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sheng Fa Yuan Yi Lin Zhang 大乘法苑義林章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二




[0268a09] 十門分別結集緣起名數 增減廢立四出體釋名 差別部類師資建立
次第分別疑難

[0268a13] 第一結集緣起一切經別有 三藏付法藏大智度論第二 三藏第二大唐西域記第九
四分律詳審合集學者西域記摩揭陀國 古先君王吉祥茅草
之上羅城崇山 四周以為西山門 西南北周一五十

[0268a21] 內城 周三山城北門行一迦蘭 竹園竹園西南南山 竹林中有石室大迦葉結集
結集山城 門外西南真諦王舍城七葉巖僧伽大智 耆闍崛山結集王宮
十四北山結集 大城北門現存故知 處所大智度論第十一
入滅振動暴風 雷電處處師子惡獸哮吼呼喚天人號咷諸天涅槃
此時災變無量無邊大聖 入寂西域記大迦葉宴坐山林 燭光地震
天眼觀見佛世尊間入般涅槃 諸天乃至遍淨諸天 羅漢般涅槃念言
弟子隱沒乃至廣說象王 法商求法爾時諸天 迦葉說偈言
紫金上下端嚴無比眼目清淨 蓮華迦葉仁者法船法城法海法幢法燈欲滅法人行道
惡人大慈建立佛法 迦葉大海不動良久 諸天忽然
三藏論疏第二卷云般涅槃 迦葉徒眾拘尸那城 外道名優迦葉問言
從何外道答曰世尊涅槃 般涅槃已經無量天人燒香散花 供養拾得曼陀羅
迦葉迦葉未生怨 藥療
以為於是日報阿闍世 已經迦葉
第八 如是次第 迦葉一切有為
無常如來憂惱 報佛眷屬 眷屬大迦葉拘尸城
見佛迦葉乃至 第八便外出雙足 四部弟子見佛涅槃迦葉
入寂迦葉無量聖人 般涅槃涅槃聖住住持 正法迦葉便入滅聖者 入滅我等報佛撰集如來
三藏利眾生不從 如此少有入滅西域記 迦葉慧日世界善導
遐棄眾生懈怠比丘如來 我曹安樂有所迦葉聞已 悲傷法藏法治真諦
弟子難陀優婆難陀 涅槃歡喜四部眾迦葉 出眾結集
人天佛舍利以為八分 大智度論西域記 迦葉須彌頂偈言弟子報佛入涅
迦葉三千界 大弟子神通來集迦葉 迦葉佛法大弟子知法
持法滅度未來眾生可怜結集 滅度大眾 九十九阿難真諦四百
十九慶喜八十 無漏學無學四分律 五百五百前後
真諦四月十五安居阿闍世 檀越如來在世弟子 禮拜如來夏安居中分
禮拜供養舍利智度論得道四千眷屬得道宮中 飲食供養阿闍世 一千結集
乞食外道論議法事大迦葉 一千結集阿闍世 夏安居三月初十說戒西域
夏安居初十智度論迦葉 定觀大眾未盡阿難 禪定阿難未盡
阿難念言二十五 供給左右未曾迦葉 有力得道諸佛阿羅漢
供給左右使大迦葉 有罪一者欲女出家 開許以是正法五百應作
突吉羅阿難答言瞿曇彌一切 四部眾唯獨無有四分律 揵度大愛道
收養二者迦葉 涅槃俱夷那竭城 供給阿難答言
五百渾濁由是迦葉正使有神大海 還清何不應作突吉羅
四分律天神 四神足 一劫一劫
默然入涅槃 突吉羅阿難答言非我 四者迦葉如何
僧伽梨應作突吉羅阿難答言大風 無人相助便墮落足下不恭 四分律縫衣
五者迦葉陰藏相般涅槃 女人可恥應作突吉羅阿難 思惟女人見佛陰藏相便
羞恥醜陋修行 善根故我破戒四分 一種不問微細戒 侍者阿難不肯女人佛足
合成不問智度論 懺悔阿難長跪
雖說

[0269b29] 四分律阿難答言不識 懺悔懺悔阿難 漏盡然後迦葉便閉門大眾
結集毘尼阿那律舍利弗弟子憍梵 毘尼天上尸利沙樹遣使迦葉遣使憍梵波提閻浮
大法使者 尸利沙 請問使無鬪
無有破僧使答言使 答言已滅佛滅 舍利弗何處使和上涅槃
目乾連答言已滅佛法大人過去眾生可怜阿難羅睺何處使答言阿難見佛涅槃憂愁啼哭不能
羅睺羅阿羅漢無常 離欲大師和上 便入涅槃出水道流迦葉
中有說偈言憍梵鉢提稽首 妙智第一大德佛滅度大象 爾時使者衣鉢
阿那律迦葉憍梵比丘 忉利天羅漢無漏迦葉 不肯世尊涅槃世間何所智度論
阿難希求漏盡慇懃得道三明六通無不僧堂迦葉
禮拜僧眾阿難爾時 漏盡無數諸天圍繞阿難大會 師子無畏迦葉萬餘叉手 迦葉舉手善來阿難便高座修理
迦葉大命眾生度世 種種諸法眾生阿難 十方天龍鬼神四部弟子四果
大眾十二 由延阿難月滿帝釋梵天 阿難天帝
讚歎一切天子欣悅轉法輪圍遶 阿難無畏日光 山頂圓光大會 聞名妻子
到此波旬心念一佛滅度阿難 結出迦葉大千瞿曇 謂言
怨仇四部弟子國王便出教師子四兵 圍遶大會
可畏道人男女誅殺道場眾會驚愕四輩心念驚疑各自阿難思惟
阿難便 爾時阿難 智慧力摩訶迦葉精進力
第一第二第三便迦葉羅漢 迦葉佛世尊
如今迦葉答曰哀愍不加 我等何為 叉手阿難不復 阿難迦葉
波旬一面諸天 迦葉 阿難師子四顧眾生
如是一時振動天人 法眼結集以為大法 三藏異法合集
雜藏天神三千比丘 漏盡不還八千一來無數天人 見道天人四輩弟子
歸本大眾部 阿難結集智度論乃至 智度論迦葉阿難
法藏阿難合掌涅槃 說法爾時不見如是展轉波羅奈五比丘轉四諦法輪
法輪阿羅漢上昇虛空多羅樹無常眼見 說法如是迦葉
無常阿難如是 阿含相應修妬路 毘尼藏如是我聞一時
乃至廣說阿難阿毘曇 如是我聞一時舍衛城 怖畏不滅因緣
無量墮惡道乃至 結集諸天龍神種種供養雨天 花香一切供養偈言 世間結集三法
一切智 無明彌勒文殊阿難鐵圍山 大乘三藏菩薩藏西域記 初十大迦葉說偈言善哉
阿難聞持如來稱讚 迦葉 阿毘達磨藏優波離持律所知 毘奈耶藏三月三藏大乘
三藏西域相傳結集即是 妙吉祥大菩薩大乘三藏 迦葉阿難阿含經藏阿毘曇對法藏優波離
毘奈耶名為律藏此時有無比丘 聽法迦葉不許界外各自如法 三藏阿羅漢念佛眾生垂淚婆師大眾主教
羯磨後來入眾 偷蘭遮五百 大迦葉領解 各自結集同理
法事阿闍世王營辦 聖眾界外 界內迦葉上首世尊 迦葉上座佛滅之後弟子
上座十二月未生怨摩訶 迦葉大眾便西域記 四分律王舍城結集
三藏五百大阿羅漢 優波離毘奈耶藏富樓那五百大阿羅漢迦葉結集 阿難五百真諦
一千西域記智度論 大眾部界外所以不分 結集四分律法藏部真諦師說薩婆
西域記大乘正說不知智度論 不同 不可和會學者如理總是第一 結集緣起

[0271a08] 第二名數增減經量部 毘奈耶藏師說經律 部類弟子對法藏
名為對法弟子 正理第一 教門
聲聞藏瑜伽論第二十三十八 十一八十五對法第十一顯揚第六及第 二十世親攝論第一建立
聲聞 聲聞藏滿獨覺 生空人執攝入聲聞初發心
名聲法花經 大乘薩婆多 三藏素呾纜毘奈耶阿毘達摩薩婆
多義毘婆沙大乘普曜 阿闍世王經三藏菩薩 獨覺聲聞不同
無異攝入聲聞果行 僧祇分別 德經大眾部素呾纜三藏之外 定名素呾纜戒名
名為對法 名為雜藏分別功德廣解 傳說大法四者雜藏
持用佛言大法 世間眾經大法 復次不能佛說宿緣
天魔外道雜藏偈頌 十二各異雜藏 佛世尊宿緣素呾纜
名為雜藏第二定名 名為雜藏十二 第二
犢子部對法四明之中其三無為不可說五種法能詮
法藏部中說菩薩藏諸菩薩所行成實論中說三藏雜藏菩薩藏大乘
瑜伽顯揚對法攝論天親 聲聞三藏法花經不得親近 三藏故知大乘三藏分成
別戒三藏 分成小乘大乘胎藏大眾部
八藏菩薩聲聞耀四千法藏如是增減略為
廣說俱胝四十洛叉 分別總是第二名數增減

[0271c02] 第三廢立小乘異說 二種三藏 四千天親菩薩攝論如是三藏下乘
上乘差別分成 獨覺聲聞攝入下乘 聲聞藏上下
上下唯有說中以上一往獨覺聲聞藏
廣大普曜菩薩 聲聞三藏隨機不同有別 三藏不增不減素呾纜三藏 天親菩薩初三復次
第一義一切過失略為一者 疑惑二者二邊見取不肯 顛倒對治 次第三藏決定
開許一百一處中諸法真智即是 作證第二
皆是見道二邊戒取 第三入道一切 一者即為二者
見取為首二種煩惱 入道妙行苦樂不能 欲樂外道自苦 現在三藏第四
一一增上 各各不同三藏不增不減第五 律儀散亂煩惱次第
毘奈耶素呾纜阿毘達磨第六 次第第七 次第第八
惡趣欲界三界次第第九 三事大般涅槃般若 解說得法身故第十二身 三藏得法解脫
自體化身 如是差別由此三藏不增不減 上下乘以 四千不增不減八百
萬億諸法對法論第十一 說不定歸正唯一正法
乃至四千涅槃經因緣一切有為乃至 所立隨宜不可 第三廢立

[0272a21] 第四出體三藏體性 四體且如護法別論說法者假實
名句體性其所三性五法 教理

[0272a26] 第五釋名中分 別名天親一切意言
能詮一切 攝持 法令 不同二三二三
古者 聖者言教諸法

[0272b05] 別名菩薩藏聲聞藏 梵語菩提薩埵 菩薩無性菩提薩埵所緣境
弘誓菩薩 誓願大菩提有情以此 所緣境菩薩
所緣境菩薩相違 菩提 菩薩菩提
薩埵勇健行者無上 大志有所堪能 菩薩大菩提薩埵 薩埵有情大菩提有情
瑜伽十一菩提般若薩埵方便 二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菩提薩埵
聲聞音聲佛說 音聲聽聞修行佛說信受 精進三界名曰聲聞法花經第二
眾生佛世尊聞法 信受慇懃精進三界涅槃聲聞乘聲聞乘 入道證果未必一切
瑜伽諸佛聖教上首師友 所聞展轉修證出世間名聲
自利不定性理即不然法花經第二佛道一切 名聲迴心佛乘利他行
名聲 名曰聲聞獨覺 佛音
修證廣大名聲 其所所知所有法義 菩薩聲聞
三藏別名普曜經三藏 獨覺法花經眾生 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自然慧
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辟支佛乘瑜伽論常樂寂靜雜居加行 滿師友自然出世間
名為獨覺 聖果緣覺 獨覺素呾纜三藏
成實論修多羅語言心論 出生顯示繩墨大乘素呾纜契經瑜伽
十五顯揚第六云何素呾纜二十四 事略一切契經 天親貫穿
素呾纜於是由此為此 有所真俗 十善
諸法 素呾纜瑜伽論第二十顯揚第二十 佛世尊所為有情
差別宣說無量相應乃至廣說 聖語美妙 結集貫穿縫綴義利能行梵行
善妙契經前來貫穿 契經教攝西域縫衣 聖教素呾纜眾生教攝
惡趣義理散失隱沒是故 聖教名為契經四分律種種 零落十二年前堪受
根性種種出家在家異見令正 法滅一切經 經教正理無異見法不滅 第一卷云名為
聖教貫穿攝持化生 契理名為契經 即非素呾纜即是
調伏八十五有情解脫集成種種勝解 智力智力尋求所有勝解
如其所應調伏分為 毘奈耶毘奈耶名為調伏天親 犯罪出離
廣說攝論第一調 調和制伏滅除惡行 調調伏
毘奈耶藏 達摩對法 伏法天親
無住涅槃菩提分妙行即是妙行涅槃即是法名對法對法
對法藏名數一一 數數宣說訓釋言詞自相 名為數法
數法名數法藏 由此具足處所 法名伏法
教法由此教法 伏法 契經
名為 有別對法 分別功德一者無比法
大法結集大法無性 因故婆沙第一十二 論師二十四復次正理契經
達磨名為對法俱舍對法 其所名義四十一對法
不能 論議摩怛理迦 摩德勒伽八十一即此
摩怛理迦阿毘達摩八十五決擇如來 先聖契經譬如字義不明如是
不明 相違明了是故摩怛理迦 屬於
義母名為 名義二三 上來隨一智人任情 第五釋名義門

[0273c10] 第六差別獨覺三藏 釋名 顯示素呾纜三藏一法
正智大悲流出差別 義理各異差別三學 素呾纜毘奈耶阿毘達磨
定名毘奈耶調伏契經對法對法之中契經 調伏如是契經調伏對法
對法論第十一除疑隨惑 素呾纜二邊毘奈耶見取 阿毘達磨復次開示三學素呾纜
定名毘奈耶開示慧學阿毘達磨三藏異義即可 差別素呾纜具有調伏對法
二種差別 增上復次開正法義文義 素呾纜法義 智者受用法樂對法
建立三藏三復 三義分成顯揚第二十諸佛世尊攝事諸法
攝事四事二十九 聲聞諸菩薩別解脫別解脫相應 法名毘奈耶藏菩薩
解脫受持軌則廣說乃至第七律儀 十一分別開示諸法 八十五二十四名為
不能毘婆沙 一智隨一流出 無畏攝受同一大悲
有別中有復次不同二乘各別其所 第六差別

[0274a15] 第七部類 有別部類部類所以者何一會之中聲聞菩薩阿含
聲聞藏其一菩薩聲聞十地菩薩藏 若一教益二種 深密三乘眾生有無
勝義菩薩三無性六百眾生發菩提心三百聲聞 法眼淨一百五十聲聞 解脫七十五千菩薩無生法忍故知
有別 素呾纜經部師說契經調伏 有別部類阿毘達磨薩婆多
二師有言世尊有別對法藏迦多衍尼子世尊部類對法藏 品等便經部
正理佛世尊對法 義理毘婆沙大乘 西域相傳如是師說 有別部類般若如是
素呾纜阿毘達磨深密阿毘達磨 毘奈耶瞿沙毘奈耶藏梵本即今西國施無厭寺隱沒
清淨毘尼毘尼藏第二三藏部類解深密經 慧學文殊戒學首楞嚴經
定學三藏涅槃經如是奉行修多羅 具足 對法三學
毘奈耶對法藏 佛說弟子有別對法 普曜經未生怨三藏唯獨
部類聲聞唯有 少有差別 大乘別有毘奈耶瞿沙毘奈耶藏
不同第二 不許師資部類 佛說其所 別有多少第七
部類

[0274c01] 第八師資建立者藏教佛說 弟子瑜伽論第八十一論議 經典循環研覈一切
了義於是世尊 分別諸法於是聖弟子 分別諸法
名為阿毘達磨由此 佛滅十二分中論三藏之內對法弟子不許 十一弟子所以者何
對法論議弟子義理 無有佛說 逗機說經說戒 不信由此佛滅度弟子
偈頌論議對法緣起 對法藏論議推尋 諸法弟子 便聖教不盡佛滅度
皆是對法論 許可三藏十二分教一切 非一如是
滅度聲聞菩薩弟子普曜 三藏弟子三藏 之內對法藏弟子之中對法
弟子弟子 二三一切弟子 見諦勝者有所 未見聖諦


[0275a01] 第九次第分別諸處此次 二種淺深次第天親攝論聲聞藏 菩薩藏第二
菩薩聲聞藏三乘 獨覺三藏次第次第前後一種次第 毘奈耶對法藏
此次次第普曜經 成道第六波羅奈國仙人鹿 四諦素呾纜次於
衛國迦蘭陀梵行毘奈耶獼猴池普集講堂佛見 耆舊比丘本末因緣怖畏後說 對法結集次第阿難素呾纜
毘奈耶大迦葉對法 普曜經阿難對法真諦滿 慈子對法次第
毘奈耶 對法藏本末次第契經從此 次第契經三學調伏對法
第二次修行修行 毘奈耶素呾纜阿毘達磨
三次對法種智 根本定能澄淨證法持戒 調伏對法素呾纜
毘奈耶次第隨宜經典 第一一種次第三藏次第

[0275b01] 第十疑難第一結集緣起 不同未可為難第二名數增減大乘雜藏何故分別功德
雜藏瑜伽論雜事分別 功德大眾部瑜伽 雜事法蘊足論薩婆多部 雜事經文
毘奈耶 對法藏 毘奈耶
調伏對法契經 對法大乘雜藏 三藏
胎藏八藏大眾部大乘第三 機運一乘五乘攝持
即可俱許 勝鬘經毘尼大乘名為大學
十方佛土唯有 第三方便以此論藏不立
理應教門意趣 不可一准十度 八難不等不立
第四體性所有 第五別名何故小乘聲聞藏獨覺
菩薩藏如來藏 小於聲聞小乘聲聞藏獨覺如來藏願行名字願行
菩薩藏如來藏 菩薩德行如來德行有情成立 如來藏小乘之中聲聞
獨覺從小獨覺大乘 之中菩薩如來從小 如來藏何故菩薩藏誓願不以聲聞藏
不以誓願 薩埵菩薩 利益智廣 聲聞緣成
涅槃 薩埵由此獨覺不以 三藏貫穿生理 應名契經調伏對法
據實三藏素呾纜素呾纜貫穿根本 不得法處不得調伏對法貫穿
調伏三業得名無住涅槃得名契經調 對法如次得名之中 機理普曜經獨覺
三藏何故有別部類可分獨覺 部類不分
三藏教法不分第六差別尸羅無悔漸次毘奈耶慧應
對法調伏 福智定慧 差別調伏
不能斷惑調伏福智 差別第七部類 第八師資建立者
三藏十二分教佛滅度弟子得分 演說過失若爾便師資 深法證法聖法一切智
種智差別藏教便不許佛滅度弟子十二分教 三藏如是三界五趣何處具有
眾生仁王經變化無色界無色界阿含經陀羅尼經 地獄故知契經三界五趣
盧舍那佛十八梵天 解悟受持菩薩戒故知調伏 五趣無色界無有
耳識故知五趣有情 威力地獄眾生聞法 大菩薩地獄教化受戒種種事故 差別
尋伺教化 阿毘達磨可通不見 五趣四生中陰經 中有教化無色界眾生大乘
化眾生真身無業便瑜伽

十二分

[0276b06] 第六十二分教 別名廢立 問答分別

[0276b09] 第一契經 緣起譬喻本事本生十方十一希法十二論議

[0276b12] 第二相中契經相者對法第十一 長行 說法名為契經八十一
對法貫穿長行攝受 體性瑜伽第二十顯揚第六 有情
宣說無量相應乃至證淨 相應結集聖語令正 等次乃至廣說 善妙名為契經涅槃經
第十五如是我聞乃至歡喜 奉行如是一切修多羅修多羅 有別十二部涅槃 長行分相
不同相違相者對法 重頌長行
不了義經長行雖說未盡二義名為一者 利根後來二者不了義聽法 解明涅槃之一成實論
弟子義理 次第堅固嚴飾詞令 即令要略可解
相者對法於是聖弟子過去得失差別世尊 弟子未來生事因果
了義開示深密記者分別記分深密 名為處所不了義經少言不了義分明
深義涅槃經如來大人授記 阿逸多未來名曰 成佛名曰彌勒 三義名為弟子死生
因果二分深密菩薩當成 諷誦相者顯揚長行 結成三句四句
諷頌涅槃經 多羅戒律其餘四句 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伽陀長行因緣四句為首諸法名為伽陀以此涅槃有別修多羅云何
唯有修多羅 無量一切皆是涅槃指教 不滿唯一
長行 五七相者 於是當來
正教對法 伽陀如是勇猛精進靜慮思惟爾時梵志令正
正法久住涅槃經 禪定乃至明旦禪定無有 他心智說法乃至廣說如是
無問自說優陀那指事義理 問曰何故無言如來 默然答曰二種一心念
所以 所以名為名為輕重
即為說法 無言名為與其 既有無問自說何不
答曰十二分中說 不成 而言名為
佛國二種佛事 如來佛事是故不得 二分不以方名有無
說經緣起相者八十一有請 諸法世尊一時鹿 諸比丘宣說法要別解脫
毘奈耶所有言說於是如是世尊如是如是因緣如是如是如是如是三義名為因緣 制戒說法如次
對法唯有初二涅槃經唯有 對法因緣 因緣學處涅槃經
根本舍衛國丈夫羅網 世尊本末因緣說偈言 以為大器
說法具足 十一義理譬喻相者涅槃經 戒律譬喻阿波陀那對法
中有比況本義明淨 二十五於是中有譬喻對法 譬喻涅槃譬喻瑜伽
說經譬喻本事相者八十 本生宣說所有 本生一切名為本事對法
所謂宣說聖弟子前世相應涅槃 比丘出世 名曰契經鳩留秦佛甘露。 [*]
那含牟尼佛說迦葉佛名分伊帝曰多伽對法弟子 對本菩薩人事涅槃
法事瑜伽往昔一切 本事本生相者瑜伽二十五 第六於是宣說世尊過去
菩薩行難行本生世尊所有 生身所行菩薩行所有難行本生
對法八十一所謂宣說諸菩薩本相 涅槃經佛世尊菩薩鹿乃至金翅鳥
闍陀伽對法諸菩薩 涅槃菩薩身瑜伽往昔菩薩 本生方廣相者八十一
菩薩道菩薩行四十 不共佛法高大 長遠意言菩薩道不共佛法二空
福慧滿名為方廣大乘 小乘涅槃名為毘佛略對法 廣破無比一切有情利益安樂
宣說廣大甚深名為方廣能破 名為廣破無法名為無比 大乘名為方廣瑜伽第二十聲聞 方廣涅槃經第三大乘
小乘十二小乘有方 中正法名因果正名 四諦真正包含
小乘瑜伽大乘涅槃最為希法相者顯揚第六 宣說諸佛弟子所有
不共最勝驚異甚深 希有功德希奇 希法涅槃經菩薩初生即行
光明遍照十方獼猴聽法變為瓦鉢 初生 未曾有名為
希法功德弟子對法論 聲聞大菩薩如來希有奇特 聖者奇特相違
論議相者八十一經典循環研覈 一切了義 於是處世分別法相聖弟子
見諦分別諸法體性名為 涅槃經佛世尊
分別廣說相貌名優婆提顯揚第六瑜伽二十五對法云何論議所謂一切阿毘達磨研究甚深
一切契經宗要論議 佛世尊論議顯揚 弟子論議一種瑜伽論 八十一二種弟子作對法藏
論議如是十二分教同異學者瑜伽 二十五第八十一顯揚第六對法十一
第十五所有

[0278a22] 第三別名別名 十二部經 二種部類世人
二部 二分教義 十二分段
別名重述自陳 希有 之一
契理 因果差別差別分別名為即是 曉喻
本事本生本體本體
十二 契經乃至廣說論議

[0278b12] 第四一往據實 所以者何契經涅槃經如是奉行十二分契經
瑜伽長行 名為契經 一行一對
一切之中 教證如法舍利 來世成佛普智尊名曰花光
如是處處非一 為此重頌長行別有 弟子死生因果深義成佛
成佛 有無之中諷誦諷誦長行 之中
授記之中 有緣緣起 說法法花經第一中說
舍利弗慇懃世尊長行 緣起應有之中 譬喻火宅窮子化城喻
之中本事中說妙吉祥 佛滅度懈怠法師 弟子彌勒文殊
本事化城喻品 聞法諸佛聲聞漸教 佛道十六 本事聲聞本生事故

[0278c10] 本生常不輕重頌不輕 我身四部眾著法不輕 當作以是因緣無數佛不輕
本生本生十六王子 之中有方方便品 佛土唯有一乘法無二
方便一乘既是方廣深經 方廣深密爾時世尊說偈言甚深一切種子
即是中有方廣之中 希法化城喻品大通智勝佛 道場佛法現前不得成佛東方
世界五百萬億梵宮殿光耀 道場不得成佛 神通十方各各五百萬億國土光明 耀佛世尊希奇事故
之中論議解深密經 三無性爾時世尊 勝義無自性如是顯示 不知密意正道不能
其中一乘非有情差別研覈 三無性密意重頌論議由此正文 中有通有
成立相者十一多羅相者對於唯有契經諷誦
相者上來一法為例不能學者子細研究之中
因緣方廣希法論議不見 諷誦授記本事 過去未來生事
授記死生成佛名為授記 分明了義 諷誦譬喻本事本生諷誦
之中通有說通具有因緣 具有方廣有待 譬喻後五
本事本生不見二種本事 三分本生師資本生 方廣具有希法
具有以下相者其所 不定 名為如是
相者契經因緣譬喻 希法論議八部十一 其中具有十二涅槃十二部
多羅多羅中流方廣方廣之中 一切諷頌本事本生四部有餘諷誦
本事本生中有十一故此中有具有決定且如 乃至論議
追尋

[0279b09] 第五廢立何故十二分教 涅槃經聽法三乘 轉法輪十二能詮
十二十二支十二處 說法十二廢立廢立 聖教長行偈頌相對
重頌相對及於 諷誦相對有無及於 因緣有別即是
佛事佛事相對宿世 本事本生如是相對相對相對未曾相對不論
相對本末相對 本事本生應對十力中立上根所有智力
不對乃至不立漏盡不盡 所有智力 信樂
厭惡 不可記者 智者成法
契經無非如是乃至 理解未曾
不立聲聞 既有本經授記 現在其事可見未來 微細
宿本事本生

[0279c12] 第六十二 十二分 十二分
初二三藏 之中十二瑜伽第二十聲聞十二分一一涅槃經
第三大乘受持九部 因緣譬喻論議聲聞 九部故知聲聞具有十二不可說 名為聲聞聲聞藏契經
瑜伽二十五聲聞藏方廣無有得無理實 法花經第一小乘九部
隨順眾生大乘方廣大乘 具有十二故知由此應作
四句分別大全法花經 涅槃經俱全十二
三藏契經緣起論 十二分教教理三藏中一具有十二分 具有其所毘奈耶菩薩戒
方廣毘奈耶不違 因緣對法藏如是 奉行多羅故知三藏十二
十二互通 十二正法名為方廣聲聞藏 弟子死生聲聞毘奈耶

[0280a12] 說通十二分 涅槃第三大乘
因緣譬喻論議小乘十二 具有瑜伽二十一具有 法花經小乘
大乘十二瑜伽論第三十方廣 菩薩藏聲聞藏大乘 具有十二小乘十一方廣瑜伽
八十五十二分方廣名聲 相應契經方廣大乘相應契經小乘十一大乘方廣不同
有別涅槃經 制戒因緣大菩薩本來 制戒因緣 說法因緣
大菩薩分利不須聞法便 譬喻大乘經現見大有 大菩薩利根便 無論理實
解深密經瑜伽論大乘明論 大乘菩薩利根不假論議不假後來 重頌菩薩重頌涅槃一往
大乘三分其實具有 護法三藏 無餘即是
理實大乘十二聖教 大乘法花經弟子 成佛記名聲聞 大菩提猶如愚人愚人便
聲聞亦復如是 死生理實聲聞多聞不待憍慢便其實
聲聞不得無上菩提至極方廣其實正法方廣一會 一切不定聲聞佛果
迴心 聲聞無記方便品 聲聞尊重 聲聞聲聞等於
四諦無上無上 無上大法大乘是故聲聞方廣一往不定中說聲聞 唯有具有瑜伽論第三十
法花經小乘不得菩提方廣十一小乘經弟子 死生分明顯示諸法密意小乘經慈悲所有法相不待
便如初轉法輪不同 法華大乘中有十二大乘 說法因緣
毘尼大乘因緣 譬喻法相幽邃往復 論議大乘具有十二瑜伽
八十五三十八十一 聲聞藏方廣分為菩薩藏 菩薩十二分八十五方廣 方廣十二不假十一
聲聞藏八十五 方廣不同

[0280c15] 第一二種 普曜經獨覺 獨覺部類不可十二
差別聲聞聲聞菩薩 顯揚第六瑜伽論第二十十二分契經諷頌譬喻
本事本生方廣希法 因緣毘奈耶藏論議 十部 一部
一部對法藏 制戒毘奈耶甚深 二部
譬喻本事本生理實毘奈耶 對法毘奈耶藏譬喻 眷屬自性即非顯揚自性 毘奈耶
對法 眷屬毘奈耶一邊相違

[0281a04] 上來總是三藏對法論 十一契經諷誦聲聞藏
緣起譬喻本事本生 毘奈耶藏眷屬因緣一種毘奈耶譬喻眷屬方廣希法菩薩藏
方廣廣博菩薩藏希法難思 論議一種阿毘達磨藏中意十二分教五唯聲聞
毘奈耶菩薩 阿毘達磨聲聞 菩薩藏唯有據實初五 菩薩
聲聞中略方廣 以為聲聞 菩薩無有 三十八十二菩薩藏緣起
自性 毘奈耶 戒名因緣因緣自性 毘奈耶眷屬隨之涅槃經
如是奉行多羅二十五 十部名為 譬喻 法名因緣
三相毘奈耶 聲聞藏 方廣希法涅槃 十二聲聞正法陳義 十一聲聞藏故知希法
菩提名為 諸佛菩薩威神名為希法 聲聞 二分理實有如
方廣共同希法眷屬 菩薩藏其實論議對法弟子造論名為論議 阿毘達磨理實
菩薩 初文一邊 毘奈耶阿毘達磨 二部通有相對
涅槃經十二 多羅多羅流出方廣 中流出於如是乃至奉行 多羅十二分多羅
流出方廣具有十二分 流出方廣 流出 正說方廣菩薩
論議 菩薩聲聞阿毘達磨因緣聲聞 毘奈耶契經諷誦 聲聞菩薩藏
譬喻本事本生聲聞菩薩 毘奈耶對法 方廣
二種如是不違 分部三十六部分 三十六分部 廣說由此三藏十二分多羅
四句分別三藏多羅 十二多羅多羅十二 十二分修多羅
多羅多羅因緣論議多羅入藏 十二緣起三藏
外道典籍其餘 差別 上來第六十二分教

[0281c09] 第七問答分別十二分教何故長行 契經論義乃至循環研覈 論議乃至契經答曰得名
增上貫穿長行增上契經乃至 論議問答循環研覈增上 論議乃至契經何故契經
論議如是次第答曰文義 相對次第如是貫穿長行 未了一對長行中有
偈頌重頌 此前長行偈頌有無 緣起長行
譬喻 弟子自身世事先人本事次後本生此前諸法不正
教行不正教行即如 九分教正方教行寬廣 方廣次後既有寬廣
未曾希法上來十一 便深法未能研究 推尋論議十二分教有如 次第廢立增減





[0282a03] 十門解釋釋名出體 分別道分分別 分別分別分別
分別問答分別

[0282a07] 第一釋名所知障 所知不生煩惱障大涅槃 現證
無漏道種子相續 有漏無漏道現行 相續名為
名為 無漏道二障有漏無漏道 現行不生
體性不生不生 即真
對法第九三轉 三轉真理 三義具足

[0282a23] 第二出體二障現行種子 業果體性對法云何 一切分別染污見處
乃至語業一切 三惡趣見道 解深密經第三卷云惡趣雜染初地
成唯識論第九卷云即是惡趣業果 無餘涅槃既是擇滅煩惱障所有 皆是解深密經二種
種種唯識即是 三業所知障業果佛地論 二障業果二障故知
煩惱與果一切有漏自性應斷業果 唯識由此二障
有漏棄捨三智成唯識論第十卷云轉道通有無漏二道加行根本三智
其所加行智能二智由此勢力不生 非要六行方便修慧 加行
修慧六行加行 修慧思慧二障 此道有漏加行有漏
加行未成 無漏智中略根本智 境相隨眠 後得智空理無力隨眠
安立安立明了現前 隨眠瑜伽成立 理趣一切見惑修道隨眠
隨眠 二智二乘菩薩位菩薩 不斷煩惱金剛心所知障 一時所知障
菩薩十地三智通有 無漏說定煩惱
制伏二空真如 擇滅三乘 解脫

[0282c07] 第三分別中有薩婆多六識犢子部 五識無染大乘安慧所知障
第七煩惱障第八 差別護法論二障七識 六識第七識
七識第七識 異熟增上 薩婆多第六
離欲退在意俱舍等同大眾 四部化地部六識 五識犢子部第六
五識無記無染成實論 六識無記第四末後 智慧正斷大乘第六意識
退離欲瑜伽第一第六 不共業不能平等第九真性

[0282c26] 第四道分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 加行加功無間 斷惑解脫無為解脫
通有無漏斷惑成唯識論第十卷云二乘根鈍各別無間解脫加行
加行進修 煩惱無間解脫根鈍不能 即為三道各別第九卷云
斷惑二道解脫道 無間解脫 無間隨眠解脫二時
二種有漏六行 隨一無間道隨一解脫 加行二乘無漏道無間
解脫有漏六行無間解脫 第九所有加行無間解脫 何故唯識唯識
對法道理相違 修行加行道唯識 道理名為加行
解脫後加唯識菩薩利根 非要無間解脫剎那剎那 加行剎那剎那前後相望
具有菩薩利根念念 具有不同三乘道理二乘 一切二乘異生有漏無漏道
無間正斷解脫道中斷加行 菩薩利根有漏無漏業果
未必菩薩二乘異生未必 有漏三慧加行
修慧對法加行道 勝解斷惑遠離 加行道無間道
對法勝解二種作意初三未盡遠離據實 初伏諦觀入見道六行
加行無漏無間 道中折伏正位 加行無漏道有漏修慧
加行道無漏斷惑 無漏加行加行自有之中 三智地上加行如常分別

[0283b14] 第五分別唯識 三慧三智五四念處五忍 現觀作意七覺支十八聖道唯識
二空人空煩惱障 業果不斷習氣解脫道 重者菩薩
二者不斷 二禪苦根二乘 不斷法空三時
二障一切習氣惡趣中法空觀所知障 種子二障所有所知障
品類十地修道法空 人空所以三慧 三慧分力正觀
正觀即為修慧欲界 煩惱修慧攝論出世止觀十地
第八菩薩能持天親 即是三慧真俗何妨 不能
三智三智加行 佛性論無分別智現在 名為盡智後得智未來無生智
大位二智二智無生非典不須和會五四念處大乘念處
法念處念處緣法 空無既有 相違相違
伏忍乃至寂滅忍伏忍不斷無漏分力寂滅 十地菩薩道
現觀現觀不能 正斷 無漏斷事對法
世俗智不能瑜伽 作意 遠離四攝五觀加行究竟
加行究竟對法瑜伽不同 覺支十八聖道

[0283c26] 第六分別一空無相 願行六行四諦十六行一空 願行顯揚第二
無相有漏無漏修慧無相三摩地 通有無漏
解脫門無漏故知 三門空行 空門大乘四諦理入二乘
三行加行正斷大乘 十六行二行十行 有為四行無相無為
六行有漏行為無相無漏六行四行 無相三門苦諦非空非有
無為無相顯揚第二 無相 三門三門空行十六
無相 應觀四諦不決 三門十六正智
三門十六瑜伽論五法 解脫門出世正智唯識 卷云三門三性理實真理
三門三門故知十六 空門斷惑 我空空行空行
苦諦三門別處 道理六行六行唯有方便
無間道隨一解脫道聖者二乘 十地菩薩受生本地
分說菩薩資糧六行 不斷煩惱上界不用瑜伽論六十九聖者不用六行
分說理實三十六行者 十六行相見加行道 方便正真菩薩二乘
無漏非凡所得佛性論聲聞 利根法忍第一無我三界 真諦八十八鈍根聲聞十六行
三界四真諦八十八上下利鈍 大乘不須和會 犢子部十三苦諦法忍 欲界未盡
三苦類智無後不須 四諦十二十二 第十三不須

[0284b18] 第七分別古德有言無品 無妄三劫念念 念念法師聖道九品
九品不然七識之中煩惱障 所知障煩惱障第七識六識 九地九品八十一見道
定然俱生不同 邊見相應第九九地 九品唯一九品八十
一品第七識九地煩惱障 九地第九品類 增上邪見
九品如是第九 無學金剛九品增減 九地一品細分便八十一
勢力下品金剛 一時由此煩惱應分 六識中分九品三乘唯一
一心見道三心見道 無漏正斷有漏 瑜伽論世間俱生
不能分別煩惱俱生薩迦 六行加行 菩薩地分別現行
唯識勢力不行六識中分 習氣九品一品九品何者第九
樞要六識俱生煩惱習氣 九品不同隨眠 八十一品類漸次二乘
異生身邊第九 九品二者 諦見不斷 便次第九地合為九品
三界九地一切煩惱九品 無學果超越四者三界九地合為 金剛心大乘十地不斷 六識俱生煩惱所有習氣
九品十地漸漸十地 所知障品類第七識九品 一品一品三乘金剛心一剎那
無學習氣所知障 六識之中分別所知障習氣 說定一品一心見道
三心見道六行煩惱 俱生所知障習氣九地八十一 煩惱行者可言不行
俱生九品六行 加行十地 不分前後初地 初地有頂欲界
此地即便前後第七識 所知障習氣雖說九品無品一品金剛心中方
現行無相論說第二 皮肉煩惱見修 仁王經三地三界 三界心煩九地
煩惱十地佛地三界煩惱心細五忍差別 煩惱別有相違

[0285a21] 第八分別中有一二二乘 煩惱障習氣不盡 所知障差別漸次三界
分別煩惱一來果欲界修道不還者九品有頂九地 超越不定超越欲界 五品一來超越不還
除非預流超越并非二果有頂第九無間道 阿羅漢獨覺三界一切
菩薩一切三乘 現行菩薩 解脫分如常二三分別
伴隨羸劣隨眠微細隨眠二門唯識三惑一切二障分別見道
對法俱生一切二障 對治金剛心煩惱永不行者 分段不生在於變易不生在於
佛地 瑜伽第九論疏所知障業果 十地業果
無間解脫二道 分別闡提不信唯識 無明二障不共二相
隨眠不共獨行不共隨眠 見道十住第四二相不共忿無明分別俱生
隨眠位次不共第七識無漏非有無漏 名為隨眠金剛
煩惱障分別住地一見一處欲愛四無色無明 住地一起現行住地
隨眠一處分別煩惱障俱生 煩惱障一切所知障其所 分別一處 何故般若第五十四仁王經初地
三地斷見 舉凡十地 相同世間三毒地中
沙門果果斷 見疑初地見者身見 俱生身見煩惱
身見生身五者 自性散亂五識散亂 五欲散亂定位味著四相
修善散亂我執 我等由此永不 清淨六作散亂
散亂思惟尋伺對法第一六根隨眠 煩惱障戒取邪見分別
煩惱俱生 見漏思惟 後五見修
初一釋義 分別三事顯揚瑜伽菩薩地三十六 自性執法差別諸法
我有我所 相違初三生分 我慢三生
無慚無愧 九結隨眠
見結取結疑結 隨眠隨眠貪欲隨眠 三毒上心無明住地見諦
修習八不淨地淨地第六 第七見修其所 分齊煩惱第一
應斷位次

[0286a06] 第九分別中有煩惱障欲界 有頂三界
二乘菩薩菩薩斷惑 色界無色菩薩不然分別其三
分別二障欲界六天人趣三天 顯揚惡趣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
聖者迴心所知障色界 煩惱俱生 二乘三界九地菩薩二義
不定性身通 色界第四禪菩薩摩醯首羅 不定性
俱生所知障 無色菩薩不生無色界 煩惱障色界無色方便根本
六行無漏六行 便作意根本方便第七作意 無漏色界方便無色
有無不生 正斷二乘分別煩惱障 色界無漏道猛利中間有無
真道入見道無色斷惑 十九見道 說中間有見道修惑九地
無色瑜伽第一九地 中間靜慮四靜慮無色 見道有頂無漏
不能斷惑菩薩分別二障 功德 俱生所知障習氣無色 俱生煩惱障第四金剛心
第四禪斷惑廣說

[0286b12] 第十問答分別煩惱三世之中 薩婆多不同大乘瑜伽第五十八去來今
過去隨眠任運無何 未來體現無何現在 隨眠剎那不住何所
隨眠隨眠不和是故現在 作意因緣 見相隨眠
心滅心滅平等平等對治 生滅道理正見相應對治 在世無有隨眠過去隨眠 隨眠未來世隨眠從此
轉依隨眠相續所有世間無記去來今 是故三世煩惱退 不退薩婆多見道永不
退無學道不動不退退種性退 護法必勝本性不退退 退大眾部退預流果阿羅漢
阿羅漢見修二道堅牢見道不然退大乘聖道隨眠不退退涅槃經世俗煩惱
無常瑜伽退種姓 退菩薩無漏道 不退自在舍利弗十信第六
退退煩惱先有云何若是現行久已種子不可 五十八隨眠煩惱
隨眠名為何以 隨眠煩惱復現 隨眠隨眠畢竟
聖道正斷隨眠種子 不生現行隨眠三心見道 何故三心
二心三心二心 第二剎那不斷 地中斷惑習氣不可
此道加行 作意煩惱 作意煩惱佛地論共相
散心說定 一切現量定心 斷惑共相
定心第二定心 自相共相方便共相 方便共相不如
自相由此道理真如空無 共相真如二空共相 方便共相
自相斷惑自相共相 如實因明共相 一切法實義自相
諸法自相共相不共 分別心一種能詮諸法 花名共相散心分別比量
一切定心分別現量 無常一一各別名為自相真如雖是共相以是諸法實性自有共相不可以一切法
不一共相自相一切共相 不一意言無我共相一一自相即可二觀共相唯識無我
自相一一真理了知緣起經 真諦聖智真智安立緣故 現觀一剎那加行普遍
非一一法真如妙理別知 名為佛地相違煩惱 從何相應緣故煩惱
所以者何對治道生煩惱得無 是故相應煩惱 煩惱名相應斷
相應不復無能心縛緣故煩惱障菩薩止觀煩惱 二觀無相諸相解脫
解脫故世 止觀俱解脫云何次第煩惱在家最初
不善事業惡見次後應斷出家 尋思次後應斷不定 三摩地眷屬國土不死尋思
作意遠離 斷見煩惱修道煩惱 障礙煩惱
別有應斷所知障次第 二障見道修道正斷見道顯示

二諦義

[0287b16] 二諦深妙盡言三門分別二三淺深三相問答

[0287b18] 中有 一諦究竟真實不可仁王
二諦人法涅槃 二諦真俗二諦一一 顯揚二諦
瑜伽唯識 一世俗諦隱顯勝義諦 第一義諦真諦別名
無體不同 各別二諦四重二諦事理二諦淺深二諦二諦世俗諦
一世世俗諦有名無實二道 世俗諦隨事差別證得世俗諦 方便安立勝義世俗諦假名
安立顯揚論說俗諦皆是安立 可知云何第四安立勝義諦 隨順安立名勝
第四勝義假名施設勝義諦一世勝義諦體用 二道勝義諦因果差別
勝義諦勝義勝義諦安立勝義第四一種安立勝義釋名
別名護法 毀壞顯現 應名隱顯空理有相顯現
手巾顯現 世俗諦三佛 釋名隱顯 顯現即是俗名
有如實有如實有無不虛 世俗世俗
殊勝二種一境名義二道 名義第四勝義即是 釋名勝義
圓成其所根本 所以真如 無漏真智
真如通有第四勝義 道理名義境界三勝義境界名義實義如實
如實理事勝義 勝義二種 得名聖諦四聖諦聖者有無
不虛別名世間 真理當世虛偽 世間假說名為
道理世俗名為 道理事相顯現差別名為世俗證得 世俗施設染淨因果差別
證得有相可知名為世俗勝義世俗出眾聖者所知名為勝義假相安立名曰世俗世間即世俗諦
乃至勝義即世俗諦世間勝義事相破壞名曰世間所知第一俗名勝義道理勝義
因果差別名為道理無漏智 俗名勝義證得勝義聖智空門 名為證得凡愚不測俗名
勝義勝義勝義 勝義聖智內證名勝 世間勝義諦乃至勝義勝義諦
勝義 一世俗體顯揚論說安立 有情無實有情
無體通有無用二法 我等涅槃第十三有名無實 眾生乃至名句
世諦眾生無用火輪 二世俗體瑜伽論安立 涅槃陰界名為世諦有無
諸法有別體用第三 俗體顯揚論說安立預流果 聖果四諦涅槃
八苦名為世諦第四世俗瑜伽論 安立勝義諦涅槃 名為世諦
我法無我世俗 俗體假名安立俗體有相安立第一 勝義唯識涅槃
有名實名第一義 第二勝義唯識四諦 涅槃苦集滅道第一義諦
三勝義唯識二空 涅槃八苦第一義 諸法無我名勝第四
勝義瑜伽論安立一真法界 實體即是如來虛空佛性 第一義不依無我
三勝義有相安立第四勝義無相安立之一外境名為世俗第二俗諦心所心所
施設差別第四智證 其所即是三性上來第一

[0288b28] 第二三乘淺深中有三乘淺深二乘二諦觀行 生空加行
涅槃世諦第一義諦 故知世諦名為分別世俗無量 無邊聲聞緣覺所知
俗諦一切無常諸法無我 寂滅第一義第一義 無量無邊不可稱聲聞緣覺所知
第一義勝義種別 一切如下廣說仁王經 世諦中有第一義諦有諦
人法二諦 相望異生二乘如來由此 人法二重是故三乘二諦聲聞乘
二諦第一世間世俗諦安立 我有 實法實法
二道世俗諦安立 聲聞三義第三證得 俗諦安立四聖諦加行
證得第四勝義世俗諦安立 真如生空真如第一世間 安立三科第二道理勝義
安立四聖諦第三證得勝義諦 安立生空真如第四勝義勝義諦 安立生空無我一真法界
安立安立 第二第三世俗諦聲聞境界獨覺乘二諦聲聞 上下淺深差別第一
世間世俗諦安立我有 聲聞 執法第二道理世俗諦
安立十二支流獨覺 第三證得世俗諦安立 十二雜染觀察及於
七十七四十四加行 修證第四勝義世俗諦安立 真如第一世間勝義諦安立流轉
第二道理勝義諦安立十二 雜染觀察七十七四十四第三證得勝義諦
生空真如第四勝義勝義諦 生空無我一真法界聲聞 勝義聲聞獨覺
聲聞不同聲聞獨覺 聖諦獨覺十二支流
還滅七十七大利聲聞 菩薩乘二諦二乘根性不同 有別第一世間世俗諦
安立我有 人法第二道理世俗諦 安立十六善巧第二菩薩
藏經第十七四緣 六根有為 善巧菩薩我法
瑜伽論善巧更加第三證得世俗諦安立三性三無性唯識妙理
證得第四勝義世俗諦 二空真如菩薩二空如故第一 勝義諦安立十善第二 勝義諦安立三性第三
勝義諦二空二空證得 第四勝義勝義諦安立二空 一真法界二乘 二乘
十善 三科四諦以為體性不及 二乘所知法空三性
二乘四諦初一俗諦假名安立三世三勝義有相安立第四勝義 差別安立自內證
人法淺深依法 四諦淺深涅槃經出世知者 第一義諦世人知者名為世諦世諦
善方便隨順眾生說二諦五陰和合稱言某甲凡夫眾生其所 世俗諦無有某甲名字 某甲名字出世性相
第一義諦依法淺深涅槃經 解釋教攝顯示五蘊 第一五蘊第二
五蘊之上因果道理第三 無二無我真理第四 真如五蘊第一
因果理即第二五蘊二我第三五蘊 一真法界第四
成唯識論第七卷云世俗 別有心所第二差別 勝義心所第二
道理第三世俗如是 第七差別相依 世俗第二勝義勝義中心
第四八識自體 第三對心第四虛妄 第一真實第四
第二第三第四如是一一 推尋相對四諦

[0289c15] 第三問答中有教相問答分別教相涅槃經第十三 迦葉菩薩白佛一時恒河
尸首爾時如來樹葉諸比丘 多少乃至說法中葉 如來無量諸法四諦 應有迦葉
諸法四聖諦迦葉 四諦如來何故唱言佛言善男子 何以善男子
二種一者二者聲聞 諸佛菩薩善男子 名為分別有無
二乘所知 色受想行識苦諦并集 滅道善男子世諦 分別世諦有無
無邊非一所知 一切無常第一義三法印 第一義無量無邊不可稱二乘
所知古來恒沙無量 無邊上經迦葉二諦世尊 一一二諦
凡夫不了聖者凡夫 不能名為 二智二諦據實
深淺二諦說中 二乘形上 上下智力其所次經
白言第一義中有世諦世諦之中 第一義即是一諦妄語善男子世諦第一義
二諦相離世尊若爾 二諦佛言善男子善方便隨順眾生說 二諦善男子言說二種
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出世 所知第一義諦世人知者名為世諦淺深二諦善男子
和合稱言某甲凡夫眾生其所 世諦無有某甲名字 名字出世性相 第一義諦復次善男子有法有名
有法有名無實善男子有名無實即是世諦有名第一義諦 眾生壽命知見養育丈夫受者
作者乾闥婆城龜毛兔角 陰界世諦苦集滅道 善男子世法一者
四者五者執著 男子云何男女屋舍如是 云何四句一偈如是
名為云何束縛合掌云何鳴鐘 云何執著
遠人有染執著 婆羅門結繩身上便 婆羅門沙門執著
如是名為世法善男子眾生如是世法顛倒如實第一義諦復次善男子
世諦 第一義諦復次善男子八苦名為 世諦無生愛別離
怨憎無求不得五盛陰第一義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所 走時
飲食名作林木工匠 金銀如是名字 如是其實父母和合
世諦十二因緣和合第一義 古來五陰和合以來 細分
小乘淺說諸法 薩婆多小乘 諸法假有無性成實論破相宗
大乘諸法因緣宣說諸法畢竟 空寂大乘 諸法畢竟非有真實法界常住
涅槃二諦 初三二諦 二諦破相宗
二諦二諦 不能情理 眾生以為世諦無我
第一義假實分別如是一切假名有名世諦實法有為第一義
分別分別 第一義理事分別 世諦十六行法相道理第一義
分別苦集滅道第一分別苦集道理同名世諦滅諦第一空有分別四諦十六行
空無世諦無我 第一分別世諦 第一經律阿毘曇正法
三十七第一義 第一情理五陰 合稱某甲稱計我人
聖人無有某甲第一 第二假實二法有名 其實求法
有名無實如是一切施設 無體無實世諦
第一第三理事世諦第一假實眾生乃至兔角 火輪其實
一切同名世諦苦集滅道法相道理 第一義二諦 前門法空二諦 其實法空二諦前門
世諦世法於是五法顛倒 第一性空不亦實性顛倒後門世諦五陰諸法 同名世諦第一諸法性空
第一義破相宗二諦八苦以為世諦八苦第一義問曰二諦古來 因緣假有以為世諦宣說
以為世諦宣說無性第一 宣說無相第一義 第四二諦事相 以為世諦法性緣起第一義
云何譬如 名為如是 父母名為世諦因緣生名為第一
古來因緣所生事因 毘曇二法因緣所生無常生滅 法數三假因緣所生成實
所生猶如幻化妄想因緣所生 所見真實因緣所生所謂佛性十二 因緣緣生世諦
第一 明顯二諦小乘破相 二諦自有小乘二十
大唐所有所有 二諦由此舉事 二諦凡夫其所名為 世諦出世性相
故知但是重顯二諦 相待建立以下依法相對 不分差別分別即是 第二有名無實世俗即此
顯揚我有有名 實名第一義勝義有名 我有真實最為
勝義三科 有名實名第一義不違 第三眾生乃至
世諦四諦第一義 四諦世俗乃至 無體世俗諦 三科法名世俗四諦
世俗皆可 第二有名無體用法陰界法名真諦
勝義非唯勝義三科 四諦理即即是 第二世俗四諦即是第二勝義第四
名為世俗世俗如此世俗我等無體用法無實有用顯揚 房舍世俗無實我等
卑劣唯有 真實名句第一義勝義 五世三科
說通 有用無體真諦不然 初二能詮
能所 真實差別無異第五 世諦之一 無我名為世俗外道異生
五蘊 無我以此 苦諦真諦第三 一實真如真如不依
勝義勝義無我 實名世俗第四勝義世俗 世尊無義一實 即是第四勝義勝義第六八苦相等
四諦 無我八苦世俗第三證得世俗八苦即是苦諦三諦第五
第五第六便前後不定第七說法二諦差別及於空有事理淺深
四重二諦形成真俗世人 所生名為世俗出世因緣生 第一義二諦父母所生 名為世俗因緣生實法名為
勝義二諦二諦差別 觀經 根本依法 宣揚佛言
[*] 胸襟而已故知經論 分別不同應允 何以得知一實真如
勝義涅槃文殊師利菩薩摩訶 白佛世尊云何佛言善男子名曰真法善男子
名實善男子顛倒 顛倒名實善男子無有 虛妄名實善男子
大乘大乘名實善男子 佛說名實 善男子一道清淨無有
男子名為 意即真如 勝義俗諦殊勝文殊師利白佛
世尊真實真實 如來虛空佛性如是如來虛空 佛性無有差別文殊師利有諦 有諦實有有諦
有諦善男子如來虛空佛性文殊師利無常
如來無常是故虛空佛性亦復如是經文一實真如佛性如來法性
虛空安立 即是一真法界苦集 四諦由此
但是瑜伽顯揚二諦 即非安立第四三不
所以差別名為安立無有差別安立唯一成唯識論第九具有
差別勝鬘一諦第四 二諦各自顯揚唯識第八二諦俗諦世俗
二行世俗世俗如次三自 真諦勝義真如得勝 涅槃三行勝義聖道世俗第一
唯有假名無體世俗第二第三 有為事故四諦 事故他攝第二第三世俗
第四二空 勝義可知勝義第四 得勝第三
勝義第二無漏真智其事第一其所世俗可知四諦苦集滅道得勝
第三第二瑜伽第四 十六施設建立無量 一諦不虛第四二諦
世俗諦勝義諦仁王般若波斯匿王白言世尊世諦中有第一義諦 瑜伽
次第二諦三諦能詮體用離合差別 真俗初三
四諦 雜染清淨因果 二果三智四境
安立安立安立之中 心境因果第三俗諦第二 真俗第二第三俗諦第一第二
第五第四俗諦第三第四真諦 初四如次 一諦遍知
應作修習勝義 染淨因果各異 義理義理
初二 初二第一如次即是四諦第三俗諦第二七諦
過患出離四法勝解 聖諦次第初四意解 聖凡所知種類初四第三俗諦
第二意解思惟第四俗諦第三無我皆是聖諦 有無事理妄說
聖諦聖知無可 七諦過患出離應斷 二觀四諦第二
道諦第三第二 行苦壞苦三苦 還滅雜染清淨八正
加行三苦生死涅槃有無 初四及第第二第三俗諦第一 真諦第五及第第三俗諦第二
因果第四第三第四真諦 第八加行第三第四俗諦第二 第三真諦勝鬘經
淺深種類 聲聞四諦第三俗諦第二 四諦菩薩四諦第三俗諦第二
第四第三安立 無常苦諦三空無我 無有方便
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四境 二種一道分成 四諦第三第二
苦諦匱乏苦諦三界不平等苦諦變壞苦諦苦諦 煩惱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正見
正見初五有漏異熟因 出世無為苦諦初一老死怨憎會苦第二即是求不得苦
病苦第四愛別離苦第五 五取蘊苦八苦道一差別第三俗諦第二
義門不虛 無常

[0293b04] 分別問曰雖說二諦不同 何者名為安立何者安立顯揚 俗諦皆是安立瑜伽論第四
是非安立安立即是 三諦若是安立何故 安立瑜伽論六十四
安立二種解脫不應理一者 安立 有相諸相不得解脫
不解安立 不行解脫 解脫若非安立何須安立六十四
方便清淨有所有所 有所進趣有所了知安立 有相二縛解脫過失六十四
定心第四靜慮順決擇分 中轉二種應得解脫 究竟清淨有相猶在心許 有相出世
二種有相不得解脫無相 安立由此無分別智無相 斷惑何須 歸真一諦
一實諦如來藏一實 或是非一事理 安立六十四
法界名為勝義世俗仁王經中說 人法涅槃 二諦
二諦顯揚 二諦之中諸法有無事理淺深各別二諦之中四重
瑜伽世俗勝義世間道理 證得真理由是世俗勝義 世間
世俗勝法世間勝義 增減二諦仁王經世諦之中第一義
涅槃經世諦 第一義有別方便隨順眾生說二諦 不可說定異第一世俗有名無體
無可假名安立 名為第四勝義不可施設 超過一切名為
由此二諦四句分別第一第四真俗三諦真俗
第四勝義不能名勝名為第一世俗不能名為世俗名為第一勝義俗名第二勝義
名勝第三勝義俗名第四勝義 俗名第一世俗第二 第三世俗 世俗
真是 俗家 圓成俗諦 真俗相依建立如是
經論後學未能 翻譯所聞其間 所以編集以為後學
可謂千葉萬代讚詠 何以伯牙

大乘法苑義林章第二

[0294a14] 六月 法師     六十八

[0294a16] 求法沙門

[0294a17] 十二 (壬子) 十月 修補

[0294a18] 法印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5 No. 1861 大乘法苑義林章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