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Mohe Zhi Guan) 摩訶止觀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摩訶止觀卷第一 (上)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0001a07] 止觀明靜。前代未聞。智者。大隋開皇十四年 四月二十六日。於荊州玉泉寺。一夏敷揚二 時慈霔。雖樂說不窮纔至見境。法輪停轉
後分弗宣。然挹流尋源聞香討根。論曰。我 行無師保。經云。受莂於定光。書言。生知者 上。學而次良。法門浩妙。為天真獨朗。為從
藍而青。行人若聞付法藏。則識宗元。大覺 世尊積劫行滿涉六年以伏見舉一指而 降魔。始鹿苑。中鷲頭。後鶴林。法付大迦葉。
迦葉八分舍利結集三藏。法付阿難。阿難 河中入風三昧四派其身。法付商那和修。 修手兩甘露現五百法門。法付毱多。多在
俗得三果。受戒得四果。法付提迦多。多登 壇得初果。三羯磨得四果。法付彌遮迦。迦 付佛馱難提。提付佛馱蜜多。多授王三歸
降伏算者。法付脇比丘。比丘出胎髮白手 放光取經。法付富那奢。奢論勝馬鳴。剃髮 為弟子。鳴造賴吒和羅妓。妓音演無常苦
空。聞者悟道。法付毘羅。羅造無我論。論所 向處邪見消滅。法付龍樹。樹生生身龍成 法身。法付提婆。婆鑿天眼施萬肉眼。法付
羅睺羅。羅識鬼名書降伏外道。法付僧佉 難提。提說偈試羅漢。法付僧佉耶奢。奢遊 海見城說偈。法付鳩摩羅馱。馱見萬騎記
馬色。得人名分別衣。法付闍夜那。那為犯 重人作火坑令入懺悔。坑成池罪滅。法 付盤馱。馱付摩奴羅。羅分恒河為二分。自
化一分。法付鶴勒夜那。那付師子。師子為 檀彌羅王所害劍斬流乳。付法藏人。始迦 葉終師子二十三人。末田地與商那同時
取之。則二十四人。諸師皆金口所記。並是 聖人能多利益。昔王不立厩於寺。立厩於 屠。況好世值聖。寧無益耶。又婆羅門貨髑
髏。孔達者半者不者。達者起塔禮供得生 天。聞法之要功德若此。佛為此益付法藏 也。此之止觀。天台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
智者生光滿室目現雙瞳。行法華經懺發 陀羅尼。代受法師講金字般若。陳隋二國 宗為帝師。安禪而化。位居五品。故經云。施
四百萬億那由他國人。一一皆與七寶又化 令得六通。不如初隨喜人百千萬倍。況五 品耶。文云。即如來使。如來所使行如來事。
大經云。是初依菩薩。智者師事南岳。南岳德 行不可思議。十年專誦。七載方等。九旬常 坐一時圓證。大小法門朗然洞發。南岳事慧
文禪師。當齊高之世獨步河淮。法門非世 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厚。文師用心一依 釋論。論是龍樹所說。付法藏中第十三師。智
者觀心論云。歸命龍樹師。驗知龍樹是高祖 師也。疑者云。中論遣蕩止觀建立。云何得 同。然天竺注論凡七十家。不應是青目。而
非諸師。又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云云) 。天台傳南岳 三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三圓頓。皆是大
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漸則初淺後深如 彼梯隥。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 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為三根性說
三法門引三譬喻。略說竟。更廣說。漸初亦 知實相。實相難解漸次易行。先修歸戒翻 邪向正。止火血刀達三善道。次修禪定 止欲散網。達色無色定道。次修無漏止三
界獄。達涅槃道。次修慈悲止於自證。達菩 薩道。後修實相止二邊偏。達常住道。是為 初淺後深。漸次止觀相。不定者。無別階位
約前漸後頓。更前更後。互淺互深。或事或 理。或指世界為第一義。或指第一義為為 人對治。或息觀為止。或照止為觀。故名不
定止觀。疑者云。教境名同相頓爾異。然同而 不同不同而同。漸次中六。善惡各三。無漏總 中三。凡十二不同。從多為言。故名不定。此
章同大乘同實相。同名止觀。何故名為辯 差。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漸次中九不同。不 定中四不同。總有十三不同。從多為言故
名不同耳。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而有差 別。即其義也。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 無不真實。繫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陰入皆 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 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 滅可證。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
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法 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初後無 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漸與不定置而不
論。今依經更明圓頓。如了達甚深妙德賢 首曰。菩薩於生死最初發心時。一向求菩 提堅固不可動。彼一念功德深廣無崖際。 如來分別說窮劫不能盡。此菩薩聞圓法。
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 嚴。以圓力用建立眾生。云何聞圓法。聞生 死即法身。煩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脫。雖有三
名而無三體。雖是一體而立三名。是三即 一相。其實無有異。法身究竟般若解脫亦究 竟。般若清淨餘亦清淨。解脫自在餘亦自在。
聞一切法亦如是。皆具佛法無所減少。 是名聞圓法。云何圓信。信一切法即空即 假即中。無一二三而一二三。無一二三是 遮一二三。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無遮無
照皆究竟清淨自在。聞深不怖聞廣不疑。 聞非深非廣意而有勇。是名圓信。云何圓 行。一向專求無上菩提。即邊而中不餘趣 向。三諦圓修不為無邊所寂有邊所動。不
動不寂直入中道。是名圓行。云何入圓位。 入初住時一住一切住。一切究竟一切清淨 一切自在。是名圓位。云何圓自在莊嚴。彼經
廣說自在相。或於此根入正受。或於彼根 起出說。或於一根雙入出。或於一根不入 出。餘一一根亦如是。或於此塵入正受。或 於彼塵起出說或於一塵雙入出。或於一
塵不入出。餘一一塵亦如是。或於此方入 正受。或於彼方起出說。或於一方雙入出。 或於一方不入出。或於一物入正受。或 於一物起出說。或於一物雙入出。或於一
物不入出。若委說者。秖於一根一塵即入 即出。即雙入出。即不入出。於正報中一一 自在。於依報中亦如是。是名圓自在莊嚴。
譬如日光周四天下。一方中。一方旦。一方 夕。一方夜半。輪迴不同。秖是一日而四處見 異。菩薩自在亦如是。云何圓建立眾生。或
放一光。能令眾生得即空即假即中益。得 入出雙入出不入出益。歷行住坐臥語默作 作亦如是。有緣者見如目覩光。無緣不覺 盲瞽常闇。故舉龍王為譬。竪遍六天橫亘
四域。興種種雲震種種雷耀種種電降種 種雨。龍於本宮不動不搖。而於一切施設 不同。菩薩亦如是。內自通達即空即假即 中不動法性。而令獲種種益得種種用。
是名圓力用建立眾生。初心尚爾。況中後 心。如來殷勤稱歎此法。聞者歡喜。常啼東請 善財南求。藥王燒手普明刎頭。一日三捨
恒河沙身。尚不能報一句之力。況兩肩荷 負百千萬劫。寧報佛法之恩。一經一說如 此。餘經亦然。疑者云。餘三昧願聞誠證。然
經論浩博。不可委引。略舉一兩。淨名云。始 坐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三轉法 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天人得道此為
證。三寶於是現世間。此即漸教之始也。又 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或 有恐怖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
力不共法。此證不定教也。又云。說法不有 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 者。善惡之業不敗亡。此證頓教也。大品云。
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此證漸也。又云。以 眾色裹摩尼珠。置之水中隨物變色。此 證不定也。又云。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
法輪度眾生。此證頓也。法華云。如是之人 應以此法漸入佛慧。此證漸也。又云。若不 信此法。於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此證不定
也。又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此證頓 也。大經云。從牛出乳乃至醍醐。此證漸也。 又云。置毒乳中乳即殺人。乃至置毒醍醐
醍醐殺人。此證不定也。又云。雪山有草名 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此證頓也。無 量義云。佛轉法輪微渧先墮淹諸欲塵。開
涅槃門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次 降十二因緣雨灑無明地掩邪見光。後澍 無上大乘普令一切發菩提心。此證漸也。 華嚴曰。娑伽羅龍車軸雨海餘地不堪。為
上根性說圓滿修多羅。二乘如聾如瘂。淨 名曰。入瞻蔔林不嗅餘香。入此室者但 聞諸佛功德之香。首楞嚴曰。擣萬種香為 丸。若燒一塵具足眾氣。大品曰。以一切種
智知一切法。當學般若波羅蜜。法華曰。合 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大經曰。譬如有人 在大海浴。當知是人已用諸河之水。華嚴
曰。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次照平 地。平地不定也。幽谷漸也。高山頓也。上來皆 是金口誠言。三世如來所尊重法。過去過
去。久遠久遠。邈無萠始。現在現在。無邊無 際。未來未來。展轉不窮。若已今當不可 思議。當知止觀諸佛之師。以法常故諸佛
亦常。樂我淨等亦復如是。如是引證寧不 信乎。既信其法須知三文。次第禪門合三 十卷。今之十軸。是大莊嚴寺法慎私記。不定
文者如六妙門。以不定意歷十二禪九想 八背。觀練熏修。因緣六度無礙旋轉縱橫自 在。此是陳尚書令毛喜請智者出此文也。 圓頓文者。如灌頂荊洲玉泉寺所記十卷是
也。雖有三文無得執文而自疣害。論云。 若見若不見般若皆縛皆脫。文亦例然。疑 者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大經云。生
生不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若通若別 言語道斷。無能說無所說。身子云。吾聞解 脫之中無有言說。故吾於此不知所云。淨
名云。其所說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 無得。斯人不能說斯法不可說。而言示 人。然但引一邊不見其二。大經云。有因 緣故亦可得說。法華云。無數方便種種因
緣為眾生說。又云。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 說。若通若別皆可得說。大經云。有眼者為 盲人說乳。此指真諦可說。天王般若云。總
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此指俗諦可說。又 如來常依二諦說法。淨名云。文字性離即 是解脫。即說是無說。大經云。若知如來常
不說法是即多聞。此指不說而是說也。思 益云。佛及弟子常行二事。若說若默。法華 云。去來坐立。常宣妙法。如注大雨。又云。若
欲求佛道常隨多聞人。善知識者是大因 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大經云。空中雲雷 生象牙上華。何時一向無說。若競說默不 解教意去理逾遠。離說無理離理無說。
即說無說無說即說。無二無別即事而真。 大悲憐愍一切無聞。如月隱重山舉扇類 之。風息太虛動樹訓之。今人意鈍玄覽則 難。眼依色入假文則易。若封文為害。須
知文非文達一切文非文非不文。能於一 文得一切解。為此義故。以三種文作達 一門也。已略說緣起竟。
[0003b10] ○今當開章為 十。一大意。二釋名。三體相。四攝法。五偏圓。 六方便。七正觀。八果報。九起教。十旨歸。十
是數方不多不少。始則標期在茶。終則歸 宗至極。善始令終總在十章中矣。生起者。 專次第十章也。至理寂滅無生無生者。無
起無起者。有因緣故十章通是生起。別論 前章為生。次章為起。緣由趣次亦復如是。 所謂無量劫來癡惑所覆。不知無明即是明。
今開覺之故言大意。既知無明即明不復 流動。故名為止。朗然大淨呼之為觀。既聞 名得體。體即攝法攝於偏圓。以偏圓解起 於方便。方便既立正觀即成。成正觀已獲
妙果報。從自得法起教教他。自他俱安同 歸常寂。秖為不達無生無起是故生起。既 了無生無起。心行寂滅。言語道斷。寂然清淨。
分別者。十章功德如囊中有寶。不探示人 人無見者。今十章幾真幾俗幾非真非俗。幾 聖說聖默非說非默。幾定幾慧幾非定慧。幾目
足幾非目足。幾因果非因果。幾自他非自他。 幾共不共非共非不共。幾通別非通別。幾廣 略非廣略。幾橫竪非橫竪。如是等種種應自
在作問。初八章即俗而真。果報一章即真而 俗。旨歸章非真非俗。正觀聖默。餘八章聖 說。旨歸非說非默。正觀一分是定。餘八章及
一分是慧。旨歸非定非慧。大意至正觀是 因。果報是果。旨歸非因非果。前八章自行 起教化他。旨歸非自非他。大意至起教是
目。方便至果報是足。旨歸非目非足。大意 至正觀共。果報起教不共。旨歸非共非不 共。大意一通八章別。旨歸非通非別。大意
略八章廣。旨歸非廣非略。體相竪餘八橫。 旨歸非橫非竪。料簡者。問。略指大意同異 云何。答。通則名異意同。別則略指三門。大
意在一頓。問。約顯教論顯觀。亦應約祕 教論密觀。答。既分顯祕。今但明顯不說 祕。問。分門可爾任論得不。答。或得或不得。
教是上聖被下之言。聖能顯祕兩說。凡人宣 述秖可傳顯不能傳祕。聽者因何作觀。 或得者。六根淨位。能以一妙音遍滿三千
界。隨意悉能至則能傳祕教。若修觀者。發 所修顯法不發不修者。發宿習人得論密 觀。問。初淺後深是漸觀。初深後淺是何觀相。
答。是不定觀。問。初後俱淺是何觀相。答。小 乘意非三止觀相也。問。小乘亦是佛說。何 意言非。若言非者不應言漸。答。既分大小
小非所論。今言漸者從微至著之漸耳。小 乘初後俱不知實相。故非今漸也。問。示三 文者。文是色。色是門為非門。若是門者。色
是實相更何所通。若非門者。云何而言一 色一香皆是中道。答。文門並是實相。眾生多 顛倒少不顛倒。以文示之。即於文達文非
文非文非不文。文是其門於門得實相故。 文是其門門具一切法。即門即非門即非門 非不門。
[0004a06] ○解釋者釋十章也。初釋大意。囊 括始終冠戴初後。意緩難見今撮為五。謂 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云
何發大心。眾生昏倒不自覺知。勸令醒悟 上求下化。云何行大行。雖復發心望路 不動永無達期。勸牢強精進行四種三昧。 云何感大果。雖不求梵天梵天自應。稱
揚妙報慰悅其心。云何裂大網。種種經論 開人眼目。而執此疑彼是一非諸。聞雪謂 冷乃至聞鶴謂動。今融通經論解結出 籠。云何歸大處。法無始終法無通塞。若
知法界法界無始終無通塞。豁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