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ur Bases of Mindfulness 四念處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念處卷第三隋天台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說
門人章安灌頂記
[0567a19] 開章為三。一大意。二五停。三念處。大意者。 四句雖略。網羅罄盡若絕若說。若世出世已 如上辯。今依不生生而明別也。中論名假名
即此句也。別家四門且指大。經云佛。性如闇 室瓶盆井中七寶有門也。眾生佛性猶如虛 空。畢竟清淨無門也。譬如乳中亦有酪性。亦
無酪性亦有亦無門也。佛性非空非有第四 門也。雖列四門若說若行。多用亦有亦無門 也。問有門可明佛性。空門云何有性復濫通
家。答別教是不但空。所以得見佛性。通家 但空局不但空廣廣局。云何相濫眾經諸門。 列位位數增減。華嚴初無十信。後無等覺。於
十住中多明圓義。於登。地中多明別義。若住 若地皆說界外行位不語界內 (云云) 。方等前分 對緣。散說得道而已。未論地位。至瓔珞總結
階級。明五十二地。前後數整界內。亦分明諸 般若前分。亦對緣散說亦未有階次。勝天王 但明十地。前無三十心。後無等覺。新金光
明無前無後但明十地。仁王般若。明五十一 位。無等覺。推諸經意如軍師蕩寇竟。方敘勳 勞。定其爵祿。所以前散後結。問法華是後經
那不明位。答前明一部之前後。法華是一期 之後。良以。瓔珞結諸方等仁王結般若竟。法 華在後不明次位。但決了諸權而入於實。涅
槃亦不明次位。同開佛性入祕密藏。但地義 深微非聖證不了凡下莫知。對緣增減隨機 廣略出沒宜爾。但順佛語依修多羅。不得執 此訶彼。各興諍競非法毀人誣佛謗典
(云云) 。 南岳師。釋大品三處明位。初四十二字門初 阿後茶。皆具一切法。判屬圓教四十二位也。 次明初地修治地業。乃至第十修治地業。判
屬別教位。後明乾慧地乃至佛地。判屬通教 位。此深得經意文義朗然。然佛一期諸大 經。門門不同位位數異。行人採用各異。若論
數整須依瓔珞。若扶三觀次第。須依大品。若 凡夫得。預須依涅槃數整可解。扶三觀者。 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當學般若。欲以道種
慧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 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 及習。當學般若。初五方便伏見思從假入空
觀。十住是道慧斷見思。從空入假學道種慧 斷塵沙。若從假入空破遍假。從空入假破 偏空。至十迴向中。學不假不空一切智伏無
明。登地得一切種智。若至等覺一時斷煩惱 及習。若不明等覺。只十地斷煩惱習也。是以 三觀相扶 (云云) 若瓔珞明十信十住為習種
性。十行為道種性。十迴向為性種性。十地聖 種性。等覺性。妙覺性。略則七位廣說五十二 位也。依涅槃五行十功五味。半滿次第。相扶
始自凡夫得預修學。具有別圓界內界外。四 四諦意。菩薩住堪忍地。鐵輪位中修生滅四 諦。十住中修無生四諦。十行中修無量四諦。
十迴向中修相似。無作四諦。登地見中。得一 切種智。五行十功。間藏通云何得入涅槃中 修學耶。答涅槃扶律而說故名贖命。若別圓
有法身慧命。何須贖命贖命。意在藏通灰斷 之命。令得法身常住也。問三藏生滅慧。云何 贖成常住慧。答今涅槃引藏通中昔日灰斷
不明佛性。今俱引見佛性。當知三慧被決不 同。先曰若論戒則五支諸戒小乘所無也。若 論定從八背捨。十信中伏通惑住堪忍地。教
化眾生豈同二乘。問何以得知答。一以義推 可見二。以聲聞相異問。別教登地猶用界內 通。名名四依義何。意不用界內方便耶。答即
得用既以通名名斷道。何意不得用方便伏 道暖等位耶。又復佛法名教。通用小乘名 教在方便中尚用大乘。方便道見諦斷道何
意不用耶。所言別教其義有八。謂理教智斷 行位因果 (云云) 。理別者。三諦之理。理隔不融 信而修之。從淺至深歷別有異。從淺與後
別。深與前別。當體間隔。是名理別。教別者。 佛日先照菩薩。二乘聾瘂。豈況凡夫瓔珞仁 王。地論。攝論不明界內故凡聖異聞。大論明
一與聲聞共說。二不共說。不共說即教別 也。大經五行不融。大品三慧屬三人。釋論 釋之實是一法。為向人說令易解故。三慧為
三。如一時說三相此即教別也。智別者。圓 意難顯。要假方便然後可見。如因作入無作 因。無常以入常外人難因無常果云何常。佛
答汝因是常而果無常。何故不聽我法中因 無常而果是常 (云云) 。別菩薩欲學常住佛性。 先修無量四聖諦。後觀諸法實相中道。佛性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次第梯隥先觀空。次 學恒沙佛法。後開如來藏。次第修三眼三智。 是名智別斷惑別者。如無量義云。眾生欲性
無量。欲性無量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藥病 無量。藥病無量故通塞無量。分別校計生滅 無生滅。無量無作苦集滅道皆無量。覆如來
藏藏闇故造作二十五有業。受諸生死。愍此 長夜發菩提心。興四弘誓自脫無量繫縛。亦 脫眾生無量繫縛。是名斷惑別行位因果等
別可知也。問無作既勝。何不緣無作發菩提 心。答別家以無作是果。果不通因故。非發心 正意。意者緣無量發心。至果方成無作耳。問
若爾初地已得無作。何意不緣發心耶。答初 地分得妙覺時乃究竟。例如三藏初生滅果 方無生。通則不爾。發心即觀無生。別人初
緣無量後乃無作。圓人發心初則無作大意 竟 (云云) 。二停心者。前三藏數息不淨等。停心 疎遠事偽。通以觀息不生不滅。停心即事而
理近密真。今別教以持戒之根本。若我住世 無異此也。即佛依此而住即僧雖爾。望於三 藏是密是真。望於實相非近非密非真非理。
與前別後別。居季孟之間。此義可知 (云云) 。大 經云。菩薩作是思惟。出家間曠猶若虛空。一 切善法因之增長。在家逼迫猶如牢獄。一切
惡法因之而生。往詣僧坊聞佛有無上道。無 上正法。大眾正行即求出家。佛是非果之果 人也。無上道是慧。聖行正法是定。聖行大眾
是戒。聖行此是非因之因也。菩薩受持時如 秉浮囊度於大海。爾時愛見羅剎來乞浮囊。 若全若半若手若指若塵。令汝安隱得入涅
槃。謂稱情暢樂名涅槃。鈍使造惡多墮三塗。 利使執見破戒亦墮三塗。或執見修善多牽 天上。久後還墮。若不隨愛見能生五支諸
戒。一根本業清淨戒。謂四重也。二前後眷屬 餘清淨戒。前後是方便偷蘭遮等。餘是諸四 篇等也。非諸惡覺覺清淨戒。定共戒也。護
持正念念清淨戒。道共戒也。迴向菩提大乘 戒也。後有九種與釋論十種相似。一清淨戒 謂受得清淨也。二善法戒。謂動不動皆毘尼
也。若護持不犯生止行兩善謂法也。三不缺 戒。謂五篇不破也。四不析戒。析假入空體 假入空皆道共戒也。五大乘戒。即菩薩初信
心。經云。汝等但發菩提心。則出家禁戒具足 也。六不退戒。即十住不退也。七隨順戒。對十 行隨道戒也。八究竟戒。九迴向戒。斷界內
正習也。十具足諸波羅蜜戒者。登初地乃至 等覺也。於一戒中具足爾許法門。即是別家 停心如前數息。身命之要。今戒為法本道之
根源。故以戒為停心也。菩薩雖信佛法。常 住之理內解分明。猶自覺觀不住是直而非 善。爾時更學定聖行停心。即共念處也。依經
即是隨息停心。此知阿那出息入息。繩長知 長繩短知短。元治覺觀發根本淨。特勝通 明等。淨如開倉見穀粟。經云。復有梵行。謂見
身中三十六物是修念處實觀也。次不淨觀 治貪欲。經云。復有聖行。謂除却皮肉。諦觀白 骨一一節間有我不耶。作此觀時即見骨中
青黃赤鴿。色是背捨欲界定相四色轉明。心 與色青合。故一切皆青。餘亦爾。是未到地 相。爾時不壞內色不壞外色。內外俱不滅色
相。以是不淨心觀內外色。即見額上骨中八 色。光明煜煜而出照天下。即初禪覺支相。聲 聞但有光不見。佛菩薩多修念佛見佛。或為
說法。即初背捨。初禪攝內無色相。以是不淨 心觀外色者。內滅却骨人以不淨心觀外色。 外色有二。一身外之色即是死屍等。二骨人
所放八色光明。是界外之色。所以須觀者。去 欲界近用以防過。故界內色外色皆不淨。故 言以不淨心觀外色。若作修家方便。自有觀
法滅却骨人。今但言證法見骨人。自然消磨 不見。但有八色及外不淨。故言內無色外觀 色。此骨人滅時即有未到地相。亦是初禪謝。
二禪內淨起。起時八色一陪更明。青黃赤鴿 非復前比。亦有內淨喜樂一心。四支不同根 本。特勝通明中是為二背捨二禪攝也 (云云) 。
三淨背捨身作證時是三禪相。舊云。三禪無 勝處。四禪無背捨。釋論明淨背捨身作證。三 禪徧身樂得為證。四禪無樂。何所為身作
證。成論人以三禪共為一淨背捨。今用三四 兩禪。從容共為一淨背捨無嫌。三禪身證為 淨背初門。成就在第四禪。第四禪具足勝處
也。何故言淨。大論云。緣淨故淨。八色是淨。 法未被練不得淨。今三禪四禪法。起來觸 此八色為作淨緣。三四禪等此是色界極淨
之色。用此為緣故言緣淨觸。八色更淨故言 緣淨是樂。遍身受故知是三禪中淨有四義。 三如前兩背捨即是緣淨故淨此意也。四空
四背捨無色更無別法但以空無相心修。若 凡夫人自地地愛染。聖人深心智慧利直去 不迴。故名背捨。問舊云。此無別法但以無
漏修此可然。前何意無別法。不可指舊禪為 別法。不可指邪禪鬼定外道。事為別法 (云云) 。 今次四禪得修若不得禪。作觀不成設修。雖
不發無漏亦名修背捨。而不名解脫。若有宿 習發此何嫌。但滅受一背捨不得無漏修則 不成。故不論發宿習也。九次第師子超越等。
三藏中無有凡夫修得此定。大乘或有 (云云) 。次 大不淨。亦名大背捨。良以。假想厭力小。若假 想厭背大。皆由緣處廣狹。若觀骨人不淨
除却皮肉。或觀一屍一兩城邑聚落等所有 正報。故言小不淨小背捨。若大不淨。絓是 依報國土。錢財穀帛山川林園。江河池沼大
地一切色法悉皆不淨。蟲膿流出臭腥流潰。 山如聚膿。河海穢濁。衣服如臭屍皮。飲食 皆蟲汁。大經云。觀好美羹作穢汁想。飯如
蟲聚。宅如塚墓。大地無可愛處。若幻術誑人 今神通得法道理。故酥蠟金鐵遇暖則流。遇 冷氷結。凡夫遇淨緣成淨。遇不淨緣便不淨。
達此道理得其轉變。良以。昔曾修得今發宿 習。故大地依正悉是不淨。初學乍有興廢。數 習成性任運不淨。譬如鑽火發不擇薪。乃至
江河乾竭。此觀亦爾。初止一屍二屍一兩聚 落。若成大勢一切依正無非不淨。故言大不 淨觀也。又福人感色淨。又人心著淨重於穢
輕。破此大著皆為不淨。不可定執。山河國 土而言為淨。如僧護見地獄。一百二十五所。 所見大地是身為他所耕。叫喚苦惱。是名田
地獄。又見身是樹眾苦競集。宛轉呼咤若山 若屋。衣裳浴室房法事等悉皆受苦。何者 昔觸境生著起愛。今觸境穢惡受苦。今為轉
此愛染修大不淨觀。破淨顛倒亦名大不淨 大背捨。若凡夫所修八禪。但除下地不能除 自地。佛弟子所修能除下地亦除自地。未是
無漏不能除上。地若無漏緣通則自地下上 皆能除也。若內觀骨人外觀色名初背捨。初 禪攝若。內無色外觀色外。八色正依皆不淨
時名二背捨。二禪攝。此兩背約依正判大小。 若三禪入淨背捨則不論。何者根本是小所 得。不淨成小背捨。若根本是大成大背捨。乃 至四空滅受例如此 (云云)
。若約兩不淨為勝處。 還依依正判大小。若約多少好醜成小勝處。 亦約依正。多少好醜成大勝處。所以厭背 心未能轉變自在。勝處更來熟之。一屍少二
屍多。十少百多一國少大千多。衣食多少亦 爾。初未能多少。少習既成即能多。今發還爾。 若好若醜者。此約兩報為好醜。端陋慧愚富
貧貴賤。而論好醜。好醜皆不淨。此亦小不 淨耳。大則好山惡山好國惡國好醜皆不淨。 此則大也。次依正俱醜骨人所放八色為好。
此兩俱不淨者而名好醜。此為勝處。初禪攝。 若內無色外觀色。若多若少若好若醜。勝知 勝見二禪攝。雖無骨人。而外有八色。復有依 正。若多若少好醜如前
(云云) 。勝知勝見者。了 此心於色不為色所縛。心能轉色故言勝知 勝見。淨不淨等皆於己心能得自在觀解成 就故言勝知勝見。行者如此觀勝之時。豈更
貪世己身尚不惜。何容貪他。上古賢隱推位 讓國。還牛洗耳。皆昔經成此。今於五欲無 復染意。若不得此心貪之至死後。四勝處在
四禪中。三禪味樂多不能轉變。於聲聞法如 此。菩薩豈無勝處耶。大論云。青黃赤白。瓔 珞云。地水火風。此亦無在。四色是名地水是
其體。此中但多少轉變無好醜。何以故。內外 色盡故。但八色流光故無好醜。四勝處在第 四禪中。十一切處亦在四禪中。初禪覺觀多。
二禪喜動三禪樂動。不得廣一切處。唯此不 動念慧則能一切處。以一青遍十方皆青。餘 色亦如是。若一切入者。將一青色入一黃色
遍一切處。一黃入黃亦遍一切處。而青黃 不失。餘色相入亦如是為一切入。此是內心 所放八色遍一切處。那言取少樹葉為緣遍
一切處。若內心無此力外不能遍。不應取外 色為緣也。大論取優鉢羅華者。為人不解借 外諭內。不可以諭為是。亦有此義。若通明觀
中無骨人不放八色。是時修八解脫。借外為 緣可爾。今不壞法人有八色自不用之。取外 樹葉此不成義。今不用 (云云) 。次明菩薩修緣
念處。於依正中轉變自在具諸波羅蜜。慳心 既破尚不惜身。何得為身貪求他物是名檀。 得是觀時終不為。此依正。偷殺妄語。危他自
安。順理行心名尸。若彼觸己終不生瞋。發 言動身口加報。是名忍辱。終不倚此不淨生 身。懈逸耽著恣情以自穢雜。是名精進。善巧
方便四隨得所。所觀調適念慧現前。或不 淨背捨勝處神通變化。願智熏修絓是諸禪。 於中轉變得成三昧。百千變化一切道一切
定。皆在此禪而得具足。是名為禪。作此觀 時身受心法。非因非果非世出世。若苦集滅 道悉皆不淨。能觀所觀一切諸法皆不可得
無所有故。畢竟清淨無一可得。不生不滅。名 般若波羅蜜。是名於勝處中轉變為一切法 門。是心定故隨意自在。隨作隨成勝處之觀。
如好馬能破前陣。復能調制其馬。欲去欲住 迴轉自在。作諸法門亦復如是不可窮盡。是 名菩薩於四念處修勝處觀。觀中廣修諸法。
悉於勝處修習。若發宿世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