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ur Bases of Mindfulness 四念處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念處卷第二隋天台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說
門人章安灌頂記
[0563a23] 分章為三。大意。停心。念處。大意者。前性共 緣只見生滅之理。發真斷結乃至極果。猶是 四枯拙度。今無生四聖諦即事而真。麁細等
觀皆如幻化。四榮巧度。大經云。聲聞有苦有 苦諦。菩薩解苦無苦。而有真諦。大品云。欲得 聲聞。欲得緣覺。欲得菩薩。皆當學般若。故名
通教四念處也。通義有八。謂理教智斷行位 因果。理通者。同緣即色是空故。教通者。同稟 無生之說故。智通者。諸法不生般若生故。斷
通者。須陀洹若斷同是無生法忍故。行通者。 同乘摩訶衍乘故。位通者。同是乾慧地乃至 佛地故。因通者。同學般若波羅蜜故。果通
者。同到薩婆若故。三人八義不殊。故名通也。 復次通有三義。一因果皆通。二因通果不通。 三通別通圓。因果俱通者。如上八通說。近
通偏真四枯拙度。因通果不通者。乃是別果 來接。通因得見佛性成四榮雙樹。通別通圓 者。別圓因果皆與通異。藉通開導得入別圓
因。成非枯非榮雙樹之果也。若通因果。正 是小大半滿。分門亦是析體拙巧。聲聞藏。 菩薩藏。羊鹿異路。何者三藏未斷惑。猶是
凡夫住下忍位伏見思惑以誓願。乘五通住 生死化眾生。二乘斷正使拙度保涅槃。不 能前進。故從此分門。若三人同以無言說
道。斷煩惱者是滿字。摩訶衍門多所含容。即 開為三。一通二別三圓。體諸法如幻化不生 不滅。不斷而斷三人通位。從乾慧性地。為伏
道見地。至七地斷正盡。緣覺根利能侵習。位 齊八地。若菩薩斷正盡。留習扶誓受生死化 眾生。八地九地斷塵沙無知。學道種智。此即
通教通三乘人意也。若通別者。初因通門得 入十住。斷界內惑盡。十行斷界外塵沙。學道 種智。十迴向學中道。十地破無明見佛性。是
為通於別意也。通圓意者。初因通門入十信。 斷界內惑。任運自盡登住見佛性。斷無明。十 行十迴向。並斷別惑。此通圓意也。故知大
乘斷伏永異小乘如習。應中有菩薩從初發 心與薩婆若相應。是聲聞一切智通通教意。 若菩薩從初發心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
眾生者。通別意也。若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 法輪度眾生。是菩薩為如佛。通圓意故。大 論舉三人諭。謂步馬神通。馬雖勝步不及神
通。一念即至。譬圓教力大不妨餘也。又大論 明燈炷云。乾慧為初炎。佛地為後炎。此即通 家名乾慧。非斷道。而為初炎者。乃是論主申
含容引外人作此解。乃以相似燈炷為初炎 耳。若言二地是菩薩斷道者。此取性地為斷 道。至六地與羅漢齊。或取八人地。是斷道此
以三地為斷道。七地齊羅漢。而今不取二地 三地。乃取乾慧者。故知是通三人之初。以似 道為初炎耳。復有人言。歡喜為初炎。佛地為
後炎。此約別教斷道為初炎。別家初地見常 住理斷無明。見中道故名歡喜。是初炎。復 有人言。初住為初炎。佛地為後炎。是圓教
意。初住見中性圓斷一品無明。故初住為初 炎。此是通教通別通圓之義。通教四門者。大 論云。一切實一切不實。一切亦實亦不實。一
切非實非不實。為向道人說。聞即得悟。皆名 第一義悉檀 (云云) 。中論觀法品。又作四句證 諸法實相。三人共得即其例也。若幻化有門
則通五人。四門門門有五人。是則二十人。三 藏雖四多用有門。通多用空門。別多用亦空 亦有門。圓多用非空非有門。天親雖說別圓。
多明別階級。龍樹雖明幻化影像十諭諭之。 有不離無。無不失有。非有非無。不思議之 理教也。問若爾三藏亦有三人同入。何不名
通。通亦有三人之殊。何不名別。答三藏三人。 一人不入故不名通。通雖三人而皆入但空。 不得稱別 (云云) 。問通是滿字門。而稱通者何
故停灰斷耶。答譬如朱雀臺門。雖通貴庶有 停私室者。有至府省者。有見天顏者。如前所 釋通。通通別通圓。此義可知。又譬如因心
有眠有夢。夢諭於空。眠諭於假。心諭於中。聲 聞觀四諦無生。如幻如化以入空。緣覺觀十 二緣無生。如幻化以入空。菩薩觀六度無生。
如幻化以入空。不深見假中。故同住灰斷。若 能尋夢得眠。尋眠得心。非但見空亦見不空。 亦見非空非不空。釋大意竟。二五停心者。名
數同前。云何有異。魚目明珠質同。理別曲直。 體析巧拙。料簡已如前。大經明果報五陰。 已受想行識。亦是一法。凡夫為苦為惱。二
乘緣不淨無常出生死。菩薩觀陰即是於真 更無別理。如薄福者覩金成蛇。為之所害福 人見寶得而用之。苦諦既然三諦亦爾。眾生
不知。沒在於苦造二十五有。輪環宛轉無解 脫期。菩薩為此而起大悲發弘誓願。拔苦與 樂雖發誓願。所度如度虛空。雖誓斷如空共
鬪。雖安如空種樹。雖滅實無得度。觀一切無 所有。無所有故空。空故不生。不生故不滅。 畢竟清淨。行者雖作此觀。其心浮逸如犬逐
塊。若欲攝散睡眠昏熟如鼉得暖。當知不 修停心。心不得住。雖作此解是直作善。如 有眼無足不得入池。若善用四悉檀。修五停
心者。即得住觀。如密室無風照物得了。當 知阿那波那。三世佛入道初門。又云。亦為甘 露門。光明云。即開甘露門入處食等 (云云) 。既
信解已當修五停。謂阿那波那等 (云云) 。覺觀 多者當觀入息。不生出息不滅。不生不滅。息 即是空。無能觀所觀。皆不可得。不可得即
真。真即心停也。多貪欲者當觀。貪欲非垢無 貪欲。非淨非垢故不生。非淨故不滅。不生不 滅故即空。空即真真故心停。多瞋恚者。當
觀於慈。慈恚即不生亦不滅不生不滅即是 空。空即真真故心停。又觀罵者是誰。誰受罵 者何等是罵。罵者與諸佛等。受罵者與畢竟
空等。罵法與薩婆若等。打者受打者打法 亦如是。一一音聲不能見罵。眾多音聲亦不 能罵。唯當自責過去煩惱多。今世瞋恚盛
若不能忍。心則螫毒生死無畔。應當息之令 停也。著我多者當觀其身。如屠牛四分。但見 四大六種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何處有我。即
破我見。五愚癡者。對因緣觀三世因緣。破 斷常二世破果報。我一世破性。我善用五法 治心。心則安住得觀無生。無生現前即破煩
惱。有直有善名為初賢。大論云。觀行是智慧 性。何故言三昧。答若不定心中修。此是顛 倒智慧如前說狂愚之人。豈是賢聖善直之
意也。作是修時。種種諸境發一陰界入境。乃 至菩薩境。善當識別。去取得宜。無生正觀破 之。一一皆是摩訶衍故。乃至二十種壞禪覺。
十種成禪覺。皆須識知。故大經云。迦羅迦果 有九分。鎮頭迦果纔有一分。城中人不識食 之即死。行者若明十法。即鎮頭迦。十法者。
一善識無生正因緣境。如空無相無方維上 下。心性亦爾。二真正發心。三止觀修習。四破 愛見諸法。徧五善識通塞。愛見中。苦集為
塞滅道為通。六用三十七品調適。七修助道 開三脫門。八善識次位。九安忍。十順道法 愛不生。此十法成乘即入菩薩位。得三乘道 (云云)
。問何等煩惱障定慧。答有人言愛生煩 惱障。慧散動無知障定。復有人言百八煩惱。 障定性得繩障慧。今不爾但隨偏多為障也。
問通家若為明六即。答無生理即。幻化名字 即。乾慧地觀行即。性地相似即。八人已上 為分真即。佛地為究竟即 (云云) 。三明四念處
者。念是無生觀慧。處是所觀境。先明屬愛煩 惱者。大品云。即色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 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觀空無色觀色無空。
能觀智境並不生不滅。智即是境境即是智。 非智滅境智性自境。即生無生故名無生。非 謂無有生名無生。觀內身外身內外身。一切
色法。若麁若細。皆如幻化。即是約身修性念 處。受心法皆是苦性。苦性即空皆如幻化。若 作共念處者。亦當念空法修心。觀不淨背捨
勝處一切處皆即空。是為共意。緣念處者。緣 佛無生方等十二部經。乃至知眾生根性即 空 (云云) 。云何修身性念處色。若麁若細。總而
觀之。如夢如幻響化。此色緣不淨。如我此 身歌羅邏時。父母二滴為緣。業煩惱為因。因 緣和合生此報身。九孔常流膿囊涕唾。三十
六物性相種子究竟不淨。貪愛計淨是顛倒 見。若見不淨即破淨倒。中論劫初穀子不生 世間現見。故劫初穀不滅世間現見。故因緣
合集名為生。因緣散名為滅。散故不常。集故 不斷。是名世間不常不斷。此文正表內種子。 十二因緣和合不生不滅也。問若種子生即
從自生。若從遺體生即是他性生。自種子遺 體合即是共生。若非種非遺即無因生。若從 種子生何用遺體。若從和合復屬何緣。若無
父母之他云何得種子之自。無自故從誰生 汝種子。能自生未有父母之他。無種子之自。 若已有種子之自。即不從他也。問汝過去業
與六識心俱不。若其事滅業附心識來於現 在難。六識生滅業亦生滅。不為自生。若滅 不應附心來。若不依阿梨耶識。義不成也。若
從父母生是從他生。汝自性尚不能生。云何 從他生難。猶有自性故即有他性能生。若無 自性父母為誰作他。若自他共能生者。汝於
自他若能生共可能生。俱既不能和合亦不 生若能生即有兩過。自既不生。他亦不生。即 兩不能生兩法相助成生。為是自為是他。如
兩砂無油合亦無油。若自他不能生。合時 亦不能。若合能生者並亦應兩砂無油。合時 應有油若兩合無油。當知自他本不能生。合
亦不能生。如一盲不見二盲。亦不見。若謂非 種子非父母生。從無因生難。無因得果果復 應無。如無泥而能生瓶者。亦應從木生等是
無因。故從因緣生尚不可。況無因耶。是則因 果倒亂罪人獲福 (云云) 。壞世間法。若無世諦 即無出世。是大邪見人。若四句責生不可得。
是則無生。無生而生是名假生。假生非生但 有名字。是字不生亦不不生。是字無所有 故自他共無因。畢竟不見身生處不可得。若
無生處亦無滅處。生滅不生滅。非生滅非不 生滅。清淨平等正觀。觀身細色如隣虛塵。即 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即具四微所成色香
味觸。色為自香味為他即因成假義。若從色 生即是自性。若從香味生即是從他性本。合 是共生離色離香味。是無因生。四句檢之生
不可得。是故說無生無生而說生。是名假生。 是名細色無生。如論云。若有極微色是則四 微所成。又云。若有極微色即有。十方分則不
名極微。四微成色此即因成假。觀此假因成 如夢幻。細色麁色無生。是苦聖諦。思益云。 菩薩知苦無生名苦聖諦。此色身四句因成
中檢無生名身念處。問此色為從滅生。為從 不滅生。為從滅不滅生。離滅不滅生。若從不 滅生是自生。若從滅生則從他生。若從滅不
滅生是共生。離生則無因生。論云。不自不 他不共不無因。四句生皆不可得。是故說無 生。無生而說生是名假生。色不淨破淨倒。又
問此色為待色。待無色乃至共離皆不可得。 是則無生無生而說生。是則假生是皆不淨。 破淨倒是性。身念處以智慧性。觀屬愛身色
生相。得慧解脫須陀洹。乃至慧解脫阿羅 漢。若作是觀時未能得道。於中生著是愚癡 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隨
情。三種念處如前三藏中說。若隨理三種念 處。即如通中說。隨情是事相。隨理是無生。 念處乃至心法亦如是。共念處者。行人觀念
處修八背捨。事中諸禪乃至熏修等。如明眼 開倉見穀粟。種種不淨不同。大論明骨想。即 解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乃至燒想。
諸論師疑文誤。何意從骨想。即解十力無所 畏耶。今師云人不得論意。此中為修共念處。 又不壞骨人成俱解脫。三明六通八解。悉皆
具足。受心法亦如是。為成摩訶衍故非論誤 也。緣念處者。緣佛十二部經。四辯說法。悉 皆無礙教化眾生。心緣普徧也。四念處四
種精進名四正勤。四種定名四如是足。五善 生名為根。破煩惱名為力。分別道用。名七 覺。安隱道中行名八正道。次破屬見煩惱。觀
身如幻化。非垢非淨若起見謂淨不淨。亦淨 亦不淨非淨非不淨。是事實餘妄語。是見皆 依色。若謂此淨等過去如去不如去。亦如去
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未來有邊無邊。 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即陰離陰。十 四難約三世五陰六十二身見。是污穢無記
五陰即具三假。淨法塵對意根生意識者。為 意生為塵生。為合生為離生。若意生是自生 乃至離生是無因。即破因成假。若意根滅生
不滅生。亦滅亦不滅生。非滅非不滅生。皆 墮四句則破相續假。若待無有識生。若待有 有識生。若待亦有亦無識生。若待非有非無
而識生。皆墮四句則破相待假。所破能破。例 十二是破有見中十四難。六十二見不淨。無 見中亦三假十二句能破。亦例十二句亦淨
亦不淨。亦有亦無見。三假十二句破能觀。亦 十二句例破非淨非不淨。非有非無見。亦十 二句破能觀。亦十二句破用。性念處觀之破。
身念處九十六句破生見。不可得成無生。身 性念處。次觀受念處破生見。經云。受受。受 不受。受亦受亦不受。受非受非不受。又云。行
亦不受。云何受受不行亦不受。云何受不受。 行不行亦不受。云何受亦受亦不受非行非 不行亦不受。云何受非受非不受受受故。是
有見是見依受起。受不受故是無見。是見依 受起受亦受亦不受故是亦有亦無見。是見 依受起受非受非不受故。是非有非無見。是
見依受起。是事實餘妄語過去如去不如去。 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未來有邊無邊。乃至 非有邊非無邊。即陰離陰為十四難。約三世
有六十。即陰離陰合成六十二。有見中三假 能所二十四破生見無見中。三假能所亦二 十四。無生見亦有亦無見中三假。能所二十
四句。亦生亦無生非有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