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 Chan Boluomi Cidi Famen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八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法慎記
弟子灌頂再治
釋禪波羅蜜修證第七之四 (修證通明觀)
[0529a08] 今辨此禪大意為三。一者釋名。二者辨次位。 三者明修證。一釋名者所以此禪名為通明 觀者。此觀方法出大集經文無別名目北國
諸禪師修。得此禪欲以授人既不知名字正 欲安根本禪。裡而法相逈殊若對十六特勝。 則名目全不相關。若安之背捨勝處觀行方
法條然別異。既進退並不相應。所以諸師別 作名目名為通明觀禪。或有說言。華嚴經有 此名目。所言通者謂從初修習即通觀三事。
若觀息時即通照色心。若觀色乃至心亦如 是。此法明淨能開心眼無諸暗蔽。既觀一達 三徹見無閡故名通明。復次善修此禪必定
能發六通三明故。大集經明法行比丘修此 禪時欲得神通即能得之。今言通者。即是能 得六通。明者。即是能生三明。此因中說果故
言通明觀。問曰。餘禪亦能發六通三明。何故 獨此禪說為通明。答曰。餘禪乃有發通明之 義。不如此禪利疾故名通明。問曰如大集經
亦有別釋此禪名義。故經言。所言禪者疾故 名禪。疾大疾住大住寂靜觀滅達離是名為 禪。今何故別立名耶。答曰。彼經雖有此釋
於義乃顯。而名猶漫既不的有名目故。復更 立通明之名第二明次位者。此禪無別次位。 猶是約根本四禪四空立次位。但於一一禪
內更有增勝出世間觀定之法能發無漏及三 明六通疾利。亦於非想後心滅諸心數入滅 受想定故。不同根本暗證取著無有神智功
能。是故雖復次位同於根本而觀慧殊別。恐 人謬解故立別名。雖名有異而次位無差。問 曰。若此禪得入滅定。與九次第定有何異耶。
答曰。修此定時心心無間。亦得說為九次第 定。然終非是具足九次第定法。是事在下自 當可見。若比准成實論解九定八解亦是具
足。第三明修證。此禪既無別次位。還約根 本次位辨修證也。第一先明修證初禪之相 如大集經說。言初禪者亦名為具。亦名為離。
離者謂離五蓋。具者謂具五支。五支者謂覺 觀喜安定。云何為覺如心覺大覺思惟大思 惟觀於心性是名為覺。云何為觀觀心行大
行。遍行隨意是名為觀。云何為喜如真實知 大知心動至心是名為喜。云何為安。謂心 安身安受安受於樂觸是名為安。云何為定。
謂心住大住不亂於緣不謬無有顛倒是名為 定。即是彼經略釋修證通明初禪之相。推此 經文所明五支則與餘經論所明大異。故須
別釋今先釋如心。如心者即是初禪前方便 定發也亦即是未到地。但證不孤發要由修 習。云何修習行者。從初安心即觀於息色心
三事俱無分別。觀三事者必須先觀息道。云 何觀息。謂攝心靜坐調和氣息。一心諦觀息 想遍身出入。若慧心明利。即覺息入無積聚
出無分散。來無所經由去無所履涉。雖復明 覺息入出遍身。如空中風性無所有。是則略 說觀息如心相。次觀色如行者。既知息依於
身離身無息。即應諦觀身色如此色本自不 有。皆是先世妄想因緣招感。今世四大造色 圍虛空故。假名為身。一心諦觀頭等六分三
十六物及四大四微一一非身。四微四大亦 各非實尚不自有。何能生六分之身三十六 物無身色可得。爾時心無分別即達色如。次
觀心如行者。當知由有心故。則有身色去來 動轉。若無此心誰分別色。色因誰生。諦觀此 心藉緣而有。生滅迅速不見住處亦無相貌。
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即達心如行者。若不得 三性別異名為如心。復次行者若觀息時。既 不得息即達色心空寂。何以故。三法不相離
故。色心亦爾。若不得色心三事。即不得一切 法。所以者何。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陰入 界眾苦煩惱。善惡行業往來五道流轉不息。
若了三事無生則一切諸法本來空寂。是則 略說修習如心之相。第二明證相。此亦具有 證欲界未到地相。行者如上觀察三性悉不
可得。其心任運自住真如。其心泯然明淨名 欲界定。於此定後心依真如法。心泯然入定 與如相應。如法持心心定不動。泯然不見身
息心三法異相。一往猶如虛空故名如心。即 是通明未到地也。次釋初禪發相如前引經 說此應具釋五支證相。今先據覺支為本覺
義既成。釋餘四支則從可見。所以經言覺大 覺。覺者覺根本禪覺觸發相故名為覺此事 如前說但輕重有異。大覺者豁然心目開明。
明見三事發相名為大覺。此傍釋未是正意。 復次今當分別覺大覺義。所言覺者。覺世間 相也大覺出世間也此即對真俗二諦釋之。
亦有漏無漏義意在此。今明世間則有三種。 一根本世間一期正報五陰是也。二義世間 者知根本之法與外一切法義理相關也。三
事世間者發五通時悉見一切眾生種類及世 間事也。世間既有三種。出世間對世間亦為 三。所以者何。眾生根有下中上利鈍不等。是
故雖同證此初禪境界淺深其實有異。故須 約三義分別證初禪不同。第一先釋約根本 世間出世間。明覺大覺五支成初禪之相。即
為二意。第一先明初禪發相。第二即釋成覺 大覺五支差別之相。一先明初禪發之相。即 為三意品次不同。一者。初發。二次。三後。一
初發相行者。發初禪時。即豁然見自身九萬 九千毛孔空疎氣息遍身毛孔出入。雖心眼 明見遍身出入。而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來無
所經由去無所履涉。即見身內三十六物一 一分明。三十六物者。諸髮毛爪齒薄皮厚皮 筋肉骨髓脾腎心肝肺小腸大腸胃胞膽屎尿 垢汗淚涕唾膿血脈黃痰白痰癊肪
[月*冊] 腦膜。 此三十六物十是外物。二十六是內物。二十 二是地物。十四是水物。已見風水地相分明。 復覺諸物各有熱氣煎煮火相分明。觀此四
大猶如四蛇同處一篋。四大蚖蛇其性各異。 亦如屠牛之人分肉為四分。諦觀四分各不 相關行者亦爾。心大驚悟。復次行者非但見
身三十六物四大假合不淨可惡。亦覺知五 種不淨之相。何等為五。一者見外十物相不 淨心生厭患。是名自相不淨。二者見身內。二
十六物內性不淨。是名自性不淨。三者自覺 此身從歌羅邏時父母精血和合以為身種。 是名種子不淨。四者此身處胎之時在生熟
二臟之間。是名生處不淨。五者及其此身死 後捐棄塚間壞爛臭穢。是名究竟不淨。當知 此身從始至終不淨所成無一可樂甚可厭
惡。我為無目忽於昔來著此不淨臭爛之身 造生死業。於無量劫今始覺悟。悲喜交懷。五 種不淨如摩訶衍論廣說。復覺定內心識緣
諸境界念念不停。諸心數法相續而起。所念 相異亦復非一。是名初禪初證之相。次明中 證相。行者住此定內三昧漸深覺息後五臟
內生息相各異。所謂青黃赤白黑等隨臟色 別。出至毛孔若從根入色相亦不同。如是分 別氣相非一。復見此身薄皮厚皮膜肉。各有
九十九重。大骨小骨三百六十及髓。各有九 十八重。於此骨肉之間有諸蟲。四頭四口九 十九尾。如是形相非一。乃至出入來去音聲
言語亦悉覺知。唯腦有四分。分有十四重。身 內五臟葉葉相覆猶如蓮華孔竅空疎內外相 通。亦各有九十九重諸物之間亦各有八十
戶蟲。於內住止互相使役。若行者心靜細時 亦於定內聞諸蟲語言音聲。或時因此發解 眾生言語三昧。身內諸脈心脈為主。復從心
脈內生四大之脈。一大各十脈。十脈之內一 一復各九脈合成四百脈。從頭至足四百四 脈。內悉有風氣血流相注。此脈血之內亦有
諸細微之蟲依脈而住。行者如是知是知身 內外不實猶如芭蕉。復觀心數隨所緣時悉 有受想行識四心差別不同。三明後證之相。
行者三昧智慧轉深淨明利。復見氣息調和 同為一相如瑠璃器非青黃赤白。亦見息之 出入無常生滅悉皆空寂。復見身相新新無
常代謝。所以者何。飲食是外四大入腹資身 時新四大既生。當知故身隨滅。譬如草木新 葉既生故葉便落。身亦如是。愚夫不了謂是
惜身。智者於三昧內。覺此身相無常所遷新 新生滅空無自性色不可得。復各一念心生 之時即有六十剎那生滅。或有人言。六百剎
那生滅迅速。空無自性心不可得。第二明釋 成覺觀五支之相即為五。第一釋覺支經說 覺支云。覺大覺思惟大思惟大思惟觀於心
性。約此五句以明覺相。今先釋覺大覺二句。 此約世間出世間境界分別故。有此二覺之 異。世間境即是異相。出世間境即是如相。此
之如異即是真俗二諦之別名也。今約觀門 淺深易見。今當具依摩訶衍分別。論云。有 三種上中下。如異既有三種覺大覺亦應為
三也。論意分別假名為異。分別四大實法同 體名為下如。分別地大異餘三大名為異。同 一無常生滅不異名次如。無常生滅名為異。
生滅即空無異名上如。今即約禪為下中上 品明觀門淺深之相。第一先明下品覺相。覺 氣息入出青黃赤白諸色隔別名為覺。覺此
諸息同一風大無異名大覺。次覺三十六物 隔別名為覺。覺餘三大無有別異名大覺。覺 於心數非一名為覺。同是四心無異名大覺。
第二明中品覺者。息是風大名為覺。覺息生 滅無常名大覺。覺餘三大各別名為覺。覺同 一無常生滅不異名大覺。覺四心。差別不同
名為覺覺無常生滅不異名大覺。第三明上 品覺者。覺息無常為異者。此息為八相所遷 故無常。何等為八相。一生。二住。三異。四滅。
五生生。六住住。七異異。八滅滅。此八種相遷 法體別異非一名為覺。覺息本空寂無八相 之異名大覺。覺餘三大各有八相別異名為
覺。覺餘三大本來空寂無八相之異名大覺。 覺心八相所遷別異非一名為覺。覺心本來 空寂無八相之異名大覺。所以者何。若心即
是八相。八相即是心者則壞有餘相。所以者 何。今息色亦即是八相。八相亦即是息色八 相無異故息。色心三事亦應無異。若爾說心
時即應是說息色。今實不爾壞亂世諦相故。 如人喚火應得水來。說心一向即是息色過 同於此。復次若離心有八相離八相有心者。
此則心非八相八相非心。若心非八相則心 但有名無相。無相之法是不名心。若八相離 心八相則無所遷。即不名八相。八相無所相
故。如是審諦求之則心與八相本自不有。亦 不依他有性性如虛空無一異相故名大覺。 覺前息色一一亦當如是分別。此則略說上
品覺大覺之相。次釋思惟大思惟二句。此還 約前覺大覺說。所以者何。初心覺悟真俗之 相名覺大覺。後心重慮觀察名思惟大思惟。
對小覺後說思惟大覺後說大思惟。此義易 見不煩多釋。次釋觀於心性者即是返觀能 思惟大思惟之心也。所以者何。行者雖能了
於前境而不能返達觀心則不會實道。今即 返照能觀之心。為從觀心生。為從非觀心生 若從觀心生若從非觀心生二俱有過。當知
觀心畢竟空寂五句釋覺支竟。第二次釋觀 支。經云。若觀心行大行遍行隨意。觀心者 即是前觀於心性也。行大行者聲聞之人以
四諦為大行。當觀心時即具四諦正觀。所以 者何。若人不了心故。無明不了造諸結業。名 為集諦。集諦因緣必招未來名色苦果。是名
苦諦。若觀心性即是具足戒定智慧。行三十 七品故名道諦。若有正道則現在煩惱不生。 未來苦果亦滅。名為滅諦。是名聲聞大行。若
緣覺人以十二因緣為大行。若是菩薩即入 無生。正道正觀證於寂定瑠璃三昧。毛孔見 佛入菩薩位也。則略明三乘大行之道相也。
遍行者觀行未利。亦並約心而觀四諦。名為 大行。今觀道稍利能遍歷諸緣。觀於四諦出 十六行觀故名遍行。隨意者。若是遍行雖在
定內得見諸緣。出禪定時則觀不相應。今隨 意者隨出入定觀一切法。任運自成不由作 意是名隨意。此則略釋觀支相也。第三明喜
支。喜支者。經言。如真實知大知心動至心是 名為喜。如真實知者。即是上來觀於心性四 諦真理也。大知者如上觀行。若心審諦停住
緣內稱觀而知。故言如真實知。若豁然開悟 稱理而知心生法喜故名大知。心動至心者。 既得法喜心動。若隨此喜則為顛倒。今了此
喜無即得喜性即得喜性故名至心。是名為 喜。第四次明安支。安支者。經言。若身安心 安受安受於樂觸。是名為安。身安者。了達身
性故。不為身業所動即得身安。故名身安。心 安者。了達心性故。不為心業所動即得心樂。 故名心安。受安者。能觀之心名之為受。知
受非受斷諸受故。名之為樂。故名受安受於 樂觸者。世間出世間二種樂法成就。樂法對 心故受於樂。第五次明定支者。經言。若心住
大住不亂於緣不謬無有顛倒。是名為定。心 住者。住世間定法持心不散故名住。大住者。 住真如定法持心不散故。不亂於緣者。雖住
一心。而分別世間之相不亂也。不謬者。謬名 妄謬。諦了真如妄取不起。故言不謬。不顛 倒者。若心偏取世間相。即隨有見沈沒生死。
不得解脫若心偏取如相即隨空見破世間因 果不修善法。是大可畏處。行者善達真俗離 此二種邪命。名不顛倒。復次若二乘之人得
此心破四倒。名不顛倒。若是菩薩得此一心 能破八倒。名不顛倒。行者初得覺支成就。即 覺身息不實猶如芭蕉 今得住此一心定支
成就。心既寂靜於後泯然微細。即覺身息之 相不實猶如聚沫。是則略明下根行者證通 明初禪之相第二次釋約義世間明中。次根
行者進證初根五支之相即為二。一者正明 義世間相。二者即釋成覺義。就第一釋義世 間為二意。一明外義世間。二明內義世間。今
釋外義世間復為三意。一正明根本世間因 緣。二明根本與外世界相關。三明王道治正。 第一釋覺知根本世間因緣生義。行者初得
初禪既已證見根本世間。爾時或見道或未 見道。今欲深知此根本世間一期果報因何 而生。爾時於三昧內心慧明利諦觀身內三 十六物四大五陰。以願知心願知此身何因
緣。有三昧智慧福德善根力故。即便覺知。如 是身命皆由先世五戒業力。持於中陰不斷 不滅。於父母交會之時業力變識即計父母
身分精血二渧大如豆子以為己有識托其 間。爾時即有身根命根識心具足。識在其間。 具有五識之性。七日一變如薄酪凝酥。於後
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