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heng Yi Zhang 大乘義章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義章卷第四遠法師撰
[0540b12] 義法聚中此卷五門 (十七因義 十一空義 十二因 緣義 十八空義 二十二根義) 。
十因義七門分別 (列名解相一 十因生法二 對二因分別三 對六因分別四 對緣分別五 對 果分別六 對人辨異七)
[0540b17] 第一門中先列十名。後辨其相。十因義。出 地持論。能生曰因。因義不同。一門說十。十名 是何。一隨說因。二以有因。三種殖因。四者生
因。五者攝因。六者長因。七自種因。八共事 因。九相違因。十不相違因。名字如是。隨說 因者。是名不足。若具應言隨名隨想隨說因
也。其義云何。廢名息想。去其言說。以求諸 法。諸法體同。猶如幻化。因緣虛集。非有非 無。無一定相可以自別。賴名藉想。假於言
說。設施彼法。法隨名等方有種種事相差別。 事相所隨名相言說。是則法因。名隨說因。故 論說言。彼一切法名名已。想想已。說此諸
法名想言說。名隨說因。此因最寬。諸法差 別。皆由名故。以有因者。諸法相望。迭相由 藉。以有此故。得有彼法。名以有因。於中有
二。一相順以有。如論中說。以有手故。有所作 等。二相違以有。如論中說。以有飢渴。求飲食 等。此因寬長。所生之果。亦寬亦長。遍一切
處。無不有故。種植因者。如彼世間種植之 事。人功水土種子和合。名為種植。以此種 植與彼芽莖乃至菓實以為因故。名種植因。
此因亦寬。時分最促。所生極長。以此因中 具攝種子人功水土故。名為寬。但取一運和 合之時。說為種植。故攝為促。所生之果。始
從芽莖乃至成就。故名為長。言生因者。直 取種子。親能生芽。故名生因。是因狹促。所生 亦促。以此生因局在種子。不通水土。故名為
狹。芽生已前。說為生因。不通於後。故稱為 促。所生之果。局在於芽。所以不長。斯乃且就 外事為言。若據染法。至果長通後。當辨之。言
攝因者。水土潤澤。攝生於芽故名攝因。是因 狹促。所生亦促。偏取水土。不收種子。故名 為狹。局在芽前。不通於後。故名為促。所生之
果。局在於芽。故說為短。言長因者。芽莖已 後。次第增長。是名長因。是因狹長。所生亦 長。以是因中不攝水土故。名為狹。從芽已後。
乃至成熟。皆是長因。故名為長。若就內法。因 增向果。亦有長義。所生之果。亦統始終。故名 為長。自種因者。還就種子。望後芽莖乃至成
熟同類相起。簡別異類。故名自種。如麥生麥 穀生穀芽。是因狹促。與生因同。所生是長。從 芽至熟。皆是自種所生果。故共事因者。如論
釋言。從以有因乃至自種。名共事因。此等和 合。共成世間因種事。故名為共事。前隨說因。 以何義故不名共事。以彼言說但可別法。不
能生長故非共事。是因寬長。無不在故。果無 別體。不可論之。相違因者。有為之法。有成有 壞。相違之法。違害前事。令其滅壞障礙於生。
名相違因。如彼論說。相違有六。此中唯取生 相違法。為相違因。不相違者。相順之法。助成 前事。名不相違。何者是乎。若別論之。牙生已
後。所依水土。是不相違。通以論之。種殖已 後。所依水土。皆名不違。此之十因。統通諸 法。今且就彼因種之事。以顯其相。
[0541a12] 第二明 其十因生法。如論中說。十因具生染淨無記 一切諸法。先明無記。就無記中。有內有外。外
謂非情。內謂眾生。外中十因。釋不異前。內中 有四。一是報生。二是威儀。三是工巧。四是變 化。報生一門。從染因起。攝屬染法。餘之三
種。論中不說。今宜辨之。能變化心。經論之 中。或說為善。或名無記。今此且就無記。以 說因相。如何名想。言說辨宣威儀工巧變
化。名隨說因。以有所須及有所為。起此三事。 名以有因。方便之心。對緣初起。能生於後。名 種殖因。初心方便。能生於後。名為生因。外
緣生攝因。次第漸增。名為長因。當分相起。 名自種因。從以有因乃至自種。名共事因。與 此相違。名相違因。順起不乖。名不相違因。無 記如是 (此一門竟)
。
[0541a27] 染法因者。如論中說。十二因緣。 隨言分異。名隨說因。以有因者。釋有三義。一 者通就十二因緣。相望以釋。以有前支。後支
得生。名以有因。二就因果相對分別。以有過 因。現果得生。以有今因。來報得起。名以有 因。三就受生強者。以說三有受生。皆由於
愛。故論說言。唯愛能令諸有相續。以有愛故。 諸有支生。名以有因。論依後釋。故論言。顧 念味著。諸有支生。名為以有。味猶愛也。種殖
因者。釋有兩義。一業煩惱相對分別。業為正 種。煩惱緣助。是二和合。名種殖因。二就內 外相對分別。結業為種。惡友邪法六塵境界。
以之為緣。因緣和合。能生於後。名為種殖。論 依後釋故。論說言。無明等法現法種子。生餘 生死。名種殖因。言攝因者。訓釋有二。一業煩
惱相對分別。業為正種。煩惱緣助。煩惱之緣。 潤彼業種。攝生後果。名為攝因。二就內外相 對分別。業與煩惱。合為正種。惡友邪法六塵
境界。以之為緣。攝無明行。令生後果。名為 攝因。論依後釋故。論說言。於現在世。不近善 友。不聞正法。習不正思。無明等生。名為攝
因。惡友邪法。如似水土。習近聽受。不正思 惟。如似人功。由是力故。令無明行生後果報。 是故名為無明等。生此生。皆由惡友邪法不
正思惟。是故名彼以為攝因。言生因果者。 訓釋有二。一業煩惱相對分別。業為正因。 煩惱為緣。業之正因能生後果。故名生因。二
者內外相對分別。煩惱與業同為正因。惡友 邪法。以之為緣。因能生果。故名生因。論依後 釋言長因者。無明行等。漸漸增長。至未來世
生死果報。是名長因。故論說言。無明至後 有。增進相求。至餘生死。名為長因。准前世間 種殖之事。應從生後增向老死以為長因。但
今論家。因增向果。亦名為長。何故如是。後 據內心。心有漸習趣果之義。增長義顯故說 為長。彼前外種非是心法。無有漸習向果之
義。增長不顯。故不名長。若互相從。皆得無 傷。自種因者。六道種子。當分生果名自種 因。故論說言。各各種子無明等生名為自種。
六道因別故云各各。彼彼因中。皆悉從於無 明行等。生後果報。是故說為無明等生。共事 因者。始從以有乃至自種。共成一種因緣之
事。故云共事。隨說因者。但能別法。不能生 長故不說共。相違因者。無漏道品。能違染法。 名相違因。不相違者。猶是向前以有等事相 對故來。染因如是
(此二門竟) 。
[0541c14] 次辨淨因。如論中 說。始從種性乃至涅槃。隨說故別名隨說因。 以有生死。樂求淨法。名以有因。種殖因者。
種性地中所成善法。如似種子。善友正說。 如似水土。解行之初。依先種子。對緣始習。能 生於後。名種殖因。近善知識。聽受正法。堪能
攝起出世道品。名為攝因。地前所修。能生出 世無漏道品。以為生因。言長因者。若類世間 種殖之事。初地已上。運運增長。趣順菩提。
名為長因。若類染法。種性已去。乃至佛果漸 次增長。皆名長因。三乘種子。當分生果。名 自種因。從以有因乃至自種。名共事因。共成
一種修道事。故染法違淨名相違因。淨緣順 淨名不相違。故論說言。染法相違。是淨法因。 淨法相違。是染法因。生法如是。
[0541c28] 第三約對 二因分別。言二因者。如地持說。一是生因。二 方便因。親而起體名為生因。疎而助發名方
便因。二因如是。今對十因辨明其相。如論中 說。種子於芽。是名生因。餘名方便。然此非謂 唯取十中第四生因以為生因。於十因中。但
使種子能生芽。義皆屬生因。餘名方便。總相 雖然。別猶難解。今宜辨之。就外無記。十因之 中生因一種。唯是生因。隨說因攝因長因相
違因不相違因。此之五因。唯是方便。隨說因 者。以言別法不生法故。非是生因。攝據外緣 故非生因。如地持說。芽莖已後。方名為長。
故非生因。若就心法。不同此釋。相違因者。但 能滅法。與彼滅法以為方便。不能生法。故非 生因。不相違者。與攝因同。故非生因。自餘四
因。義有兩兼。以有因中。通其緣正。以有種 子。令芽得生。是其生因。以有水土。令芽得 生。是方便因。種殖因中。亦通緣正。種子於
芽。是其正因。水土於芽。是方便因。自種因 中。種子於芽。以說自種。判屬生因。種子望 彼莖葉等事。以為自種判屬方便。非親生故。
共事因中。亦其二因。生及方便。相同以有乃 至自種。總攝彼等。為共事因 (此一門竟) 。
[0542a21] 今次就彼 內無記因。攝以為二。生因一種。唯是生因。 自分生故。隨說因攝因相違因不相違因。此
之四種。是方便因。以有因中。具有二因。以有 最初起無記心。能生於後。判屬生因。以有外 境。能生於心。是方便因。種殖之中。亦具二
因。相同以有。長因之中。具攝二因。最初種 子次第增長。生初威儀工巧變化。是其生因。 餘名方便。自種因中。亦具二因。以方便心。望
初威儀工巧變化。以說自種。如是自種。即是 生因。望後威儀工巧變化。以說自種。是方便 因。非親生故。共事因中。亦具二因。同前以
有乃至自種。總攝彼等。為共事故 (此二門竟) 。
[0542b04] 次攝 染因。以之為二。十因之中。生因自種。此之二 因。唯是生因。問曰。向前無記法中自種因者。
亦是生因。亦方便因。今此何故唯既生因。釋 言。有以。無記法中。種子望芽。亦是自種。望 餘莖等。唯是自種。而非生因。故兼兩義。今
此染中結業。望生乃至老死。皆是自種悉是 生因。是故自種唯是生因。何故如是。染法力 強。一因堪能親生多果。故望生死俱是生
因。無記力弱。一種不能親生多果。故望唯 莖等。不名生因。若使染中通望老死為生因 者。何故論言種子於芽是名生因。彼乃且就
無記言耳。隨說攝因違不違因。此之四種。唯 是方便。義同前釋。餘之四因。義有兩兼。於四 因中。正因生果。齊是生因。緣因起報。悉是方
便。如以有中。以有結業。生於後果。判屬生 因。以有外緣。起於後報。判屬方便。種植因 中。云何具二。種植因者。內外和合。方名種
殖。就種植中。分取結業生於後果。判屬生因。 外緣生果。判屬方便。長因之中。云何具二。如 論中說。從無明行乃至老死。漸次增長。是名
長因。就此生果增長之中。因增至果。判屬 生因。因因自增果。果自長判屬方便。問曰。何 故因增至果得非生因。因因自增果。果自長
說為方便。釋言。有以。從因生果。因果位別。 因滅果興生相顯現。故說生因。因還望因。果 還望果。無如是義。故不名生。但名方便。若通
說生。理亦無傷。共事因中。云何具二。若更分 別。不異以有乃至自種。總說彼等。為共事故。 染法如是 (此三門竟) 。
[0542c04] 次攝淨因。以之為二。十因之 中生因一種。唯是生因。隨說攝因違不違因。 唯是方便。隨說攝因及不相違。成之方便。相
違因者。退之方便。自餘五因。義有兩兼。以 有因中。通其內外。以有最初道品種子。生後 道品。判屬生因。以有外緣。能生出道。判屬
方便。種殖亦爾。內外和合。名為種殖。於中 分取道品種子能生於後。判為生因。分取外 緣能生於後。說為方便。長因之中。從道向道。
漸次增長。是其生因。增長向滅。是方便因。 問曰。何故染法之中。從因向果名為生因。淨 法向果乃名方便。釋言。有以。染法之果所謂
生死。生死有為。可生法故。長因向彼。是其 生因。淨法之果。所謂涅槃。涅槃無為。非可 生法。是故長因增長。向彼但名方便。問曰。
向前染法之因。因因相起但名方便。何故淨 中道。道增長說為生因。釋言。染麁從因向果。 生相顯現。故名生因良以對彼麁顯生故。因
因相起。生相不顯。不名生因。淨法是細道增 向滅。一向非生。良以對彼非生法故。說道相 起以為生因。自種因中以道望道宣說自種。
是其生因。以道望滅。宣說自種。是方便因。共 事因中。亦具二因。若更分別。不異以有乃至 自種。總攝彼六為共事故二因如是。
[0542c27] 第四 門中約對六因。具相收攝六因之義。如阿毘 曇大智論中亦具分別。六名是何。一所作 因。謂法起時。諸法彼不障。名所作因。大智
論中。名無障因。二共有因。諸法起時。共有之 法。生住滅等共相助成。名共有因。三自分因。 一切諸法。同類相生。名自分因。大智論中。名
自種因。四者遍因。十一遍使增長一切染污之 法。名之遍因。何者十一。苦下五見疑及無明。 以為七。集下二見邪見見取疑及無明。即以
為四。通前十一。五相應因。諸心心法相應造 境。名相應因。前共有因。相依體立。此相應 因。相依有用。六者報因。諸業煩惱。得苦樂
報名為報因。此義廣釋如六因章。今對十因。 共相取攝。於中先對外無記因。攝之為六。 就此十中。除相違因餘九是其三因所攝。就
餘九中。隨說攝因及不相違。此之三種是所 作因。生因長因及自種因。此之三種是自分 因。同類之法。自相起故。以有因中。具有三
因。一所作因。以有水土。牙莖等生。名以有中 所作因也。二共有因。謂外色中生等四相。與 彼外色。相扶體立。名共有因。三自分因。以有
前色生後色故。名自分因。種殖因中。具有二 因。謂自分因及所作因。種子與彼水土。和合 名為種殖。種望牙等。是自分因。水土潤澤。望
彼牙等名所作因。共事因者。具有三種。謂所 作因自分因共有因。若更分別。不異以有乃 至自種。總攝彼六為共事故 (此一門竟) 。
[0543a25] 次就內法 無記十因。具相收攝。除相違因。自餘九因。 四因所攝。謂所作因共有因自分因相應因。
相狀如何。隨說攝因不相違因。此之三種是 所作因。生因一種。是自分因。以有因中。具有 四因。以有六根及外境界。起無記心。是所作
因。以有同時諸心法等。互相助成。是共有因。 以前起後。是自分因。諸心心法。相應造緣。是 相應因。種殖因中。具攝二因。就種殖中分
取。種子能生於後。是自分因。分取六根及外 境界。是所作因。長因之中。亦具二因。同類 相起。是自分因。心心相次是所作因。自種亦
爾。共事因中。具有四因。同前以有乃至自種。 總攝彼六為共事故。相違因者。望壞彼法為 所作因。非報法故無其報因。非染法故無其 遍因 (此三門竟) 。
[0543b11] 次對染因明相收攝。還除相違。 餘九是其六因所攝。隨說攝因及不相違。此 之三種是所作因。生因自種。是其報因。以有
因中。具有六因。以有根塵。生業煩惱。名所作 因。心心法等。相扶體立。名共有因。業煩惱 苦同類相起。以前生後。名自分因。以有遍使
增長一切染污之法。即是遍因。有同時心心 數法。相應造緣。名相應因。以業煩惱生彼當 果。即是報因。種殖因中。具攝二因。所謂報因
及所作因。謂業煩惱。對緣現起能生後果。名 為種殖。是種殖中業與煩惱。生於當果。即是 報因。外緣生果。是所作因。長因之中。具有三
因。煩惱業苦當分增長。是自分因。煩惱增 長。起身口業。是所作因。作業煩惱。增長生 苦。是其報因。共事因者。具攝六因。若更分
別。不異以有乃至自種。總攝彼等為共事故 (此三門竟) 。
[0543b27] 次對淨因明相收攝。還除相違。餘九是 其四因所攝。隨說攝因及不相違。是所作因。 以有因中。具攝四因。謂所作因自分因共有因
及相應因。依於善友正說法等。增長道品。是 所作因。道品法中。以前生後。同類相起。是自 分因。同時具有定道無作。是共有因。無漏心
法相應造緣。是相應因。種殖因中。具有二因。 謂所作因及自分因。種殖之中。最初道品。對 緣現起。名為種殖。是種殖中。最初道品。同類
生後。是自分因。異類相起。是所作因。善友等 緣。能生於後。亦是所作。生因不定。小乘法 中。淨法種子。必是有漏。以此種子生於出
世無漏之道。異類相起是所作因。大乘法中。 淨法種子。必是無漏。以此種子生於出道。同 類相起。是自分因。就長因中。若有漏道。若
無漏道。當分增長。是自分因。若從有漏增向 無漏從道向滅。是所作因。自種因中。小乘種 子。望於出道及望涅槃。以說自種。異類相望。
是所作因。大乘種子。望於出道。以說自種。同 類相望。是自分因。望於涅槃以說自種。是所 作因。共事因中。備攝四因。謂所作因自分共
有及相應因。若具分別。不異以有乃至自種 總攝彼等。為共事故。非染法故。無其遍因。非 報法故。無其報因。
[0543c21] 第五約對四緣分別。如 地持說。何者四緣。一者因緣。二次第緣。三 者緣緣。四增上緣。六因之中。相應共有自分
遍因及與報因。此之五種。是其因緣。所作因 中。分作三緣。就所作中。六塵生心。是其緣 緣。心法次第。藉前生後。是次第緣。自餘一
切萬法不障。是增上緣。此義廣釋。如四緣 章。今對十因共相收攝。於中先攝外無記因。 以為四緣。就十因中。除相違因。餘之九因。
二緣所攝。所謂因緣及增上緣。九中三因。一 向是其增上緣攝。謂隨說攝因不相違因。三 因一向因緣所攝。所謂生因長因及自種因。
以六因中自分攝故。自餘三因。二緣所攝所 謂以有因種植因共事因可八見以有因中。 以有水土。令芽得生。是增上緣。以有種子。令
芽生者。是其因緣。自分攝故。種殖因中。分取 種子。望彼芽生。是其因緣。自分攝故。分取水 土能生於芽。是增上緣。共事因中。亦具二緣。
同前以有乃至自種。總攝彼等。為共事故。相 違因者。望壞彼法為增上緣 (此一門竟) 。
[0544a11] 次說內法 無記十因。以為四緣。就此十中。除相違因。餘 之九因。四緣所攝。隨說因者。是增上緣。以有
因中。具攝四緣。就中分取相應共有及自分 因。以為因緣。六根生心。是增上緣。六塵生 心。是其緣緣。心法次第。以前生後。是次第
緣。種植因中。具攝四緣。分取種子能生於後。 是其因緣。自分攝故。六根生心。是增上緣。外 緣生心。是其緣緣。從初種殖次生後心。是
次第緣。生長自種。具攝二緣。同類相起。是其 因緣。次第相起。是次第緣。攝因不違。各具二 緣。所謂緣緣及增上緣。六根生心。是增上緣。
六塵生心。是其緣緣。共事因者。具攝四緣。同 前以有乃至自種。總攝彼等。為共事故。相違 因者。望壞彼法。為增上緣 (此二門竟) 。
[0544a25] 次攝染因以 為四緣。就染因中。還除相違。攝餘九因。以入 四緣。隨說因者。是增上緣。以有因者。四緣所
攝。以有結業。能生後果。是其因緣。以有前 心。生於後心。是次第緣。以有六塵。生於六 識。是其緣緣。以有六根。生於六識。是增上
緣。以有惡友倒說法等。增長結業。生於後果。 亦是增上。種殖因者。四緣所攝。結業生果。是 其因緣。心心相起。是次第緣。習近惡友。是
增上緣。聽受邪法。是其緣緣。生因自種。二 緣所攝。報因生果。是其因緣。心心相起。是次 第緣。攝因及與不相違因。二緣所攝。習近惡
友。是增上緣。聽受邪法。是緣緣。長因之中。 具有三緣。所謂因緣次第增上。從無明行。增 長生果。是其因緣。報因攝故。從因生因。從果
生果。亦是因緣。自分攝故。從於無明乃至生 死。心心相起。是次第緣。從於煩惱生於善 業。是增上緣。共事因中。具攝四緣。若更分
別。不異以有乃至自種。總攝彼等。為共事故。 相違因者。望壞彼法為增上緣 (此三門竟) 。
[0544b15] 次攝淨 因。以為四緣。除相違因。餘之九因。四緣所 攝。就此九中。隨說因者。是增上緣。以有因
中。具攝四緣。以有前道。生於後道。是其因 緣。自分攝故。以有同時心心數法。亦是因緣。 相應攝故。以前生後。是次第緣。以有道法。緣
之起道。是其緣緣。以有善友正說法等。攝生 從道。是增上緣。種殖因中。具攝四緣。就種殖 中。分取最初無漏道品。能生於後。是其因緣。
自分攝故。境界生心。是其緣緣。六根生心。是 增上緣。心心相起。是次第緣。生因長因及自 種因。三緣所攝。同類相生。是其因緣。自分攝
故。異類起者。是增上緣。就此道中。心心相 起。是次第緣。攝因不相違因。二緣所攝。謂 增上緣及與緣緣。近友生道。是增上緣。緣法
起道。是其緣緣。共事因者。具攝四緣。同上以 有乃至自種。總攝彼等。為共事故。相違因者。 望壞彼法。為增上緣。四緣如是。問口論中
攝彼十因。以為生因及方便因。攝彼二因。以 為二緣。其生因者。說為因緣。方便因者。是增 上緣。今云何言十因之中具攝四緣。釋言。論
家就無記因生外法者故為此判。若就內法。 亦具四緣。故彼論言。次第緣緣緣是心法 攝。四緣如是。
[0544c09] 第六門中。對果分別。若對十 因。還有十果。云何十果。如向因中。隨分所 作。即是十果相顯可知。又彼論中宣說五果。
一者依果。二者報果。三士夫果。四增上果。五 解脫果。言依果者。如論中說。習善增善。習惡 增惡。如是一切同類相起。是名依果。言報果
者。有漏之業。所生苦樂。是名報果。士夫果 者。雜心之中。名功用果。士夫是人。士夫所 作。一切諸事。各有成辨。名士夫果。二十二
根。名為增上。各有果生。名增上果。斯乃且 就內法為言。外法之中。增上緣起。當知。亦 名增上果也。無漏道品。得解脫證。名解脫果。
世俗斷結。非畢竟盡。非解脫果。五果如是。 今對此果。明因所得。於中先就外無記因。以 明得果。就十因中。除相違因。餘之九因。能得
三果。所謂依果士夫果及增上果。隨說攝 因不相違因。此之三因。得增上果。以有種殖 能得三果。分取種子能生後者。得其依果。
分取水土能生後者。得增上果。分取人功。能 成外事。名士夫果。生因長因及自種因。能得 依果。同類之法。迭相起故。共事因者。能生三
果。同彼以有乃至自種。以接彼等為共事故。 相違因者。望壞彼法為增上果。然此無記。非 報因故。無其報果。若望業行。說為依報。如後
染淨二因中說。非無漏故。非解脫果 (此一門竟) 。
[0545a04] 次 就內法無記十因。以明得果。除相違因。餘之 九因。能得三果。所謂依果士夫果增上果。隨 說攝因不相違因。得增上果。以有因者。能得
三果。以有六根及外境界。起無記心。是增上 果。以人能起。是士夫果。以前起後。是其依 果。種殖因者。能得三果。相同以有。生因長因
及自種因。能得依果。同類起故。共事因者。亦 得三果。同前以有乃至自種。相違因者。望壞 彼法。為增上果。然此無記非報因故。無其報。 果非無漏故。無解脫果
(此二門竟) 。
[0545a14] 次對染因以明 五果。染因之中。亦除相違。餘之九因。能得四 果。除解脫果。隨說因者。得增上果。以有因
者。能生四果。無明得行等。以前起後。得其 依果。以有結業。能生後果故。有報果。以有 眾生。造諸業行。所作成辨。名士夫果。以有
六根。生六識等。名增上果。種殖因者。能生 三果分取結業能生後報。故得報果。分取外 緣攝生後報。名增上果。由身造因。受於來
報。是士夫果。又近惡友起業煩惱。終得來報。 即是惡友士夫果也。然種殖因。望於當果。以 說種殖。異類相生故無依果。生因自種。能生
報果。攝因之中。有其二果。以彼外緣攝生後 報。是增上果。就攝因中。由近惡友。攝起結 業。能生後報。即是惡友士夫果也。長因之中。
有其二果。從因增長至於生果。是其報果。因 因漸增。果果自長。如是長因。能生依果。共事 因者。能生四果。不異以有乃至自種。相違因
者。望壞彼法。為增上果。非無漏故。無解脫果 (此三門竟) 。
[0545b04] 次對淨因以明五果。就淨因中。除相違 因。餘之九因。能生五果。隨說因者。得增上 果。以有因者。能生五果。以前起後。能生依
果。信等諸根。各有所生。是增上果。人能修 起。是士夫果。能得涅槃。是解脫果。小乘法 中。 暖 等四心。是小乘性。性是有漏。得色界
報。名為報果。大乘法中。緣照無漏。得變易 報。名為報果。種植因者。亦得五果。如以有 說。生因一種。能得三果。同類相起。得其依
果。異類相起。得增上果。小乘種性。得分段 報。大乘無漏。得變易報。是其報果。攝因得 二。近友聽法。如是等緣。得增上果。由人修
起。得士夫果。長因得四。同類相起。能得依 果。信等相起。得增上果。終得涅槃。名解脫 果。起變易報。名得報果。自種因者。亦得四
果。與長因同。共事因者。能得五果。同前以 有乃至自種。總攝彼等。為共事故。相違因者。 望彼退道。為增上果。非報因故。無其報果。
[0545b22] 第七門中。就人辨異。人別有三。一者凡夫。二 聲聞緣覺。三是菩薩。人別既殊。所知亦異。凡 夫於此但知其事。不達餘義。二乘於此。但知
假名因緣而有無有定性。不窮其實。菩薩知 此非有非無。幻化緣起。無有定相。十因之義。 略辨如是。
十一空義
[0545b29] 十一空義。出涅槃經。所言空者。顯理之目。 理寂名空。空隨詮辨廣略不定。或總為一。如 大品說。名為獨空。廢詮談理。不分多門。故
名為獨。非法唯空說為獨矣。或分為二。我 空法空。或分為三。空無相願。或分為四。四 有兩門。一如維摩說。謂空無相無作無起。
法無定性。名之為空。無因緣相。名為無相。無 果可作。名為無作。故彼經言。唯行無作。而 現受身。因無所起。名為無起。故彼經言。雖
行無起。而起善行。二如大品說。謂有法空 無法空自法空他法空。已如上釋。或說為 五。如無量壽經說。空無相無願無作無起。
是其五也。空與無相。義同前釋。無彼妄相願 求之心。說為無願。無作無起。亦如上釋。或分 為七。如大品說。此如上釋。或分為九。如雜心
說。或分十一。如涅槃說。或分十四。如大品 說。或說十八。如大品說。或復說為二十二空。 或復說為二十五空。如涅槃說。廣則無量。
今據一門。且論十一。所謂內空乃至大空。此 十一中前十相空。精起法中破以明空。後一 真空。真心體中性寂名空。此云何知。前之十
空。猶六地中十法平等。地持名為妄想。境 界十法平等。故知。相空。其大空者。地經名 為阿梨耶識觀。故知。真空。人復說言。前十境
空。後一智空。此亦有以。於妄分齊。心外有 法。破之顯無。故曰境空。於真分齊。心外無 法。一切諸法。皆即心說。就之辨空。名為智
空。復前十中初之八空。將無破有。第九一空。 用有破無。第十空空。以非有無雙破有無。與 地經中十平等同。前八空中初之七空。明無
性空。破去眾生及法自性。後一明其無相之 空。破遣眾生及法之相。前七空中初六。破 遣眾生之性。後一性空破遣法性。前六空中
初五。約就現在觀空。後一約就過去觀空。就 前五中。初之三門。就事觀空。後二就法。言內 空者。眾生五陰。是其內法。是內法中。無有
我人眾生壽命常樂我淨故。名為空。未空法 體。言外空者。非情之法。說以為外。是外法 中。亦無我人眾生壽命常樂我淨故。名外空。
此二別觀。內外空者。總觀向前內外諸法。無 我人等。名內外空。何故前別而後總乎。釋有 兩義。一隨觀難易。分為三種。始時觀內。未及
其外。第二觀外。不及其內。故先別觀。第三觀 熟方能合觀。故後總也。問曰。諸法總知則易。 別知則難。故二乘人。但能總相。知於苦等不
能別知。菩薩方能差別異知。方何。今此先 別後總。釋言。有以。法有兩種。一是同相。二 是別相。空無我等諸法。齊通名為同相。色受
想等事相。各異名為別相。於此二中。若欲尋 伺以知其別。總易別難。故先觀總。後觀其別。 若欲尋別以知其同。別易總難。故先別觀。後
為總觀。今依後門。先別後總。此之一義。隨觀 難易故分三種。二對患不同故分三種。人別 有三。一者著內情多。著外情少。故先觀內。二
著外情多。著內情少。故須觀外。三內外俱著。 故須總觀。此前三種。就事觀空。次後兩門。就 法明空。法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苦無
常等生滅法數。是其有為。三無為等。是其無 為。有為法中。無我人等。名有為空。無為法 中。無我人等。名無為空。問曰。向前內外等
中。離合為三。今此有為無為法中。何不如是。 唯別無總。釋言。准量理亦無傷。但今為明內 外二法同是有故。合觀則難。是故第三內外。
總觀有為無為。有無位別。合觀則易。故無 第三有無總也。此前五種。就現境界以明空 義。無始空者。更無別義。但就過去觀前五
空。名無始空。明此諸法非今始觀方無我人。 無始已來常自空也。問曰。何故唯就過去說 無始空。不就未來說無終空。准量應得。但
今為明過去法者起患根本。無始已來所執 著處故。須觀之。過現既空。類當可知。故略 不論。又三世法。次第相生。過為現本。現為
過末。現為當本。當為現末。現法易觀。故先就 之。以觀空理。現由過生故。後就本觀無始 空。以本類末。義在易知。故觀過現。類知未
來。不假就當觀無終空。又問。若爾六通之中。 亦應如是但知過現。何用天眼知未來乎。釋 言。不類六通知事。三世事異故須別知。空義
理同。可以類知。故不別論。此前六種。是眾 生空。第七法空。言性空者。觀法虛假無有自 性。名為性空。前七破性。下一破相。破遣眾
生及諸法相。見因緣相亦無所有。是以經 言。無所有者。如人無子。名之為空。非是子 明無性空。又如貧人無物名空。亦非就物明
無性空。如人無子。遣眾生相。如貧無物。破 遣法相。此前八空。以無遣有。第一義空。以 有遣無。名前八空。為第一義。彼第一義。亦皆
空寂。是故名為第一義空。是以經言。云何 名為第一義空。是眼生時無所從來。及其滅 時去無所至。推其實法。了不可得名第一義。
云何名為第一義空。有業有報。不得作者。故 名為空。良以宣說因緣業報。為第一義故。因 緣外無別有彼第一義諦。性不可得故名為
空。此前九空。別遣有無。第十空空。存無雙 遣。是以經言。是有是無。是名空空。是是非 是。是名空空。是有是無。是名空空者。就詮
彰理。是是非是。是名空空者。拂相顯寂。言是 有者。牒前第九有遣無也。言是無者。牒前第 八無遣有也。是名空空。就詮彰理。謂前所牒
有無法性。即是第十空空義也。雖言有無。是 其空空義。猶未顯故。後拂相以顯理寂。非 是有無二相並立。說為空空。蓋乃有無二相。
雙捨名空空也。義意如是。言是是者。牒前經 中是有無二種是也。言非是者。遣前是有是 無是也。理非有故。是有非是。理非無故。是
無非是。兩是俱非。故號空空。相狀如何。因緣 之法。有無同體。以同體故。無法為有。有法為 無。無為有故。有則非有。有為無故。無則非無。
是以有無皆非自性。非自性故說為空空。此 前十門。是其相空。破遣情相。以明空理。第十 一空。就實辨空。就彼真性緣起行德。說為空
也。是以經言。波若波羅蜜。名為大空。波若 之體。即是真實如來藏識。如來藏中。統含法 界恒沙佛法。恒沙佛法同一體性。互相緣集。
無有一法別守自性。故說為空。法界皆空。空 寧不大。是以就實說為大空。地經之中。亦 同此說。故彼文中。阿梨耶識。名為大空。前十
相空即是。地經第六地中十法平等。雖不一 一名數相對。其義大同。後一真空。即彼所顯 無生法體。又彼六地所得十空三昧之中。生
空法空第一義空即是。此中前十相空大空 已後餘之七空即是。此中大空不攝。十一空 義。略辨如是。
十二因緣義八門分別 (釋名辨體一 開合廣 略二 約時分別三 界地分別四 三性分別五 淺深分齊六 就人分別七 約智分別八)
[0547a10] 第一釋名。并辨其體性。十二因緣者。謂從 無明乃至老死。是其名也。言無明者。癡闇之 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過去世中煩惱非一。
以何義故偏說故明。釋有兩義。一彰通隱別。 故說無明。過去世中一切煩惱。皆有闇惑迷 理之義。就斯通義故說無明。二舉強攝弱故
說無明。無明煩惱。迷於本際。集起生死。其力 最強。從強以名。故說無明。但說無明。當知。 一切餘結皆隨。譬如世間王來王去餘眾皆
隨主得其名。此亦如是。釋名既然。體相云何。 於中差別乃有四種。一迷理無明。所謂迷於 二諦之理。故經說言。不知諸諦第一義故。名
為無明。如是等也。二發業無明。所謂三根三 道煩惱。三根煩惱能發思業。三道煩惱發身 口業。三覆業無明。謂造業已。重於前境起貪
瞋等。覆助前業。令其增長。四潤生無明。亦名 受生。謂受生時諸煩惱等。若依毘曇。九十八 使一切煩惱。皆能潤生。斯則潤生。受生無別。
若依成實。唯愛能潤。餘但遠助。若據斯義。 潤生則狹。局唯在愛。受生則寬。通於餘結。地 經亦然。故經言。愛水為潤。無明覆弊。我心
溉灌。如是等也。所言行者。諸業集起。名之為 行。集起有二。一就業體。緣中集起。名之為 行。二就功能。集起後果。故名為行。名義如
是。體相云何。於中具以七門分別。一就性分 別。行雖無量。要唯善惡。善惡二業。能得報 故。無記無報。是故不說。二就具分別。所謂
一切身口意業。三約果分別。如地經說。所 謂罪福不動業也。三塗惡業。名之為罪。欲界 地中人天善業。名之為福。上二界中八種定
業。說為不動。四對報分別。所謂苦樂不苦不 樂。三受之業。五就處分別。謂三界繫。六就時 分別。所謂現報生報後報不定報業。七隨相
分別。相別有四。一黑二白三黑白雜四不黑 不白。四中前三。是其有漏分段之因。後一無 漏變易之因。業行無量。且論斯耳。此等後
業聚之中具廣分別。所言識者。分別之義。 於中分別乃有三種。一種子心識。作行以後。 受生已前所有心識。為業煩惱所熏發故。能
生後果。說為識支。若復通論。無明行中所有 心識。亦是識支。二求生心識。在於中陰。三受 生心識。名為識支。謂受生時。最初一念染污
之心。於彼父母精血等事。妄想起於華池等 愛。非起婬愛。言名色者。心從詮目故號為名。 身形質礙。稱之為色。良以心法。冥漠難彰。非
詮不辨。故從詮目說以為名。故楞伽云。以名 宣說無色四陰。故說為名。色相形現。可以現 見。當相名色。十二因緣。通而論之。皆是名
色。良以此支色心始具。名色相分段。故偏 名支。言六入者。生識之處。名之為入。入別不 同。離分六種。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前色增長。
今為五入。前名增長。今為意入。所言觸者。觸 對塵境。目之為觸。若依成實。對後受支說 想為觸。觸假之初故名為觸。若依毘曇。以心
法中觸數為觸。此之觸數。依根就塵。能令 根塵共相觸對。故名為觸。大乘法中亦同此 說。然觸有五。一增語觸。謂意地觸能發法
故。二有對觸。謂五識中相應之觸觸對現 境。故名有對。三者明觸。謂無漏觸。四無明 觸。謂諸煩惱相應之觸。五處中觸。所謂一切
有漏之觸。故雜心云。增語及有對明無明處 中。五中前二。約根以分。後之三種。隨性以 別。此之五種大小不同。小乘法中所說不定。
若取報觸以為觸支。增語有對及與處中。是 其觸支。餘二則非。以明無明非報法故。若說 一切有漏之觸以為觸支。除其明觸餘四皆
是。明觸無漏。是故不取。大乘法中所說不定。 若說分段。與小乘同。若說變易十二緣者。五 觸皆是觸支所攝。所言受者。領納名受。於中
分別廣略不定。或總為二。或分為二。一是 身受。二是心受。五識相應。名為身受。意識 相應。名為心受。或說為三。所謂苦樂不苦不
樂。或說五受。所謂苦樂憂喜及捨。或說六受。 謂六根中所生受也。或說十八。謂六根中各 分苦樂不苦不樂三種受故。或復宣說三十
六受。前十八中染淨分故。或說百八。如龍 樹說。前三十六三世分之。故有百八。所言愛 者。染境名愛。現在世中煩惱非一。以何義故
偏名為愛。未來生死。由愛牽起。愛力功強。故 偏說之。雖但說愛。餘結皆隨。亦如世間王來 王去餘眾皆隨。於中分別。略有二種。一愛己
身。二愛所須。廣分有五。一於順情未得法中 起欲得愛。二於順情已得法中起不失愛。三 於違情未得法中起不得愛。四於違情已得
法中起求捨愛。五於非違非順法中起處中 愛。非極違情不生厭故。所言取者。前愛增上。 取著境界故名為取。若具分別。取有四種。一
是戒取。二是見取。三是欲取。四是我取。此之 四種諸論不同。若依毘曇。一切三界戒取之 心。說為戒取。一切三界身見邊見邪見見取。
通名見取。欲界一切諸鈍煩惱。通名欲取。上 二界中諸鈍煩惱。緣自身起。通名我取。若依 成實。身見一使。名我語取。實無我體。但著
我名。故云我語。依此身見起於邊見。取著 斷常。若見斷者。則著五欲。名為欲取。以無 後世。貪現樂故。若見常者。有利有鈍。若鈍根
者。則取持戒。望後世樂。名為戒取。若利根 者。計神是常苦樂不變則無罪福。故起邪 見。說為見取。若依毘曇。直說四取以為取支。
則為具攝一切煩惱。若依成實。四取不攝諸 鈍煩惱。是則取支通攝四取及餘一切諸鈍 煩惱。所言有者。現在行業。能有當果。故名為
有。此既是業。何不名業。乃名有乎。當果未 有。由業有之故從功能說為有耳。論其體相。 與行支同。所言生者。來報始起說名為生。生
之體狀。與識支中受生識同。言老死者。衰變 盡壞。名為老死。與前名色六入等同。此之十 二。迭相因由。互相緣藉。故名因緣。如四諦
中論因緣者。業能親生。說之為因。煩惱疎助。 說之為緣。今此不然。莫問一切煩惱業苦。從 前生後。斯名因緣。名義體相。辨之麁爾。
[0548b04] 第 二門中開合廣略。明因緣相。因緣之法。廣略 不定。如涅槃經梵行品說。或說為一。謂十二 因緣唯一有為。或說為二。謂十二緣唯因與
果。過無明行。現愛取有。是其因分。現在識 等。當來生死。是其果分。或說為三。於中乃 有三門不同。一三世分別。無明與行。是說過
去。識支不定。若取因中種子心識。以為識支。 是屬過去。若取最初受生心識。以為識支。是 屬現在。若說求生心識。為識。義則不定。望其
過因。說為現在。望其現報。說為過去。名色 六入乃至觸受。一向現在。愛取有三。義則 不定。論其體性。起在於今。判屬現在。論其功
力。能有當果。以因從果。判屬未來。地經之 中。據斯說也。若如是者。過去之因。何不從 果判為現在。釋言。有以。過因現果。起之已
定。故隨世別。不相從說。未來未有。由因故 有。是故攝因。從果為未。生死二支。定屬未 來。此是第一三世分別。二三道分別。如地經
說。無明愛取。是煩惱道。行有二支。是其業 道。識與名色六入觸受生死。七分說為苦道。 無明愛取。並是煩惱。以何義故。過說無明。現
彰愛取。是義應齊。但今為分三世別異。隱顯 互論。等分三世。非無所以。釋有兩義。一本末 分別。無明是本。理在先彰。過去說之。愛取
是末。理在後論。現在說之。二強弱分別。無 明煩惱。迷其本際。建集生死。其力功強。過去 說之。愛之與取。牽生未來。其力增上。現在說
之。行有二支。同皆是業。何故過去彰其行 名。現在說有。理亦應齊。為分三世差別異 名。等分三世。非無所以。過去世中集起已定。
當相名行。未來未有。由業有之。故就功能說 為有耳。識等五果生死二報。同皆是苦。以何 義故。現彰識等。未說生死。理亦應齊。為分世
別。隱顯異名。等分三世。亦有所以。現報起 竟。故就報體說為識等。未來未起。就過以名。 令物生厭。故說生死。此是第二三道分別三
苦分別。如地經說。無明行識乃至六入。名 為行苦。觸受二支。名為苦苦。餘因緣分名為 壞苦。三苦相通。何故如是。理實齊通。但今
為明。觸受二支。現諸緣生。心性是苦。於彼苦 上。加現事惱。苦上加苦。故云苦苦。無明行 等起今。義顯故說為行。行體是苦故名行苦。
愛取有等。趣向未來。生老死等。敗壞之果。故 名為壞。壞體是苦。故名壞苦。此隨麁細隱顯 論之。非盡道理。此是增數三門分別。或說為
四。如涅槃說。謂無明行生及老死。愛之與取。 攝入無明。有攝在行。識等五果。攝入生死。故 說四也。或分為五。如涅槃說。謂受愛取有及
生也。識等五果。攝入受中。無明攝入愛取之 中。行入有中。死入生中。故說五也。或說為 六。如涅槃說。所謂三世因之與果。或說為七。
如涅槃說。謂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及取也。餘 略不論。或說為八。如涅槃說。謂識名色乃至 於有。無明攝入愛取之中。行入有中。生死攝
入識等支中。故但說八。或說為九。如城喻 經說。除前三支宣說餘九。或說十一。如為 薩遮尼乾子說。除生一法說餘十一。薩遮尼
乾子弟共姊生。佛護其意。不說生支。或時具 說十二因緣。廣如經辨。此之廣略。隨化故 爾。
[0549a06] 第三門中。就時分別。於中有六。一五世 分別。二就三世分別。三就二世分別。四就 一世前後分別。五就同時別體分別。六就同
時同體分別。言五世者。如涅槃說。過去過去 立其二支。如彼經說。煩惱因緣生於煩惱。是 其一也。業生煩惱。是其二也。此明過去過去
世中煩惱及業。生於其次過去世中無明支 也。其次過去建立二支。如彼經說。煩惱生 業。是其一也。謂過無明。生於行支。業生於
苦。是其二也。謂從過行生現五果。現立四 支。如彼經說。苦生煩惱。是其一也。從現五 果。生於愛支煩惱。生煩惱是其二也。從愛生
取。煩惱生有。是其三也。從取起有。有緣生 苦。是其四也。從現有支。生未來苦。其次未 來。建立三支。如彼經說。業緣生業。是其一
也。謂未來世業業相生。如從意業發身口業。 業生煩惱。是其二也。謂未來業。起於未來受 生煩惱。煩惱生苦。是其三也。謂從未來受生
煩惱。生於未來未來生支。未來未來。唯立 一支。如彼經說。苦緣生苦。是其一也。從彼生 支起老死等。唯彼三世十二因緣。生起老
死。應是二支。但彼直就能生因緣。立十二 支。不取所生。故從生支起於老死。唯名一 支。五世如是 (此一門竟) 。
[0549a29] 次就三世以分別者。因緣 之法體通前後。今據三世隱顯論之。過去世 中未造業前一切煩惱。判為無明。行支不定。
若取因中種子心識以為識支。行支則短。當 造業時。說為行支。造業已後。判屬識支。若取 求生及受生心。以為識支。行支則長。造業已
後未死已前。斯屬行支。識支不定。若說種子 心識為識。在於過去造業已後未死已前。若 說求生心識為識。在於中陰。所望不定。望過
去因。說為現在。望現在果。說為過去。若說最 初受生心識以為識支。定屬現在。行識二支。 時分不定。若取因中種子心識以為識支。識
支則長。行之則短。當造業時。說為行支。造 業已後受生已前。判屬識支。若取最初受生 心識。以為識支。行支則長。識支則短。造業
已後受生已前。判屬行支。最初一念受生心 識。判屬識支。故論說言。生有及死有。當知 一剎那。名色支者。前後不定。若說種子及求
生心。以為識支。於現在世。初生以後。悉是 名色。若說初生以為識支。第二念後方是名 色。向後長短。經有成判。入胎五分四根未
具。名名色支。言五分者。毘婆沙云。胎中五 時名為五分。亦人一報攝為十時。胎外有五。 胎內有五。如涅槃說。胎內五中。眼耳鼻舌
四根未具。判屬名色。四根具已未出胎來。判 屬六入。所言觸者經有成判。未別苦樂。是 名為觸。出胎以後。匍匐已前。不能思量分別
違順苦樂等事。是故名為未別苦樂。觸境方 覺。故名為觸。所言愛者。如經中說。染習一 愛。是名為愛。愛有二種。一者食愛。二是色
愛。匍匐以後。未有色愛。但有食愛。名習一 愛。自斯已來。判為愛支。具二愛已。未有思 想追求境界。是時名愛。已有思想追求前
境。未能造境身行欲事。是時名取。身行已後。 乃至未來受生已前。判之為有。未來世中。最 初一念受生心識。說為生支。名色已後。判為 老死 (此二門竟)
。
[0549c07] 次就二世分別十二。於中有二。一 就過去望現說具。二就現在望後說具。何者 過去望現說具。若就三世隱顯以論。過去唯
有無明與行。現在唯有識等五果。就實通論。 過去非直有無明行。當知。亦具愛取及有。現 在非直有於識等。當知。亦有生及老死。過去
世中。發業煩惱。說為無明。潤業煩惱。說為 愛取。故地經云。先際之因。謂無明愛。過去世 中所發之業。名之為行。所潤之業。名之為有。
現在世中當其報體。名為識等。就過以彰。 即是生死。識即是生。名色已後。即是老死。何 者現在望後說具。若就三世隱顯論之。現因
唯有愛取及有。當知。當果唯有生與老死。 據實通論。現因非直有愛取有。當知。亦具無 明及行。未來非但有生老死。當知。亦具識等
五果。現在世中發業煩惱。說為無明。潤業煩 惱。說為愛取。故地經中先際之因。名無明愛。 後際亦爾。現在世中所發之業。說之為行。所
潤之業。說之為有。未來世中所有報體。說為 識等。就過去說。為生老死 (此三門竟) 。
[0549c26] 次就一世前 後明具。現望過去。非但有彼識等五果。當知。 亦有生死二報。具有之義。備如前辨。現望未
來。非直有其愛取有因。當知。亦具無明及行。 具有之義。亦如前辨 (此四門竟) 。
[0550a01] 次就同時別體明 具。如毘婆沙具廣分別。彼論名為剎那因緣。 此奢摩達之所建立。相狀如何。彼文且就貪
心起殺。明具十二。餘類可知。貪起殺時。貪相 應愚。說為無明。彼相應思。即名為行。彼相 應心。說之為識。起有作業。必依色心。說為名
色。必依六根。說為六入。彼相應觸。說為觸 支。彼相應受。說為受支。貪即名愛。貪相應 纏。說之為取。何者是乎。與貪相應。有無慚
愧睡及掉纏。通則俱是。於中分別。睡纏一種。 於境睡著。不能堪忍。取執義顯。說之為取。身 口作業。能有當果。說名為有。無作亦是。彼文
不說彼前諸法。有生住滅。生為生支。變異名 老。滅壞稱死。此雖同時。體性各異 (此五門竟) 。
[0550a14] 次 就同時同體之法明具十二。十二因緣。根本 唯心故。經說言。十二因緣。唯一心作。唯心 作者。謂依妄心。便有一切色境界起。如依夢
心便有一切夢境界生。即彼心中闇惑之義。 說為無明。集起之義。說之為行。了別之義。說 以為識。心與色相。說為名色。是名色中隨別
不同。離為六入。心觸前境。說為觸支。心能領 納。即說為受。是心染境。即說為愛。心有取 執。即名為取。能生後義。說之為有。相起名
生。虛無名滅。滅名老死。此十二中。就餘十 一說為無明。餘十一外。無別無明自性可得。 乃至宣說前之十一。以為老死。前十一外。亦
無老死自性可得。以十二緣同一體性。互相 緣起。故十二緣。皆無自性。無自性故。悉皆空 寂。時分如是。
[0550a29] 第四約就界地分別。界謂三 界。地謂九地。先約界論。毘婆沙中一論師說。 欲界地中。具十二支。色界十一。除名色支。何
故如是。色界六根一時頓生。生即六入。故無 名色。無色有十。無名色支及六入支。何故如 是。彼處無色。故無名色。彼無五根。故無六
入。若就彼說。應當說言識緣於觸。評者言 曰。於三界中悉具十二。欲界具有義在可知。 於色界中。雖復六根一時頓生。初生六根。
未能猛利。判為名色。後轉猛利。說為六入。故 具十二。無色界中。無色有名。雖無五入。而有 意入。故具十二。若就彼說。應當說言識緣於
名名緣於意。一一細論。通局眾多。非可具 辨。約界如是 (此一門竟) 。
[0550b13] 次約地論。依毘婆沙。身 在欲界。未離欲結。於欲界中。起愛起取。亦起 於有。於未來世。有生老死。此人則是欲界地
中。一愛取有一生老死。此人後時。斷離欲 愛。初禪未離。於初禪地。起愛取有。未來當 有初禪生死。此人現在。具欲初禪二愛取有
二生老死。此人更斷初禪之愛。二禪未離。 於二禪地。起愛取有。未來當受二禪生死。此 人現具三愛取有三生老死。如是轉增。乃至
斷離無所有愛。非想結在於非想地。起愛取 有。未來當受非想生死。此人現具九地之中 九愛取有九生老死。此人命終。生非想地。用
前非想愛取二支。為過無明。用非想有。為 過去行。用前未來非想生死。為現五果。此人 爾時。於下八地愛取及有。非過去因。下八地
中生老死報。非現在果。亦非未來。何故如是。 論自釋言。因果成處。則可宣說過去現在及 與未來。此人於下。因果不成。故不得名過現
未來三世因緣。此人後時。退生識處。用本所 起識處地中愛取二支。為過無明。用本有支。 為過去行。用本所有識處地中未來生死。為
現五果。望上望下。一切所有。悉非過去現在 未來。義同前解。如是轉下。乃至退生欲界地 中。用本欲界愛取二支。為過無明。用本有
支。為過去行。用本欲界未來生死。為現五果。 餘一切地所有因果。悉非過去現在未來。義 同前釋。身在欲地。起因受果。其義既然。在上
亦爾。界地分別。其狀如是。
[0550c11] 第五門中。三性 分別。望理以論。十二因緣。違理而生。斯是不 善。隨相論之。於中亦有善惡無記三性差別。
無明支者。依如毘曇。有其二種。一是不善。二 穢污無記。欲界地中一切煩惱。除身見邊 見。餘悉不善。以與無慚無愧俱故。欲界地中
身邊二見。及上二界一切煩惱。皆是穢污。不 與無慚無愧俱故。說為無記。若依成實。一 切煩惱。斯是不善。大乘法中所說不定。若望
果報。同毘曇說。故地持云。起身見人。不謗 所知。不因此見墮於惡道。若望於理。同成 實說。行支有二。一善二惡。樂因名善。苦因名
惡。識支有三。一種子之識與行支同。二求生 心識。三受生心識。與無明同。此二必用煩惱 心故。問曰。若使受生心識必由煩惱。云何名
報。然彼識支。雖是穢污。命根是報。又復所 緣父母精血攬為體者。亦是報法。從此判為 報無記耳。名色六入乃至觸受。一向無記。於
中非無善惡之義。今對往因說為報。故斯名 無記。愛取二支。同無明說。有同行說。生同識 說。老死同前名色等說 (此五門竟) 。
[0551a02] 第六明其淺 深分齊。於中增數次第辨之。要攝唯二。一真 二妄。十二因緣所起。真妄所集。唯真不生。
單妄不成。真妄相依故。有因緣集起之義。據 妄攝真。皆妄心作。就真攝妄。皆真心作。隨心 麁細。分齊有三。一事相因緣。二妄想因緣。
三真實因緣。一因緣法隨義分三。所言事者。 六識分齊所起生死煩惱業苦。當知。即是事 相因緣。言妄想者。則前事相。以理求之。唯是
妄想虛搆集起。如夢所見。心外畢竟。無事 可得。即是妄想因緣之義。言真實者。即前妄 想因緣之體。窮其本性。唯是真識緣起所集。
真外畢竟無妄可得。即是真實因緣之理。故 地經云。十二因緣皆一心作。皆心作者。謂 真心作。又勝鬘云。自性淨心不染而染。即是
生死因緣集起。又如不增不減經說。即此法 界。輪轉五道。名曰眾生。楞伽亦云。如來 之藏。是其一切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
趣生。猶如伎兒變現諸趣。以斯驗求。生死因 緣。皆是真作。如夢所見皆報心作。如波水作。 如夜見繩以之為蛇蛇是繩作。如是一切。以
真作故。因緣即真。故涅槃云。十二因緣。名 為佛性。見十二緣。名為見佛。亦名見法。亦 名見僧。勝鬘亦云。生死二法。是如來藏。隨
義淺深分齊有五。一事相因緣。如毘曇說。二 虛假因緣。假有無性。如成實說。三妄想因緣。 如陽炎水揵闥婆城。遠望似有。近觀本無。
非但無性。相亦叵得。四妄想因緣。皆妄心作。 如夢所見。心外無法。五是真實集用因緣。皆 真心作。真外無法。五中初二。猶是三中事相
因緣。中間兩種。猶前三中妄想因緣。後之一 種。猶前三中真實因緣。分齊如是。
[0551b04] 第七門 中。就人分別。人謂凡夫二乘菩薩。今就此等 以辨因緣。於中有三。一明所有。二明起滅。三
明所解。言所有者。因緣有二。一是分段。二是 變易。若論分段。凡夫具有善道惡道二種因 緣。二乘人中。惡道因緣。盡在見諦。故須陀
洹。名為觝債。觝三塗債善道因緣。終至無 學。無學猶有生死殘果。大乘人中。惡道因緣。 盡在初地。故經說言。初地菩薩。離惡道畏。
問曰。經說。種性已上大力菩薩。為變易死。 惡道因緣。是分段故。今云何言初地始盡。釋 言。惡道義別三階。一惡業為因。四住為緣。
受惡趣報。在於外凡常沒位中。二惡業為因。 四住正緣緣力微薄。悲願佐助。受惡趣身。在 於外凡善趣位中。三惡業為因。悲願為緣。受
惡趣生。在於種性解行位中。勝鬘以彼種性 已上離前二種。名離分段。非無第三故。地持 言。種性解行。或墮惡道。善道因緣。至佛乃
盡。是故經中說。佛一人斷有頂種。問曰。經 說。初地菩薩。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今 云何言至佛乃盡。釋言。善道亦有三階。善業
為因。四住為緣。受人天報。在種性前。二善業 為因。四住正緣緣力微薄。悲願佐助。受人天 身。在種性上。三善業為因。悲願為緣。四住
殘氣。隨而佐助。受人天報。在初地上。經以初 地離前二種故。說初地破二十五有。非無第 三故。地持中宣說。解行轉惡趣報。入歡喜地。
不言轉善。又大智論說。初地上猶有肉身。良 在於此。彼初地上。雖復有之。但於應化人天 身中。微有淺氣。無純受者。分段如是。變易
因緣。凡夫但有一無明支。無明住地先成就 故。二乘之人。有無明行。而未受報。彼何時受。 不愚法者。此身滅已。淨土中生。即便受之。愚
法之人。未來無餘涅槃之後心想生時。方乃 受之。大乘人中。十住已上有無明行。種性 已上受生死果。至佛乃盡。所有如是 (此一門竟) 。
[0551c10] 次 明起滅。先論分段。凡夫於彼分段因緣集起 不滅。二乘求滅不能學起。大乘之人。亦滅亦 起自斷故。滅化他故起。故經說言。亦不畢
竟滅有為法。化眾生故。次論變易。凡夫於彼 變易因緣。未起未滅。二乘學起而未能滅。問 曰。二乘亦能滅智入般涅槃。云何不滅。釋言。
二乘雖暫滅智。後必還生。非是永盡。故不名 滅。大乘之人。亦起亦滅。始學故起。終盡故滅 (此二門竟) 。
[0551c19] 次約所解以辨因緣。凡夫於彼因緣法 中。見有我人未流轉起十二緣。以有我故。所 起因緣便有繫屬。名為我所。二乘解知無我
無人。但諸因緣共相集起。以無我故。因緣之 法。無所繫屬。故非我所。大乘之人。深解因 緣非有非無。離於二邊。是義云何分別有三。
一就法相明非有無。十二緣法。從緣集生。本 無自性。是故非有。從緣集故。不得言無。見 法非有。是其逆觀。見法非無。是其順觀。二
相實相對。明非有無。妄情所起十二緣法。名 之為相。所依真諦。說以為實。故經說言。十 二因緣。皆依一心。依情起相。名為非無。據實
本寂。說為非有。見實非有。是真諦觀解相非 無。是世諦觀。三就實中體用分別。真諦常寂。 無緣可得。名為非有。即此真識。隨妄流轉。起
十二緣。說為非無。又佛菩薩隨世起用。亦名 非無。見法非有。是實性觀。知法非無。是實 相觀。就人如是。
[0552a07] 第八門中。約智分別。智門 非一。今且約彼四十四智七十七智。辨因緣 相。於中略以五門。分別。一先定三觀。二明七
方便。第三約彼七方便義。辨明四十四智差 別。第四約前三種觀義及七方便。辨明七十 七智不同。五隨人辨異。言三觀者。若依毘曇。
說陰界入。以為三觀。此觀在於念處位中。若 依成實。說觀無常無我及苦。明之為三。四 觀在於四現忍中 (此一門竟) 。
[0552a15] 七方便者。先就色論。 後類諸法。七名是何。一者觀色。二觀色集。三 觀色滅。四觀色道。五觀色味。六觀過。七觀
色出。言觀色者。觀色果報。苦諦觀也。觀色集 者觀色因緣。集諦觀也。觀色滅者。觀色盡處 數滅無為。滅諦觀也。觀色道者。觀色對治無
漏之道。道諦觀也。觀色味者。觀察前色能生 愛味。觀色過者。觀察前色能生苦過。觀色出 者。觀色得滅出離生死。何故不說觀色生道。
釋言。生道即是第八第一義觀。為是不論。色 中既然。諸法同爾。此七能與第一義觀為方 便故。名為方便。此之七種位。在何處。若依毘
曇。前四方便。有四現忍及見道中。後三在 於修道之中。依如成實。此七門在聞思地中 (此二門竟) 。
[0552a29] 次辨四十四智差別。四十四智。如成實 說。此猶是前七方便中初四門觀。就十二緣 為此四觀故。有四十四智差別。十二因緣次
第相生。因果相屬有十一對。就此十一。從末 尋本。逆以推之。先就老死對生為四。一觀 老死苦。二觀老死集。三觀老死滅。四觀老
死道。次第逆推乃至行支。對前無明。亦有此 四。所謂觀行苦行集行滅及行滅道。無明望 前。更無集因。所以不說。何故逆觀。據果尋 因。順諦觀故
(此三門竟) 。
[0552b09] 次辨七十七智差別。七 十七智。如成實說。論文但言。如經中說。現 在世中生緣老死。不離生緣老死。過未亦然。
是法住智。滅相觀者。是泥洹智。如是次第乃 至無明。皆悉同然。不廣分別。為是論家種種 異釋。窮其體相此智。猶是七方便中第二集
觀。及無常等三觀所攝。以何義故。七方便中 偏為集觀。十二緣法。因緣為宗。集是緣義。故 偏為之。集觀之中有六十六。三觀之中有其
十一。彼此合說有七十七。前六十六。觀因生 果。住持不滅。名法住智。後之十一。觀苦無常 空無我等。趣向涅槃。名泥洹智。故論說言。增
長生死。名法住智。損減生死。名泥洹智。相狀 如何。現在世中。十二因緣次第相生。因果相 屬。有十一對。過未亦然。便有三十三對因緣。
今先就彼三世之中生緣老死。辨其觀相。餘 類可知。現在世中生緣老死。有二集觀。一生 緣老死。二者不離生緣老死。此二何別。毘婆
沙云。初是正觀。後是審觀。何故須審。成實 釋言。諸外道人。多迷因緣。或說冥性為眾生 因。或說梵天以為因等。佛為破之。彰因作果
是實不虛故。說不離現在世中生緣老死。既 有此二。過未同然。即分為六。此六集觀在聞 思地。四現忍中。總觀三世生緣老死。作三種
觀。謂無常苦及空無我。三觀雖殊。同趣涅槃。 總攝為一。名泥洹智。以此通前。合有七智。問 曰。何故集觀之中。三世分六。泥洹智中。三
世為一。釋言。集觀觀因生果。生果不同。世別 分之。泥洹智者。破生死相。趣向寂滅。寂滅 平等。三世合一。三世之中生緣老死。既有此
七。次第逆推乃至無明緣行亦然。十一對中。 皆有七智。是故合有七十七智。問曰。何不從 無明行乃至老死。先從老死至無明行。因緣
法中。有二次第。一順二逆。從始至終。是順 次第。從終至始。是逆次第。觀法多途。不可 一定。復此是聲聞觀法。聲聞鈍根。從末尋
本。其觀易成。是故然矣。又問。因緣相生無 窮。老死望後。何故不說緣生之義。老死望後。 更無所生。是故不說。若爾何故地經之中
宣說。老死與後作因。釋言。老死轉望未來。實 有因義。菩薩能見故彼說之。七十七智聲聞 觀法。老死為因。聲聞不見。故此不論。又復聲
聞亦知老死緣生後義。今此且據一分為言。 是故不說 (此四門竟) 。
[0552c23] 約人辨。通而論之。四十七 智七十七智。三乘同起。隨別論之。四十四 智七十七智。並是聲聞觀行之法。依如論文。
聲聞人中有利有鈍。四十四智。鈍人觀行。七 十七智。利人觀行。何故如是。前四十四。觀果 由因。為觀易成。鈍人能作故言為鈍。七十七
智。觀因生果。為觀難熟。利人方堪故說為利 菩薩於此因緣法中。觀門無邊。廣如地經。不 可具辨。因緣之義。厥趣麁爾。
十八空義三門分別 (辨相一 異同二 修入次第三)
[0553a04] 第一辨相。十八空義。出大品經。法性虛寂。 故名為空。此空乃是法界門中一門之義。門 別雖異。妙旨虛融義無不在。無不在故。無
法非空。是以經中或說色空。乃至宣說一切 法空。良以諸法無不空。故隨詮辨異。廣略難 定。是以經中或說一二乃至眾多。所言一者。
癈詮論空。空如一味。一味之空。妙絕眾相。故 名為一。故大品中說為獨空。獨者猶是不二 之謂。經中或復說空為二。所謂生空及與法
空。或說為三。謂空無相及與無作。問曰。空門 可名為空。無相無作。云何名空。龍樹釋言。 此三種體一。隨行分異。行者觀空無相可取。
是時空門。轉名無相。觀無相中。作起叵得。是 時無相。轉名無作。名雖變改。其體不殊。是 故此三俱皆是空。如一智慧。或名念處。或名
正道。或名覺支。或名為力。或名無畏。或名 無礙。此亦如是。經中或復說空為四。如大 品說。一法相空。二無法空。三自法空。四他
法空。此義如前四空章中具廣分別。或說為 五。謂五陰空。或分為六。所謂五陰及眾生空。 又如大品習應品中。說空為七。所謂性空.
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 法有法空。此七猶是十八空中後之七也。以 何義故偏說此七。論自釋言。廣有十八。略
為七空。其猶道品。廣則具有三十七品。略唯 七覺。此亦如是。以此七種。多利眾生。故偏說 之。論其體相。與十八中後七相似。又如地
經說空為十。所謂信空.性空.第一義空.第一 空大空.合空.起空.如實不分別空.不捨空. 得離.不離空。此如地論具廣分別。又六
地說十平等。亦是十空。如涅槃中。說十一 空。此之十一。如前章中具廣解釋。又如大 品嘆淨品中。說十三空。所謂內空.外空.內
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 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相空。然猶是十 八空中初十三空。若更解釋。不異於彼。問曰。
何故十八空中。偏說此等。不論餘五。論自 釋言。此十三空。破法周盡。故偏說之。餘有 五空。總相說空。更無別法。是故不論。又如
大品六度相攝品中。說十四空。前十三空 上。更加一種一切法空。即是十四。此一切空。 攝十八中後之五空。通名一切。問曰。何故說
此十四不說十八。論自釋言。十四空中。一 切法空。攝法周盡。設有餘空。皆入其中。是故 但說此之十四。經中或復但說十八。所謂內
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 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 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
法空。名字如是。然此十八。隨詮差別。非是觀 入淺深次第。言內空者。如論釋言。眼等六 入。名之為內。是內法中。無我我所。及無眼
等故名為空。言外空者。如論釋言。色等六入。 名之為外。是外法中。無我我所。及無色等。故 名為空。內外空者。總觀向前十二入法。無我
我所。及無彼法。名內外空。又內外等。如念處 說。何故前別而後總矣。此義如前十一空具 廣分別。言空空者。如論釋言。以空破空。故
言空空。破何等空。依如論辨。破前三空。故說 空空。不如涅槃。有無雙遣為空空也。又釋。 破餘十七空故。名為空空。有相之法。可須空
破。空是理法。何須破乎。論自釋言。如人服 藥為破諸病。是病破已藥亦應出。若藥不去。 藥復是患。行者如是。先以空義對治煩惱。若
復著空空復是患。故須破之。言大空者。如 論釋言。聲聞法中。宣說法空。以為大空。摩 訶衍中。說十方空。以為大空。破十方界。廣多
無邊。名之為大。破彼大方。故名大空。問曰。 外道宣說有方。佛法不爾。今此云何。說有十 方。破以為空。龍樹釋言。聲聞法中。雖不宣
說三千界外。更有十方無邊世界。大乘法中。 隨順世諦。三千界外。更有十方無邊世界。 就真諦。破以為空。何者是乎。謂因四大和合
之中。分別彼此。故說有方。第一義中四大本 無。依何說方。是故名空。問曰。若使第一義中 無彼方故名大空者。第一義空。應名大空。論
自釋言。第一義諦。理實是大。初得名故。餘 不名大。問曰。何故宣說大空破於諸方。論 言。為破大邪見故。如諸外道。計有定方實而
不空。故須說空破彼定見。又為除彼有無邊 見故說方空。如修慈者。緣十方界。而修慈心。 彼於十方。若謂有盡。墮有邊見。若謂無盡。墮
無邊見。以是二見。即失慈心。故說方空。除 彼二見。令慈不壞。問曰。何故涅槃經中。說 波若空以為大空。十地經中。說真識空。以
為大空。彼大品中。說十方空以為大空。釋言。 涅槃十一空中。相實俱論。彼前十空。是其相 空。後一大空。是其真空。真智體中。備含法界。
法界皆如。故名大空。地經亦爾。初說生空法 空第一義空。是其相空。梨耶識空。是其真空。 梨耶識中。統含法界。法界皆如。故名為大。彼
大品中十八空者。並是相空。非是真空。以非 真故。不得就實說為大空。但破大方名為大 空。良以十八非真空。故龍樹說為小智慧門。
波若體寂是真空故。龍樹說為大智慧門。大 智門者。即是涅槃所說大空。以十八空破相 之理故名為小。真照波若。契實離相。故名大
矣。云何名為第一義空。如論釋言。諸法實相。 是第一義。實相亦空。名第一義空。何者實相 諸法之實。所謂空理。空是一切諸法之實。實
之體狀故名實相。實相既是諸法之實。云何 可空。論自釋言。實不可著故說為空。以說諸 法為實相故。諸法之外。無別實相自性可得。
故曰空耳。又說涅槃為第一義。是涅槃空名 第一義空。有為空者。陰界諸入十二緣等。因 緣集起。故曰有為。所言空者。論釋有二。一有
為中無我我所。及離常相故名為空。二者有 為因緣法相。不可得故名之為空。就初門中 離我我所。生空所攝。離常相者。亦是生空。亦
是法空。故論釋言。若說我常。是常空者。則入 生空。若說陰常是常空者。則入法空。第二門 中。無因緣相。一向是其法空所收。不同涅槃
就彼有為唯明生空。無為空者。得法實相。離 生住滅。契證涅槃。名無為法。實相法中。亦無 無為自相可得。名無為空。問曰。若說無為空
者。與邪見人謗無涅槃有何差別。論自釋 言。彼邪見人。不信涅槃。然後生心。謗無涅槃。 無為空者。但破定取涅槃之相。故名為空。不
同邪見。然此空者。破法體相。不同涅槃十一 空中就無為法明無我人說為空也。畢竟空 者。如論釋言。以有為空及無為空破。畢竟
無有遺餘。名畢竟空。譬如羅漢永盡諸漏名 畢竟淨。此空亦爾。無始空者。法起非今。名為 無始。無始法空名無始空。何故不說有始空
乎。論自釋言。有始大惑。說有始故。最初之 身則無因緣。是故菩薩。先捨是過。觀法無始。 觀無始時。有始已捨。是故不須說有始空。但
於所觀無始法中。取相未捨故。今宣說無始 法空。言散空者。如論釋言。散名別離。如似 五陰和合為人。若分五陰。離張破散。人不
可得。故名為空。如是一切。言性空者。如論釋 言。一切諸法性。自空故名為性空。如世間水 體無熱性。雖假大熱暫時為熱者停還冷。
諸法必是。雖假眾緣和合似有。若離眾緣性 不可得。故知。諸法體性是空。問曰。前說畢竟 空者。即是性空。今此何故重說性空。論自
釋言。今性空者。破諸法性。如彼水中無其熱 性不無水相。畢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