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Zhao Lun 肇論疏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肇論疏卷下釋元康作
涅槃無名論并表上秦主姚興
[0189c24] 此論第四明果申涅槃教也。論文有二。前表。 後論。今初表。云涅槃之道妙絕言象。言象苟 絕。豈有名哉。而有名者。假涅槃名也。既云假
名。則實無名矣。今明實故。云涅槃無名。肇法 師本因秦王而作此論。論成以上秦王。故有 此表。表者表彰。表己心故。名為表也。古來凡
有四秦秦始皇一也。名曰亡秦。符堅二秦也。 名曰前秦。姚萇時三秦也。名曰後秦。沮渠蒙 遜時四秦。名曰偽秦。今言秦王者。是後秦姚
萇子姚興。興字略。有本作秦主。主亦王也。白 虎通云。王者往也。天下之所歸往。故名為王 耳。
[0190a07] 僧肇言者 表文有二。前且稱歎秦王。後明 作論因起。初文有四。一歎秦王。二敘涅槃。三 明國恩。四自謙退。今初也。肇聞天得一以清。
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 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天下正 (音征。為始皇名征。時人為諱正。呼以為征) 。肇法師。略取彼意。文小
改變也。伏惟陛下叡喆欽明。叡聖也。喆智也。 欽敬也。明曉也。字林云。陛下階陛也。言不敢 直指聖人。指其階陛之下耳 (此倒釋句。知之) 。道與神
會。語倒。乃是神與道會也。妙契環中。語出 莊子。此以喻中道無生理也。莊子內篇云。彼 是善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
乎無窮。郭象注云。是非反覆相尋無窮。謂之 環中。環中空也。今言秦王妙契會於此也。理 無不統。既契環中。諸理皆統。云無不統也。
故能遊刃萬機。遊刃及萬機事如前解。弘道 終日。終日弘道耳。語倒也。威被蒼生垂文作 則。言秦王威。被及蒼生。蒼生者天生也。莊子
云。天之蒼蒼其正色也。書云。彼蒼上蒼蒼 皆天也。言垂示文章。作世間之軌則也。有本 云。衣被蒼生。亦可然也。周易繫辭注云。衣被
萬物。或然不如前也。所以域中有四大王一 居焉。莊子云。道大。天大。地大。王大。故云四 大。以王能威被蒼生。垂文作則。類比餘大 也。
[0190b03] 涅槃之道下 第二敘涅槃也。蓋是三乘之 所歸。言三乘學人。皆歸此道也。方等之淵府。 諸大乘經。皆名方等。十二部中。有方廣部。方
廣即方等也。以其方弘正等。故云方等。然方 等所明言迹非一。莫不皆以涅槃為窮理盡 性究竟無餘。故云淵府。淵者淵池。府者府
庫。淵池水深。府庫財多。毛詩云。淵深也。眇 漭希夷絕視聽之域。眇然漭然。無聲無色。故 云絕視聽也。幽致虛玄殆非群情所測。測量
也。言涅槃理致幽深。非諸人之所測量也。殆 幾也。幾近也 (其音讀) 。近非群情能測量也。
[0190b14] 肇以人微 第三申國恩也。微微少也。謙 辭耳。猥眾也。學肆謂學問之處也。周禮云。司 市常以陳肆辦物。而學中陳引書史。如市肆
列萬物也。肆陳也。今謂習學之處。名為學肆 耳。在什公門下十有餘載。十九事什公。三 十一亡。十餘年也。雖眾經殊致勝趣非一。大
品法華等。各有意趣也。然涅槃一義。常以 聽習為先。但言聽涅槃義。不言經也。尋下論 文。往往有引涅槃文處。或可什公亡後。見涅 槃經也。
[0190b24] 但肇才識闇短 第四謙退也。識闇才短耳。 漢書云。蒙荷也。漠漠不分明也。為竭愚不已 如似有解。竭盡愚心。自謂不止。遂如有解也。
然未經高勝先唱不敢自決。似是見新涅槃 經本。未有高勝之人先講。故云不自決耳。不 幸什公去世諮參無所。不幸無幸也。先師既
亡。何所諮問也。而陛下聖德不孤。論語。德不 孤另。必有隣也。神契。謂契於神理。亦可心 神契會。不待言也。目擊道存。莊子外篇田子
方章云。仲尼見溫伯雪子不言。子路曰。夫子 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也。仲尼 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亦不可以容聲也。
快盡。說文云。快喜也。以啟末俗。故能振彼玄 風。啟茲末俗。至姚興時。大弘佛法。今稱此事 也。
[0190c10] 一日遇蒙答安城候嵩書問無為宗極下 第 二正明作論因緣也。文亦有四。一序作論之 元由。二明作論之本意。三重序元由。四重
明論意。今初。言遇蒙答者。姚興於什法師亡 後。通四科義。一通不住法住般若中義。二通 聖人放大光明義。三通三世義。四通一切法
空義。通第四義云。夫道者以無為為宗。若其 無為。復何所有耶。安城候姚嵩作書。難第一 第二第四。不難第三三世義也。難第四義云。
不審明道之者。以何為體。若以妙為體。若以 妙為宗者。雖在諦先而非極。若以無有為妙 者。必當有不無之因。因稱俱未冥。詎是不二
之道。故論云。無於無者。必當有於有。有無相 生。猶脩短之形。然則有無之津。乃是邊見所 存。姚興次第答其所難。通第四難云。吾意
以為道止無為。未悟所以宗也。
[0190c26] 何者。夫眾生所以久流轉者。皆由著欲故也。 具如此論文所明。肇公因此語。遂作涅槃論。 今言遇蒙答書。即此書也。斯乃下。已前是姚
興語。此下肇公稱歎也。自非道參文殊。參雜 也。侔並也 (玄湜意。參交參也。玄道交文殊大聖也。侔並未詳) 。此二菩薩。
一是法王子地菩薩。一是一生補處菩薩也。 孰能正之。以參並菩薩。故能如此耳。使夫聖 教卷而復舒幽旨淪而更顯也。以宣揚玄道
為法城塹。故佛教雖卷。今時更舒。幽旨雖淪。 今時更顯也。淪沒也。尋玩慇懃。尋讀玩味。不 能捨離。且忻且悟。交在懷抱。動手舞蹈。無閑
暇也。豈直當時之勝範。豈直言不但也。範法 也。方者將來也。莊注云。凡言方。且未來也。
[0191a10] 然聖旨淵玄下 第二作論之本意也。以姚 興意旨深玄。故作論申明之也。可以匠彼先 進拯拔高士。先進大德僧也。高士高才俗士
也。言姚興之言。可以為先進大德之匠耳。可 拔高才執迷之俗士耳。懼言題之流或未盡 上意。言題是執著名言題目之類。以其見理
微言約。故未盡姚與之意。故作論以明之也。 庶擬孔易十冀之作。庶望也。孔子作十翼贊 成易道。我今作十演。贊成姚主之意也。十翼
者。古有兩釋。一云八卦一。說卦二。序卦三。 雜卦四。卦詞五。爻詞六。彖詞七。象家詞八。 係詞九。文言十。二云。易有上下二經。各有彖
詞象詞繇詞。是為六。文言七。係詞八。說卦 九。雜離卦十。豈貪豐文。言不求多文也。毛長 詩傳云。豐茂也。圖以弘顯幽旨。圖度弘顯
姚主之幽旨也。論有九折十演。折難也。演答 也。說文云。演水流也。義亦如之。博採眾經託 證成喻。廣採眾文旨。為證為喻也。亦可舉喻
證成也。迎述陛下無名之致。贊述涅槃無名 之理致也。豈曰關詣神心。自言不能關涉造 詣姚主之心也。不能窮盡道理契當佛意也。
有本云。關詣語俗也。聊以擬儀玄門。擬謂准 擬。儀儀像也。准像玄理之門。分布班告學徒 者耳。
[0191b05] 論末章云下 第三重序元由也。姚興通初 義末章。有此語耳。云比來諸家釋第一義諦。 謂如此耳。大甚逕廷。逕遠也。廷直也。言如一
物逕廷。然直去不可迴轉。有此一類人也。傷 之甚耳。今姚主謂。諸家云第一義大空。甚 空逕廷非常過人情也。若無聖人知無者
誰。此姚主難諸家也。實如明詔實如明詔。肇 公述成也。夫道恍惚窈冥。老子云。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惚不定也。
窈冥深邃也。說文釋之耳。若無聖人誰與道 遊。言有聖人證聖道與道遊行耳。頃諸學士 下。言此學者。聞大虛。心中躊躇怏怏。廣雅
躊躇猶豫也。蒼頡篇云。怏怏反懟也。今言反 懟。有所恨也。幸遭高判宗途 [怡-台+畫] 然。言諸人有 幸。遭遇姚主高判。心中決了也
(呼量反。蒼頡云。彼帛之聲 也) 。扣關之儔蔚登玄室。扣謂擊打也。關謂玄 門之關也。儔類也 (蔚者慰音) 。蒼頡云。草木盛貌也。
言學競造玄門。若草木繁盛耳。真可謂下。稱 歎姚主此言。如法輪再轉。
[0191b24] 今演論之作 第四重明論意也。演論謂答 家也。曲辨。謂委曲盡辨也。寂彼廓然。寂滅 也。滅彼言迹。廓然空寂也。排方外之說。莊
云。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 論而不議。春秋經云。先生之志。聖人議而不 辨。今明六合之外委曲。故排莊子方外不言 之說也。條錄如左。條錄
䅜 牒如後。後為左也。 若少參聖旨下。或參姚主意。亦或參佛意。故 云若少參也。如其有差願承指授。若有差失。 伏承指示教授也。
[0191c05] 涅槃無名論九折 (一 覇 體 二徵出 三搜玄 四難差 五責異 六詰漸 七譏動 八窮原 九考得) 十演 (一開宗 二位體
三超境 四妙存 五辨差 六會異 七明漸 八動寂 九通古 十玄得) 泥曰泥洹涅槃下。此少許語。諸本不 定。或在九折之前。或在十演之後。或在開
宗之後。今謂在前為便。取此為定也。又有本 於此語之前表文之後。題涅槃論名。然後始 言泥洹泥曰等語。亦可然也。古人翻經。多
稱泥曰。次泥洹。後涅槃。故云之前後異出耳。 言楚夏不同者。夏是中國。楚是邊國。書云。夷 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注云。諸夏中國也。
所以夏稱中國者。皇甫士安帝王世紀云。禹 受封為夏伯。在禹貢豫州方外之南。於秦漢 前。屬頴川。本韓地。今河南陽翟是也。避舜子
於陽城頴川。今河陽城也。夏受禪於平陽。或 在安邑。玄湜謂。疏主雖引爾許古迹。以釋中 夏。此但是外書。周孔典籍。論此九州之大唐
中夏殊。未消論意也。何者。論主肇公言泥 曰等三名之別何也。只道西方五天竺國。呼 喚不同。雖名目有殊。而其義一也。所以楚夏
者。謂五天語。亦比此大唐楚夏之別也。如 大唐吳兒。喚火為 燬 。詺水為錘。呼來為離。呼 喚雖殊。義皆一也。豈可以葱嶺之東為中國
乎。中國獨五天是也。就四天下論之。亦五天 為中。三千大千論之。亦五天為中。故三世諸 佛。中天竺中國出世也。幸智者詳之。次疏主
曰。言夏者。白虎通云。夏大也。此意以居中處 大。故云夏也。九折十演者。九難九答。合有十 八。開宗一義。是答家之本。亦屬於答。故有十
演。合成十九章也。折謂摧折難家之意。演謂 演暢答家之意。小雅云。演廣也。表中雖已言 之。至此聊復更釋耳。
[0192a07] 開宗第一 論有十九章。今第一章。開涅槃 之宗。如孝經之初有開宗明義章。今將談大 道。非言不啟。故亦建言開宗也。無名曰者。大
涅槃宗。以無名為主。故云無名也。經稱有 餘涅槃無餘涅槃者。諸大小乘經。通有此說 也。涅槃者秦言無為亦名滅度。涅槃梵語。此
國所無。何者。自書契已來。但言人事。至於涅 槃般若。曾所未談。莊云。六合之外聖人存而 不論。即其義也。此土既無其言。不知將何所
譯。今言無為滅度。但是義翻之也。肇公是 後秦時。故曰秦言也。妙絕於有為。不壞假名。 名無為等。逈然不同。為妙絕也。大患永滅。大
患者身也。又是身云患。未必即身也。老子云。 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患也。超 度四流。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也。斯蓋
鏡像之所歸絕稱之幽宅。經說諸法。如鏡中 像。令人修學。歸於此處也。亦可直謂諸法 體性畢竟本空。如鏡中像。人皆悟此。即涅槃
也。涅槃性空也。言此涅槃。畢竟性空。諸佛齊 證。即是安隱幽玄之宅也。而曰有餘無餘者。 經也。良是出處之異號應物之假名。處字上
聲讀。非去聲之出處耳。出者出也。處者入也 住也。所以大般涅槃或名有餘或曰無餘者。 無有有無之別體也。如喚眼為目。亦如左目
右目義一也。故知出與入。殊而一也。故出 處之異號。但是應物假設之名耳。良信也。聖 人出則為有餘。處則為無餘。應見出者為之
出。應見處者為之處。故云應物耳。余嘗試言 之者。小雅云。甞當也。當試言也。語出莊子。 夫涅槃之為道也者。言涅槃之道。如下所說
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此道絕言像也。 夫盡像在乎亡言。言亡在乎無像。像所不能 像。非像也。言所不能言。非言也。若非像非
言。則不當像於言。不當像於言。則寂泊幽寥。 虛通曠遠。故云不可以形名得也。微妙無相 不可以有心知。言其思慮所不及也。超群有
以幽昇量太虛而永久。超越三界二十五有。 幽遠高昇群物之外。量同法界。廣大虛空。非 塵沙曆數之所能知。故云量太虛而永久也。
隨之弗得其蹤迎之罔眺其首。弗不。罔無。眺 傍視。隨後尋。尋求不得涅槃之蹤跡。眺視不 見涅槃之頭首。老子云。迎之不見其首。隨之
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 是謂道紀。借此意以言道耳。六趣不能攝其 生。凡品物之生。不出六趣。言六趣不能攝其
生也。力負無以化其體。無常大力能負萬物。 而不能變化涅槃之體。明涅槃無體也。漠漭 忽怳若存若亡。言漠漠漭漭不知邊際。忽忽
怳怳無定處所。不當有無。故云若存若亡耳。 五目莫覩其容二聽不聞其響。五目謂肉眼。 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二聽兩耳也。又天
耳。人耳也五目不覩其形。明無形也。二聽不 聞其響。明無聲也。言涅槃之道。非色聲也。冥 冥窈窈誰見誰曉。莊內篇云。至道之精。窈窈
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今明。涅槃之體更 過於此。幽深窈冥。難可窺曉也。彌綸靡所 不在而獨曳於有無之表。彌遍。綸通。言涅槃
之道。非直被通有情無情。亦出有情無情之 外。故云靡所不在。亦猶牽曳出有無之表。表 外也。然則言之者失其真下。涅槃無言。言則
失真。涅槃無知。知則反愚。涅槃非有。有則乖 性。涅槃非無。無則傷體。而言愚者。無知無 見。似如愚昧。大品色鈍故般若鈍。即其義也。
所以釋迦掩室於摩竭。以理不可言。故掩室 杜口。掩室事者。有云佛初成道。欲度迦葉。假 設方便。投彼寄宿。遂以毒龍之室。安置如來。
毒龍欲害。降伏入鉢。示施法化義。如掩室耳。 湜謂此解不當。下釋是也。直是如來初成道 時。於三七日。思惟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