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lun You Yiyi 三論遊意義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三論遊意義碩法師撰
[0116a06] 略有開四重 (一明經論遊意。二明四論大歸。三明中觀宗者。四明無方問難也) 。
[0116a07] 第一明經論遊意者。略明三種。一者明人論 菩薩不同。二明諸經論不同。三者所化緣利 鈍不同也。此即是佛菩薩因緣。經論因緣。
能所因緣也。人即是釋迦作佛行化。若是龍 樹即是菩薩行化。有佛應有菩薩。有菩薩應 有佛。所次非菩薩。行化有佛即不菩薩。佛
行化故。二智方便益物。以菩薩行化故。二慧 被緣。二智益物。故所說名之為經。以二慧被 緣故。所說被緣為論。所說被緣為論。即是
破邪顯正也。所說名之為經故。即是二諦教 門。以二諦教門。正是被緣故也。所被之緣。便 稟二諦教。以教破緣故教是緣教。稟於教故
緣是教緣。教是緣教故。教稱於緣。緣是教緣 故。緣稱於教。教稱於緣故名為應感。緣稱 於教故名為感應也。感應故說空有二諦。次
應感故悟空有二不二。如是作益當時開悟 一道所作已故。方便涅槃是名菩薩佛方便 也。次有菩薩佛方便者。明諸佛去世必有菩
薩興者。聖由日月為成就四生。是故在雖隱 必有月興也。故諸佛去世便有菩薩。所以遠 法師云。白日雖沒寢光。猶何係之朗月。所
以有龍樹興也。但末世鈍根。聞有作有解故。 有住於有。不識有非有。聞無作無解故。無住 於無。不識無非無。既住有住無。不不識有
非有無非無。亦不識有無非非有非非無。是 故既告不二。亦失於二。既失理故失於教。如 是二不二皆失。故理教皆失。但成斷常虛忘
故。序云。上聖為之流滯大士所以栖惶。是龍 樹出世。破眾生斷常諸見故。明不斷不常即 是中實。既識於中。方了諸佛假名因緣空有
二諦也。此之假名二諦。即是不生不滅乃至 無來無去也。是故假名二諦即是八不。所 以瓔珞經云。二諦者。不生不滅乃至無來無
去也。今龍樹。為破斷常迷錯申空有二諦。還 使眾生識於空有二諦即是悟不二。如是作 益當時同表一道。菩薩出世大意為如此也。
問云。何是經通經別論通論別。答如來始自 鹿苑終訖雙林。說雖有十二部經八萬八千 法藏。推其大歸。皆為息眾生虛妄顛倒開一 道耳。是眾經通也。
[0116b18] 所言經別者。如來謂大小二種根緣故。開生 滅無生滅二種方便觀也。若是大小之緣。說 無生滅生滅方便。若大小之緣。開生滅無生
滅方便。此是經別意也。次言論通別者。佛滅 度後。傳持法藏有二十三人。並為破於邪見 迷開申正教也。破邪迷即是符提弱喪也。開
申正教即是報佛恩故也。眾論雖多同為此 意。是論通也。所言論別者。佛既有生滅無 生滅二方便。末代之緣薄福鈍根。稟此二教
並皆失旨也。聞生滅即住。不知此生滅是無 生滅生滅故。雖生滅即是無生滅也。聞無生 滅即住無生滅。不知無生滅是生滅無生滅
故。雖無生滅即是生滅也。是以馬鳴龍樹即 是四依大人。破此二緣故申佛無生滅教。即 是無生滅論。申佛生滅論方便故名生滅。此
是論別意也。今且置生滅之經及生滅論。正 明無生滅經。以對無生滅論也。無生滅經雖 復無窮。略明般若涅槃始終二教。明三種義
者。一者明二因二果。二者明一因一果。三者 明非因非果。所言二因二果者。大品所明。般 若為因。薩婆若為果。涅槃云。佛性為因。涅槃
為果。此即二因二果義也。然般若之因。猶是 佛性之因故。雖二因終是一因。薩婆若果。猶 是涅槃果故。雖二果終是一果。此是一因一
果義也。而由因故果。果是因果。所因非果。由 果故因。因是果因。所以非因。是故非因非果。 施名正法。在經為正法。在論為中實。中實所
發名之為觀。觀之所宜名之為論也。然正由 於緣緣既非緣正生非正。所以非緣亦復非 正。既非正即非觀非中則不經不論非佛非
菩薩。泯然無際其道乃平故。開之彌論法 界。卷之則一豪無從也。
[0116c21] 第二重明四論大歸。就中凡有二意。明四論 意同。二明四論意異也。第一明四論意同者。 略有二種同。一者人同二者法同也。人同者。
馬鳴龍樹提婆天親。雖復人世有殊。同是四 依菩薩出世行化。是故涅槃云。四人出世。能 多利益。為世四依。當知如佛也。雖同是依。而
傳持法藏始末為論有二十三人也。始自摩 訶迦葉終訖仰子比丘也。問馬鳴付屬何人 乃至提婆付屬何人。答馬鳴去世付屬比羅
比丘。比羅比丘去世付屬龍樹。龍樹去世付 屬提婆。提婆去世付屬羅什。如是相承乃至 付屬師子比丘也。問法勝呵梨乃至旃延達
摩付屬何人。答此並是諸論議師異部相承。 非傳法藏。皆為馬鳴龍樹之所破也。次言法 同者。略明四種。一明四論雖復名部不同。同
是摩訶衍論。無依無得為聖大宗。二者四論 是佛滅後。為正教淩遲迷錯失道故。此四論 同為破迷。同申佛大教也。三者明龍樹提婆。
雖是師弟子有殊。同稟如來二諦教發生二 智故。慈風外扇著此共論也。四者龍樹提婆 四依之人。同是佛性河中作此行化。了悟諸
法不生不滅乃至無來無去故。能申佛教也。 若法勝呵梨。既成斷常生滅。即屬生死十二 緣河也。今之四論。申明八不破於斷常。即是
欲使佛性水生緣河竭義。是故四依出世作 此四論。大意同也。
[0117a18] 次明四論雖同而異者。先就三論對釋論明 異。次明就三論自明異義也。對三論明釋論 異者。若是三論名別通論。若是釋論名通別
論也。三論名別通論者。三論通申佛一切教。 通破一切迷錯。所以中論十二門論。破內人 一切迷。申佛一切教。百論破外人迷。亦申
佛一切教故。論二十七品橫竪破一切法。始 破因緣終破邪見。二十七條生死涅槃凡聖 釋惑無不洗破也。竪破者。從因緣訖邪見五
句皆除故。有二破無二破。有乃至非有非無 非非有非非無皆悉破也。眾病既息。佛大小 假名方便二教自然得開。是故別通論也。若
是釋論意。乃通申眾教。通破眾迷。而文的釋 般若一部。故是通別論。就釋論中開有四句。 一者破而不收。二收而不破。三者亦收亦破。
四非收非破也。破而不收者。如迦旃延子及 諸論義師。自恃聰明作佛法。謂非但不謂非 但不謂大乘中意。亦失三藏之旨。是故論主
意但破不收也。收而不破者。則是佛假名方 便大小教門故。但收取而不破之。三亦收亦 破者。為緣迷佛大小教。今但破迷以所秤破
收取佛教。所以名收。四非收非破者。明諸法 本性清淨故。實無所破亦無收也。若是三論。 但破眾迷而收取佛教故。異大論也。問三論
曲破不收。釋論亦收亦破。豈非取捨之必。 答三論雖破實無所破。釋論雖收而無所收 也。
[0117b16] 次就三論自明異者。略開十條。一者三論立 名有理教不同。二明三論有諦智不同。三明 三論辨諦有於教不同。四明三論辨智有長
短不同。五明三論破緣有內外不同。六明三 論申破有傍正不同。七明三論用假有就對 不同。八明三論有對緣不對緣不同。九明三
論所對之緣悟有深淺不同。第十三論師弟 出世久近不同也。
[0117b24] 第一名立不同者。小乘諸論凡有三從。一者 從人立名。如舍利弗毘曇是也。二者從法受 名。如成實等也。三者從譬受名。如甘露毘曇
及日出論也。今此四論。受名有通別。所言 通者。四論并破斷常。皆明中道實。是故四論 通得稱中。又四論并為開道令眾生反迷悟
入。是故四論皆得稱秤門。四論皆有偈數。 是故四論并秤曰百論。四論皆釋佛意。是故 四論通名釋四論也。通而致別即有四意。若
是中論從理實為名。若是十二門從言教受 秤。若是百論從偈數立名也。問中論何故從 理實立名。若從理實立名而秤中者。何故不
從理實立宗以中為宗。答宗是二諦為申佛 教。名是理實欲明二諦所表故。二諦所表不 二之理。名之為中。故名理實宗。是二諦此即
教理具足。所以宗名互辨也。十二門論從教 立名者。明行人籍言教並得入道。此教能開 通道。使行人悟入。是故從言教立名也。是故
中論從理實為名。十二門從教為秤。此即教 理因緣能所義也。百論所以從偈數為名者。 大師舉喻云。如百健將能破怨敵使人民安
穩國家得全故。歎此人為百健將。提婆亦爾。 以此百偈破九十六種外道怨賊。使眾生慧 明得開如來正法宣流行世故。歎此百偈有
能破之功即名為百論也。問百論亦得秤中 不。答凡有四句。一者兩捨而非中。二者中於 而非兩捨。三者亦中亦兩捨。四者非中非兩
捨。一言兩捨而非中者。即是百論。雖復罪禍 兩捨。不作中名也。中而非兩捨者。此即經中 所辨。一色一香並皆是中。未必皆須兩捨也。
亦中亦兩捨者。即是中論。雙捨斷常故名兩 捨也。亦強名中實。所以名中也。非中非兩捨 者。此有二意。一者斷常顛倒故非中非兩捨。
二者諸法本性清淨故非中非兩捨也。
[0117c29] 第二明三論宗教不同者。若是中論以二諦 為宗。若是百論以二智為宗。十二門論前後 兩出。一云同中論以二諦為宗。又云以境智
為宗也。中論以二諦為宗者。諸佛說法常依 二諦。但龍樹與外人。同學佛二諦有其得失。 外人學佛二諦。成斷常生滅來出一異也。龍
樹了佛二諦不生不滅乃至無來無去。所以 捨初章即牒八不。八不即是二諦。是故以二 諦為宗。若是百論面折外道。使故九十六種
理屈辭窮故。歎此二智有閑邪顯正之功故。 以二智為宗百論宗也。
[0118a11] 第三明三論辨諦有於教不同者。通明三論 辨諦。即有於諦及以教諦。通而致別。百論 即明於諦。中論即明教諦。所以然者。於諦即
淺教諦即深。中論明如來假名空有教門。皆 是不生不滅。若是百論。即就二緣而明於兩 諦也。問於諦教諦有何異耶。答教諦就佛成
諦之言。於諦即約兩緣明二實故。於凡為實 也。問經云。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 諦。此何物。於諦。答此諦是因緣於諦也。同若
爾。教諦便不就緣用教。何為於諦。便無言教。 那得諦名。答教諦非不被緣。但緣稟此教。即 便悟理故名教諦也。於諦亦稟佛教。但於恃
作解。不能博悟故名於諦也。
[0118a24] 第四明三論用智長短者。若是中論明實智 方便。百論即明實智與權智故。權智即短實 智長也。問何故龍樹用實方便智。百論用實
與權智。答提婆面折外道。一時權巧功用故。 權智即短也。中論匡正佛法。整里家國非時 用。是故二智則長。例如大品淨名二經辨智
有長短。大品即明實方便智故其用則長。淨 名則明權實二智其用則短也。問二經長短 三智與三論長短智云何。答二經明智通於
破立故。如大品破有所得。而廣明因果法門。 淨名破但大但小。而廣明菩薩不思議用也。 若是三論。但破洗諸法不明立也。問佛法大
海無量寶聚。三論何但用一破一。而言是佛 法通方論耶。將舊醫用乳田父食鹽。答一切 眾生未觀波若以來。並皆依著稟教成病。是
故三論。廣破依著。廣破眾生病。眾生病若消 如來正教自開也。是故不須別立。
[0118b12] 第五明三論破緣有內外不同者。若是中論 與十二門即破內學。若是百論即破外學。所 以然者。龍樹出時正法始滅像法始興。此中
有內病興世故。大論云。佛滅後五百歲後有 五百部出興於世。皆執自見為是。他見為非。 不知佛意。為於解脫故聞畢竟空法。開邪覆
正。是故菩薩破邪顯正。所以秤為破內學也。 問龍樹破內學不但除迷教之病。通收取佛 教者。提婆破外學亦有收取義不。答亦有收
義。如大經文字品云。一切經書呪術皆是佛 說法。非外道說。是故亦有收歸內。又大經云。 輪王出世還收取諸牛。亦是其事也。問百論
破外而有收外義者。中論破內亦有收內義 不。答亦有此義。故大論云。諸論義師自作此 說。尚不得三藏中意。況大乘此破不收也。
[0118b27] 第六明三論申破傍正不同凡有二種。一者 就破明傍正。二者就申明傍正也。就破明傍 正者。中論正破內傍破外道。百論正破外迷
傍破內執也。所以然者。若外執同內執者。中 論傍破。若內執同外執者。百論即破也。就申 明傍正者。中論正申佛教傍破外道。百論正
破外道傍申佛教。所以然者。中論初發始即 牒八不二諦。後方破外故。正申傍破也。若是 百論初發始即歸三寶故。正破傍申也。十二
門論與中論云何。答大師有時云。兩諸義無 有異。有時云。十二門申義為強破義為弱。故 初發即云說曰。今當略解摩訶衍義也。若是
中論初牒八不破外人。故論文云。諸法無量。 何故但以此八事破。故知。中論正破傍申也。
[0118c12] 第七明三論用假不同者。假者四種。一者因 緣假。如空有二諦。二者隨緣假。如云世者 說有我我亦說世智說無我。又百論云。佛隨
眾生意故下中上施戒智。三者就緣假。如眾 生執有就求有無從。眾生執無就求無不得。 此是就緣假也。四者對緣假。如說常為對治
無常說無常為對治常也。若是經中及以大 論具足四假。若是三論唯有二假。一者就緣 二者對緣。若中論正因緣假強對緣假故弱
故。龍樹就外人覓生滅斷常皆不可得。若百 論對緣假強就緣假弱故。外道執一借異。對 破外道執異借一對破也。
[0118c24] 第八明三論有對緣不對緣不同者。若是百 論。提婆菩薩。廣集九十六種外道邪師故。八 方論士。皆集四衢各建其宗也。初立無方論
者。提婆對面折外道。辨屈邪師也。若中論。龍 樹菩薩。潛惟著筆。玄收迷情。以為折破。故不 面對外人。異提婆也。問何故如此。答龍樹出
世如第三佛。是故傳云。智慧日以頹斯人再 輝世。昏寢以久闇此人悟令覺。又云。明即白 月爭輝。智即聖人並照故。外道小乘聞名立
伏。不敢論義。所以龍樹面不破也。但著論破 也。提婆不爾。初但隱迹。為婆羅門故。外道諸 師不畏彈之。故與此交論也。問提婆面對外
道。亦有著論以不。答提婆九十日中。與外道 論義。後還閑林。撰當時之言。著此百論也。
[0119a09] 第九明三論所破之緣根有利鈍不同者。以 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