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 Qing Bai Lu 國清百錄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國清百錄序隋沙門灌頂撰
[0793a06]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初隱天台。所止之峰舊名佛隴。詢訪土人云。遊其山者多見佛像。故相傳因而成稱。至太建十年歲在戊戌。降陳宣帝勅名修禪寺。吏部尚書毛喜題篆牓送安寺門。到太隋開皇十八年其歲戊午。太尉晉王於山下。為先師創寺。因山為稱是曰天台。王登尊極。以大業元年龍集乙丑。勅江陽名僧云。昔為智者創寺。權因山稱。今須立名。經論之內有何勝目。可各述所懷。朕自詳擇。諸僧表兩名。一云禪門。一云五淨居。其表未奏。而僧使智璪啟國清之瑞。勅云此是我先師之靈瑞。即用即用。勅取江都宮大牙殿牓。填以雌黃。書以大篆。遣兼內史通事舍人盧政力送安寺門。國清之稱從而為始。先師神光而生。結跏而滅。處證妙法。出作帝師。備是渚宮法論會稽智果國清灌頂等三傳所載。又沙門智寂。編集先師遣迎信命。搜訪未周而智寂身故。筆墨之功與氣俱棄。余覽其草本。續更撰次諸經方法等。合得一百條。呼為國清百錄。貽示後昆。知盛德之在茲。
國清百錄序
丹丘沙門有嚴述
[0793b05] 夫事無鴻纖。但有補於見聞。使人警寤而趨善道者。則不可以不錄而貽諸後也。昔我祖智者禪師。本靈山聖眾之一人也。陳隋朝出現世間。代佛宣祕為人天眼目。六十餘州直指人心。具佛知見加修圓行。則妙果不遠。復其所談教法外餘事委積。章安尊者撮其可錄者凡一百條。以國清為目。天聖年中。伏蒙聖朝編入大藏。既緘以函帙。故世人罕得而見之。禪師自開皇十七年丁巳入滅。至紹聖四年足五百歲。明年春四明陳宗逸。始謀鏤版印行果。冠冕法俗因得以讀之。有以知禪師釋部中豪傑之士也。雖不得而見其面。讀其文亦得以見其心。見心愈於見面也。奉命序述。以冠首云。
國清百錄卷第一
隋沙門灌頂纂
立制法第一(并序)
[0793b25] 夫新衣無孔不可補之以縷。宿植淳善不可 加之以罰。吾初在浮度中處金陵。前入天台 諸來法徒各集。道業尚不須軟語勸進。況立
制肅之後。入天台觀乎晚學。如新猿馬。若 不控鎖。日甚月增。為成就故。失二治一。蒲 鞭示恥非吾苦之。今訓諸學者。略示十條。後 若妨起應須增損。眾共裁之。
[0793c03] 第一夫根性不同。或獨行得道。或依眾解脫。 若依眾者當修三行。一依堂坐禪。二別場懺 悔。三知僧事。此三行人。三衣六物道具具足。
隨有一行則可容受。若衣物有缺。都無一行 則不同止。
[0793c08] 第二依堂之僧。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此 為恒務。禪禮十時一不可缺。其別行僧行法 竟。三日外即應依眾十時。若禮佛不及一時
罰三禮對眾懺。若全失一時。罰十禮對眾懺。 若全失六時罰一次維那。四時坐禪亦如是。 除疾礙。先白知事則不罰。
[0793c14] 第三六時禮佛。大僧應被入眾衣。衣無鱗隴 若縵衣悉不得。三下鐘早集敷坐執香罏互 跪。未唱誦不得誦。未隨意不散語話。叩頭彈
指頓曳屣履起伏參差。悉罰十禮對眾懺。
[0793c18] 第四別行之意。以在眾為緩故。精進勤修四 種三昧。而假託道場不稱別行之意。檢校得 實罰一次維那。
[0793c21] 第五其知事之僧。本為安立利益。反作損耗 割眾潤己自任恩情。若非理侵一毫。雖是眾 用而不開白。檢校得實不同止。
[0793c24] 第六其二時食者。若身無病病不頓臥。病己 瘥皆須出堂。不得請食入眾。食器聽用鐵瓦。 薰油二器甌椀匙筋。悉不得以骨角竹木瓢
漆皮蚌。悉不得上堂。又不得摚觸己鉢。吸啜 等聲含食語話。自為求索私將醬菜。眾中獨 噉。犯者罰三禮對眾懺。
[0794a01] 第七其大僧小戒。近行遠行寺內寺外。悉不 得盜噉魚肉辛酒。非時而食。察得實不同 止。除病危篤瞻病用醫語。出寺外投治則不 罰。
[0794a05] 第八僧名和合。柔忍故和。義讓故合。不得諍 計高聲醜言動色。兩競者各罰三十拜對眾 懺。不應對者不罰。身手互相加者。不問輕重
皆不同止。不動手者不罰。
[0794a09] 第九若犯重者依律治。若橫相誣。被誣者不 罰。作誣者不同止。若學未入眾時過眾主不 受。學眾未攝故。彼自言比丘故入眾。來犯重
誣他者。治罰如前。
[0794a13] 第十依經立方見病處藥。非於方吐於藥有 何益乎。若上來九制聽懺者。屢懺無慚愧心 不能自新。此是吐藥之人宜令出眾。若能改
革後亦聽還。若犯諸制捍不肯懺。此是非方 之人。不從眾網則不同止。
敬禮法第二 (并序)
[0794a19] 此法正依龍樹毘婆沙。傍潤諸經意。於一日 一夜。存略適時。朝午略敬禮用所為三。晡用 敬禮略所為。初夜全用。午時十佛代中夜。後
夜普禮。
[0794a23] 一心敬禮常住三寶。嚴持香華如法供養。願 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一一諸佛土。無量香 莊嚴。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供養已如法
行道。行道竟敬禮常住三寶歎佛呪願。呪願 云。色如閻浮金。面逾淨滿月。身光智慧明。所 照無邊際。摧破魔怨眾。善化諸人天。乘彼八
正船。能度難度者。聞名得不退。是故稽首禮。 歎佛功德三界天龍皇國七廟師僧父母造寺 檀越一切怨親等。會真如共成佛果。上座當 用智力自在說。
[0794b04] 敬禮常寂光土毘盧遮那遍法界諸佛。
[0794b05] 敬禮蓮華藏海盧舍那遍法界諸佛。
[0794b06] 敬禮娑婆世界釋迦牟尼遍法界諸佛。
[0794b07] 敬禮東方無憂世界善德如來遍法界諸佛。
[0794b08] 敬禮南方歡喜世界旃檀德佛遍法界諸佛。
[0794b09] 敬禮西方名善世界無量明佛遍法界諸佛。
[0794b10] 敬禮北方無動世界相德如來遍法界諸佛。
[0794b11] 敬禮東南方月明世界無憂德佛遍法界諸佛。
[0794b12] 敬禮西南方眾相世界寶施如來遍法界諸佛。
[0794b13] 敬禮西北方眾音世界華德如來遍法界諸佛。
[0794b14] 敬禮東北方安隱世界三乘行佛遍法界諸佛。
[0794b15] 敬禮下方廣大世界明德如來遍法界諸佛。
[0794b16] 敬禮上方眾月世界廣眾德佛遍法界諸佛。
[0794b17] 敬禮無憂道樹下毘婆尸佛遍法界諸佛。
[0794b18] 敬禮邠陀利樹下尸棄如來遍法界諸佛。
[0794b19] 敬禮娑羅道樹下毘首尸佛遍法界諸佛。
[0794b20] 敬禮尸利沙樹下迦求村馱佛遍法界諸佛。
[0794b21] 敬禮優曇鉢樹下迦那含牟尼佛遍法界諸佛。
[0794b22] 敬禮拘樓陀樹下迦葉如來遍法界諸佛。
[0794b23] 敬禮那迦道樹下彌勒如來遍法界諸佛。
[0794b24] 敬禮舍利形像支提寶塔。
[0794b25] 敬禮十二部經清淨妙法。
[0794b26] 敬禮三乘得道一切賢聖僧。
[0794b27] 為梵釋四王八部官屬持國護法諸天神等。 願威權自在顯揚佛事。敬禮常住諸佛。
[0794b29] 為諸龍王等。願風雨順時含生蒙潤。敬禮常 住諸佛。
[0794c02] 為天台山王王及眷屬峯麓林野一切幽祇。 願冥祐伽藍作大利益。敬禮常住諸佛。
[0794c04] 為武元皇帝元明皇太后七廟聖靈。願神遊 淨國位入法雲。敬禮常住諸佛。
[0794c06] 為至尊聖御。願寶曆遐長天祚永久。慈臨萬 國拯濟四生。敬禮常住諸佛。
[0794c08] 為皇后尊體。願百福莊嚴千聖擁護。敬禮常 住諸佛。
[0794c10] 為皇太子殿下。願保國安民福延萬世。敬禮 常住諸佛。
[0794c12] 為在朝群臣百司五等。願翼贊皇家務盡成 節。敬禮常住諸佛。
[0794c14] 為經生父母歷世師僧四輩檀越財法二恩。 願早超苦海永出愛河。敬禮常住諸佛。
[0794c16] 為基業施主命過檀越往化諸僧等。願六度 早圓七財具足。敬禮常住諸佛。
[0794c18] 為州牧使君六曹參佐此縣鎮將五鄉士女。 願風祥雨順闔境豐寧。敬禮常住諸佛。
[0794c20] 為創寺已來開治墾伐田園厨庾行住運動凡 所侵傷。願命過歸真將來無對。敬禮常住諸 佛。
[0794c23] 為法界怨親識性平等斷除三障誠心悔罪至 心懺悔。十方無量佛所知無不盡。我今悉 於前發露諸黑惡。三三合九種。從三煩惱起。
今身若先身是罪悉懺悔。於三惡道中若應 受業報。願於今身償不入惡道。受懺悔已禮 諸佛。
[0794c29] 至心勸請十方一切佛現在得道者。今請轉 法輪安樂諸群生。十方一切佛。若欲捨壽命。 我今頭面禮。勸請令久住。勸請已禮諸佛。
[0795a03] 至心隨喜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禪行從身口意 生。去來今所有習學三乘人成就三乘者。一 切凡夫福皆隨而歡喜。隨喜已禮諸佛。
[0795a06] 至心迴向我所有福德一切皆和合為諸眾生 故。正迴向佛道罪應如是懺。勸請隨喜福迴 向於菩提。迴向已禮諸佛。
[0795a09] 至心發願。願諸眾生等。悉發菩提心。繫心常 思念十方一切佛。復願諸眾生永破諸煩惱。 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發願已歸命禮 諸佛。
[0795a13] 一切普誦。誦已當梵。梵已懺悔。懺悔已禮佛 恭敬。
[0795a15]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0795a16]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0795a17]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和合無礙。
[0795a18] 願諸眾生。三業清淨。奉持尊教。和南佛法賢 聖僧。
[0795a20] 次依時說偈竟唱隨意。
普禮法第三 (恭敬呪願等悉如前)
[0795a22]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寂滅道場上盧舍那佛。
[0795a23]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普光法堂上盧舍那佛。
[0795a24]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忉利天上盧舍那佛。
[0795a25]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炎摩天上盧舍那佛。
[0795a26]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兜率陀天上盧舍那佛。
[0795a27]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他化自在天上盧舍那佛。
[0795a28]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重會普光法堂上盧舍那 佛。
[0795b01]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祇洹林間善財童子盧舍 那佛。
[0795b03]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七處九會圓滿頓教盧舍 那佛。
[0795b05]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虛空不動戒藏盧舍那佛。
[0795b06]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虛空不動定藏盧舍那佛。
[0795b07]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虛空不動慧藏盧舍那佛。
[0795b08]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歸佛得菩提善心常不退 盧舍那佛。
[0795b10]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歸法薩婆若入大總持門 盧舍那佛。
[0795b12]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歸僧息諍論入大和合海 盧舍那佛。
[0795b14] 願諸眾生。三業清淨。奉持尊教。和南佛法賢 聖僧。
請觀世音懺法第四 (直錄其事觀慧別出餘文)
[0795b17] 經云。三七日七七日。悉應六齋建首當嚴飾 道場。香泥塗地懸諸幡蓋。安佛像南向觀世 音像。別東向日別楊枝淨水。燒香散華。行者
十人。已還當西向席地。地若卑濕置低脚床。 當脫淨衣。左右出入洗浴竟著淨服。當日日 盡力供養。若不能辦。初日不可無施安畢。各
執香罏一心一意。向彼西方五體投地。使明 了音聲者唱云。
[0795b25]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0795b26] 一心頂禮西方無量壽世尊。
[0795b27] 一心頂禮七佛世尊。
[0795b28]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諸佛世尊。
[0795b29] 一心頂禮消伏毒害陀羅尼破惡業障陀羅尼 六字章句陀羅尼。
[0795c02]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尊法。
[0795c03] 一心頂禮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0795c04] 一心頂禮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0795c05]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諸菩薩摩訶薩。
[0795c06] 一心頂禮聲聞緣覺賢聖僧。
[0795c07] 禮竟燒香散華而作是言。是諸眾等各各互 跪。嚴持香華如法供養。供養十方法界三寶。 念想竟口發誠言。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
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菩薩。無量聲聞眾。以起 光明臺。過於無邊界。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 事。普熏諸眾生。皆發菩提心。供養訖當向於
西方。結跏趺坐繫念數息。令心不散。勿數風 喘氣。為眾生故。經十念頃成十念已。次念十 方佛及七佛世尊。色身實相妙身猶如虛空。
又當慈念念一切眾生。作此念時如一上禪。 久運念已安詳徐覺。一人裝香火。各各互跪 召請。
[0795c19] 一心奉請南無本師釋迦文佛 (三遍奉請前所禮三寶) 。
[0795c20] 召請竟云我今已具楊枝淨水。唯願大悲哀 憐攝受 (三說) 。
[0795c22] 次三稱三寶名觀世音名。次合掌說偈。願救 我苦厄去訖。偈後四長行經文。次誦消伏毒 害呪。說呪後七行經文 (或三遍或七遍)
次更稱三寶名。 誦破惡業障陀羅尼呪。次更稱三寶名。誦六 字章句呪竟。自以智力披陳懺悔。破梵行人 作十惡業。蕩除糞穢還得清淨。次當發願懺
願竟。一心作禮。禮上來所請三寶。禮竟如 法行道。或三或七旋竟三自歸。自歸竟令一 人登高座。唱誦請觀音經。午前初夜施上方
法。餘時坐禪禮佛依常法。是為一日一夜規 矩。至第二乃至第七七日。亦復如是。
金光明懺法第五 (直錄其事觀慧別出餘文)
[0796a05] 莊嚴道場。別安唱經座。列幡華等如上法。安 功德天座在佛座左。道場若寬更安大辯座。 四天王座在右。諸座各燒香散華。盡力營果
菜。又別飣一盤雜果菜。擬散洒諸方。當日日 洗浴著新淨衣。經云。七日七夜應用六齋。建 首初日午時各執香罏。一人唱言。
[0796a11] 一切恭敬。
[0796a12] 一心頂禮十方常住一切三寶。是諸眾等各 各互跪。嚴持香華如法供養。心默供養訖。口 說是言。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如上法。作
是說已。當召請。
[0796a16] 一心奉請本師釋迦牟尼佛。
[0796a17] 一心奉請東方阿閦佛。
[0796a18] 一心奉請南方寶相佛。
[0796a19] 一心奉請西方無量壽佛。
[0796a20] 一心奉請北方微妙聲佛。
[0796a21] 一心奉請寶華瑠璃世尊。
[0796a22] 一心奉請寶勝佛。
[0796a23] 一心奉請無垢熾寶光明王相佛。
[0796a24] 一心奉請金炎光明佛。
[0796a25] 一心奉請金百光明照藏佛。
[0796a26] 一心奉請金山寶蓋佛。
[0796a27] 一心奉請金華炎光相佛。
[0796a28] 一心奉請大炬佛。
[0796a29] 一心奉請寶相佛。
[0796b01] 一心奉請金光明經中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0796b02] 一心奉請大乘金光明海十二部經。
[0796b03] 一心奉請信相菩薩摩訶薩。
[0796b04] 一心奉請金光明菩薩摩訶薩。
[0796b05] 一心奉請金藏菩薩摩訶薩。
[0796b06] 一心奉請常悲菩薩摩訶薩。
[0796b07] 一心奉請法上菩薩摩訶薩。
[0796b08] 一心奉請金光明經內及十方三世一切菩薩 摩訶薩。
[0796b10] 一心奉請舍利弗一切聲聞緣覺賢聖僧。
[0796b11] 一心奉請大梵尊天三十三天護世四王金剛 密迹散脂大辯功德訶利帝南鬼子母等五百 徒黨。一切皆是大菩薩。亦請此處地分鬼神 (三遍召請)
。
[0796b15] 復述心建懺之意。隨智力所陳自在說。說竟 三稱寶華瑠璃世尊。金光明經。功德天。三稱 竟以雜盤食灑諸方。當說波利富婁那。以去
至今。我所求皆得吉祥。若竟唱一切恭敬還 一一禮。上來所請三寶禮竟。三遍旋。旋竟三 自歸。自歸竟方共坐食。此是午前方法。餘時 如常。唯專唱誦金光明經也。
方等懺法第六 (略出五意觀慧出餘文)
[0796b23] 勸修第一。經言。我去世後此方等典。在閻浮 提。猶如日月照明世間眾生遭恩得見四方。 言閻浮提者。無明域也。聞方等經深識因果。
如見日月鑑覽四方。故知深經妙法能示世 間相。所謂示是道是非道。非道即世間苦集。 道即出世道滅。如是四法。皆由方等照了分
明。經又言。是方等經無量勢力。能令一切 人天脩羅地獄餓鬼悉至道場。如是章句甚 為希有。能滅一切大罪業報者。豈非示世間
因果。所以者何。既舉五道即是明苦。復云。 滅罪業豈非是集。經又言。若能修行得全 分寶。但能讀誦得中分寶。華香供養得下分
寶。乃至二乘受記成佛。豈非示出世因果。解 通四諦事理分明。已如上說。行轉三障今當 說。經云。若犯三自歸。乃至六重菩薩二十四
戒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等戒。能至心懺。 若不還生無有是處。當知方等能滅一切惡 業罪障必無疑也。又云。地獄餓鬼極惡報
處。以經威力聞即悟道。改醜陋形。又云。身 有白癩一心懺悔。若不除瘥亦無是處。當知 此經能轉一切重惡報障。金口誠言決無虛
也。若行此實法初華聚觀世音來。次寶王釋 迦佛來。乃至第七日諸佛大眾皆來。量根說 法發菩提心。而不退轉者。當知此經能破煩
惱障。明文在茲孰當不信。是故行者以寂滅 相。行六波羅蜜。無所求中吾故求之佛實法。 隨意往生妙樂世界及諸佛前。破諸煩惱出
無明殼。長與苦別。具足聖道上菩薩位。度 脫一切眾生。廣為三界而作父母者。若非方 等慈力莫由。譬如日月欲除闇瞑生長萬物。
此經亦爾。能滅非道顯示正路。是大法王良 藥無價寶珠豐樂國。若聞此經如囚聞赦。如 病得醫。如貧得寶。如行到家。歡喜踊躍亦復
如是。為法故尚不悋惜身之與命。況復其餘。 若聞此經當知不從小功德來。誰聞如是法 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瞑無智者。故云
辯若文殊於一劫中。教化一切令登補處格 其功德不及下分寶者。況上分耶。又一切聲 聞辟支佛。十信補處如恒河沙。同入深禪思
惟。功德不如一分。又四天下寶。奉施如來。不 如有人施持經者一食充軀。何唯疑審如是 否。七佛即現證實不虛。三世如來。皆由此法 得成佛道。
[0797a08] 方便第二。行者既聞方等有大勢力。令我增 壽法中生心。譬如死已還生。亦可為母。豈 不發心建勇猛意。傷己昏沈無量劫來。不修
出要慚愧悔責。若犯嚴刑一心悚慄。如履氷 谷。念此毒箭要急當拔。煩惱重病勤加救治。 若能至心則事無難者。念是事已歸依十二
夢王。求乞瑞夢。若不感者徒行無益。倍加 懇到餐啜無忘。隨見一王即是聽許。見是事 已辦諸供具。既不能碎骨賣身。亦須破慳竭
力。若先有道場。更應光淨。若其無者當須營 立。便利湯火燥浴等處。皆令穩便。辦好華香 燈油果菜不限廣狹。若不能日日初後叵無。
自力不能當求外護。委以經紀須新淨衣一 通。無新浣故。依一明解內外律師發露受二 十四戒。受呪預誦使誦十佛十法王子十二
夢王名。憶持勿忘。棄捨一切色聲香味觸等。 深生厭惡。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