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hāyāna Teaching on Calm and Insight 大乘止觀法門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南嶽大乘止觀序兩浙路勸農使兼提點刑獄公事朝奉大夫行尚書度支員外郎護軍借紫朱頔撰
[0641a08] 鶴林示滅而來賢聖應世者非一。咸以六度萬行通達大智。安住於法界拔濟於群迷。金文寶軸具載於諸法之藏。若夫空一切法證一切性。不於三界現其身。意達正覺之真源顯毘盧之實相。則見乎南嶽大師之止觀也。大師靈山佛會之聖眾三世化緣。於衡岫密承佛旨親聽法音。總馬鳴龍樹之心要。具菩提涅槃之了義。故著止觀上下二論遣真妄於一念。明體相之無迹。空拳舒手無物可見。則止觀之理自是而顯。寂照其門由是而入。為出世之宗本作佛種之導師。不歷僧祇直超聖位。嗟夫斯教雖大顯示啟來者。而人世未之普見流于海外。逮五百年咸平中日本國僧寂照以斯教航海而來復歸。聖朝天禧四年夏四月靈隱山天竺教主遵式將示。生生之佛種咸成上上之勝緣。乃俾刻其文又復以序為請。重念如意稱珠已還。合浦虛室生白坐見法身。顧鑽仰之未至抑稱讚之無取。但願一切信心見者能修。修者能證。對諸境而不動。於諸法而無染。一受不退一得永得。盡未來際常與南嶽大師俱生行如來事焉。
南嶽禪師止觀序
天竺寺沙門遵式述
[0641b04] 止觀用也本乎明靜。明靜德也本乎一性。性體本覺謂之明。覺體本寂謂之靜。明靜不二謂之體。體無所分則明靜安寄。體無不備則明靜斯在。語體則非一而常一。語德乃不二而常二。秖分而不分秖一而不一耳。體德無改疆名為萬法之性。體德無住疆名為萬法之本。萬法者復何謂也。謂舉體明靜之所為也。何其然乎。良由無始本覺之明疆照照生而自惑謂之昏。無始無住之本隨緣緣起而自亂謂之動。昏動既作萬法生焉。揑目空華豈是他物。故云。不變隨緣名之為心。隨緣不變名之為性。心昏動也性明靜也。若知無始即明而為昏故可了今即動而為靜。於是聖人見其昏動可即也明靜可復也。故因靜以訓止止其動也。因明以教觀觀其昏也。使其究一念即動而靜即昏而明。昏動既息萬法自亡。但存乎明靜之體矣。是為圓頓是為無作。是如來行是照性成修修成而用廢。誰論止觀體顯而性泯亦無明靜豁然。誰寄無所名焉為示物旨歸。止成謂之解脫。觀成謂之般若。體顯謂之法身。是三即一是一即三。如伊三點如天三目。非縱橫也非一異也。是為不思議三德是為大般涅槃也。嗚呼此法自鶴林韜光授大迦葉。迦葉授之阿難。阿難而下燈燈相屬至第十一馬鳴。鳴授龍樹。樹以此法寄言于中觀論。論度東夏獨淮河慧文禪師解之授南嶽大師。南嶽從而照心即復于性獲六根清淨位隣乎聖。斯止觀之用驗矣。我大師惜之無聞後代。從大悲心出此數萬言。目為大乘止觀亦名一乘亦名曲示心要。分為二卷。初卷開止觀之解。次卷示止觀之行。解行備矣猶目足焉。俾我安安不遷而運到清涼池。噫斯文也歲月遼遠。因韜晦于海外道將復行也。果咸平三祀日本國圓通大師寂照錫背扶桑杯汎諸夏。既登鄮嶺解篋出卷。天竺沙門遵式首而得之。度支外郎朱公頔冠首序。出俸錢模板廣而行之。大矣哉斯法也。始自西傳猶月之生。今復東返猶日之升。素影圓暉終環回於我土也。因序大略以紀顯晦耳。
大乘止觀法門卷第一
南獄思大禪師曲授心要
[0641c18] (行者若欲修之。當於下止觀體狀文中學。若有所 疑不決。然後遍讀當有斷疑之處也。又此所明悉
依經論。其中多有經文論偈。不得不淨御之。恐 招無敬之罪) 。
[0641c22] 有人問沙門曰。夫稟性斯質託修異焉。但匠 有殊彫故器成不一。吾聞大德洞於究竟之 理。鑑於玄廓之宗。故以策修冀聞正法
爾。沙門曰。余雖幼染緇風少餐道味。但下 愚難改行理無沾。今辱子之所問莫知何說 也。外人曰。唯然大德願無憚勞為說大乘行
法。謹即奉持不敢遺忘。沙門曰。善哉佛子 乃能發是無上之心。樂聞大乘行法。汝今即 時已超二乘境界。況欲聞而行乎。然雖發
是勝心要藉行成其德。但行法萬差入道非 一。今且依經論為子略說大乘止觀二門。依 此法故速能成汝之所願也。外人曰。善哉願
說充滿我意。亦使餘人展轉利益。則是傳燈 不絕為報佛恩。沙門曰。諦聽善攝為汝說 之。所言止者。謂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性自
非有不生不滅。但以虛妄因緣故非有而有。 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體無分別。作 是觀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為止。所言觀者。
雖知本不生今不滅。而以心性緣起不無虛 妄世用。猶如幻夢非有而有。故名為觀。外 人曰。余解昧識微聞斯未能即悟。願以方便
更為開示。沙門曰。然更當為汝廣作分別。 亦令未聞尋之取悟也。就廣分別止觀門中 作五番建立。一明止觀依止。二明止觀境界。
三明止觀體狀。四明止觀斷得。五明止觀作 用。就第一依止中復作三門分別。一明何所 依止。二明何故依止。三明以何依止。初明何
所依止者。謂依止一心以修止觀也。就中復 有三種差別。一出眾名。二釋名義。三辨 體狀。初出眾名者。此心即是自性清淨心。
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復名法身。又稱如來藏。 亦號法界。復名法性。如是等名無量無邊。 故言眾名。次辨釋名義。問曰。云何名為自
性清淨心耶。答曰。此心無始以來雖為無 明染法所覆。而性淨無改。故名為淨。何以故。 無明染法。本來與心相離故。云何為離。謂以
無明體是無法有即非有以非有故。無可與 心相應。故言離也既無無明染法與之相 應。故名性淨。中實本覺故名為心。故言自性
清淨心也。問曰。云何名為真如。答曰。一切諸 法依此心有以心為體。望於諸法法悉虛妄 有即非有。對此虛偽法。故目之為真。又復諸
法雖實非有。但以虛妄因緣而有生滅之相。 然彼虛法生時此心不生。諸法滅時此心不 滅。不生故不增不滅故不減。以不生不滅不
增不減。故名之為真。三世諸佛及以眾生。同 以此一淨心為體。凡聖諸法自有差別異相。 而此真心無異無相。故名之為如。又真如者。
以一切法真實如是唯是一心。故名此一心 以為真如。若心外有法者。即非真實亦不如 是。即為偽異相也。是故起信論言。一切諸法
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 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 真如。以此義故自性清淨心復名真如也。問
曰。云何復名此心以為佛性。答曰。佛名為覺 性名為心。以此淨心之體非是不覺。故說為 覺心也。問曰。云何知此真心非是不覺。答
曰。不覺即是無明住地。若此淨心是無明者 眾生成佛。無明滅時應無真心。何以故。以 心是無明故。既是無明自滅淨心自在。故知
淨心非是不覺。又復不覺滅故方證淨心。將 知心非不覺也。問曰。何不以自體是覺。名之 為覺。而以非不覺故說為覺耶。答曰。心體
平等非覺非不覺。但為明如如佛故擬對說 為覺也。是故經言。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 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是二
悉俱離此即偏就心體平等說也。若就心體 法界用義以明覺者。此心體具三種大智。所 謂無師智。自然智。無礙智。是覺心體本具此
三智性。故以此心為覺性也。是故須知同異 之義。云何同。謂心體平等即是智覺。智覺 即是心體平等。故言同也。復云何異。謂本覺
之義是用。在凡名佛性。亦名三種智性。出障 名智慧佛也。心體平等之義是體。故凡聖無 二唯名如如佛也。是故言異應如是知。問曰。
智慧佛者。為能覺淨心。故名為佛。為淨心自 覺。故名為佛。答曰。具有二義。一者覺於淨 心。二者淨心自覺。雖言二義體無別也。此義
云何。謂一切諸佛本在凡時。心依熏變不覺 自動顯現虛狀。虛狀者。即是凡夫五陰及以 六塵。亦名似識似色似塵也。似識者。即六七
識也。由此似識念念起時。即不了知似色等 法。但是心作虛相無實以不了故。妄執虛相 以為實事。妄執之時即還熏淨心也。然似識
不了之義。即是果時無明。亦名迷境無明。是 故經言。於緣中癡故似識妄執之義。即是妄 想所執之境即成妄境界也。以果時無明熏
心故。令心不覺。即是子時無明亦名住地無 明也。妄想熏心故令心變動。即是業識。妄境 熏心故令心成似塵種子。似識熏心故令心
成似識種子。此似塵似識二種種子。總名為 虛狀種子也。然此果時無明等雖云各別熏 起一法。要俱時和合故能熏也。何以故。以不
相離相藉有故。若無似識即無果時無明。若 無無明即無妄想。若無妄想即不成妄境。是 故四種俱時和合方能現於虛狀之果。何以
故。以不相離故。又復虛狀種子依彼子時無 明住故。又復虛狀種子不能獨現果故。若 無子時無明即無業識。若無業識即虛狀種
子不能顯現成果。亦即自體不立。是故和合 方現虛狀果也。是故虛狀果中還具似識似 塵虛妄無明妄執。由此義故略而說之云不
覺。故動顯現虛狀也。如是果子相生無始流 轉名為眾生。後遇善友為說諸法皆一心作 似有無。實聞此法已隨順修行。漸知諸法皆
從心作唯虛無實。若此解成時是果時無明 滅也。無明滅故不執虛狀為實。即是妄想及 妄境滅也。爾時意識轉名無塵智。以知無
實塵故。雖然知境虛故說果時無明滅。猶見 虛相之有。有即非有本性不生今即不滅。唯 是一心以不知此理。故亦名子時無明。亦名
迷理無明。但細於前迷事無明也。以彼麁滅 故說果時無明滅也。又不執虛狀為實。故說 妄想滅。猶見有虛相謂有異心。此執亦是妄
想。亦名虛相。但細於前以彼麁滅故言妄想 滅也。又此虛境以有細無明妄想所執故。似 與心異相相不一即是妄境。但細於前以
其細故名為虛境。又彼麁相實執滅故說妄 境滅也。以此論之非直果時迷事無明滅息。 無明住地亦少分除也。若不分分漸除者。果
時無明不得分分漸滅。但相微難彰。是故不 說住地分滅也。今且約迷事無明滅後。以說 住地漸滅。因由即知一念發修已來亦能漸
滅也。此義云何。謂以二義因緣故。住地無明 業識等漸已微薄。二義者何。一者知境虛 智熏心。故令舊無明住地習氣及業識等漸
除也。何以故。智是明。法性能治無明故。二者 細無明虛執及虛境熏心故。雖更起無明住地 等。即復輕弱不同前迷境等所熏起者。何以
故。以能熏微細故。所起不覺亦即薄也。以此 義故。住地無明業識等漸已損滅也。如迷事 無明滅後既有此義。應知一念創始發修之
時無明住地即分滅也。以其分分滅故。所起 智慧分分增明。故得果時迷事無明滅也。自 迷事無明滅後業識及住地無明漸薄。故所
起虛狀果報亦轉輕妙不同前也。以是義故。 似識轉轉明利。似色等法復不令意識生迷。 以內識生外色塵等俱細利故。無塵之智倍
明。無明妄想極薄還復熏心。復令住地無明 業識習氣漸欲向盡所現。無塵之智為倍明。 了如是念念轉轉熏習故。無明住地垂盡所
起。無塵之智即能知彼虛狀果報體性非有 本自。不生今即無滅。唯是一心體無分別。以 唯心外無法故。此智即是金剛無礙智也。此
智成已即復熏心。心為明智熏故。即一念無 明習氣於此即滅無明盡。故業識染法種 子習氣即亦隨壞。是故經言。其地壞者彼亦
隨壞。即其義也。種子習氣壞。故虛狀永泯。虛 狀泯故心體寂照。名為體證真如。何以故。以 無異法為能證故。即是寂照無能證所證
之別。名為無分別智。何以故。以此智外無 別有真如可分別故。此即是心顯成智。智是 心用。心是智體。體用一法自性無二。故名自
性體證也。如似水靜內照照潤義殊而常湛 一。何以故。照潤潤照故。心亦如是。寂照義 分而體融無二。何以故。照寂寂照故。照寂
順體寂照順用。照自體名為覺。於淨心 體自照即名為淨心。自覺故言二義一體。此 即以無分別智為覺也。淨心從本已來具此。
智性不增不減。故以淨心為佛性也。此就智 慧佛以明淨心為佛性。又此淨心自體具足 福德之性及巧用之性。復為淨業所熏出生
報應二佛。故以此心為佛性也。又復不覺滅 故以心為覺。動義息故說心不動。虛相泯故 言心無相。然此心體非覺非不覺。非動非不
動。非相非無相。雖然以不覺滅故說心為覺。 亦無所妨也。此就對治出障心體以論於覺。 不據智用為覺。又復淨心本無不覺。說心為
本覺本無動變說心為本寂。本無虛相說心 本平等。然其心體非覺非不覺。非動非不動。 非相非無相。雖然以本無不覺故。說為本
覺。亦無所失也。此就凡聖不二。以明心體為 如如佛。不論心體本具性覺之用也。問曰。若 就本無不覺名為覺者。凡夫即是佛何用修道
為。答曰。若就心體平等。即無修與不修成與 不成。亦無覺與不覺。但為明如如佛故擬對 說為覺也。又復若據心體平等。亦無眾生諸
佛與此心體有異。故經偈云。心佛及眾生是 三無差別。然復心性緣起法界。法門法爾不 壞。故常平等常差別。常平等故心佛及眾生
是三無差別。常差別故流轉五道說名眾生。 反流盡源說名為佛。以有此平等義故。無佛 無眾生。為此緣起差別義故。眾生須修道。
問曰。云何得知心體本無不覺。答曰。若心體 本有不覺者。聖人證淨心時應更不覺。凡夫 未證得應為覺。既見證者無有不覺。未證者
不名為覺。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