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 Jiao Yi (The Meaning of the Four Teachings) 四教義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教義卷第一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0721a06]夫眾生機緣不一。是以教門種種不同。經云。自從得道夜乃至泥洹夜。所說之法皆實不虛。仰尋斯旨。彌有攸致。所以言之。夫道
絕二途。畢竟者常樂。法唯一味。寂滅者歸真。然鹿野鶴林之文。七處八會之教。豈非無頓漸之異。不定祕密之殊。是以近代諸師各
為理釋。今所立義意異前規。故略撰四教門用通。大師漸頓不定祕密之蹤。若能達斯旨者。則如來權實信矣。無方至人本跡淵哉
難究。況復此漸頓不定祕密之跡。皆無滯也。今明此義略開七重。
[0721a17]第一釋四教名。第二辨所詮。第三明四門入理。第四明判位不同。第五明權實。第六約觀心。第七通諸經論也。第一釋四教名。四教
者。一三藏教。二通教。三別教。四圓教。此四通言教者。教以詮理化物為義。大聖於四不可說用四悉檀。赴緣而有四說。說能詮理
化轉物心。故言教也。化轉有三義。一轉惡為善。二轉迷成悟。三轉凡為聖。故教以詮理化物為義也。略為五意。一正釋四教名。二覈
定四教。三引證。四料簡。五明經論用教多少不同。第一正釋四教名。即為四。一釋三藏教名。二釋通教名。三釋別教名。四釋圓教名。
第一釋三藏教名者。此教明因緣生滅四聖諦理。正教小乘傍化菩薩。所言三藏教者。一修多羅藏。二毘尼藏。三阿毘曇藏。一修多
羅藏者。修多羅。此或言有翻。或言無翻言有翻。亦有多家不同。然多用法本。出世善法言教之本。故云法本。即是四阿含經也。二
毘尼藏者。毘尼此翻為滅。佛說作無作戒。能滅身口之惡。是故云滅。則是八十誦律也。三阿毘曇藏者。阿毘曇。此翻云無比法。聖人
智慧分別法義世所無比。故云無比法。若佛自分別法義。若佛弟子分別法義。皆名阿毘曇也。然此三法通名藏者。藏以含藏為義。
但解者不同。有言。文能含理故名為藏。又言。理能含文故名為藏。今言三法之名各是一句。三名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也。阿含即是
定藏。四阿含多明修行法也。毘尼即是戒藏。正明因事制戒防止身口之惡法也。阿毘曇即是慧藏。分別無漏慧法不可比也。此之三
藏教的屬小乘。故法華經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問曰。如此對當義理可然。而何名乖詮次耶。答曰。說時非行時。教起之次四
阿含為先。修行之初木叉為首。又如八正道。正見正思惟為先。次復正語等六法皆名為正。如人行法。眼前瞻路然後發足。故大智
度論云。目足備故入清涼池。問曰。佛於三藏。初開三乘大乘最勝。何不以大乘為正小乘為傍耶。答曰。鹿苑初說四諦法輪。俱隣
等五人見諦成道。八萬諸天得法眼淨。但有小乘得道未有大乘之益。故以小乘為正也。大智度論云。佛於阿含中。雖別為彌勒授
記。亦不說種種菩薩行。故大乘為傍也。問曰。外人亦說戒定慧此有何異耶。答曰。外人所說戒定慧。即是舊醫。如彼蠱道舊醫。戒有
二。一邪二正。一邪者。即是鷄狗等戒也。二正者。即是十善道也。舊定有二。一邪二正。一邪定者。即是九十六種外道經所說鬼神
邪定之法。或能知世吉凶現神變相也。二正定者。即是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及發五神通也。舊慧有二。一邪二正。一邪者。即是
因身邊二見心。發諸邪智撥無因果。食糞裸形等也。二正者。即是因身邊二見心。發諸世智。說有因果修諸善法也。今佛說三藏
教。所明客醫戒定慧即是。新醫從遠方來曉八種術。初說四枯正術。即是三藏教門所明戒定慧也。一戒者。即是十種得戒。發一切
律儀無作。如是五部毘尼所明。身口諸善法也。二定者。即是依八背捨。入九次第定。師子奮迅超越三昧願智頂禪六通四辨等也。
三慧者。即是生滅四諦。破身邊二見六十二見。發真無漏。成十一智三無漏根也。此戒定慧。外人尚不聞其名。況有少分。譬如驢乳牛
乳。乳之色雖同若停驢乳則成臭糞。若停牛乳便成酪蘇醍醐也。二釋通教名者。通者同也。三乘同稟故名為通。此教明因緣即空
無生四真諦理。是摩訶衍之初門也。正為菩薩傍通二乘。故大品經云。欲學聲聞乘者當學般若。欲學緣覺乘者當學般若。欲學菩薩
乘者當學般若。三乘同稟此教見第一義。故云通教也。所言通教者。義乃多途略出八義。一教通。二理通。三智通。四斷通。五行通。
六位通。七因通。八果通也。教通者。三乘通同稟因緣即空之教。理通者。同見偏真之理。智通者。同得巧度一切智。斷通者。界內
惑斷同也。行通者。見思無漏行同也。位通者。從乾慧地乃至辟支佛地位皆同也。因通者九無礙因同也。果通者。九解脫有餘無餘二
種涅槃之果同也。通義有八而但名通教者。若不因通教。即不知通理。乃至得成通果也。故諸大乘方等。及諸般若。有二乘得道者。
為同稟此教也。問曰何故不名共教。答曰共名但得二乘近邊不得遠邊。若立通名近遠俱便。言遠便者通別通圓也。三釋別教名
者。別者不共之名也。此教不共二乘人說。故名別教。此教正明因緣假名。無量四聖諦理。的化菩薩不涉二乘。故聲聞在座如聾如啞。
法華經明。迦葉領解自述。往昔聞方等大品。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即其義也。所言別者。義乃多途略明有八。一教別。二理別。
三智別。四斷別。五行別。六位別。七因別。八果別也。故名別教也。教別者。佛說恒沙佛法。別為菩薩不通二乘。理別者。藏識有恒沙
俗諦之理別也。智別者。道種智也。斷別者。塵沙無知界外見思無明斷也。行別者。歷塵沙劫修。行諸波羅蜜自行化他之行別也。
位別者。三十心伏無明是賢位。十地發真斷無明。是聖位之別也。因別者。無礙金剛之因也。果別者。解脫涅槃四德異二乘也。別義
有八。種但名別教者。若不因別教。則不知別理乃至得成別果也。問曰何故不說為不共教。而作別教之名。答曰智論明不共般若。
即是不共二乘人說之。如不思議經。今明別教如說方等大品。二乘共聞而別教菩薩。故用別名也。兼欲簡非圓教。亦別雖異通猶
是未圓之名也。四釋圓教名者。圓以不偏為義。此教明不思議因緣。二諦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別。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圓教也。
華嚴經云。顯現自在力為說圓滿經。無量諸眾生悉授菩提記。此經云。一切眾生即大涅槃。不可復滅也。大品經具足品云。諸法雖
空一心具足萬行。法華經云。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涅槃經云。金剛寶藏無所減缺。故名圓教也。所言圓者。義乃多途。略說有
八。一教圓。二理圓。三智圓。四斷圓。五行圓。六位圓。七因圓。八果圓。教圓者。正說中道故言不偏也。理圓者。中道即一切法理不
偏也。智圓者。一切種智圓也。斷圓者。不斷而斷無明惑也。行圓者。一行一切行也。大乘圓因涅槃圓果。即因果而具足無缺。是為一
行一切行。位圓者。從初一地具足諸地功德也。因圓者。雙照二諦自然流入也。果圓者。妙覺不思議。三德之果不縱不橫也。圓義有
八。但名圓教者。若不因圓教。則不知圓理乃至得成圓果也。問曰教理若圓。何得更有行位因果之殊。答曰只依教理圓。故便有智斷
行位因果殊。如世間法書極能之本。修學之者得有階差。雖復初修劣於後修。本未曾異也。第二覈定者。明此四教通而為語。於
一教中各有四教。雖有四教覈定其實三義不成。故各從一義以受其教名也。即為四意。一覈定三藏教。二覈定通教。三覈定別教。
四覈定圓教。一覈定三藏教者。問曰。如三藏教說無常。三乘同稟入道。即是通教。別為菩薩說弘誓六度。此即別教。若為說一切種智
令求佛果。豈非圓教。答曰今覈定此教三義。若言說無常通教三乘是通教者。二乘聞無常發真斷結。一世便入涅槃。可是稟教見
無常理。菩薩雖稟無常之教。三阿僧祇劫。不發真斷結。豈見無常之理。故知無常理通教之義不成。雖說願行化物別教義不成者。本
論別教詮別理斷別惑。初三藏教所明願行。猶約生滅四諦而起。見生滅四諦不及二乘。豈是別教。雖說一切種智勸菩薩慕果。行因
不名為圓者。菩薩因中不得即具一切種智。豈得論圓。又此種智只照二諦不照中道。豈得圓也。是則雖有三教覈義不成。但名三藏
教也。二覈定通教者。問曰通教說戒定智慧。豈非三藏教說道種智。豈非別教說一切種智。豈非圓教耶。答曰雖有此三教覈義不成。
所以然者。通教說無生戒定智慧一相無相。不同三藏戒定慧別異相也。復次一得不失從勝受名。故不設三藏之名。受通教名也。雖說道種智只是照界內俗諦。非是說
如來藏恒沙佛法之道種智。故別教義不成。雖復說一切種智。止是照界內二諦。明一切種智。非照中道不思議二諦之一切種智。故
圓教義不成。是則三教義不成但名通教也。三覈定別教者。問曰別教亦說戒定智慧。何故不名三藏教。亦說無生空理。何故不名通
教。亦說中道一切種智。何故不名圓教也。答曰別教說恒沙佛法。無量戒定智慧。異前生滅戒定智慧。故非三藏也。雖說空理是不
可得空。非是但空。不與二乘同見。故非通教也。雖說中道一切種智。非初住發心即具一切種智。故非圓也。是則三義不成。但名
別教也。四覈定圓教者。問曰圓教亦有戒定智慧。何故不名三藏。亦有真空之理。何故非通。亦有歷別階級法門。何故非別。答曰圓
教所說戒定智慧。皆約真如實相佛性涅槃而辨。豈同三藏偏淺戒定慧乎。佛性真空平等之理。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何況得入
故非通也。種種法門位行階級。無不與實相相應。攝一切法。從初一地無不具足一切諸地。是故非別。三義不成但名圓教也。是則
四教四名。雖復互通而研其理實。當教立名不可混濫。若圓教攝三。即是又多僕從而侍衛之也第三引證者。夫欲申通佛法事。須經
論明文。但佛教浩漫玄旨難尋。若不立名辨義。何以得知旨趣也。今明此義略為三意。一明無文立名作義以通經教。二別引經論
證。三總引經論證。一無文立名作義以通經教者。問曰立四教名義。若無經論明文。豈可承用。答曰古來諸師講說。何必盡有經
論明文。如開善光宅五時明義。莊嚴四時判教。地論四宗五宗六宗。攝山單複中假。興皇四假並無明文。皆是隨情所立助揚佛化。其
有緣者莫不承習。信解弘宣。問曰何意不依半滿五味幸出經論文。答曰佛教具有漸頓不定半滿五味。各據一邊。豈得通釋此諸教
也。但使義符經論。無文何足致疑。大智度論云。法施者。依附經法廣作義理。為立名字皆名法施。今一家解釋佛法。處處約名作義。
隨義立名。或有文證或無文證。若有文證故不應疑。無文證者亦須得意。譬如神農編鵲華他皆古之聖醫。所造藥對治世撰集諸經方。當時所治無往不差。今人依用未
必皆愈。而即末代凡醫。雖約古方出意增損。隨病授藥少有不差。若深解此喻通經說法。覩時事所宜作義。立名亦有何失。今釋
此經一部前後作義立名。此非一條。若不體此意者。何但四教之名而生疑也。經論正是趣前人機緣。末代學問。執見千端行道障起非一。寧可守株待㝹
。必貽斯責。且佛教無窮恒沙非譬。東流之者萬不一。達智人君子希更詳焉。二別引經論證四教者。前釋名中以已具引經文。今更略出。如戒心云。應學修
多羅毘尼阿毘曇。佛在世時豈無三藏之教故成實論云。我今正欲論三藏中實義。次證通教者。此經淨名為迦旃延解說五義。二
百比丘心得解脫。大品經三慧品。明薩婆若智三乘同得。中論云。諸法實相三人共入。次證別教者。此經明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
佛法。亦不應滅心受而取證也。無量義經云。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宣說菩薩歷劫修行。即是別教文。涅槃經明五行。正是別教意
也。大智論云。結使有二種。一者共二乘斷。二者不共斷。不共斷者。不共般若斷於別惑。次證圓教者。華嚴經云。為說圓滿修多羅。此
經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之中求。大品經云。欲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當學般若。法華經明多寶如來歎言。善哉釋迦牟尼
佛。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為大眾說。如所說者皆是真實。涅槃經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智度論云。三智
其實一心中得。如是尋討大乘經論。四教義文處處有之也。三總引經論證者。今影傍大乘經論立四教名義者。如大涅槃經。明四不
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四種之說以此化前緣。即是四教意。又涅槃經云四種轉四諦法輪。即是四教意。又法華經明三草
二木稟澤不同。譬方便說即三教也。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譬說最實事即圓教也。中論破諸異執既訖復說因緣四句通佛四說。即是
四教之意。如此等四說法隨機化物即四教義。四說即是四教之異名也。第四料簡者。問曰法華經云。佛平等說如一味雨。何曾有四
說之殊。答曰上來處處引四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者。尚未曾定有一說。何曾定有四教耶故。此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
生隨類各得解。隨類異解者。即是四教不同之相也。且諸經明義不同。自有說異解異說。一解一說。異解一說。一解異說無說無解
故。此經云。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若達此意四教點定立義。何所疑哉。問曰四教從何而起。答曰今明四教。還從前
所明三觀而起。為成三觀。初從假入空觀。具有折體拙巧二種入空不同。從折假入空故有藏教起。從體假入空故有通教起。若約
第二從空入假之中。即有別教起。約第三一心中道正觀。即有圓教起。問曰三觀復因何而起。答曰三觀還因四教而起。問曰觀教
復因何而起。答曰觀教皆從因緣所生四句而起。問曰因緣所生四句因何而起。答曰因緣所生四句即是心。心即是諸佛不思議解
脫。諸佛不思議解脫畢竟無所有。即是不可說。故淨名杜口默然無說也。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者。即是用四悉檀。說心因緣所生
之四句。赴四種根性十二因緣法所成眾生而說也。四種根性者。一者下根。二者中根。三者上根。四者上上根。赴此四種根性故
因此教觀無礙而起。普利益眾生得成信法兩行之益。此即若聖說法。若聖默然之義也。問曰。大涅槃經云。根有三種。一者下根二
者中根三者上根。為中根人於波羅奈三轉小法輪。為上根人於拘尸那城轉大法輪。若為下根人如來終不為轉法輪。今何得言有四種根性。為下根人說三藏教耶。答曰
諸佛教門隨緣不定。或說一根。或說二根。或說三根。或說四根。或言為下根者說。或言不為下根者說。言為下根者說者。如法華經三
草。二木稟澤皆得增長。言不為下根者。說即如引涅槃經文也。問曰提謂經。說五戒明人天善。何意不開為五教義耶。答曰人天教
舊醫所說。世之常道不離生死。法王出世欲化眾生令出火宅。是以鹿苑三轉法輪。人天得道以此為實。故有三藏教。此經大品法華
涅槃諸大乘經。皆云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又大智度論。明結集法藏。亦從鹿苑而起。不取提謂經為初也。問曰若不開人天善。何得
法華經明三草二木稟澤也。答曰三藏教明世間布施持戒禪定。即是人天之教。並是正因緣所生善法。此已為三藏教所攝。故不須
為五也。問曰四教義。與地論人四宗義同不。答曰若人問言。四諦即是四大不此為非問。今不依四宗立四教者。意乃多途略出三妨。
一四宗明義言方似滯。二細尋研覈。立名作義似如不便。三四宗雖言富博一家往望。攝佛法意猶有所闕。一四宗明義言方似滯者。
彼不約四不可說。用四悉檀趣緣。而說即成滯也。二細尋研覈立名作義似如不便者。彼之四宗毘曇見有得道。可許因緣為宗。三
假品是世諦何得為宗。成論見空得道何不以空為宗。且智度論明三藏教。有三門入道。一是有門。二是空門。三是假名門也。又
智度論彈方廣義云。取十喻直說一切法不生不滅。失般若意。豈得用夢幻為不真宗也。今諮曰。不真宗即是通教。真宗即是通宗者。
宗則通真不真。不真何意沒宗而用教。真宗何意無教而立宗。宗若無教何得知真。真宗若沒宗。有教則同名通教。若俱沒教留宗
則同名通宗。若俱安教則同名通宗教。若留真不真則名通不。真宗教通真宗教通不真宗。可為三乘通修通真宗亦應三乘通修也。
若言此通是融通之通者。通教亦是通真之通也。此則兩名混同。義無別也。答曰楞伽經云。說通教童朦宗通教菩薩。故以真宗為
通宗也。又諮曰。若爾是則前因緣假名不真。宗皆是教童朦。不應悉立宗名也。覈却並決意邪謂立四宗名義不甚便也。今言四
教者。佛從初得道至大涅槃。顯示一切法門。無非言教也。三設巧救四宗名義得立。若比古今雖為富博。一家往望攝佛法意猶大有
所闕。今採諸經論立四教義。一教各有四門。合十六門。彼因緣假名兩宗。似與此所明三藏教。有空二門相參。猶闕昆勒門及非有非
空兩門也。彼不真宗明諸法如幻如化。似與此通教有門相參。餘三門彼所不明。彼真宗似與此別教有門相參。餘三門彼所不明。此
則四宗明義。但得與此三教四門相參。此圓教四門彼所不明。四教猶有十二門明義。彼四宗之所不明也。又護身法師用五宗明
義。彼四宗如前長立法界宗。似與此圓教有門相參四教猶有十一門。彼所不明也。耆闍法師用六宗明義。三宗似與此三門相參。
如上分別。彼真宗似與此通教空門相參。彼常宗似與此別教有門相參。彼圓宗似與此圓教有門相參。四教猶有十門。彼六宗之所
不明也。故知四宗五宗六宗。雖言古今以來明義富博。今一家往望攝佛法意。猶大有所闕也。所以前明四悉檀義者。正是述一
家通經說法。與古今所說通用不同也。故前明三觀竪破諸法。略為數十番。其尋覽者則知。與諸禪師及三論師所說意有殊也。今
明四教一教各有四門。四教即有十六門。又開三藏教四門。如五百阿羅漢各說身因。即是五百門也。故經說泥洹真法寶。眾生從種
種門入。道但三藏教四門尚開無量門入道。何況通教別教圓教。各有四門而不得各明開無量門也。故華嚴經明善財童子見四
十二善知識。各言我唯知此一法門。如是見一百二十善知識。乃至無量善知識。皆各云我唯能知此一法門。是則大乘法門無量無
邊也。此經三十二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乃至八千菩薩。皆說入不二法門。故法華經云。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如此法藏於不可
說。用四悉檀而起教門。令一切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若留此意。比決四宗五宗六宗。自知殊別也。第五明經論用四教多少不
同。若華嚴頓教用別圓兩教。若漸教之初。小乘經但用三藏教。若大乘方等則具有四教。若摩訶般若用通別圓三教。妙法蓮華經但
用圓教。大涅槃名諸佛法界。四教皆入佛性涅槃。諸論隨經用教多少義類可解。問曰四教遍通眾經。何故偏於此經文前廣辯。答
曰一切漸頓諸經未必皆明四教。唯方等大集及此經。典具有四教之文。故約此經意略明四教義也。但每嗟末代弘經之人。採眾經義用通一論。遂致使後生皆謂論富經
貧輕經重論。今採眾經論立四教義。以通諸大小乘經者。意望後賢敬重佛言棄其枝末。若能專心大乘方等。聽說受持讀誦書寫如說修行。非但功不唐捐。亦能契理之
要也。
◎
四教義卷第一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46冊No.1929四教義
【版本記錄】CBETA電子佛典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本網站係採用CreativeCommons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3.0台灣(中華民國)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1998-2016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