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Mohe Zhi Guan) 摩訶止觀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摩訶止觀卷第六 (上)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0070a06] 第二體思假入空破法遍者。即為三。一明 思假。二明體觀。三明其位。思假者。謂貪瞋 癡慢。此名鈍使亦名正三毒。歷三界為
十。又約三界凡九地。地地有九品。合八十 一品。皆能潤業受三界生。初果猶七反未 盡。如燈滅方盛。雖復有欲非婦不淫。雖 復有瞋墾地不夭。雖復有愚不計性實。
道共戒力任運如是。故稱正煩惱也。不同 見惑瀾漫無方觸境生著。稱思惟者從解 得名。初觀真淺猶有事障。後重慮真此惑 即除。故名思惟惑也。數人云。欲界為貪上
界名愛。成論人難此語。上界有味禪貪下 界有欲愛。愛貪俱通。何意偏判。若言下界 貪重上界貪輕。貪輕可非貪耶。此亦是一
並。但佛有時對緣別說。假名無定豈可一 例。但令召得煩惱即須破除。何勞諍於貪 愛。譬如除糞唯以却穢為先分別非急。入 道要在方便。名相傍耳。若欲委知毘曇成
論備悉明之。可往彼尋。空假之觀今所論 也。
[0070a25] ○二明體觀者。若生滅門先用析智斷 見。後還用析智重慮斷思。無生滅門初用 體見入空。後還用體思重慮。更不餘途
也。今體貪欲假入空者。欲惑九品一一品 起。即有三假。如女有六欲。謂色欲形貌欲。 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分
別云云。此六欲若觸行人能染污諸根。內 動血脈貪相外現。初果尚所未斷。何況凡 夫。難陀餘習。眾中見女先共言談。欲動殘
習。況正使者。法華云。不於女人身取能生 欲想相而為說法。若取此相。塵動意根 起欲心者。即因成假。念起相續不斷遂致 行事。即相續假。以有欲心相異無欲心。
即相待假。假虛不實終不計之以為道理。 觀此欲心。為從根生為從塵生。為共為 離。若從根生。未對塵時心應自起。若從 塵生塵既是他於我何預。若共生者應起
兩心。若無因生無因不可。四句推欲。欲無 來處。既無來處亦無去處。無欲無句無來 無去。畢竟空寂。利根之人如此觀時。思假
一品去一分真明顯。設未相應用四悉檀。 信法迴轉善調止觀。即得相應。斷一品思 顯一分真云云。若鈍人於因成中觀。初品 未去更於相續中觀。為前念滅生。為不滅
生。為亦滅亦不滅生。為非滅非不滅生。若 滅生。滅不能生。若不滅生。不滅則不生。若 滅不滅生。性相違故。若離生。此則不可。四句
無欲亦無於四。如此觀時即應得入成生 法兩空。若不入者四悉巧修。修又不入更 於相待中作觀例前可解。初品既爾。後八 品亦然。破貪欲九品既爾。破瞋癡慢九品
亦然例自可解。不復委記。九品真顯即是 理不生。九品惑盡即是因不生。欲界果不起 即是果不生。不生故不滅。即是無生法忍云
云。問。欲界煩惱定九品耶。答。若成論無礙道 伏解脫道斷。唯論九品。若阿毘曇有方便道 勝進道兩道伏。無礙道斷。解脫道證。證無
惑處也。諸經多用。今且依之。若從見假入 觀。無漏心疾不出觀斷不論品秩。修道容 與得有方便。善巧修習信法迴轉。轉入勝
進品。若數數勝進。當知品秩亦多。何啻有 九。九者大分為言耳。次破色界九品者。或 用世智。或用無漏智。如慧解脫人亦無世
禪。但用無漏得成無學。初果無禪者。進 修重慮理用無漏智也。若俱解脫人。或用 無漏智或用世智。今且依世智約得禪者 為便。若初習禪破於事障。發欲界定。破於
性障即發色定。故云事障未來性障根本。 性障若除初禪法起。八觸觸身五支功德生。 是初禪相。其中有味名貪。輕於不得者名 慢。不知禪中苦集名癡。如此三惑復有
九品。品品三假。色法八觸觸欲界意根等。即 是因成。分別為觀念念不斷。即相續。此發 禪心異於不發。即是相待。若不觀破隨禪
受生。何謂不生。今用四句止觀善巧修習。 方便勝進一品惑斷。名無礙道。證無惑處 即解脫道。一分惑除即因果等無生。是名從
假入空也。相續相待用四觀觀假入空。亦 如是。破初品既然餘八品亦如是。破貪既 然破慢癡九品亦如是。若初禪破事障發 中間。於此命終不生二禪。例如欲界性障
不去不生初禪。今初禪破性二禪即發。與 喜俱生猗喜樂四支等。此中有味有貪有 慢有癡。各有九品。品品有三假。內淨法塵
與意根合。是因成。內淨之心相續得生。待 不內淨而有內淨。是為三假。若不觀檢隨 禪受生。今用止觀修習成方便勝進。無礙
斷惑解脫證真。入事理無生。若未入者。更 觀相續相待。亦如是。餘八品亦如是。癡慢 等亦如是。二禪亦有事障性障。事去發中
間性去發三禪。與樂俱發。此樂深妙。聖人 能捨凡夫捨為難。此中有愛慢癡凡有九 品。品品有三假。樂對意根樂心相續。待無
樂有樂。若不觀察隨禪受生。今用四句觀 慧破之。方便勝進無礙斷惑。解脫證真成 事理無生。若未去者。更修相續相待。及餘
八品亦如是。癡慢九品亦如是。三禪亦有 事性兩障。若破性障捨俱起時亦備愛慢 癡。亦有九品三假。不動法對意根。即因成 等。若不觀察隨禪受生。今用止觀方便勝
進無礙解脫成事理無生。若未去者更觀相 續相待亦如是。餘八品及癡慢等亦如是。 若無想天留色滅心故名無想。情謂無想 具足想在。例如斷事障性障猶存。終不出
色。此名外道天。前破見心見心久去。當不 生此天。或為因緣事心起此定。即有三假 等。亦用四觀破之。相續相待亦如是。若五
那含天更練四禪。用無漏夾熏有漏。色定 轉明果報轉勝。勝定起時。亦有愛慢癡九品 三假之惑。用四觀體達無礙解脫。成事理
無生。若未去。更修相續相待亦如是。餘八 品亦如是。癡慢亦如是。色界四九三十六品 不生竟。次破無色界九品者。若欲滅有對
等三種之色。是時破事障發未到。破性障 入空處。空處定亦具愛慢癡。還用四觀方 便勝進成事理無生。若不去。更修相續相 待亦如是。八品及癡慢等亦如是。先緣空
空多則散。捨空緣識即得識定與心相應。 亦具愛慢癡等惑。亦用四觀方便勝進等 成事理無生。餘例可知。先緣識多定心分 散。捨多識緣無所有識。若緣少識。豈得
名無所有耶。則是用少識。豈得名不用 處耶。今緣無所有入定。此法與心相應。亦 具三假等亦用四觀。餘例可知。先識處如 癰。無所有處如瘡。更有勝定名非有想非
無想。阿毘曇婆沙云。非無想天之無想。非 三空之有想。故言非有想非無想也。人師 云。無想是色天異界不應仍此得名。就同
界釋名。前無所有定已除想。今復除無想 想無想兩捨。故言非有想非無想。大論云。 一常有漏。三當分別。前三是亦有漏亦無漏。
能發出世智名亦無漏。此定不發無漏。專 是有漏。教門對機或覆或顯作如此說。自 有人於此定中發無漏。此復云何。今且依 教云云。此定雖無麁煩惱成就十種細法。
如禪門。應知此定亦具三假。今一向用無 漏智。破方便勝進無礙解脫成事理無生。九 品亦如是。例前可知。若用世智斷諸思 惑名盡智。無漏智斷名無生智。是名體思
觀。破三界九九八十一品思惑盡。名破法 遍也。
[0071b29] ○三明破思假入空位者為四。一三 藏家破思位。二通家破思位。三別名名通家 共位。四別名名通家菩薩位。三藏破思位者。
成論明十六心正是初果位。異部明十六心 是修道位。今且依修道。斷一品欲惑次第 至第五品盡。皆名斯陀含向。若超斷至第 五品名家家。次斷六品盡名斯陀含果。超
斷至六品盡名一往來。次斷第七品至第 八品名阿那含向。超斷至第八品名一種 子。次斷第九品盡名阿那含果。畢竟不復 還來欲界。次斷初禪初品至非想第八品。
凡七十一品悉名阿羅漢向。六種那含位在 其中。第九無礙道斷非想第九惑盡。第九解 脫道證名阿羅漢果。三界思盡得盡智無生
智。名煩惱不生。證八十一分真空。名理不 生。真智慧足名智慧不生。不受生死名果 報不生。若論支佛。更侵少習氣不生為異
耳。此約析假斷思判位。略如此也。二通家 體思三乘共位者。如大品明乾慧地性地乃 至第六地共聲聞。至七地共支佛。至八地
九地共菩薩。菩薩地轉入第十。名佛地。所 言共地而有高下者。論云。三人同斷正使。 同入有餘無餘涅槃。故言共也。如燒木有
炭有灰等故有高下也。乾慧地正是三賢 位。一五停心。二別相念處。三總相念處。通是 外凡。故言乾慧地。性者即是四善根位。以
總念處力發善有漏五陰。名為煖。增進初 中後心得入頂忍世第一法。通名內凡。故 言性地。此兩位共伏見惑。八人者八忍也。
從世第一轉入無間三昧。故名八人。見者 見真斷三界見惑八十八使皆盡。故言見 地。薄者除欲界思惟六品。故名薄地。離欲 者除欲界九品盡。故言離欲地。已辦者除
色無色七十二品盡。如火燒木為炭故言 已辦地。辟支佛者。福慧深利能侵除習氣 如燒木成灰。菩薩者。福慧深利道觀雙流。
斷習氣及色心無知。得法眼道種智。遊戲神 通淨佛國土。學佛力無畏等法。殘習將盡 如餘少灰。佛地者。大功德資利智慧得一
念相應慧。習氣永盡如劫燒火無炭無灰。 此即三乘共十地斷思惑之位也。三別名名 通家共位者。舊云。三地斷見。或言四地斷
見。或言六地斷思盡。或言七地斷思盡。今 覈此語。若云三地四地皆斷見者。此師不 解通教義。何者。三乘共位同入無間三昧。
不出入觀而斷見。那忽用三地四地皆斷 見耶。若但取第三地斷見者。第四地應斷 思。若但取第四地斷見者。第三地應未斷 見。若用兩地斷見為出入觀為不出入
觀。若不出入觀則無兩地。若出入觀非斷 見位。人師救云。經說如此。此師不解經意。 今言。經借別義顯通耳。別見義長論三地
四地。通見義短不出入觀。然名可借別義 必依通。若作不入出觀釋者。若言三地 者據斷見初。言四地者據斷見後。皆不 出觀。例如第十六心或言是見道。或言是
思道。言借別名名通位者。外凡三賢是乾 慧地。而名為十信。內凡四善根是性地。而名 為十住十行十迴向。八人見地是須陀洹。而
名為初歡喜地也。薄地是斯陀含。斯陀含有 向有果。立向為離垢地。立果為明地。離 欲地是阿那含。阿那含有向有果。立向為
炎地。立果為難勝地。已辦地是阿羅漢。阿 羅漢有向有果。立向為現前地。立果為遠 行地。辟支佛位立為不動地。菩薩地立為善
慧地。或以菩薩地後心為法雲地。或以佛 地為法雲地。大品云。十地菩薩為如佛。得 作此釋也。若借此別名判三人通位者。
則初地斷見惑。二地斷欲界一兩品思。三地 斷六品思。四地斷七八品思。五地斷九品 思。六地斷七十一品思。七地斷七十二品
思。八地已上侵習斷無知等。例前可知云 云。四借別名名通家菩薩位者。乾慧是外 凡。性地是內凡。八人為初地。十五心為二
地。十六心為三地。此三地皆不出觀而斷 見惑。四忍為初地。四智為二地。四比忍為 三地。四比智為四地。此四地皆不出觀而
斷見惑。如此釋者豈與舊同云云。薄即五 地斷六品思。離欲即六地斷九品思。已辦 即七地斷色無色思盡。支佛即八地。乃至佛
地斷習無知。例前云云。舊云。六地斷思盡 齊羅漢。或用仁王經七地齊羅漢。但六地 名離欲。止離欲界九品。秖可與阿那含齊。
縱令帶果行向。猶有非想第九品在。亦不 得與羅漢齊。若七地是已辦就果可爾。 向來屬果則初禪初品已屬七地。爾時得 名已辦。今若取釋義便者。約十度明義。
以第六般若入空之慧。斷惑盡與羅漢齊。 第七方便般若出假化用。此名目為便。若取 七地齊羅漢。約諸地對果向。七地正與第
四果齊。此皆一往相主對。經論不定。復須 斟酌。不可苟執云云。問。三乘共斷其義已 顯。用何為據。更獨開菩薩地耶。答。大論
判三處焦炷。則有三種菩薩斷惑。乾慧是伏 惑。尚得為初炎。今取八人真斷為初炎。 有何不可云云。又大品明十地菩薩為如 佛。既明後地隣極。豈得無中地無初地
耶。據此而推。更獨開菩薩十地何咎。若無 十地者。經不應言菩薩修治地業從初 地至十地。地地各有如干法門云云。又大 論云。乾慧地於菩薩法是伏忍。性地於菩
薩法是柔順忍。八人地於菩薩是無生忍。 見地於菩薩是無生忍果。薄地於菩薩名 離欲清淨。離欲地於菩薩名遊戲神通。已 辦地於聲聞名佛地。於菩薩是無生法
忍。故大品云。須陀洹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 法忍。乃至支佛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如此論者。已自別約菩薩。今準此作義復
有何咎。問。欲界亦斷九品。何意判果多。答。 如險處多難多須城壁。從界多難多果休 息也。若爾從界散多須多立禪。答。欲界非
定地不得立禪。無漏緣通得立果。問。三 乘入智斷既齊。何故二乘名智斷菩薩名 法忍。答。忍因智果。故十五心名忍。十六心
名智。又二乘取證宜判智斷。菩薩望佛猶 居因。但受忍名。又菩薩一品思盡。即一分 自在生。故品品死品品生。能忍生死勞苦不 入涅槃故名忍。若就別教明破思假位
者。初破見正入初住。從二住至七住破 於思假。欲細分品秩判諸住位。准前可 知。從八九十住正是侵習。十行是正出假 位。不復關前也云云。若就圓教破思假位
者。初破見假正是初信。從第二信至第七 信是破思假。欲細分品秩以對諸信。准 前可知。八信至十信斷習盡。華嚴云。初發 心時正習一時俱盡無有餘。界外正習未
盡。此乃界內正習盡耳。華嚴云。初發心已 過於牟尼。即此義也。云何過。正習俱盡。能 八相作佛。此則齊矣。又三觀圓修。此則過勝
也。若爾。亦應有聲聞過於菩薩。然以佛道 聲聞灼然過菩薩。復次前諸位破假名同。 緣理用智則異。三藏通教等二乘破假。世
諦死時。不能出假無自在生。通教菩薩破 假。世諦死時。還能出假自在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