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heng Fa Yuan Yi Lin Zhang 大乘法苑義林章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二基撰
諸藏章
[0268a09] 諸藏。略以十門分別。一結集緣起。二名數 增減。三辨廢立。四出體性。五釋名義。六顯 差別。七彰佛自說總別部類。八師資建立。
九次第分別。十釋通疑難。
[0268a13] 第一結集緣起者。一切經中別有一卷。名結 集三藏傳。并付法藏傳.大智度論第二卷.真 諦三藏部執疏第二卷.大唐西域記第九卷.
并四分律等。今竝詳審合集而說。欲別具錄。 恐文繁廣學者難知。西域記云。摩揭陀國正 中。古先君王所都之處。出勝上吉祥茅草。
謂之上茅城。即矩奢揭羅補羅城也。崇山 四周以為外墎。西通峽徑。北闢山門。東 西長南北狹。周一百五十餘里。
[0268a21] 內城餘趾 周三十餘里。山城北門行一里許。至迦蘭 陀竹園。竹園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陰。大 竹林中有大石室。大迦葉波結集之處。未
生怨王。為結集者建諸堂宇。即山城北 門外西南山之陰。真諦云王舍城七葉巖。 集藏傳云僧伽尸城北。三說同也。大智度 論云耆闍崛山結集者非也。此山在王宮
城之正北十四五里。接北山之陽。結集在 大城北門外。記跡現存。故知非也。三文名 別。處所不異。大智度論第十一卷說。佛
入滅時。地六種振動。諸河返流。暴風黑雲 雷電雹雨。星流處處。師子惡獸哮吼呼喚。 天人號咷。諸天人等皆發此言。佛取涅槃
一何速疾。此時災變無量無邊。諸大聖人皆 入寂滅。西域記云。時大迦葉。宴坐山林忽 燭光明。又覩地震曰是何祥。若此之異以
天眼觀見佛世尊於雙林間入般涅槃。智 度論云。六欲諸天乃至遍淨諸天子等。見 諸羅漢皆般涅槃。心自念言。佛日既滅。諸
弟子等亦隨隱沒。乃至廣說。象王既逝象子 亦隨。法商既去從誰求法寶。爾時諸天禮 迦葉足而說偈言。耆年欲恚慢已除。其形譬
如紫金柱。上下端嚴妙無比。眼目清淨如 蓮華。白迦葉言。仁者知不。法船破。法城頹。 法海竭。法幢倒。法燈欲滅。法人欲去。行道
人少。惡人轉盛。當以大慈建立佛法。時大 迦葉。心如大海澄靜不動。良久而答。實如 汝言默受其請。諸天禮足已忽然不現。真
諦三藏部執論疏第二卷云。佛般涅槃已後 經七日。迦葉命屬徒眾。欲往拘尸那城。路 逢外道名優婆柯。此云近性。迦葉問言。汝
從何至。外道答曰。我從世尊涅槃處來。佛 般涅槃已經七日。無量天人燒香散花設 諸供養。我於佛所而拾得此曼陀羅花。以
示迦葉。迦葉往至未生怨所。語彼王言。我 須八槽。願王令取。王依教勅。又索王醫。王 亦依命。問醫諸藥。何藥治風。何藥療瘡。復
從王索。王皆隨與。磨藥為屑。煮以為膏。 內八槽中。即於是日報阿闍世言。佛般涅 槃已經七日。王聞此語悶絕而死。迦葉以
王遍安槽裏。至第八槽王乃得活。以藥勝 力資王得甦。如是三告王聞即死。次第安 槽如前還活。迦葉為說。一切有為皆歸磨
滅。悉是無常。如來亦同王勿憂惱。宜弘正 法以報佛恩。應與眷屬俱赴佛所。王與 眷屬俱。并大迦葉。屈申臂頃至拘尸城。王
既見佛悶絕而死。迦葉又以置藥槽中。乃至 第八王便得活。佛於衣外出其雙足。受迦 葉禮。四部弟子見佛涅槃。迦葉未至來。皆
不入寂滅。迦葉既至更無所待。無量聖人 亦般涅槃。涅槃既眾無聖住持。住持既無恐 正法盡。迦葉便語未入滅者言。諸聖者未 須入滅。我等應欲報佛法恩。撰集如來
所說三藏以利眾生。若不從我言得突吉 羅罪。如此歷語少有入滅。西域記云。時大 迦葉語其徒曰。慧日淪照世界暗暝。善導
遐棄眾生顛墜。懈怠比丘更相賀曰。如來寂 滅我曹安樂。若有所犯誰能訶制。迦葉聞已 深更悲傷。思集法藏據法治犯。真諦云。迦
葉有二弟子。一名難陀。二名優婆難陀。見 佛涅槃生大歡喜。時四部眾以告迦葉。迦 葉訶嘖驅令出眾。極思結集。集藏傳云。四
部人天分佛舍利以為八分。燒佛灰炭及 安佛床。起十塔已。大智度論.西域記云。摩 訶迦葉在須彌頂擊銅揵槌。說此偈言。 佛諸弟子。若念於佛當報佛恩。莫入涅
槃。是揵槌聲傳迦葉語。遍三千界皆悉聞 知。諸大弟子得神通者。皆來集會至迦葉 所。迦葉告言。佛法欲滅。諸大弟子中。知法
持法。亦逐滅度。未來眾生甚可怜愍。結集 既竟隨應滅度。諸來大眾皆隨教住。得九 百九十九人。唯除阿難。真諦云。得四百九
十九人。唯除慶喜。集藏傳云。得八十千皆 是無漏。此傳。通說有學無學。四分律云。先 有五百。後富縷那至更有五百。前後別也。
真諦云。夏四月十五日在安居中。阿闍世 王為大檀越。如來在世諸弟子等。於朝及 暮禮拜如來。今夏安居。朝.暮.及中分為三
時禮拜供養舍利。智度論云。以洴沙得道。 八萬四千眷屬亦隨得道。洴沙教勅宮中常 設飲食供養千人。故阿闍世未斷此法。聖 者雖眾唯留一千以令結集。若多留者於
外乞食。恐外道論議妨癈法事。時大迦葉 與一千人到結集所。語阿闍世可給我 食。是時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說戒時。西域
記云。夏安居初十五日集。智度論云。迦葉入 定觀於大眾誰未盡漏。唯見阿難猶居學 地。從禪定起牽阿難出。汝結未盡不應
住此。阿難恥泣而自念言。我二十五年。隨 侍佛後供給左右。未曾是苦。白迦葉言。我 能有力久可得道。但諸佛法。阿羅漢者不
得供給。左右使給故留殘結。大迦葉言。汝 更有罪。一者佛意不欲女人出家。汝遂慇 懃請佛開許。以是正法衰五百歲。汝今應作
突吉羅懺阿難答言。我愍瞿曇彌。又一切佛 法皆有四部眾。豈今我佛唯獨無有四分律 雜揵度末云。大愛道尼。於佛有恩。佛小失
母彼收養之。故可聽度。二者迦葉復言。佛 欲涅槃時近俱夷那竭城。背痛。四疊欝多 羅僧敷臥。言我須水。汝不供給。阿難答言。
時五百車截流而度。令水渾濁。由是不取。 迦葉復言。正使水濁。佛有神力。能令大海濁 水還清。汝何不取。是汝之罪。應作突吉羅
懺。四分律云。天神亦能令水清也。三者迦 葉復言。佛問汝云。若有能修四神足者。住 壽一劫若減一劫。我即好修。而汝不答。如
是三問而汝默然。由汝令佛早入涅槃。應 作突吉羅懺。阿難答言。魔蔽故爾。非我惡 心。四者迦葉復言。汝疊佛衣。如何以足蹈
僧伽梨。應作突吉羅懺。阿難答言。時大風 起無人相助。便吹墮落落於足下。非不恭 敬故蹈佛衣。四分律云。與佛縫衣蹈佛衣
上。五者迦葉又言佛陰藏相。般涅槃後以示 女人。是佛可恥。汝應作突吉羅懺。阿難答 言。時我思惟。若諸女人見佛陰藏相。便自
羞恥女形醜陋欲得男身修行佛相種諸 善根。故我示之。非為不恥而故破戒。四分 律中無此一種。更有不問微細戒為一。佛 遣為侍者。阿難不肯為一。女人污佛足為
一。故合成八。集藏傳中但說有四。度女. 蹈衣.索水不與.及不問戒。智度論云。大迦 葉言汝此六罪宜應懺悔。阿難言諾。長跪懺
悔。雖說有六。文但列其五。文既似脫。
[0269b29] 四分律云。阿難答言。然我不識是罪。信上 座語故懺悔。懺悔訖牽出語阿難言。汝得 漏盡然後入來。迦葉語竟便自閉門。大眾論
議結集毘尼。阿那律言。舍利弗弟子憍梵波 提。能知毘尼。今在天上尸利沙樹園中住。 遣使請來。迦葉遣使喚憍梵波提云。閻浮
提僧有大法事。今速來喚。汝可疾來。使者 即禮僧足。禮僧既訖。如鳥飛空到尸利沙 園。依言請問。彼問使言。將無鬪諍來喚我
耶。無有破僧者不。使答言無。佛日滅耶。使 答言爾佛已滅度。彼言佛滅一何疾哉。我和 上舍利弗今在何處。使答。和上亦已涅槃。大
目乾連為問亦爾。答言已滅。彼言佛法欲散。 大人過去。眾生可怜。阿難.羅睺今在何處。 使答言。阿難見佛涅槃憂愁啼哭不能自
喻。其羅睺羅得阿羅漢但觀無常。彼言我 失離欲大師。和上亦滅。住亦何益。即起神 變便入涅槃。身化出水。四道流下至迦葉
所。水中有聲而說偈言。憍梵鉢提稽首。禮 妙智第一大德僧。聞佛滅度我隨去。如大象 去象子隨。爾時使者持彼衣鉢而還於僧。
集藏傳云。時阿那律白迦葉言。憍梵比丘 在忉利天羅漢無漏今不來會。迦葉命召而 不肯來。世尊涅槃。世間空。何所求。智度論
云。是時阿難希求漏盡。慇懃疲極息臥就枕。 廓然得道如日破闇。三明六通無不皆具。 夜到僧堂繞門而喚。迦葉令從戶鑰而入
禮拜僧眾。集藏傳云。阿難爾時坐一樹下 滅結漏盡。無數諸天圍繞阿難。來詣大會 如師子無畏。迦葉遙見八萬餘眾叉手立 迎。迦葉舉手善來阿難。便坐高座修理眾
僧。迦葉舉聲大命眾生。欲度世者皆來詣 此。如佛所說種種諸法除眾生苦。阿難當 說。十方當聞。天龍鬼神四部弟子。四果聖
人。諸王兵眾。聞聲皆至。大眾次坐。方十二 由延。阿難在中如月滿明。帝釋在右。梵天 在左。侍於阿難。如佛在時。時釋天帝說偈
讚歎。一切天子皆悉欣悅。如轉法輪圍遶 佛時。阿難無畏。容像魏魏如日光明。既初 結盡儀似山頂。項有圓光照於大會。眾覩 咸歎。魔聞名聲并將妻子及臣兵眾亦來
到此。波旬心念。一佛滅度更有三出。阿難 結出。迦葉頂光。那律徹視觀於大千。瞿曇涅 槃謂言得脫。此三所德其處甚大。然法已衰
無怨仇對。當設方宜滅此殘法.四部弟子. 及諸國王。魔便出教勅師子將。速令四兵 盡滅此法。即起化兵四種將主。圍遶大會
出可畏聲。收捕道人清信男女。誅殺諸王。 壞裂道場。眾會驚愕。四輩心念。此何從出。 諸王聞聲皆懷驚疑。各自嚴仗。阿難思惟
誰來相嬈。觀此兵眾乃知魔為。阿難便咲 勅王頓駕。此亂兵者我自降之。爾時阿難 以智慧力。摩訶迦葉以精進力。申手執魔。
三屍繫咽。第一人屍。第二狗屍。第三蛇屍。 膖脹難近。魔便首伏請迦葉見放。羅漢應 當困於人耶。迦葉我前極攪撓佛世尊。未
曾見困如今。迦葉答曰。佛哀愍故終不加 害。我等集法欲令久興。汝何為來攬擾 我眾。魔即叉手啟阿難曰。且但放我不復 嬈人。阿難.迦葉俱誓彼言。若復亂眾屍還
挂頸。三屍化去。波旬得免別立一面。諸天 稱勝善。迦葉勅眾皆當靜聽。諸王普起叉 手侍之。阿難長歎。師子振欠四顧眾生。說
聞如是及一時已。地為振動。一億天人盡得 法眼。結集諸經以為一藏。律為二藏。大法 為三藏。錄諸異法合集眾雜復為一藏名
為雜藏。聞是法已。天神及人三千比丘皆 得漏盡。不還八千。一來十千。無數天人得 見道跡。集法已竟天人各還。四輩弟子皆
歸本所。驗此集四藏即大眾部義。四藏俱 是阿難結集。智度論云。屍繫咽。乃至已後 鄔波毱多。智度論云。迦葉以手摩阿難頂。
令集法藏。阿難合掌向佛涅槃方。而說偈 曰。佛初說法時。爾時我不見。如是展轉聞。 佛在波羅奈。為五比丘眾。轉四諦法輪。轉
法輪經亦有此偈。是千阿羅漢聞是語已。 上昇虛空七多羅樹。無常力大。如我眼見 佛自說法。今者乃言我聞如是。無滅迦葉聖
者皆亦說偈。說無常力大。阿難如是集四 阿含。謂增一.中.長.雜相應名修妬路。令優 婆離集毘尼藏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
舍離等。乃至廣說。復令阿難集阿毘曇藏 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城。佛告諸比 丘。有五怖畏.五罪.五怨。不除不滅。是因緣
故。於此生中受無量苦。後墮惡道乃至廣 說。結集法竟。諸天龍神等種種供養。雨天 花香。以一切物而為供養。說此偈言。怜 愍世間故。結集三法竟。十 力
一切智。說智 無明燈。又云。彌勒.文殊。將阿難於鐵圍山 間集大乘三藏為菩薩藏。西域記云。夏安 居初十五日。大迦葉波。說偈言曰。善哉諦
聽。阿難聞持。如來稱讚集素 呾 纜藏。我迦葉 波集阿毘達磨藏。優波離持律明究。眾所知 識。集毘奈耶藏。雨三月盡集三藏訖。大乘
三藏西域相傳亦於此山同處結集。即是阿 難.妙吉祥等。諸大菩薩。集大乘三藏。部執 疏云。迦葉令阿難頌五阿含集為經藏。 令富婁那誦阿毘曇名對法藏。令優波離
誦毘奈耶名為律藏。此時乃有無量比丘 來欲聽法。迦葉不許令住界外。各自如法 誦出三藏。有阿羅漢。念佛法恩念眾生苦。 自恒垂淚故名婆師婆。為大眾主教授諸
人。一由羯磨訖不聽後來入眾。恐破羯 磨得偷蘭遮罪。二由不令眾雜。唯五百人 共大迦葉能相領解。餘則不爾故不聽入 眾。雖有二處各自結集。情見未分猶同理
解。夏時既畢法事又同。阿闍世王營辦衣 鉢以儭聖眾。界外之眾其數既多。故時皆 號為多眾也。界內之眾迦葉上首。世尊自 說迦葉為上座。佛滅之後為弟子依故。時
皆號為上座也。其年十二月未生怨死。摩訶 迦葉入狼跡山。大眾便散。依西域記入雞 足山非狼跡也。四分律說。於王舍城結集
三藏不別說處。初但有五百大阿羅漢。阿 難集二藏。優波離集毘奈耶藏。富樓那後。 與五百大阿羅漢來至。請迦葉重結集。還 是阿難集於二藏。五百初集雖同真諦師
說。後成一千。同西域記及智度論。其集藏 傳云。大眾部義既用界外之眾。所以不分 二處結集。四分律法藏部義。真諦師說薩婆
多部義。西域記中大乘正說。不知智度論 何部所說。集處既別。人復不同。異部說殊 不可和會。諸有學者如理應知。總是第一 結集緣起。
[0271a08] 第二名數增減者。經量部師唯立二藏。一素 呾纜藏。二毘奈耶藏。彼部師說。經律二藏有 別部類。佛及弟子俱無別部說對法藏。但諸
經中詮於慧處名為對法。弟子等論但釋 經。疏。非是藏攝。如順正理第一卷說。然大 乘中亦依機行說於教門以分二藏。一菩
薩藏。二聲聞藏。瑜伽論第二十五.三十八.八 十一.八十五卷.對法第十一.顯揚第六.及第 二十.世親攝論第一卷中廣自建立。由彼獨
覺教.理.行.果少於聲聞教。從多為藏但名 聲聞藏。即依半.滿以分二藏。故獨覺者唯 證生空唯斷人執攝入聲聞。又初發心亦
依聲故。從彼入故亦名聲聞。如法花經.涅 槃等說。然大乘中.及薩婆多等諸部同說有 三藏。一素呾纜。二毘奈耶。三阿毘達摩。薩婆
多義如毘婆沙。大乘教者如前所引。普曜 經.及阿闍世王經亦說有三藏。一菩薩。二 獨覺。三聲聞。由機不同教亦有異。前以行
等多無異故攝入聲聞。今據機果行有少 殊故別開也。或說四藏如僧祇律.分別功 德經。同大眾部素呾纜等三藏之外別立雜 藏。謂但詮定名素呾纜。若但詮戒名毘奈
耶。若但詮慧名為對法。若合二詮或合三 詮名為雜藏。分別功德經中廣解四別。集藏 傳說。一經。二律。三者大法。四者雜藏。迦栴
延造竟持用呈佛。佛言上法故名大法。於 中破癡益於世間。此眾經明故名大法。如 是更有二復次解。不能煩引。佛說宿緣。羅
漢亦說。天魔外道。故名雜藏。中多偈頌問 十二緣。此各異入是名雜藏。今觀此傳。初 釋之意。唯佛世尊自說宿緣名素呾纜。羅
漢亦說名為雜藏第二釋意。若唯詮定名素 呾 纜。兼詮慧等名為雜藏。問十二緣此各 異入詮於慧故。今此初解即當彼傳第二。復
次犢子部中亦說四藏。一經。二律。三對法。 四明咒。此藏之中集諸咒故。其三世.無為. 不可說等五種法藏。彼說所詮非此能詮。
法藏部中說有五藏。即於此四加菩薩藏。 明諸菩薩本所行事。成實論中說有五藏。 說三藏已復說雜藏及菩薩藏。然大乘中亦
說六藏。瑜伽.顯揚.對法.攝論天親釋言。菩 薩.聲聞各有三藏。法花經言。不得親近小 乘三藏。故知大乘亦有三藏。故分成六。獨
覺教少。又復更無別戒律等。故無三藏可 分成九。義可有七。小乘說四。大乘說三。 故義成七。然無別文。又胎藏經及大眾部
又說八藏。菩薩聲聞各有四故。或可說九。 普耀等經既說有三。此各成三故義立九。 或為八萬四千法藏。如是增減略為七異。
謂二.三.四.五.六.七.八。若別說有八萬四 千。乘此廣說有八俱胝四十洛叉。如宗輪 疏具廣分別。總是第二名數增減。
[0271c02] 第三辨廢立者。小乘異說非宗所明。於大 乘中唯立二藏.二種三藏.及與六藏.八萬 四千等。天親菩薩攝論釋云。如是三藏下乘
上乘有差別故分成二藏。此意說云。但由 獨覺教.理.行.果少於聲聞。攝入下乘中。合 名聲聞藏。又如力中。根上下力雖有中力。
上下相形唯有二品。或上或下。不說中力。 今以上下一往相形。獨覺之教入聲聞藏。 根劣業淺。所斷.所修.所證.所益。皆不遍盡。
不廣大故。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