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 Xiang Gan Tong Chuan 律相感通傳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重刻律相感通傳序[0874a19] 唐終南山澂照大師。兼通三藏。而精於毘尼。 親承曇無德宗。橫弘竪揚。天下釋氏之徒。不 失僧伽之所以為僧伽。猶之春行大地。萬物
咸被其澤。而其弘揚依開顯扶談之意。令諸 學者域心於圓極之乘。聖僧賓頭盧嘗為現 身。以佛滅已來弘律第一稱之。豈不爾耶。為
其持戒殊勝戒光直透天宮。感得諸天神將 常來護衛供以天饌。因凡事可質者。一一舉 之。天神隨問隨答。大師錄其有談戒律之相
者。以為一卷。律相感通傳是也。是傳傳於本 邦尚矣。惜其印本未免有魚魯之謬。近有僧 高淳元者。得諸本對挍。將欲重梓行之。來謁
予序。昔大慧禪師常讀是傳。往往以傳中事。 自奉示人。蓋追仰大師也。今或有不信是傳 輒生誣謗者。所謂欲踰日月。多見其不知量
也。是傳之行固不俟予言。但佳元好學萠志 于扶宗故為言之。其讀是傳者。庶幾有增尊 信矣。 旹
[0874b08] 享保戊戌歲三月既望日
[0874b09] 河南龍山沙門慧淑敬撰
律相感通傳
唐乾封二年仲春 終南山沙門釋道宣撰
[0874b15] 余曾見晉太常于寶撰搜神錄述。晉故中牟 令蘇韶有才識。咸寧中卒。乃晝現形於其家。 諸親故知友聞之。並同集。飲噉言笑不異於
人。或有問者。中牟在生。多諸賦述。言出難 尋。請敘死生之事。可得聞耶。韶曰。何得有 隱。索紙筆著死生篇。其詞曰。運精氣兮離故 形。神 [耳*少]
[耳*少] 兮爽玄冥。歸北帝兮造酆京。崇墉 欝兮廓崢嶸。升鳳闕兮謁帝庭。邇卜商兮室 顏生。親大聖兮項良成。希吳季兮慕嬰明。抗
清論兮風英英。敷華藻兮文璨榮。庶擢身兮 登崑瀛。受祚福兮享千齡。餘多不盡。初見其 詞。若存若亡。余見梁初江泌女誦出淨土大
莊嚴等三十餘經。逮于即目。猶有斯事。往緣 有幸。近以今年二月末。數感天人。有若曾面。 告余云。所著文翰。續高僧傳。廣弘明集等。裨
助聖化。幽靈隨喜。無不讚悅。至於律部抄錄 疏儀。無足與貳。但於斷輕重物。少有疎失。斯 非仁過。抑推譯者。如何以王貴衣。同於白衣 俗服。相從入重。乃至
氍 氀 。同法衣相量者。亦 在輕收。且王著貴衣。同比丘之三衣也。價直 十萬者。故曰貴衣。用以施僧。可同輕限。白衣
外道之服。斯本出家者絕之。三衣唯佛制名。 著者定得解脫。是故白衣俗服。佛嚴制斷。若 有亡者。並在重收。至於 氍 氀 三衣。相量同三
衣也。邊方開皮臥具。亦是三衣。條葉在外。柔 毛在內。寒酷之國。佛開為道。必至布鄉。還非 輕限。可改前迷宜從後悟。如來在日。尚有後
制廢前。何況於今。不存迷悟之事也。余問所 從來。有一天人。來禮敬敘暄涼已曰。弟子性 王名璠。是大吳之蘭臺臣也。會師初達建業。
孫主即未許之。令感希有之瑞。為立非常之 廟。于時天地神祇。咸加靈被。於三七日。遂感 舍利。吳主手執銅缾傾銅盤內。舍利所衝。盤
即破裂。乃至火燒鎚試。俱不能損。闞澤張昱 之徒。亦是天人護助。入其身中。令其神爽通 敏答對諧允。今並在天。弘護佛法為事。弟子
是南天韋將軍下之使者。將軍事務極多。擁 護三洲之佛法。有鬪諍陵危之事。無不躬往 和喻令解。今附和南天欲即來。前事擁隔不
久當至。且令弟子等共師言議。不久復有天 來云。姓羅氏蜀人也。言作蜀音。廣說律相。初 相見時。如俗禮儀。敘述緣由。多有次第。遂有
忽忘。次又一天云。姓費氏。禮敬如前云。弟子 迦葉佛時生。在初天韋將軍下。諸天貪欲所 醉。弟子以宿願力。不受天欲。清淨梵行。偏
敬毘尼。韋將軍童真梵行。不受天欲。一王之 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周四天下。往還 護助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
法。餘三天下佛法大弘。然出家人多犯禁戒。 少有如法。東西天下少有黠慧。煩惱難化。南 方一洲雖多犯罪。化令從善。心易調伏。佛臨
涅槃。親受付囑。並令守護。不使魔撓。若不守 護如是破戒。誰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誡。 不敢不行。雖見毀禁。愍而護之。見行一善。萬
過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且人中臭氣。上 薰於空。四十萬里。諸天清淨。無不厭之。但以 受佛付囑令守護法。佛尚與人同。止諸天不
敢不來。韋將軍三十二將之中。最存弘護。多 有魔子魔女輕弄比丘道力微者。並為惑亂。 將軍恓惶奔赴。應機除剪。故有事至。須往四
王所。時王見皆起。為韋將軍修童真行護正 法故。弟子性樂戒律。如來一代所制毘尼。並 在座中。聽受戒法。因問律中諸隱文義。無不
決滯。然此東華三寶素有。山海水石往往多 現。但謂其靈。而敬之顧訪來由。莫知投詣。遂 因此緣隨而咨請。且泛舉文相。以理括之。
未曾博觀。不可以語也。余少樂多聞。希世 拔俗之典籍故。搜神研神冥祥冥報旌異述 異志怪錄幽。曾經閱之。非疑慮。況佛布天人
之說。心進勇銳之文。護助形神。守持城塔。 事出前聞。非為徒說。後諸緣敘並依出而疏 之。
初問佛事
[0875b01] 益州成都多寶石佛者。何代時像從地涌出。 答曰。蜀都元基青城山上。今成都大海之地。 昔迦葉佛時有人。於西耳河造之。擬多寶佛
全身相也。在西耳河鷲頭山寺。有成都人。往 彼興易。請像將還。至今多寶寺處。為海神蹈 舡所沒。初取像人見海神子岸上遊行。謂
是山怪。遂殺之。因爾神瞋覆沒。人像俱溺 同在一舡。多寶佛舊在鷲頭山寺。古基尚在。 仍有一塔。常發光明。今向彼土道。由朗州
過大小山。算三千餘里。方達西耳河。河大 闊。或百里。五百里。中有山洲。亦有古寺經 像。而無僧住。經同此文。時聞鐘聲。百姓殷
實。每年二時供養古塔。塔如戒壇。三重石砌 上有覆釜。其數極多。彼土諸人但言神塚。每 發光明。人以蔬食祭之。求福祚也。其地西北。
去嶲州二千餘里。去天竺非遠。往往有至彼 者 (云云) 。至晉時有僧。於地見土墳出。隨出隨 除。終不可平。後見坼開。深怪其爾。乃堀深丈
餘。獲像及人骨在舡。其髑髏骨肘脛悉麁大。 數倍過今人。即迦葉佛時。閻浮人壽二萬歲 時也。今時命促形小。固其常然。初出之時。牽
曳難得。弟子化為老人。指揮方便須臾得出。 至周滅法暫隱。隋興重更出之。蜀人但知其 靈從地而出。亦不測其根源。見其華趺。有多
寶字。因遂名為多寶佛。遂名多寶寺也。余問。 多寶隷書出於亡秦之代。如何迦葉佛時。已 有神州書耶。答云。亡秦李斯隷書此乃近代。
遠承隷書之興。興於古佛之世。見今南洲。四 面千有餘洲。莊嚴閻浮。一方百有餘國。文字 言音同今唐國。但以海路遼遠動數十萬里。
譯者莫傳。故使此方封懷守株。不足怪也。師 不聞乎。梁顧野王大學之大博士也。周訪字 源。出沒不定。故玉篇序云。有開春申君墓。得
其銘文。皆是隷字。撿春申是周代六國時 也。隷字則非吞併之日也。此國篆隷諸書 猶有茫昧。寧知迦葉佛時之事乎。非其耳目
之所聞見也。余又問。今京城西高四土臺。俗 諺云是蒼頡造書臺。如何云隷字古時已有。 答云。蒼頡於此臺上。增土造臺。觀鳥跡者。非
無其事。且蒼頡之傳。此土罕知其源。或云黃 帝之臣。或云古帝王也。鳥跡之書其變一途。 今所施。有無益之言。不勞述也。又有天人。
姓陸名玄暢。來謁云。弟子周穆王時。生在 初天。本是迦葉佛時。天人為通化故。周時暫 現。所問京西高四臺者。其本迦葉佛於此第
三會說法度人。至穆王時。文殊目連來化。穆 王從之。即列子所謂化人者是也。化人示穆 王。高四臺是迦葉佛說法處。因造三會道場。
至秦穆公時。扶風獲一石佛。穆公不識。棄馬 坊中。穢污此像。護像神瞋。令公染疾。公又夢 遊上帝。極被責教。覺問侍臣由余。答云。臣
讀古書。周穆王時。有化人來此土。云是佛神。 穆王信之。於終南山。造中天臺。高千餘尺。基 址見存。又於蒼頡臺。造神廟。名三會道場。公
今所患。殆非佛神為之耶。公聞大怖。語由余 曰。吾近獲一石人。衣冠非今所製。棄之馬坊。 將非是佛神耶。由余聞往視之。對曰。此真佛
神也。公取像澡浴。安清淨處。像遂放光。公又 怖。謂神瞋也。宰三牲以祭之。諸善神擎棄遠 處。公又大怖。以問由余。答曰。臣聞。佛神清
潔。不進酒肉。愛重物命。如護一子。所有供養 燒香而已。所可祭祀。餅果之屬。公又大悅。欲 造佛像。絕於工人。又問由余。答曰。昔穆王造
寺之側。應有工匠。遂於高四臺南村內。得一 老人。姓王名安。年百八十。自云。曾於三會道 場。見人造之。臣今年老。無力能作。所住村北
有兄弟四人。曾於道場為諸匠。執作請追共 造。依言作之。成一銅像相好圓備。公悅大賞 齎之。彼人得財。並造功德。於土臺上造重閣。
高三百尺。時人號為高四臺也。或曰高四 樓。其人姓高。大者名四。或曰。兄弟四人同立 故也。或取大兄之名以目之。故高四之名至
今稱也。又問。目連佛在日已終。如何重現。答 曰。同名六人。此曰小目連。非大目連也。至宇 文周時。文殊師利化為梵僧。來遊此土云。欲
禮拜迦葉佛說法處。并往文殊所住之處。名 清涼山。遍問道俗。無有知者。時有智猛法師。 年始十八。返問梵僧。何因知有二聖餘跡。答
云。在秦都城南二十里。有蒼頡造書臺。即其 地也。又云。在沙河南五十里。青山北四十里。 又問。沙河青山是何語。答云。渭水終南山也。
此僧便從渭水直南而涉。遂到高四臺。便云。 此是古佛說法處也。于時智猛法師隨往禮 拜。不久失梵僧所在。智猛長大。具為太常韋
卿說之。請其臺處依本置寺。遂奏周王。名三 會寺。至隋大業中。廢入大寺。因被廢毀。配入 菩提寺。今菩提寺西堂佛首即三會寺佛也。
釋迦如來度迦葉後十二年中。來至此臺。其 中見有迦葉佛舍利。周穆王身遊大夏。佛告。 彼土有古塔。可返禮事。王問。何方佛。答。在
鄗京之東南也。西天竺國具有別傳。去歲長 年師子國僧。九十九夏。三果人也。聞斯聖跡。 跣行至此。尋清涼山。國家供送。今夏在彼。所
願應遂也。余問曰。自昔相傳。文殊在清涼山。 領五百仙人。說法經中明。文殊是久住娑婆 世界菩薩。娑婆則大千總號。如何偏在此方。
答曰。文殊諸佛仙之元師也。隨緣利見應變 不同。大士之功非人境界。不勞評泊。但知 多在清涼五臺之中。今彼見有五臺縣清涼
府仙華山。往往有人見之。不得不信。又問。今 五臺山中。臺之東南四十里。見有大孚靈鷲 寺。兩堂隔 澗 猶存。南有華園。可二頃許。四時
發彩。人莫究之。或云。漢明所立。或云。魏孝 文帝作。互說不同如何。答云。俱是二帝所作。 昔周穆之時。已有佛法。此山靈異。文殊所居。
周穆於中造寺供養。及阿育王亦依置塔。漢 明之初。摩騰天眼亦見有塔。請帝立寺。山形 像靈鷲。名曰大孚。孚者信也。帝信佛理。立
寺度人。元魏孝文。北臺不遠。常來禮謁。見 有人馬行跡石上分明。其事可知。豈惟五臺。 今終南。太白太華五岳名山。皆有聖人。為住
佛法。處處有之。人有供設。必須預請。七日已 前。在靜室內。安置軟座。燒香列疏。閉戶祈 求。無不感應。至時來赴凡聖難知。若不爾者。
緣請者多。希來至飯。今時有作賓頭盧聖僧 像。立房供養。亦是一途。然須別施空座。前置 椀鉢。至僧食時。令大僧為受。不得以僧家盤
盂設之。以凡聖雖殊。俱不觸僧食器。若是俗 家則隨俗所設。若不置前靜室等者。止可諸 餘聖眾。或可降臨。以三天下同一供養。隨
緣別訃故。此賓頭盧難一遭遇。又問。今涼州 西番 (音盤) 和縣山裂像出。何代造耶。答曰。迦葉 佛時有利賓菩薩。見此土人不信業報。以殺
害為事。于時住處有數萬家。無重佛法者。菩 薩救之。為立伽藍。大梵天王手造像身。初成 已後。菩薩神力。能令此像如真佛不異。遊步
說法教化諸人。雖蒙此導。猶不信受。于時菩 薩示行怖畏。手擎大石。可於聚落欲下壓 之。菩薩佯怖勸化。諸人便歘迴心。信敬於佛。
所有殺具變成蓮華。隨有街巷。華如種植。瑞 像自此方攝神力。菩薩又勸諸清信士女。令 造七寺。南北一百四里。東西八十里。彌山
亘谷。處處僧坊佛堂。經十三年方得成就。同 時出家有二萬人。在七寺住。經三百年。彼諸 人等現業力大。昔所造惡。當世輕受。不入
地獄。前所害者在惡趣中。又發惡願。彼害我 者。及未成聖。我當害之。若不加害。惡業便 盡。我無以報。共吐大火。焚燒寺舍及彼聚落。
一時焚蕩縱盜得活。又以木水漂溺殺之。無 一孑遺。時彼山神寺未破。前收取此像。遠在 空中。寺破已後。下內石室。安置供養。年月既
久。石生室滅。至劉薩訶禮山示像。其薩訶者。 前身元是利賓菩薩。身首別處。更有別緣。又 問。江表龍光瑞像。人傳羅什將來。有說扶
南所得。如何。答曰。非羅什也。斯乃宋孝武征 扶南獲之。昔佛滅後三百年中。北天竺大阿 羅漢優婁質那。以神力加工匠。三百年中。鑿
大石山安置佛。窟從上至下。凡有五重。高 三百餘尺。請彌勒菩薩。指揮作檀像。以處之。 玄奘法師傳云。高百餘尺。聖跡記云。高八丈。
足趺八尺。六齋日常放光其初作時。羅漢將 工人。上天三往方成。第一栴檀。第二牛頭栴 檀。第三金像。第四玉像。第五銅像。凡夫今
見。止在下重。上四重閉。石窟映徹。見人藏 腑。第六百年。有佛奈遮阿羅漢。生已母亡。生 扶南國。念母恩重。從上重中取小檀像。令母
供養。母終生楊州。出家住新興寺。獲悟三果。 宋孝武征扶南。獲此像來都。亦是羅漢神力。 母今見在。時往羅浮天台西方諸處。昔法盛
曇無竭者。再往西方。有傳五卷。略述此緣。何 得云什師背負而來耶。余問。什師一代所翻 之經。至今若新受持轉盛何耶。答曰。其人聰
明善解大乘。以下諸人並皆俊艾。一代之寶 也。絕後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譯以悟達 為先。得佛遺寄之意也。又從毘婆尸佛已來
譯經。又問。俗中常論以淪陷戒檢為言。答。此 不須評。非悠悠者所議。什師今位階三賢。所 在通化。然其譯經刪補繁闕。隨機而作。故大
論一部十分略九。自餘經論例此可知。自出 經後。至今盛誦。無有替廢。冥祥感降。歷代 彌新。以此證量深會聖旨。及文殊指授令其
刪定。特異恒倫。豈以別室見譏。頓忘玄致。殊 不足涉言也。又問防州顯際寺山出古像者。 何代所立。答云。像是秦穆公所造。像出處是
周穆王造寺處也。佛去世後。育王第四女又 造像塔。於此供養。于時此寺有三果人住中。 秦相由余常所奉敬。往者迦葉佛時。亦於此
立寺。是彼沙彌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