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 Guan Fu Xing Chuan Hong Jue 止觀輔行傳弘決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七之一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0357b05] ◎次釋通塞中先列異名。次明來意有法 譬合。就初法中先正明來意。亦是結前生 後。前破法遍者結前也。應入等者生後也。
俱用三名以為生後。故云應入不入。當尋 得失必滯是非。得失秖是有著無著。若同外 道名著名失。當用此門檢校除失。若無 失者但依前門破塞存通。是故今門意在
檢校。恐於通中翻起於塞。次不得下誡勸 也。若一向作解唯用破遍。恐於通起塞於 塞無通。所以立此通塞一門。檢彼破遍 令塞得通。使彼破門於通無塞。次何者下
正明來意。於能生著同彼外道。宜用通 塞四句遍破。故知前破遍中但用能破破 於所破。猶未悟者必於能所心生塞著。於 能生著觀法雖正著心同邪。是故須破。故
云愛著觀空智慧。是故須以四句三假破 能著心使無立處。破能著智如所破惑。故 云能破如所破也。雖不愛著能破之觀。而 猶愛著所破之惑。故云若不愛著觀空智慧。
則能破不如所破。是故但用破遍破惑。是 故須以二句分別。則使此文與前永異。一 者通途通塞則以所破為塞能破為通。二 者別相通塞則以於能起著為塞破塞無
著為通。故下文云。法相淺深任有通塞。況 復於中起苦集等。上句即是通途通塞。下句 即以別相況之。然今此中總有四義。一橫
通塞。二竪通塞。三橫別通塞。四一心通塞。文 四義二。前三為成一心故也。一一皆須四 句檢校若於四通而起塞著。皆須破塞以
存於通。如是展轉以破為期。故下文云。於 一一能一一所。一一心皆悉檢校。為是義 故立通塞門。所以復須四句分別。一者塞中
得通。二者通中有塞。三者塞自是塞。四者 通自是通。初之二句即是今文別相通塞。後 之二句若塞已破即屬破遍。若塞未破度入
今文成前二句。又第一句兼於兩句。謂通 相別相兩意故也。次舉譬中先譬。除膜養珠 但成分喻。若破賊護將便成遍喻。何者。除
膜養珠不可珠復為膜。即濫第三第四兩 句。是故更喻破賊護將。將若為賊此賊亦 破。賊若為將此將亦護。如是展轉將皆為 賊。節節破之。即是此文之正意也。所言膜
者皮間薄膜。此膜覆眼名為眼膜。若爾下 合譬。若能如是方能導人至於寶所。於中 先正合譬。次通五百由旬義也。亦通塞之正
意也。破塞存通至寶所故。是故路經五百 由旬。經云導師善知通塞。故用法華將導 譬也。是故須破古今諸釋。方了今文一心 通塞。於中總有六師不同。破初家云二乘
之道非七八地者。問。二乘正當七地八地 云何言非。答。此中用釋論意以破彼計。彼 釋既云六地見思盡以為三百。七地八地以
為四百。是故今文以論破之。論以二乘而 對四百。汝以六地對見思盡。正當二乘 不為四百。却以七八二地而為四百。故汝 所釋與彼大論通教義違。此師用通義而
不識通意。是故還引大論破之。大論通意 至後更釋。後之二家皆約煩惱為五百者。 而前家不數塵沙後家不數於見。是故並 失。後辨失中略不更破也。此之名義下通
今經也。先正通經。經具三義故知諸師不 與經會。諸師下次辨失也。先總次別。初言 總者用別如太方。用通如太圓。二乘擅行
如太動。界內立城如太靜。又約煩惱而不 數見及塵沙。約生死而不數有後無後 為太靜。故知諸師各隨一見。或得通而失 二。或用別而違圓。或至三百而不立化
城。或有擅行於四百五百。或約煩惱而攝 或不盡或約生死而取捨不周。欲判圓 經恐未可也。如持一孔等者。不可以一師 偏解。能釋兼三之文。初家下別判。但判四
師不判第五第六師者。略無易見。判初 家云四百立城者。若約通義七八二地正 屬二乘彼師七八對於四百。故成四百以 立化城。攝家割二死於荒外者攝大乘師。
立七種生死。一分段謂三界果報。二流來 謂迷真之初。三反出謂背妄之始。四方便 謂入滅二乘。五因緣謂初地已上。六有後 謂第十地。七無後謂金剛心。汝既自立七
種生死釋五百義。何故捨二但用方便及 以因緣足於三界為五百耶。如汝所釋寶 渚之外更有有後及以無後。捨而不用故名 為割。荒為八荒八極之內亦云四海之外。
亦曰九州之外。亦云荒服之外。故曰荒外。 如第一卷所引。爾雅云。九夷等四此次荒之 國也。觚竹等四此極遠荒之國也。今以地極
名為遠荒。即以所極譬於寶渚。寶渚之外 不應有地。攝師猶有二種生死闕而不論。 是故破之。次判地家界內立城者。既將住 位以對二百。住位復是見思斷位。二百對
界秖是色界。故知即是界內立城故不可 也。次家即以二乘足為五百。經過三百以 立化城二乘至此即應入城。何故將對四 百五百。故知擅行四百五百唯至法華開權
顯實。方可出城進四五百。若開權已成大 菩薩。那得復云猶是二乘。而云二乘足為 五百。言徑廷者。二乘本是被覆之權。輒自
開權故云徑廷。至法華會佛為發權。不名 擅行亦非徑廷。廷者 (他定切) 越次之義。又開 權竟二乘同八。亦非二乘各對一百。是故
不用。城者盛也。盛於所住即行人也。人師 過如此下釋疑。先徵起。次正釋。恐人見論 疑破初家。論以二乘而為四百。何故不 許四百立城。於中先序論文。言論有二
文者。大論六十八云。譬如欲過一百二百 三百四百由旬曠野嶮道。言嶮道者即世間 也。一百欲界二百色界。三百無色四百二乘。
復次四百欲界三百色界。二百無色一百二 乘。菩薩摩訶薩當知不久得菩提記。當知 不畏墮於二地。是過四百近菩提城。論文 無五百之言者。既云通意過於四百曠野
近菩提城。城即五百。今通之下即是今家判 於論文但屬通義。是故但以二乘對於四 百。菩薩至此與二乘齊。仍約鈍根未見中 者。是故不明五百由旬。故指三乘共得解
脫。名為涅槃。復以二乘為一百者。如前 引論。尋文可知。今明下今家正解。正顯今 家依法華明通塞義也。經文既云過於五 百。今家準經以為三釋。若約生死及以煩
惱。不應云過。若約觀智即得云過。過前 生死煩惱二五。即至涅槃一切種。智故云空 觀智知三百等。知即是過。初約生死者。五
百皆是生死故也。是故不以寂光對於五 百。次約煩惱者。見通三界故合為一。下分 繫欲故合為一。俱舍云。由二不超欲由三
復還下。二謂貪瞋上通名類。故合為一。下 分有五。謂身見戒取疑貪瞋。言上分者上 分有五。謂掉慢無明色染。以此三釋即是
一念能所無著。方名善知。又諸師下結非 顯正。斥諸師釋唯依權教判位太高。於 權位中又釋不了。故下正以橫竪判權及橫 別等。方曉權人所行之法。若橫若竪俱破
五百但非一念。故判屬權。遼亦遠也。遠而 又逈。故名為遼。二邊之外別立五百故名 遼遠。此即通結諸師判位大高。初師以十地
為五百。攝師在初地地師在十地。如此判 者凡下絕分。化城非冀寶所望崖。凡既望 崖為誰說教。若其此教唯為聖人。經不應 云為令眾生。又若定在十地等者。二乘被
會尚亦未至。何況凡夫。今明圓門實相寶 所凡聖通具六即甄分。舊依權門判位太 遠。今依實教是故不用。今論下正以由旬 釋通塞意。先縱橫。次一心。初有三義謂一
橫二竪三者橫別。初橫。如文。次竪文中先正 明竪。次橫織竪。竪三如經橫三如緯。織之 令成三諦文章。若三諦中有苦集等三諦
不成故也。如入空時具諦緣度檢校心法 及以能所。令無苦集無明六蔽。假中檢校亦 復如是。初入空中析體不同。初明析空中 先言三塞者。初是苦集。既不識下是十二
緣。次不滅下是六蔽。於六蔽中但舉一慳。 餘五並略。次引大經以證六蔽。蔽即是塞。 第十一云。如婆羅門幼稚童子為饑所逼。
見人糞中有菴羅果即便取之。有智之人 即訶責之。汝淨行種。云何取此穢果而食。 童子聞已赧然有愧。即答之言。我實不食 淨洗棄之。智者訶言汝大愚癡。若擬棄者
本不應取。章安解云。婆羅門者即譬初修 般若淨道。幼稚以譬解行淺弱。三途苦逼譬 之如饑無常之中有人天果。如彼穢糞有
菴羅果。深行訶淺故曰智訶。童子去淺行懷 愧。非貪天樂。為欲於中修道棄捨。故云 洗棄。智者語言去。菩薩勸令一切俱捨。不
須受已復觀而捨。故知經意正譬三藏菩 薩。觀生受生名洗已棄。故知三祇百劫之 內。有漏心中修事六度。度與惑俱義同於 蔽。若於下次明二通。即諦緣度。諦緣度相
尋文可見。當用下次明檢校言一一者。不 問能所及以心法。有塞咸破如前破賊。故 知通塞咸須檢校。三諦之中言心等者。心 謂體析見思之心。法謂假觀知病等三。及
中觀中無明等三。此等皆有能所故也。又心 謂能緣之心。法謂所緣之法。若觀若境俱 有心法咸須檢校。下去例然。復次下次明
體空。文亦先明通塞之相。如羅漢下以聖況 凡。聖尚名陰凡何得無。若計下次示苦集。 結業即集生死即苦。若不識下次明十二因
緣。若愛下次明六蔽。亦但舉一慳餘五並 略。用即空慧下檢校入空。從於病法等下次 明檢校入假。並可見。問。前入空中云一一
心。今入假中云一一法者何耶。答。三觀所 觀無非心法。初破見思作心名便。入假 習法作法名便。以己他心所習成法。入中
之時並是法界。從法又便。文略可見。次檢 校中道正觀者還檢竪破中觀三番。此中存 略。但云觀於無明法性真緣三假。以示通
塞。一一下示檢校相。若作如此下至塞乃得 通者。明權位太高。通教六地別教初地如 是兩教經於劫數。乃到實相寶所之位。此 位乃是竪三諦相。次引大經以證權位經
於劫數。大經前後總有四文。大同小異。第十 云。經爾所劫當得菩提。第十九云至菩 提。第二十云得菩提。第二十一云住菩 提。住者秖是住於初住菩提住處。當謂經
劫方得菩提。至之與得名異義同。至謂從 於方便中來。得謂得於發心處所。言須陀 洹等者。從本為名。經七生已任運入般。 生彼復經八萬劫竟方發大心。一來六萬
不還四萬。無學二萬支佛一萬 比說可知 從根利鈍故使出界經劫長短。發心已後 修中道觀。斷無明惑得見佛性。乃可名為 過於五百。此語三藏入滅二乘。通教多分
即生能發。如此論者無益初心。然向五人 皆云發心若到若得。是故不與唯識義同。 長時乃發教尚是權。況計永滅寧非方便。 若執權論破佛實經招過既深。良恐未可。
此之竪相雖本為成非竪非橫。與彼權教 次位同故。故須斥破下橫亦爾。次明橫別 者。先法次喻。初明法中先寄三人以明觀 相。一一文中皆先出觀相。次明檢校。此三
觀者依大品文。經云。有菩薩摩訶薩。初發 心時行六波羅蜜。上菩薩位得阿鞞跋致。 有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便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轉法輪。與無量眾生化益厚已
入於涅槃。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時與 薩婆若相應。與無量百千萬億。從一佛國 至一佛國淨佛世界。今文所引開彼第三 為第一第二。以第二為第三。又經列前深
後淺。今列從淺至深。依隨義便於理無 失。第一文云六波羅蜜即是舉行。第二文 云便成菩提。即是舉位。行位雖殊同顯一 意。是故今文略於第一。第三文中初云薩婆
若。又云淨佛土。雖同一文既具二義。是故 開為第一第二。餘文所引並擬三教初發 心也。通雖有假意多在空。別雖有中文多 在假。圓雖三觀從初觀中。是故今引以對
三觀。同初發心故名為橫。分屬三人故名 為別。如此下斥權異實。圓中雖云從初 心修。彼般若部帶二教權。猶未開顯。是故 斥云三法各別。大論下次引論文三喻。亦
證橫別。於中先喻次合。故大論四十三云 是三菩薩未發心前。聞佛說大發菩提 心。譬如道行或乘羊去或乘馬去。或乘通 去。是故到彼有遲有疾。初者鈍根次者漸
行後者即到。又云。初者罪多福少。次者福多 罪少。後者無罪唯淨。今此文中以步替羊 者以羊遲故不異於步。故知今文用法華
意。故得破彼權部縱橫。論五十六又云。如 三人行。一人避走。一人錢求。一人隨王。破 意亦爾。橫別義意如向所釋。次明一心者。
初斥橫竪。次正明一心功能破權。初斥橫 竪中。先重列出通相通塞。是即空假兩觀能 破見思塵沙。於當位中雖得為通望於 中觀仍具無明。故名為塞。若後中觀勝下
二觀。雖得名通隔於空假。故名為塞。橫中 通塞尋文可知。法相下況出今文橫竪別相 通中之塞。橫竪法相已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