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 Jiao Yi (The Meaning of the Four Teachings) 四教義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教義卷第十二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0764a26]◎第三引眾經論證誠明圓教位者。大涅槃經明月愛三昧。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光明漸漸增長。又從十六日至三十日。光明漸
漸滅盡。月光漸漸增長。譬智德十五摩訶般若光明。漸漸滅盡。譬十五斷德。無累解脫無明漸漸滅盡也。十五種智斷者。三十心
為三智斷。十地為十智斷。等覺為一智斷。合為十五智斷。故從初一日至十五日。故以月為譬也。月體即譬法身。法身是一光明漸
增譬般若智德不生而生。光明漸減譬解脫斷德不滅而滅。故涅槃經明。從初實安置諸子祕密之藏三德涅槃。然後我亦當於此
祕藏藏而般涅槃。此最後究竟涅槃。名為不生不生。般若畢竟不生不滅。更無惑可滅也。問曰若是圓位頓悟一證即便應究竟。
何得引月愛三昧十五日月喻。答曰一向無淺深已如前破。但證位是諸佛境界。凡夫未識豈可定執。今借十五日月喻者。此約不可
喻中而論喻耳。故涅槃經云。又解脫者。名無譬喻。無譬喻者即真解脫。譬如面譬如滿月。實非無有五根相同彼月也。問曰何得知
月喻譬地位。答曰勝天王般若具出此義。問曰若約佛性中道明無明所覆。何得定有四十二品。答曰此義前已略明。無明雖無所
有。不有而有。不無淺深階品。一往大分為四十二品。然論品數。實自無量無邊不可說示。故大智論云。無明品類其數甚多。是故
處處說破無明三昧。又云。法愛難盡。處處重說般若也。法華經云。諸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為令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
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道故。此之四義。南嶽師解云。開佛知見即是十住。示佛知見即是十行。悟佛知見即是十迴向。入佛知見即是
十地。及等覺地。皆言佛知見者。悉得一切種智也。皆言佛知見者。悉得佛眼也。又法句云。是為諸佛一大事因緣者。同入一乘
諸佛實相也。又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又火宅品。諸子門外索車。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是時諸子。乘此寶車遊於四
方嬉戲。快樂自在無礙直至道場。言四方者。即譬開示悟入之四位也。直至道場。即究竟盡諸法實相妙覺極位。如此皆是明圓位
之異名也。大品經。明阿字等四十二字門。南嶽師解云。此是諸佛之密語。表四十二心之位。若學問人多疑此語。謂大智論無此釋。
然龍樹釋大品經。論有千卷什師並略。何必無此釋也。今謂此解深應冥會。所以然者。經說初阿後荼。中有四十二字。初阿字門亦
具四十二字。後荼字門亦具四十二字。華嚴經云。從初一地具足一切諸地功德。詳此義意。極似相關。又大品經云。若聞初阿字門。
則解一切義。所謂一切法初不生故。此豈非圓教菩薩。初得無生法忍之位也。過荼無字可說。此豈非是妙覺極地無上無上無過。不可過此字有法而可說也。又大品經
廣乘品。說一切法門竟。即說四十二字。豈非是圓教菩薩。從初發心得諸法實相。具一切佛法。故名阿字。至妙覺地窮一切諸法源底。
故名荼字。作此解釋圓教之位極似分明。又四十二字門。後即說十地。此即是顯別教方便之次位也。又次十地說三乘共十地。即是
顯通教方便之位也。經文三處宛然。比決圓別通三教。顯在大品經文也。故大品經云。是乘從三界。出到薩婆若中住。又三慧
品云。菩薩從初發心修習三慧。至坐道場。仁王般若經云。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源。前所引思益楞伽等經。明寂滅真如有
何次位。即是無次位之次位也。又瓔珞經云。三賢菩薩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華嚴經明四十一位。既是圓頓之教。明圓位之
意甚自分明。但有時開別教方便之說。事相隔別似如淺近。故十地論師。作教道證道二道明義。或作地相地實二種明義。正是為修
行別教方便事相之文也。又云。一切無礙人一切道出生死也。智度論云。菩薩從初發心。觀涅槃行道。乃至坐道場。又云。菩薩
從初發心。觀諸法實相慧。名為般若波羅蜜。至佛心中變名一切種智。譬如入海有始入者。有後入者有至半者。有到彼岸者。皆名
入海。菩薩亦爾。從初發心觀諸法實相。實相雖一。而觀智不無淺深之殊也。第四料簡。問曰何不依大乘經論對諸法門明位。答曰。
今引此等經論。釋成圓教次位者。此約不思議平等法界。辨不思議非次位之次位也。若別對法門。尋者若不得意。多別解別執。則失
圓通中道之正意。不思議諸佛菩薩之次位也。是事非凡夫所知。正可仰信而已。故華嚴經云。諸地不可說。何況以示人。所以然
者。且置大乘。懺悔發初隨喜。一信心獲一施陀羅尼門。已不可向一切人說。雖復種種分別。亦不可解。何況圓教四十二心法
門。二乘尚不聞其名。豈有凡夫而能說也。且置是事。如聲聞法中學四念處。發煖法時。亦不可向一切外凡未證者說。設種種因緣
而解說者。終不可能解。豈況圓教諸佛菩薩位行。而可知可說也。且置是事。如世凡人坐禪。發禪五支功德。尚不可為未證者說。
設方便巧說。未證之者亦不能解。豈況諸佛菩薩地位法門而可分別也。末代法師。多取經論方便所明斷伏。對諸法門。釋大乘賢聖地位(云云)
。今意不爾。所以者何。如水性冷飲者方知。心無實行何用問為。是以今辨四教四位者。出諸經論。此乃諸佛權實法門。於
四不可說中。用四悉檀而說。此是諸佛大菩薩境界。非諸小菩薩聲聞緣覺所知。豈況末代凡夫所能解也。深屬一家學道說法之者。
自非得證分明。慎勿偏執諸經論諸佛菩薩方便赴緣之言。空諍不思議不可測量之行位也。普願法界眾生。歸僧息諍論。入大和
合海也。第五約圓教位釋淨無垢稱義者。維摩大士。若是位在法身補處。即是等覺金剛無垢之位。智慧將圓。如十四日月。無明將
盡。如二十九日月。故智度論云。普賢文殊。亦有十力四無所畏。如十四日月。佛亦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如十五日月也。法性理顯。故名
為淨。無明惑垢將盡。故稱無垢。等覺智慧稱理圓明。稱機而照。故言淨無垢稱也。是則位隣妙覺。若論圓應。乃至十方佛土現十法
界身八相成道。此土應宜現補處之形。故居無動佛所。為補處菩薩。來遊忍界。呵諸菩薩。皆稱不任問疾者。正以圓破偏也。又說入
不二法門而獨默然者。表圓教內證法門。不可說示也。第五約五味譬。明四教位者。大涅槃經明五味譬不同。以成四教辨位不同
之相也。經云。凡夫如乳。須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蘇。阿那含如熟蘇。阿羅漢辟支佛如醍醐。此譬意。恐是顯三藏教明位也。經又
云。凡夫如乳聲聞如酪。辟支佛如生蘇。菩薩如熟蘇。佛如醍醐。此譬意恐是顯通教明位也。經又云。凡夫如雜血乳。羅漢如清淨
乳。辟支佛如酪。菩薩如生熟蘇。佛如醍醐。此譬意恐顯別教明位也。經又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忍辱草者喻
八聖道。乳喻十二部經。隨有能修八聖道者。即見佛性住大涅槃。此即譬於圓教菩薩。從初發心即開佛知見。見佛性住大涅槃也。涅
槃經明此之四譬。譬四教明位其義宛然。若不信四教明位不同者。云何消釋此五味四種譬也。今明前四教明位合此四譬。一往似如目覩。只自聖人密意難知。何可定
執。又涅槃經云。譬如有人置毒於乳。乃至醍醐。亦能殺人。此譬應得兩用。若對經教五味明義。處處皆得見佛性。入涅槃也。此即是
不定教門事在下釋。若是約位明殺人義。四位五味根緣不定。隨其大乘機發。即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故同殺人之義也。第六辨
眾經明四教位多少不同者。華嚴頓教。但明別圓二教位。漸教之初。聲聞經但明三藏教三乘之位。若方等大乘具用四教明位。摩
訶般若但明通別圓三教之位。若法華經但明圓教一佛乘。開示悟入之位。俱通大乘。明二乘如前。但通教菩薩位。用別接通。明
佛性四德涅槃。三藏二乘如前。廢三藏大乘之位。三阿僧祇劫伏結之因。三十四心斷結之果入二涅槃也。又通教三藏教明二乘位
至大涅槃。俱引入別圓二位也。問曰若廢三藏佛位。何得言羅漢辟支佛。佛如醍醐。答曰三位但界內結盡。此結成往昔之義。非
今涅槃之所用也。大門第五明權實者。就此即為三意。一略明權實。二明格位。三明興廢。一明權實者。權是暫用之名。實以永施為
義。方便波羅蜜隨情近益。故名為權。智慧波羅蜜稱理究竟。故名為實也。是則三教暫赴物情。故名為權。圓教究竟利物。故名為
實。分別權實應須四義。一明一切非權非實。二明一切皆權。三明一切皆實。四明一切佛法非權非實而權而實。一明一切非權非實
者。若論四不可說。無說則無四教可分無三教。即非權。無圓教則非實。是則一切佛法皆非權非實。二明一切皆權者。若論四不可
說有因緣而說。是則四教皆是權巧化物也。故佛言。我坐道場時。不得一法實。空拳誑小兒。以度於一切也。三明一切皆實者。無說而
說之。必應機赴緣之益。其義皆實。故四教皆名實也。故智度論云。有世界對治為人故實。有第一義故實。此即皆實不虛之義也。四
明一切佛法非權非實而權實者。若四不可說則無權實之可分。故言非權非實。不說而說三教即是權也。而說圓教即是實也。但一
家明權實義有三種。一化他權實。二自行化他權實。三自行權實。若是化他權實。前三教非但是權。就此權中。亦各說權實也。若
明自行化他權實。即是前三教並是權用。圓教所明一向是實。若論自行權實。即就圓教之位辨。照中道為實。雙照二諦為權也。第
二明格位者即為三意。一約三藏教位格後三教。二約通教位格後二教。三約別教格後圓教。一約三藏教位格後三教者。即為三意。
一明三藏教位格通教。二格別教。三格圓教。一格通教者。若論聲聞緣覺。與通教明二乘不殊。若約大乘明位。此則大為殊別。所以
者何。三藏教明三阿僧祇劫修行乃至補處即是無垢位。正得齊於通教柔順忍信地忍法中忍也。若三藏之佛則得齊於通教佛地
正習俱盡八相齊也。傍論。三藏佛是折法智力拙。通教佛是體法。故為巧。問曰。智度論云。阿羅漢地於聲聞經中名之為佛。但得二
種涅槃。答曰。今謂皆除正使。已辦地齊。若取二諦滿正習盡。二佛齊也。二明用三藏教位格別教位者。三藏教明一生補處淨無垢
稱位。格別教。與鐵輪位十信第十願心齊。佛地但與別教第十迴向齊。或可與初地齊也。此乃正意。傍論類通教可知。三明三藏教格
圓教位者。三藏補處淨無垢稱位。但與圓教五品弟子第五品齊。佛地但與鐵輪位十信後願心齊。正義如此。傍論亦有優劣。三藏
佛正習俱盡。以此為勝。不明六根清淨不思議之妙用。此為劣也。故華嚴經歎初發心住菩薩云。初發心以過於牟尼也。二明用通教
位格後二教位即為二。一格別教。二格圓教。一明格別教位者。通教明補處淨無垢稱位。別教第十法界無量迴向齊。通教佛果但與
十地初歡喜地齊。正義如此。傍論有劣者。無相似中道智伏無明也。二明格圓教者。若通教明補處淨無垢稱位。但與圓教鐵輪位十
信第十願心齊。通教明佛果。但與初發心住齊。此是一往格之。正論則劣。初發心住。以初發心住即能顯中道法身。斷無明一品為
勝也。三明別教格圓教位者。若別教明法身法雲一生補處淨無垢稱位。但與圓教十位第十灌頂住齊。佛地斷十一品無明。但與十
行初歡喜行齊。若依仁王經。開十地為三十生。是則無垢與法界無量迴向位齊。佛地與十地初歡喜地齊。是則別教明一生補處望
圓教。若依前釋。以義往推。猶有三十一品無明。若依引仁王經。即有十一品無明。是則別圓法身補處。雖通約位。無垢稱義懸殊。
豈得一概而釋維摩詰之名也。問曰。尋至道即是一。若格前方便三教。所明補處佛果遂傳爾懸殊。此意難解。答曰。二義往釋。一有教
有人。二有教無人。若是三教方便之說。因中稟教之者。即並有教有人。佛果補處及上位菩薩能說三教。此並有教無人。所以者何。
所稟三教行人因教各獲利。故有教有人也。能說之教主示現為三教之佛菩薩。令物慕果行因。因行既成則無復化主。如斯乃緣感
便應。緣謝便息。空拳誑小兒。引將還家。手中實無物也。三教化主亦皆如是。若是圓教有教有人者。因中稟教。乃至法雲有教有人。斷
四十一品無明。法身補處此實非虛。妙覺法身無說之說。即是果上有教有人也。有教無人因之為權。有教有人。名之為實。問曰。若
爾四教明果可分權實。四教因地皆有教有人。何得分其權實。答曰。今明。三教之人名為權人。稟圓教之人。則人教俱實。故約四教明
因分權實也。問曰。三教之因。既立權人。三教之果何意不得辨權人也。答曰。三教行人可成圓人。無有三教之佛修因作圓佛。故非類
也。第三明興廢者即為二意。一權教有興有廢。二實教興而不廢。一明權教有興有廢者。即為三意。一三藏教機起即興。機謝則廢。所
言機興者。可發之義名之為機。前緣有小樂欲可起。小善可生。小惡可治。偏真之解可發。故須用四悉檀。於聲聞經中。說因緣生滅
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之教。開三乘之道。聞則稱機。樂欲心起。生善斷惡。若是二乘發真無漏。證有餘涅槃。若是菩薩六度調心。得伏
忍柔順忍也。法華經云。小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為此機緣。雖無三藏伏結。補處菩薩。淨無垢稱義。三
十四心佛果。住有餘涅槃之佛。為欲以四悉檀教赴此故。示現此教形聲。赴機度物。故法華經明。長者即脫瓔珞。著弊垢衣。執持
糞器。狀有所畏。語諸作人。即是三藏教興之義。廢者。此小欲將歇。小善已成。事惡已除。真解已發。是則四緣俱息。則三藏所說之教
能說之人俱廢也。二明通教興廢者。興則機興。廢則機廢。機興而教興者。無生四諦樂欲將起。體假入空之善可生。迷理見思可斷。
即真之解可發。故須用四悉檀說無生四諦通教。三乘聞則樂欲心起。生善斷惡。三乘同發即真無漏之慧。見第一義。二乘住有餘涅
槃菩薩則不滯空。慈悲入假化物。誓求佛果。為赴此之機緣。雖無通教斷結侵習。上地補處菩薩淨無垢稱位。一念相應慧斷習。佛果
住有餘涅槃。為赴通教赴此三乘根緣。示現此教形聲。悉檀赴緣逗物。故名為興。廢者。四機既息緣謝。所說通教能說之人俱廢也。
三明別教興廢者。興則機興教興。無量四諦樂欲將起。從空入假善根可生。無量恒沙煩惱別惑見思可治。中道第一義諦真解可發。
故須用四悉檀說無量四諦起別教。菩薩聞則樂欲心起。生界外之善。斷界外之惡。發中道相似無漏及真無漏。求常住佛果大般
涅槃。為赴此之機緣。雖無別教斷十品無明。法身補處菩薩斷十一品無明。究竟佛果。而示現此教形聲。用四悉檀赴物機緣。說無量
四聖諦。故名別教興也。廢者。四十二品補處菩薩。此教佛果俱廢也。二明圓教俱興而不廢者。若於華嚴方等法華涅槃。所說圓教
赴圓機樂欲生善斷惑見中第一義諦。是則從初發心至無垢地。赴四根緣。常說此教。至等覺佛。故名為興。故三十二菩薩文殊師利
等。皆說入不二法門。即是教興之意也。若證妙覺。無師自悟。無法可歎。無善可生。無惡可斷。更無深理可見。言詞相寂滅。本自無
興。故無廢也。無廢亦得論廢者。四悉檀機盡則教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