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atise on the Mystery of the Mahayana 大乘玄論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玄論卷第一胡吉藏撰
[0015a10] 二諦義有十重。
[0015a11] 第一標大意 第二釋名 第三立名 第 四有無 第五二諦體 第六中道 第七 相即 第八攝法 第九辨教 第十同異
[0015a14] 二諦者。蓋是言教之通詮。相待之假稱。虛寂 之妙實。窮中道之極號。明如來常依二諦說 法。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故二諦唯是教
門不關境理。而學者有其巧拙。遂有得失之 異。所以若有巧方便慧。學此二諦。成無所得。 無巧方便慧學教。即成有所得。故常途三師
置辭各異。開善云。二諦者法性之旨歸。一真 不二之極理。莊嚴云。二諦者蓋是 祛 惑之勝 境。入道之實津。光宅云。二諦者蓋是聖教之
遙泉。靈智之淵府。三說雖復不同。或言含智 解。或辭兼聖教。同以境理為諦。若依廣州大 亮法師。定以言教為諦。今不同此等諸師。問
攝嶺興皇何以言教為諦耶。答其有深意。為 對由來以理為諦故。對緣假說。問中論云諸 佛依二諦說法。涅槃經云隨順眾生故說二
諦。是何諦耶。答能依是教諦所依是於諦。問 於諦為失教諦為得不。答凡夫於為失如來 於為得。聖人於亦得亦失。而師云。於諦為失
教諦為得者。乃是學教成迷。本於是通迷學 教於別迷。通迷是本別迷末。本是前迷末是 後迷。問何意開凡聖二於諦耶。答云。示凡聖
得失。令轉凡成聖。問於諦為失者何以言諦 耶。答論文自解。諸法性空。世間顛倒謂有。於 世人為實。名之為諦。諸賢聖真知顛倒性空。
於聖人是實名之為諦。此即二於諦。諸佛依 此而說。名為教諦耳。問教若為名諦耶。答有 數意。一者依實而說故所說亦實。是故名諦。
二者如來誠諦之言。是故名諦。三者說有無 教實能表道。是故名諦。四者說法實能利緣。 是故名諦。五者說不顛倒。是故名諦。與他家
異有十種異。一者理教異。彼明。二諦是理。 三假是俗。四絕是真。今明。二是教。不二是 理。他家有理無教。今明。有教有理。二者相無
相異。他家住有無故是有相。今明。有表不有 無表不無。不住有無故名無相。三者得無得 異。他家住有無故名有得。今明。不住有無故
名無得。四者理內外異。他家住有無故名理 外。今明。不住有無故名理內。五者開覆異。他 有住有無住無。此有無覆如來因緣有無。今
明。二諦是教。是有表不有無表不無。即開如 來教無有壅滯。六者半滿異。他家唯有二無 不二。故唯教無理名為半字。今明。具足理教
名為滿字。七者愚智異。涅槃云。明無明愚者 謂二。智者了達無二。真俗二者即愚。不二者 即智。故知。不二是理二是教。八者體用異。彼
有用無體。今即具有體用。九者本末異。不二 是本二是末。他但有末無本。今具有本末。十 者了不了異。他家二諦。住有無故名不了。今
明。說有欲顯不有。說無欲顯不無。有無顯不 有不無。故名了義。他但以有為世諦。空為真 諦。今明。若有若空皆是世諦。非空非有始名
真諦。三者空有為二。非空有為不二。二與不 二皆是世諦。非二非不二名為真諦。四者此 三種二諦皆是教門。說此三門。為令悟不三。
無所依得始名為理。問前三皆是世諦不三 為真諦。答如此。問若爾理與教何異。答自有 二諦為教不二為理。皆是轉側適緣無所防
也。問何故作此四重二諦耶。答對毘曇事理 二諦。明第一重空有二諦。二者對成論師空 有二諦。汝空有二諦是我俗諦。非空非有方
是真諦。故有第二重二諦也。三者對大乘師 依他分別二為俗諦。依他無生分別無相不 二真實性為真諦。今明。若二若不二。皆是我
家俗諦。非二非不二。方是真諦。故有第三重 二諦。四者大乘師復言。三性是俗。三無性非 安立諦為真諦。故今明。汝依他分別二真實
不二是安立諦。非二非不二三無性非安立 諦皆是我俗諦。言忘慮絕方是真諦。文含多 義。後文當釋。問若以有無為教表非有非無
理者。何不以非有非無之教表非有非無之 理。必以有無之教表非有非無理耶。答不可 以月指月。應以指指月。若利根菩薩。應如是
說。但凡夫著有無故。以有無表非有非無。問 若以於諦為眾生說者更增其患。何以依二於 諦說法耶。答曰。凡夫著有二乘滯空。今明。如
來因緣有無假有假無。假有故不有。假無故 不無。云何增患耶。問成論師云。十六知見非 二諦所攝。十六知見道理無。此出自外道橫
計。故非世諦。既非世諦。其即空亦非真諦。此 義云何。答若言十六知見出外道橫計非二 諦所攝者。陰界入等亦出凡夫橫計。何得云
二諦所攝。若凡夫所見即是世諦者。凡夫人 應是聖人。
[0016a10] 釋名第二。若如他釋。俗以浮虛為義。真以真 固為名。世是隔別為義。第一莫過為旨。此是 隨名釋義。非是以義釋名。若爾可謂世間諸
法者有字無義。今明。俗以不俗為義。真以不 真為義。若具足論之。應以非俗非不俗遣四 句為俗義。但今對他浮虛是俗義。今明。不俗
為義。是名出世法者。有字有義。今引淨名經。 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陰空無所有是苦義。 常途真實是諦義。還以諦釋諦。義例前可見。
解諦義有四家不同。一云四諦理實是為諦。 遺教經云。日可令冷月可令熱。佛說苦諦真 實是苦。不可令樂故。以理實為諦。第二家云。
境理非諦。能觀智為諦。大經云。若苦是聖諦 者。地獄眾生有苦。應是苦聖諦。而今地獄等 苦。非聖諦。豈得前境為諦。第三解。取能詮理
之文言為諦。第四家云。合取境智文理為諦。 若單境不智亦非諦。單取智文理亦非諦。今 明。四解並是並非。如眾盲摸象不得象體。然
不離象。經中非無此釋。諸佛方便隨從眾生。 故作此說。今還一一難之。第一解云境理審 實名諦者。地獄畜生應是苦聖諦。毒蛇瞋雀
多欲應是集聖諦。第二解云以智為諦者。應 名權實諦。第三解云文言詮審實為諦者。文 言終不得理。那得為諦。第四解云若以境智
合為諦者。境智既其非諦。今合那得為諦。如 一沙不能出油合二沙不得油也。今明。此真 俗是如來二種教門。能表為名則有二諦。若
從所表為名則唯一諦。故非只以審實為義。 若二於諦。即以審實為諦。若就因緣教諦即 有多義。或以誠諦之言釋諦。此二教表不二
之道。教必不差違即是諦義。依名釋諦如是。 若依義釋諦。諦以不諦為義。此是竪論。若橫 論。諦以諸法為義。例如真俗義中說。俗以浮
虛為義。俗以真為義。俗以不俗為義。真亦然。 更料簡諦待不諦有五條意。一者二諦相望 是二不諦。俗非真真非俗。故二諦成二不諦。
二者非有非無。是二不諦義。能表是有無。所 表非有無。故成二不諦。三者二智是二不諦 義。真俗既二境。境自待不境。不境即是智。四
者義有三種。一者就理外凡聖二緣二境。二 者就理內凡聖二緣二境。三者竪理內外相 望。有凡聖諦不諦義。理外凡聖者。如有於凡
實。所以為諦。空於凡不實。即是不諦。空於聖 亦然。凡聖二人各行一實一虛。故有諦不諦 義。理內凡聖亦然。次竪論者。若理外凡聖。皆
是顛倒有所得行。俱是凡夫理內若凡若聖。 皆名為聖。二諦亦然。理外若真若俗。俱是俗 諦。理內若真若俗。皆是真諦。理內所行。非外
所行。理外所行。非內所行。有諦不諦義。五者 直就凡聖各自有諦不諦。如有於凡是實。即 此有於聖為不實。只此一有自有實不實。不
須他釋。次更明於諦教諦合論有三句。一者 能諦所非諦。二者所諦能非諦。三者亦能亦 所諦。能諦所非諦者。即是於諦。有於凡實。空
於聖實。取兩情為諦。不取空有二境為諦。言 教諦是所非能者。二智是能說。二諦是所說。 此就境智判能所。亦能亦所諦者。合取於教
二諦。更就教諦中復有三句。一能名諦。二所 名諦。三亦能亦所名諦。言能名諦者。即是真 俗二教。以能表道故名諦。言所名諦者。真俗
所表理實故。能表之教亦實。此從表實為名。 亦能亦所者。即理教合說。非理即不教。非教 即不理。理教因緣。此二皆實。故能所皆諦。於
諦有三句。一皆得二皆失三亦得亦失。言亦 得亦失者。凡於是有。此有為失。諸賢聖真知 性空。此空為得。二皆失者。二皆是於故二皆
失。二皆得者。只知於二即知不二。既非二非 不二。五句皆淨。然此三句。前二句即於諦。後 一句即教諦。前二句即於境。後一句教境。於 境即不轉。教境即轉也。
[0016c22] 立名第三。三門分別。前辨立名。次辨絕名。後 辨借名。立名者不真不俗。亦是中道。亦名無 所有。亦名正法。亦名無住。此非真非俗無名。
今假為立名。此名以無名之所立名。如提羅 波夷真不食油強為食油。二諦亦爾。以其真 表不真俗表不俗。假言真俗。以其假言。名無
得物之功。物無應名之實。淨名經云。從無住 本立一切法。無住即無本。故云。若能若所。皆 以無住為本。大品云。般若猶如大地。出生萬
物。波若正法無住。此三眼目之異名。若就用 中。辨二諦反覆得立名。俗為真立名。世為第 一立名。如言由世故第一。真俗亦如是。真應
對世。第一對第二。而今真對俗。世對第一。非 正相待義。聖人未必以對立名。故經云。法無 有彼此。離相待故。次明相待者。真俗當體受
名。世與第一。用中褒貶為稱也。第二辨絕名。 常途相傳。世諦不絕名。引成論文。劫初時物 未有名。聖人立名字。如瓶衣等物故。世諦不
絕名。真諦與佛果三師不同。光宅云。此二皆 不絕名。真諦有真如實際之名。佛果有常樂 我淨之名。但絕麁名不絕細名。莊嚴云。此二
皆絕名。佛果出於二諦外。是故絕名。真諦本 來自虛。忘四句絕百非故絕名。開善云。真諦 絕名。佛果不絕名。真諦之理絕四句百非。故
是絕名。佛果此世諦。所以不絕名。若佛智冥 如絕名。今明。一往為論何為不得。然非理實 說。今問。若劫初物作名銘者。以真諦無名。假
名銘者與真何異。又問。火名為當即火離火。 若使此火名即火。呼火即燒口。若使火名離 火。何故不得水耶。故知。非即離體有名。若在
口中不在火上。是即火絕名。且復從來蛇床 虎杖世諦絕名。復問。人是何物。人頭手等何 意呼人耶。強為立名。豈非皆絕。次難佛果有
三家。今先難初家。若使言真諦與佛果但絕 麁名不絕細名者。今難。本以絕故妙。若不 絕即不妙。難第二家。真諦與佛果俱絕名者。
今難。若以名求真不得真者。此名便有文爾 無理。真諦有文無理。如私陀言涅槃。佛果有 理無文。如犢子存焉。難第三家。佛果不絕真
諦絕名。同前二家所見。不具辨也。今明。以四 句辨之。一者俱絕。二者俱不絕。三者真絕俗 不絕。四者俗絕真不絕。所言二諦俱絕者。二
諦皆如。奈得皆不絕。二諦俱不絕者。得是如 相名為如來。得是二如相所以皆不絕。又言。 如來常依二諦說法。大論云。如瓶衣等法。世
界悉檀即有。第一義悉檀即無。真如實際等。 於第一義悉檀即有。世界悉檀即無。此名字 互有互無。故知。二種俱絕俱不絕。三者真絕
俗不絕。此文即多。經云。以世諦法故說。非第 一義。四俗絕真不絕。如言生不可說不生亦 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非不生亦不可
說。四句皆不可說。即是世諦絕名。今更作一 種方言。世諦即絕實不絕假。真諦即絕假復 絕實。何者眾生計有為有。計無為無。此之有
無。是斷常二見。即是性實。今破有故言不有。 破無故言不無。所以明。佛說假有假無為世 諦。此假有不名有。此假無不名無。問此假有
何物有。明此假有不名實有。假無亦是不名 實無。是即此假有假無名為世諦。所以其不 名實有實無。故言絕。而此不有。為成假有。不
無為成假無。此即是不絕假義。若言二諦俱 絕者。真諦絕四句。離百非。世諦亦絕四句離 百非。然此義從來所無。唯今家有也。言二諦
皆絕四句離百非者。俗不定俗。俗名真俗。真 不定真。真名俗真。真俗假俗。俗真假真。假俗 即百是不能是。百非不能非。假真亦爾。何者
假俗即是是不能是。百是亦不能是。非非不 能非。百非亦不非。假真即非是不能是。百是 亦不是。是非不能非。百非亦不非。是故皆離
四句。絕百非也。雖二諦皆離四句絕百非。然 二諦俱絕爾大異。何者俗諦絕即絕實。真諦 絕即絕假。俗諦絕實者。是是即是實是。非非
即是性非。以俗諦絕實故。是是不能是。百是 亦不是。非非不能非。百非不能非也。真諦絕 假者。非是是與假是非非與假非。真諦絕性
假故。非但是是不能是。非是亦不是。非但非 非不能非。是非亦不非。是是與非是。一切不 能是。非非與是非。一切不能非。真諦雙絕世
諦絕實。此即漸捨明二諦皆絕義。俗諦絕實 真諦絕假實。第二次就平道明二諦俱絕義。 俗不定俗。由真故俗。真不定真。由俗故真。由
真故俗。俗是假俗也。由假俗故真。真是假真。 既云假俗。即四句皆絕。假俗非俗。假俗非不 俗。假俗非亦俗亦不俗。假俗非非俗非不俗。
假真亦爾。第三論借名。就借與不借故。是絕 不絕耳。若二諦俱絕。即是兩種皆借名。二俱 不絕。即相與不借。今亦次還辨前三家所說。
彼三家同明。世諦有物有名以名召物。即得 來故不借名。真諦佛果。解有三家。今先難世 諦不絕。若世諦有物即有名者。劫初時便應
有名。不須聖人為立名耶。若物本無名。何異 真諦本無名後為真立名。問是假借名者後 為物立名。何故非借名耶。汝若以名求真。去
真遠矣。我亦以名求物。去物遠矣。又問。今世 諦以名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