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rd of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s of Siming (Siming Zunzhe Jiao Xing Lu) 四明尊者教行錄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一 (并序)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0856a24] 陳隋兩國師天台智者。悟法華經旋陀羅尼。 嗣法性宗。以無礙辯才。剖判三世佛乘。開闢 一家教觀。人到于今承之。外有諸懺制法兩
朝勅文建寺碑刻等。門弟子章安禪師。集之 成書。號國清百錄。特蒙仁宗皇帝賜入大藏。 同佛典誥流行。至是殆無餘蘊矣。然吾祖之
道化被六十州。盛於隋唐。衰於五代。法不 終否。至人利見。石晉天福中有通公法師。 (諱義通) 來自高麗。南參
[0856b04] 螺溪 (即天台山螺溪院 羲 寂法師也) 盡得天台一宗之道。復欲 杭海。大帥錢公固留之 (錢諱惟治。吳越王之子。時判明州也)
。遂 傳洪於明之寶雲 (寶雲乃福州運使顧承徽捨宅造寺。以處於師) 。法席大 開。得二神足而起家。一曰法智師 (諱知禮) 。一曰 慈雲師
(諱遵式) 。法智尸延慶道場。中興此教。時 稱四明尊者。慈雲建靈山法席。峙立解行。世 號天竺懺主。慈雲生乾德二年。終明道之初。 歷一百二十載。五世孫
(慧觀) 師。裒其遺文。成金 園三集。行於世。法智生建隆改元。終天聖六 祀。距今已一百七十有五年矣。所撰記鈔三
十餘萬言。學者共宗。復有教門義章問答釋 妨巨儒高釋往返書啟等。斷簡殘篇存者流 逸。嗚呼。師一心講懺傳持四十年。脇不沾床。
其應緣染翰。寧可以數量計。縱刊之於木石。 書之於竹帛。亦千萬之一耳。 (宗曉) 末學無似。 叨預教庠。竊睹師之垂言。雖片文隻字。咸為
釋氏之法。豈得以任其蕪沒哉。於是劇意訪 求。僅得一百餘篇。以類銓次析為七卷。目之 曰四明尊者教行錄。四明迺所生得道轉法
輪地。世珍其為人。咸以是而稱之。台宗戶牖 莫不依教立行以行顯教。庶教行二途成修 行一轍。師甞勗眾言。吾之或出或處。或語或
默。未始不以教觀之旨為服味為杖几。今錄 取以教行為名。亦尊者之志焉。大哉斯文既 就。願與國清百錄天竺金園。鼎足而行。貽諸
後代。共期祖道也。其乎未盡者。後賢隨見聞 而續之。斯又盡善美矣。旹嘉泰二年壬戌歲 臘月既望比丘 (宗曉) 謹序。
尊者年譜
[0856c04] 大宋太祖皇帝初登寶位。改周顯德七年為 建隆。元年庚申。此年正月。太祖受周恭帝禪。 謹按胡昉撰塔銘并門人則全實錄。師壽六
十九。示滅天聖六年戊辰歲。若準趙清獻公 所作行業記。則云天聖五年歸寂。誤矣。今逆 推甲子。師乃當庚申年降誕。豈非真人應運 而賢哲間生乎。師諱
(知禮) 。字約言。真宗特賜 法智大師之號。時稱四明尊者。俗姓金。前漢 金日磾之遠裔 (西漢書曰。金日磾匈奴休屠王之子。夷狄亡國。 覊
虜漢武。而篤敬忠孝。七 世內侍。本以休屠作金人為祭天主故。因賜姓金氏) 後代為鄞人也。父諱經。 母李氏。初以嗣息未生。誠志祈佛。偶夜夢。梵
僧遺一子云。是羅睺羅。泊生因以為名。
[0856c16] 二年辛酉 三年壬戌 乾德元年癸亥 二 年甲子 三年乙丑
[0856c18] 四年丙寅。時年七歲。塔銘曰。師年七歲屬母 喪。謂劬勞匪易報。且號泣而不絕。由茲厭俗。 急於出家。其父異之。遂不奪其志。始投太平
興國寺僧 (洪選) 為弟子。天竺作師指要鈔序云。 師在童子受經。便能思義。天機特發。不曰生 知之上性者乎。
[0856c24] 五年丁卯 六年戊辰 是年改開寶元年 二年己巳 三年庚午 四年辛未 五年壬 申 六年癸酉
[0856c27] 七年甲戌。時年十五。塔銘曰。師年十五受具 戒。而專探律部 八年乙亥
[0856c29] 九年丙子。是年太宗皇帝即位。改太平興國 元年。
[0857a02] 二年丁丑 三年戊寅
[0857a03] 四年己卯。時年二十歲。行業記曰。二十從本 郡寶雲通法師。傳天台業觀。始三日首座謂 之曰。法界次第汝當奉持。師曰。何謂法界。座
曰。大總法相。圓融無礙者是也。師曰。既圓融 無礙。何有次第。座無對。居一月。自講心經。 人皆駭聽。而驚傳之。
[0857a09] 五年庚辰。實錄曰。師在寶雲及二載。厥父偶 夢。其跪於通之前。通執瓶水注於口。自爾圓 頓之旨一受即了。
[0857a12] 六年辛巳。時年二十二。行業記云。師居寶雲 方三年。常代通師講。入文消義。益闡所學。
[0857a14] 七年壬午 八年癸未 雍熙元年甲申 二 年乙酉 三年丙戌 四年丁亥
[0857a16] 端拱元年戊子。師聽讀寶雲十載。即值本講 歸寂。石塔記云。通公壽六十二。端拱元年傾 逝 (知禮遵式) 。子衿之高者。
[0857a19] 二年己丑 三年庚寅。是年改淳化元年。
[0857a20] 二年丁卯。師年三十二。即中選住持。實錄云。 淳化辛卯。受請于乾符寺。綿歷四祀。于保恩 院。戒誓辭云。予居寶雲。既值鶴林。始遷乾符
寺西偏小院 (乾符寺中改承天寺。今為能仁寺。西偏小院即今法華也) 有寢無 廟。學徙爰止。盈十莫容。又觀其密邇闤闠。誠
非久宜。遂徙此城東南隅。指要序曰。師主乾 符講席。諸子悅隨。若眾流會海。
[0857a27] 三年壬辰 四年癸巳 五年甲午 至道元 年乙未
[0857a29] 二年丙申。使帖云。至道二年七月。內院主僧 居朗顯通。捨保恩院與 (知禮) 。永作十方住持。
傳演天台智者教法。戒誓辭云。院丙申秋承 舊。越十年陳修。己酉告成。石公勒石紀之。逮 壬子凡十七年。咸安來學。
[0857b05] 三年丁酉。保恩院記云。先是此院締造年深。 頹毀日甚。以至道三年。乃與餘杭釋異聞。戮 力經營。適值丹丘僧覺圓。發心陳力。三載訖
役。觀其土木瓌麗金碧交輝。先佛殿而後僧 堂。昭其序也。右藏教而左方丈。便於事焉。
[0857b10] 真宗皇帝即位改咸平。元年戊戌。
[0857b11] 二年己亥。時年四十歲。實錄云。師自咸平二 年已後。專務講懺。當坐不臥。足無外涉。修謁 都遣。
[0857b14] 三年庚子。是歲大旱。師與天竺懺主祈雨有 感。行業記云。歲大旱。師與遵式同修光明懺。 祈雨約三日。不降當然一手以供佛。佛事未
竟。雨已大浹。慈雲行業記云。咸平三年。四明 大旱。師入懺摩。祈雨約三日。不雨當自焚。如 期果應。太守蘇為異之。題石紀其事。
[0857b20] 四年辛丑 五年壬寅
[0857b21] 六年癸卯。是歲日本國師遣僧問難。本序曰。 咸平六年癸卯歲。日本國僧寂照等。齎本國 天台山源信禪師於天台教門致相違問目二
十七條。四明 (知禮) 憑教略答。隨問書之。
[0857b25] 景德元年甲辰。時年四十五。撰十不二門指 要鈔。序紀歲月云。景德元年甲辰正月九日 敘 二年乙巳。
[0857b28] 三年丙午。是歲師上錢唐昭公十義書。序曰。 景德三年 [萉-巴+(日/(句-口+匕))] 月。四明 (知禮)
。謹用為法之心。問 義于浙陽昭上人。
[0857c02] 四年丁未。是歲上昭公觀心二百問書。序曰。 景德四年。四明比丘 (知禮) 。謹用為法之心。問 義于浙陽昭講主。
[0857c05]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
[0857c06] 二年己酉。時年五十歲。建保恩院落成。戒誓 辭云。院己酉告成。石公紀之。記末曰。待問通 守竹符函親松柄。會茲院告厥成功。遂抽毫
而為識。時大中祥符二年己酉四月六日立。
[0857c10] 三年庚戌。是年恭奉聖旨。改保恩額。為延慶 院。據四明圖經曰。保恩院周廣順二年建。皇 朝大中祥符三年改為延慶院。紹興十四年
改院為寺。使帖曰。大中祥符三年七月。內僧 (知禮) 。經使府陳狀乞申奏天聽。永作十方住 持。長講天台教法。當年十月。內準中書劄子。 奉 聖旨依。
[0857c17] 四年辛亥。是年師再狀經州乞給。使帖備錄 上項。聖旨上石永為照據。使帖曰。 (知禮) 續於
大中祥符四年三月。內經州著狀。乞備寫聖 旨并前後使帖。鐫上石刻。永作十方傳教住 持。是年七月十七。給帖立石。
[0857c22] 五年壬子。是年師與異聞師。撰十方傳教住 持戒誓辭。立石永誡非理妄占。斯文真是寺 萬代十方住持之本也。
[0857c25] 六年癸丑。是年二月十五日。創建念佛施戒 會。師於祥符五年十月。親製疏文。至今誘化。 此會抵今凡一百九十載不廢。往古來今其
被化者。不知幾何人哉。
[0857c29] 七年甲寅。時製觀經融心解。序末題云。大中 祥符七年甲寅重陽日敘。是年師又有教門 雜問七章。門人自仁答 八年乙卯。
[0858a03] 九年丙辰。時年五十七。實錄云。師年五十七。 誓願修法華懺。三年懺滿。焚身供養妙經。誓 生淨土。
[0858a06] 天禧元年丁巳。塔銘曰。天禧改元之初。師年 及耳順。乃謂其徒曰。半偈亡軀。一句投火。聖 人之心為法如是。吾不能捐捨身命以警發
懈怠。胡足言哉。於是結十僧。修法華懺三年。 懺滿共焚。是時翰林學士楊億。駙馬都尉李 遵勗。皆當朝文雄勳盛。每響師通悟。必望風
推挹。其年詔賜紫袈裟。皆二公論薦之所授 也。又聞遺身。而楊公致書。確請住世。往復數 番。至於專委州將保護。由是願行不得而施
矣。又著消伏三用章。出絳幃三十問。門人 (仁岳) 答。皆紀於此年也。
[0858a17] 二年戊午 三年己未
[0858a18] 四年庚申。實錄云。天禧四年。駙馬李遵勗。錄 行實奏上。特賜法智大師號。是年京師僧職 高流二十三人。各賦一詩紀贈於師。待制晁
說之作序刊石。後擇隣詩題曰。庚申季秋望 日書。
[0858a23] 五年辛酉。時年六十二。是年朝廷宣賜命修 懺法。行業記曰。真宗知師名。遣中貴至所居。 命修法華懺法。厚有賜予。中貴俞源清也。師
因俞子欲知懺法旨趣。為述修懺要旨。人到 于今受其賜。又撰別行玄疏記。序題曰。天禧 五年八月旦。又撰觀經妙宗抄。序題曰。天禧 五年重陽下筆序。
[0858b01] 乾興元年壬戌
[0858b02] 二年癸亥。是年仁宗皇帝即位。改天聖元年。 是年製光明拾遺記。紀云。天聖元年四月望 日序。師又為潘屯田。作夢魚跋。又出問幃試
問四十二章。考試學子。又答禪宗泰師佛法 十問 二年甲子。
[0858b07] 三年乙丑。真宗天禧初。有詔天下立放生池。 師欲廣聖化。每遇佛生朝。募眾行放生業。於 是立放生碑。樞密劉筠撰文。太守殿撰曾會
立石。天聖三年七月十五日。霅溪僧 (仁岳) 書。 師是年一夜忽夢。相公入院。翌日即曾大守 之子到。後果符此夢。廼魯國宣靖公也。由此
楚國黃夫人置恒產供眾。又上書曾太守乞 申奏後園地。永在伽藍。亦此年也。
[0858b15] 四年丙寅。是年師有授辭授門弟子 (文璨) 。石刻 見存。
[0858b17] 五年丁卯。師製光明文句記六卷。於是歲題 曰天聖五年 [萉-巴+(日/(句-口+匕))] 月三日記。然此記師迫歸寂。
不及終帙。而後門人廣智 (尚賢) 法師。續記讚佛 一品。方為足本。
[0858b21] 六年戊辰。是年師年六十九示滅。準實錄等。 天聖六年正月五日戌時。師端身跏坐。召大 眾說法畢。驟稱彌陀佛號數百聲。奄然而逝。
露龕示身。經二七日。爪髮俱長。顏貌如生。復 過七日。遷于南門之外。將闍維。次先聞異香 馥郁。火滅得舌根不壞。舍利五色不知其數。
(舍利猶藏以瑠璃瓶。奉安大悲閣上) 越五年。至明道二年七月 二十九日。奉靈骨。起塔于崇法院之左。
[0858b29] (宗曉) 伏讀三朝僧傳。十科選佛西聖之法取材 盡矣。而吾祖法智以道供職。眇觀著述洪演 興起大教。義解為首。造寺造像。營福次之。生
於舌根舍利滅後儼然。神異有餘。遺身之際。 雖為楊文公勸請而止。豈以一時固阻外其 道耶。矧復甞然三指以供佛。斯亦捨身之支
派也。大哉往古高僧十法師其一而四焉。豈 與夫事佛徒勞於百載者。同日而語乎。
[0858c08] (舊本取指要別行玄記妙宗鈔拾遺記光明句記大悲行法六序。附入此中。此既隨文見行于世。因得以略) 。
[0858c09] 授菩薩戒儀 結念佛會疏
[0858c10] 交法師授辭 (附入) 璨法師授辭
[0858c11] 放生文 夢魚記 (潘屯田作)
[0858c12] 跋夢魚記
[0858c13] 勅放生池碑銘 (舊有石刻)
菩薩戒儀 (十二科)
[0858c15] 第一求師授法 第二策導勸信 第三請聖 證明 第四授三歸依 第五召請聖師 第 六白佛乞戒 第七懺悔罪愆 第八問無遮 難
第九羯麼授戒 第十略說戒相 第十 一發弘誓願 第十二結撮迴向
第一求師授法
[0858c21] 夫欲受此菩薩戒者。必先請師策導開解。於 一切境起慈悲心。若非此人。戒無由發。今為 現前大眾。恭請某人。作授大乘菩薩戒師。各
須一心隨我陳請。若至某甲處。當稱自己 名。
[0858c26]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於大德所。乞授一切 菩薩淨戒。惟願不辭勞倦哀憫聽受。
第二策導勸信
[0858c29] 現前同會清淨大眾。既共伸請欲求戒法。先 須發於信心。信心若成。三學任運具足。三身 四智佛果圓常。決定可期。更無疑慮。一者深
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二者須信勤修勝行 而證菩提。三者諦信咸登佛果常樂我淨。故 經云。大眾心諦信。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華嚴云。信是道源 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河。 開示涅槃無上道。是知若發信心必納得戒。
戒為萬行之先鋒六度之基址。如造屋宅。先 固其基。若無基址。徒架虛空。必不成就。戒是 大道之資糧。濟海之船筏。生死大海非戒莫
渡。莊嚴法身以戒為瓔珞。破除熱惱以戒作 清涼。戒經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 菩薩眾由是成正覺。諸人者須信所受菩薩
淨戒。乃是十方三世諸佛成道根本。諸大菩 薩修行軌範。戒經偈云。如過去諸佛。及以未 來者。現在諸世尊。皆共尊敬戒。薩遮尼乾子
經云。如來功德身。以受戒為本。以持戒為始。 又云。若不持戒。尚乃不得疥癩野干之身。況 功德法身。月燈三昧經云。雖有色力及多聞。
若無淨戒如禽獸。雖處卑下少聞見。能持淨 戒名勝士。華嚴經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 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於淨戒。是則如來所
讚嘆。涅槃經云。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 心修持淨戒。梵網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 佛位。若不受此戒。外道邪見人。畜生與木頭。
平等無有異。故知不受菩薩戒者。縱學佛法 勤苦修行經千萬劫。秖名眾生。欲脫生死。欲 破業障。欲成菩提。欲證佛果。終無得理。是故
西天國王登位。百官上任。並先受此菩薩戒。 蓋欲饒益境邑人民故也。諸仁者寧可受已 毀犯。則不可不受。縱或受已毀犯。還是佛之
弟子。若不受者。名為外道。故經云。瞻蔔華雖 萎。猶勝一切華。破戒諸比丘。猶勝諸外道。在 會大眾諸佛子等。六道之中無量眾生。受三
途苦。不聞佛法。縱得為人。或處邊夷。或遭亂 世。或迷聲色。或報愚癡。或著邪見。佛法難 遇。誰肯信從。今共喜慶。識知善惡。知有戒法
可受。知有淨土可生。可謂萬劫難逢千生一 遇。法華經云。佛法難值。時亦難遇。宿福深 厚。生值佛法。諸人須念。無常迅速。生死難
期。一旦命終。識神無主。欲受佛戒。無由可 得宜各精進。努力求之。撥棄世緣。齋戒念佛。 功成事辦。必得超往安養淨土。各獲長生。受
勝妙樂。然戒有多種。五戒八戒名近住解脫。 若受是戒。但只近獲人天果報。小乘二百五 十戒名別別解脫戒。若受此戒。持一一條。各
得解脫。然雖出離生死愛河。但趣小乘阿羅 漢果。不能證得常住佛性廣化眾生。今此菩 薩三聚淨戒。若受之者。報圓佛果。相好無邊。
三達五眼。十力無畏。一切功德無不具足。即 於此身。一念之中訖至成佛。具足八種殊勝 功德。一者趣道場殊勝。當知受菩薩戒者。如
大鵬鳥。舉翅高飛。能至十萬九千餘里。菩薩 發心受此大戒。能越六趣二乘徑。趣無上菩 提。坐於道場。二者發心殊勝。若人一念發大
悲智之心。受菩薩戒。超過二乘境界。如昔有 沙彌。侍一羅漢而行。忽發菩提心。求受菩薩 戒。此阿羅漢返生恭敬。為擔衣鉢。讓路而
行。三者福田殊勝。假使有人。供養滿閻浮提 大阿羅漢。不如供養一發心受菩薩戒者。以 彼運心廣大故。四者功力殊勝。若受小乘戒
者。猶如螢火。但能自照。受菩薩戒者。狀似日 光當午。一切普照。五者滅罪殊勝。諸人莫疑 受戒不能堅持而不敢受。經云。受戒後破犯
猶勝外道。不受戒者。外道邪見。永沈惡道。無 有出期。破戒之人。以戒威力故。設墮惡道。受 罪輕微。若墮地獄中。作地獄中王。若墮畜生
類。作畜生中王。若墮餓鬼數。作鬼神中王。若 在人間。作人中王。若生天上。作天中王。生生 之處。不失王位。經云。有犯名菩薩。有戒可破
故。無犯名外道。無戒可破故。六者受胎殊勝。 受戒之人若在胞胎。常為天龍善神而共守 護。七者神通殊勝。受戒之人以持戒力故。能
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作黃金。能於一念中 超越千生。能於一日內度無數眾。八者果報 殊勝。受戒之人即是菩薩當生蓮華藏海受
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轉。如上廣引諸經。 為諸佛子開發行門。願今諸人各於此座。納 得清淨戒法。永作津梁。為見佛因。作淨土