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sheng Yi Zhang 大乘義章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義章卷第二
法師

[0488c17] (三解脫門三空 有為 無為 空義 優檀那   真實義) 。

三解脫門八門分別 (釋名  分別 制定  次第 就地分別 )

[0488c23] 第一釋名三解脫門空無無相 無相
涅槃法相解釋涅槃捨離 無相名為 三義無有
無有作用 生死法相生死 不可願求
不生願求作願 願求三經解脫門三空三三昧
三昧經論一門 三空仁王涅槃果德空無相等
解脫門龍樹三法涅槃 解脫果解脫門對治 論說三障對治三空
一味 胡語三昧 正定合法三昧
此等差別名為可通趣入名門 如是

[0489a16] 第二三空 三三昧行為 為主眷屬五陰心王
餘數即是 問曰為主何故中說 一切心心四念
名為如是龍樹 三智不住定則所能能破煩惱
三昧三昧名為正定一切禪定 三退不定三昧由此正定 退三昧體性如是

[0489a27] 第三 不同三階三法相對分別 法相三門一法
三門三法生死涅槃 生死生死不可 涅槃無相涅槃寂靜
第一義宣說空門二法三門種差一生涅槃法相 三門生死虛無涅槃
所謂一切生死涅槃無相遠離生死取捨願心維摩不願菩提無貪生死
虛名不可名為 相同生死第一義三門 空無生死宣說第一
諸相無相生死涅槃第一義三門 第一義空門涅槃宣說無相
涅槃無相不異 三門種差 涅槃生死
外境三門外境之中 體相用體空名為無相 無用
三門內心心想妄想 隨之分別以為 建立定性心體
無想 二心三門 生死二相妄想外境
但是事相差別以為其內妄想體空空門 無故無相妄想心四心
三門論說一者 分別妄想二者妄想外境 諸相取捨妄想
名曰空門無相取捨上來四門合為第一生死 三門涅槃三門涅槃之中
涅槃方便涅槃 應作涅槃名曰 名為無相作用名為
理法三門成實理體空理無諸無相 願求大智
摩訶衍因緣 諸法空門空中時空無相無相
無相同體入空 乃至 不同三門

[0489c20] 第四生死涅槃空理制定可知定名 名相制定三解脫門正用
生死涅槃空理空解脫門 悉皆無相涅槃 解脫以為乃是
生死 解脫以為乃是 制定正說
涅槃對治三空制定 三空中空定名 無相無相涅槃
乃是 生死 乃是三三昧制定
三三昧生死涅槃第一義 境界三昧 生死不生名曰
乃是願求 願求無相無相 涅槃三昧無相
乃是空門定名 空理其三此等 不同隨一

[0490a14] 第五制定 不同二種一有有為無為無我我所
生死有為涅槃 第一義空三法 不願無為
無相不願 以是建立空門不願 涅槃不厭生死不願
不同建立三門 利鈍鈍根怖畏 中根無相利根
宣說空門證實不同 智論遠離 寂靜無相空門
不同涅槃定慧 宣說空門 觀察生死
不同大智論說患有二種一見行者宣說空門 行者生死不願
見愛無相宣說涅槃遠離 香味生住滅男女三門差別非一

[0490b09] 第六其次次第 次第生死無相 涅槃後說空門成本
次第德本菩薩 不見生死可以貪求次第宣說空義不見生死便涅槃無相相應
次第宣說無相體相用 次第空門諸法無相 法相後說諸法次第如是

[0490b17] 第七 就地分別小乘不定有人 宣說三昧四禪未來中間
無漏三解脫一向無漏三三昧無漏無漏三昧 三解脫有漏十一所謂欲界根本
四禪未來中間四空處大乘 無漏有漏十一 無漏十地所謂未來中間
通論欲界大乘宣說欲界地中 禪定如是

[0490b27] 第八別有 ( 無漏分別 分別 界分 就地分別)
名字空空三昧無相無相空三昧得名為重無相 如何毘曇四諦十六
聖行以為三門二行無我 十行 有緣
四行 無相言重羅漢無學等智觀察空門然後有漏等智
空無空空三昧觀智上空 無我不空無學 等智觀察
不可願求聖道問曰 不以聖道即為顛倒何故不以有緣聖道
聖道名為何故不以 聖道等觀 名為無相無學
無相 無為聖道 無相何者無為云何
無為 煩惱無為可樂以此
煩惱厭惡 無為可樂
厭惡如是問曰何故不以 聖道 不以以此無常
成實諸法性空名為空門空中無相 無相空中聖人五陰空三昧
名為空空空中無相可取 三昧空無無相無相 空中無願三昧
空無大乘三門多種 毘曇成實 生死涅槃空理以為三門相同毘曇
空理三門成實淺深 多同成實何故空三昧 死尸如是
(一門) 。

[0491a14] 有漏無漏分別毘曇空三昧 有漏其所成實無漏 空無無願三昧空名云何
有漏大乘無漏成實 (二門) 。

[0491a17] 毘曇空三昧利根阿羅漢 學人煩惱一向不得鈍根
羅漢所得三昧不自在不能成實 一切羅漢學人成實 學人一切諸法大乘人中
一切通論十信 (三門) 。

[0491a23] 界論三界毘曇空三昧 上二界欲界三天
說起成實理應大乘 菩薩自在三界隨身何處 (四門) 。

[0491a28] 就地毘曇空三昧有漏 欲界乃至非想一切地心欲界未來所有無漏為重空觀
無所有處所有無漏相近成實 無漏初禪無所有 大乘一切地心 空三昧

有為分別 (釋名 )

[0491b07] 有為所謂色心非心三聚 名色相應 色心同名有為造作
有為有為云何一者一切因緣 有所有為二者有為
果報因為有為 生住滅對法同時 四相四相生相
乃至第四法滅 四相有所有為 四相諸法四相所為
有為法體前後四相解釋有為 四相諸法 有為同時同體四相解釋有為
法性幻化無名同體互相諸法有為名義如是

[0491b25] 第二色法心法 非心色法分別 二明假實不同毘曇
十一種色色法何者十一五根 五塵無作色十一清淨 五根四大
色聲香味觸五塵口業 無作色大智 宣說十四色法何者十四五根
五塵加以四大十四五根 毘曇五根實法 四大大別人造
成實五根假名四大成人如是 毘曇
四大成實香味四大不為 唯一聲塵四大四塵 地水火風四大問曰毘曇無作色
成實何故不論不同各異 作業色法中說成實 色心不論成實
毘曇何故不立 相如毘曇宣說種實以為四大四大觸塵
地水火風四塵五根 根塵別論 (一門) 。

[0491c21] 假實 十一種色皆是實法毘曇性相 假色成實五塵
大成理論一切 因緣假名

[0491c25] 心法中略 分別一明之一開合 三明相應不同
成實數法一體 別有識陰名數名數如是一切毘曇
六識心數 乘法云何 乘法一者真識二者
無明 四重 以前四重
相應染中說相應 馬鳴相應 八識分別事識一向同時
毘曇心數一異 (一門) 。

[0492a12] 開合心法開合不定 一心分為六識 分為受想心王
餘數分為 所謂六識毘曇四十七心數法心王數法之中四十六何者
心王合為十一論說解脫 說通
和合決定 善惡造作 解脫解脫守一不能
捨離違順 一切大地 合為二十一何者
慚愧不放逸不害 一切善心所謂無貪無瞋 善根無癡無癡
不論眾生貪著無貪眾生眾生 瞋恚無瞋
三寶淨心不疑身心善方便不放逸逼迫 不害方便精進內心
一切大地不善地中心法無慚合為 十三煩惱唯有
合為二十八何者論說不正不順失念不信懈怠無明放逸煩惱大地顛倒解脫
不正顛倒決定不順 失念三寶不淨不信不斷 修善方便懈怠境界諸緣
名為不了無明躁動不息名為善方便放逸煩惱 煩惱問曰煩惱何故
正受是故 五者所謂不信懈怠無明 放逸餘數四十
云何 地中解脫不正地中 不順智者地中
失念地中定數 問曰不正地中心數法 煩惱以此功力
問曰受想何故煩惱 不等大地云何不等 見強不等
何故煩惱一切 煩惱問曰受想
煩惱見強何故煩惱 不論是故不可說 不強煩惱差別
合為三十八何者 忿應作
相續名為忿樂事 他事應作 忿不可應作
忿相續名為樂事 應作不可 應作故作忿
法稱名利功德 思惟自性 順時惡名自舉
逼迫在意不通 五識不通見諦 心數合為四十三
所謂覺觀睡眠 煩惱睡著境界身心昏昧境界 十使之中
合為四十七忿怒 五見 不論使煩惱
無明是以無明使 煩惱無明左右煩惱無明 一切使無明使者使
不通大地無明相應 不通不共一切煩惱無明使者 相應不共有緣不了
使不共若非 使相應毘曇如是成實 不定三十七別論
無量云何三十七論說 毘曇別異
願求不同毘曇煩惱 心識 名為別有理實
四心 作意名為 增上
毘曇必定 三性毘曇不善不信 心行發動三性善法
精進毘曇覺觀多種 未知知名亂心
散心起名散心 更名以此三界 三性二十所謂
無貪不放逸 通有三性 不善無記論主
三性正智不善知世無記無漏
有漏善慧以為無癡善根顛倒 邪見不善無記覺觀論主 無漏無貪無瞋
不放逸毘曇毘曇 成實有漏 無癡所以解脫
之中是以不論 之中十四合為三十四何者 十四十使煩惱相從五見合為
以為貪瞋癡使以為之中無慚十一
忿 睡眠無明 何故別論眾生
怖畏財利 不定所以之中 十三何故惱恨何不
問曰諂誑何故 不定
所以別論放逸十四不善如是無記之中三心 無記以此三十七如是
心法無量貪心眾多所謂 現相 羅波那如是非一
多利稱多多利所有一切不捨名著 現相
所得人意羅波那有無所謂忿
不悅調如是非一無明 眾多所謂不了不速
不覺無心分別是非不巧 心重重名攝心
名單此等有無此等不一實有大乘心法經論定數難以 如是 (二門)


[0493c17] 毘曇無記白淨 戒定慧
欲界地中身邊上二界一切煩惱 隱沒威儀工巧變化名曰 白淨四十七心法心王十通
覺觀統通四十四以為 毘曇善惡白淨無記不通以為 不通論說
欲界上界一切欲界 緣事緣理得失 是以不生
緣理欲界身見邊見是故 一向不通無記毘婆沙唯有 不善不通無記煩惱
懈怠無明放逸煩惱 餘數十使之中 不善無記以為不信
懈怠無明放逸與欲 身邊二見上二界煩惱 不善
欲界不善上二界 忿不善地中 無愧十使不善
以為成實善惡無記三性 十種通統通三性通論定慧 三性無貪
放逸一向一向無記 如是 (三門) 。

[0494a16] 三界 毘曇無慚無愧忿十一欲界
諂誑初禪三禪三界 成實三十七心法 欲界可知色界云何梵天王
老死即是 即是三界問曰覺觀 云何覺觀
三界覺觀 三界以是三界
別論現相 羅波那忿 欲界諂誑嫉妬色界
梵眾汝等不須瞿曇 即是嫉妬三界 (四門) 。

[0494b03] 心法相應不同毘曇同時相應同時 多少不定善心欲界初禪 二十三同時相應十通大地十善
覺觀心王中間二十二同時 一覺二禪二十一 同時相應煩惱
分為忿合為 一分一向不善二十二同時 十通大地以為煩惱不信
無明放逸十五無慚無愧 十七覺觀心王合為二十一 瞋忿以為
二十二第二就此欲界不善二十二法相 大地煩惱無慚無愧
二十一以為 合為二十二初禪無記無慚 有餘二十心法相應中間有餘十九
二禪有餘十八不共無明 第三欲界不善二十一 相應十通大地以為煩惱
無明有餘不信懈怠放逸 十四無二無明同時無明無慚二十不共無明以為
合為二十一初禪無慚有餘十九中間有餘十八二禪 有餘十七邪見戒取見取
四分欲界不善二十一同時 十通地中有餘邪見 無有同時
煩惱不信懈怠無明放逸 十四無慚無愧二十 以為合為
十一初禪無慚有餘十九中間 有餘十八二禪有餘 身邊第五二種
初禪十九同時相應十通 地中有餘身邊 是以煩惱
覺觀十八身邊 以為十九以此二見無記 無慚中間有餘十八二禪
有餘十七諂誑第六 欲界不善二十二同時相應十通大地煩惱無慚無愧
合為二十一 以為合為二十二初禪 慚愧有餘二十中間有餘十九二禪
無有諂誑不須煩惱如是白淨 一分欲界初禪十三 同時相應十通大地覺觀心王中間
有餘十二二禪有餘 問曰其餘心心何故 無慚無愧一切不善一切
不善不信懈怠相應無明放逸一切煩惱一切煩惱 大地覺觀一切三性
一切三性是以不論毘曇如是成實 前後相應了別違順
當分相生相應相生生苦三受發生
中有無記善心苦受 生厭厭離生死樂受樂善 定慧不善苦受
忿恨一切煩惱樂受 一切煩惱一切煩惱 無記苦受對治
樂受種殖捨受 無記此等前後當分 相應相應大乘
相望同時相應異時相望前後相應 相應毘曇不同毘曇 同體異時相應成實問曰前言
相應云何異時相應心法 同時隱顯先後差別 宣說前後相應心法如是

[0495a23] 毘曇宣說十四相應 非心中略分別 釋名二三性分有漏無漏
界分五明不同 名字無想定無想 滅盡定四眾種類命根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四 非心不同心數法
相應有為稱之為名字 無想定外道無想 以為涅槃無想定
第四禪心法心想一有 色心無想定成實凡夫不能心心
寂靜微細故云無想全無 毘曇宣說無想無想前定四禪 廣果天初生有心中間無心五百
心滅一有色心 無想心想因時前後 有心中間無心是故前後
中間無心心想心想 未來世受生中陰便涅槃如是涅槃未來
還有一切無有涅槃以是 地獄以是弟子無求 無想成實論心法滅盡
聖人心識一有 色心滅盡定成實無為法相應滅盡
種類一有色心使眾生 相似是故名為眾生種類成實 命根眾生非心
能持色心不斷名為命根 過去以為命根不立非心凡夫性有為法非心
諸眾生使成實 不立有為法 非心相應成語
以此成語令人名為 外國 有為法非心
諸法 有為法非心句法拘攣共相成文
成實色法法入 毘曇如何音聲相續之中屈曲 高下長短成語
雖是 法入云何對法 一字即是
若一不成一字和合 一法即是一字成名
聚集成實如是生住異滅 諸法衰變一切有為法別有
諸法乃至四相 同時在先生相諸法 第四諸法初生
毘曇苦集相生 非理何故如是有為無常 前後四相遷流無常
同時四相先後無常名為成實諸法初生 說法別有非心四相
有為法非心得法 名為十四相應毘婆沙二種聖人非心聖法
一切出世二者不得 非心行人 便十六相應 (一門) 。

[0496a07] 善惡無記三性分別十四 無記無想
滅盡定四相三性不善不善無記 問曰三性名為
無記色心二種何不色心非心 三聚三性所在善惡無記
三聚相望不得相通是故色心 色心一向無記 (二門) 。

[0496a17] 有漏無漏分別毘曇十四 四相無漏有漏
無漏無漏有漏 滅盡定無漏 (三門) 。

[0496a21] 三界 無想定無想色界滅盡定 無色非想地中成實滅盡無為
三界色界不通無色 八法三界 (四門) 。

[0496a25] 無想定二種退滅盡定退無上無生無想眾生
種類命根此等命終 二種一者凡夫二者 聖人見道凡夫捨下
聖人不復 問曰對治一者二者 凡夫性煩惱繫縛
對治對治問曰 在先不定差別一者一向 凡夫所有
然後煩惱之中凡夫性 所有繫縛一切繫縛猶在是故名為二者
一向次第乃至超越斯陀含 入見道 在於過去未來
三界修惑修道 繫縛 所謂超越阿那含
欲界所有煩惱初禪無所有 聖道入見道三界一切 三界修道煩惱煩惱
不定體性念念剎那 一向不行無色方名
無色一向不依名字言說問曰初禪 已滅語言何故無色方名不行初禪 語言之中語言初禪威儀
心中語言是故一向不行問曰 威儀心中語言二禪不復何不初禪
言說不得問曰有漏 捨下何處下地 二禪威儀初禪是故
名為四相無漏 無記一者 退退下地煩惱二者
捨下不善唯一 無記一者欲界身邊二見上二界一切煩惱相應四相
二者白淨所謂威儀工巧 變化諸法四相不定 命終無記威儀
工巧不定不善念念 修習三世變化 退有漏
有漏如是無漏一者退得無退失鈍根利根
聖果無漏究竟入涅槃毘曇如是成實善惡 假名色心相應
皆是色心二法有為

無為十門分別 (釋名   分齊 多少不同 三性分別 無漏分別  有無分別 無常分別 共相
四諦共相)

[0496c26] 第一釋名無為虛空無為 非數滅無為虛空 別稱虛無形質空無
名為毘婆沙文言
名為問曰 煩惱不堪成實慧能毘曇大乘為主
無礙解 名為四諦 修道名為毘婆沙
文言所得餘集名為 煩惱名為欲界 九品如是一切如是
可知此等何故名曰無為 對法四相色心法外四相 所為虛空等不同名曰無為
法體四相色心一切初生 前後虛空等 名曰無為名義如是

[0497a17] 第二虛空無為不同毘曇虛空一者有為二者無為除去
虛空有為本來無為 虛空彼此不通所行無為虛空 法入無礙周遍所行無為
虛空以為虛空無為有為空六大 空大何者六大所謂地水火風成實大乘有為虛空一種
虛空虛空有相周遍 彼此別異故地種種 彼此別異不可
不可見相問曰世人虛空云何 可見世人空中光明 無異虛空便
可見即是色法無常涅槃廣破 (虛空如是) 分別有漏無漏分別
分別時分分別 煩惱煩惱染污 染污無知染污
則是 無礙解不為無礙解五明
問曰五明一向 大小不同小乘 大乘五明
無明何故如是大乘宣說無知無明 無漏無明無知
小乘大乘無明 無礙解二道小乘煩惱
毘曇唯有煩惱相應煩惱相應 一切不善 名為不絕
問曰有人煩惱 惡業何故毘曇 性相問曰
入見道斷絕諸見 貪瞋癡一切 三義一見心法
相生根本二業二見煩惱互相根本
煩惱 增長相助根本 云何相助
相助云何貪著諸見愛樂不捨 諸見忿不覺見過
不捨自高不肯捨離如是 聖諦見諦 問曰
染污一切何故 十七黑白 煩惱相應一切
所有不斷何者 十七分別問曰論說 二業修道云何
所有不斷毘曇 如是成實大乘滅盡
毘婆沙一切 報上名為因故一切
不受有人宣說羅漢 無餘涅槃不然云何 羅漢報酬所以滅盡不由
云何以為無餘涅槃 已滅四相無常種類 何以涅槃問曰
何以究竟無餘涅槃 二種涅槃體性 一者煩惱無處涅槃
隨時涅槃未盡 有餘名為有餘 無餘涅槃
涅槃有人涅槃無學聖人報上 無餘涅槃不然乃是
斷除煩惱云何 二縛相應煩惱 同時心法煩惱不復
緣中外境界一者苦集諦 見道中斷二者陰界修道中斷羅漢報身陰界事相修道之中
報上不斷云何 無餘涅槃聖人 未盡十年
報身云何前緣無處以為 涅槃大難煩惱 報身外境界山河
自己報身無餘涅槃 他人無餘涅槃無餘涅槃偏將
無餘如是毘曇 問曰何故一切 修道報上
不斷毘曇如是成實一切果報 使無漏皆是云何得知 見道
我慢見諦我相自高 三塗業果
修道不能推求昧心 名為我慢人天業果 此等見修
名為有餘 涅槃名為無餘涅槃涅槃 問曰羅漢
不定邊際 成實如是大乘成實 大乘煩惱皆是
斷滅如是 (一門) 。

[0498b15] 有漏無漏 分別毘曇有漏 解脫不為無礙解
無漏一切聖道非道 事故煩惱不為
道果何者所謂成實有漏 無漏智斷滅無漏道力
無漏盡是 宣說斷滅空心滅諦宣說 滅定無餘故知無漏
大乘成實楞伽 涅槃斷除三十七品 所行稱為畢竟涅槃 (二門) 。

[0498b29] 二種一有等智無漏聖智毘曇等智
修道增上 見惑不生是非如是一切 無漏是非一切煩惱
不退修道無礙道時令 斷惑不生是非退轉 道中不動修道
不生如是一切 毘婆沙問曰無漏一切 無知問曰毘曇
學人無礙一解脫 未盡無學 無礙解脫道故此
無礙解無知何故不名數 相違相違 無知無漏法所得
利根無漏同類相生因相 不滅慧照 兼有別異證果
無漏不名數問曰微細無明在於以為無知 無知應名何故微細
無明在於中說 不捨無漏無漏 無明明知別無無漏
名曰無知 無漏是故不名數毘婆沙 無漏有漏
問曰無礙解脫道 無礙
解脫 無礙解脫其所無非 如是成實有漏
不能無漏智方名斷滅大乘 有分世俗等智以為 無漏
故地世俗煩惱究竟解脫果涅槃以定涅槃不捨世間名為有漏
何所 空觀執迷有無 智能如是 (三門) 。

[0499a15] 三世三時毘曇煩惱 其二正體成就
無礙道解脫道無礙解脫 不定 不生過去
不斷未能不斷 未來現有 不斷過去不斷
因果過未後果 未來不生過去煩惱 生成過去現在
不斷不生 現在未來不斷 其所過未煩惱不來
三世如是 解脫不定過未煩惱 因果不滅現在得可以息滅不滅
不得過未云何後果 過去不得
得當 不滅過去云何解脫現時煩惱 不生現在其所
過去煩惱非道不滅 涅槃中斷相似文言 現在二障未來善根
斷惑不成 三世云何對治現前過去不能
涅槃中斷三世善根 毘婆沙
未來問曰毘曇解脫 無礙道煩惱 無礙道
斷惑無故不得不行 煩惱不行非得 不得不退無礙道
不生是非滅諦不得問曰無礙斷惑不生 不滅無礙不能問曰無礙
斷惑不生不生便 不滅未來所得在生不滅
斷滅既然毘曇如是成實 煩惱 行人成就名為斷滅
毘曇生死苦 邊際未來不生大乘結業
同體自性無明現在 無餘如何同體智順 自性無明不生
無明解脫方法 (四門) 。

[0499c11] 就位別有小乘 念處小乘 大乘見道四修
無學道毘曇別有一者 二者論斷 在外見道修道世俗
見諦斷見修道 修道 不論無學無可斷除
不論問曰無學無礙解脫道 所有無知云何不斷 所以在於見修
見修無學 一切一時合為 無所得五位
見修無學可知成實別有 成就在於 見修二道 四心煩惱
得數未能 所得真數 煩惱明知未能見修
可知之中世俗 一向無得無學可知成就見修無學成就
不成大乘善趣 善趣隨分之中五位 華嚴經賢首塵數
八相成佛其中見修無學無可 (如是) 分別煩惱分別
有漏無漏分別內外分別五趣 分別三世分別煩惱分別 之中無礙解對治
是非不定毘曇染污 煩惱一切成實 一切煩惱之中
毘曇成實大乘煩惱 (一門) 。

[0500a18] 有漏無漏分別有漏無礙解 對治不生是非無漏 毘曇一切無漏
成實道力無漏 入滅不生是非大乘 緣觀無漏證實 (二門) 。

[0500a25] 內外分別無為 內外一切諸法草木外法 眾生內法內法 (三門) 。

[0500a27] 五趣分別毘婆沙一切凡夫五趣 所有五識云何隨身所在
一切處五塵境界所生五識永不 五塵眾生不得五識 問曰意識何故不論一切處所有
彼此意識互相不生惡道 布施持戒聞思修不淨觀安般修慧修學
惡道 不定自在善根 利根不退自在鈍根忍心問曰三惡道
一時次第有人宣說一時 不定 不得無漏善根
惡道三惡道一時 二道不受其中 後門如是 (四門) 。

[0500b16] 三世無為未來一切諸法不滅 過現一切法未來中有其二一者
當來不生 畢竟不生必當 畢竟是故不得不生畢竟
是非過去當時四相 無常何故如是過去
無為現在 是故不滅過現相如

[0500b27] 次第三門得分虛空所得 不論 煩惱得分
煩惱分齊 先後分齊如何毘婆沙三界 見惑增上增上次第
間入見諦所有見惑利根不出 已去 不出趣入聖道不重
三十二 最後名曰增上乃至 心得無礙正斷解脫道
問曰無礙不能 問曰見惑增上 何在不重
不滅前因不生不滅問曰 已滅何所
煩惱問曰解脫道 何者中說解脫為首 無礙解無漏心無為
名為毘婆沙無礙道當得 解脫一切無漏以為見惑如是 修惑欲界修惑九品乃至
對治九方便九無礙道解脫道乃至得分 可知毘婆沙聖人不退
方便不出 煩惱永不無礙道正斷當得 解脫道得數不退
無礙道退法人 方便無礙道一切 無有退法人起義
既然乃至非想煩惱 問曰退煩惱何時 毘婆沙信解見到
不動爾時聖人欲界 如是色界無色界煩惱 退不出方便
無礙道諸天無退 無礙正斷解脫道 分齊如是先後毘婆沙四句
煩惱得數 見諦煩惱增上 得數修惑不退法人不出
方便無礙道後方得數 煩惱得數 退法人修惑無礙解得數
第二煩惱一時不退法人 無礙道當得
得數此前兩句 一門論說欲界九品 相應染五識所緣境不復
得數一時 乃至斷除下品相應染 五識所緣境不復得數
此時欲界一切善法隱沒無記得數初禪地上 相應染三識所緣境不復
得數乃至斷除 相應染三識所緣境不復得數此時初禪一切善法
隱沒無記得數二禪 五識此等名數 一時第三煩惱
不得常行第四煩惱 如是 (一門) 。

[0501b07] 五道 成實大乘名為 不受毘曇
名為分齊 三塗成實 畢竟不受文言世上正見往來
墮惡道 正見 利根自在 已去鈍根忍心涅槃經
惡道忍法此處 多言問曰未來三惡道 當前
惡道先後修理 斷滅一時忍心修習理觀 不退一切惡道未來無窮
問曰見惑忍心三惡道同一 在先先後云何上下
四諦十六行三十二觀行 三惡道最後增上煩惱
三塗見惑在先 在後見惑其二受生煩惱 三塗二障煩惱染污心妨礙聖道
能不惡道 至上使 是故增上次第無間
趣入聖道起義爾時 云何毘婆沙已去 煩惱不生名為
報上名數 煩惱名數四法忍心無礙正斷 法智名數苦集
十一使一切有漏三塗 法忍集法正斷 使不來未來無窮三惡道
苦集二種法智得數惡道如是人天毘婆沙之後欲界人天 生分一切
人天未來生死增上 無色界一切一生 未來一生未來一切無色
增上增上欲界人天生分何處欲界九方便九無礙道解脫道須陀洹
利鈍不出 最初方便生分 不出
退退不死 是故乃至 方便一向第六無礙
無礙 斯陀含那含利鈍不出那含第七方便
人天第七生分不出 欲界生死永不縱使退不死 不受那含使
第九無礙道 云何名為欲界未來 無窮生死九無礙道正斷解脫道
不止名為 九品無礙道正斷第九解脫道 欲界未來一切生死
問曰何故第九無礙獨斷 得出此處出離論說欲界 如是聖人欲界地中初禪初禪
何處初禪九品方便無礙 解脫道不退不出初禪 最初方便初禪二種一生
何者初禪梵眾一處梵輔大梵一處聖人重生 宣說一生增上
是故不論不出不退 數出未盡之間是故乃至
方便不得第九無礙 無礙 若是退不出
乃至第九無礙解不得 退法人退 如是云何名為
無礙一一初禪地中無窮生死一二解脫 名為第九無礙道
正斷第九解脫初禪 無窮生死得數一二無礙 未盡得出所以
初禪一切欲界初禪 既然二禪無所有退皆是不得
信解見到爾時 非想煩惱問曰聖人 斷除退
退生分不得 那含二果退
初禪 退永不不得 問曰聖人欲界生分
如是初禪無所有生分 如何聖人上天無退轉義 所有生分退不退
一切問曰聖人在下 非想云何聖人非想九品方便無礙解脫道退
不退最初方便 一生分得退初禪 無所有未曾
不出無學果一切處不受 未盡之間使 是故乃至九方便不得
第九無礙道 退初禪無所有未曾 無礙羅漢一切處
不重如是云何 名為無礙非想地中 生分一生解脫分得非想
地中一切生分無為其一 名為第九無礙道非想 一切所有第九解脫非想
一切生分無為一生如是 無為先後可知分齊 如是

[0502c13] 次第四門無為多少不同 多少虛空最多一切法 多少不定一種
三世名為過去不能未來不能現在不得因果無為
未來不生名為一種 無漏法名為 有漏稱之為
無漏多少是故應作四句分別毘婆沙第一句 有法不為
過現有漏未來世有漏 有法不為 未來世無漏不生第三
有法未來世有漏 不生第四有法不為 過現無漏未來世無漏多少 如是 (一門) 。

[0503a02] 不同毘婆沙 無常其一 有為無為無為
無常有為法 婆提無常無為說法 無為不許

[0503a07] 第二解脫 法滅解脫法滅 不得解脫是非不得解脫無常

[0503a10] 第三 若是解脫相者 解脫是非未來
通名解脫解脫無常不盡理實無常無漏無常 解脫有漏無常是非解脫

[0503a16] 第四時分三世 未來是非無常

[0503a18] 第五 無記 無記無常其三如是善法
名為不善無記

[0503a22] 第六無為法 有為法 等智得無名為
無為法有漏 無常有漏 無漏名為

[0503a27] 第七 就學等分無學 非心是故無學 無學得名無學非心
因之 無學等智無為名為 學無學如是無常
學無學無學如是就學無學名為無學 有漏名為無學

[0503b07] 第八 分別不斷無為法不定 或是不斷有漏等智修道
無漏聖智不斷不斷無為法一向 修道無常見惑
修惑無漏 可知

[0503b14] 第九就道果分 無為道果乃至等智無為印證道果或是道果
非道非道無漏 名為道果有漏等智 非道道果非道
非道無記無常或是 道果所謂無常聖道共有 通名道果無常
非道非道有漏無常

[0503b24] 第十無為滅諦 印證苦集 三諦有漏等智是苦集
道諦無為 苦集諦無常是苦集三諦如是多少不同如是

[0503b29] 第五 三性分別善惡無記別有 分別無記分別
損益無記 虛空無為一向 無記損益無為三性三塗
未來 損益 無記分別
違順無記 無記違順 因分善因不善
不善不為違順二種名為無記 無為一向善因虛空 一向無記不為善惡無為
義通三性 不生無記 果分生苦
無記無為法無記 記得

[0503c19] 第六有漏無漏分別 一體名為有漏無漏 無為法無漏
名為無漏有漏一切 無漏有漏無漏智 名為無漏有漏虛空
一向有漏不定無漏智 一向無漏世俗智得中 等智有漏等智
無漏智重印無漏無漏 名為無漏有漏據此 毘曇無為聖智
無漏等智有漏 無漏智煩惱 無漏有漏
虛空無為一向有漏成實大乘無為 無漏無為一向有漏有漏無漏 如是

[0504a07] 第七有無分別不同毘曇 無為法一向何故如是 無不無為法心所
明知問曰何故中說無為有為無為無故 涅槃名為邪見罪報成實
無為無法何所 中說無為明知問曰 云何緣於無法
不妨夢中所見境界無法 涅槃何故 得罪煩惱其實不盡
是故得罪有所得罪有無 成實涅槃中說大乘 虛空
不生不滅以是無故無為乃是無有 故地有為無為
我我所虛空界 涅槃界無法何所 大乘涅槃
弟子不解唱言如來無為一向 涅槃 不解唱言如來無為一向
有無難以有無如是

[0504b03] 第八無常分別小乘無為 一向大乘別有相分無為法皆是不生
虛空一向二種無常名為無常無常無為
名為理則 無常虛空離心是故 無常虛空既然問曰
諸佛菩薩為何 真如華嚴普賢 如如不依佛國虛空佛國
四攝法無常妄心問曰虛空無為不生不滅云何 隨心現時不生名曰
無為無為不生不滅理論 但是隨心馬鳴 一切色法本來無色
不依隨心 虛空云何夢中虛空界諸法煩惱
無為妄心中說 空界無為涅槃界云何 夢中所見無為
問曰虛空有法理則名為無常無為 云何無為隨心
之中 證實以為前言 真數故地
夢中大方便忽然便一切勇猛夢中 煩惱夢中涅槃實證
出沒明知 實相分別 以為是故
由來無情何所 非常故地自性先有 第五分別中有實性
無為法非常無常據實何為 無常實用無為法無常 隨心名為無常
云何菩薩十身 自身毛孔虛空界是故虛空無常菩薩常住虛空三昧
一切法空界 菩薩滅盡三昧三世悉皆 不滅三昧三世不滅
如夢所見無常入滅三昧 不滅是故菩薩有時 有時現行是故無常菩薩
寂靜三昧畢竟煩惱是故 無常如是

[0504c26] 第九 共相涅槃 有無未有畢竟
無法有無未有 如是一切名為 無毛如是一切畢竟
如是云何中略分別 無為不同毘曇
無為何故如是過去當時 四相無常無為 過去無為過去
有為虛空無為問曰 過去煩惱過去煩惱行人
有無云何無為宣說過去煩惱 行人過去煩惱常在
無為問曰毘曇如是 名為有無云何 無非無為
不能不斷得體得體 過去成實過去 當時無常毘曇
全無無處虛空 宣說過去未來二世無故問曰無何 未來
云何毘曇成實 共用問曰何故無不名數一切 聖道未來不可問曰
過去未來名為斷滅云何 未來不斷過去已滅無可未來使
不成理實大乘 成實問曰大乘同體同體 即是如是
有無成實 大乘同體 不斷故此自體無明
問曰何故不斷無常自然 不假 () 。

[0505b08] 未有無為 不同毘曇分別一者未來 現今未來
無為二者未來現在 見修二道未來 是非成實
未有無為一者 即此無法虛空二者道力
是非大乘未有相同 成實 (未有) 。

[0505b18] 無為不同 有為之上有為 無為無為
成實有為之上虛空有為無故無為 不定虛空虛空
之上煩惱 正說無為虛空不無
虛空不無
問曰何故非有 空中虛空 不用以為有法
空中正說無為虛空虛空 問曰何故空中虛空無為 或是虛空
虛空空中虛空無為 其所虛空
乘法有為虛空無為無為 成實 別異大乘一切
但是如夢所見生法心滅法滅涅槃妄心隨心所見一切法 皆是問曰使得
涅槃諸法便眾生何所諸佛佛化 異生無生異生無能無生
平等法 眾生分別度生 () 。

[0505c20] 畢竟 不同毘曇無毛 不生無為
畢竟生住異滅色心即是 無為問曰無為無生 云何畢竟
其餘有為法生住滅 虛空無生畢竟 牛羊
畢竟宣說畢竟無我 成實無毛 無為法自體畢竟無生即是
無為一切法畢竟無性第一義第一義畢竟一切諸相 第一義大乘世事虛空
畢竟成實畢竟 中分小乘細則不同不同 云何小乘未能一切法畢竟寂滅
涅槃自體生住滅不能畢竟 一切大乘一切法畢竟寂滅 涅槃涅槃畢竟一切世相
世法涅槃相對涅槃涅槃 無有世法涅槃如是一切法畢竟無性畢竟無相第一義上來至此 無為
(一門) 。

[0506a15] 虛空不同毘曇 空無一者畢竟空中
無餘色心畢竟無生 畢竟未有虛空 成實大乘虛空
之中所謂未有畢竟當來 未有無餘世事
滅法自體畢竟生住滅畢竟 不能有無無為 不依見修 對治以為

[0506a27] 第十四諦分別 滅道四諦毘曇無為體性 不定滅諦差別一者
聖智所得一向滅諦二者聖人 等智無漏所得 滅諦凡夫等智
聖道聖智印證滅諦云何 有人在外凡夫世俗智欲界九品入見道第十六
比智無漏所得無為名為 印證至道比智 須陀洹果第二斯陀含果
九品至道比智 第三阿那含果何故欲界 聖智欲界
證果是以問曰聖智緣故 得知比智上界欲界煩惱
無處故知第三四者等智 得數入聖不為聖智印證滅諦無為體性如是境界
苦集三諦涅槃涅槃 苦惱苦境邪見緣故聖智 虛空四諦
苦集二諦滅道道諦無記無為非道 大乘無為一向滅諦正體
境界毘曇虛空四諦 滅道 苦境緣起諸見貪瞋癡
無為

空義分別 ( )

[0506c02] 大品經名為難以 一門一法
法空三自法空法空 初二法相 破法有相一切世諦有為無為通名法相
法相無法即非名為世間陽炎無水無水諸法龍樹一切法自相
法相問曰世諦無為空第二 法相云何法相世諦 是故空名法相
故地有為無為無我 名為無有問曰無為應名云何 以此無相彼此名為無法
破法無相諸法名為無法無法 無法相無法相別自 是以無為法不可得
法相問曰如來無生無住 云何無法相龍樹 宣說無生宣說無住破滅
宣說此等生住滅 別自名為因緣以為無故即非
名為法空二空法性不由智慧法空 其二一世
人性如法實際二法皆是 法空世間性空向前法相 聖人向前無法相既是
世人二空 法空 眾生如法實際之外有餘
法空 (一門) 。

[0507a07] 十八空空中 經論可知 如何法相空中十一所謂內空外空
內外空大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無始 諸法有法以此十一 是故攝入法相空中問曰第六無為空
第二無法相何故攝入法相空中世諦無為不是 攝入法相空中無法相三空所謂
空空第一義空無法以此空理 是故攝入無法空中法空 性空諸法體性不由
名性法空是故攝入 法空此前十五分相 無法相二空所謂無法
法空之中自相自相空 第一法相空中空中其二一明世諦無常等同空寂
攝入法相空中二明真諦 攝入無法相無法有法空中有法 法相無法攝入第二無法相
法相法空一種不可得 有法自相第一法相空中 真如法性邪見所立微塵不可
攝入第四法空相如問曰 十八空體性十八空聖人說法
解義受持利根 鈍根分利利根
少言鈍根多言 廣說多義利根先後 鈍根先後不堪
大品經受持廣說十八空 可知

優檀那三門分別 (釋名 開合 )

[0507b15] 第一釋名優檀那地持論所謂 一切無常一切行苦諸法無我涅槃寂滅有為無常
自體無性 無我何故一切後門之中諸法 無常有為是故無我
一切法諸法涅槃無為優檀那中國名為大智明法無常無我涅槃三法印成實
不易名義如是

[0507b24] 第二 不定諸法一法 統攝一切善惡無記生死涅槃其中
論說法界分為 生死涅槃以此無法依法凡聖之外第三
非凡三自性 緣起二者妄想名為生死 涅槃生死出心無自性
緣起內心妄想涅槃 自性成實故稱分為 四門無常生死
涅槃無常生死無我 為生無我不定 生死涅槃無我涅槃以為
生死無我宣說生死涅槃無我生死之中 涅槃之中聖智
無我故地世間由著 無生生死無我涅槃 生死虛無不自在無我涅槃
自在是以生死 無常無我不淨涅槃常樂我淨空理無我皆是緣起無性
其實中說二十五有 佛言所謂如來藏如來 所謂佛性生死佛性
涅槃涅槃一門 無我為生初二生死 涅槃無我生死涅槃
迦旃延所謂無常苦空 涅槃寂滅無我空門即是無我差別
不同阿毘曇無我名為無我 我所成實論眾生 法空無我維摩眾生
名為無我法體後門 楞伽分為所謂 五法二相妄想四者正智五者
如如生死涅槃 生死涅槃生死涅槃 實性後五三性
分別維摩方便品所謂 生死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佛身常住 佛身常住即是涅槃
中分生死無常無我不淨涅槃常樂我淨分為生死 空無無我不淨涅槃常樂我淨
十六涅槃 七善生死可知分別乃至無量一門

[0508a17] 第三四門次第無常無常一分無常無常自性不成無常中略三門分別
大小料簡有無 分段六道因果三世分異名為 分段無常無常
念頃時分故稱 中說一彈指頃瞬息如是色相時分一念
剎那有為生滅 色心時分如是有為念念遷流 無常自性不成向前二種
前後無常 分段念法幻化立體 不成不成無常
如是云何分段無常可知 有為一念具有四相初生 前後無常四相
經論不同毘曇有為法羸劣 自生同時八相 共相初生乃至終滅八相
一念同時生住異滅四大 大生
名為乃至故稱起名為生乃至
名為體性三聚非心 一一之中初生 體性同時不定
同時在先 八法所謂法體 合為有為是故
堪能無為無可是故大生不能即此大生有為 生生大生不生
如是次第乃至起用 所謂法體通有有為即是
有為是故 既然一切有為如是 初生乃至終滅毘曇如是涅槃經
有為生性 虛空無生性不能 生法不能自生自生生生
生生自生成實論 相應品宣說起名 說法別有
共相之中 廣破法外聖教是非無常如是自性不成
同時同體四相共相破壞無法自性 無常云何世法虛幻一定無性 有名有名
不同起初無名不同 即是十二緣中 中說無明乃至老死
生相無明滅乃至老死 立義不同 生滅同體性相名為
凡夫實有名為不同 衰變四相如是同一體性 同體為生
生性無生性生性不成 滅法之外無住 不成乃至異法以為
之外無性不成進退推求畢竟無有自性 成實維摩不生不滅無常
無生無滅是故 名為不生不滅空中無生 不知真實無言
無言一切無常顯性無常問曰無常生滅不生不滅 應有
可知無常無常名性
自性 微細自性壞苦微細行苦 如是如何大小通論自性
大有何故如是小乘眾生未解法空不能破壞諸法自性使無常 三門小乘之中第三者
小乘之中應有三苦 各別不同一類無我別有小乘眾生生空豈可三苦
無我不同 所以總分 小乘眾生小乘
無常滅法法體微細 小乘眾生不能小乘不明第三 自性無常別論三苦
緣分第二分別 分別一切苦分別 小乘之一無常
小乘眾生自體微細行苦小乘不解小乘不明自體行苦 苦諦所知分別
無量聲聞緣覺 在此無常如是 (一門) 。

[0509b01] 所謂苦苦壞苦行苦 三苦四門一對緣分第二 分別無常分別
內外自心所謂 違者所謂一切苦所謂己身親戚之類
如是生苦名為苦苦 其所名為 生苦故云苦苦名為
內心名為生厭 故云行苦第二心性加以故云苦苦
向前三苦至此通名苦苦 苦苦壞苦行苦通名有為 念念生滅無常敗壞壞苦即此有為
遷流不安行苦 三世分段無常宣說苦苦心性 三世分段名為
三世分段法性苦苦無常宣說壞苦即是向前第二 至此壞苦自性不成
無常宣說行苦同體四相共相 行體無自性行苦互相無常
無我名為苦苦 法性無常名為壞苦無我 名為行苦法無我因緣故云如是
() 。

[0509b29] 無我中說無我 無我二法無我無我 分別 (三門) 。

[0509c02] 涅槃中說涅槃 一者有餘二者無餘涅槃 涅槃斷絕生死因果對治無處
涅槃不然寂滅涅槃實相優檀那 如是

四悉檀四門分別 (釋名    )

[0509c10] 四悉檀大智悉檀中國不一楞伽中子注釋 名為名為
一對法門無量宗要 世界 名為悉檀
十二部經四千無量法藏皆是真實無相違背斯文 稱為諸法理趣名為不同
一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 悉檀第一義悉檀世界有法因緣別自譬如
和合五陰諸法和合為人如是 一切世界世界悉檀云何名為 各各為人佛觀人心差別不同
說法斷見 眾生不信後世善惡業果斷滅見便 果報便無業
如是名為各各為人悉檀云何名為 悉檀眾生心 對治不淨慈悲因緣分
如是一切名為對治第一義諸法實相語言心行 不樂諸法初中後不盡
悉檀名相

[0510a05] 第二 及第分別對治 有性有相
及第生死涅槃因緣法相名為 如實法性第一可知對治 是以種種不同
分相可知一切二諦諸法無不為人 治病一切為人 授與對治
一切對治異門相望不同 差別各各為人悉檀 無我對治宣說假名
即是對治何故二門 不同為人不同即是各各為人 不淨觀貪欲宣說
十三果報常樂我淨願求捨離不善即是對治何故二門 不同以為不同各各為人
悉檀如是可知

[0510a23] 第三 世界悉檀為人 不通第一義諦世界差別法門以為對治為人世界悉檀
世界第一義是故世界不通第一 不通淺深不通第一義 分得各各為人對治不通世界
宣說第一義諦是故第一 對治第一為人各各不同 非有
無我宣說非我無我如是種種 差別是故第一各各為人悉檀深淺 不通世界對治為人二種相望一向

[0510b07] 第四 二諦所謂世界第一對治為人總分對治為人
屬世第一義悉檀 第一義一切明知第一 一切
勝義名為第一義 悉檀皆可破壞明知第一義 通論二諦之中具有對治為人具有
以上理實何故中說第一 不同世界對治為人 第一論說第一義
世界世界對治為人 第一義對治為人可就第一義 所有對治為人攝入世界
據實第一義對治各各為人 第一非世界悉檀略舉

真實義二門分別 (釋名 )

[0510b25] 真實義絕情名為真實所以 實義無不難以 隨一二者一實
二事法性四者一世所知 所知煩惱障淨智所行四智 所行義門隨情施設
無不二種 隨情實法 真諦法性世諦真諦
法體名實法性世諦差別 自體法性名義如是

[0510c06] 云何 分齊差別二法 所謂地水火風香味所謂無常
所謂諸法所謂 非有如實法性同體 就此二種分之不定
凡聖所知初一法性 初一所知聖知 以為有相無相分別有相
無相實性本末 二者如是 二相如是云何
二種分別前事性分二種 所知所知實性分為 所行智障所行
淺深是以可分 以為第四所知地水火風 香味一切世俗通知所知
知者五明微細名學 此前事相不虛真實 理實煩惱障所行四真諦
不知煩惱清淨方能 照見是故名為煩惱淨智所行 智障淨智所行法無我淵深
佛菩薩無明方能證見 是故名為智障淨智所行 略舉

大乘義章卷第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4 No. 1851 大乘義章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