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ur Bases of Mindfulness 四念處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念處卷第一隋天台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說
門人章安灌頂記
[0555c15] 一切諸法皆不可思議。不可思想圖度。不可 言語商略。何以故。言語道斷故不可議。心行 處滅故不可思。大經云。生生不可說。生不生
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既 不可說亦不可思。大品云。色不可說。乃至識 不可說。眼不可說。乃至意不可說。色不可
說。乃至法不可說。眼界不可說。乃至法界不 可說。當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皆不可說。 此指俗諦不可說也。四念處不可說。乃至根
力覺道。皆不可說。須陀洹不可說。乃至阿 羅漢亦不可說。此指真諦不可說。佛十力不 可說。四無畏。十八不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等。皆不可說。此指中道第一義諦不可說也。 大論云。實法不顛倒。念想觀已除。言語法 皆滅。無量眾罪除。清淨心常一。如是尊妙
人。則能見般若。此總指三諦不可思說也。法 華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又云。是法非 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當知不可以心思口議。
亦不可以無心口思議。不可以有無。不可以 非有。非無。非方。非數。非法。非諭。寂然無為 群經之極說。眾聖之誠言。深深若此。明明
若彼。境智雙冥能所俱寂。淨名諸菩薩以言 言於無言。文殊以無言言於無言。淨名不以 言不以無言。默然無言。文殊歎曰真入不
二法門當知。玄妙玄妙不可思議。復不可思 議但可冥悟。不可以彰辯。問若不可說不可 說。何故言滿龍宮。若不可思不可思。何故
雪山深思此義。答佛常樂寂而哀於蒙。欲訥 於言而敏於行。慈悲權巧指畫虛空。撝方示 月作種種說。或作生生說。或作生不生說。或
作不生生說。或作不生不生說。若作生生說 時。又非一種。或作有說或作無說。或作亦有 亦無說。或作非有非無說。引諸根性從四方
門入清涼池聞悅善生惡亡理顯。得四利益 餘三句亦如是。欲令此義明了。更引諸經。 大經。名諸佛法界佛即果人。法界即果法。於
無果中而作果說。大品云。諸法實相慧。名摩 訶般若。此慧有能度所度。今取能度名般若。 於無因中而作因說。大集云。菩薩觀一切法
平等。眾生性同涅槃性。若觀平等即因也。同 涅槃即果也。此約亦因亦果說也。華嚴云。遊 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遊心即因。
佛境界即果如前說。法華云。是法不可示言 辭相寂滅。此即非因非果說也。法門甚眾廣 說令智退。略則義不周。我今處中說方則四
句。略則因果。聞而修行名之為因。與法相應 名之為果。約果更修故言因因。從因又得果 故言果果。若初若後究竟寂滅。故言非因非
果。初生生四門亦作因果四說。乃至不生不 生亦作四門。門門亦作因果之說。一一說 中悅種種眾生。立種種善根。治種種罪垢。從
於種種入第一義。故初中後重說無咎。說即 是教。稟教修觀。以修觀故名修四念處。此義 廣可思之。元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開發眾
生諸覺寶藏。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先喜先 利先治先益。大經云。若欲盛貯先用完淨。若 欲耕墾先種肥良。若欲乘御先駕調壯。若欲
教詔先教孝明。斯皆積習深厚煩惱障薄。先 聞雷震先沐甘雨。先出籠樊先獲正觀。皆由 往昔數數勤修。今世道成最初四益。其未度
者更設方便而塗熨之。隱其無量神德以貧 所樂法趣波羅奈。便有涅槃音。法僧差別名 則是從頓次漸而調熟之。今從此義粗為四
說說。即是教依教修觀。即是四種四念處所 為。生生四念處。乃至不生不生四念處。亦名 三藏通別圓四念處。若三藏四念處。更為三。
大意五停四念。所言三者。其義有八。謂理教 智斷行位因果。理三者。聲聞謂理在正使外。 緣覺謂理在習氣外。菩薩謂理在正習外。三
人出三種外。方乃見理故言理三也。教三者。 聲聞稟四諦。緣覺稟十二緣。菩薩稟六度。 聲聞修總相智。緣覺修別相智。菩薩修總別
智。聲聞斷正。緣覺斷習。菩薩斷正習。聲聞 為自修戒定慧。緣覺為自修獨善寂。菩薩為 眾生修六度五通。聲聞住學無學。緣覺住無
學。菩薩三僧祇登道場。聲聞帶果行因。緣覺 望果行因。菩薩伏惑行因。聲聞斷正如燒木 為炭。緣覺斷習如燒木為灰。菩薩正習盡如
燒木無灰炭。具此八三故言三也。藏者。謂修 多羅藏。毘尼藏。阿毘曇藏。修多羅藏。謂四 阿含。增一阿含。說人天因果。長阿含破邪見。
雜阿含明諸禪法。中阿含明諸深義。具如彼 (云云) 。毘尼藏明持犯輕重。如律藏中說。阿毘 曇藏名無比分別無比。分別 (云云) 。大經云。此
是契經甚深之義。此是戒律輕重之義。此是 阿毘曇分別法句。皆佛自釋三藏名也。今不 具論。然佛臨涅槃。阿難心沒憂海。阿 㝹 樓馱
語云。汝持佛法人應問將來事云何啼哭。阿 難即醒悟乃問四事。佛皆具答。今出其二。比 丘當依四念處行道。依波羅提木叉住木叉
有二。一舊二客舊又二。一邪。二正。正謂十 善。邪謂鷄狗牛馬等 (云云) 。定有二。一舊二客。 舊又二。一正二邪。正謂三四十二。邪謂邪禪 鬼定等
(云云) 。慧有二。一舊二客。舊又二。一正。 二邪。正謂識因識果。邪謂撥無因果。三種 舊邪墮三惡道。佛棄而不用。三種舊正昇三
善道。佛會而取之。更說三種客法。客戒者。謂 三歸五戒。二百五十等。客定者。謂九想八背 等。客慧者。謂四諦智也。佛之遺囑以戒為師。
師訓七支。弟子奉行莫令污染。仁讓貞信和 雅真正。戰戰兢兢動靜和諧。故言以戒為師 也。依木叉住者。木叉名保得解脫。若依木
叉住者。保脫世間熱惱。所謂居家逼迫。牢獄 熱惱妻子榔檔。繫縛熱惱。財業產貨怨賊熱 惱。王難逼迫水火熱惱。若依木叉保脫如此
熱惱也。又復住者。未來住安樂之處也。若 能住戒者不耐惡聲。惟欣善法。未來保住四 天王住處也。若住戒者。則是供養三寶供養
父母。未來保住三十三天也。若住戒者。能發 麁住保得住於炎摩天住處也。若住戒者。能 發細住保住兜率陀天。若持戒者能得欲界
定。保住自在天。若住戒者。能發未來禪。保住 他化自在天。若持戒者。能發四禪四空。保得 住於色無色界諸天住處也。是名依波羅提
木叉住也。依念處行道者。若無念處慧。一 切行法皆非佛法非行道人。皆空剃頭如放 牧者。空著染衣如木頭旛。雖執鉢錫如病人
乞具。雖讀誦經書如盲人誦賦。雖復禮拜如 碓上下。雖復坐禪如樹木葉。雖復興造。媒 衒客作種樹貿易沈淪生死。蠶繭自縛無
解脫期。捨身命財但得名施非波羅蜜。雖復 持戒不免鷄狗。雖復精進精進無繡媚。雖復 坐禪如彼株杌。雖復知解狂顛智慧。常在
此岸。不到彼岸。不降愛見不破取相。不得入 道品。非賢聖位不成四枯樹。非波羅蜜。何 以故。無念慧故。以念慧能破邪顯正。大經云
舊醫乳藥其實是毒。如蟲食木偶成字耳。是 蟲不知是字非字。更有新醫從遠方來曉八 種術。謂四枯四榮以新四枯破其舊乳。法華
亦云。大火從四面起。即斯例也。執倒略有三 種。一一切智。六師故六臣白王。我師是一切 智。王若見者罪垢消滅此執世性也。大論云。
得宿命智。見八萬劫事。過是已不復能知。但 見初受胎身中陰之識。而自思惟此識。不應 無因緣。憶想分別有法名。世性非五情所知。
極微細故於世性冥初生覺。覺即中陰識。從 覺生我。從我生五塵。謂色聲香味觸。從聲塵 生空大。從聲觸生風大。從色觸生火大。從
色聲觸味生水大。從色聲觸味香生地大。從 空生耳根。從風生身根。從火生眼根。從水 生舌根。從地生鼻根。如是漸漸從細至麁。還
從麁至細。譬如泥丸中具有瓶盆等性。瓶盆 等破還為泥。都無所失世性。是常無所從來。 此僧佉所執也。復有執微塵。微塵常不可破。
至微細故但待罪福因緣。因緣和合故有身。 若天人地獄等以父母故罪福盡則散壞。復 有執自然為世界始。貧富貴賤非願行所得。
復有人言。天主是世界主。始造吉凶滅時還 天攝取。復有人言。世世受苦樂盡自到邊。譬 如山上投縷丸盡自止。受罪福命歸於盡。是
諸邪外皆於禪定知見。不從他聞。亦不從韋 陀中聞。執此明利故云是事實餘妄語即此 意也。復計自在天。復計父母等。皆是一切智
之執也。二者神通。六師修得五通。停河在耳 十二年。變釋為羊千根在體。毘富羅城變 為鹵土等是也。三者韋陀。六師解星文地理
十八大經知吉凶等是也。雖知世性無神通。 是小知世性通是。次知三種備足。是大六師 阿毘曇中明三種念處。謂性共緣對破。此三
外道有人釋性念處。謂觀無生淺名為生深 細觀無生見細法皆生死苦諦名性念處。有 人專用慧。數緣無生空理。發真斷結得慧
解脫羅漢。對破邪因緣。無因緣顛倒執性。一 切智外道也。共念處者。以禪定助道。正助 合修亦名事理共觀。發得無漏三明。六通八
解。成俱解脫羅漢。對破根本愛慢。得五通外 道也。緣念處者。緣佛三藏十二部文言。及一 切世間名字。所緣處廣非如支佛出無佛世。
不稟聲教。但作神通以悅眾生。不能說法。緣 念處人了達根性。善知四辯堪集法藏。成 無疑大羅漢。對破世間韋陀。星文地理文字
鄙狹。當知邪正真偽。猶金比鐵螢日跡海。故 大經云。於諸想中無常為最。於諸耕中秋耕 為最。於諸跡中象跡為最。無常譬性耕。譬神
通跡。譬文字也。經云。諸優婆塞善解諸法對 治之門。所謂常無常等。故知心行理外未入 正真。破邪之義可解。二明五停心者。謂數息。
不淨。慈心界方便因緣觀也。停名停住。行 人聞生滅四諦。發心觀苦諦欲出生死。為煩 惱風搖動慧燈。照境不了為除此障。修五停
心。息門有數隨觀等。不淨門有九想八背等。 慈心界方便十二因緣。皆如禪門中廣說。今 不委論。此五停門復有五意。謂對轉不轉。兼
亦對亦轉亦不轉。亦兼對者。數息對覺觀。不 淨對貪欲。慈心對瞋恚。方便對我。因緣對 癡。對治若成煩惱不起又發禪定。禪定持心
安隱出入。故云五停心也。心既調定乃可習 觀。若對治未益。更須用後四種治之。行者 善用四隨巧修五治煩惱。不能障觀心停住。
即入初賢位。具如禪門廣說。問此中何不用 念佛停心。答作五度門則不用作六度門。即 須用因緣對等分念佛。對逼迫障 (云云) 。問停
心得住名初賢者。今人數息。或得不淨或二 三四五是為賢不。答若以愛見心修禪乃至 非想尚非初賢。況數息不淨。乃發淺法而
名為賢耶。經說多修福德名為愚。多修智慧 名為狂。豈可以狂愚為賢舊云隣聖為賢此 語大高。今言善直曰賢。應作四句。一隨愛見
破戒亂心。此非直非善如無目無足。不能入 清涼池。二持戒修禪而生邪見。此善而不直 亦不名賢。如有足無目。亦不能入清涼池。三
信心正見而破戒心亂此直而不善。亦非是 賢。如有目無足不能入清涼池。四信解正智。 得佛教意持戒清淨。修安般不淨等觀心得
停住。名直名善。有目有足能入清涼池。是四 初賢善直義成也。問云何名得佛教意。答中 論云。佛去世後像法中人。人根轉鈍深著諸
法。求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 定相但著文字。此不知佛意。佛意者。生生 不可說。有因緣故作生生說。令物離生死得
涅槃。若著文字興毀諍競。則三界火猛不得 佛意。非賢人也 ( 云 云) 。三釋四念處。四者數也。 念者觀慧也。處者境也數有開合。若迷心不
迷色則數為五陰。若迷色不迷心則數為十 二入。若俱迷者則數為十八界。如毘婆沙也 (云云) 。今言四者。人於五陰起四倒。於色多起
淨倒。於受多起樂倒。於想行多起我倒。於心 多起常倒。舉四倒故言四也。若相生次第應 言識受想行色。若麁細次第者。應言色行想
受識。今從語便故言身受心法。文從起倒多 如前說。然三藏要意。正厭生死欣入涅槃。須 信解正因緣三世。二世。一世十二因緣因緣
支是四諦。無明行愛取有是集諦。五果是苦 諦。知苦斷集是道諦。無集苦是滅諦識。此無 明老死破外人邪無因緣。生一切法。種種顛
倒。不隨虛想邪僻。深信正因緣也。二真正 發心者。驚覺無常之火燒諸世間。一心求出 剎那不懈。莫念名利。如麞在圍跳透求脫。
似犢失母惆慞。嗚呼修習禪慧如救頭然 (云 云) 。三巧修定慧。出世之行欲界亂心如風中 燈。是故依靜求定。若定無慧如闇中無所
見。巧修二法如二手互相揩摩亦如乘馬亦 愛亦策。善用四隨信法兩行。八句得所 (云云) 。 四破法遍者。觀因緣生滅。破一切愛見戲論
諸法。遍知一一愛見中。有四諦十二因緣 六波羅蜜。以其藥去病除 (云云) 。五善知通塞 者。知一切愛見之法皆有道滅之理名通。悉
有苦集名為塞。六善修道品者。於諸見動而 修念處。若別若總乃至三解脫門 (云云) 。七善 修助道。即是五停心共念緣念六番。觀禪謂
八念九想十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等 也。八善知次位者。善識七賢位。不叨濫增 上慢成慚愧。有羞僧。內外明照善識邪正
佛法非佛法。破諸邪外也。九安忍。強軟兩 賊。外則眷屬惡名穢稱。若不忍者則為所壞。 內忍種種證得諸禪著則生愛為軟賊所壞境
界。逼迫是強賊也。十順道法愛不生發。外 凡內凡種種順道善法。心不愛著也是為要 意 (云云) 。末代求聲聞人。知此十法分明。不著
文字戲論。內有智性求於聖道。厭患三界修 五停心。入初賢位。即是善知佛教。發種種諸 禪境。或有增益觸。或有增病觸。或有二十
種壞禪觸。或有十種成禪覺。行者因停心故 得欲界定。或得對治心在靜中功德法門起 即便觀之。觀之略為十一陰界入境。乃至第
十菩薩境自有行人。或次第或不次第。或是 善是邪。今作十雙料簡。一次第不次第。乃 至第十三障四魔。次第者如上。不次第者不 如上。別有所出 (云云)
。問大乘生死即涅槃。得 有理即乃至六即之義。三藏亦得作六即不。 答欲作亦得。三乘同有偏真之理。是理即三 藏中習學。名相語言是名字即。五停心別相
總相念處是觀行即。四善根是相似即。苦忍 真明至第九無礙道是分真即。至佛三十四 心斷煩惱及習是究竟即 (云云) 。已知三藏要意
須識三人念處不同。先明聲聞別四念處。後 說總四念處。別者身受心法也。云何觀身一 切色法名之為身。內身外身內外身。己名內
身眷屬及他名外身若己若他名內外身。此 三種色。皆從前世不淨業生。前世不畏生死 不厭繫縛。不欣解脫不尚涅槃。於四聖諦了
無願樂。種顛倒業。業縛於識將入母胎。則有 五種不淨。謂生處。種子。相性。究竟。生處者。 女人之體是不淨聚。蟲膿穢惡合集成立。筋
纏血塗皮裹其上。如彼土壁假以泥治虛莊 粉墡。經十月日二藏間夾窄隘如獄。釋論 云。此身非蓮華。亦不由栴檀。糞穢所長養但 從尿道出 (云云)
。種子不淨者。攬於遺體赤白二 渧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