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Commentary on the Zhao Lun 肇論新疏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肇論新疏卷中五臺大萬祐國寺開山住持釋 源大白馬寺宗主贈邽國公海 印開法大師長講沙門文才述
[0212c24] 般若無知論第三 釋茲分二。初明般若。後 解無知。初有二種。一本覺般若。即眾生等有 智慧是也。大論四十三中翻為智慧。故華嚴
出現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等。二始覺 般若。即六度之一。然通淺深。淺則生空般若。 深則法空般若。此復有二。一因修。謂歷位漸
得故。二果證。謂覺至究竟故。然始本平等唯 一覺也。又有三種。一實相般若。大論指般若 是一切諸法實相故。二觀照般若。照理照事
故。三文字般若。能顯總持故。而此論中具攝 前理。至文隨示。後言無知者。據下論文。總有 二義。一揀妄。下云。本無惑取之知等。二顯真
有三。一本覺離念。知即非知。故下云。果有無 相之知等。二始覺無知。謂窮幽亡鑑撫會無 慮故。實相觀照可以例知。三文字無知。謂言
說即如文字性空非知非不知。仍曰無知。修 文字者不著不離。是名修諸佛智母。應知甚 深般若總持一切之功德。出生無盡之法門。
破裂煩籠優游正覺也。據梁傳。什公初譯大 品。論主宗之以作此論。竟以呈什。什歎曰。吾 解不謝子。辭當相揖。論者。謂假文字般若。問 答析理。顯示實相等。
[0213a17] 夫般若虛玄者。蓋是三乘之宗極也 非知 非見曰虛。不有不無曰玄。又四句不攝曰虛。 靈鑒亡照曰玄。此牒經也。極至也。三乘之人
皆宗尚於般若。各各修學。但機有小大成自 乘菩提。故大品聞持品云。善男子欲得阿羅 漢果。當習行般若波羅蜜等。
[0213a23] 誠真一之無差。然異端之論紛然久矣 正 理唯一至當不差。人學般若隨見成殊。各興 異論。紛然亂轍久矣。
[0213a26] 有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者。少踐大方研 (磨) 機 (心) 斯趣 (旨) 獨拔 (出) 於言象之表。妙契於希夷之境
天竺或曰印土身毒。即五印婆羅門國。什 公生龜茲。以父鳩摩羅炎本南天竺人。今從 本稱。盛德如傳。言象出易經略例。言生於象
象生於意。今以言喻能詮。象喻所詮。希夷出 老氏。彼云。聽之不聞名曰希。視之不見名曰 夷。今喻般若。離名曰希。離相曰夷。按什公本
傳。幼學小乘。因悟蘇摩說阿耨達經。復學大 方研心此趣。孤出於言象之外。妙合於實相 之境。
[0213b08] 集異學於迦夷 異學即西域外道。迦夷即 佛生之國。亦通指諸國。集猶正也。師在天 竺。破邪顯正非一。
[0213b11] 揚淳 (粹) 風 (教) 於東扇。將爰 (語辭) 燭 (照) 殊方。而匿 (隱) 耀 (光)
涼土者。所以道不虛應。應必有由矣 殊方謂他國。涼土今西涼也。意謂什公將欲 舉揚教風東傳漢地。值符堅失國姚萇僣逆。
品光父子心不存法。師蘊其深解無所宣化。 在涼十有三年。機緣未會隨世浮沈。是知佛 法流行。亦待時節因緣。苟非其時道不虛行。
[0213b18] 弘始三年歲次星紀。秦乘入國之謀。舉師 (眾) 以來之意也 萇子興即位歲號弘始。星紀 者。瑤疏云。丑月星紀。今以月紀年也。秦乘
下。梁傳云。弘始三年廟庭木生連理。逍遙觀 葱變成茞。以為美瑞。謂智人應入。五月秦遣 隴西公碩德伐之。隆軍大破。九月品隆上表
歸降。故云入國之謀。至十二月末。師至長安。 亦可師即什公。西伐之意舉師令來。
[0213b26] 北天之運數其然矣 大品云。般若於佛滅 後先至南方。次至西方。次至北方大盛。震旦 在天竺東北。今什公道通應斯懸記。
[0213b29] 大秦天王者。道契百王之端 (首) 德洽 (沾) 千載之 下。游刃萬機 (事) 弘道終日。信季 (末) 俗蒼生之所
天。釋迦遺法之所仗也 王謙故不稱皇帝。但 比跡三王。以春秋尊周為天王。故百王但汎 舉前代帝王。游刃出莊子。庖丁解牛運刃熟
妙。故曰游刃。彼云。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謂 秦王日親萬事。判決合宜如游刃爾。又復終 日弘闡佛法。蒼生即眾生也。謂蒼蒼然而生。
亦可蒼者天也。自天生故。蓋隨俗說所天者。 王德配天物蒙其廕。昔金河顧命令王臣弘 護。今王遵行法門依仗。
[0213c11] 時乃集義學沙門五百餘人於逍遙觀。躬 (親) 執 秦文。與什公參正方等 義學即僧史十科 中義解。逍遙觀即今秦中草堂寺。本姚置層
觀。於此什公入關。遂施為寺。準晉書載紀。王 雅信佛法。請師宣譯。師執梵本王執秦文。更 互參正譯出諸經 (云云) 方等者方正平等。即方 廣分。
[0213c18] 其所開拓者。豈唯當時之益。乃累劫之津梁 矣 拓手承物也。亦拓開戶也。謂所譯經論 開化一切。非直益於彼時。實為積劫迷津之
橋梁。今藏海琅函數越五千。師所出經世多 弘讚。
[0213c23] 予以短乏。曾 (則) 廁 (預) 嘉會。以為上聞。異要始 於時 (此) 也 論主謙云。我以才短智乏。則預
什公嘉善之會。殊異要妙之義始於此時。聞 自什公故云上聞。
[0213c27] 然則聖智幽微深隱難測。無相無名。乃非言 象之所得。為試罔象其懷。寄之狂言爾。豈曰 聖心而可辯哉。試論之曰 聖智為般若之
體離諸分別故云幽微。無相故非義象可思。 無名故非言詮可議。故云難測。為試下意云。 般若雖非名相可及。將欲悟物。亦當內亡其
象。外寄其言以辯之。非言欲言故云狂也。莊 子云。使罔象求而得之。舊本作惘字誤。豈曰 下理非言辯。但寄言顯之 自下先引經定
宗。後九次問答。決擇宗中之意。令無餘惑。
[0214a08] 放光云。般若無所有相無生滅相。道行云。般 若無所知無所見 略引二經。以示此論之 所宗。放光即大品也。但兩譯成異。二十卷云。
般若無所有相。第十五云。須菩提般若波羅 蜜不生不滅相。道行第一云。般若波羅蜜當 何從說。菩薩都不可得見亦不可知。無所有
相者。謂有無知見等相皆離故。無生滅相者。 非因緣所生故。亦四相不遷三際莫易。餘如 下釋。
[0214a17] 此辯智照之用。而曰無相無知者何邪。果有 無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 初二句反覈。未 了之者云。二經正明智用。乃云無知無相。何
故後二句略標。若斯之理果然而有 (云云) 謂真 心靈鑒知非知相。無知而知。
[0214a22] 何者 (徵) 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以聖心無知 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初二
句舉妄。謂妄識取境能所昭然。故曰有知。妄 見不周故。曰有所不知。何者。且丈夫心主秖 臨器身。常侍末那唯持見分。謀臣之識徒知
有漏之鄉。五將之能但擊塵囂之境。各有分 量知亦何真。故云爾爾。後四句示真。聖心不 然。非能所取。故云無知。本覺靈明無法不照。
故曰遍知。良以即智之體宛爾無涯。即體之 智亦擴充無外。此以諸法本居智內。豈有智 內之法而不知邪。佛性論云。以如如智稱如 如境 (云云)
況法依心現無法非心。以即法之心。 知即心之法尤遍知也。
[0214b06] 故經云。聖心無所知。無所不知信矣 思益 經第一云。以無所知故知。
[0214b08] 是以聖人虛其心而實其照。終日知而未甞 (曾) 知也。故能默獨韜光虛心玄 (妙) 鑒。閉智塞聰 而獨覺冥冥 (深遠) 者矣
文似老書。義意實殊。 虛心者。無知相故。實照者。有照用故。終日下 知即無知故。默耀下正顯無相。但般若之體 了非分別。義言韜默非故藏匿。閉智下智及
聰屬能證之智。冥冥屬所證之理。以智證理 返照歸寂。亦義言閉塞。獨覺者。智無二故。金 光明說。佛果功德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如
如深窅故曰冥冥。慈恩大師云。性質杳冥。義 正同此。上乃權實不分。寂用雙融。實相般若 該於一切。自下約二諦以明二智。不二而二。
二而不二。即開實相為觀照也。以演宗中悲 智相導。一念之力權慧具矣。
[0214b22] 然則智有窮 (極) 幽 (深) 之鑒。而無知焉。神有應會 之用而無慮焉 幽屬於理智。謂真智照無
不極。故云窮幽。真諦非相故云無知。神謂俗 智。應用難測。故名曰神。應會 (者) 感之必應不 失其會。然水澄月現無心於化。故曰無慮。問
大悲大願豈非知邪。答無緣之悲無相之願。 皆亡知照也。故金剛三昧經云。若化眾生無 生於化。不生無化其化大焉。問觀機審化寧
非知邪。答據論本意。但由機感。雖應萬類神 亦無思。教合根宜謂言觀審。一論上下此理 昭然。
[0214c04] 神無慮故。能獨王於世表。智無知故能玄 (深妙) 照於事外 神用涉有。由無思慮有不能縛。 故云世表。王榮也。正智契真由非知故。事不
為礙。故云事外。如清涼釋離世間。疏云。處世 無染即是離也。
[0214c09] 智雖事外未始無事。神雖世表終日域中 (世間) 恐人聞實智事外。謂有外證空。故云未始 無事。言即事見真。起信云以一切法悉皆真
故。又聞權智世表謂不化物。故云爾也。謂處 世不染即是世表。
[0214c14] 所以俯仰順化應接無窮。無幽不察而無照 功。斯則無知之所知。聖神之所會 初二句 權用順機。或俯或仰根熟即應。應無窮極正
由無思方能如是。俯謂俯就。即隨他意語。如 人天小乘等。仰謂企仰。即隨自意語。如實教 一乘等。次二句實智覺法法無不盡。非知非
見故無照功。後二句雙結正由非知非會。然 後能知能會。豈但知而無知等邪。權智亦合 云非會之所會。上論二智知即非知非知而 知等。下通論智體非有非無。
[0214c24] 然其為物 (體) 也。實而非有虛而不無。存而不 可論者。其唯聖智乎 欲揀前義故。再起文 勢云然其等。實而非有者。雖真照炳然亦非
有相。若取為有則著常見。虛而不無者。雖妙 湛杳然。亦非無心。若取為無則落斷見。故般 若妙存所以能聖。若無般若亦無聖人。但不
可作有無等思議。其唯下結屬。
[0215a02] 何者 (徵釋) 欲言其有無狀無名。欲言其無聖以 之靈 無狀等者。名依相立相自緣生。有為
法也。且即心覺照不從緣生。何有名相。聖以 之靈者。聖人諸法盡覺萬緣普應。正由般若 力通難思。何為無邪。
[0215a07] 聖以之靈故虛不失照。無狀無名故照不失 虛。照不失虛故混而不渝 (變) 虛不失照故動以 接麁 (俗事)
虛寂也。正由非有故寂立。非無故 照存。正寂而常照。正照而常寂。展轉躡跡釋 成前義。混而不渝者。謂正漚和時長在般若。
故入生界不染不縛動。以等者。謂正般若時 恒漚和故。義利流行。接引凡夫之麁也。
[0215a14] 是以聖智之用未始暫廢。求之形相未暫可 得 始初萌也。靈智妙存。如何暫時可廢。有 無兩非。如何形相可得。言暫者少選不可。況
久廢久得邪。非直有無諸相等不得。而智亦 無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0215a19] 故寶積曰。以無心意而現行。放光云。不動等 覺而建立諸法。所以聖跡萬端其致 (旨) 一而已 矣
寶積即淨名經。長者子寶積歎佛偈言。 佛心意已滅寂也。而現行照也。放光二十九 云。不動真際為諸法立處。聖跡教也。屬上二
經。古譯句為跡。尋跡得兔如尋句得義。下論 直云教跡。致一者。謂在文有異於旨無殊。
[0215a26] 是以般若可虛而照 (心) 真諦可亡而知 (境) 萬動 可即而靜 (境) 聖應可無而為 (心) 以所觀真諦
妙絕諸相。但可非知而知故般若照時亡能 亡所。唯虛而照。仁王云。正住觀察而無照相。 萬動等者。以所應俗諦緣生性空即動而靜。
亦令能應權智無為而為。心境前後互舉者。 以心由境以境即心皆可。亦順文便不以辭 害志。
[0215b05] 斯則不知而自知 (實) 不為而自為 (權) 復何知哉。 復何為哉 前二句結成知為。復何下恐聞
知為心復住著。此又遣之。般若菩薩少有所 住。便落妄想。著我人相即非菩薩。是故有得 無得皆無所得。逈然無寄真智現前。然燈記 別而得菩提
自下大段九重問答。決擇前 義。前依宗致麁述大綱。今賓主往復令人精 曉。故遺民云。此辯遂通。則般若眾流殆不言 而會。良有以也。
[0215b14] 難曰。夫聖人真心獨朗物物斯照。應接無方 動與事會。物物斯照故知無所遺。動與事會 故會不失機。會不失機故必有會於可會。知
無所遺故必有知於可知。必有知於可知故。 聖無虛知。必有會於可會故。聖不虛會 難 曰。下至會不失機。謂真智盡諸法之實。權智
應萬物之感。皆不失也。會不下四句雲庵達 公云。必有能會之智。應可會之機。亦有能 知之智。知可知之理。必有下四句言實有知 會。
[0215b24] 既知既會。而曰無知無會者何邪 正難可 知。
[0215b26] 能夫忘知遺會者。則是聖人無私於知會。以 成其私耳 初句敘救後皆明意。此同老氏。 以前文難定有知有會。恐救云。聖人雖有知
會。以其不矜不恃。知如不知會如不會。故云 忘知遺會。若爾此則但是聖人不以知會自 長取為己私。然由虛心不自長。故為物推載。
返以知會歸於聖人。是聖人不能迯其知會 之長。竟成己私爾。如老氏云。後其身而身先。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彼意云。後其身
不欲私己也。然己讓人。人必讓己。本欲在後 而返在前。是成其私耳。
[0215c08] 斯可謂 (說) 不自有其知。安 (豈) 得無知哉 據上 所救。但是聖人不以知會自取為長。豈一向 無知會。非無之太甚邪。
[0215c11] 答曰。夫聖人功高二儀而不仁 (權) 明逾 (越) 日月 而彌 (益) 昏 (實) 二儀天地容儀。不仁文出老氏。
取義不同。彼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 云。天地無私。雖以仁恩生成萬物。於物不望 其報。如人縛芻為狗亦不責於吠守。此老氏
意也。論意云。大權普度功高天地。然無緣之 慈化而無化不住化相。故云不仁。如金剛般 若云。四生九類我皆度之。功高也。而無有一
眾生實滅度者。不仁也。明逾等者。謂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