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Jing Nei Zhang Men Deng Za Kong Mu Zhang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卷第三終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門釋智儼集
[0560a18] 第六會十地品初明十地章 本分中六決定章 加分中意加內明四法章 六正見章 請分中轉依章 請分未證教二大章 說分初料簡諸宗義章
安住地分初五怖畏章 校量勝分初十願章 三種菩提章 行校量中信等十行章 行校量慈悲內緣起章 彼果分中調柔等四果章 第二地初三聚戒章 十惡業道章
七種邪見章 十善業道章 攝生戒中明四倒章 第三地厭分中四靜慮八禪章 三苦八苦章 四無量章 六神通章 第四地三十二相章 八十種好章 第五地中七淨章
十諦章 第六地緣生章 三空門章 (亦言三三昧) 重空三昧章 人法二空章 第七地中四家義章 第八地四種無生忍章 三世間章 十自在章 十怖畏章
第九地十稠林義章 八萬四千法門章 煩惱行使行稠林章 根行稠林章 生行稠林章 習氣稠林章 三聚行稠林成就章 二十種法師章 四十無礙辯才章 第十地受職章
阿耨達池義
初明十地品十地章
[0560b19] 十地者。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明焰地。四燒 然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 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生成佛智住持故
名地。地者位也。今十地者。攝佛因位一乘三 乘聲聞人天等。竝在其中。為五乘人所觀。普 賢證位。佛果攝用。無礙自在。一切皆盡。何以
故。十地之法。攝眾生中最初門故。地法甚深 最難了別。略約五乘分別分齊。言五乘者。人 天等為一。謂人天乘。聲聞緣覺共為一。謂為
小乘。漸教所為為一。謂漸悟乘頓教所為為 一。謂頓悟乘。一乘為一。謂究竟乘。就初人 天。有三種成佛。一佛為救三惡道。現身異彼。
三惡道外。即成佛身。如佛現黑象脚等。二為 引人趣。現在佛身。如佛為提謂長者現樹神 身等。三為引人天。為現其聖身。如人天等知
佛是聖。而興供養成世間福者是。二就二乘 中有其七義。一約地。謂三界九地十地十一 地等外。即成其佛。二約位。見修已外。即成其
佛。三者約行。離學已外無學身中。即現成佛。 四約菩薩行。三十三心外。即成其佛。五者約 時。小乘六十劫成三僧祇外。即成其佛。六者
約生死。最後分段身上。即成其佛。七者依小 乘十二住。第十二最上阿羅漢住則同是佛。 三者約初迴心教門。有其八義。一約地位。謂
乾慧地等十地。第十地中即成佛。所以同十 地成佛者。為佛下同因位故作此說。二約三 界九地。十一地等已外即成其佛。三約位。見
修已外即成其佛。四約行。學位已外同無學 羅漢位。即成其佛。五約時。依大乘三僧祇外 即成其佛。六約菩薩行。三十三心外即成其
佛。七約無分別。空理一念即成其佛。八約生 死。最後分段身上即成其佛。此約化身。若約 報。分段身後即成其佛。又約初教直進位。有
其七門。一約位。從十信位等。乃至從歡喜地 等滿足十地已外。即成其佛。此由佛境界分 段身。非同菩薩地分段身故。二復約位。從歡
喜地盡第九地。於第十地。即不退成其佛。此 亦為對聲聞下位。於下身中成佛故。故作此 說。三約理。謂真如無分別空一念即成其佛。
四約十地後一念證果即成其佛。五約時。大 乘三僧祇後即成其佛。六約行。究竟無學即 成其佛。七約大乘十二住。於第十二最上菩
薩住後。即成其佛。又約大乘終教。有其十 門。一者約位。從十信行。乃至歡喜等十地滿 後。即成其佛。二者從歡喜等初地。至盡第九
地。於第十地中。即成其佛。如梵網經所說者 是。此為對聲聞。現凡身上得於果證故作此 說。此當變化成。非當實成。三者約位。從初歡
喜地至第三地。是世間法相同三界。第四地 已去至第七地。相同無流。於世間身中。得彼 三乘無流德。名為出世。第八地已去至第十
地。名出出世。即得成佛。第八地成法身。第九 地成應身。第十地成化身。此為於十地中別 地相故作是說。四者一念成佛。約無分別真
如故作此說。第五約證以明一念成佛。於初 地中一念證故。六於十地後一念證果。名一 念成佛。上諸一念者。所謂無念也。七約時者。
謂大乘三僧祇後即是佛。八約行。金剛心後。 得一切智智即是佛。九約生死。滅七種生死 後即是其佛。十者依大乘同性經。有三種十
地。聲聞十地。緣覺十地。佛十地。為招引小 乘。同於大乘終教之義故作此說。其十地名 等。具如疏說。又有差別十地相。廣如梁本攝
論修時章釋。第四約頓教明者。唯有一門。所 謂無相。何以故。由成一行三昧故。乘彼一味 真如所成故。不可說有諸異相門。成佛亦如
此。一切俱離。是名佛也。第五約一乘義者。十 信終心。乃至十解位十行十迴向十地佛地。 一切皆成佛。又在第十地。亦別成佛。如法寶
周羅善知識中說。何以故。一乘之義。為引三 乘及小乘等。同於下位及下身中。得成佛故。 又於八地已上。即成其佛。如於此位成無礙
佛。一切身故。此據別教言。若據同教說。即攝 前四乘所明道理。一切皆是一乘之義。文雖 是同。而義皆別。如此等法差別相者。為護十
地故。隨方便門作種種說。令諸眾生於十地 中離增上慢。又依六相。總別義即是一乘。隨 相別布義即是三乘。此約教分說。其實一乘
十地之法。盡其三世已通究竟。此據證說。餘 義如別章。
本分中決定章
[0561b13] 六決定者。一觀相善決定。真如觀一味相故。 如經無雜故。二真實善決定。非一切世間境 界出世間故。如經不可見故。三勝善決定。此
有六義。一大法界故勝。二一切佛根本故勝。 三法相差別法爾故勝。四真如觀。勝凡夫二 乘智故勝。五順大教故勝。六是無漏故勝。故
地論云。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法相義故。 真如觀勝諸凡夫二乘智故。說大乘法法爾 故。白法界故。四因善決定。因有二種。一成
無常愛果。因善決定。是因如虛空。依見生諸 色。色不盡故。二常果因善決定。得涅槃道。如 經盡未來際故。五大善決定。隨順作利益他
行。如經覆護一切眾生界故。次前善決定。此 願世間涅槃中非一向住故。六不怯弱善決 定。入一切諸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經佛子是
諸菩薩。乃至入現在諸佛智地故。此六決定。 是十地體。通十地故。亦通十住已來。故經云。 十住中有五決定。十行亦同。除大善。十迴向
有三決定。謂觀相及大善不怯弱。此之廢興。 顯位高下增微故。通義可知。此義通彼修生 及本有。非彼三乘及小乘所知。普賢性起在
此位中。何以故。同是證故。餘義如別章。
加分中意加內明四法章
[0561c07] 四法章者。即四堪智。一者緣二者法三者作 四者成。此之四智。與六相智類亦相似。但門 有別。一緣者。即成法之緣。二法者。相應成
法。三作者。謂緣能成也。四成者。謂了別成 就。知法之智明了。緣起自在故云堪。此義亦 得通一乘及三乘。何以故。由此四堪智。於三
乘中。順離四謗。及契中道故。此義如別章。
六正見章
[0561c15] 六正見者。金剛仙論。一真實智正見。能知理 法。二行正見。能知行法。此二是教旨。三教正 見。能知教法故。四離二邊正見。知前理法不
同情取。五不思議正見。知前行法。成德出情。 六根欲性正見。知前教法說隨物心。此之正 見。知法分齊也。此順三乘。若依一乘。即十種
明了法。如離世間品說。所謂隨順世間明了 法。為欲長養一切世間凡夫善根故。無礙不 壞信明了法。解法真性信行人故。安住法界
明了法。解法行人故。遠離八邪向八正道明 了法。解八人故。除滅眾結斷生死漏見真實 諦明了法。解須陀洹故。觀味是幻還來受生
明了法。解斯陀含故。乃至須臾。不樂三界不 著受生專求盡漏明了法。解阿那含故。六通 自在由八解脫隨意正受九次第定諸辯明了
法。解阿羅漢故。常樂寂靜因外緣解知足少 事不由他悟成就智慧明了法。解緣覺故。成 就勝智諸根明利心常解脫長養無量功德智
慧滿足諸佛十力四無所畏一切佛法明了 法。解菩薩故。問何故引彼下法釋明了義。一 乘甚深。舉下為況。令人易解故。小乘即無此 事。因映成大解故。餘義如別章。
請分中轉依章
[0562a09] 轉依者。五門分別。一明轉依所依體。二明能 轉智。三明所轉障。四明轉所感果。五明位地。 所依者。謂常身由自性身。如來藏先為生死
依。後轉為法身為究竟依。能轉智者。謂無分 別智。所轉障者。謂八妄想等。所感果者。謂涅 槃寂滅果。所依位者。如梁本論云。略有六位。
一益力損能轉。由隨信樂位住聞熏習力故。 世間修慧損益義成。二通達轉。謂已登地諸 菩薩。由真實虛妄顯現為能故。虛妄者。謂觀
俗智。真俗二智竝得現故。此轉從初地至六 地。有出入觀異。三修習轉。由未離障人是一 切相不顯現真實顯現依故。謂三相不顯現。
三無相顯現故。此轉從七地至十地。謂此中 同修無相行故。以四地為其位。四果圓滿轉。 由已離障人一切相不顯現。清淨真如顯現
至得一切相自在依故。謂智斷恩三德具足 也。五下劣轉。由聲聞通達人無我故。六廣大 轉。由菩薩通達法無我故。謂人境功能三義
勝故。人是菩薩。境是法無我。功能即自利利 他功能也。此約直進教釋。若約小乘。即見修 等轉。若約初迴心教。亦同見修轉。若約熟教。
地前隨伏。初地頓斷。二地已去斷其習氣。頓 教不說斷。圓教一斷一切斷。亦如前說。斷皆 非初。非中後斷也。普賢解行位中漸差等伏。 餘義如別章。
請分未證教二大章
[0562b06] 證教者。即約因果二分說二大也。因分者是 教大。果分者是義大。所以約果說義大。為果 是所剋之位。義大是所證之法義。位相似故
約之以顯。所以約因明教大者。因是能生之 位。教是能目方便義。位相似故約顯之。教證 二分德量非小故名為大。證分絕言。是發趣
者究竟所歸。故名為義。教大者有其三種。一 因成就大。二因漸成就大。三教說修成就大。 因成就大者。地論偈言。慈悲及願力。因此剋
證故名為因大。位在地前。因漸成就大者。偈 言漸次故。漸者說聞思慧等次第。乃至能生 出世間智因故。何者教說修成就大。有二種。
一滿足修。二觀修。滿足修者。偈言。非心境 故。非心境者。此句示現聞思慧等雜境界處。 唯是智因。能生出世間智。而此不能滿彼出
世間智地。偈言。智滿如淨心故。如出世間清 淨心。能滿彼智地故。觀修者。偈言。是境界難 見難說。自心知我承佛力說。咸共恭敬聽。此
偈顯何義。是境界難見。自心清淨可見。此境 界不可說。如是教說修成就已。餘偈義可知。 此義通三乘。小乘中則無。何以故。小乘義中。
但說教故。一乘圓教。若約見聞。則不得分教 義二大。若約普賢解行證義。即說有其教義 二大。若將見聞對普賢證。亦得可言見聞是
教大。普賢證義是義大。可準知之。
說分初料簡諸宗義章
[0562c03] 今論一乘三乘小乘。皆有宗趣。若隨機感藥 病別說。則有無量。今依龍樹菩薩釋般若義 立四悉檀。其宗通言一切皆得成宗。即是龍
樹菩薩大善巧也。四悉檀者。四者數。悉檀者 宗也。一世界悉檀。世者時。界者分齊也。在一 時中設教當理名世界也。二各各為人悉檀。
機宜各別。各取當聖所為故名為人悉檀。三 對治悉檀者。明其聖教。擬所當機。伏滅煩惱。 名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者。無聞教義理
事。應得伏滅煩惱生漏無漏智。即是第一義 悉檀。第一義者。義中第一也。此四悉檀。猶如 圓珠隨方皆應。悉檀之義。亦復如是。又有四
悉檀印。一苦二無常三無我四寂靜。前四據 益。後四據道理。是名悉檀多。隨大小乘。因果 漏無漏。若理若事。一切皆應。宜可知之。餘 義如別章。
安住地分初五怖畏章
[0562c20] 五怖畏者。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 畏.大眾威德畏。初地之中。離如是等一切諸 畏。何以故。初地離我相故。尚不貪身。何況所
用事。故無不活畏。心不希望供養恭敬。我應 供養一切眾生故。無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有 死畏。菩薩死已。不離佛菩薩。無惡道畏。菩薩
在世一切無有等者。何況有勝。無有大眾威 德畏。第一第二第五依身口意。第三第四唯 依身怖畏。因者略有二種。一邪智妄取想見
愛著。二善根微少。是五怖畏。若約小乘。即實 有是法。若約初教。其事即空。是五怖畏。若約 終教。怖畏即如是。怖畏義。若約頓教。一切不
可說。若約圓教。如前事成。何以故。隨處示 現。皆成菩薩道事故。餘義如別章。
校量勝分初十願章
[0563a06] 十願者。一供養願。謂無餘一切諸佛。一切供 養。一切恭敬故。一切種具足上。深信清淨。廣 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此中供養
有六種大。一者福田大。謂一切佛。二供事大。 謂一切具足故。三心大。深信清淨故。四攝功 德大。廣大如法界故。五者因大。究竟如虛空
故。六者時大。盡未來際故。二者受持願。受持 三義成就。一者於諸佛所說修多羅教。次第 令法輪不斷成就。二者證三種正覺得證成
就。三者修行於三正覺因處。各令修行成就 三佛。正覺者。聲聞辟支佛。亦名為佛故。三攝 法上首願。於諸佛成佛處。為攝法上首身。四
知眾生心行願。教化一切。令心增長菩薩所 行故。五教化眾生願。隨彼眾生麁細差別名 色所攝。令信入諸佛所說法中。已入法者。令
入二乘菩提故。已入二乘菩提者。令入無上 菩提故。六知世界願。謂知一切相乃至正住 等及倒住等。乃至如帝網差別真實義相故。
如業幻作故。真實義相者。唯智能知。餘相者。 可現見故。七知淨土願。有其七種。一者同體 淨。如經一切佛土一佛土。一佛土一切佛土。
二者自在淨。如經一切佛土平等清淨。三者 莊嚴淨。如經一切佛土神通莊嚴。光相具足 光明莊嚴。眾寶等莊嚴故。四者受用淨。如經
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五者住處眾生淨。 如經有無量智慧眾生悉滿其中。六者因淨。 如經入佛上妙平等境界故。七者果淨。如經
隨諸眾生心之所樂而為示現故。顯智神力 等故。八同心同行願。有其十種。一者共集善 根無怨親故。二者一切菩薩平等一觀故。三
者常親近諸佛菩薩不捨離故。四者隨意能 現佛身故。五者自於心中。悉能解知諸佛神 力智力故。六者得不退隨意神通故。七者悉
能遊行一切世界故。八者一切佛會皆現身 相故。九者一切生處普生其中故。十者成就 不可思議大乘故。具足行菩薩行故。九三業
不空願。於中不空有二種。一作業必定不空。 身口意業所作不空故。二作利益不空。如藥 樹王身故。得如如意寶身故。十成菩提願。如
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作業有七種。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