音大小不可以 () 。

[0465b02] 劉虬佛教 二門不盡四阿含五部 知非所以
不得說通始終不為 所為眾生取證 云何是故不盡 ()
五時初時 人天不論出道何所依據人天 如來諸眾生便初時
諸眾生 眾生諸法歸本諸法即是 法空懺悔五逆
五陰大本法空二空即是 出世直道云何名為人天教門說法 波利聞法獲得法忍四天王
順忍三百賈人信忍三百龍王信忍 阿須輪發菩提心山神樹神水火 十善菩薩道二百賈人
法忍無生忍柔順 忍者所得信忍在於初二 信忍解行菩提心
解行十善菩薩 賢首已去須陀洹小乘 初果成就出世正道云何名為人天
普曜經波利授記 當得作佛號曰明知非人聞法已去鹿苑憍陳如
云何以此大難第二 如來十二年中三乘差別 聲聞
緣覺因緣大乘六度何曾十二眾生 在此豈不說
別教如來便不得 十二云何得知四阿含五部戒律小乘戒經釋迦如來十二
說戒分別增一阿含明知戒律始終 長阿含遊行經涅槃宣說明知
經法始終不止在於十二年中 之中十萬摩訶般若諸法之中諸菩薩色心
一切法空云何而言十二年中空理 第三三十年中宣說 大品空宗般若維摩思益未曾歸一
宣說眾生佛性未了是故 般若經成道便云何 三十大品經往生諸比丘
聞說般若讚歎三衣布施龍樹三衣得罪何故不重 尸波羅蜜犯戒以此在於十二年前
制戒是故以是在於 十年維摩思益三十故知但是安置時分般若
法華涅槃經出聲 聲聞藏辟支佛緣覺菩薩 菩薩藏師子中說十二
菩提緣覺菩提菩薩 菩提阿耨菩提三乘 法華勝鬘中說摩訶衍出生一切
聲聞緣覺出世間一切善法 法華既是大品何為 般若三乘法華大品經舍利
不退不異何故三乘 唯一須菩提無二 菩提法華無二
而言三歸龍樹般若 華手經法華經無量以為 般若佛性涅槃
佛性般若波羅蜜第一義空 般若即是佛性云何不明 佛性大品宣說真如實際法性龍樹
法名涅槃戲論本分猶如 黃石一切眾生涅槃 佛性差別而言佛性淺深
維摩經不思議解脫 十解解脫門頓教 法輪云何不了義經思益第四
四十宣說法華三歸佛性如來恒沙未來倍數無常 涅槃成道
十年法華經大品前後何故 龍樹菩薩大品經須菩提聞說 舉手低頭成佛是故退不退
以此前後不定法華三歸 大品法華佛性 涅槃不然即是一乘法
辨明一乘法華不輕 四眾高聲唱言當作不輕知眾佛性故稱
有性如來恒沙未來倍數 不然菩薩所見 恒沙未來倍數不論真身
畢竟無盡云何得知 成佛說法教化菩薩 靈鷲山住處天人所見明知
何故未來倍數其所菩薩 未來世倍數作佛不假佛化如來 爾時歸真倍數理實佛化畢竟
問曰恒沙何故 中說報佛 久矣未來倍數
不了涅槃涅槃經大利 如法華中八千聲聞授記 得益龍樹
最為甚深聲聞作佛是故 阿難法華經菩薩 不得第五如來大涅槃
究竟了義涅槃 了義宣說勝鬘楞伽 法鼓如來藏鴦掘摩羅寶女經皆是
滿究竟了義涅槃了義初年 寶女經尼揵宣說廣博嚴淨 宣說摩訶般若宣說周三
宣說鴦掘摩羅法鼓十年宣說如來藏 如是皆是圓滿究竟了義涅槃 了義
諸眾生即便 宣說無不究竟涅槃 菩提流支一音
不然如來一音諸眾生 自有眾生 眾生

[0466c09] 顯正一分聖教 聖教唯有世間 善法名為世間三乘出道出世
出世間二種聲聞藏菩薩 聞說聲聞藏菩薩菩薩藏故地十二部經方廣菩薩藏
十一聲聞藏聲聞菩薩 修多羅結集 所行聲聞藏菩薩所行菩薩藏
迦葉阿難王舍城結集三藏 文殊阿難鐵圍山摩訶衍菩薩 聖教明證顯然大乘小乘
滿聲聞藏菩薩藏寬廣大圓滿如此 經部
二種所謂 表法法難別無使各異
發菩提心發心溫室 清淨毘尼優婆塞如是 華嚴法華無量義三昧般若經
維摩經解脫金光明 身為方等如是陀羅尼 一乘涅槃經圓寂妙果
如是各異其所皆是 緣起究竟了義

三藏分別 (釋名  開合   大小有無 三藏次第 料簡 )

[0467a10] 第一釋名三藏修多羅毘尼毘曇 多羅中國翻譯非一 語言契經
人家所以經本仁王百論 仁王大王經本乃至 一切修多羅經本
百論經本 修妬路經本 何者本義本義
教相名為 中經相對名為 自有本末三義一總
三略云何修多羅 別有一總修多羅十二莫不 修多羅涅槃如是奉行如是
一切修多羅修多羅 十一修多羅 三略修多羅十二部標舉一切
名為修多羅廣解十二即是根本修多羅十一青黃修多羅譬如長者
大宅即是修多羅 譬喻經如是一切 多羅十二名為
祇夜譬喻論議名為修多羅 十二略為
本末二種略為迦旃延 毘婆沙廣論 毘婆沙阿毘曇心論以為本義
如是仁王 名為略為名為百論略為名為
此等乃是所以 成實論為此 語言以為乃是
訶梨跋摩 十二部經祇夜伽陀序言 修多羅語言
何故祇夜伽陀以此二種一向 所以契經增一阿含 便契經第一毘尼
毘曇第三明知契經修多羅 業品律儀契經其所修多羅以為
聖教 人情契合法相 方言私情種種
何以得知三門一准 義解方言外國正名世人縫衣修多羅
義解諸法法界所以次第 在世聖教貫穿 名為
種種何以 如是種種種種種種出家 佛法不久何以不以經教攝取
聖教佛法眾生 三業滅法零落無言記持法則隱滅言教
在世法常不滅 修多羅名曰 毘尼別有
毘尼木叉尸羅名為 毘尼外國語外國 一者涅槃彌留四諦滅諦
毘尼通論 眼目外國一法 分之差異相如
涅槃彌留 不同涅槃 滅度即是彌留覺觀
涅槃第二涅槃滿 彌留義通因果是故滅諦 第三隨事
異名 通名毘尼有為
有所名為證得寂滅 何故戒行名曰毘尼一者 故稱究竟
何故得名毘尼 能詮毘尼其所毘尼 毘尼其所故稱毘尼木叉
解脫解脫一者無為二者有為無為解脫木叉有為解脫毘木叉 相續解脫涅槃解脫名為木叉五分
法身有為解脫毘木叉何故戒行名為 一者戒行 解脫解脫是以
解脫波羅提木叉何故名為解脫能詮 解脫解脫
解脫尸羅清涼名為三業 焚燒行人 清涼名為
何故 外國名優婆羅解釋
調伏毘尼故稱 阿毘曇別有
名優婆提阿毘曇 摩多羅迦 摩夷婆提正名諸法
方正無比法 曇摩解釋 三藏之中毘曇分別
無比行者毘曇最勝 無比毘曇勝行無比 無比無比摩德勒伽方正
境界行儀起行 摩夷行法 名為境界相似
含蘊三藏名義

[0468b09] 第二體性三藏教法何者音聲字句法相 三聚色法名字
不同毘曇法入三聚 相應名字長短屈曲 高下表法以為
名字共相成文 音聲表法便用字音聲 法和合相不成言語風鈴音聲
言語言語法相不得以此 法相表法表法
句法相應名字分散不成文 句法相應成文差別成實相應品
別有非心 相離
上相動作以此可知 多少音韻屈曲
眾多名字以為大乘 所立相同故地持論 所謂別有非心
大智句義天竺語 字句增減 增減三藏 如是

[0468c07] 第三不定 所謂一切三藏通名分為 一切本教隨順
名為分為聲聞藏 菩薩藏分為三門三藏分別修多羅毘尼毘曇二三分別所謂一切
三乘大小分別所謂 頓教一切小法名為從小名為 漸教不從小名頓教分為四有
修多羅毘尼毘曇雜藏分為三學別論以為三學雜說名為雜藏 所謂三乘凡夫分為
修多羅毘尼毘曇雜藏菩薩藏 大乘分為大乘三藏小乘分為小乘之中修多羅毘尼毘曇
雜藏大乘十二十二部 大乘之中唯一方廣小乘十一大小 十二大小隱顯十二部經
十八小乘大乘小乘 十二部授記無問自說方廣大乘十二部因緣譬喻論義
十八有無所以十二部經 分為二十四大乘十二小乘 分為四千廣論開合如是

[0469a02] 第四差別教本約法 經律經律
所謂毘曇摩德勒伽法相 阿毘曇行儀摩德勒伽摩夷本末如是分別
化教修多羅名曰毘尼 理事因果是非化教行儀 修多羅阿毘曇毘尼
摩德勒伽摩夷第二化行 修多羅化行名曰毘尼所有化教阿毘曇
所有摩德勒伽第三 善行修多羅惡行名曰毘尼 分別為生名曰
起行摩德勒伽 (一門) 。

[0469a17] 約法相續解脫三藏皆是如來 本教分為聞法歸依 修習如是修多羅分別一切
戒行輕重得失如是名曰毘尼 一切情理虛實差別因緣法相五明 無量義阿毘曇 (二門) 。

[0469a23] 行者 戒定慧修多羅 名曰毘尼阿毘曇三藏
三學何故如是三行毘婆沙 一切聖教之中修多羅
毘尼毘曇第二隱顯互相 修多羅毘尼藏 定慧戒行毘曇
隱顯相從為此分相 難解何故如是修多羅法體 定義阿毘曇
法義心照毘尼 可知

[0469b07] 第五大小有無 大小小乘四阿含 修多羅五部戒律毘尼毘婆沙
阿毘曇大乘華嚴 清淨毘尼毘尼大智 毘曇別論小乘大乘何以
得知大智龍樹迦葉阿難 結集三藏聲聞藏文殊阿難鐵圍 摩訶衍菩薩藏法華不得
三藏學者小乘三藏斯文小乘三藏大乘不論何故如是 如來本教如來小乘眾生鈍根
聞說經律不能廣解是故如來 毘曇分別開示方能悟入三藏如來 大乘眾生利根聞說經律
不假如來毘曇分別解釋是故三藏猶大九部經 無論相似如來本教
具有所以不論末代 不疑末代之中眾生聽受大乘不能 是故菩薩解釋佛經大乘
阿毘曇大小有無如是

[0469b28] 第六次第 四門一起次第成道第六仙人鹿苑四諦是故
多羅大乘第二宣說華嚴 僧祇制戒 十二須提那制戒次第
毘尼藏如來毘舍離跋耆 比丘本末因緣比丘怖畏所謂 殺生乃至飲酒次第三明毘曇第二
結集次第經論不同智度論佛滅 摩訶迦葉先令阿難修多羅優婆離 毘尼阿難毘曇阿育王傳
之中先令阿難修多羅第二 迦葉毘曇優婆離毘尼五分律 次第優婆離毘尼阿難
修多羅阿難毘曇本事 不同第三次第 修多羅教化
宣說毘尼受持修行 受持毘曇正智 四明次第毘尼學戒
多羅毘曇智慧 慧義次第

[0469c21] 第七狹義三藏 修多羅藏十二 修多羅十二部修多羅
別有一總修多羅修多羅三略 修多羅一向 十二三藏修多羅
十二部經三藏通有 三藏修多羅藏三藏 修多羅藏十二是故毘尼
阿毘曇名為十二部修多羅 其餘十一三藏是故具足三藏三藏之中
以是差別四句相對 一者修多羅藏得名修多羅 修多羅二者修多羅藏
不得修多羅十一 修多羅藏得名修多羅 毘尼阿毘曇修多羅四者修多羅
修多羅毘尼阿毘曇十一三藏如是

十二部經分別 (解釋  時分  )

[0470a14] 第一釋名聖人言說 諸法名為 十二十二修多羅祇夜伽陀乃至
婆提修多羅外國語聖人言說諸法名為 前經相似第二祇夜名為
修多羅說法 第三名為和伽羅那授記故稱第四伽陀
名為不重頌偈偈言顯示諸法 伽陀第五名為憂陀那名為 不由宣唱無問自說
第六名為尼陀那名為因緣 有所因緣第七名為 譬喻
第八名為伊帝越多伽本事 他人往古故云本事第九名為周陀 本生已往本生第十
毘佛略方廣方廣小乘第十一浮陀達摩
未曾有經聽法諸天 大地曠古希奇未曾有 未曾有經第十二名優婆提
論義問答辨理論義名義如是

[0470b09] 第二 不定唯一莫不皆是音聲 言教三藏分別相分 所謂長行修多羅
祇夜伽陀體制教體修多羅 伽陀方廣一部方廣 八部隨事授記
定名制定 所謂所謂名相云何十二部修多羅
聖言祇夜伽陀 論義授記無問自說三部
問事是故 六部隨事大小隱顯 大乘唯一方廣小乘十一十二
故地十二部經方廣菩薩藏十一涅槃十二部經方廣菩薩所持十一二乘所持
何故如是乃是隱顯大乘 之中十二方廣 同名方廣小乘之中十二小乘
方廣名為方廣 十二大小有無 十八小乘大乘小乘十二部
除去授記無問自說方廣小乘之中不明作佛授記淺易 無問自說方廣大乘
除去因緣譬喻論義大乘眾生利根 因緣譬喻論義有餘大小十二
說通二十四無量相如

[0470c11] 三門十二部本生本事 過去授記一門未來方廣一部
三世平等 八部一向三世

[0470c15] 第四 十二部修多羅別有一總修多羅十二修多羅
十二部十二部標舉一切 名為修多羅修多羅 修多羅
修多羅十一通有 修多羅祇夜二部相望 相望一向無相通理九部
之中長行 皆是修多羅分之陰界 十二因緣四部修多羅九部
長行悉皆攝入九部祇夜九部一切皆是 分之重頌修多羅
以為祇夜九部重頌悉皆 九部伽陀不重以為

[0471a03] 授記本事本生三部相望 三相一向 授記
六部分之授記之中因緣 譬喻授記其餘 之中六部云何
授記即是因緣未來所得即是 無問自說即是自陳未來 即是方廣未來所有神變未曾有
問答未來三事即是論義具足如是授記既然本生 本生之中六部云何
授記可知分之本生 有餘成本其餘本事 唯有以為
論義二部相對論義二部相對一向無相通理 如是論義不由
是故不通四部 之中因緣譬喻方廣未曾有論議之中差別分之之中
有餘其餘論義之中 方廣未曾有二部相對 譬喻二部方廣未有二部相望
一向事理二部通有 方廣未有二部之中因緣 譬喻方廣未有
因緣借喻方廣未曾有即是 分之方廣之中因緣譬喻 方廣未曾有因緣譬喻未曾
以外所有因緣譬喻言說顯示一切 陰界諸法相者因緣譬喻經 因緣譬喻二部相對
相望因緣 涅槃因緣以為 大器大器即是
成因譬喻之中因緣 事相因緣譬喻因緣分之因緣之中設有譬喻因緣
譬喻之中設有因緣譬喻制戒 比丘因緣假令 因緣百喻經使眾生知法
譬喻如是

[0471b17] 第五小乘修多羅 統攝十二莫不皆是修多羅是故 就中十一
修多羅是故十一一向大乘修多羅十一 統攝十二一方是故
十一 方廣是故十一一向問曰使修多羅中統修多羅
合為十二涅槃四相 合為如是法門非一得無經論不同不可
云何不同不同一乘 一實諦統攝三乘以為一乘二諦 一實諦名為如是一切
陰界十二因緣四真諦 六度大品六波羅蜜一一為主 通名分相各異
彼此是故名為大乘別異中說眾生 六法不異六法六法五陰
五陰三諦一實 二諦不通如是 一向十力五眼
六通三聚戒十力之中 五眼之中佛眼一種
佛眼 六通之中神通一種 五唯三聚戒律儀戒
是故 一向如是一切 道理
是故是以 涅槃四相乃是第二一向 十二部經乃是第五一向
法門不同差異寧可一類問曰使 二部修多羅三藏之中 如是一切聖教統攝
修多羅就中十二部經修多羅就此修多羅分為三藏 修多羅藏十二

[0472a02] (佛性 假名  二門 二諦義 無我 如法實際) 。

佛性 (釋名  料簡 內外三世  所以 )

[0472a07] 第一釋名其中 實名佛樹 一者種子
眾生如來藏出生大覺稱之為云何名性所謂阿耨菩提中道種子大智
本人黃石所有 一切眾生涅槃斯文名性一佛自體名為
真識佛果自體名為佛性所謂 第三佛果同一名為佛性世間同一如是一切
不異因果因果性體此前 三義眾生不通非情第四 諸法自體名為諸佛
諸法體性故云佛性此後 所知其內皆是名性三不 改名
不為因時不可 隨緣故稱 眾生滅佛無有
如來藏法身變易有為 二果
名為不可壞第三 自體改名因果 不得如是一切佛性
佛果眾生究竟必當 佛性第四 諸法改名內外染淨
平等湛然一味第三 改名性別名性性別一明性別 二明性別第三因果
體性別異非情佛性一切 佛性一切諸法 虛妄如來藏
非我眾生非命非人佛性 陰界不同陰界以此界別 名為佛性名義如是

[0472b16] 第二次 佛性法界中一 無不無不
無緣無緣難以定論 生死以為佛性涅槃 佛性
非空 不一不異非有
以為佛性一切善惡無記
以為佛性如是一切無非佛性 莫不既然 是非無不摸象在此
諸法云何名性如初 無不 乃至眾多一者染淨
一味湛然虛空故云 四門緣分有染 生死涅槃生死涅槃皆是
涅槃中師菩薩佛性如來師子 菩薩莊嚴一二二嚴 涅槃生死體用
一味隨緣 能所 真識以此真心覺知
無明便遠離無明便 世人覺知 使遠離氣使正智真心
覺知無妄正知如草 無有 眾生不通非情佛性
佛性佛性所謂一切牆壁 有心佛性此等皆是 所知如法實際實相法界法經
第一義空一實諦中說第一義空名為佛性言中名為佛性如是 皆是所知所知內外
佛性遍一切處果分 法佛二報佛性法佛有法 法佛增減唯有隱顯
多少消融 增減報佛無法第八 識心方便
造作器具非有器具 未有唯有方便無生性無量千方便不可
不可勝鬘如來藏恒沙一切 佛法如來藏眾生具足如來一切 馬鳴論說以來具足一切功德
華嚴經一切眾生微塵無師智 智廣大智皆是法佛 眾生未有未有
箜篌之中未有如是皆是 報佛問曰法佛有法 云何妄想心煩惱
一切恒沙煩惱真心如是 現成一切三昧智慧神通解脫 一切德性德性同體
不異二相如是分為 四門緣分涅槃不善 五陰三佛五陰不善佛性
五陰即是 生死二法如來藏佛性 三乘聖人無漏五陰即是
佛性集成佛果五陰即是 一者 染淨在生名為
涅槃名為 無緣變動不變古今一味是故 染淨三體用以馬鳴
一者體大真如二者相大真如 恒沙功德用大真心 法界染淨八識
分別一者法佛二報 應佛兩性應佛 應佛一者法應化法
普門二者報應大悲大願 法應有法如來藏 法門報應無法
有方便涅槃 闡提善根善根闡提云何佛性
不善五陰三佛 理性用以不善 凡夫五陰真妄不生
真妄和合妄心 如夢心作真心如夢心作
真義佛性勝鬘經生死二法 相似五陰地上 地前真心合成
莊嚴具模樣 心所莊嚴具 佛性佛果佛果
滿不滿理性 無緣無緣一味涅槃 因果其一初一闡提
善根第二善根闡提 三果第四理性 如是
因果 因果所謂生死十二 菩提因緣名為佛性是以
譬如熱病因緣名為熱病因緣問曰因緣虛妄云何 生死十二因緣起
十二因緣真實第一義 雖是無不 便大覺是故因緣
所謂十二因緣 大涅槃如來藏 對治
果德寂滅名為涅槃 所謂無上大般涅槃因果所謂觀察 十二滿滿足方便
十二 因果如實法性染淨 因果名為佛性
中說 一者四果 因果十二
涅槃因故問曰因緣生死云何 涅槃因緣真妄集成妄心所為虛誑無法佛性
真心故地十二因緣真心 便涅槃因故 名性菩薩道
十二緣生起因以為非獨教行 大菩提大涅槃前言方便
菩提涅槃 淨方便菩提 異名二果
分之得以菩提涅槃菩提 涅槃菩提前因涅槃
云何因緣所生 名為乃至中方便菩提名為 名為始終
便起行是故名為行為終極名為 方便菩提名為涅槃
何故 教行應名 參差前後生死
聖道之中 先後同時 隱顯因果不異
乳酪相如 出血四者五者 醍醐以此差別六四分別
第一迦葉凡夫佛性煩惱所有佛性出血那含佛性羅漢佛性
菩薩醍醐第二 凡夫佛性聲聞佛性 出血緣覺菩薩佛性
醍醐第三凡夫二乘乃至大乘善趣 所有佛性種性解行出血
初地乃至 醍醐第四 二乘地前菩薩所有佛性初地
佛性出血佛性 後身佛性猶如 此後
中說眾生佛性六法不異六法六法不異六法以為 六法所謂五陰何者
五陰和合假名名為真性 集成六即故云不異性體 出名涅槃
七眾 七眾 四住五觀六行
水陸差別 沒人一闡提三塗 乃至小乘作善
三惡可取凡夫 乃至念處以為聖性成就 必得解脫成為
忍心世第一法畢竟三途 須陀洹觀察四諦那含水陸 阿羅漢緣覺菩薩乃至如來
(一門) 。

[0474b28] 第二 凡夫五停心 念處聖性未成退聖性 成就必得涅槃名為
(二門) 。

[0474c02] 凡夫五停心 念處忍心沙門 行者緣覺四諦趣入因緣
菩薩捨離煩惱名為 化眾生不捨因之水陸 如來 (三門) 。

[0474c08] 第四凡夫 五停心念處乃至大乘解行 初地行者
乃至地上乃至十地水陸如來 (四門) 。

[0474c12] 第五 凡夫二乘常住凡夫二乘大乘善趣決定退失
種性解行 此等差別左右莫不此等
論說一者體性 四者相應六行 時差不變性
差別偈言因果相應時差遍處不變差別體性 如來藏二法
法身眾生 真如染淨內外諸法一味 無量隱顯理實
乃是諸法體性 緣起集成 一者信心
三昧大悲信心 三昧大悲四果且說 四部論說一闡提謗法
聲聞四緣捨心諸眾生對治大乘斷除謗法 遠離三昧除滅大悲
對治捨心四果如來 是以佛性信心般若
首楞嚴大慈悲斯文 佛性緣起成德滿果德 二我
彼岸功德四倒除滅 因故四倒聲聞 無常無我不淨凡夫如來
一者無明 二者因相無漏 變易不得自在對治
生相意生身不得對治四者壞相變易 真常
謗法得佛 得佛大悲心不捨得佛真常四果二者因相
無染清淨方便 二者外道虛妄聲聞倒見 無我中有煩惱
二者有為無為常邊等差 皆是 一者涅槃
涅槃性起 即是是以 如來藏不得種種苦樂涅槃
在於善趣業者種性以前大乘善趣 相應 性相莊嚴具金相名相因相
別有大乘法身二者 佛智悲心如來大悲 性相果相一者
五通漏盡漏盡無垢三果 果相相應名相 言行別有妄見凡夫顛倒
聖人如來戲論 三行性體不二故云
凡夫聖人眾生如來 真如差別時差 凡夫所謂菩薩善淨
名為如來不淨善淨 如是次第眾生菩薩時差 差別遍處別有一者
二者菩薩如來無不 空無不在遍處遍處 遍處一切
空無分別自性無垢無分別不變 三時不變凡夫性體 不變不能二業
不能病死不能菩薩性體不變不變一生不變不變菩薩佛性不生不滅性體
不變不變一生不能二老不能 不能不能是以如來清涼 不變不變不變性
差別差別法身 如來聖諦涅槃功德相離 此等
涅槃涅槃即是第一義空第一義空 即是佛性如是差別 差別時分
三十三何者涅槃如來佛 別有 名為後身佛性別有
少見我是佛不得 自在涅槃分相涅槃 佛果不得永安理實通有九地
別有 佛性 五者可見九地聞見十地眼見
如來究竟 義理實有歡喜乃至佛性 四者可見不善
般若 不善地前佛性無分別初地乃至 二種一種
二十九凡夫聲聞緣覺大力菩薩 佛性三十三佛性隨緣無量佛性一法
百法一切不善

[0476a02] 第三差別 (一明有無二明內外世論) 有無分別
一闡提善根 善根闡提 闡提
佛性緣起不善不善即是 不善闡提善人善根 闡提佛性緣起三乘
即是 闡提有理體性有無佛性
非有 如來藏緣起法恒沙佛法
醍醐雖是青黃 一切眾生心識雖是無有大小長短 佛性雖是無相
八識無性如來藏 恒沙佛法同一體性互相無有 自性諸法諸法
別有諸法 如是非有有無 非有有無二法非有
非有合為一法非有非有無二 之中一法非有無法 非有有法
是故非有有無方便 非有四句何等 非有二者非有第四
非有緣起諸法無自性無性 無為無為即非無性 有為無故即非有無
非有無有無自性 乃至非有有無有無不可得佛性
不及正智所知 在其中 (一門) 。

[0476b09] 內外 情理相對相者眾生山河大地非情
眾生說理 內外內外平等 情理妄想陰界
在內平等 有為法依持建立 如來藏陰界
不同陰界不同 不同 眾生佛性 (二門) 。

[0476b20] 性體古今虛空三世 佛性三世隨緣
三世三世如何 性相如來佛未來 現在三世
真性先有同法三世所得不生三世涅槃經迦葉如來佛
過去現在未來後身佛性名為 未來名為過去 所得分離生滅契合如理
三世若非三世何故後身 現在未來名為現在 名為未來不違三世
未來 三世九地菩薩初地十地 九地聞見佛性眼見
一向其三種性解行所有佛性 平等三世 地前佛性一向三世
佛性流轉三世生滅 (三門) 。

[0476c13] 過去 (四門) 。

[0476c15] 第四 一緣正分別分別名為正因
佛性正因 法佛法佛以為正因 正因報佛報佛以為
正因如是菩提佛性 正因方便
果德淨方便二種差別 不定菩提涅槃 佛性同體以為正因名為
方便菩提涅槃同類名為正因佛性 如是 (一門) 。

[0476c29] 方便報佛真心 涅槃佛性不同
無量方便不可得佛性 名為問曰何故 佛性
畢竟不可法佛 但是云何得知 涅槃涅槃所謂佛性佛性
不生涅槃云何 隨時分異
體能但是 云何諸佛真識心體成果
了義有如了義涅槃 佛性不同虛空虛空無量 便不可得佛性可見可見了義
名為問曰何故虛空佛性可見虛空 無故佛性有為
可見如是果德以為 為生同一體性轉變為生不同有為因果異體
為生方便為了是以 佛性方便 名為
果德淨方便差別 二相不定菩提涅槃 金剛般若論波羅蜜
為了斯文佛性 正因
體能 是以佛性不生涅槃涅槃 不從名為
涅槃所得不從名為佛性 方便涅槃
佛性隨緣轉變滿足涅槃 得名異體合掌為生 佛性地中滿足涅槃得名
涅槃方便 涅槃菩提報果名為是以
六波羅蜜阿耨菩提地中方便道行相應 不得
菩提有所方便 大菩提是以有了 八正道阿耨菩提佛性方便
性起方便果德 莊嚴具是以 首楞嚴阿耨菩提首楞嚴
佛性佛性名為首楞嚴 佛性方便明了明了 成果是以
所謂佛性阿耨菩提差別

[0477c01] 第五辨明經論所以 諸法諸法何故宣說佛性 清淨法界一切諸法緣起互相
論法無法不空無法 一門所為 眾生所為經論不同
涅槃經令眾生不放逸宣說佛性不能大菩提 放逸眾生佛性
當成放逸隨順所為 眾生自身怯弱無性 自絕佛性眾生必得
礦石中有消融必得 便勇猛 之一涅槃輕慢眾生
宣說佛性當作云何是以 不輕菩薩四眾高聲唱言當作 不輕知眾佛性妄執
眾生宣說佛性不同如來藏非我眾生非命非人執著 妄法宣說佛性不同誹謗真如
佛性斷滅佛性真是常樂 怖畏斷滅眾生 佛性如是

假名三門分別 (釋名 假名有無 )

[0477c26] 第一釋名假名諸法無名假名貧賤假稱富貴 得名假名
眾生如是一切 大小長短得名 如是長假
如是一切假名三假名稱假名世俗諸法定性名為 假名四者諸法假名
假名云何論法法如幻化非有 非有一定可以 有種諸法
假名是故諸法假名一色同體具有無常一切分別 無常諸法之外別有一色自性
集成一色色相 是故色法假名無常分別無常諸法之外
別有自性 集成是故假名乃至 無常空無我等非有分別
法外別有非有無自性 非有無名諸法 名字集成非有假名色法
諸法假名假名名義如是

[0478a22] 第二次有無一總解釋分別不定云何不定取法
無體問曰 何故施設 施設即是
是故施設相如別論 一體名字 以求
體空無所有眾生無生起用 有所但是如是一切是故實體
一切第二體用 無體假名何故如是 不立無體
相生不依 有名貧賤富貴體用假名富貴如是一切三分
無名何故 如是是以 諸法和合
眾多便如是一切既有 體用有名體用
合相起名假名假名統攝 一總施用 是故皆是有無如是

[0478b19] 第三 開合不定唯一一切法因緣 分為一生分別
法和分別生法假有二種 眾生假名二法假名眾生假名 不盡云何不盡內外眾生
眾生直言眾生假名外法不論所以 不盡眾生內外內外 眾生眾生眾生
分別內外分別內五 眾生四大草木 細分內中假人
成軍是故 眾生假名大成草木 集成叢林染淨分別
凡夫賢聖生死五陰成人 涅槃五陰成人假名 法物諸法通名
假名假名如何分別內外 分別六根六塵細分 法和染淨分別
生死涅槃生死涅槃說不定 生死假名涅槃生死虛假 名為假名涅槃
假名涅槃假名 生死假名維摩經出離生死 假名宣說涅槃假名生死涅槃
無名假名是以涅槃 無名羅婆食油 食油生死法體有為法
假名宣說生死涅槃假名生死 定性因緣 假名生死涅槃假名
假名故地假名乃至涅槃一切 假名宣說生死涅槃假名 故地一切諸法
問曰生死涅槃假名何所諸法 假名求法是故一切
假名第三生死涅槃 (一門) 。

[0479a01] 法和分別 和合法和法和云何分齊和合
成人 分齊無常苦空無我同體 相成法和成實論和合空名為生
法和法空大乘 淺深 (假如) 分為大品經三假 一者二者中略
三門分別三觀 名言名為 聚集
自體法體故云 依法施設 (一門) 。

[0479a15] 受法二門相對分別龍樹實法雖然難解 中略分別第一和合
分別一切受法名為 細分名為名為 成人
如是一切受法緣成通名法和分別一切 一切法無常諸法
相成皆是受法如是 二種名字 論說名字二法
第二以為有名 五陰眾生根莖枝葉
一切名為相如 (二門) 。

[0479b02] 次第中說名字 施設
依法破法 根本微細可分 破法云何
貪著三界虛妄妄心如是一切智者不得有無明法無性 一切眾生
如是一切 如是一切 我所無有無我
如是一切 推理諸法 不得如是一切
但是如來藏以為生死但是無生如是一切 破壞諸法破法破法 實相法實相者即是法空
(三假如是) 分為乃至相續中略分別 差別
三假第一釋名名字 緣生 三相名相四相續假
緣生 因而
是故緣成相待長短大小 分別相待名相
續假有為遷流前生前後兩邊 前後兩邊 名相續假相續一法
名相續假名義如此 (一門) 。

[0479c06] 第二 別有 緣生就此四門分別
正因善惡苦樂報名緣生煩惱生苦 一切諸法異體
親疏故地宣說十因一切法 十因 諸法緣生親疎
四緣一切法一切法四緣 緣生四者因緣諸法一切諸法 緣生是故十二
通名因緣因緣所生同名緣生問曰正因法名 緣生因緣何不
以此 相似合為緣生 第二
因緣就此不同 四門同類 名目
相成名曰緣成五陰眾生 同類緣成二攝一切諸法使
一切諸法緣成過去親生因故緣成諸法
一切諸法齊名緣成 同類相成相成 因緣何不合為
以此 合為緣成 諸法第三諸法非一
長短大小高下彼此往來貴賤好惡如是 一切皆是相待不對長相 長相
名相如是一切第四中法 諸法從前次第相接名相問曰在於在於相續
云何 兩邊迭相 云何念法
名相續假第二兩邊一法一法前後兩邊相續名為
若爾前後緣成一體 分異緣成 相續相續分別
相如緣成相續緣成 十二合成一日十二相對 相生隔絕相接和合
一日相續宣說十二 時分一日相對中隔 不得相續名為相如
(二門) 。

[0480b02] 第三 差別差別一者同類 同時天上生水中日
如是一切色聲 當分相生同類一時 同時二者同類異時
同時眼色眼識如是一切四者 過去世業煩惱苦樂
緣生同名緣成一者 同時緣成眾多小聲 大聲如是一切二者同類異時緣成
十二合成一日如是一切以時 同類前後合成異時同時 緣成大乘五陰成人毘曇所謂
四者同時異時和合緣成成實五陰成人別名 故稱同時四心前後故云異時
五陰成人一向同時通名 相待一者同類同時相待現在世人人相天天相比如是一切
同類異時相待今人如是 一切同時相待現在色心 空有相待如是一切四者異時相待
對過宣說如是一切相續 一者同類同時相續現在同類 互相接續相接如是一切二者
同時相續現在迭相接續 如是一切同類異時相續 如是一切四者異時
如是一切同異 (三門) 。

[0480c04] 第四中有 有無無常 有無之中相待緣成
有無一種在於問曰 有無可知緣成云何通有 大涅槃一切智
功德緣成涅槃 是故緣成通有 成菩提緣成通有問曰
云何通有相生相續在於 義通有無涅槃接續生死無常通常無常
別有一者無常 無常世間無常無常二者 無常世間無常出世
菩提涅槃之中無常佛法無常 無常
佛性出生菩提 首楞嚴阿耨菩提首楞嚴 佛性常生無常真識發生
化生緣成別有一者 無常無常世間五陰成人 出世常住五陰
佛菩薩無常和合緣成八識合成 眾生無常相待 一者無常無常世間長短
大小相比佛菩薩上下 如是一切無常生死 涅槃如是一切相續別有
無常世間中有相續 無常出世常住果德對生無常 成實滅定後心
故地種性 六入殊勝展轉相續無始法爾問曰常法 云何常法
一法 地中常德初地如是 一切一法隨緣轉變
六入相續其事如是 (四門) 。

[0481a14] 三假共相三假受法 云何一色
從前緣成無常諸法相成 緣成大小相比相待前後
相接相續之中 眾生因而緣成尊卑貴賤相比
相待相接相續如是一切 緣成正義何故如是 緣成接受名為是故
正當緣成 成實 是非
非心故地建立施設假名地想故知名字 成實假聲和合
緣成是非非心 有為一念生住滅 四相合成緣成多少善惡
相待前後相接相續成實緣成相續正義 如是名字假聲前後
是故正當緣成相續不正 緣成相續正義相待何故如是名字是非非心
四相合成前後 緣成相續以為正義相待 問曰成實名字四大
何故以為正義成實宣說四大和合和合成名是故正義
宣說名字以為 正義問曰何故之中
假名

入不二門三門分別 (釋名分異)

[0481b24] 第一釋名入不二門維摩不二 無異之謂即是中一實義一實如如平等彼此故云不二
諸法一二乃至眾多說理理應 不一不二乃至 不一乃至涅槃
一法不可算數華嚴眾多 一法一法 不二門辨道不論二者
彼此是故不二二者 明理 不二雖說不二不一乃至
云何一對即是 不二 即是不二
彼此相對亦即不二以是不二多少 既然
有相有對即是其二 名為不二無相 名為不二
有無非有有對 名為不二乃至建立不二門不二 名為不二是故
有相有理理體名為不二佛性 不同名為通人
名門名義如是

[0481c22] 不二門法界中一 無不無不 諸法不二諸法皆是有所
維摩三十三 二相名為 不二非有二法同體名為
非有 取法相對名為 維摩我我所使
無有無我不二如是實相其二名為不二云何
據實有情 故云不二維摩不實其實 見者不見何況如是
平等名為不二云何由來無異不二維摩應當如是
同體名為不二中說無常 無常無常同體名為不二如是
一切真妄相依名為 不二維摩無明無明即是名為不二如是一切
同體名為不二一直 如來藏無量 佛法同體名為不二
無相無相名為不二如是 體用真心緣起集成生死 涅槃體用名為不二
中說佛性如來無二如是 中說佛性 不善名為無明無明善法
如是一佛性體名為 不二涅槃無明二相智者 無二無二即是實性如是
一實諦二諦一實真性 佛性緣起集成一切別名
名為不二維摩佛法 即是即是名為不二如是 不二要不
不二不違 名為解說不二相應照見明了現前
不見二相可以不二不見二相 明了不二 得證不見
有心無有有如 妄想不行不見虛偽 離心妄想不行不異即真
入不二門不二

[0482b16] 次第 分異維摩三階一維 諸菩薩不二諸菩薩
文殊師利不二文殊 維摩詰不二皆是 方便分齊自覺
相應境界不可何故如是 以求法外音聲文字法外 無形無言
莫測 是故名為自覺境界 維摩使自覺相應
境界何故不論 不復不可從來 不二

二諦義分別 (釋名 )

[0482c03] 第一釋名二諦世諦第一義諦世諦俗諦名為 諸法生滅故云世諦若爾
無為生滅世諦有名不盡 何等之中該攝有為無為有為 無為故云世諦
假名相似世人一切世人所知世諦涅槃世人所知名為世諦問曰世法聖人何故
所知名為世諦聖人 故知是故世人所知聖人 所知虛假虛假世法
世諦若爾聖人凡夫生死 苦集所知苦集應名苦集 聖人得名聖諦世諦
世間世諦得無 經論苦集不知聖諦成聖聖諦世法虛假雖是聖知
第一第一入世 俗諦世俗世俗所知俗諦 統攝世法非一不可
諸法故云第一義 第一所以名義 第一通名
即可世法虛誑云何虛誑 世法事實不無 虛誑世諦世諦第一
應名第二真諦應名第一義 世諦應名出世俗諦應名 應名不可一一是故
世諦俗諦理法第一義諦 乃至真諦真實何故二種 不得真諦
通名真俗是故世諦不得 真實諸法 理事名為故地事實同名
真實二諦名義

[0483a11] 第二差別一分 別有 假名破相宗
真宗乃是 無名經論之中實有 小乘大乘大小之中
淺深小乘宣說 體性雖說有性緣生不同外道 自然阿毘曇
宣說諸法虛假無性不同立法 自性無性不無假相成實論 破相宗大乘虛假
無所有陽炎觀本不但無性水相諸法雖說無相 法實大乘宣說諸法妄想
妄想無體所謂如來藏 恒沙佛法同體不斷 真性緣起集成生死涅槃
無不真實實性真宗四宗 無量 經論分之
本教在於四阿含言論小乘眾生 彼此諍論毘曇成實
本教 言論大乘 人情無異無諍無異有人一向
四宗不分 言論處處何須 勝鬘如來藏其二一者
即是不空即是 摩羅文殊不知真法妄取法空 即是其所不知真實即是
涅槃一切即是不見 不空不空即是真宗非一 阿毘曇因緣
成實論假名大品法華如是 真宗華嚴涅槃維摩勝鬘如是 真宗不然
淺深不異破相畢竟 明法緣起法皆是真性 緣起成行不同
法華三昧般若智慧涅槃 佛果涅槃維摩經 解脫勝鬘經一乘如是
各異歸一 淺深眾經分之

[0483b28] 第二 別有 歷法分別
之中事理相對世諦 真諦陰界彼此其事無常 十六聖諦第二
因緣假有以為世諦無性以為真諦 一切諸法以為世諦 以為真諦假名無性
差別之中因緣相破法自性 之中諸法因緣相法性妄想 諸法無為觀法
觀法假有土木定性不無破相觀法乾闥婆城即非既然幻化
四宗別有依持緣起 依持二者以為 世諦
破相宗有為世諦無為真諦有理以為世諦有為 真諦緣起二者清淨法界如來
緣起造作生死涅槃真性自體 緣起世諦 (一門) 。

[0483c21] 第二 之中 情理分別假實分別理事
四縛分別有為無為分別空有 分別情理所立眾生 以為世諦無我真諦問曰
何為凡夫 隨情取名我人世諦 全無真諦聖人非我我所
解說無我名為真諦無法假實 人天男女如是一切有名無實 名為世諦陰界事相諸法有名
真諦分別分別第一義理事陰界 事相差別世諦十六聖行
以為真諦十六聖行四諦分別 苦集世諦滅道解法名為 真諦有為無為苦集三諦有為
世諦滅諦無為勝法真諦 十六行無我 世諦言行三藏言教以為
三十七品真諦經律 毘曇正法三十七第一義之中事理二諦
第二世諦一有無有 分為事相世諦陰界 分齊真實不虛故稱世諦
二法世諦一切法無常 故稱之一真諦 世諦虛假因緣世法
名為世諦之一不同 五陰之中凡夫我人世諦世諦空無毘曇
第一義諦成實論 五陰之中無我攝入世諦 第一義所立我人即是真諦
世諦真諦之中別有 和合無性法和無性 真諦性空第一義凡夫所立
我人以為真諦第三世諦一有 分為一者事相陰界 世諦二者法相無常
真諦假名 第二世諦四者妄想所謂 法道妄想陽炎之一
不同一者 凡夫我人以為世諦無相第一 凡夫我人即是真諦
五陰因緣我人入世 真諦五陰假名自性世諦
世諦故地非有世諦無性 無性第二真諦大乘破相宗 五陰因緣凡夫
自性屬世無相第一義 即是真諦世諦真諦 之中別有一者畢竟妄想空寂以為
空中凡夫我人以為真諦空中凡夫自性以為真諦第四世諦一有不同
別有事相陰界世諦 二法無常真諦 三假第二世諦
妄想第三世諦 妄想辨明畢竟無法但是妄想 所見真實如來藏緣起集成生死
此後不同上來世諦 一者 真諦二者假名因緣
無性第二真諦三妄 第三真諦因緣觀 因緣空寂世諦妄想不同
世諦真諦之中別有 一有所謂如來藏恒沙 中有一者真實如來藏恒沙佛法
同體無有一法自性 凡夫我人如來 非我眾生非命非人
自性二乘因緣 妄想如來藏五通 如來藏第一義分別真諦 (二門) 。

[0484c15] 第三歷法諸法不出無有 差別中有 事相無常法相
因緣假名四者諸法妄想妄想 真實之中四宗 世諦第二法相之中真諦
中說世諦第三假名 中說世諦第四妄想初二 中說世諦第五妄想
第四中說世諦第六第四分為二諦 真諦世諦五者一者
凡夫二者假名因緣無性 妄想妄想五者真實 之中第一之中
真諦屬世 真諦第二 第二中說真諦
屬世真諦第三第三中說 真諦第四世諦
世諦真諦攝入真諦第四 中一第四世諦世諦真諦真諦第五
第四一向 (三門) 。

[0485a11] 第四二諦 相望不定三句分別一者世諦第一 陰界十二入事相差別以為世諦
即此所有真諦二者世諦 即真虛空無為真諦 世諦不即不離空無空無
名為我人不空第二二諦不定 中陰無人性空世諦
性空無性不同無人 之中妄想虛誑名為假名因緣
定性不空假名因緣 第三二諦一向諸法 妄想虛誑無法幻化幻化
世諦幻化無喻真諦 體性無為無為世諦即真幻化 有為有為無故真諦
世諦即真空也真諦即世 即非即非 故地有無方便非有
第四二諦一者依持二者緣起 依持二諦相望不即不離 真妄性別
有為法依持建立 如來藏緣起二諦相望起用二諦如是

無我四門分別 (釋名  分異 )

[0485b10] 無我無我二法無我無我 眾生無我生空名人無我 名人我空法成眾生
假有自性是故名為眾生無我眾生 一切名人無我 實名無我我空
法無我法空自體無性法無我諸法性相一切名為法空二種名為無我分之
無我隱顯毘曇 名為無我非我成實 眾生法體
無我生空名為空行觀法無我問曰何故眾生空行無我眾生之中
十六所謂我人眾生壽命養育知見如是一切空行十六我人 空行無我不論
維摩眾生名為無我法體 眾生道場無我 道場知法無我眼目左右得無名義如是

[0485c02] 第二生法二空相對四門 法實生空
四門分別開合不定五見我見 分為一總眾生
我人名為總計以為我人名為 遍一切處向前
如是一切分為一者
二者僧佉 何故眾生
以為亦即 猶如虛空遍一切處 不即不離
犢子道人五陰和合 故云今世 建立假名
佛經為此中說眾生 六法不異六法六法所謂五陰 佛法
和合假名名為 所以 宣說色陰
十六大品二眾命者養育七眾 十使作者十一十二使十三
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見者 十六分別所立不同 分為二十一色不同差別
我所何為 我所
分別我所分別在後六十五 其中
其中初一我見我所見 既然受想五陰
便二十二十我見十五 我所見分別便六十 一色中有十三
我所分為有人 色陰我所如是 乃至有人以為我所
如是說受想以為便 受想 以為分為
受想分為十三十三初一我見十二 我所見十三乃至五陰
之上十三六十五六十五 我見六十我所 互相以為多人
六十五如是 (一門) 。

[0486b01] 辨道慧觀但是 故地聲聞緣覺不可
緣起生滅和合無我人性即是 (二門) 。

[0486b05] 其實生滅即是 維摩我相法相應作 合成起滅法滅
生滅實相故云 (三門) 。

[0486b08] 五陰假名便有人男女 是故聖人常隨世俗
我人眾生壽命上來四門生空 法空四門前生分齊 之中所立法實
法空以此 (一門) 。

[0486b14] 菩薩正觀畢竟無法不但 無性無法即是 (二門) 。

[0486b16] 其實妄想心便真實 如來藏自體法界祕密法門其實 (三門) 。

[0486b19] 真實如來藏緣起集成 生死涅槃中說十二因緣一心三界一心法身
輪轉五道名曰眾生真實生死 如來藏成法如是 涅槃無我如是

[0486b24] 第三 分異中有一定別有
破相宗二諦 分別 (一門) 。

[0486b28] 之中生空說法雖說生空凡夫 我人眾生因緣虛假無性
第二二空五陰 和合和合空無定性眾生不同無人眾生空無
集成諸法法和法和空無定性 法空問曰五陰無性云何得名眾生 五陰我所
一切通名眾生 生空第三二空生空和合虛假無性
眾生不空 生空空中見人無人 即非不待破壞無人
如是一切維摩菩薩第五大 第六法空之中諸法 無常和合無性法空空無假名
諸法故云法空空中 即非不待無常 破壞諸法如是維摩
不但無性非有第四二空 分別依持緣起依持妄想
法空眾生名為法空 眾生妄想空名眾生真實自體法體名為法空真實
真如名為法空寂滅 生空真實法界恒沙佛法同一 互相集成別自諸法
分別諸法之外 一切門類無有一法 自性是故諸法一切法體法空
如來藏緣起集成生死涅槃 一切諸法寂滅眾生作用 是故眾生如是

[0487a05] 四門聲聞緣覺菩薩菩薩 二空聲聞緣覺經論不同毘曇
十地論聲聞生空緣覺成實論聲聞二空利鈍 智論利根二空先尼鈍根
生空云何此等有所 中略三門一明如來不同二明聲聞有利各異
不同如來生空二空利鈍聲聞人中三品三品
生空以此未曾 宣說法體第二 生空二空第三
生空利人第四三品生空不解法空 解空
是故宣說一切聲 成實第二二空過分一切聲利鈍二空
實有過分大智第三 生空解法同名 十地第四是故宣說聲聞
生空妄想得空 無我如是

如法實際三門分別 (釋名  大小有無)

[0487b03] 第一釋名如法實際大品經 乃是龍樹如法實相 異名同義法相理實
名為法性自體體性故云法性實際理體不虛 故稱名義如是

[0487b08] 第二 中有二諦三門 真諦三門三門
諸法空有二義 三門諸法差別三門 空有世諦真諦如法
如何中說 二種各各相如相等問曰此等事相各異云何諸法
自相彼此相似名為就地 中有多種皆是相似名為諸法
狂人顛倒所見名為真實 相中即是空義空義諸法同等名為法性
法性論說無著分別諸法各各自性法性實法諸法實相名實法性
二法實際法性 其實 空有三門三門
然後三門何者 各各一切法自體眼根 如是一切各各
一切諸法有相名為 一切諸法有力各各 一切法有所各各一切法
有所因緣親疎二門 各各一切法各自 有果各各三性一切諸法
無記三性名為體性 前體諸法有限一切法 有分不得如是一切
色法唯有不得有餘如是 一切名為開通一切法 義通分心六識
如是一切如是如法 一者 差別差別云何一切法
名為二者皆是 常生非有 非生非滅究竟清淨法性
九法中性名為法性中有 向前相似 體性故云法性實際
證果名為實際 如是九法 有相空名法性名為實際 (一門) 。

[0487c27] 真諦三門中有生死 涅槃三門三世差別 三門空理三門
實性有無三門生死涅槃 中說觀察生死涅槃問曰生死無常無我不淨
常樂我淨云何 宣說生死苦無常令人 實相無常不可得
顛倒宣說涅槃常樂我淨令人 常樂中常不可得 諸法不可得名為法性
捨離染淨法相不見生死 不可得法性自爾法性 論說譬如小兒水中月實有
求之不得便愁憂智者 法性自爾法性如是故云法性實際 法性理實理實
名為三世差別相者 三世不生不滅寂靜平等三世法性中說
法名涅槃戲論法性本分黃石 中銀一切法中有涅槃故云 法性實際法性名實
空理空有差別論說空有品名問曰云何
諸法有空名為法性 論理一味一味法體故云 法性是以一空名為法性
法性 實性有無中說如來 恒沙一切佛法不斷
諸佛同一體性互相集成無有 自性無不無有即是無不即是法性實際
如法即是其實 (二門) 。

[0488b05] 三門中有入息 分別 何者諸法實相常住不動有無
煩惱轉變邪曲妄染實相 不異名為法性實相 清淨煩惱名為不淨煩惱
清淨一切諸法體性故云法性實際 法性理實菩薩廣大無邊 微妙最勝安住其中住處
中說菩薩觀察實相無常 無我捨離凡夫常樂我淨 實相名為水性
名為諸法如是實相平等水性轉變 觀心息滅實相如火
名為斯文妄想決定 法性實相常住不變不動法性 故云法性實際得證如法 即是實際相如

[0488b24] 第三大小 大乘具有小乘云何 龍樹雜阿含十二如法
法住性相常住即是雜阿含中說舍利弗法性 宣說法性實際龍樹
乘法處理實有云何 涅槃即是實際小乘中說涅槃 即是宣說實際涅槃有種
名為名為名為名為 名實是故涅槃即是實際問曰 小乘三義如何龍樹
聲聞觀法生滅 法實名為法性涅槃實相即此 法性名為實際如法實際 如是

大乘義章卷第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4 No. 1851 大乘義章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