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Commentary on the Zhao Lun 肇論新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肇論新疏卷上五臺大萬聖祐國寺開山住持 釋源大白馬寺宗主贈邽國公 海印開法大師長講沙門文才述
[0201a08] 始自好誦斯論。亦粗玩其辭。尚未能吮其理 味以其心也。及隷樊川之興教。得雲庵達禪 師疏又數年應寧夏命。復獲唐光瑤禪師。并
有宋淨源法師二家註記。反復參訂醇疵紛 錯。似有未盡乎論旨之妙夥矣。且論之淵粹 簡蘊。見稱所自來。其辭文其施辯。非深入
實相踞樂說善巧之峰者。莫之為之。予固以 為開方等之巨鑰。游性海之洪舟。運權不之 均車。排異見之正說。真一乘師子吼之雅作。
欲乎吾人之性學者。先著鞭於此。此而通。則 大方之理弗虞而妙獲者矣。嗟呼姚秦迄唐 二百餘載。歷賢首清涼圭山賢聖之僧。皆援
之以斷大義。獨不為發揮其曲要以召方來。 致令諸說鑿柄紛綸。莫知所以裁之之正。乃 因暇日謹摭諸先覺之說。別為訓解以授座
下愧夫迫於緣冗。每釋義引據。弗獲課虛細 以討求。冀同衣同德之士。恕以荒斐失而正 之可也。
[0201a26] 肇論 肇即作者之名。論乃所作之法。人法 合目。為一部之都名也。以四論前後異出。又 各宗一義。欲合為一。不可遍目。乃復作宗本
一章。冠於論首。但云肇論宗釋皆屬。而言 論者謂假立賓主。決判甚深。往復推徵。示物 修悟。故名為論。然有二種。一者宗論。宗經立
義。如起信唯識等。二者釋論。但隨經解釋。如 智論等。今此四論是初非後。
[0201b05] 後秦長安釋僧肇作 通鑑說。符健據關中 國號大秦。至符堅末年。姚萇篡立亦號為秦。 故史家乃以前後字別之。論主在後秦也。長
安即今安西。釋謂釋迦。即僧之通姓。以如來 姓釋迦氏故也。安公創式。遠叶阿含。千古遵 依。迄今未替。僧肇即論主之諱。本傳略云。京
兆人。歷觀經史備盡墳籍。志好玄微。每以莊 老為心要。故歎曰。美則美矣。然其棲神冥累 之方猶未盡善後。見舊維摩經歡喜頂受。乃
言始知所歸矣。因此出家學善方等。兼通三 藏。聞羅什在姑臧。自遠從之。什嗟賞無極。及 什來長安。肇亦隨入。姚興勅令入逍遙園詳
定經論。所著四論并註維摩經。及製諸經論 序。並傳於世。作猶製也造也。義誠佛說論自 已為。蓋作其辭而弗蘊其義也。
[0201b20] 宗本義 四論所崇曰宗。本謂根本通法及 義。法有通別。通者。即實相之一心。中吳淨源 法師云。然茲四論宗其一心。然四論雖殊。亦
各述此一心之義也。別者。即四論所宗各殊。 所以爾者。非一心無以攝四法。非四法無以 示一心。即一是四即四是一。義謂義理依前
法體以顯義相。法通義通法別義別。此中四 段之義如其分齊。是下四論之所宗。據此非 宗本無以統四論。非四論無以開宗本。以法
為本所宗。即本以義為本本亦即義。若法義 兩分本屬法時本之義也。
[0201c02] 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 此五名諸經通 有。義雖差殊不越理事。今始終相躡略而釋 之。初謂緣會之事緣前元無。故云本無。無相
之相復云實相。即此實相是諸法性。故云法 性。此性真空故復云性空。復由性空之理不 離於事。以理從事復名緣會。謂因緣會集而
有諸法。或名緣集緣生等。皆意在法也。杜順 和尚云離真理外無片事可得。
[0201c10] 一義耳 義依法顯。法既理事一源。義豈容 殊不可取於五名計有五法。各是一義。此中 以本從末唯末非本。亦一義。攝末歸本唯本
非末。亦一義。若本末混融際限不分。尤一義 也。若對下不遷釋之。緣會物也。本無等理也。 由一義故。即遷而不遷。所以為下不遷論宗。
[0201c16] 何則 徵也。
[0201c17] 一切諸法緣會而生 若色若心因緣會集。 而後生起。
[0201c19] 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緣離則滅 初句躡 前因緣是因諸法是果。因無果有無有是處。 此約前際。後句既法自緣生有為遷謝。因緣
離散諸法滅謝。此約後際。
[0201c23] 如其真有有則無滅 真謂真實。若法實有 有應無滅。法既隨滅。知非真有。下論云。夫有 若真有豈待緣而後有哉。中觀云。法若實有
則不應無等。
[0201c27] 以此而推。故知雖今現有。有而性常自空。性 常自空故謂之性空 即末顯本也。約前後 際觀現在法。既但緣集而生。豈待緣離然後
方滅。以因緣非和即今常離。即今亦滅。色即 是空其性本然。故即緣生是性空爾。清涼聖 師云。緣生無性當體即真。
[0202a04] 性空故。故曰法性 真空是諸法之性。
[0202a05] 法性如是。故曰實相 如是謂空也。空無相 故。故名實相。
[0202a07] 實相自無。非推之使無。故名本無 緣集之 法當體元空。如鏡像谷響不待推斥使令無 之即此實相為本無也。下論云。豈待宰割以
求通哉。此揀小乘析色名空。上列名則從本 及末。此中推義則自末至本。然本末鎔融。非 前非後非一非異也。
[0202a13] 言不有不無者 諸經論中多明四句。謂有 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依法表德。不出此四。 又約破計遣謗亦有四句。謂非有非無非非
有。非非無非亦有亦無。今所牒者。前之第四 及後之初二句。所以偏牒此而明者。為遣二 見故。遮示中道故。令心無住故為下不真空 論之宗。
[0202a20] 不如 (同也) 有見常見之有。邪見斷見之無耳 初約破計以釋。佛性論第三云。一切諸見不 出有無二種。由有見故所以執常。於無見中
復有二種。一邪見。謂一切無因無果並撥三 世故。二斷見謂唯有現在不信未來故。準此 因有生常。因無生邪斷之二也。故論雙敘之。
經中為破此見而云不有不無。論敘云。不同 計有之見是常見之有。故云。不有不同計無 之見。是邪見斷見之無。故云不無。不如二言 貫下邪斷。
[0202b01] 若以 (猶執也) 有為有 (常也) 則以無為無 (斷也) 有既不 有則無無也 約起滅釋也。初二句明相因
而起。但起一見一見隨生。如見牛有角謂兔 無角等。故密嚴云。要待於有法而起於無見。 此所治之病也。後二句明相因而滅。苟治一
見一見隨亡。經中既云非有。故亦非無。故密 嚴云。有法本自無無見何所待。此能治之藥 也。偉哉善巧曲盡經旨。
[0202b09] 夫欲存 (猶取也) 無以觀法者。可謂識法實相矣。 是謂雖觀有。而無所取相 約觀行釋也。法
即緣生諸法。謂從緣雖空不可存無以觀。無 則三學六度與五逆十惡空而無果。由非無 故一切法皆立也。不取相者。謂緣起雖有亦
不可取相以觀。取則有為生滅行何契真。由 非有故心不住相。建一功立一德靡不合道。 如斯見法方識實相。實相之言在上義屬於
下。即中道佛性觀也。此中意趣無邊不能繁 敘。如涅槃及止觀等說。上三義釋名。前二離 過後一成行。
[0202b20] 然則法相為無相之相。聖人之心為住無所 住矣 法相者。所觀之境屬前實相也。既非 有無何有相狀。且對無住之心。義言相爾故。
云無相之相。聖人等者。能觀之心得無分別。 俱名聖人。然地前修真如三昧者。亦許倣行 雙照有無名住。既不存無。又不取相即住而
無住也。性宗修人雖具縛凡夫。苟有夙熏誠 可留心。今舉聖心令人慕式也。
[0202b28] 三乘等觀性空而得道也。性空者。謂諸法實 相也 等謂平等。道謂自乘菩提。所以約人 辨者。恐疑實相之外別有三乘異證。而不知
三乘機器隨熏有差所觀性空無異。故身子 云。我等同入法性。佛讚迦葉同一解脫。亦如 三獸渡河河無異水。
[0202c05] 見法實相故云正觀。若其異者便為邪觀 正邪二觀諸經通說。今約實相辨邪正也。大 論云。除實相外餘皆魔事。
[0202c08] 設二乘不見此理。則顛倒也 此有二說。一 則只是三乘中二乘。意云。設若小乘不見性 空之理。則亦顛倒不克果證。以二乘但見無
常。不見於常是顛倒故。此則大小形對可說。 小且尚耳。況大乘耶。二則前云三乘。乃通教 所被學法空者。故同觀實相為正觀。今此二
乘乃藏教所被愚法者。意云。設若愚法二乘 亦須觀性空之理而取證。若不見此理則顛 倒故不證。大疏破有教引成實云。我今正明
三藏中實義。實義即空。清涼鈔云。不可不見 實義而得道也。以生空亦雙空之一分。又何 太異。故前云等觀。
[0202c20] 是以三乘觀法無異。但心有大小為差耳 所趣實相唯一。能趣根宜成異。器有廣狹智 有淺深。運有自他進有迂直證有單雙。此則
差在於人不在於法。
[0202c24] 漚和般若者。大慧之稱 (名也) 也 雙牒其名通 屬其體。智論第十八云。摩訶般若秦言大慧。
漚和者。此云方便。一念兼之故名大慧。二乘 孤慧獨頴慧而非大。為下般若一論之宗。
[0202c28] 見法實相謂之般若。能不形 (猶顯也) 證漚和功也 初二句明得名。由見實相故名般若。後二
句見而非證。直由大悲導智。令不證空。出二 乘也。淨名云。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以無 悲之智醉寂滅酒。墮無為阬故。
[0203a04] 適 (往也) 化眾生謂之漚和。不染塵累 (去聲) 般若 力也 亦初二句明得名。由化眾生故名方
便。後二句化而不染。復由大智導悲令塵不 染。異凡夫也。淨名云。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 解。以無慧方便投愛見網沒有相林。故塵謂 五欲塵境。累謂生死過患。
[0203a10] 然則般若之門觀空。漚和之門涉有。涉有而 未始 (暫也) 迷虛。故常處 (居也) 有而不染。不厭 (棄也)
有而觀空故。觀空而不證 承前以即不 滯也。初二句約觀空有以分權實。涅槃為空 生死為有。後四句正顯不滯。以二智雙融
之一心。觀空有無二之真諦。如觀色是有色 即空。故豈曾瞥然而迷性空。以不迷空。所以 常居有境塵不能染。下句反此可知。是謂二
諦相符二行相資。如車二輪。猶鳥二翼。翔空 致遠互缺無能。由空門出生死入涅槃。由有 門建佛法化眾生。然理量無二生涅一如故。 不滯空而累有也。
[0203a22] 是謂一念之力權慧具矣。一念之力權慧具 矣 念謂慧念。言一者極少時也。權謂權智 即前方便。慧謂實智即前般若。謂少時一念
二智俱備。再言之者歎其智妙。
[0203a26] 好思歷然可解 歷然者謂。理甚昭著。歷歷 分明可領解也。
[0203a28] 泥洹盡諦者 華梵雙出。古譯滅諦為盡諦。 盡義在下。此亦牒經而釋。為下無名論之宗 直結盡而已 結謂一切結使亦兼諸業。即
集諦也。然約喻明。如世繩結最難解理。
[0203b03] 則生死永滅。故謂盡耳 生死苦諦也。連前 即三雜染亦名三障。此三種障更相由藉能 障涅槃。今約治道總說云盡。若別說者。即十
惡等業信位能滅。惑有本末。本即根本不覺 末即枝末不覺。末中復有七類。謂三細四 麁。生死亦二。一分段二變易。自地前三賢斷
麁中麁。又復觀察學斷根本無明。自見道中 至七地時斷麁中細。爾時分段盡也。自八地 至盡地。斷黎耶三細根本無明。爾時變易亦
亡。以此論宗於一乘。故唯依起信釋之。細示 如彼。
[0203b14] 無復別有一盡處爾 涅槃二十五云。涅槃 之體無有住處。直是諸佛斷煩惱處。故名涅 槃。等非如小乘以生死世間涅槃出世間。大
乘但轉此三即涅槃爾。豈別標其方域耶。故 本論云。排方外之談云云。何者。夫三德祕 藏是大涅槃。但因翻此三障得名。謂惑能障
於般若。惑盡而般若明。業能障於解脫。業亡 而解脫朗。苦能障於法身。苦謝而法身顯。故 此三德但約障說。豈別有一盡處爾。又三德 一體不並不別。如梵
(伊字) 雖四德圓常恒沙 義備。一心融拂非相非名。尤可說云無復別 有一盡處爾。以此為宗無名已顯。
[0203b26] 物不遷論第一 物即緣會諸法。謂染淨依 正古今寒暑等。不遷即性空實相等。以緣生 之物本性即空。空即實相故。物物皆不遷也。
今約終頓二教之義。略示玄妙。初終教者。謂 隨緣之理起成諸事。即事同真故遷即不遷。 此中曲有三門。一以理從事理亦隨遷。況事
法邪。楞伽經略云。如來藏與因俱有生滅。又 不增減經云。法身流轉五道云云。皆此義也。 二以事從理事且不遷。況真理邪。仁王經云。
煩惱菩提於第一義而無二故。諸佛如來與 一切法悉皆如故。楞伽又云。五識身非流轉。 三此二無礙同時鎔融。非一非異。遷與不遷
亦非前後。即涅槃娑羅娑鳥。淨名法無去來 常不住故是也。清涼云。因乖常理遂成三界 無常。苟悟無常之實。即無常常矣。下論大義
皆是此理。後頓教者。謂法法本真妄見流動。 若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法非生滅非遷非不 遷。仍名不遷也。華嚴云。一切法無生云云。若
依歸峯略鈔解。緣生之法相同遍計似生似 滅。性同圓成不生不滅。亦終教意也。今此論 中雙含二教。如下云。不釋動以求靜云云。又 云。目對真而莫覺。
[0203c19] 夫生死 (滅也) 交謝寒暑迭 (互也) 遷。有物流動人 之常情 將明遷即不遷之理。先陳迷倒不
遷見遷之情。令忘情悟實也。初句舉所遷之 法。通一切法生來死謝。死至生亡生滅相待。 故云交也。次句舉能遷之時。通一切時迭遷
可知。有謂緣有流動遷也。後句中義兼凡外。 亦正為權小以一形三。唯見無常不見即常 者。皆常情淺見也。
[0203c27] 予 (我也) 則謂之不然 論主宗悟一乘善入實 相。欲導常情故總斥之。
[0203c29] 何者 不許見遷必有教理。故總徵之。
[0204a01] 放光云。法無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